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登泰山記—清·姚鼐東岳()南岳()西岳()北岳()中岳()泰山衡山華山恒山嵩山其中,泰山被譽為“五岳之首”。
泰山又名岱山、岱宗、岱岳、東岳、泰岳,位于山東省中部,總面積24200公頃。主峰玉皇頂海拔1545米,氣勢雄偉磅礴,有“五岳之首”、“五岳之長”、“天下第一山”之稱。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布為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泰山被古人視為“直通帝座”的天堂,成為百姓崇拜,帝王告祭的神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說法。自秦始皇開始到清代,先后有13代帝王引次親登泰山封禪或祭祀,另外有24代帝王遣官祭祀72次。古代文人雅士更對泰山仰慕備至,紛紛前來游歷,作詩記文。道教、佛教視泰山為“仙山佛國”,神化泰山,在泰山建造了大量宮觀寺廟。請寫出你所知道的與泰山有關的詩句、俗語、成語等。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杜甫泰山不讓微塵,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成其深。——李斯《諫逐客書》人固有一死,或重如泰山,或輕于鴻毛。——司馬遷泰山崩于前而色不變;人心齊,泰山移;安如泰山;螞蟻搬泰山;一葉障目,不見泰山;泰山壓頂不彎腰;泰山北斗(古代認為泰山在五岳中最高,北斗星在眾星中最明,因此常用以比喻因德高望重或有卓越成就而為眾人所崇仰的人。又稱泰斗。)泰山泰水(舊時稱妻父為泰山,稱妻母為泰水。又因泰山古稱東岳,故妻父又稱岳父,妻母則稱岳母。)日出美景圖作者簡介:
姚鼐nài(1731-1815),字姬傳,一字夢谷,室名惜抱軒,學者稱他為惜抱先生。清代著名散文家,文章簡潔精煉、溫潤清新、有文采、形象性強。著有《惜抱軒全集》等。
與方苞、劉大櫆并稱“桐城派三祖”。該派是清代散文影響最大的一個流派,強調散文兼具“義理、考據、詞章”宣傳儒家思想。
清朝桐城派簡介桐城派是清代散文影響最大的一個流派,創始人是康熙年間的方苞,劉大櫆、姚鼐繼承并發展了他的理論,三人并稱為“桐城三祖”。他們對散文創作有一套完整的理論和鮮明的主張。方苞注重文章的“義法”,義即“言有物”,法即“言有序”,主張古文“清正雅潔”。姚鼐是桐城派的集大成者。他強調“義理、考據、詞章,三者不可偏廢”,就是要以“辭章”為手段,以“考據”為憑借,來闡發儒家的“義理”。桐城派的文章內容多是宣傳儒家思想,語言力求簡明達意,條理清晰。
寫作背景乾隆三十九年(1774),姚鼐以養親為名,告歸田里。道經泰安與摯友泰安知府朱孝純(字子潁)于此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傍晚同上泰山山頂,第二天即除夕五更時分至日觀峰的日觀亭,觀賞日出,寫下了這篇游記。表示辭官:告老、解官、乞骸骨、請老、乞身、移病指朝中官員上書稱病,為官者要求隱退時的委婉用語記古代的一種文體,主要是記載事物,并通過記事、記物,寫景、記人來抒發作者的感情或見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小石潭記》(唐朝柳宗元)《岳陽樓記》(宋朝范仲淹)《醉翁亭記》(宋朝歐陽修)《桃花源記》(東晉陶淵明)①碑記:古代一種刻在石碑上記敘人物生平事跡的文體。②游記:是一種描寫旅行見聞的散文體裁。③雜記:是古代因事見義,雜寫所見所聞不多加議論的散文體裁。本文屬于山水游記。“泰山”點明瀏覽的地點,“登”表明側重于敘述、描寫游泰山的經過和所見所感。理解文章第一段泰山之陽,汶水西流;其陰,濟水東流。陽谷皆入汶,陰谷皆入濟。陽:泰山南面;西、東:向西,向東,名詞作狀語;陰:泰山北面。(注:山南水北為陽,山北水南為陰。)當其南北分者,古長城也(判斷句)。最高日觀峰,在長城南十五里。當:在,介詞;分:分界。譯文:泰山的南面,汶水向西流去;泰山的北面,濟水向東流去。泰山南面山谷中的水都流入汶水,北面山谷中的水都流入濟水。在那南北山谷分界處的,是古長城的遺址。最高的日觀峰,在古長城以南十五里。山陽山陰濟水東流汶水西流文化常識積累口訣:山南水北為陽,山北水南為陰。嘗試說出這些地名的由來:衡陽湘陰淮陰漢陰衡陽(南岳衡山之南)湘陰(湘江之南)淮陰(淮河之南)漢陰(漢江之南)思考:這是從什么視角去寫泰山?“皆”字寫出了泰山的什么特點?泰山之陽,汶(wèn)水西流;其陰,濟水東流。陽谷皆入汶,陰谷皆入濟。當其南北分者,古長城也。最高日觀峰,在長城南十五。明確:俯瞰的視角。特點雄渾,不是云沾霧罩的空靈。“陽谷皆入汶,陰谷皆入濟”的兩個“皆”字,頓挫有力,把泰山的水景由兩條河鋪開成面寫去,點出了眾多支流縱橫交叉、終歸一河的景色。一、概括介紹地理形勢{{南北分流南北分界最高之處汶和濟古長城日觀峰點線面(為下文寫觀日出埋下伏筆)理解文章第二段找出作者登泰山的經過,并繪制成登山路線圖。問題:先寫從
到
,再寫從
到
,路程有
,石級有
,路線是從
到
再到
,最后看到了哪些景色?京師泰安南麓中谷中嶺(天門)西谷山巔乘、歷、穿、越由循越復循遂至蒼山負雪晚日照城郭半山居霧若帶乘、歷、穿、越由循越復循遂至登山時間、地點: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京師——泰安
由南麓—入中谷—越中嶺—循西谷—至山巔山巔景色:蒼山負雪,明燭天南晚日照城,汶水、徂徠如畫半山居霧若帶然上下遠近高峻、雄渾、壯闊登山路線: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chéng)風雪,歷齊河、長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長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與知府朱孝純子穎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為磴,其級七千有余。以:在;乘:趁,冒著;歷:經過;限:界限;至于:到達。古今異義詞,今義表示另提一事。是:這;麓:山腳。蹬:臺階,石階;有:通“又”。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從京城里出發,冒著風雪,經過齊河縣、長清縣,穿越泰山西北的山谷,跨過長城的界限,到達泰安。這月丁未日,我和泰安知府朱孝純從南邊的山腳登山。行走四十五里遠,道路都是石板砌成的臺階,共有七千多級。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繞泰安城下,酈道元所謂環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嶺,復循西谷,遂至其巔。古時登山,循東谷入,道有天門。東谷者,古謂之天門溪水,余所不至也。循:沿著,順著;少:少于,形容詞做動詞;復:再;巔:頂峰;謂:稱為
泰山正南面有三條山谷,當中那條山谷的水環繞泰安城,這就是酈道元書中所說的環水。我開始沿著中間這條山谷往里走。道路不到一半,翻過中嶺,再沿著西邊的那條山谷走,就到了泰山的頂峰。古時候登泰山,沿著東邊的山谷進入,道路中有座天門。東邊的山谷,古時候稱它為“天門溪水”,是我沒有到過的。今所經中嶺及山巔,崖限當道者,世皆謂之天門云。道中迷霧冰滑,磴幾不可登。及既上,蒼山負雪,明燭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限:像門檻一樣,名詞作狀語;云:句末助詞,無實際意義。幾:幾乎。及:等到;負:背,覆蓋;燭:照,名詞作動詞;居:停留;然:.......的樣子
現在經過的中嶺和山頂,像門檻一樣阻擋道路的山崖,世人都稱它為“天門”。一路上大霧迷漫、冰凍溜滑,石階幾乎無法攀登。等到已經登上山頂,只見深青色的山被白雪覆蓋,明亮的雪光照耀著南邊的天空。遠望夕陽映照著泰安城,汶水、徂徠山就像是一幅美麗的山水畫,停留在半山腰處的云霧,又像是一條舞動的飄帶似的。蒼山負雪晚日城郭半山居霧雄渾壯闊
作者描寫山頂上的景色時,描寫了哪幾幅圖景?運用了什么手法?遼遠廣闊高峻險壑動靜結合、擬人、比喻手法“負”字以動寫靜,顯出雪的厚度,又以擬人手法,使雪山奕奕傳神。“燭”字名詞活用為動詞,顯出雪光的亮度,寫出日光和雪光相映的奇景。“居霧”以靜寫動,寫出霧的輕,呈停聚不動的狀態。“若帶”以小喻大,寫出云霧的具體形狀,烘托出泰山的高峻雄偉。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雪,歷齊河、長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長城之限,至于泰安。
此段中的幾個動詞“乘、歷、穿、越、至于”蟬聯而下,告訴給我們哪些內容?從中可以看出作者的心情是怎樣的?①
“乘”“歷”“穿”“越”“至”五個動詞,把作者從京師去泰安的季節、路程交代得清清楚楚。②表現了旅途的艱苦,使我們仿佛看到作者頂風冒雪、不畏艱險、不遠萬里趕來登山的迫切神情。筆墨傳神。理解文章第三段有關的古文化知識
朔、晦、望與既望朔:陰歷每月第一天晦:陰歷每月最后一天望:陰歷每月十五既望:陰歷每月十六
五鼓:古代五時鐘,以打更擊鼓報時,一夜分為五更,每更一個時辰(兩小時),又把每更分為五點。每更里的每點只占24分鐘。晚七點起更,晚上7時至9時為一更,9時至11時為二更,11時至1時為三更(即“子時”),午夜1時至3時為四更,后半夜3時至5時為五更,“五鼓”相當于五點鐘。戊申晦,五鼓,與子穎坐日觀亭,待日出。大風揚積雪擊面,亭東自足下皆云漫。稍見云中白若摴蒱數十立者,山也。極天云一線異色,須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或曰:此東海也。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晦:陰歷每月的最后一天;五鼓:五更;稍:逐漸;極天:天邊須臾:片刻,一會兒;采:同“彩”。上:升起來正赤:大紅色;丹:朱砂或:有人。或:有的;絳:大紅色;皓:白色;駁:雜;
戊申日正是十二月的最后一天,五更時,我和朱孝純坐在日觀亭上,等著看日出。這時大風揚起的積雪撲面打來。日觀亭東面從腳底往下全都云霧迷漫,逐漸看見云中有幾十個白色的像摴蒱所用的擲具似的東西,都是山峰。天邊的云彩形成一條線,呈現奇異的顏色,一會兒又變成五顏六色。太陽升起來了,純正的紅色像朱砂一樣,下面有紅光晃動搖蕩承托著它。有人說,那就是東海。回首望日觀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著,有的沒有,或紅或白,顏色錯雜,都像鞠躬的樣子。日出前日正出日出后大風揚積雪擊面亭東自足下皆云漫云中白若樗蒲數十列者,山也極天云一線異色須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而皆若僂回觀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色彩點染——絢麗壯美日出前日正出日已出日出后第三段主要寫了什么內容?描寫泰山頂上的日出是按照什么順序寫景物變化的?描寫了怎樣的勝景?運用了什么手法?思考主要寫山頂觀日出按照時間順序依次寫了待日出——稍見——須臾——日上——回視,日出前、日出時和日出后的不同景色,展現出一幅泰山日出迅速變化的圖畫。比喻、擬人手法:“白若摴蒱”“正赤如丹”用比喻寫色彩;“絳皓駁色”寫色彩,抓住了時令特點(山上都是積雪,故而被日光照著的地方是紅色,未被照著的地方是白色);“而皆若僂”以擬人手法烘托出日觀峰凌駕于群峰之上的雄偉氣勢。理解文章第四段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宮,在碧霞元君祠東。是日,觀道中石刻。自唐顯慶以來,其遠古刻盡漫失。僻不當道,皆不及往。是:這;顯慶:唐高宗的年號;漫失:模糊或缺失;僻:偏僻;當:對著;往:去(看)人文景觀:展示泰山古老的風貌
日觀亭西面有一座東岳大帝廟,又有一座碧霞元君廟。皇帝的行宮就在碧霞元君廟的東面。這天觀賞了路兩旁刻寫的石碑。是從唐顯慶年間以來的;那些更古老的石碑都已經模糊缺失了。至于偏僻不在路邊的石碑,都沒來得及去看。第四段寫了哪些人文景觀?有什么作用?人文景觀:
岱祠、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宮、道中石刻作用:增加了游記的知識性,表現泰山的古老風貌和悠久的歷史,突出其作為文化寶庫的作用。思考理解文章第五段山多石,少土。石蒼黑色,多平方,少圜。少雜樹,多松,生石罅,皆平頂。冰雪,無瀑水,無鳥獸音跡。至日觀數里內無樹,而雪與人膝齊。蒼:深青色、深綠色;平方:平整方正;圜:通“圓”;罅:石縫;音跡:聲音和蹤跡。至:到;
山上石頭多,泥土少。山石都呈青黑色,大多是平整方正的,很少圓形的。雜樹很少,多是松樹,松樹都生長在石頭的縫隙里,樹頂是平的。到處是冰雪,沒有瀑布溪水,也沒有飛鳥走獸的聲音和蹤跡。到日觀峰幾里以內沒有什么樹木,積雪厚得同人的膝蓋平齊。自然景觀三多:多石、多平方、多松三少:少土、少圜、少雜樹三無:無瀑水、無鳥獸音跡、日觀數里無樹蒼勁峻峭以極平實簡練的語句,將景物進行對比,寫出泰山有別于其他名山的特征。雖無細部刻畫,卻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語言簡練,準確生動,緊扣時令特點,體現了桐城派文章“雅潔”的特點。第六段交待記游人游記常用格式登泰山記總寫泰山地理形勢、日觀高峰的位置記敘登泰山的經過時間、路徑周圍山川形勢山頂所見險峻描寫泰山日出日出前—風、雪、云日出時—形、色、光日出后—峰壯觀(詳寫)介紹泰山名勝古跡建筑石刻悠久(略寫)介紹泰山冬季景色神奇壯美瑰麗雄渾以時間、游蹤為序主旨
作者以簡潔的筆法,寫出了泰山的壯麗和獨具特色的自然與人生景觀,能喚起人們對泰山的向往,對祖國山河的愛。請說說本文主要運用了那些寫作手法?思考本文寫作特點1、抓住特征巧妙采用側面烘托
本文對景物很少直接描寫,而是抓住景物特征采用側面烘托的手法。
例如:寫泰山高峻,主要借人在山頂俯視所見“半山居霧”和在日觀亭時“足下皆云漫”的圖景來進行烘托。作者在嚴寒中登山,全文無一“寒”字,但“大風揚積雪擊面”“冰雪,無瀑水,無鳥獸音跡”都足以使人想出寒冷的程度。2、動靜結合,善用修辭手法。
泰山冬季本是皚皚白雪覆蓋青山,銀色雪光映照藍天的一片靜景,但作者運用了擬人、比喻等修辭手法,變靜為動,一洗寒冬游山的孤寂之感:“蒼山負雪,明燭南天。”
泰山高聳入云,山間云霧時聚時散,飄浮不定,實為動景,而作者將其描繪成一幅靜態山水畫,使人感受到一種特有的寧靜氣息:“半山居霧若帶然。”3、敘事簡練,語言形象
全文僅六百多字,卻充分表現了雪后泰山的特殊情趣,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例如:介紹泰山的自然景觀,用“山多石,少土……雪與人膝齊”寥寥數語便將泰山多石多松,冰雪覆蓋的景色描繪出來了。寫登山情景,用“道中迷霧冰滑,磴幾不可登”,不僅簡潔,而且生動形象。1.居A半山居霧若帶然B自吾氏三世居是鄉C居十日D居廟堂之高E令女居其上,浮之河中F其居僅僅足
(一)多義字文言知識積累停留;居住;過;處在;坐;住所2.限A越長城之限B今所經中嶺及山巔崖限當道者C牽牛織女遙相望,爾獨何辜限河梁D皆不可限以時月E然則諸侯之地有限界限,城墻;像門檻一樣;阻隔;限制;限度。3.乘A自京師乘風雪B公與之乘,戰于長勺C于是乘其厲聲以呵D然秦以區區之地,致萬乘之勢然秦以區區之地,致萬乘之勢,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為家,崤函為宮;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冒著;乘坐;趁;量詞,一車四馬為一乘4.視A回視日觀以西峰B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C子孫視之不甚惜D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E視五人之死,輕重固何如哉看;審察;對待;眼力,目光;比照,比較5.坐A與子穎坐日觀亭待日出B以謀叛坐之,并其部屬四百余口盡殺之C因擊沛公于坐,殺之D停車坐愛楓林晚與“站”相對,坐在;判罪;通“座”,座位;因為6.始A余始循以入B庭中始為籬,已為墻,凡再變矣C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D憂懈怠則思慎始而敬終開始;最初;才;開頭、開端。7、陰A、其陰,濟水東流B、朝暉夕陰,氣象萬千
C、孫臏以刑徒陰見,說齊使山的北面陰天暗中,暗地里。(二)詞類活用1.泰山之陽,汶水西流2.其陰,濟水東流3.明燭天南4.道少半,越中嶺5.今所經中嶺及山巔崖限當道者
(向西,名詞作狀語)(向東,名詞作狀語)(照亮,名詞作動詞)(少于,形容詞作動詞)(像門檻一樣,名詞作狀語)(三)通假字1.須臾成五采2.石蒼黑色,多平方,少圜5.其級七千有余彩圓又(四)古今異義詞:至于——古:到達,動詞+介詞。今:表另提一事;表發展到某種程度。稍——古:漸漸,逐漸。今:稍微,略微。平方——古:平整方正。今:數學名詞。
名句默寫(1)《登泰山記》中,描繪山道上有霧氣,臺階幾乎不能攀登的語句是“,”。
(2)《登泰山記》中,描述剛登上山頂時看到的冰雪覆蓋、雪光耀眼的句子是“,,”。
(3)《登泰山記》中,描繪汶水和徂徠宛如一幅畫,半山上的云霧像飄帶一樣的句子是“,”。
(4)《登泰山記》中,描述日出之前,天邊呈現五彩繽紛的景色的句子是“,”。
(5)《登泰山記》中,描述日觀峰以西的山峰,紅白相間,一個個像在向日觀峰鞠躬致敬的句子是“,”。
(6)《登泰山記》中,寫出泰山上石頭特點的句子是“,,”。
《登泰山記》翻譯題1.稍見云中白若樗蒱數十立者
山也2.
極天云一線異色
須臾成五采
3.當其南北分者
古長城也
4.最高日觀峰
在長城南十五里
5.道中迷霧冰滑
磴幾不可登
6.望晚日照城郭
汶水、徂徠如畫
而半山居霧若帶然
7.日上
正赤如丹
下有紅光動搖承之《赤壁賦》一、重點詞填空(橫線上為易錯書寫,括號為需要解釋的重點字詞)
()之秋,七月
(),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
()客,誦明月之詩,歌
()之章。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
于斗牛()之間。白露
()江,水光接天。
()一葦之所如(),
()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憑
()
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飲酒樂甚,扣
()而歌之。歌曰:“桂
()兮蘭
,擊空明兮
流光。
()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者,()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如泣如訴;余音,不絕如。舞()之潛蛟,泣()孤舟之()婦。蘇子
(),正
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
(),郁乎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千里,旗()空,()酒臨江,橫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況吾與子漁()
()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
鹿。駕一葉之
()舟,舉
()以相
()。寄()于天地,()海之一()。哀吾生之,長江之無窮。()飛仙以
游,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
()得,托遺響于
風。”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
()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
而莫取。
()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
,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
也,而吾與子之所共
()。”客喜而笑,洗
更
。
既()盡,杯盤狼
。相與()枕
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二、情境句默寫1、本文中蘇軾“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寫天上的滿月從東面山上升起,似乎也像游人一樣,深深陶醉在這良辰美景之中,有意把腳步放得很慢、很慢,真是妙不可言的語句是:,。2、蘇東坡以回答客人的方式,提出了另一種對宇宙對人生的看法,他緊扣水月,闡述了變與不變的辯證關系,來攻破客人“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的理想,指出我們若從變化的角度來觀察,那么一眨眼之間,萬事萬物都在變化的語句是:,。又指出如果從不變的角度觀察,則萬物都是無盡的語句是: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3、在《赤壁賦》中,蘇軾用“,。”兩句概括了曹操的軍隊在攻破荊州后順流而下的軍容之盛。4、在《赤壁賦》中客人用比喻的修辭手法,感傷我們個人在天地間生命的短暫和個體的渺小的語句是:,。
5、作者寫出了飄飄欲仙的神態,好像身體在天空里,架著風飛行,脫離了現實社會,不知道哪里是盡頭,抒發了作者心曠神怡的心情和飄然欲舉的超然之樂,情和景已經達到融合的境地的語句是:,。
6、《赤壁賦》中客人把自己和曹操進行了對比:曹操當時是“,。”,而你我只是“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曹操當時是“釃酒臨江,橫槊賦詩”,而你我只是“,。”。這一段再現了曹操當年沿江而下時的盛大場面和英雄氣概。可是象曹操這樣的英雄“而今安在哉”?真是“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7、《赤壁賦》中描繪出秋江的朗爽與澄凈,也恰好體現作者怡然自得的心境的語句是:,。
8、寫作者引吭高歌,吟誦古代詠月的詩歌的詩句是:,。9、寫在皎潔的月光照耀下白茫茫的霧氣籠罩江面,天光、水色連成一片的詩句是:,。10、寫作者任憑一葉扁舟飄蕩,在水波不興的遼闊江面上自由來去的語句是:,。
11、用蛟龍、嫠婦聽簫聲的感受來突出簫聲的悲涼與幽怨的語句是:,。12、借客人之口來感慨生命的短暫,羨慕江水的長流不息的語句是:,。13、寫希望與神仙相交,與明月同在的語句是:,。
14、寫清風與明月可激情享用,無人禁止,無窮無盡的語句是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紙漿篩選與凈化設備的運行與維護考核試卷
- 海洋油氣開采中的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護考核試卷
- 紙板容器生命周期分析考核試卷
- 終端設備在水下通信技術考核試卷
- 林業與地方特色農產品的區域品牌營銷考核試卷
- 纖維素纖維在聲學材料中的應用考核試卷
- 種子種苗在氣候變化適應中的作用考核試卷
- 玻璃纖維增強型塑料水處理設備的制備考核試卷
- 畜禽智能養殖環境監測與調控系統考核試卷
- 南京旅游職業學院《交通運輸工程前沿講座》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保潔員安全知識培訓課件
- 行政管理本科畢業論文-鄉鎮政府公共政策執行力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
- 政治薪火相傳的傳統美德教學設計 2024-2025學年七年級道德與法治下冊(統編版2024)
- 2024年度企業所得稅匯算清繳最 新稅收政策解析及操作規范專題培訓(洛陽稅務局)
- 2024-2025學年七年級數學北師大版(2024)下學期期中考試模擬卷A卷(含解析)
- 附件6工貿高風險企業高危領域較大以上安全風險管控清單
- 關于臺球的課件
- 2025年武漢二調數學試題及答案
- 2025年保安證考試答題技巧與試題答案
- 2025年食品安全員試題及答案
- 中級宏觀經濟學知到課后答案智慧樹章節測試答案2025年春浙江大學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