2024年滬教版必修1歷史上冊月考試卷含答案_第1頁
2024年滬教版必修1歷史上冊月考試卷含答案_第2頁
2024年滬教版必修1歷史上冊月考試卷含答案_第3頁
2024年滬教版必修1歷史上冊月考試卷含答案_第4頁
2024年滬教版必修1歷史上冊月考試卷含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內…………○…………裝…………○…………內…………○…………裝…………○…………訂…………○…………線…………○…………※※請※※不※※要※※在※※裝※※訂※※線※※內※※答※※題※※…………○…………外…………○…………裝…………○…………訂…………○…………線…………○…………第=page22頁,總=sectionpages22頁第=page11頁,總=sectionpages11頁2024年滬教版必修1歷史上冊月考試卷含答案考試試卷考試范圍:全部知識點;考試時間:120分鐘學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級:______考號:______總分欄題號一二三四五總分得分評卷人得分一、選擇題(共6題,共12分)1、1927年5月,中共五大宣言強調指出:“五四運動是后來有廣大社會基礎的革命運動之發端”,它使知識分子的“視線轉到勞苦的群眾”,“使他們認識無產階級是當時革命勢力后備軍”。這說明,五四運動A.由中共組織統一領導B.是一次徹底的反帝反封建運動C.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D.使中國工人階級登上政治舞臺2、距今1萬多年前的中國以炊器劃分,長江流域為釜文化圈,淮河流域和黃土高原為三足器文化圈,燕山南北地區為筒形罐文化圈。各地區努力開展遠距離交流,交流內容主要是原始宇宙觀、天文歷法、權力表達方式、喪葬和祭祀禮儀等當時最先進的文化精粹。據此可推知()A.炊具是中國最原始的文化形態B.中華文明起源具有多元一體的特征C.長江流域是飲食文化的發源地D.南北交流是文化多樣性的主要原因3、下圖中;英國棉花加工量和生鐵產量迅速增長的主要原因是。

A.工業生產工具的革新B.工人生產熱情的提高C.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D.市場擴大和技術革新4、下表圣彼得堡名稱的演變;反映出。

A.政治變動決定城市名稱演變B.俄國政權演變具有明顯的反復性C.城市名稱見證俄國政局變動D.民族主義情結左右城市名稱變動5、《續資治通鑒·宋紀一》記載:“舊制,凡大政事,必命宰臣坐議,常從容賜茶乃退。及(范)質等為相,自以周室舊臣,內存形跡,又憚帝英睿,乃請每事具札子進呈取旨。帝從之。由是坐論之禮遂廢。”材料說明宋朝A.官員辦事效率提高B.宰相決策權的喪失C.君主專制達到頂峰D.傳統行政機制發生變化6、從1990年3月至1991年8月,立陶宛,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相繼宣告獨立。但直到1991年9月6日蘇聯承認三國獨立的第二天,中國外長才分別致電三國外長,宣布承認三國獨立。這表明A.我國政府恪守和平共處五項原則B.中國奉行獨立自主的對外政策C.中國積極開展各種多邊外交活動D.我國努力爭取和平的國際環境評卷人得分二、填空題(共9題,共18分)7、鴉片戰爭。

(1)鴉片輸入中國的危害。

外國商人逐年擴大對華鴉片走私,導致______外流,損害了中國人的健康,加劇了政治腐敗,削弱了軍隊戰斗力,加重了______負擔。

(1)導火索——______

①人物:道光帝湖廣總督______

②經過:1839年6月3日,湖廣總督______將呈繳的英美商人的兩萬多箱鴉片在虎門海灘公開銷毀。

③影響:向世界表明了清政府______的決心。

(2)經過:1840年6月,英國遠征軍總司令______率軍艦開進廣州海口;清政府雖然組織了抵抗,但仍以失敗告終。

(3)結果:清政府被迫簽署大量不平等條約,喪失眾多______。

①1842年8月29日,中英簽訂《______》。中國被迫割讓香港島;賠款2100萬銀元、接受協定關稅以及開放五口通商等。

②1843年,清政府又與英國簽訂《______》。1844年,美國、法國分別迫使清政府簽訂《______》《______》。英、美、法獲得了協定關稅、______;片面最惠國待遇以及通商口岸傳教權等。

(4)影響。

中國喪失大量主權,影響了近代中國歷史的進程,鴉片戰爭成為______的開端。8、邊疆壓力。

(1)宋遼關系。

①北宋建立前,________族建立的遼朝在北方草原崛起;占領了燕云十六州,對中原形成嚴重威脅。

②北宋統一后;兩次發起奪回燕云十六州的北伐,均告慘敗。

③遼軍大舉南下,逼迫北宋簽訂協議。“________”,內容:維持已有邊界,遼宋皇帝以兄弟相稱。北宋每年送給遼一筆錢物,稱為“________”。通過這項協議;北宋勉強獲得了北部邊防的安定。

(2)宋夏關系。

①北宋與西北________族新建立的西夏發生戰爭;屢戰屢敗。

②雙方最終達成和議。“慶歷和議”,內容:西夏保持________,同時向北宋稱臣,北宋每年送給西夏錢物,稱為“________”。

9、唐太宗。

(1)措施:吸取隋亡教訓,________;勸課農桑、戒奢從簡;知人善任;虛懷納諫。

(2)盛世局面:國家出現了少有的開明政治局面,史稱“________”。10、措施:

①奏折制度:康雍乾時期形成了______制度。這種迅速;機密的聯系方式;使皇帝能夠更直接、廣泛地獲取信息,提高了決策效率,強化了對官僚機構的控制。

②軍機處:_________時;設立軍機處。

③思想控制:清朝統治著加強思想控制,頻繁制造______________,對文化造成嚴重摧殘。11、南朝:________年,出身低級士族的武將劉裕篡奪皇位,建國宋,此后南方先后經歷了宋、齊、梁、陳4個王朝,合稱“________”。12、五代十國:

(1)____年,_____廢唐稱帝,國號_________,史稱_________。

(2)此后50年間,黃河流域先后經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個王朝,稱為“________”。

(3)同時,南方各地先后出現吳越、南唐等九個割據政權,連同五代末期在山西建立的______,稱為“________”。

(4)五代十國后期,_________世宗柴榮努力清除五代的弊政,為________結束五代十國分裂局面奠定了基礎。13、地圖學:西晉地圖學家________繪制________;提出繪制地圖的方法。

14、蒙古族和回族的形成。

(1)蒙古族:蒙古原是漠北的一個游牧部落,________統一草原后逐漸將其他部落融入其中。

(2)________:來自中亞;西亞的波斯人、阿拉伯人等移居中國;同漢、蒙古、畏兀兒等民族長期相處、不斷通婚,逐漸被吸收、融合而形成。

15、性質:辛亥革命開始了________評卷人得分三、判斷題(共5題,共10分)16、1978年,我國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后,土地由集體所有制轉變為農民私有制。A.正確B.錯誤17、連線。

(1)秦始皇A.正確B.錯誤18、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結束了中國的封建制度。A.正確B.錯誤19、毛澤東在七屆二中全會上提出“兩個務必”,即務必一切從實際出發,務必堅持群眾路線。A.正確B.錯誤20、從羅馬共和國到羅馬帝國的發展歷程中,由于平民與貴族的矛盾不斷激化,為穩定社會秩序,公民法逐漸為萬民法取代。A.正確B.錯誤評卷人得分四、材料分析題(共4題,共12分)21、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1901-1911年;中國出現了一種文明史上似乎反常但卻是很自然的現象:一個王朝在面臨大崩潰危險的時候,出于自救意識,會對世界文明大潮表現出一種異乎尋常的“順應”。清政府首先在經濟領域實行政策轉軌的動員參與,為此實行獎勵實業;扶植工商的政策。1905年成立商部,以保護、開通工商業為宗旨,學習西方,制定和頒布一系列經濟法規如《商律》等。1904年-1908年中國出現了辦廠高潮,使用機器動力的工礦企業增至549家,主要行業增長速度達15%_-20%。同時社會精英人物痛感專制政體的中國若不順應世界文明大潮,迅行立憲,國將不保。內外壓力下,清政府不得不推行欽定立憲運動,并在1909年頒布《欽定憲法大綱》。此外,清政府在這一時期推行西方文明的教育制度之決心是前所未有的,但卻未能“同化”改革所造就的各種社會力量,反被新興力量所淹沒。

——摘編自馬克垚主編《世界文明史》請回答:

(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述清政府“順應”世界文明大潮的改革措施。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要評價清政府“順應”世界文明大潮的改革。22、圖1、圖2是中國古代兩個歷史時期的運河路線圖。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圖1

圖2

對比圖1、圖2,指出這兩個歷史時期運河路線的變化,并請結合所學知識對這種變化進行解讀。(要求:史實準確、邏輯嚴謹、解讀合理。)23、家訓宗規倫理以儒家思想為主體;通過家國意識同構,旨在實現社會和諧,體現了民族傳統道德思想與規范。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有子(孔子弟子)曰:“孝弟(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論語·學而》材料二約之二:吾族務要恪遵祖訓;以倫理為紀綱,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婦和順;一家雍睦(和睦),端由于此。即同宗相處,須要安分守己,尊莫凌卑,強莫欺弱;卑幼者不許冒犯長上,富貴者宜憐窮困。循規蹈矩,宗族稱孝,鄉黨稱弟(悌)。

——何茲全《中國文化六講·訓約十四條》材料三宣圣諭。圣諭曰:“孝順父母;尊敬長上,和睦鄉里,教訓子孫,各安生理,毋作非為。”此六事乃太祖高皇帝(朱元璋)曲盡做人的道理,件件當遵守。能遵守的便是好人。有一件不曾遵守便是惡人。愿我一族長幼會集祠(堂)中,敬聽宣讀,悉心向善,皆作好人,有過即改,共為盛世良民,貽子孫無窮福澤。

——明《虎墩崔氏族譜·族約》請回答:

(1)據材料一;指出仁的根本是什么?結合所學知識,列舉春秋戰國時期儒家有關仁的政治主張。

(2)歷代許多家訓體現了以仁為核心的儒家倫理。據材料二;歸納儒家倫理的主要內容。

(3)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明清之際中國思想界存在的問題,說明這一時期儒學的新發展。24、法治?民主?探索。

材料一:古羅馬法學家西塞羅認為:“真正的法律;是廣泛流傳于所有人之中的;永恒不變的、與自然和諧一致的健全的理性。為了避免法令違背這個法則,宗教決不能禁止或部分廢止它,我們也無權通過元老院或人民使我們自己不受約束。”

(1)依據材料一;概括西塞羅對法律的基本認識。

材料二:西方近代民主制度的重要目標之一在于廢除政治強制;遵守政治生活和公共生活中共同的規則,政治家借助群眾的力量將其細化為若干改造現行政治生活的要求,將其形式化;法律化,固定為一種永久性的、歷史性的進步。

——摘編自應克復《西方民主史》(2)結合所學;以英;美其中一國近代民主制度確立的史實為例,闡釋以上觀點。

材料三:

。序號。

重大事件。

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召開,中國共產黨;各民主黨派等各界代表出席。

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大表大會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一章第三條規定:“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區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可分離的部分。”

1980年;廣西宜州市合寨村村民以無記名投票的形式直接差額選舉產生村民委員會,率先實行村民自治。

1978年至1992年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重要法律230多部;其中包括《1982年憲法》《民法通則》《刑法》《行政訴訟法》《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等。

1982年;中國共產黨確立了與各民主黨派“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方針,進一步鞏固和加強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

1984年頒布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是實施憲法規定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基本法律。

1998年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規定:“村民委員會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實行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

(3)現代中國的民主政治建設經歷了一個漸進和不斷完善的過程。閱讀材料三;圍繞現代中國民主政治建設的某個方面,選用兩則歷史資料,提煉一個主題,并用所選資料對主題加以說明。

(示例)

主題: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的發展完善序號:②⑦

說明:從1954年制定新中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到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國家重視法制建設,逐步建立了以憲法為核心的包括民法、刑法、行政法、經濟法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使民主政治建設趨于制度化、法律化,為依法治國奠定了重要基礎。評卷人得分五、論述題(共3題,共24分)25、仔細觀察漫畫;完成下列要求。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提取漫畫所蘊含的歷史信息并予以說明。(說明:可對漫畫進行整體解讀,也可對漫畫的某一部分進行解讀;可對漫畫的寓意進行肯定,也可否定。)26、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以1985年不變美元價格計算,全球產出總量從1960年的6.5萬億美元增加到2000年的31萬億美元,年增長率達到4%。人均產出即人均實際收入大約以每年2.3%的速度增長,從而使平均意義上的一個普通世界公民的生活水準在將近40年中提高了一倍多。1990年全球最貧窮國家的人均年收入不到1000美元,而同期美國的人均年收入為18000美元,二者相差18倍多。如同二戰后全球人口與生活水準所呈現的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長一樣,這種貧窮國家與富裕國家之間在人均收入上存在的巨大不平等也是人類歷史上從未有過的。以1985年不變美元價格計算,全球產出總量從1960年的6.5萬億美元增加到2000年的31萬億美元,年增長率達到4%。人均產出即人均實際收入大約以每年2.3%的速度增長,從而使平均意義上的一個普通世界公民的生活水準在將近40年中提高了一倍多。1990年全球最貧窮國家的人均年收入不到1000美元,而同期美國的人均年收入為18000美元,二者相差18倍多。如同二戰后全球人口與生活水準所呈現的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長一樣,這種貧窮國家與富裕國家之間在人均收入上存在的巨大不平等也是人類歷史上從未有過的。——羅伯特·盧卡斯《工業革命:過去與未來》

結合材料與所學世界史的相關知識,圍繞“經濟全球化”自行擬定一個具體的論題,并就所擬論題進行簡要闡述(要求:明確寫出所擬論題,簡述須有史實依據)。2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任何一項制度;絕不是孤立存在的。各項制度間,必然是互相配合,形成一整套。某一制度之創立,它必有淵源,早在此項制度創立之先,已有此項制度之前身;某一制度之消失,它必有流變,早在此項制度消失之前,已在漸漸地變質。

——摘編自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中國古代史相關內容,自行擬定具體論題,并就所擬論題進行論述。(要求:明確寫出具體論題,論述須有史實依據)參考答案一、選擇題(共6題,共12分)1、C【分析】【分析】

【詳解】

根據材料中“有廣大社會基礎的革命運動之發端”一處可以得出五四運動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故C項說法符合題意,正確;中共是在五四運動之后1921年才誕生的,故A項說法錯誤,排除;材料中并未提及五四運動的斗爭對象及目標,也未提到五四運動的斗爭成果,故B項不合題意,排除;材料中并未說明工人階級在五四運動展示出自己的斗爭力量及對政治的影響,故D項說法不合題意,排除。2、B【分析】【詳解】

根據材料,距今1萬多年前的中國,不同地域文明在炊器使用上存在差異,但彼此之間又存在密切交流,體現多元一體的特征,B項正確;從材料可以推知距今1萬多年前的中國已產生炊具文化,但僅憑此不能得出炊具是中國最原始的文化形態,排除A項;材料提及長江流域、淮河流域和黃土高原、燕山南北地區的炊器文化差異,不涉及飲食文化發源情況,排除C項;材料提及南北之間存在密切交流,僅憑此不能得出南北交流是文化多樣性的主要原因,排除D項。故選B項。3、D【分析】【詳解】

根據材料數據可知,英國棉花加工量由1764年的380萬噸到1789年達到3240萬噸,生鐵產量由1740年的1.7到1800年的25萬噸,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時期恰恰是蒸汽動力問世并逐漸投入使用,而且這一時期棉紡織業蓬勃發展是市場的需求量大,故D選項正確;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時期英國棉花加工量和生鐵產量迅速增長的主要原因是市場需求量和技術革新,而不是單純工具革新的刺激,故A選項錯誤;這時期工人生產熱情的提高不是主要原因,故B選項錯誤;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是材料內容的結果,而不使原因,故C選項錯誤;4、C【分析】【詳解】

材料反映了圣彼得堡的名稱隨著彼得一世定都、一戰爆發、紀念列寧、蘇聯解體等事件的發生而不斷變換,這說明了俄國政局變動影響圣彼得堡名稱,也說明城市名稱見證俄國政局變動,故選C;政治變動決定城市名稱演變,說法過于絕對,故排除A;材料無法說明俄國政權演變的反復性,故排除B;材料未涉及到民族主義,故排除D。5、D【分析】【詳解】

“乃請每事具札子進呈取旨。帝從之。由是坐論之禮遂廢。”凡事,宰相只是先寫一札子,擬出幾條辦法,呈送皇帝決定;然后再按照皇帝意見正式擬旨,這便是“每事具札子進呈取旨”。宰相再不能主動決策,只是遵命于皇帝。傳統宰相參與決策行政機制發生變化,故D正確;A與材料無關;B表述過于絕對,也不符合題意和史實,排除;軍機處的設立標志君主專制達到頂峰,D錯誤。6、A【分析】【詳解】

依據材料可知,在1991年9月6日蘇聯承認三國獨立前,立陶宛,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與蘇聯的關系屬于蘇聯內政問題,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互不干涉內政是我國提出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中的重要內容,所以蘇聯承認三國獨立前中國政府并未表態,直到蘇聯承認三國獨立后,中國政府才宣布承認三國獨立,因此A選項正確。材料并未體現中國奉行獨立自主的對外政策,不與任何國家結盟,B選項錯誤;C選項錯誤,材料主要體現的是我國政府提出互不干涉內政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并未涉及開展多邊外交活動;D選項錯誤,材料主要體現的是我國恪守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并未體現努力爭取和平的國際環境。故正確答案為A選項。二、填空題(共9題,共18分)7、略

【分析】【詳解】

結合所學內容可知,外國商人逐年擴大對華鴉片走私,導致白銀外流,損害了中國人的健康,加劇了政治腐敗,削弱了軍隊戰斗力,加重了人民的負擔。鴉片戰爭的導火索是虎門銷煙,主持虎門銷煙的是湖廣總督林則徐,虎門銷煙向世界表明了清政府禁煙的決心;1840年6月,英國遠征軍總司令懿律率軍艦開進廣州海口,清政府雖然組織了抵抗,但仍以失敗告終。鴉片戰爭的結果是清政府被迫簽署大量不平等條約,喪失眾多的權益。1842年8月29日,中英簽訂《南京條約》,1843年,清政府又與英國簽訂《虎門條約》,1844年,美國、法國分別迫使清政府簽訂《望廈條約》和《黃埔條約》。通過這些不平等條約,英、美、法獲得了協定關稅、領事裁判權、片面最惠國待遇以及通商口岸傳教權等。鴉片戰爭成為中國近代史的開端。所以①是白銀,②是人民,③是虎門銷煙,④是林則徐,⑤是林則徐,⑥是禁煙,⑦是懿律,⑧是權益,⑨是南京條約,⑩是虎門條約,?是望廈條約,?是黃埔條約,?是領事裁判權,?是中國近代史。【解析】白銀人民虎門銷煙林則徐林則徐禁煙懿律權益南京條約虎門條約望廈條約黃埔條約領事裁判權中國近代史8、略

【分析】【詳解】

(1)根據所學;宋遼關系①北宋建立前,契丹族建立的遼朝在北方草原崛起,占領了燕云十六州,對中原形成嚴重威脅②北宋統一后,兩次發起奪回燕云十六州的北伐,均告慘敗③遼軍大舉南下,逼迫北宋簽訂協議。“澶淵之盟”,內容:維持已有邊界,遼宋皇帝以兄弟相稱。北宋每年送給遼一筆錢物,稱為“歲幣”。通過這項協議,北宋勉強獲得了北部邊防的安定。

(2)根據所學,宋夏關系①北宋與西北黨項族新建立的西夏發生戰爭,屢戰屢敗②雙方最終達成和議。“慶歷和議”,內容:西夏保持帝號,同時向北宋稱臣,北宋每年送給西夏錢物,稱為“歲賜”。【解析】契丹澶淵之盟歲幣黨項帝號歲賜9、略

【分析】【分析】

【詳解】

略【解析】輕徭薄賦貞觀之治10、略

【分析】【分析】

【詳解】

略【解析】奏折制度雍正文字獄11、略

【分析】【詳解】

420年,劉裕建立劉宋,南方的四個政權合稱為南朝。【解析】420南朝;12、略

【分析】【詳解】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907年,朱溫廢唐稱帝,國號梁,史稱后梁。唐朝滅亡,此后50多年間,黃河流域先后經歷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五個短命王朝,稱為“五代”。同時,南方各地先后出現吳越、南唐等九個割據政權,連同五代末期在山西建立的北漢,稱為“十國”。到五代十國后期,后周世宗柴榮順應當時的形勢,努力清除五代的弊政,實力逐漸增強,為后來北宋結束五代十國分裂局面奠定了基礎。所以,①處為907年;②處為朱溫;③處為梁;④處為后梁;⑤處為后梁;⑥處為后唐;⑦處為后晉;⑧處為后漢;⑨處為后周;⑩處為五代;?處為北漢;?處為十國;?處為后周;?處為北宋。【解析】907年朱溫梁后梁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五代北漢十國后周北宋13、略

【分析】【分析】

【詳解】

略【解析】裴秀《禹貢地域圖》14、略

【分析】【分析】

【詳解】

(1)依據所學知識可知;蒙古原是漠北的一個游牧部落,成吉思汗統一草原后逐漸將其他部落融入其中。

(2)依據所學知識可知,回族是由來自中亞、西亞的波斯人、阿拉伯人等移居中國,同漢、蒙古、畏兀兒等民族長期相處、不斷通婚,逐漸形成。【解析】鐵木真回族15、略

【分析】【詳解】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統治,開始了比較完全意義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結束了中國兩千多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政體,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解析】比較完全意義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三、判斷題(共5題,共10分)16、B【分析】【詳解】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質是在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農民自主經營,自負盈虧,故題干表述錯誤。17、B【分析】【詳解】

依據所學知識可知,秦始皇統一后,在全國推行郡縣制;漢武帝為了解決“王國問題”,實行了推恩令;唐玄宗曾經設置了十個節度使;宋太祖為了避免藩鎮割據,任命文官為知州。故答案為(1)B,(2)A,(3)C,(4)E,(5)D。18、B【分析】【詳解】

依據所學知識可知,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統治,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所以題干的說法是錯誤的,應該把封建制度改成封建帝制。19、B【分析】【分析】

【詳解】

依據所學知識可知,毛澤東在七屆二中全會上提出“兩個務必”,即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故錯誤。20、B【分析】【詳解】

從羅馬共和國到羅馬帝國的發展歷程中,由于征服地區的不斷擴大,不同民族之間的矛盾顯現出來,在政治、經濟活動中產生了許多新問題、新矛盾,僅適用于羅馬內部的公民法已無法應對這些新變化。在此背景下,公民法逐漸為萬民法取代。因此本題說法錯誤。四、材料分析題(共4題,共12分)21、略

【分析】【分析】

【詳解】

(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述清政府的改革措施;據“1901-1911年”可知與清末新政有關,據“清政府首先在經濟領域實行政策轉軌的動員參與,為此實行獎勵實業;扶植工商的政策”可知經濟上鼓勵發展工商業,放松民間設廠的限制;據“內外壓力下,清政府不得不推行欽定立憲運動,并在1909年頒布《欽定憲法大綱》”可知政治上進行立憲改革,頒布《欽定憲法大綱》;據“此外,清政府在這一時期推行西方文明的教育制度之決心是前所未有的”可知文化上廢除科舉、興辦新式學校、派遣留學生,學習西方近代教育制度,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清末新政軍事上編練新軍,學習西方軍事制度。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要評價清政府的改革,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清末新政突破洋務運動“中體西用”的局限,據“1904年-1908年中國出現了辦廠高潮,使用機器動力的工礦企業增至549家,主要行業增長速度達15%-20%”可知經濟上促進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據“此外,清政府在這一時期推行西方文明的教育制度之決心是前所未有的”可知文化上改革教育制度,促進思想發展,據“內外壓力下,清政府不得不推行欽定立憲運動,并在1909年頒布《欽定憲法大綱》”可知政治上觸動封建君主專制制度,據“但卻未能‘同化’改革所造就的各種社會力量,反被新興力量所淹沒”可知改革沒有從根本上改革君主專制體制,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緩慢,封建思想仍占主流地位,只是從表面順應世界文明大潮,清政府不可避免走向滅亡。【解析】(1)措施:經濟:鼓勵發展工商業;放松民間設廠的限制;政治:進行立憲改革,頒布《欽定憲法大綱》;文化:廢除科舉;興辦新式學校、派遣留學生,學習西方近代教育制度;軍事:編練新軍,學習西方軍事制度。

(2)評價:改革突破洋務運動中體西用局限,經濟上促進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文化上改革教育制度,促進思想發展,政治上觸動封建君主專制制度;但改革沒有從根本上改革君主專制體制,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緩慢,封建思想仍占主流地位,只是從表面順應世界文明大潮,清政府不可避免走向滅亡。22、略

【分析】【詳解】

從圖1的內容可以看出,其所示的運河,以洛陽為中心(連接到長安),南至余杭,北通涿郡,呈“<”狀;根據材料內容可得出圖2所示的運河,以杭州為南端,大都(北京)為北端,截彎取直,航程縮短,與今天京杭大運河路線大體一致。兩圖所示的運河分別為隋朝、元朝的大運河。再結合所學,從運河開通的目的,產生的影響,在歷史演變過程中的變化及不同朝代的作用進行概括即可,最后總結得出,運河路線的變化,是中國古代經濟政治等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反過來,這又深刻的影響了中國古代乃至后來的歷史發展。【解析】示例:

圖1所示的運河,以洛陽為中心(連接到長安),南至余杭,北通涿郡,呈“<”狀;圖2所示的運河;以杭州為南端,大都(北京)為北端,截彎取直,航程縮短,與今天京杭大運河路線大體一致。

兩圖所示的運河分別為隋朝;元朝的大運河。開鑿大運河的目的主要是“南糧北運”;因此大運河路線的變化與隋唐以來南方經濟的不斷發展、經濟重心的南移有極大的關系。同時,也與元朝政治中心在北方有直接關系。

大運河路線的變化加劇了南北方;東西部經濟發展差距;對中國經濟格局產生了深遠影響。間接的,這種變化也影響了中國的人口分布、文化教育格局。

綜上,運河路線的變化,是中國古代經濟政治等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反過來,這又深刻的影響了中國古代乃至后來的歷史發展。23、略

【分析】【詳解】

(1)根本:據材料“孝弟(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可知,仁的根本是孝弟(悌)。思想主張: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孔子主張為政以德(以德治民或德治);孟子主張實施仁政。

(2)內容:據材料二“家雍睦(和睦)”“同宗相處”“循規蹈矩;宗族稱孝,鄉黨稱弟(悌)”的信息從家族;宗族、鄉里關系上歸納回答,即家庭和睦;宗族團結;鄉里和諧。

(3)問題: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明清時期的儒家理學走向僵化,統治者實行文化專制。發展: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明末清初思想家批判君主專制,提倡工商皆本,主張經世致用。【解析】(1)根本:孝悌。政治主張:為政以德(以德治民或德治);實施仁政。

(2)主要內容:家庭和睦;宗族團結;鄉里和諧。

(3)問題:理學走向僵化,思想文化專制。發展:批判君主專制;提倡工商皆本,主張經世致用。24、略

【分析】【詳解】

(1)依據材料“真正的法律;是廣泛流傳于所有人之中的;永恒不變的、與自然和諧一致的健全的理性。”、“為了避免法令違背這個法則,宗教決不能禁止或部分廢止它,我們也無權通過元老院或人民使我們自己不受約束。”可從法律具有廣泛性、是理性的表現、獨立于宗教和政治之外等方面概括得出西塞羅對法律的基本認識。

(2)結合英國政治民主化的歷程相關所學從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推翻專制統治;《權利法案》的頒布使議會權力高于王權、責任內閣制的形成使國王處于“統而不治”的地位等方面闡述材料二的觀點;結合美國民主政治的實現過程相關所學從美國的獨立、《1878年憲法》的頒布等方面闡述材料二的觀點。

(3)本題為開放性試題,要求學生圍繞現代中國民主政治建設的某個方面,從材料三中選用兩則歷史資料提煉一個主題,并用所選資料對主題加以說明。例如可選取①⑤兩則史料得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建立與完善。”的主題,然后依據材料結合所學從1949年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初步建立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1982年中國共產黨提出與各民主黨派實行“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方針,使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進一步完善等角度說明主題。還可選取③⑥兩則史料得出“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確立與法律保障。”的主題,然后依據材料結合所學從1954年憲法規定在少數民族地區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1984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成為實施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具體法律保障等角度說明主題。也可選取④⑧兩則史料得出“基層民主建設的加強與擴大。”的主題,然后依據材料結合所學從民主選舉村民委員會進行村民自治、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以法律形式保障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的實行等角度說明主題。【解析】(1)認識:法律具有廣泛性;法律是理性的表現(法律維護人與自然的和諧);法律獨立于宗教和政治之外。

(2)示例1:1640年開始的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推翻了斯圖亞特王朝的專制統治,君權神授遭到否定,議會權力大增。1689年頒布的《權利法案》,以明確的法律條文,限制了國王的權力,保證了議會的立法權;財政權等權力。這樣,議會的權力日益超過國王的權力,英國的君主立憲制確立起來,促進了資產階級民主的發展。

示例2:1776年;北美人民反抗英國的殖民統治取得了勝利,建立了美利堅合眾國。美國人民在斗爭中逐漸認識到建立統一而強大的共和制國家的重要性。經過制憲斗爭,通過了《1787年憲法》。這是第一部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成文憲法,它既加強了國家權力,又突出了“分權與制衡”原則,反映了資產階級的民主精神,保證了國家政治上的穩定,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3)【示例】

主題1: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建立與完善。

序號:①⑤

說明:1949年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初步建立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這一制度是我國發揚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重要形式。1982年,中國共產黨提出與各民主黨派實行“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方針,組成了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使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進一步完善。

主題2: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確立與法律保障。

序號:③⑥

說明:1954年憲法規定在少數民族地區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1984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成為實施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具體法律保障。這一發展體現了國家尊重和保護少數民族管理本民族內部事務權利的精神,對維護民族團結;鞏固祖國統一和促進少數民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主題3:基層民主建設的加強與擴大。

序號:④⑧

說明: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農村經歷了由民主選舉村民委員會進行村民自治,到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以法律形式保障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的實行。這體現了基層民主政治建設的發展和對群眾民主權利的保障,是中國民主政治建設不斷發展的重要表現。五、論述題(共3題,共24分)25、略

【分析】【分析】

【詳解】

本題考查俄國十月革命;新文化運動、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主要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漫畫信息和對教材主干知識的再認再現能力。

第一小問;歷史信息,根據漫畫信息可知,民主之劍刺中了俄皇,德皇雖不中亦不遠矣。表達了作者對俄國十月革命及其影響的頌揚。結合漫畫信息和所學知識作答即可。

第二小問,說明,根據漫畫信息“沈泊塵(中國)”“(1918年)”可知,1918年的中國漫畫家在頌揚俄國革命。結合近代中國國人探索救國之路的史實和當時中國思想界的新文化運動及其發展情況作答即可。最后要對漫畫作品做出評價。【解析】答案示例:該漫畫表達了作者對俄國十月革命的頌揚,反映了當時中國社會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