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一、雞馬立克氏?。∕arek'sdisease,MD)
馬立克氏病(MD)是一種雞淋巴組織增生性傳染病,以外周神經、性腺、虹膜,內臟器官、肌肉和皮
膚的單核性細胞浸潤和腫瘤形成為特征。木病最初由匈牙利獸醫病理學家馬立克氏(Marek)于1907年發
現,現分布于世界各地,對養禽業造成嚴重經濟損失。
病原學(一)
馬立克氏病病毒(Marek'sdiseasevirus,MDV)是一種a-皰疹病毒。MDV分三個血清型:血清I型包
括強毒株及其致弱毒株;血清II型在自然情況下存在于雞體內,但不致瘤:血清川型為火雞皰疹病毒(HVT)。
強毒MDV可在鴨胚成纖維細胞(DEF)和雞腎細胞(CK)培養上生長,經過繼代的1型毒、II型毒和
HI型毒均能在雞胚成纖維細胞(CEF)上繁殖。感染的細胞出現變圓、變性、折光性強的局灶性病變,稱
為蝕斑。
病原學(二)
MDV基因組是雙股DNA,病毒核衣殼直徑,85?100nm;帶囊膜的病毒粒子直徑150?160nm。羽囊
上皮細胞中的帶囊膜病毒粒子273-400nm,隨角化細胞脫落,成為傳染性很強的無細胞病毒。
病原學(三)
MDV和HVT以細胞結合和游離了細胞外兩種狀態存在。從感染雞羽囊隨皮屑排出的游離病毒,對外界
環境有很強的抵抗力,污染的墊料和羽屑在室溫下其傳染性可保持4?8個月,在4℃至少為10年。但常
用化學消毒劑可使病毒失活。
流行病學(一)
傳染來源病雞和帶毒雞是主要的傳染源。隨羽毛、皮屑排出,使污染雞舍保持傳染性。
傳播途徑病毒通過直接或間接接觸經氣源傳播,經口感染不是重要的傳播途徑?,F在普遍認為,本病不
發生垂直傳播,通過種蛋的表面污染而將病從母雞傳給子代的可能性也很小。節肢昆蟲不能傳播本病。
流行病學(二)
流行特點各種環境因素如存在應激、并發感染其他疾病和其他飼養管理因素都可使MD的發病率和死亡
率升氤
易感動物雞是最重要的自然宿主,除鶴鶉外其他禽類很少發生MD。但近年來報道有些致病性很強的毒
株可在火雞造成較大損失。雞的年齡對發病的影響也很大,特別是出雛和育雛室的早期感染可導致很高的
發病率和死亡率。年齡大的雞發生感染,病毒可在體內復制,并隨脫落的羽囊皮屑排出體外,但大多不發
病。母雞比公雞對MD似乎更易感。
臨床癥狀(一)本病是種腫瘤性疾病,潛伏期較長。最早可在3?4周齡時看到臨診病雞,?般以2?3
個月齡的雞發病最為嚴重,種雞和產蛋雞常在16?20周齡出現臨診癥狀,也可延遲至24?30周齡或60周
齡以上。根據癥狀和病變發生的主要部位,MD在臨診上可分為4種類型:神經型(古典型)、內臟型(急
性型)、眼型和皮膚型。
臨床癥狀(二)神經型:毒力較弱的毒株侵害臂神經時,受侵害側翅膀下垂。
臨床癥狀(三)神經型:當支配頸部肌肉的神經受侵害時,病雞發生頭下垂或頭頸歪斜。
臨床癥狀(四)神經型:坐骨神經受侵害時,引起腿麻痹,表現為?側較輕?側較重,完全麻痹時,不能
站立蹲伏或呈一腿伸向前方另一腿伸向后方的特征性姿態。
臨床癥狀(五)眼型:主要侵害虹膜,出現單眼或雙眼,虹膜失去正常色素,瞳孔邊緣不整齊,嚴重時瞳
孔只剩下針尖大小的孔。有的在眼部形成腫瘤。
臨床癥狀(六)皮膚型:皮膚毛囊形成小結節或瘤狀物,這是由于淋巴細胞性腫瘤增生所致。
臨床癥狀(七)內臟型:由毒力強的病毒引起的,常侵害幼齡雞,多呈急性爆發,病性急劇,開始時以大
批雞精神萎頓為特征。兒天后部分病雞出現共濟失調,隨后出現單側或雙側肢體麻痹:部分病雞死亡而無
特征臨床癥狀;很多病雞表現脫水、消瘦和昏迷。
病理變化(一)最常見的病變表現在外周神經,以腹腔神經叢、前腸系膜神經叢、臂神經叢、坐骨神經叢
和內臟大神經最常見。受害神經增粗,橫紋消失,呈黃白色或灰白色。局部或彌慢性增粗可達正常的2?3
倍以匕病變常為單側性,將兩側神經對比有助于診斷。
病理變化(二)坐骨神經腫大
病理變化(三)內臟器官于卵巢、腎、脾、肝、心、肺、胰、腸系膜、腺胃、腸道和睪丸可見大小不等的
腫瘤結節或腫塊,呈灰白色,質地堅硬而致密,有時腫瘤呈彌漫性,使整個器官變得很大。肌肉亦可出現
腫瘤,肌肉的病變多出現在胸肌。
診斷(一)
MD一般發生于1月齡以上的雞,2?7月齡為發病高峰時間;病雞常有典型的肢體麻痹癥狀,出現外周神
經受害,法氏囊萎縮,內臟腫瘤等病理變化。這些都是MD的特征。
神經型MD可根據病雞特征性麻痹癥狀及相應外周神經的病理變化確定診斷。內臟型MD與雞淋巴白血病
(LL)在眼觀變化上很相似,需作區別診斷。
MD、禽白血病(LL)和非法氏囊型網狀內皮組織增殖?。≧E)的鑒別診斷
MD、禽白血病(LL)和非法氏囊型網狀內皮組織增殖?。≧E)的鑒別診斷
診斷(二)
一般說有下列情況之一者可診斷為MD。
1、在不存在網狀內皮組織增生癥的情況下出現外周神經淋巴性增粗;
2、16周齡以下的雞各內臟器官出現淋巴腫瘤;
3、16周或16周齡以上的雞出現各內臟淋巴腫瘤,但法氏囊無腫瘤;
4,虹膜變色和瞳孔不規則。
診斷(三)
病毒分離:取雞的血液經卵黃囊接種4日齡雞胚,于19日齡的雞胚絨毛尿囊膜上可見病毒疽斑。
診斷(四)
瓊脂凝膠沉淀試驗(AGP)
以MD標準陽性血清檢測羽根或羽囊浸出物,或以MD標準陽性抗原檢測雞的血清,若出現白色沉淀
線,則說明檢測雞感染過MD,排毒或有MD抗體存在。
診斷(五)
防制(一)
疫苗接種是防制本病的關鍵,以防止出雛室和育雛室早期感染為中心的綜合性防制措施對提高免疫效果和
減少損失亦起重要作用。
有很多因素可以影響疫苗的免疫效果。早期感染可能是引起免疫雞群超量死亡的最重要原因,因為疫苗接
種后需7天才能產生堅強免疫力,而在這段時間內在出雛室和育雛室都有可能發生感染。因此,對該階段
要進行封閉式管理。
用于制造疫苗的病毒有三種:人工致弱的1型MDV(如CVI988)、自然不致瘤的2型MDV(如SB1,
Z4)和3型MDV(HVT)(如FC126)。HVT疫苗使用最廣泛,因為制苗經濟,而且可制成凍干制劑,保
存和使用較方便。多價疫苗主要由2型和3型或1型和3型病毒組成。1型毒和2型毒只能制成細胞結合疫
苗,需在液氮條件下保存。
有很多因素可以影響疫苗的免疫效果。早期感染可能是引起免疫雞群超量死亡的最重要原因,因為疫苗接
種后需7天才能產生堅強免疫力,而在這段時間內在出雛室和育雛室都有可能發生感染。因此,對該階段
要進行封閉式管理。1BDV、REV、呼腸孤病毒、強毒NDV、A型流感病毒和雞傳染性貧血病毒等引起免
疫抑制的感染均可干擾疫苗誘導免疫力,它們均有免疫抑制作用。
由超強毒株引起的MD爆發,常在用HVT疫苗免疫的雞群中造成嚴重損失,用1型CVI988疫苗,2、3
型毒組成的雙價疫苗或1、2、3型毒組成的2價疫苗可以控制。2型和3型毒之間存在顯著的免疫協同作
用,由它們組成的雙價疫苗免疫效率比單價疫苗顯著提高。由于雙價苗是細胞結合疫苗,其免疫效果受母
源抗體的影響很小。
防制(二)
加強飼養管理,孵化場應遠離雞舍,嚴格消毒,種蛋入孵前和雛雞出殼后均應用福爾馬林熏蒸;育雛舍應
遠離其他年齡雞舍,入雛前應徹底清掃和消毒;發病雞舍應徹底消毒并休閑后再用。還要注意疫苗的貯存
溫度、稀釋方法、稀釋劑的選擇、稀釋后保存的時間和溫度對凍干疫苗和細胞結合疫苗均有影響,一般耍
求稀釋疫苗在1?2h用完。
二、新城疫(Newcastledisease,ND)
新城疫(ND),又稱亞洲雞瘟或偽雞瘟。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高度接觸性傳染病,主要侵害雞和火雞,
其它禽類和野禽也能感染,亦可感染人。
本病常呈敗血癥經過。其特征是呼吸困難,卜.痢和神經癥狀。主要病理剖檢變化為粘膜和漿膜出血,腺
胃粘膜出血具有診斷意義。
本病1926年首次發現于印尼,同年發現于英國新城,根據發現地名而命名為新城疫。本病分布于世界各
地,1928年我國已有本病的記載,1935年在我國有些地區流行,死亡率很高,是嚴重危害養雞業的重要疾
病之一,造成很大經濟損失。在國際動物衛生法典中,本病與高致病性禽流感同屬A類病,因此世界各國
對本病的發生和流行均高度重視。
病原學(一)雞新城疫病毒屬于副粘病毒科,副粘病毒屬,核酸為單鏈RNA。
病原學(二)本病毒存在于病雞所有器官、體液、分泌物和排泄物,以腦、脾和肺含毒量最高,骨髓含毒
時間最長。根據不同毒力毒株感染雞表現的不同,可將NDV分為幾種致病型:
①速發型或強毒型毒株,在各種年齡易感雞引起急性致死性感染;②中發型或中毒型毒株,僅在易感的
幼齡雞造成致死性感染;③緩發型即低毒型或無毒型毒株;表現為輕微的呼吸道感染或無癥狀腸道感染。
病原學(三)NDV對乙醛、氯仿敏感。病毒在6(TC30min失去活力,真空凍干病毒在30匕,可保存30d,
在直射陽光"病毒經30min死亡。病毒在冷凍的尸體可存活6個月以上。常用的消毒藥如2%氫氧化鈉、
5%漂白粉、70%酒精在20min即可將NDV殺死。它對pH穩定,pH3?10不被破壞。
流行病學(一)
傳染來源:主要是病雞以及在流行間歇期的帶毒雞,但對鳥類的作用也不可忽視。
傳播途徑:主要經呼吸道和消化道,雞蛋也可帶毒而傳播本病。創傷及交配也可引起傳染,非易感的野禽、
外寄生蟲、人畜均可機械地傳播病原。
流行病學(二)易感動物:雞、火雞、珠雞及野鴨對本病都有易感性,以雞最易感。哺乳動物對本病有
很強的抵抗力,但人可感染,表現為結膜炎或類似流感癥狀。
流行病學(三)
流行特點:本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但以春秋兩季較多,發病率和病死率可達90%以上。
NDV一旦在雞群建立感染,通過疫苗免疫的方法無法將其從群中清除,而在群內長期維持,當雞群的免疫
力下降時,就可能表現出癥狀。
臨床癥狀(一)本病的潛伏期為2?15d,平均5?6d。根據臨診表現和病程的長短,可分為最急性、急性、
亞急性或慢性三型。最急性型:突然發病,常無特征癥狀而迅速死亡。多見于流行初期和雛雞。
臨床癥狀(二)急性型:病初體溫升高達43?44℃,精神沉郁,食欲減退或廢絕、有渴感,不愿走動,垂
頭縮頸或翅膀下垂,眼半開或全閉,狀似昏睡,雞冠及肉髯發組。母雞產蛋停止或產軟殼蛋。
臨床癥狀(三)急性型:病雞咳嗽,呼吸困難,有粘液性鼻漏,常伸頭,張口呼吸,并發出“咯咯”的喘鳴
聲或尖銳的叫聲。嗦囊內充滿多量液體內容物,倒提時常有大量酸臭液體從口中流出。糞便稀薄,呈黃綠
色或黃白色,有時混有少量血液。
臨床癥狀(四)急性型:有的病雞還出現神經癥狀,如翅、腿麻痹等,最后體溫下降,不久在昏迷中死亡,
病程約2?5d。1月齡內的小雞病程較短,癥狀不明顯,病死率高。
臨床癥狀(五)亞急性或慢性:初期癥狀與急性相似,不久后漸見減輕,同時出現神經癥狀,病雞翅腿麻
痹,跛行或站立不穩,頭頸向后或向一側扭轉,常伏地旋轉,動作失調,反復發作,最后癱瘓或半癱瘓,
?殷經10?20d死亡。此型多發生于流行后期的成年雞,病死率較低。
病理變化(一)本病的主要病變是全身粘膜和漿膜出血,尤其以消化道和呼吸道為明顯。腺胃粘膜水腫,
其乳頭或乳頭間粘膜有出血點,或有潰瘍和壞死,特別在腺胃和肌胃交界處出血更為明顯,這是特征的病
變。肌胃角質層下也常見有出血點。
病理變化(二)由小腸到盲腸和直腸粘膜有大小不等的出血點,尤其是十二腸粘膜和漿膜出血。
病理變化(三)盲腸扁桃體常見腫大、出血和壞死。壞死呈島嶼狀隆起于粘膜表面。
病理變化(四)消化道淋巴濾泡的腫大出血和潰瘍是ND的一個突出特征。消化道出血病變主要分布于:
腺胃前部一食道移行部;腺胃后部一肌胃移行部;12指腸起始部;12指腸后段向前2?3cm處;小腸游離
部前半部第一段下1/3處;小腸游離部前半部第二段上1/3處;卵黃蒂附近處;小腸游離部后半部第一段中
間部分;回腸中部(兩盲腸夾合部);盲腸扁桃體,在左右回盲口各一處,棗核樣隆起,出血(而不是充血),
壞死。
病理變化(五)氣管出血或壞死,周圍組織水腫。心冠和腹部脂肪有細小的出血點。腦膜充血或出血,而
腦實質無眼觀變化,僅于組織學檢查時見明顯的非化膿性腦炎病變。
非典型新城疫剖檢可見氣管輕度充血,有少量粘液。鼻腔有卡他性滲出物。氣囊混濁。少見腺胃乳頭
出血等典型病變。
診斷(一)當雞群突然采食量下降,出現呼吸道癥狀和拉綠色稀糞,成年雞產蛋量明顯下降,應首先考慮到
新城疫的可能性。
通過對雞群的仔細觀察,發現呼吸道、消化道及神經癥狀,結合盡可能多的臨床病理學剖檢,可初步診斷
為新城疫。
確診要進行病毒分離和鑒定。也可通過血清學診斷來判定。
診斷(-)
本病應注意與禽霍亂、傳染性支氣管炎和禽流感相區別。
禽霍亂:可侵害各種家禽,鴨最易感,呈急性敗血經過,病程短,病死率高,慢性的可見肉鬣腫脹,
關節炎,無神經癥。剖檢時見全身出血,肝臟有灰白色壞死點,肝組織觸片,染色鏡檢可見兩極染色的巴
氏桿菌,抗生素治療有效。而新城疫有呼吸道和神經癥狀,腺胃乳頭出血,消化道粘膜出血,盲腸扁桃體
出血和壞死,肝臟沒有壞死點。
診斷(三)
傳染性喉氣管炎:傳播快,發病率較高,死亡率低。主要癥狀是呼吸困難,咳嗽,喉頭水腫,充血和
出血,有時喉頭上附有層黃白色假膜,消化道沒有變化,無神經癥狀無明顯病變。
傳染性支氣管炎:主要侵害雛雞,成年雞表現為產蛋下降,無神經癥狀,消化道無明顯病變。病毒接
種雞胎發育成為侏儒胚。
診斷(四)高致病性禽流感(真性雞瘟):潛伏期和病程比ND短,一般為18?24h,病程18?24h,沒有
明顯呼吸困難,嗦囊沒有大量積液,無神經癥狀,頭部常有水腫,眼瞼和肉髯腫脹。剖檢時常見皮下水腫
和黃色膠樣浸潤,粘膜、漿膜和脂肪出血比ND更為明顯和廣泛,腸粘膜常不形成潰瘍。但確診必須依靠
病毒分離鑒定和血清學試驗。低致病性禽流感在有NDV強毒感染流行的雞群中發生時,往往發生協同致
病作用,損失嚴重,在診斷時應特別注意這種情況。
防制()對于ND流行的國家和地區,防制ND要采取的措施有兩個方面:一是采取嚴格的生物安全措施,
防止NDV強毒進入家禽群;二是免疫接種,提高禽群的特異免疫力。而在生產實踐中對第一項措施的認
識不足,過份依賴疫苗接種。
防制(二)防止NDV強毒進入家禽群的生物安全措施:建立日常的隔離、衛生、消毒制度:防止一切帶毒
動物(特別是鳥類、鼠類和昆蟲)和污染物進入禽群;進出的人員和車輛及用具消毒處理;飼料和飲水來
源安全;不從疫區引進種蛋和苗雞,新購進的雞須隔離觀察兩周以上證明健康者,方可合群:科學的畜牧
制度,如全進全出等;禽場的選址,生產的規模等均考慮有利于防止病原體的進入。
防制(三)預防接種疫苗是防制ND的重要措施之一,可以提高禽群的特異免疫力,可減少NDV強毒的傳
播,降低ND造成的損失。
三、預防獸醫學概論之動物傳染病部分
動物傳染病學:是研究動物傳染病發生和發展的規律以及預防和消滅這些傳染病方法的科學。
總論:主要介紹動物傳染病發生和發展的一般規律預防和消滅傳染病的一般性通用措施。
各論:主要介紹動物各種具體傳染病的分布、病原、流行病學、發病機理、臨診癥狀、病理變化、診斷和防
制等。
對國民經濟的重要性和意義:
動物傳染病的控制和消滅程度,是衡量?個國家獸醫事業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也代表著一個國家的
文明程度和經濟發展實力。
近20多年來,我國動物重大傳染病的防制取得顯著進展,為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畜牧業生產突飛猛進
以及躍居世界畜牧業生產大國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發展簡史
在古代埃及、希臘和我國的書籍里,都曾記載過動物傳染病流行的史實。
20世紀初,隨著現代獸醫科學傳入我國,蔡無忌、羅清生等我國第一代獸醫學家都以主要精力從事
動物傳染病的防制和研究,為中國動物傳染病學的發展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我國動物傳染病防制研究的主要成就
1.馬、牛、羊傳染病
我國在馬牛羊傳染病的防制和研究工作中,以消滅牛瘟、牛肺疫和控制馬傳染性貧血所取得的成就
最為突出。目前,國家大力提倡發展草食家畜,牛羊尤其是奶牛和肉牛養殖業將會有一個大的發展,因此牛
羊傳染病的研究將是未來我國動物傳染病研究的一個新熱點和重要領域。
2.豬傳染病
我國是世界上養豬最多的國家,歷來十分重視豬病的防制和研究。豬傳染病的研究目前正處于興盛
時期,無論是在研究規模、研究手段還是在研究成果上都已接近或趕上國際水平。但在實際應用上仍與發
達國家有一定差距,所以近些年豬的傳染病仍是我國傳染病防制工作的重點研究內容之一。
3.家禽傳染病
20世紀80年代以來,每年公開發表的禽病研究論文常在200篇以上,禽病研究的規模和水平都已
在獸醫科學中躍居首位,禽病研究的領域涉及到我國出現的所有家禽傳染病。除了對?些原有禽病進行深
入系統的研究外,還及時對一些新發現的傳染病進行了比較廣泛、系統的研究,為這些禽病的診斷檢測、
預防和控制提出有效的方法和措施。
4.小動物傳染病;我國在犬、貓、兔等小動物傳染病研究方面,比較突出的是兔病毒性出血癥和狂犬病。
5.動物防疫法規
動物防疫法規是做好動物傳染病防制工作的法律依據,經濟發達國家都十分重視此類法規的制定和實施。
6.生物安全保隙體系:生物安全目前主:要涉及養殖生產中的疫病防控體系、實驗室安全體系和基因工程
領域3個方面。
7.獸藥事業的發展作為畜牧業乃至整個養殖業服務和保障的獸藥行業,隨著畜牧業的迅猛發展也得到
了長足的進步。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經過20多年的發展,我國獸藥行業已成為一個相對獨立、并具有強大
生命力的產業。
第一章畜禽傳染病的防治
第一節傳染和傳染病的概念
傳染:在一定的外界條件下,病原微生物侵入動物機體與之相互斗爭,并在一定部位生長、繁殖而引起
一系列病理反應,這一過程稱為傳染。
傳染病:凡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具有一定的潛伏期和臨診表現,并具有傳染性的疾病。
傳染性:從被感染動物體內排出的病原體侵入另?易感性的動物體內,能引起同樣癥狀的疾病,此特性叫做
傳染性。
流行性:當一定的適宜環境條件,在?定時間內,某一地區易感動物群中可能有許多動物被感染,致使傳染
病蔓延散播,形成流行。
傳染性疾病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
傳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每種傳染病都是由特定的病原體引起.
傳染病具有傳染性和流行性。
感染動物機體可出現特異性的免疫學反應。
傳染病耐過動物可獲得特異性的免疫力。
被感染動物有一定的臨床表現和病理變化。
傳染病的發生具有明顯的階段性和流行規律。
構成傳染病的必要條件:
具有一定數量和足夠毒力的病原微生物:具有對該傳染病有感受性的動物;具有足夠使病原微生物侵入動
物機體內的外界條件。
傳染病病程的發展階段
傳染病的病程發展過程在大多數情況卜.具有嚴格的規律性,大致可以分為4個階段:
潛伏期前驅期明顯(發?。┢谵D歸期
潛伏期:從病原體侵入機體并進行繁殖時起,直到疾病的最初臨診癥狀開始出現為止,這段時間稱為潛伏期。
影響潛伏期長短的因素:1、侵入機體的病原微生物的數量與毒力2、動物機體的生理狀況3、病原微生物
侵入的途徑和部位
前驅期:臨診癥狀開始表現出來,但該病的特征性癥狀仍不明顯。
明顯(發病)期:疾病發展到高峰的階段,出現代表性的特征性癥狀,在診斷上比較容易識別。
轉歸期(恢復期):疾病發展的最后階段。表現為臨診癥狀逐漸消退,體內的病理變化逐漸減弱,正常的生理
機能逐步恢復。
傳染病的類型
根據病程長短分類:1、最急性型2、急性型3、亞急性型4、慢性型
按臨床表現形式分類:1、顯性型2、頓挫3、隱性型
按發病的嚴重程度分類:1、良性2、惡性
動物傳染病流行過程的基本環節
傳染源、傳播途徑、易感動物;這3個條件常統稱為傳染病流行過程的3個基本環節,當這3個條件同時
存在并相互聯系時就會引起傳染病的發生或流行。
掌握傳染病流行過程的基本條件及其影響因素,有助于我們制訂正確的防疫措施,控制傳染病的蔓延或
流行。
一、傳染源
傳染源:指有某種病原體在其中寄居、生長、繁殖,并能排出體外的活的動物機體。具體說傳染源就是受
感染的動物,包括患病動物和帶菌(毒)動物。
患病動物:重要的傳染源。前驅期和癥狀明顯期的患病動物因能排出病原體且具有癥狀,尤其是在急性過
程或者病程轉劇階段可排出大量毒力強的病原體,因此作為傳染源的作用也最大。
潛伏期和恢復期的患病動物是否具有傳染源的作用,則隨病種不同而異。
病原攜帶者:指外表無癥狀但攜帶并排出病原體的動物。
危害病原攜帶者排出病原體的數量一般不及患病動物,但因缺乏癥狀不易被發現,有時可成為十分重
要和危險的傳染源,如果檢疫不嚴,還可以隨動物的運輸散播到其他地區,造成新的暴發或流行。
病原攜帶者類別:
潛伏期病原攜帶者:指感染后至癥狀出現前即能排出病原體的動物。
恢復期病原攜帶者:指在臨診癥狀消失后仍能排出病原體的動物。
健康病原攜帶者:指過去沒有患過某種傳染病但卻能排出該種病原體的動物。
二、傳播途徑和方式
(-)傳播途徑:病原體由傳染源排出后,經一定的方式再侵入其他易感動物所經歷的路徑稱為傳播途徑。
傳播途徑分類
一類是病原體從傳染源排出后到剛?接觸被感染動物的這段路徑,主要包括外界自然環境中的各種媒介。
另一類是病原體從接觸被感染動物到侵入動物體內器官組織的這段路徑。
(二)傳播方式
病原體由傳染源排出后,經?定的傳播途徑再侵入其他易感動物所表現的形式稱為傳播方式。
分類:一類是水平傳播,即傳染病在群體之間或個體之間以水平形式橫向平行傳播。另一類是垂直傳播,
即從親代到其子代之間的縱向傳播形式。
垂直傳播途徑:
(1)經胎盤傳播:受感染的懷孕動物經胎盤血流傳播病原體感染胎兒,稱為胎盤傳播。
(2)經卵傳播:由攜帶病原體的卵細胞發育而使胚胎受感染,稱為經卵傳播,多見于禽類。
(3)經產道傳播:是指病原體經懷孕動物陰道通過子宮頸口到達絨毛膜或胎盤引起胎兒感染。
水平傳播
(1)直接接觸傳播:是指病原體通過被感染的動物與易感動物直接接觸、不需要任何外界條件因素的參與
而引起的傳播方式。
(2)間接接觸傳播:病原體通過傳播媒介使易感動物發生傳染的方式,稱為間接接觸傳播。
間接接觸傳染的傳播途徑
1、經飼料、飲水傳播2、經土壤傳播3、經空氣傳播4、經用具傳播5、經活的傳播者傳播
6、工作人員
三、動物的易感性
1.易感性和易感動物
易感性:動物對某種病原體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的特性。
易感動物:有易感性的動物。
動物群體的易感性:指一個動物群體作為整體對某種病原體的易感染程度。
2.影響動物易感性的因素
(1)動物內在因素:不同種類的動物對于同一種病原體表現的臨診反應有很大的差異。
(2)外界因素:各種飼養管理因素,包括飼料質量、畜舍衛生、糞便處理、擁擠、饑餓以及隔離檢疫等,都
是與疫病發生有關的重要因素。
(3)特異免疫狀態:疾病的流行與否、流行強度和維持時間,除取決于該疾病的潛伏期、致病因子的傳染性
以外,還與動物群體中易感動物所占的比例和易感動物群體的密度有關。
流行過程發展的某些規律性
(一)流行過程的表現形式
1.散發性疾病無規律性隨機發生,局部地區病例零星地散在出現。
散發:各病例在發病時間與地點上無明顯的關系。
2.地方流行性在一定的地區和動物群體中帶有局限性傳播特征的、并且是比較小規模流行的動物傳染病
可稱為地方流行性
3.流行性指在一定時間內一定動物群體出現比尋常為多的病例。
暴發:某種傳染病在?個動物群體或?定地區范圍內,在短期間突然出現很多病例時,稱為暴發。
4.大流行是一種規模非常大的流行,流行范圍可擴大至全國,甚至可涉及幾個國家或整個大陸。
(二)流行過程的季節性和周期性
1.季節性某些動物傳染病經常發生于一定的季節,或在一定的季節出現發病率顯著上升的現象,稱為
流行過程的季節性。
季節性流行的主要原因:
(1)季節對病原體在外界環境中存在和散播的影響(2)季節對活的傳播媒介的影響(3)季節對動物活動和抵
抗力的影響
2.周期性某些動物傳染病經過一定的間隔時期(常以數年計),還可再度流行,這種現象稱為動物傳染病
的周期性。如:口蹄疫、牛流行熱等。
影響流行的自然因素和社會因素
(一)自然因素:環境決定因素:對流行過程有影響的自然因素,主要包括地理位置、氣候、植被、地質水
文等。
(二)社會因素
1.社會政治、經濟制度
影響動物疫病流行過程的社會因素主要包括社會的政治經濟制度、生產力和人們的經濟、文化、科學技
術水平以及貫徹執行法規的情況等。
2.飼養管理因素
畜舍的整體設計、規劃布局、建筑結構、通風設施、飼養管理制度、R生防疫制度和措施、工作人員素
質乃至墊料種類等都是影響疾病發生的因素。
思考題
(1)名詞解釋:傳染、傳染病、潛伏期、傳染源、傳播途徑、傳播媒介、傳染病、流行性、暴發、潛伏期、
前驅期、明顯期、轉歸期、周期性、季節性、散發性、流行性
(2)傳染性疾病具有哪些共同的特征?(3)如何切斷傳染病發生和流行的3個環節?試舉出切斷每個環節的
兩種以上的措施。(4)傳播方式和傳播途徑有何不同?(5)影響動物易感性的因素?(6)間接接觸傳染的傳播
途徑?
四、動物傳染病的防疫措施
一、防疫工作的基本原則
(一)防疫工作的基本原則
1.建立、健全各級特別是基層獸醫防疫機構,以保證獸醫防疫措施的貫徹落實
2.建立、健全并嚴格執行獸醫法規
3.貫徹“預防為主”的方針
(二)防疫工作的基本內容
1.平時的預防措施
①加強飼養管理,搞好衛生消毒工作,增強動物機體的抗病能力。貫徹自繁自養的原則,減少疫病傳播。
②擬訂和執行定期預防接種和補種計劃。
③定期殺蟲、滅鼠、防鳥,進行糞便無害化處理。
④認真貫徹執行國境檢疫、交通檢疫、市場檢疫和屠宰檢驗等各項工作,以及時發現并消滅傳染源。
⑤各地獸醫機構應調查研究當地疫情分布,組織相鄰地區對動物傳染病的聯防協作,有計劃地進行消滅
和控制,并防止外來疫病的侵入。
2.發生疫病時的撲滅措施
①及時發現、診斷和上報疫情,并通知鄰近單位做好預防工作。
②迅速隔患病動物,污染的地方進行緊急消毒。若發生危害性大的疫病如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
炭疽等,應采取封鎖等綜合性措施。
③實行緊急免疫接種,并對患病動物進行及時和合理的治療。
④嚴格處理死亡動物和被淘汰的患病動物。
疫病預防:指采取各種措施將疫病排除于一個未受感染的動物群體之外。
疫病的防制:指采取各種措施,減少或消除疫病的病源,以降低動物群體中已出現的疫病的發病數和死亡數,
并把疾病限制在局部范圍內。
疫病的消滅:指一定種類病原體的消失。
二、疫情報告和診斷
疫情報告:
當動物突然死亡或懷疑發生傳染病時,應立即通知獸醫人員。
在獸醫人員尚未到場或尚未做出診斷之前,應采取卜.列措施:將疑似傳染病患病動物進行隔離,派
專人管理;對患病動物停留過的地方和污染的環境、用具進行消毒;完整保留患病動物尸體,不得隨便急
宰,不許食用患病動物的皮、肉、內臟。
(一)臨診綜合診斷
1.流行病學診斷是針對患病動物群體、經常與臨診診斷聯系在一起的一種診斷方法。
流行病學診斷是在流行病學調查的基礎I:進行的。
流行病學調查包括:
(1)本次流行的情況(2)疫情來源的調查(3)傳播途徑和方式的調查(4)該地區的政治、經濟基本情況
2.臨診診斷:是利用人的感官或借助一些最簡單的器械如體溫計、聽診器等直接對患病動物進行檢杳。
3.病理解剖學診斷:病理解剖學診斷主要是檢查肉眼病變或叫大體病變。病理剖檢應由獸醫人員在規定的地
點和場所來完成,不可任意隨地剖檢,以免造成污染,散播疾病。
(二)實驗室診斷
1.病理組織學診斷病理組織學診斷是觀察組織學病變或叫顯微病變。
2.微生物學診斷微生物學診斷屬于病原學診斷的范疇,是診斷動物傳染病的重要方法之一。
三臉疫
檢疫:指利用各種診斷和檢測方法對動物及其相關產品和物品進行疫病、病原體或抗體檢查。
檢疫的目的:杳出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防止疫病傳播。
動物檢疫:是遵照國家法律、運用強制性手段和科學技術方法預防和阻斷動物疾病的發生或從一個地區向另
一個地區間傳播的日常性工作。
動物檢疫法規
《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境動植物檢疫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境動植物檢疫法實施條例》《中華人民共和
國動物防疫法》其中《進出境動植物檢疫法》是中國動植物檢疫的?個重要法律,它對動物檢疫的目的、
任務,制度、工作范圍、工作方式以及動檢機關的設置和法律責任等做了明確的規定。
檢疫范圍
動物包括各種家畜、家禽、皮毛獸,實驗動物、野生動物、觀賞及演藝動物和蜜蜂、魚苗、魚種、胚胎等;
動物產品包括生皮張、生毛類、生肉、種蛋、精液、魚粉、獸骨、蹄角等;運載工具包括運輸動物及其產
品的車、船、飛機、包裝、鋪墊材料、飼養工具和飼料等。
動物檢疫分類
1.產地檢疫:一種是鄉鎮內的集市檢疫,另一種是動物收購檢疫。2.運輸檢疫:指動物或其產品在運輸前或運
輸途中的檢疫,可分為鐵路檢疫和交通檢疫。3.國境(口岸)檢疫:各國在國境各重要口岸設立動物檢疫機構,
由官方獸醫執行口岸檢疫,我國則由各級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局執行檢疫任務。
四、隔離和封鎖
(一)隔離:將不同健康狀態的動物嚴格分離、隔開,完全、徹底切斷其間的來往接觸,以防疫病的傳播、蔓
延。
隔離分類
?種是正常情況下對新引進動物的隔離,目的是觀察這些動物是否健康,以防把感染動物引入新的地區
或動物群體,造成疫病傳播和流行。另一種是在發生傳染病時實施的隔離,是將患病動物和可疑感染的患
病動物隔離開,目的是防止動物繼續受到傳染,以便將疫情控制在最小范圍內就地撲滅。
(二)封鎖
封鎖:就是切斷或限制疫區與周圍地區的?切自由的日常交通、交流或來往。
封鎖目的:它是為了防止疫病擴散以及安全區健康動物的誤入而對疫區或其動物群采取劃區隔離、撲殺、銷
毀、消毒和緊急免疫接種等的強制性措施。
軍隊進入協助封鎖
封鎖區的劃分,必須根據該病的流行規律進行,對當時疫情流行的情況和當地的具體條件充分研究,確定
疫區疫點和受威脅區。
執行封鎖時應掌握“早、快、嚴、小'’的原則,即執行封鎖應在流行早期,行動果斷、快速,封鎖嚴密,范
圍盡可能小。
我國《動物防疫法》規定的具體措施
1.封鎖疫點應采取的措施
①嚴禁人、動物、車輛出入和動物產品及可能污染的物品運出。在特殊情況下人員必須出入時,需經有
關獸醫人員許可,經嚴格消毒后出入。
②對病死動物及其同群動物,縣級以I:農牧部門有權采取撲殺、銷毀或無害化處理等措施。
③疫點出人口必須有消毒設施,疫點內用具、圈舍、場地必須進行嚴格消毒,疫點內的動物糞便、翻草、
受污染的草料必須在獸醫人員監督指導下進行無害化處理。
2.封鎖疫區應采取的措施
①交通要道必須建立臨時性檢疫消毒關卡,備有專人和消毒設備,監視動物及其產品移動,對出人人員、
車輛進行消毒。
②停止集市貿易和疫區內動物及其產品的采購。
③未污染的動物產品必須運出疫區時、需經縣級以上農牧部門批準,在獸醫防疫人員監督指導下,經外
包裝消毒后運出。
④非疫點的易感動物,必須進行檢疫或預防注射。農村城鎮飼養及牧區動物與放牧水禽必須在指定地區
放牧,役畜限制在疫區內使役。
3.受威脅區應采取的措施
①對受威脅區內的易感動物應及時進行預防接種,以建立免疫帶。
②管好本區易感動物,禁止出入疫區,并避免利用疫區水源。
③禁止從封鎖區購買牲畜、草料和動物產品,如從解除封鎖后不久的地區買進牲畜或其產品,應注意隔
離觀察,必要時對畜產品進行無害處理。
④對設在本區的屠宰場、加工廠、動物產品倉庫進行獸醫衛生監督,拒絕接受來自疫區的活動物及其產
品。
4.解除封鎖
疫區內最后一頭患病動物撲殺或痊愈后,經過該病一個潛伏期以上的檢測、觀察未再出現患病動物時,
經徹底清掃和終末消毒,由縣級以上農牧部門檢查合格后,經原發布封鎖令的政府發布解除封鎖令,并通
報毗鄰地區和有關部門。
疫區解除封鎖后,病愈動物需根據其帶毒時間,控制在原疫區范圍內活動,不能將它們調到安全區去。
五消毒、殺蟲、滅鼠
(-)消毒
消毒:利用物理、化學或生物學方法殺滅或清除外界環境中的病原體,從而切斷其傳播途徑、防止疫病的流
行。它般不包含對非病原微生物及芽泡、抱子的殺滅。
滅菌則是殺滅一切微生物及其泡子、芽泡。
防腐:則是指防止病原微生物發育、繁殖,不?定殺滅。
(一)消毒的分類
(1)預防性消毒:結合平時的飼養管理對畜舍、場地、用具和飲水等進行定期消毒,以達到預防傳染病的目的。
(2)臨時消毒:在發生傳染病時,為了及時消滅剛從傳染源排出的病原體而采取的消毒措施。
(3)終末消毒:在患病動物解除隔離、碎愈或死亡后,或者在疫區解除封鎖之前,為了消滅疫區內可能殘留的
病原體而進行的全面徹底的大規模消毒。
(二)消毒的方法
1.機械性清除
用機械的方法如清掃、洗刷、通風等清除病原體,是最普通、最常用的方法。由了機械性消除不能達到
徹底消毒的口的,因此清掃后還需要噴灑化學消毒藥或用其他消毒方法,才能將殘留的病原體消滅干凈。
2.物理消毒法
(1)陽光、紫外線和干燥
(2)高溫
①火焰燒灼及烘烤②煮沸消毒③蒸汽消毒
3.化學消毒法在獸醫防疫實踐中,常用化學藥品的溶液來進行消毒。化學消毒的效果決定了許多因素。
4.生物熱消毒生物熱消毒法主要用于污染的糞便、垃圾等的無害處理。在糞便堆瓶過程中,利用糞便中
的微生物發酵產熱,可使溫度高達70C以上,可以殺死病原體、寄生蟲卵等而達到消毒目的,同時又保持
了糞便的良好肥效。
缺點:但這種方法不適用于由產芽飽的病菌所致疫病的糞便消毒,這種糞便最好予以焚毀。
(二人殺蟲
1.物理殺蟲法
①以噴燈火焰噴燒昆蟲聚居的墻壁、用具等的縫隙,或以火焰焚燒昆蟲聚居的垃圾等廢物。
②利用100?160℃的干熱空氣殺滅挽具和其他物品上的昆蟲及其蟲卵。
③用沸水或蒸汽燒燙車船、畜舍和衣物上的昆蟲。低溫的殺滅作用?般不大,只能暫停昆蟲的生命活動。
因在寒冷的影響下,節肢動物可陷于假死狀態。
④儀器誘殺。
⑤機械的拍、打、捕、捉等方法,亦能殺滅一部分昆蟲。
2.生物殺蟲法:這是以昆蟲的天敵或病菌及雄蟲絕育技術等方法來殺滅昆蟲。
3.藥物殺蟲法:主耍是應用化學殺蟲劑來殺蟲
常用殺蟲劑:
(1)有機磷殺蟲劑(2)擬除蟲菊酯類殺蟲劑(3)昆蟲生長調節劑(4)驅避劑
(三)、滅鼠
鼠類除了給人類的經濟生活帶來巨大的損失外,對人和動物的健康威脅也很大。作為人和動物多種共患
病的傳播媒介和傳染源,鼠類可以傳播的傳染病有炭疽、鼠疫、布魯氏菌病、結核病、野兔熱、李斯特菌
病、鉤端螺旋體病、偽狂犬病、口蹄疫、豬瘟、豬丹毒、巴氏桿菌病、衣原體病和立克次體病等,因此滅
鼠對獸醫防疫和公共衛生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器械滅鼠法:利用各種工具以不同方式撲殺鼠類,如關、夾、壓、扣、套、翻、堵、挖、灌洞等。此類方
法可就地取材,簡便易行。
2.藥物滅鼠法
(1)消化道藥物:主要有磷化鋅、殺鼠靈、安妥、敵鼠鈉鹽和氟乙酸鈉。
(2)熏蒸藥物:包括氯化苦(三氯硝基甲烷)和滅鼠煙劑。
六、免疫接種
免疫接種:是指用人工方法將有效疫苗引入動物體內使其產生特異性免疫力,由易感變為不易感的一種疫病
預防措施。
有組織有計劃地進行免疫接種,是預防和控制動物傳染病的重要措施之、
根據免疫接種進行的時機不同,可將其分為預防接種和緊急接種兩大類。
一、免疫接種
(一)預防接種:在經常發生某些傳染病的地區,或有某些傳染病潛在的地區,或經常受到鄰近地區某些傳染
病威脅的地區,為了防患于未然,在平時有計劃地給健康動物進行的免疫接種。
預防接種通常使用疫苗、菌苗、類毒素等生物制劑做抗原激發免疫。
疫苗:用于人工主動免疫的生物制劑。包括用細菌、支原體、螺旋體和衣原體等制成的菌苗,用病毒制成
的疫苗和用細菌外毒素制成的類毒素。
(二)緊急接種
緊急接種:指在發生傳染病時;為了迅速控制和撲滅疫情而對疫區和受威脅區尚未發病的動物進行的應急
性計劃外免疫接種。
在疫區應用疫苗作緊急接種時,必須對所有受到傳染威脅的動物逐頭進行詳細觀察和檢查,僅能對正常無
病的動物以疫苗進行緊急接種。
七、傳染病的治療
對患傳染病動物進行治療,一方面是為了挽救患病動物,減少損失,另一方面也是為了消除傳染源,是
綜合性防疫措施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從流行病學觀點來看,傳染病的治療還應考慮經濟問題,應以最少的
花費取得最佳治療效果。如果經濟上不合算,則不予治療。
治療原則:早期治療,標本兼治,特異和非特異性治療相結合,藥物治療與綜合措施相配合。
用藥原則
注意藥物的適應癥,合理使用,有的放矢,掌握劑量,既要做到用藥足量,保證療效;又要防止用藥過
量引起中毒;療程要足,避免一天一換藥,否則藥物在血液中達不到有效濃度,難以取得應有療效,對于
抗苗藥物應定期更換,穿梭用藥,不宜長期使用?種藥物,以免產生耐藥菌株;既要注意聯合用藥,又要
避免藥物種類過多造成浪費或藥物中毒,或藥物間發生頡頑作用.
(-)針對病原體的療法
1.特異性療法應用針對某種傳染病的高免血清、痊愈血清、卵黃抗體等特異性生物制品進行治療,因為
這些制品只對某種特定的傳染病有療效,而對他種病無效,故稱為特異性療法。
2.抗生素療法抗生素為細菌性傳染病的主要治療藥物,在獸醫實踐中的應用日益廣泛,并已獲得顯著成
效。
3.化學療法:使用有效的化學藥物幫助動物機體消滅或抑制病原體的治療方法稱為化學療法。
4.中獸醫療法:如用白頭翁湯、烏梅湯等治療羔羊疾病。
(二)針對動物機體的療法
1.加強護理2.對癥療法3.針對群體的治療
思考題
(1)解釋下列名詞:
檢疫、受威脅M、免疫接種、緊急接種、隔離、封鎖、物理消毒法、化學消毒法、免疫接種、緊急接種。
(2)強調家畜傳染病的防制原則應以“預防為主”,在實際工作中具體體現在哪些方面?
(3)簡述傳染病的診斷方法。
(4)常用的微生物學和免疫學診斷方法有哪些?
(5)傳染病的流行病學調查(診斷)有哪些內容?
(6)傳染病的治療原則?
(7)在哪些情況下應對動物果斷采取撲殺政策?
五、反芻動物的傳染病
第一節反芻動物的病毒性傳染病
一、牛瘟(rinderpest,RP)
牛瘟乂名爛腸瘟、膽脹瘟,是由牛瘟病毒引起牛、水牛等偶蹄動物的一種急性高度接觸性傳染病。
臨診特征:體溫升高、病程短,黏膜特別是消化道黏膜發炎、出血、糜爛和壞死。
目前有少數國家和地區有此病發生。
病原
病原是副黏病毒科(Paramyxoviridac)麻疹病毒屬(Morbillivirus)的牛瘟病毒。
為單鏈負股無節段RNA病毒,基因組為16kb,有囊膜。
病毒顆粒通常呈圓形,直徑120~300nm.
牛瘟病毒只有一個血清型,但從地理分布及分子生物學角度將其分為3個型,即亞洲型、非洲1型和非洲2
型。牛瘟病毒對環境非常敏感。
流行病學:牛瘟主要侵害牛和水牛,易感性隨著牛的品種、年齡等有差異。耗牛的易感性最大,犒牛次之,
黃牛又次之;綿羊、山羊和豬僅有輕度感染,病死率也不高。本病無明顯的季節性。
傳播途徑:本病通過直接和間接接觸傳播,可經消化道、呼吸道、眼結膜、子宮感染傳播,也可通過吸血
昆蟲以及接觸病牛的人員等而傳播。
傳染源:病畜和帶毒畜;本病在亞洲和非洲部分地區仍在流行。
臨診癥狀:
體溫升高達41?42℃,持續3?5d。
病牛委頓、厭食、便秘,呼吸和脈搏增快。
流淚,眼瞼腫脹,鼻黏膜充血,有黏性鼻汁。
口腔黏膜充血,流涎。唇、齒齦、軟硬腭、舌、咽喉等部位形成偽膜或爛斑。
由于腸道黏膜出現炎性變化,繼軟便之后而卜.痢,混有血液、黏液、黏膜片、偽膜等,帶有惡臭。尿少,
色黃紅或喑紅。
孕牛常有流產。
病牛迅速消瘦,兩眼深陷,臥地不起,因衰竭而死。
病理變化:
消化道黏膜都有炎癥和壞死變化,特別是真胃幽門部附近最明顯,可見到灰白色上皮壞死斑、偽膜、爛斑
等。
小腸,特別是十二指腸黏膜充血、潮紅、腫脹、點狀出血,有爛斑,盲腸和直腸黏膜嚴重出血、糜爛,生
成偽膜。
呼吸道黏膜潮紅、腫脹、出血,鼻腔、喉頭和氣管黏膜覆有假膜,其下有爛斑,或覆以黏膿性滲出物。
診斷:
木病可根據臨診癥狀、剖檢變化和流行病學材料做出初步診斷。
但在非疫區還必須進行病毒分離或血清學試驗才能確診。
常用的血清學診斷有補體結合反應、瓊脂擴散試驗、中和試驗、間接血凝試驗、熒光抗體法以及酶聯免疫
吸附試驗等。
防制:
預防本病必須嚴格執行獸醫檢疫措施,不從有牛瘟的國家和地區引進反芻動物和鮮肉。
當發現牛瘟病例時,應立刻封鎖疫區,撲殺病畜,并做無害化處理,對污染的環境徹底消毒。
在疫區和鄰近受威脅區用疫苗進行預防接種,建立免疫防護帶。
我國曾經使用過的疫苗有:
牛瘟兔化弱毒疫苗、牛瘟山羊化兔化弱毒疫苗、牛瘟綿羊化兔化弱毒疫苗等。
思考題
(1)試分析消滅牛瘟計劃的可能性及意義。
二、反芻動物的細菌性傳染病
一、氣腫疽(gangraenaemphysematosa)
乂稱黑腿病(blackleg)或鳴疽,是由氣腫疽梭菌引起的反芻動物的一種急性、發熱性傳染病。
呈散發或地方性流行。
特征:肌肉豐滿部位發生炎性氣性腫脹,按壓有捻發音,并常有跛行。
Bollinger于1875年首次發現,現已遍布世界各地。
病原
氣腫疽梭菌(Clostridiumchauvoei)屬梭菌屬(Clostridium),為圓端桿菌,有周身鞭毛,能運動。
本菌的繁殖體對理化因素的抵抗力不強。
芽泡的抵抗力則極大,在土壤內可以存活5年以上,干燥病料內芽泡在室溫中可以生存10年以上,在液體
中的芽泡可以耐受20min煮沸。
豚鼠最敏感,倉鼠也易感,小鼠和家兔也可感染發病。
該菌在血液瓊脂上可形成邊緣不整、扁平、灰白色紐扣狀的圓形菌落,呈P型溶血。
流行病學
自然感染一般多發于黃牛。發病年齡為0.5~5歲,尤以1~2歲多發,死亡居多。羊、豬、駱駝亦可感
染。病牛的排泄物、分泌物及處理不當的尸體,污染的飼料、水源及土壤會成為持久性傳染來源。
該病傳染途徑主要是消化道,深部創傷感染也有可能。本病呈地方性流行,有一定季節性,夏季放牧(尤其
在炎熱干旱時)容易發生,這與蛇、蠅、蚊活動有關)
發病機理
病原體常以芽泡狀態進入機體,在混有腐敗物質的無氧腸腺中出芽繁殖,再通過淋巴及血液循環散播于肌
肉及肝組織中潛伏,直待肌肉群受傷或其他原因發生改變,給病原體生長繁殖提供適宜環境。
病原體繁殖部位由于毒素及透明質酸酶的作用促使發生典型的肌壞死。
木病后期出現菌血癥。
臨診癥狀
潛伏期3~5天。往往突然發病,體溫達4卜42度,輕度跛行,食欲和反芻停止。不久會在肩、股、頸、
臂、胸、腰等肌肉豐滿處發生炎性腫脹,初熱而痛,后變冷,觸診時腫脹部分有捻發音。腫脹部分皮膚干
硬而呈暗黑色,穿刺或切面有黑紅色液體流出,內含氣泡,有特殊臭氣,肉質黑紅而松勝,周圍組織水腫;
局部淋巴結腫大。嚴重者呼吸增速,脈細弱而快。病程上2天。
病理變化
尸體表現輕微腐敗變化,但因皮下結締組織氣腫及瘤胃殿氣而致尸體顯著膨脹。
在肌肉豐厚部位有捻發音性腫脹,腫脹可以從患部肌肉擴散至鄰近組織。患部皮膚或正?;虿糠謮乃?。皮
卜.組織呈紅色或金黃色膠樣浸潤,有的部位雜有出血或小氣泡。
胸腹腔有暗紅色漿液,心包液暗紅而增多,胸膜、腹膜常有纖維蛋白或膠凍樣物質。心臟內外膜有出血斑,
心肌變性,色淡而脆。
脾常無變化或被小氣泡所脹大,血呈喑紅色。肝切面有大小不等棕色干燥病灶,死后形成多孔的海綿狀。
腎臟也有類似變化,胃腸有時有輕微出血性炎癥。
診斷
根據流行特點、典型癥狀及病理變化可作出初步診斷。其病理診斷要點為:
①豐厚肌肉的氣性壞疽和水腫,有捻發音;
②豐厚肌肉切面呈海綿狀,且有暗紅色壞死灶;
③豐厚肌肉切面有含泡沫的紅色液體流出,井散發酸臭味。
防制
在流行的地區及其周圍,每年春秋兩季進行氣腫疽甲醛菌苗或明肌菌苗預防接種。若已發病,則要實施隔
離、消毒等衛生措施。死牛不可剝皮肉食,宜深埋或燒毀。
早期全身治療可用抗氣腫疽血清150~200毫升,重癥患者8~12小時后再重復一次。實踐證明,氣腫初期
應用青霉素肌肉注射,每次100萬~200萬國際單位,每日2~3次;或四環素靜脈注射,每次2~3克,溶于
5%葡萄糖2000毫升,每日卜2次;會收到良好的作用。
早期腫脹部位的局部治療可用0.25%~0.5%昔魯卡因溶液10~20毫升溶解青霉索80萬~120萬國際單位在周
圍分點注射,可收到良好效果。
思考題(1)氣腫疽的防制措施包括哪些具體內容?
二、副結核病(paratuberculosis)
副結核病也叫副結核性腸炎,是由副結核分支桿菌引起的牛的一種慢性傳染病,偶見于羊、駱駝、和鹿。
臨診特征:慢性卡他性腸炎、頑固性腹瀉和逐漸消瘦,剖檢可見腸黏膜增厚并形成皺裳。
呈世界性分布
病原
副結核分支桿菌(Mycobacteriumparatuberculosis),長0.5?1.5/um,寬().3~0.5um,革蘭氏陽性小桿菌。
具有抗酸染色的特性,與結核分支桿菌相似。
對熱和消毒劑的抵抗力比較強,但對濕熱的抵抗力比較弱。
3%?5%的苯酚溶液、5%的米蘇兒溶液、4%的福爾馬林溶液lOmin可將其滅活,10%?20%的漂白粉乳劑、
5%的氫氧化鈉溶液2h也可殺滅該菌。
流行病學
副結核分支桿菌主要引起牛發病,幼年牛最易感。除牛外羊、山羊、駱駝、豬、馬、驢、鹿等動物也可感
染。
傳染源:病牛和隱性感染牛。
患病家畜和隱性帶菌家畜從糞便排出大量病原菌,從而污染外界環境并可以存活很長時間。病原菌通過消
化道而侵入健康畜體內。
幼年牛在母牛開始懷孕、分娩以及泌乳時,才出現臨診癥狀。
發病機理
副結核分支桿菌到達腸道后,侵入腸黏膜和黏膜下層,在其中繁殖,引起腸道的損害,最初在小腸,以后
蔓延至大腸。
腸黏膜及黏膜下層產生大量上皮樣細胞,逐漸變厚,形成皺褶,同時腸黏膜腺體受到壓迫而致萎縮,影響
其消化、吸收等正?;顒?。
臨診癥狀
本病潛伏期很長,可達6?12個月,甚至更長。
表現為間斷性腹瀉,以后變為經常性的頑固拉稀。排泄物稀薄,惡臭,帶有氣泡、黏液和血液凝塊。
食欲起初正常,精神也良好,以后食欲有所減退,逐漸消瘦,眼窩下陷,精神不好,經常躺臥。泌乳逐漸
減少,最后完全停止。皮膚粗糙,被毛粗亂,下頜及垂皮可見水腫。體溫常無變化。
盡管病畜消瘦,但仍有性欲。
綿羊和由羊的臨診癥狀相似。
病理變化
尸體消瘦,主要病理變化在消化道和腸系膜淋巴結。
空腸、回腸和結腸腸壁增厚,粘膜呈腦回狀皺褶,粉紅色,表面有膝狀粘液;腸系膜淋巴結腫大。
羊的病理變化與?;鞠嗨?。
診斷
1.細菌學診斷:已有臨診癥狀的病牛,可刮取直腸黏膜或取糞便中的小塊黏液及血液凝塊制成涂片,經抗酸
染色后鏡檢。
2.變態反應診斷:對于沒有臨診癥狀或臨診癥狀不明顯的家畜,可以用副結核菌素或禽結核菌素做皮內變態
反應試驗。
3.血清學診斷
(1)補體結合反應(2)ELISA(3)瓊脂擴散試驗(4)免疫斑點試驗
4.DNA技術:應用ELISA方法檢測抗體
防制
預防本病重在加強飼養管理、搞好環境衛生和消毒,特別是對幼牛更應注意給以足夠的營養,以增強其抗
病力。
不要從疫區引進牛只,必需引進時,則進行嚴格檢疫,并隔離、觀察,確診健康時,方可混群。
檢出過病牛的牛群,在隨時做觀察和定期進行臨診檢查的基礎上。
在檢疫的基礎上,加強環境的消毒,切斷該病的傳播途徑。
引進牛應進行檢疫
思考題(1)如何診斷牛副結核?(2)如何完成牛群副結核的凈化?
四、羊梭菌性疾病(clostridiosisofsheep)
羊梭菌性疾病是由梭狀芽泡桿菌屬中的細菌所引起的一類急性傳染病。
包括羊快疫及羊猝疽、羊腸毒血癥、羊黑疫和羔羊痢疾等。這?類疾病的臨診癥狀有不少相似之處,易混
淆。
這些疾病都能造成急性死亡,對養羊業危害很大。
(一)羊快疫及羊猝疽(braxyandstruck)
羊快疫及羊猝疽是梭狀芽胞桿菌屬中兩種不同病原菌引起的最急性傳染病。
羊快疫是由腐敗梭菌引起,以真胃出血性炎癥為特征。
卞猝疽是由c型產氣莢膜梭菌的毒素所引起,以潰瘍性腸炎和腹膜炎為特征。
兩者可混合感染,其特征是突然發病,病程極短,幾乎看不到臨診癥狀即死亡;胃腸道呈出血性、潰瘍性
炎癥變化,腸內容物混有氣泡;肝腫大、質脆,色多變淡,常伴有腹膜炎。
病原
腐敗梭菌(Clostridiumsepticum)是革蘭氏陽性厭氧大桿菌。
菌體寬0.6~0.8um,長2~4um,有鞭毛,能運動。
本菌可產生(X、。、\、64種毒素。
產氣莢膜梭菌(Clostridiumperfringens)舊稱魏氏梭菌(Cl.welchii),菌體直桿狀,兩端鈍圓,革蘭氏染色陽
性。
木菌能產生強烈的外毒素,現已知有a、。、丫、6、£、小9、t、K、九、口、。等共12利,,主要致死毒素有。
各型菌主要毒素的分布情況及其所致疾病見表5—1。
表5-1各型魏氏梭菌的致病性及其主要毒素
流行病學
1.羊快疫
綿羊對羊快疫最易感。發病羊的營養多在中等以上,年齡多在6?18個月之間。
一般經消化道感染。山羊和鹿也可感染本病。
2.羊猝疽
本病發生于成年綿羊,以1?2歲綿羊發病較多。常見于低洼、沼澤地區,多發生于冬、春季節,常呈地方
流行性。
發病機理
1.羊快疫
腐敗梭菌以芽泡形式分布于低洼草地、熟耕地及沼澤中。羊只采食被污染的飼料、飲水后,芽抱便進人消
化道。
2.羊猝疽
C型產氣莢膜梭菌隨被污染的飼料和飲水進入羊只消化道后,在小腸里繁殖,產生p毒素,這種毒素通過
腸道黏膜進入血流,立即引起毒血癥的臨診癥狀。
臨診癥狀
1.羊快疫
突然發病,病羊往往來不及出現臨診癥狀,就突然死亡。腹部膨脹,有疝痛臨診癥狀。體溫表現不一。病
羊最后極度衰竭、昏迷,通常在數小時至Id內死亡,極少數病例可達2?3d,罕有痊愈者。
2.羊猝疽
病程短促,常未見到臨診癥狀即突然死亡。有時發現病羊掉群、臥地,表現不安、衰弱、痙攣,眼球突出,
在數小時內死亡。
3.羊快疫及羊猝疽混合感染
(1)最急性型:
一般見于流行初期。
特征:病羊突然停止采食,精神不振,四肢分開,弓腰,頭向上,行走時后軀搖擺;喜伏臥,頭頸向后彎
曲:磨牙,不安,有腹痛表現;眼羞明流淚,結膜潮紅,呼吸促迫。
(2)急性型:
一般見于流行后期。
特征:病羊食欲減退,行走不穩,排糞困難,有里急后重表現。喜臥地,牙關緊閉,易驚厥。糞團變大,
色黑而軟。心跳加速。
病理變化
1.羊快疫
新鮮尸體主要呈現真胃出血性炎癥變化。
黏膜常有大小不等的出血斑塊,表面發生壞死,出血壞死區低于周圍的正常黏膜,黏膜下組織常水腫。
胸腔、腹腔、心包有大量積液,暴露于空氣中易于凝固。
2.羊猝疽
主要見于消化道和循環系統。
十二指腸和空腸黏膜嚴重充血、糜爛。胸腔、腹腔和心包大量積液,后者暴露于空氣后,可形成纖維素絮
塊。
漿膜上有小點狀出血。
3.羊快疫及羊猝疽混合感染混合感染死亡的羊,營養多在中等以上。尸體迅速腐敗,腹圍迅速脹大,可
視黏膜充血,血液凝固不良,口、鼻等處常見有白色或血色泡沫。
最急性的病例:胃黏膜皺裳水腫,增厚數倍,黏膜上有紫紅斑,十二指腸充血、出血。
急性病例:前三胃的黏膜有自溶脫落現象,真胃黏膜壞死脫落或水腫。肝臟多呈水煮色,混濁、腫大、質
脆,膽囊脹大,膽汁濃稠呈深綠色。腎臟在病程短促或死后不久的病例,多無肉眼可見變化。
診斷
羊快疫和羊猝疽病程急速,生前診斷比較困難。確診需進行微生物學和毒素檢查。
羊快疫的病原腐敗梭菌的微生物學診斷是根據死亡羊只均有菌血癥而檢查心血和肝、脾等臟器中的病原菌。
本菌在肝臟的檢出率較其他臟器為高。
防制
由于本病的病程短促,往往來不及治療,因此必須加強平時的飼養管理和防疫措施。
在本病常發地區,每年可定期注射1?2次羊快疫、猝疽二聯苗或羊快疫、猝疽、腸毒血癥三聯苗。
我國又研制成功厭氧菌七聯干粉苗,這種菌苗可以隨需配合。
(二)羊腸毒血癥(enterotoxemia)
羊腸毒血癥是由D型產氣莢膜梭菌引起的一種急性毒血癥疾病。
死亡的羊腎組織易于軟化,因此又常稱此病為“軟腎病
臨診癥狀:類似羊快疫,故又稱“類快疫”。
病原
D型產氣莢膜梭菌(ClostridiumperfringenstypeD)為革蘭氏陽性厭氧粗大桿菌。
無鞭毛,不能運動。
在動物體內可形成芽泡。
芽泡抵抗力較強,95℃,2.5h可殺死,其繁殖體60。時15min可被殺死。3%的甲醛溶液30min可殺死芽
泡,一般消毒液均易殺死其繁殖體。
流行病學
綿羊、山羊均可感染本病。
D型產氣莢膜梭菌為土壤常在菌,也存在于污水中。羊只采食被病原菌芽泡污染的飼料或飲水后,芽飽便
進入消化道,其中大部分被真胃里的酸殺死,一小部分存活者進入腸道。
有明顯的季節性和條件性。
本病多呈散發,綿羊發生較多,山羊較少。2?12月齡的羊最易發病。發病的羊多為膘情較好的。
發病機理
在正常情況"細菌緩慢地增殖,產生少量的£原毒素,經胰蛋白醐致活后變為£毒素。
高濃度的毒素改變了腸道的通透性,使毒素大量進入血液,引起全身毒血癥,并損害與生命活動有關的神
經元,發生休克而死。
臨診癥狀
潛伏期很短,多為突然發病,很少見到臨診癥狀,往往在出現臨診癥狀后便很快死亡。
癥狀可分為兩種類型:
一類以搐搦為特征
另一類以昏迷和靜睜死去為特征
病理變化
病理變化常限于消化道、呼吸道和心血管系統。真胃含有未消化的飼料。
回腸的某些區段呈急性出血性炎癥變化,重癥病例整個腸段變為紅色。
心包常擴大,內含50?60ml的灰黃色液體和纖維素絮塊,左心室的心內外膜下有多數小點出血。
肺臟出血和水腫。
胸腺常發生出血。
腎臟比平時更易于軟化,似腦髓狀。
診斷
初步診斷可依據本病發生的情況和病理變化,確診需依靠實驗室檢驗。
確診本病應根據以下幾點:
腸道內發現大量D型產氣莢膜梭菌;
小腸內檢出e毒素:
腎臟和其他實質臟器內發現D型產氣莢膜梭菌;
尿內發現葡萄糖。
防制
當羊群中出現本病時,應立即搬圈,轉移到高燥的地區放牧。在常發地區應定期注射羊腸毒血癥菌苗或羊
快疫、猝疽和腸毒血癥三聯苗,或厭氧菌七聯干粉苗。
在牧區夏初為多發季節,應該少搶青,讓羊群多在青草萌發較遲的地方放牧;秋末時,可盡量到草黃較遲
的地方放牧;
在農區,針對引起發病的原因,減少或暫停搶茬,少喂菜根、菜葉等多汁飼料。
要加強羊只的飼養管理,加強羊只的運動。對本病無論是急性還是慢性都沒有有效的治療方法。
(三)羊黑疫(blackdisease)
又名傳染性壞死性肝炎,是由B型諾維梭菌引起的綿羊和山羊的一種急性高度致死性毒血癥。
特征:肝實質的壞死病灶。
本病發生于澳大利亞、新西蘭、法國、智利、英國、美國和德國;亞洲也有該病存在。
病原
諾維梭菌(Clostridiumnovyi)屬梭狀芽泡桿菌屬。本菌為革蘭氏陽性大桿菌,嚴格厭氧,能形成芽袍,不產
生莢膜,具周身鞭毛,能運動。
本菌分為A、B、C3型。
A型菌能產生a、丫、£、84種外毒素;
B型菌產生£、仇小自、95種外毒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管理人員崗前安全培訓考試試題帶答案(培優A卷)
- 2024-2025企業管理人員安全培訓考試試題及參考答案【綜合卷】
- 2024-2025廠級職工安全培訓考試試題a4版打印
- 2025建筑設備租賃合同范本2
- 2025遼寧省家庭居室裝飾裝修合同(LF)
- 2025專業版汽車租賃合同模板
- 2025資金協調項目居間合同
- 2025年石墨化工設備項目建議書
- 2025貸款服務合同范本
- 2025年石油產品添加劑:燃料油添加劑項目合作計劃書
- 《汽車專業英語》2024年課程標準(含課程思政設計)
- 衛生間翻新施工方案
- 小學數學二年級第二學期口算計算共3031道題
- 專題04 水和溶液(解析版)
- 網絡安全知識基礎培訓課件
- 廣東省云浮市(2024年-2025年小學六年級語文)統編版小升初模擬((上下)學期)試卷及答案
- 宿舍課件教學課件
- 律師聘用合同證書協議書
- 2025屆新高考Ⅰ卷高考高三模擬考試語文試卷(二)(含答案解析)
- 電子技術試卷期末試卷2
- 大單元教學學歷案3 走月亮(精讀引領課) 統編版語文四年級上冊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