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上教學背景下手機使用習慣對S學校大學生課堂參與度的影響實證研究》12000字(論文)_第1頁
《線上教學背景下手機使用習慣對S學校大學生課堂參與度的影響實證研究》12000字(論文)_第2頁
《線上教學背景下手機使用習慣對S學校大學生課堂參與度的影響實證研究》12000字(論文)_第3頁
《線上教學背景下手機使用習慣對S學校大學生課堂參與度的影響實證研究》12000字(論文)_第4頁
《線上教學背景下手機使用習慣對S學校大學生課堂參與度的影響實證研究》12000字(論文)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線上教學背景下手機使用習慣對S學校大學生課堂參與度的影響實證研究摘要2020年疫情突發,線上教學因為其無接觸性、非聚集性以及可操作性強的優點被眾多學校采用。然而線上教學時學生的狀態難以被老師觀測,失去師生眼神互動與有效監管,學生容易降低自我控制能力,使用手機進行與課堂無關的娛樂活動,從而引起線上課堂效率低下。課堂參與度是學生對于教授內容的沉浸程度以及活躍度,是目前教育行業十分重視的教學因素,同時眾多研究表明課堂參與度對學習效果具有重要影響;手機在大學生群體中充當著娛樂、學習、社交的重要角色,是目前大學生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電子設備,然而不合理的手機使用習慣只會對使用者帶來不良的影響。研究線上教學背景下手機使用習慣對于大學生課堂參與度的影響對學生和教師具有重要意義:1.改善學生的手機使用習慣,采取針對性措施提高大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從而有效地提高大學生課堂效率,使他們獲取更多的理論知識。2.為大學教師提供教學理論支撐,提升線上課堂質量,提升工作成就感。本文將聚焦于北外的學生群體,通過文獻分析法與問卷調查法,擬采用spss相關性分析研究線上教學背景下手機使用習慣對北外大學生課堂參與度的影響,得出研究結論,并應用于現實生活,有效提高課堂質量與學生學習積極性。關鍵詞:課堂參與度;手機使用習慣;大學生;線上教學 目錄第一章緒論 11.1研究背景 11.2研究意義 11.2.1理論意義 11.2.2實踐意義 1第二章文獻綜述 22.1課堂參與度概念 22.2課堂參與度相關研究及理論 22.3手機使用習慣及課堂參與度前因研究 3第三章研究設計 43.1研究問題 43.2研究假設 53.3研究對象 53.4研究方法 5第四章問卷設計與預調查 64.1問卷設計 64.2預調查與問卷檢測 6第五章實證研究 75.1問卷調查數據分析 75.1.1樣本頻率分析 75.1.2信度分析 85.1.3效度分析 105.1.4差異性檢驗 115.1.5相關性分析 115.2線上教育深度訪談 12第六章線上教育改進策略研究 13第七章總結與展望 147.1研究總結 147.2不足與展望 15參考文獻 16第一章緒論1.1研究背景教育教學活動因為突發的新型冠狀病毒疫情被迫由實體教學轉移到線上教學。此前線上教學一直以輔助教學的身份出現,環境的驟然改變卻使得線上教學依靠其無接觸性、無聚集性、可操作性的優點成為疫情下的主流教學方式。然而現階段線上教育仍存在許多問題:教師得不到學生的反饋,不能有效感知課堂質量;學生注意力難以集中;沒有良好的學習氛圍;受限于家中硬件條件;網絡傳輸緩慢、網絡卡頓、掉線等問題也是影響線上學習的因素。另外,手機在大學生群體中的擁有率接近100%,更憑借其隱蔽性、娛樂性、便攜性使大學生滋生許多不良的使用習慣,老師在臺上講課同學們在座位上玩手機的情況屢見不鮮,嚴重影響課堂參與度,成為了阻礙學生們獲取知識的一大絆腳石,同時也嚴重影響了教師的教學體驗。加之線上教學背景下教師對同學們的管制變得寬松,學生在沒有濃厚學習氛圍的家中自控力下降,課堂上手機使用情況變本加厲,嚴重影響課堂質量,因此手機使用習慣作為影響課堂參與度的重要因素應當予以重視。1.2研究意義1.2.1理論意義近來年線上教育以其優越性逐漸在學習中占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2020年突發的疫情也使得線上教育成為當今熱議的話題,本研究以大學生群體的線上課堂參與度為關注點,順應了研究熱點的發展,涉及到的相關理論為后續的研究提供理論參考,研究得到的結論為今后的線上教學提供改進的理論基礎。1.2.2實踐意義本文通過分析數據研究線上教學背景下手機使用習慣對北外大學生的課堂參與度的影響,對學生、教師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1.改善大學生手機使用習慣,提出針對性措施提高大學生的課堂參與度,有效地提高大學生課堂效率,真正做到停課不停學,更加有效地利用線上教育這一工具。2.為大學教師提供教學理論支撐,讓教師在線上教育領域更加游刃有余,取其長處使其成為提升課堂質量與效率的教學模式。3.課堂參與關注的是教育的過程問題,這也為高等教育提供新的衡量教育質量的視角,促進高等教育的進步與發展。第二章文獻綜述2.1課堂參與度概念1980年后,西方學者漸漸開始對學生學習參與度理論進行研究,在衡量課堂效率方面課堂參與度成為了重要指標。國外早期研究中,Astin(1984)的學生參與理論影響較為深遠,研究表明學生學習的活躍水平就是學生參與,學生參與同時包括心理投入和生理投入兩個方面。學生參與理論假設參與是一個活動過程,時間與目標的不同會影響參與的程度,所以可以對其進行量與質的分析與測量。Skinner&Belmont(1993)將學生的參與度定義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持續性的行為參與,與此同時還伴有積極的情感體驗。國內的孔啟平教授(2003)認為學生的心理活動和行為努力共同構成了課堂參與,課堂參與可以從三個維度去衡量:行為參與、認知參與和情感參與。這三個維度分別指學生的學習卷入度、理解掌握程度以及感興趣程度。行為參與是指學生投入實際行動的學習過程,例如記筆記、積極完成課業任務、主動檢索學習資料、參與課堂互動等。認知參與是指學生對課堂內容的理解過程,主要體現在對知識的理解、掌握、運用方面。情感參與是指學生在課堂中投入情感的過程,一般包括三方面的體驗:積極情感(興趣、創新、愉快、沉浸)、遵守規范(順從)和消極情感(焦急、憤懣、叛逆、憂郁)。李銀玲等人(2008)的研究根據學生的學習策略與參與程度的不同將課堂參與度分為表層參與與深層參與兩個維度。我們可以將表層參與理解為顯化的行為參與,深層參與則是內化的認知參與與情感參與。雖然上述觀點有細微的差別,總體來說,課堂參與度是學生在學習中心理活動和生理活動的有機結合,是學習者投入到學習中的行為、認知、情感綜合程度。2.2課堂參與度相關研究及理論線上課堂的背景下老師難以把握學生學習狀態,督促學習行為,另外家里寬松的環境也會對學生的課堂參與度產生影響,張明輝等人(2021)的研究表明,在疫情線上授課的背景下,僅有11.6%的學生認為自己依舊能夠保持學習熱情,高達67%的學生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改變了自己的學習的效率和學習方式,21.4%的學生則認為自己在家進行線上學習完全失去學習熱情。封閉式的環境加上監管缺失,失去學習熱情的學生們的課堂情感參與度降低。佩斯的研究證明,學生的學業成就與個體投入的時間是成正比的關系。假如學生在特定的學習活動(例如英語的聽力)中花費了更多的時間與精力去重復這一學習活動,那學生在這方面的所得就會更加明顯(例如英語聽力的成績增加)。因此,學生學業成就和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努力行為成正相關關系,課堂參與度越高,學生的學習行為越多,就越容易獲得更高的學業成就。綜上所述,學生課堂參與度是國內外共同關注的問題,他們進行了大量的實證研究與理論研究,為后人的研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雖然如此還是有一些問題沒有得到關注。首先,關于中小學生參與的研究很多,只有很少一部分是針對大學生的。其次,前人的研究普遍著眼于線下課堂的學生參與度,而對于新興的線上教學模式沒有深入的研究。最后,此類研究大多進行概念分析,只有少數研究進行數據分析,因此經驗性的描述缺乏實操性與針對性。2.3手機使用習慣及課堂參與度的前因研究根據張恒愷等人(2013)、郭俊旭(2019)的研究以及吳丹丹等人(2017)的研究,手機使用習慣包括手機使用時長、手機使用頻率、主要使用功能、手機使用場合、手機依賴程度等方面。根據前人的研究,手機使用習慣可以從以上幾個方面進行調查并將數據量化。目前對手機使用習慣的研究大多使用前人開發的測量工具,如Bianchi和Phillips開發的《手機問題使用測量表》針對手機依賴診斷設計了27項標準。梁永熾上述量表基礎上從中篩選17道題重新編制了量表,該量表的信度比較好。朱慧芳的研究顯示,中學生在假期中進行線上學習的時候,普遍存在上課掛線玩手機的現象,課堂互動無人參與或者被潦草應付對于任課老師來說是很常見的。甘慧娟(2009)的研究表明大學生的使用手機進行娛樂的集中時間段為課堂,尤其是人數較多、監管力度較弱的公共課。賀鳴等人(2016)的研究證明課堂使用手機的行為大大破壞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上課態度,有課上玩手機習慣的學生一般伴有精神不振、懶于完成課堂任務的行為。張明輝等人(2021)的研究表明,77.3%的學生認為游戲、社交軟件會影響自己研究性學習的沉浸程度,受訪群體中38.4%的學生表示自己會有意或無意地在電子設備中沉迷不已。超過50%的大學生每天使用手機的時間超過5小時,超過60%的大學生一天中在課堂上使用手機的頻率高達20次。大量研究證明不良的手機使用習慣會對手機使用者產生嚴重的不良影響,有且不限于精神頹廢、沉迷網絡、手機分離焦慮、視力下降、頭痛、睡眠障礙、作息紊亂等。根據前文所述,課堂參與度就是學生學習時投入的心理與生理方面的活躍水平。不良的手機使用習慣,一方面占用了原本應該用于學習的時間,造成學習行為減少,另一方面阻礙了學生全身心地投入課堂、感受課堂,影響了學生的課堂積極性,造成情感參與不足。由此來看,手機使用習慣與課堂參與度息息相關。綜上所述,本文的手機使用時間將從手機使用時長、手機使用頻率等方面進行測量。通過對課堂參與度的前因研究可以發現手機使用習慣對課堂參與度會產生一定的影響。現階段的手機的使用調查表明大學生的手機使用問題已經成為了現在亟待解決的教育問題。第三章研究設計3.1研究問題大學生課堂使用手機行為普遍,形成了嚴峻的教育問題,但是針對線上課堂這一新興教學模式下的手機行為卻沒有足夠的分析。本文將探討線上教學背景下手機使用習慣對北外大學生課堂參與度的影響。本文以訪談法、問卷調查法、統計分析法為研究方法,并結合文獻綜述。本文將著眼于下面幾個方面的研究內容:進行文獻綜述,界定課堂參與度與手機使用習慣的測量維度,總結當前有關課堂參與度與手機使用習慣的研究。探究線上教學背景下手機使用習慣(使用時長、使用頻率)對北外大學生課堂參與度的影響。探討提高大學生線上課堂參與度的共性解決方案,并依據訪談提出對線上教學的改進建議。3.2研究假設甘慧娟(2009)的研究中對大學生進行訪談,發現除了空閑時間與睡前時間,大學生集中使用手機的場合是在課堂上,特別是人數眾多的公共課,超過半數的學生一天的手機使用時長可以高達5—8小時。黨艷紅(2018)的研究顯示學生每在課堂上使用一次手機,都會花費5-10分鐘將注意力重新拉回課堂,由此可見,手機使用頻率也是影響課堂質量的一大因素。除此之外,侯娟等人(2021)與D.A卡普(1991)的研究表明學生課堂玩手機現象會導致學生反映冷漠,不愿主動參與課堂活動,這嚴重影響了學生的情感參與和行為參與程度。因此,本文做出以下研究假設:H1:線上教學背景下大學生手機使用時長與課堂參與度之間存在顯著負相關關系。H2:線上教學背景下大學生手機使用頻率與課堂參與度之間存在顯著負相關關系。H3:線上教學背景下課堂參與度的三個維度之間存在相關關系。綜合以上假設,本研究構建了線上教學背景下手機使用習慣對線上課堂參與度的影響模型圖1手機使用習慣對線上課堂參與度的影響模型3.3研究對象參與本次研究問卷調查的是北京外國語大學的161名學生,其中男生56人,女生105人。被調查對象的年級分布情況為:大一——5人,大二——12人,大三——43人,大四——90人,其中有11份答卷因無線上學習的經歷或答案具有明顯規律性而被視作無效問卷,剩余有效問卷數量150份。3.4研究方法本文收集數據的方式為問卷調查和深度訪談,總體的問卷信度系數為0.935,符合要求。問卷的第一部分需要被調查對象提供自己的基本信息,如被調查對象的性別、年級分布、線上學習經歷、手機使用習慣等;第二部分為線上、線下手機使用習慣的問題;第三部分從情感參與、行為參與、認知參與三個維度進行數據調查,問題均為量表題。另外,本次研究對10名學生進行深度訪談,深入了解學生對于線上課堂的看法以及改進建議。第四章問卷設計與預調查4.1問卷設計本章以前期的文獻綜述和相關理論為基礎,經過了問卷設計、問卷預調查、問卷篩選、信效度檢驗等步驟制作了合適的問卷。為全面的了解北外大學生線上學習背景下課堂參與度的情況,本文以大量文獻為基礎,在《大學生在線學習參與度問卷》的基礎上做出改動形成測試問卷,從情感參與、行為參與、認知參與三個方面對課堂參與度進行測量。該問卷由24道題目構成,其中有1道開放性問題和23道單選題。量表題采用Likert量表進行統計,從1至5符合程度逐漸增加,如選擇1表明被調查對象認為題目與自己的做法完全不符合,選擇5則恰好相反。被調查對象的三個參與維度得分的總和越高表明線上學習的參與度越高。4.2預調查與問卷檢測為了保證問卷的質量,問卷的預測試是必不可少的。為保證取得的信息真實有效,本問卷采取匿名形式進行預測試。問卷全部通過網絡發放。根據預測試的結果進行調整,形成最終問卷。預測試問卷共回收95份,其中78份為有效問卷,調查對象為大一至大四的北外在讀本科生。表1線上學習情感參與度信度分析選項刪除項后的標度平均值刪除項后的標度方差修正后的項與總計相關性平方多重相關性刪除項后的克隆巴赫Alpha標準化后的αA1我喜歡通過線上課堂的形式來完成課業17.2819.5180.6560.450.8260.861A2通過線上課堂與教師或同學交流讓我很興奮17.5218.6940.7150.5230.817A3我在線上課堂學到知識時會感到喜悅17.1119.2250.7240.570.823A4線上課堂很有趣17.3618.8960.7570.6510.818A5如果我的答案受到老師和同學的認可,我會很滿足16.1823.3490.4560.2310.876A6多數線上課堂讓我受益匪淺17.3220.4070.6930.5530.837如表1所示,標準后的α為0.865,經過對比,題目A6刪除項后的克隆巴赫Alpha為0.876,大于0.865,因此可將其刪除。按此方法對認知參與度與行為參與度進行檢測,行為參與度與認知參與度的問卷題目全部合格,因此沒有做出改動。在預測試與信度檢驗完成后,正式的問卷由測試問卷的24道題更改為23道題,情感參與維度的問題為5道,行為參與的相關問題為6道,認知參與的相關題目為4道。第五章實證研究5.1問卷數據分析5.1.1樣本頻率分析本次共發放正式問卷171份,去除無效問卷10份(無線上學習經驗或按照某一規律作答或全部選擇相同答案),共得到161份有效問卷。表2樣本頻率分析變量選項頻率百分比平均值標準差性別男性5537%1.630.48女性9563%年級大一53%3.450.78大二128%大三4329%大四9060%學習成績排名上游6543%1.650.63中游7248%下游139%有無課堂使用手機娛樂的習慣有無1501193%7%1.060.21根據分析結果可以看出,這些變量的數值特征反映了這次調查的分布情況。其中平均值代表了集中趨勢,標準差代表了波動情況。如表2所示,樣本分布與基本符合抽樣調查的要求。如,其中性別調查結果,男性比例為37%,女性比例為63%,可以看出本次調查的結果重點偏向的是女性的意愿,這也與北京外國語大學的男女比例基本相符。另外問卷的調查對象的年級集中于大三、大四年級,學習成績排名集中于上游與中游。93%的學生存在課堂使用手機進行娛樂的習慣。5.1.2信度分析表3線上學習情感參與度信度分析選項刪除項后的標度平均值刪除項后的標度方差修正后的項與總計相關性平方多重相關性刪除項后的克隆巴赫Alpha標準化后的αA1我喜歡線上課堂的形式來完成課業17.1819.5180.6460.450.8490.865A2通過線上課堂與教師或同學交流讓我很興奮17.6218.6940.710.5230.837A3在線上課堂學到知識時會感到喜悅17.2119.2250.7340.570.833A4我覺得線上課堂很有趣17.318.8960.7570.6510.828A5多數線上課堂讓我受益匪淺17.2120.4070.6930.5530.841根據以上的信度分析結果可以看出,在線上學習情感參與度上總體的標準化信度系數為0.865,根據項刪除后的可靠性系數可以看出小于總體的0.865,因此此維度的問題無需刪除或修改。標準化信度系數為0.865,信度系數取值范圍為0-1,越接近1,信度越高。本次分析的結果為0.865,信度理想。表4線上學習行為參與度信度分析選項刪除項后的標度平均值刪除項后的標度方差修正后的項與總計相關性平方多重相關性刪除項后的克隆巴赫Alpha標準化后的αB1我在線上課堂中努力學習19.0113.4030.6690.5190.8370.864B2我能接受并吸收線上課堂的知識與內容18.8613.7860.7180.5840.824B3我會參與線上課堂的任務18.4514.8530.6870.4940.832B4線上課堂討論時我希望我的意見被采納18.3915.8380.6360.440.842B5我會對線上學習中遇到的重要或感興趣的知識做筆記18.5115.1110.640.4390.839B6我會主動檢索并收藏與課程相關的學習資源18.6514.8860.5970.370.847根據以上的信度分析結果可以看出,在線上學習行為參與度上總體的標準化信度系數為0.864,根據項刪除后的信度系數可以看出都是小于總體的0.864,因此在此維度的題目無需刪除或修改。信度系數取值范圍為0-1,越接近1可信度越高。本次分析的結果為0.864,相對來說信度理想。表5線上學習認知參與度信度分析選項刪除項后的標度平均值刪除項后的標度方差修正后的項與總計相關性平方多重相關性刪除項后的克隆巴赫Alpha標準化后的αC1我能很好的記住線上課堂所教授的學習內容11.146.6580.7370.5430.9030.91C2我能大致歸納總結出別人表達的觀點10.866.6040.8050.6620.877C3我能對學習內容進行概括與總結10.746.7570.8320.7050.868C4我能夠用所學知識解決相關的學習問題10.766.8010.8040.6560.878根據以上的信度分析結果可以看出,在線上學習認知參與度上總體的標準化信度系數為0.91,根據項刪除后的信度系數可以看出全部小于總體的0.91,因而此維度的題目可以全部保留,無需刪除或修改。總體的標準化信度系數為0.91,信度系數取值范圍為0-1,越接近1,信度越高。本次分析的結果為0.91,信度非常理想。表6整體可靠性統計克隆巴赫Alpha基于標準化項的克隆巴赫Alpha項數0.9350.93616如表6所示,標準化項的克隆巴赫系數為0.936,問卷的整體信度令人滿意。5.1.3效度分析表7KMO和巴特利特檢驗KMO取樣適切性量數。0.922巴特利特球形度檢驗近似卡方1574.584自由度120顯著性0本次問卷效度分析采用spss25版本,探索性因子分析的方法實現檢驗過程。根據以上探索性因子分析可以看出KMO檢驗的系數結果為0.922,KMO檢驗的系數取值范圍在0-1之間,越接近1,結構效度越好。根據球形檢驗的顯著性也可以看出,本次檢驗的顯著性無限接近于0,問卷具有良好的效度。5.1.4差異性檢驗差異性檢驗是通過獨立樣本t檢驗、卡方檢驗以及單因素方差分析等檢驗方法去研究變量不同緯度上差異情況,在本次分析根據數據的特性主要應用獨立樣本t檢驗。表8各個維度在性別上的差異分析變量性別個案數平均值標準偏差tsig情感參與男性5520.255.24-0.630.53女性9520.825.349行為參與男性5522.024.653-0.730.467女性9522.584.469認知參與男性5513.983.603-1.4250.156女性9514.83.26根據以上獨立樣本t檢驗的結果看出,各個參與度維度在性別的差異情況,情感參與度在性別上的差異顯著性檢驗為0.53,明顯大于0.05,說明不同男女大學生在線上學習的情感參與沒有顯著差異。以此類推,表8數據也表明線上學習行為參與度、認知參與度在性別上不存在顯著的統計學差異。5.1.5相關性分析表9參與度各個維度間的相關性分析變量相關性情感參與行為參與認知參與情感參與皮爾遜相關性1行為參與皮爾遜相關性.681**1認知參與皮爾遜相關性.608**.803**1**在0.01級別(雙尾),相關性顯著。根據以上的相關性分析結果可以出,各個變量在99%的顯著性水平上均存在顯著的相關性,而且相關系數都是大于0的,即為正相關關系。例如線上學習的情感參與度與行為參與度之間的相關系數為0.681,為正相關關系。以此類推可以解釋其他所有變量之間的相關性均為顯著正相關。假設二成立。表10線上課堂使用手機時長與線上課堂參與度相關性變量相關系數線上課使用手機的時長線上課堂參與度線上課堂使用手機時長皮爾遜相關性1-.922**線上課堂參與度皮爾遜相關性-.922**1根據表10的相關性分析我們可以看出,線上課堂使用手機時長與總體線上課堂參與度的皮爾遜相關系數為-0.922,表明二者在99%的顯著性水平上存在顯著的負相關關系,即課堂使用手機時長越長,線上課堂參與度越低,假設一成立。表11線上課堂使用手機頻率與線上課堂參與度相關性變量相關系數線上課使用手機的時長線上課堂參與度線上課堂使用手機時長皮爾遜相關性1-.813**線上課堂參與度皮爾遜相關性-.813**1根據表11的相關性分析可以得出,線上課堂使用手機頻率與線上課堂參與度的皮爾遜相關性系數為-0.813,這說明二者在99%的顯著性水平上存在顯著的負相關關系,即課堂使用手機頻率越高,線上課堂參與度越低,假設二成立。在大學生的線上學習過程中,大學生可能因為課堂內容冗長無聊、習慣性玩手機、失去教師監管等原因使用手機在課堂上進行與學習無關的娛樂活動。每次手機的娛樂使用都會帶來一定程度的注意力不集中,且從手機娛樂活動再次回到課堂進入學習狀態也需要一定的時間,因此手機的使用時間與使用頻率會大大降低學生的線上課堂參與度。5.2線上教育深入訪談本次研究對10名北外在讀本科生進行了深度訪談,主要詢問了他們在線上教育的學習體驗、造成良好或不良體驗的原因與改進意見,經整理,得到以下訪談內容。在本次訪談中有6名同學表明了自己不喜歡線上教育,認為線下教育的學習體驗要遠遠優于線上教育,原因總結為以下幾點:線上學習相對線下學習的學習氛圍較弱,學生不容易將注意力長時間集中在課堂上。線上教學師生互動少,學生專注度低。線上課程乏味無聊沒有吸引力。外部監督機制不完善,加之內在自控力低,上課效率低下。疫情期間在家卻要遵守學校作息時間,感覺不合理,學生容易犯困。頻繁的網絡卡頓、掉線令人惱火,造成不好的學習體驗。有3名同學則持有不一致的意見,他們認為線上、線下教育各有千秋,都有對方無法替代的優點,線上教育可以作為輔助教學方式彌補線下教學的不足。有1名同學認為線上教育的形式非常新穎,可以完全替代線下教育成為主流教學方式,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網絡平臺進入退出方便,省去了現實生活中尋找教室的時間。線上教學的錄屏功能為后續的復習、反復觀看提供了極大的便利。線上教學可以結合多媒體進行教學的創新,更具有吸引力。某些課程教師采取錄播的形式授課,將課程提前錄制發放給學生,學生可以自主選擇聽課時間,形式更為自由,時間更加靈活。第六章線上教育改進策略首先,規范大學生課堂上使用手機的行為,幫助其形成良好的使用習慣。學生線上教育普遍使用手機不僅弱化了學習能力,降低了學習興趣,還影響了課堂氛圍,使得老師的授課情緒和授課效果都受挫下降。因此,可制定相關的規章制度,杜絕線上課堂使用手機,從制度上保障教學秩序良好運行,例如課前要求關閉手機,打開學生攝像頭等。教師在課堂上也應嚴格管理,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習慣。教學軟件上線更多的監督機制也可以提高學生的參與度,例如課程中設置簽到小程序,軟件增加自律提示功能,配合手機鎖屏軟件等等。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在課后分享自己的自律軟件截圖,使用手機時間與解鎖頻率越低,越應當予以激勵。其次,應當完善線上教育的考核制度,不再以最終的考試成績作為唯一的評判標準,唯考試成績論可能助長了部分學生平時的懶惰心理,將所有的工作量都堆在考試前夕,這樣對知識的掌握與理解是無益的,也不利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如果增加以課堂參與度三維度相關的各種評判標注來完善考核機制,則可以巧妙地化解此類問題。例如,將與行為參與有關的學生筆記、回答問題次數、課堂任務完成程度作為考核內容之一。同時,題目設置的更加開放以考察學生的認知參與程度,最終,學生的情感投入也是重要的一環,學生對課程的評審可以在課程進行中設置多次,可以為老師提供更加具體、更加適合這個班級的課堂改進意見,在教、學、改進上形成完整的閉環,真正做到教學相長。另外,轉變教育理念,改進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興趣,提升課堂吸引力。移動互聯技術日趨成熟后,學生時時掛在網上,信息資訊獲取更新得比老師還要及時,客觀上對教師線上教育課堂教學水平要求更高了。面對著互聯網的發達,教師要善于運用自身的優勢,教師有閱歷、有經驗、有實踐、有理性,在深度、高度、廣度上都是超過學生的。教師要有意識地開發手機的學習功能,提前布置讓學生完成收集信息的前期基礎工作,課堂上對信息加工組織分析綜合。課堂后的評價反饋也要十分看重,一次教學變成了三部分組合:對課堂教學的反饋、對教學內容的剖析、對下次任務的布置。建議學校應當針對線上教學對教師進行培訓,使教師熟練操作線上教學軟件或平臺,利用平臺提供的多媒體功能豐富教學形式和內容。線上教學的網絡問題也是大家所關注的重要問題,提升平臺流暢度,解決人數過多帶來的卡頓問題也是提高線上課程體驗感的重要一環。最后,改善課堂氛圍,豐富課外文化生活。在高校線上教育授課的過程中,教師應注意改善課堂氛圍,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把學生的注意力保持在教學內容上。并且,互動意識非常必要,線上教育容易枯燥乏味,教師通過開放式提問回答讓學生參與到教學環節中,發揮學生自主性,注入課堂體驗性。例如,課堂互動可以合理穿插進課程的各個時間點,按照每節課50分鐘的時長,教師可以在第25分鐘設置互動點,為學生提供更多的發言機會,將同學們的注意力重新帶回到課堂上的同時也能強化同學們對于所學知識的記憶。另外,課堂的知識點也應主次分明,講到重點內容應強調并停頓,給同學們消化吸收知識的時間。互動可以采取課堂提問、自由討論、小組課堂展示多種形式組合進行,盡可能提高學生的參與度與專注度。第七章研究結論與展望7.1研究結論根據上文的的信效度分析,本次問卷量表具有良好的同質性信度和區分效度。根據分析與檢驗結果,得出以下結論:線上課堂使用手機進行娛樂活動的現象在大學生群體中十分普遍,有此行為的大學生占總調查人數的93%,僅有7%的學生不存在課堂玩手機的現象。數據的差異性檢驗表明線上學習行為參與度、認知參與度在性別上不存在顯著的統計學差異。手機使用習慣與課堂參與度呈顯著負相關,即手機使用習慣越長,線上課堂參與度越低。隨著科技的發展與教學需求的多樣性,線上教育這一新興的教學方式逐漸在學生的學習生活中占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除此之外,突發的疫情使得線上教學成為了特定時間段內的主流教學方式,但是線上教學卻存在學生的注意力不集中、課堂參與度低下的弊端,如何克服這些弊端,改進線上教學方式,更大化地利用好線上教學成為了現在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立足于此需求,以北外大學生群體為研究對象,依據相關的學業成就-投入時間理論、課堂參與度三維度劃分等,結合線上教育的實際情況,通過預調查問卷對調查問卷各維度的題目進行修正與剔除,再對161名北外學生的課堂參與度行為進行了數據收集、篩選、統計、分析,最后利用得到的數據進行相關性分析,得出研究結論。根據得到的分析結論和訪談內容,總結了影響線上教育體驗感的因素,并根據歸納的原因對線上教育提出了針對性的改進意見。7.2研究不足與未來研究方向本研究以北外大學生群體作為研究對象,沒有將其他大學的大學生群體納入研究范圍,因此研究范圍狹小且樣本量較少,導致研究僅能代表北外大學生的線上課堂參與度情況,加之筆者自身的理論掌握與研究能力的局限,在后期需要進一步的完善與分析。其次,本文的研究模型過于簡單,不能反應其他變量作用下的課堂參與度情況,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最后,本次問卷調查與訪談的研究對象皆為學生,缺少從教師角度進行的數據收集與深度訪談,導致角度單一,不能全面地反應師生兩方面的意見。目前許多學者都對課堂參與度進行了研究,而線上教育領域的課堂參與度研究卻較為欠缺。本文雖然整體上存在不足與局限,但是對后續的線上參與度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未來的研究方向會聚焦在相關變量作為中介或者調節變量影響之下的線上課堂參與度,也會從教師的角度對線上教育進行進一步的研究,使研究也能反應教師的意見,形成師生完整的意見閉環。也希望后續能夠有更多的研究關注線上課堂參與度,提出更多建設性的改進意見,使得線上教學的弊端被有效克服,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從而達到高效課堂的目的。線上教學是新興的教學模式,也是造福大眾的教學工具,日后每一分的研究都會使線上教學得到進一步的改善,使學習者能夠跨越時間與地點的進行學習。參考文獻D·A·卡普,W·C·約爾斯,韓揚,譚剛強(1992):學生為何反應冷漠——對大學生課堂參與行為的研究[J].當代青年研究,1992(02):38-41.董晶晶,姚本先(2016):大學生感知學習風格及其與課堂參與度的相關研究——以某高校在校生為例[J].西昌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30(04):107-110.甘慧娟(2013):改變與被改變[D].北京郵電大學。賀明,唐家瀧,張漪麗(2016):湖南某高校生科院學生手機使用習慣及其影響調查分析[J].湖南師范大學學報(醫學版),13(4):142-144.胡麗莎(2013):大學生課堂手機行為調查研究[D].江蘇師范大學。孔企平(2014):數學教學過程中的學生參與[J].初中生世界,2014(44):43.李敏(2016):經濟與管理類大學生課堂參與研究--以太原科技大學為例[J].未來與發展,2016(5):70-72.李冉(2016):大學生網絡學習參與度量表編制研究[D].沈陽師范大學。樓錫錦,沈黎勇,林博峰(2009):大學生使用手機狀況研究報告——以浙江大學寧波理工學院為例[J].中國青年研究,2009(02):74-76+80.羅照盛,李哲,葉寶娟(2014):大學生課堂參與問卷的編制與現狀調查[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36(03):1-7.馬飛婭,李茹(2020):高中生英語學習動機對課堂參與的影響研究[J].現代交際,2020(24):56-59.苗圃,張寧(2021):高職院校學生在線學習投入與在線學習倦怠研究[J].江蘇經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1(02):88-92.舒東梅(2016):高中生物學習自我效能感和課堂參與度的相關性研究[D].西華師范大學。楊杉(2015):在線課程學習參與度的提升策略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楊揚,張志強,吳冠軍,張豐,吳勇毅,蘇德,周躍良,王鑒,李政濤,朱德全,李芒,辛濤,袁振國(2020):“疫情下的信息技術與在線教學”筆談[J].基礎教育,2020,17(03):48-60.楊悅(2019):大學生數字化學習能力對在線學習參與度的影響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張麗霞,郭秀敏(2012):影響虛擬課堂學習參與度的因素與提高策略[J].現代教育技術,22(06):29-34.張凌云(2015):項目式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下學生參與度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張明暉,陳洋洋,丁玲(2021):后疫情時代大學生研究性學習能力及其培養路徑[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1(2):72-74.鄭玲玲(2018):基于私慕課混合的在線學習參與度的相關性研究[D].西安外國語大學。ATHANASIOSCHRISTOPOULOS,MARCCONRAD,MITULSHUKLA.2015.HowInteractiveisyourVirtualWorld?ExaminingStudentEngagementonVirtualLearningActivities[C].//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Mobile,Hybrid,andOn-LineLearning.:CurranAssociates,Inc.,2015:55-61.Bacher-HicksAndrew,GoodmanJoshua,MulhernChristine.2021.Inequalityinhouseholdadaptationtoschoolingshocks:Covid-inducedonlinelearningengagementinrealtime[J].JournalofPublicEconomics,2021,193.BainsMona,GoeiKathleen,KaliskiDebora.2021.OnlineLearningandEngagementintheFoundationalSciencesDuringtheCOVID‐19Era:PerceptionsandExperiencesofGraduateStudents[J].TheFASEBJournal,35.DaumillerMartin,RinasR.,OldenD.,DreselM..2021.Academics’motivationsinprofessionaltrainingcourses:effectsonlearningengagementandlearninggains[J].InternationalJ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