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上冊語文期末復習資料_第1頁
七年級上冊語文期末復習資料_第2頁
七年級上冊語文期末復習資料_第3頁
七年級上冊語文期末復習資料_第4頁
七年級上冊語文期末復習資料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七年級上冊語文期末復習資料七上語文《誡子書》常考要點一、文學常識1.本文選自《諸葛亮集》。諸葛亮(181—234),字孔明,號臥龍,瑯琊陽都(今山東沂南南)人。三國時蜀漢丞相,蜀漢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曾隱居隆中,留心世事,被稱為“臥龍”。后來任蜀國丞相。代表作有《出師表》《誡子書》等。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2.釋題:誡:告誡、勸勉。子,一般指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書,書信。文題的意思是:給兒子寫的一封告誡、勸勉的信。3.“三國鼎立”中“三國”指“魏、蜀、吳”二、給紅色的字注音夫君子之行:fú

淫慢:yín

勵精:lì

險躁:zào

遂成:suì

窮廬:lú

二、重點字詞解釋1.夫君子之行:

夫:助詞,用于句首,表示發端。行:行為,操守。

2.靜以修身:

靜:摒除雜念和干擾,寧靜專一3.儉以養德(儉:節儉。養:培養。)

4.非淡泊無以明志:

淡泊:內心恬淡,不慕名利

明:明確。志:志向。

5.非寧靜無以致遠:寧靜: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致:達到;遠:形容詞作名次,遠大目標

6.非志無以成學:

志:立志

成:使動用法,使……成功7.險躁則不能治性:

險:輕薄;治:修養

8.非學無以廣才:

廣:使……廣博,增長

才:才干。

9.淫慢則不能勵精:

淫:放縱;慢:懈怠;勵:振奮10.險躁則不能冶性(險:輕薄。躁:浮躁。冶:修養。性:性情。)

11.年與時馳:馳:疾行,指迅速逝去

12.意與日去:意:意志。日:歲月。去:消失。13.遂成枯落(遂:最終。枯落:凋落,衰殘。比喻年老志衰,沒用用處。)14.悲守窮廬(窮廬:窮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

15.將復何及:復:又

16.誡子書:

誡:告誡、勸勉;書:書信

三、字詞歸納1.一詞多義(1)學①夫學須靜也(動詞,學習)②非志無以成學(名詞,學業)(2)之①學而時習之(代詞,代指學過的知識)②君子之行(結構助詞,的)(3)以①靜以修身(連詞,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②非寧靜無以致遠(介詞,用來)(4)志①非淡泊無以明志(名詞,志向)

②非志無以成學(名詞活用為動詞,立志)2.詞類活用①非淡泊無以明志(明:形容詞使動用法,使……明確)②非寧靜無以致遠(遠:形容詞活用為名詞,遠大目標)③非學無以廣才(廣:形容詞使動用法,使……增長)④非志無以成學(志:名詞活用為動詞,立志)

四、句子翻譯1.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譯:有才德的人的德行,以寧靜心緒來涵養德行,以節儉生活來培養品德。2.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譯:不能夠恬淡寡欲就不能明確自己的志向,不能夠平和安靜就不能實現自己遠大的理想。2.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譯:不學習就無法增長才干,不立志不能取得學業成功。3.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譯:放縱懈怠就不能振奮精神,輕薄浮躁就不能修養性情。4.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譯:年紀隨同時光而急速逝去,意志隨同歲月而消失,最終變得年老志衰,沒有用處,(這樣的人)大多對社會沒有任何貢獻。5.悲守窮廬,將復何及!譯:只能悲哀地守著陋室,(到那時后悔)又怎么來得及!

6.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譯:學習必須靜心專一,而才能來源于學習。七、主題本文是修身立志的名篇,主要通過對兒子勤學立志的勸勉,告誡兒子修身養性要從“淡泊”和“寧靜”中下功夫,最忌放縱懈怠,輕薄浮躁。四、理解性知識點1.本文中心論點是: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2.文中有句話常被人們當做“志當存高遠”的座右銘,這句話是: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3.《誡子書》中能表現“躁”的危害的句子是:險躁則不能治性。4.文中忠告孩子寧靜才能夠修養身心、靜思反省的句子:靜以修身;非寧靜無以致遠;學須靜也。5.文中強調苦學與成才關系的句子是: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6.諸葛亮一生經歷的總結,對兒子的教誨與期望的千古名句: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7.文中強調苦學與成才關系的句子是: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8.反映諸葛亮靜觀萬物、靜心思考和冷靜處世的思想及其心態的句子: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9.圍繞一個“靜”字,告誡兒子要做什么樣的人?①品行高尚的人:靜以修身,儉以養德②志存高遠的人: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③博學多才的人: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④珍惜時間的人: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六、課文解析

1.諸葛亮寫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諸葛亮寫這封信的用意是告誡兒子要修身養性,生活節儉,以此來培養自己的品德,并注意珍惜光陰,勉勵他刻苦學習。表達了他希望后代志存高遠。2.賞析“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這句話既是諸葛亮對自己一生經歷的總結,更是對他兒子的要求。在這里,諸葛亮用的是“雙重否定”的句式,以強烈的語氣表現了他對兒子的教誨與無限的期望。

3.諸葛亮是從哪兩個方面論述自己的觀點的?論述又是怎樣展開的?諸葛亮是從學習和做人兩個方面進行論述的。先從正面進行闡述,他認為:無論做人還是學習,要注重的都是一個“靜”字,修身需要靜,學習需要靜,獲得成就也取決于靜;接著又從反面進行論證,把失敗歸結為一個“躁”字,進而把“靜”與“躁”加以對比,增強了論述效果,達到了論證的目的。

4.作者圍繞學習告誡兒子成才必須具備哪三個條件?這三個條件之間是什么關系?①淡泊(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②立志(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③惜時(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關系:諸葛亮主張以儉養德,以靜求學,以學廣才,這三者是互相聯系的,缺一不可的。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礎,但志向的培養又必須修養品德。

5.畫出文中提到“志”的語句,聯系上下文,說說你是如何理解文中“志”與“學”的關系的。文中關于“志”的語句有“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和“非志無以成學”。文章很重視“志”的作用,一方面要靠淡泊、寧靜以“明志”,也就是時時將“志”放在眼前,不斷磨礪;一方面強調無“志”則不足以“成學”,意味著沒有志向,則學無目標,必然學習龐雜,不能專一。6.文中常被人們引用作“志當存高遠”的兩句話是什么?作為新世紀的莘莘學子,應當如何做?結合生活實際,請談談自己的理解。這兩句話是“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淡泊明志,寧靜致遠”是積極的人生態度.現代社會變化頻仍,豐富多彩,能不能在各種變化和誘惑中保持平靜的心態,能不能甘于寂寞,保持清靜圓滿心態不停追求,是每個人都要深思的.現在是一個浮躁的時代,是一個物欲橫流的時代.能夠安靜下來,看一本書、聽一首歌、練練書法、寫一行詩、似乎也是一種奢侈。其實,只要寧靜、淡泊,隨時調整自己的心態,就馬上活得充實、輕松,眼前的混沌也就明晰了。五、修身名句A、淡泊:茍利國家,不求富貴。(《禮記》)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陶淵明)水能性淡為吾友,竹解心虛即我師。(白居易)心閑天地本來寬。(陸游)B、立志: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材,亦有堅忍不拔之志。(蘇軾)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李白)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杜甫)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王勃)C、惜時詩句: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七上語文《狼》常考要點五、文學常識本文選自《聊齋志異》,作者蒲松齡,字留仙,號柳泉居士,清朝山東淄川人,是我國著名的文學家。“聊齋”是蒲松齡的書屋名,“志”是記述的意思,“異”指奇異的故事。、它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說集,多數故事通過描寫妖狐鬼怪來反映社會現實生活,是蒲松齡的“孤憤之作”。它被稱為“我國古代短篇小說之王”。郭沫若曾評價《聊齋志異》:“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鬼刺虐入骨三分”。六、重點字音綴(zhuì)窘(jiǒng)

苫蔽((shànbì)弛(chí)眈(dān)黠(xiá)瞑(míng)暇(xiá)隧(suì)尻(kāo)寐(mèi)少時(shǎo)

積薪(xīn)

奔倚(yǐ))少時(shǎo)

頃刻(qǐng)

變詐(zhà)七、詞語解釋(1)重點字詞止有剩骨(“止”通“只”,只有)綴行甚遠(緊跟)屠懼,投以骨(懼,害怕。以,用)兩狼之并驅如故(一起)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敵(困窘,處境危急)顧野有麥場(往旁邊看)場主積薪其中(柴草)苫蔽成丘(覆蓋、遮蔽)屠乃奔倚其下,弛擔持刀(倚,靠。弛,卸下)眈眈相向(注視的樣子)一狼徑去(離開)其一犬坐于前(像狗一樣)目似瞑,意暇甚(瞑,閉眼。暇,空間)屠暴起(突然)又數刀斃之(殺死)一狼洞其中(打洞)意將遂入以攻起后也(打算)止露尻尾(屁股)屠自后斷其股(大腿)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睡覺)狼亦黠矣(狡猾)禽獸之變詐幾何哉(作假,睡覺)只增笑耳(罷了)(2)詞類活用1.“其一犬坐于前”中“犬”是名詞,這里作狀語,“像狗一樣”的意思。2.“一屠晚歸”中“屠”是動詞,這里作名詞,“屠戶”的意思。3.“一狼洞其中”中“洞”是名詞,這里作動詞,“打洞”的意思。4.“恐前后受其敵”中“敵”是名詞,這里作動詞,“攻擊,脅迫”的意思。5.“意將遂入以攻起后也”中“遂”是名詞,這里作動詞,“鉆洞”的意思。6.“狼不敢前”中“前”為名詞,這里作動詞,“上前”的意思。動詞作使動動詞:7.“又數刀斃之”中“斃”是不及物動詞,這里作使動動詞,“斃之”即“使之斃”。(3)一詞多義止:1.止有剩骨(副詞,只有)2.一狼得骨止(動詞,停止)敵:1.恐前后受其敵(動詞,敵對,文中是脅迫、攻擊的意思)2.蓋以誘敵(名詞,敵人)意:1.意暇甚(名詞,神情、態度)2.意將遂入以攻起后也(動詞,企圖,打算)前:1.其一犬坐于前(名詞,前面)2.狼不敢前(動詞,上前)四、句子翻譯1、狼亦黠矣,而頃刻兩斃,禽獸之變詐幾何哉?止增笑耳。譯文: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會兒兩只狼就都被砍死,禽獸的欺騙手段能有多少呢?只不過給人們增加笑料罷了。2、其一犬坐于前:譯:另一只狼像狗一樣蹲坐在前面。3、一狼洞其中,意將隧入以攻其后也。譯文: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中打洞,想要鉆過去從背后對屠戶進行攻擊。4、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譯文: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裝睡覺,原來是用來誘惑敵方的。四、重點理解1.文段表現狼貪婪、兇惡的本性的句子是“綴行甚遠”“并驅如故”。2.本文段反映屠戶由畏避到醒的心理變化的句子是“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3.結尾一段是什么表達方式?議論4.《狼》一文中表現狼“黠”的本性的句子有“其一犬坐于前,目似瞑,意暇甚”

“意將隧入以攻其后也”

(兩句);表現屠戶警惕性很高的句子是

“方欲行,轉視積薪后”。5.寫出四個帶“狼”字的成語:狼子野心、引狼入室、狼心狗肺、狼狽為奸、聲名狼藉。

6.文章結尾一句話是對狼及像狼一樣的惡勢力的諷刺嘲笑,但換個角度看,它又告訴“人”什么呢?(4分)我認為:對待像狼一樣的惡勢力,不能幻想妥協,必須敢于斗爭,善于斗爭,才能取得勝利。7.“止增笑耳”的僅是惡狼嗎?作者嘲諷的僅是惡狼嗎?從這個故事中你獲得怎樣啟發?答:不是,狼在此實際是惡人化身,代表那種貪婪、兇狠、狡詐、愚蠢的惡人,說明對待這種象惡狼的惡人就應該象屠夫一樣敢于斗爭,善于斗爭,這正是此文的寓意所在。8.文章如何刻畫屠戶的形象?

答:(1)心理描寫

懼——投骨避狼。/大窘——骨盡狼仍從。/

恐——前后受其敵。/

悟——刀劈兩狼。(2)動作描寫

這些動詞寫出了屠戶有勇有謀,敢于斗爭,善于斗爭的精神。9.狼很狡猾,可終于自取滅亡,這是為什么?這個故事給了你哪些啟示?

答:人有狼沒有的智慧、勇氣和力量。對像狼一樣陰險狡詐的惡勢力;不能存有幻想、妥協退讓,要敢于斗爭、善于斗爭,這樣才能取得勝利。10.“志異”即“記述奇異的故事”,本文的“奇異”表現在何處?答:一狼誘敵于前,一狼隧入而攻其后,兩狼如此合作,其心計與人無異,令人稱奇。11.本文的主人公是屠戶還是狼?為什么?答:文章是以狼為主體來敘事的,并從狼自取滅亡的角度來歸結故事的主旨的。狼在故事的發展過程中一直處于主導地位,開始是不停地追,企圖伺機吃掉屠戶;屠戶背倚積薪后,又是狼主動誘敵進攻。而屠戶一直處于被動地位,迫不得已進行自衛,奮起殺死兩狼。因此,在這個故事中,狼是主要人物,而屠戶是次要人物。12.對文章結尾一段的議論有什么作用?畫龍點睛,揭示了文章的主題。待像狼一樣的惡人,不能妥協心軟,不能心存幻想,要勇于斗爭,善于斗爭。13.理清情節【答案】屠夫:遇狼——懼狼——御狼——斃狼狼:綴行甚遠——并驅如故——眈眈相向——假寐誘敵14.根據情節概括性格:【答案】屠夫:開始是退讓,心存幻想,后來是機智、勇敢、警覺、善于斗爭。狼:貪婪、兇狠、狡詐。

14.本文的狼是反面角色,換個角度,你知道狼有哪些優點嗎?【答案】⊙-合作:狼過著群居生活,一般七匹為一群,每一匹都要為群體的繁榮與發展承擔一份責任。西可是每個員工的家園,西可的事業是每一個西可人共同的事業。⊙-團結:狼與狼之間的默契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