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件:城市化理論與實踐探討,課件講座_第1頁
課件:城市化理論與實踐探討,課件講座_第2頁
課件:城市化理論與實踐探討,課件講座_第3頁
課件:城市化理論與實踐探討,課件講座_第4頁
課件:城市化理論與實踐探討,課件講座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城市化理論與實踐探討提綱第一節理論分析與思考1.1什么是城市化1.2城市化有什么規律1.3城市化動力何在第二節國外經驗與借鑒2.1美國的大都市區化2.2日本的政府主導城市化2.3拉美的過度城市化第三節江蘇實踐與展望3.1城市化實踐回顧3.2城市化發展趨勢思考第一節城市化相關理論探討什么是城市化城市化有什么規律城市化動力何在問題一:什么是城市化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所有城市197813275911521420065485226296661問題一:什么是城市化

1993

1946

2001年規劃圖問題一:什么是城市化問題一:什么是城市化城市化“urbanization”是在1867年由西班牙工程師ASerda在《城市化的基本理論》中首次提出的。國內由南京大學吳友仁于1979年于<中國社會主義城市化問題>一文中首次正式提出。城市化是由農業為主的傳統鄉村社會向以工業和服務業為主的現代城市社會逐漸轉變的歷史過程。社會學關注社會生活方式的發展過程;人口學家關注的是人口集中的過程;經濟學主要研究生產要素在空間上的集聚過程;地理學關注經濟區位向城市的集中過程。問題一:什么是城市化問題一:什么是城市化人口和非農活動向城市的轉型、集中、強化和分異轉型(1)人的轉型:農民打工、手工業、工人、學生市民(2)產業轉型:種田農產品加工、鄉鎮工業城市產業集中為什么要集中和集聚發展?農業剩余和比較優勢+非農產業+集聚經濟+外溢效應

(1)農村人口小城鎮城市(2)鄉鎮企業小城鎮城市強化:文化、技能等生產、生活方式強化分異:功能重構、空間分區、社會分層scaleeconomiesandAgglomerativeeconomies

規模經濟是指能夠使單位產品成本達到最低點的要素投入數量和組合方式;集聚經濟是指區域內的各種企業隨著區域規模經濟總規模的增大,由于共享基礎設施的便利,單位產品成本下降的經濟現象。人口和非農活動向城市的轉型、集中、強化和分異第Ⅰ區域中,Ud<Us,由I<S導致Yd<Ys,無論是城的供求,還是市的供求,都是需求小于供給,往往表現為衰退類的城市類型;第Ⅱ區域中,Ud<Us,由I>S導致Yd>Ys,城的經濟運行是需求小于供給,而市的經濟運行是需求大于供給,往往表現為是開發區類的非均衡類型;第Ⅲ區域中,Ud>Us,由I>S導致Yd>Ys,無論是城的供求,還是市的供求,都是需求大于供給,往往表現為是成長性的城市化非均衡;第Ⅳ區域中,Ud>Us,由I<S導致Yd<Ys,城的經濟運行是需求大于供給,而市的經濟運行是需求小于供給,往往表現為綜合類老城市的非均衡RUYⅠREⅡEⅣ

Ⅲ//PPE1959年9月26日,松基三井噴油。黑龍江省委書記歐陽欽提議,把油井所在的大同鎮改為大慶鎮。這便是大慶城市的基礎。1960年5月26日,油田所在的黑龍江省安達縣撤縣設市。1979年12月14日,安達市更名為大慶市。城市景觀的地域推進城市景觀代替農村景觀(浦東)城市景觀地域結構演變(溫州)1975中心街道2004新中心區2006CBD1994城中村1990農村城市文化、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的演替

二十年前的城鄉差異羊剪絨帽子、大拉毛圍巾、軍大衣、喇叭褲、蛤蟆鏡一度是北京時尚青年的最愛。相關時尚流行到農村地區已是幾年后的事城市文化、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的演替

80年代城市青年對跳搖擺舞的時尚青年還有一種異樣的心理,觀看的人離得遠遠的,時而還能聽到幾句帶刺的議論。郊區農村青年群眾的文化娛樂方式有明顯的差異城市文化、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的演替隨著城市化快速推進,城市文化與生活方式、價值觀念迅速擴散,城鄉差異不再明顯,城里人的生活、風俗與消費模式已逐步農村化。所有這一切我們不能不歸功于城市化帶來的巨大進步身披綬帶的黑龍江農村姑娘

農村青年的隆重婚禮問題二:城市化有什么規律◆經濟協同規律-錢納里模型美國地理學家諾瑟姆Northan認為:城市化始終處在動態變化中,不斷由較低級形態向較高級形態發展。城市化軌跡為一條被拉平的S型曲線。◆階段變化規律-諾瑟姆曲線錢納里通過對101個國家的相關數據分析,認為在一定的人均GNP水平上總有一定的生產結構、勞動力配置結構和城市化水平相對應。城市化發展要與工業化程度、經濟發展水平相協調。當工業化率、城市化率共同處于0.13左右水平后,城市化開始加速,并明顯超過工業化率。

城市化率10.80.60.40.20-500005000100001500020000人均GDP階段變化規律-諾瑟姆曲線

在初始階段,農業經濟占主導地位,城市化速度緩慢,當城市人口超過10%時,城市化逐步加快;當城市人口超過30%時,城市化進入加速階段,工業規模迅速擴大,農業人口向城市快速聚集,這一趨勢一直要延續到城市人口達到70%以后才逐步減緩;70%之后,城市化步入成熟階段,農業人口經歷大規模遷移后,人口壓力減小,且農村經濟和生活條件大為改善,城市就業市場日趨飽和,導致城市對農村的吸引力大大減弱,城鄉間人口實現動態均衡。

72.5%50%27.5%陳彥光修正的中國城市化曲線72.5%50%27.5%階段變化規律-諾瑟姆曲線

①集中城市化中心城市人口和經濟迅速增長,特別是市中心城區形成高度集聚。②郊區城市化在工商業繼續向城市,特別是大城市中心集中的同時,郊區人口增長超過了中心市區。③逆城市化郊區城市化繼續發展的同時,中心市區顯現衰落景象,出現人口凈減少。④再城市化中心市區經濟復興,人口出現重新回升。

不同城市化階段空間變化不同城市化階段的倫敦1、最早的中心城2、倫敦都市區3、大倫敦形成倫敦新城規劃與發展1、戰后新城建設持續進行2、人口從中心城市外遷特征明顯3、新城建設距中心城日遠不同城市化階段空間變化經濟協同規律-錢納里模型初期(200-500$):工業化與城市化比較相關,特大城市人口比重作用明顯起飛階段(500-2000$):高速工業化與高速城市化導致相關性差,從混雜走向協調。高峰階段(2000-10000$):城市化與工業化牌高度相關,特大城市人口比重作用進一步明顯。后期階段(10000$以上):兩者不再顯著相關。張穎、趙民根據1999年世行數據修正的錢納里模型結論。(內置合理的正常區間值)人均GDP/美元城市化率/%10021.720029.730034.450040.380045.8100048.3200056.3300061500066.9800072.4諾瑟姆曲線+錢納里模型在工業化初期,城市化水平呈緩慢上升趨勢,向30%的水平靠近;在工業化中期(擴張期),城市化水平的年均增長率是起步期的1.5~2.5倍。城市化率將以較快的速度向70%攀登;在工業化后期,第二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就業結構或產值結構)在上升到40%左右后,將緩步下降,與此相應,城市化速度也放慢。二者的關系如圖所示的S型上升曲線。正是工業化與城市化的協調均衡發展,才使得經濟能夠得到健康、穩定、持續發展。

問題三:城市化動力機制問題三:城市化動力機制N0N1N2工業勞動力工資W1W0問題三:城市化動力機制核心——邊緣理論:美國城市規劃學家弗里德曼進一步提出了“核心—邊緣理論”:在整個空間結構中,城市是核心地區處于支配地位,聚集了資本、知識、信息等各種要素,而小城鎮和鄉村等邊緣地區則不斷地輸出各種資源,逐漸走向衰退或相對停滯狀態,形成明顯的“馬太效應”;但當工業化發展到一定階段日趨成熟時,上述過程會出現逆轉,即由處于中心地位的城市向邊緣地帶擴散,從而逐步達到平衡發展,實現區域經濟一體化。

增長極理論:經濟增長并非同時出現在所有地方,它首先出現在一些“增長極”(growthpole)上。先是由具有創新能力的企業形成增長極,在其特定產業處于支配地位,并在其“經濟聚集效應”的作用下,吸引更多的相關企業匯聚在一起,構筑主導型的產業群;逐漸完善的產業群所在的城市則進一步發展成更為宏觀意義上的區域性增長極,并通過其吸引功能促進自身不斷成長,同時借助其擴散效應帶動其腹地的發展。區域增長機制理論第二節國外城市化啟示美國的大都市區化日本的政府主導式城市化拉美的過度城市化國外城市化:美國的大都市區化主要特征:城市區域化,郊區化,松散發展第一階段,從建國到1920年代。美國19世紀初才開始工業化進程,19世紀中期起工業化進程加速,其工業發達地區也成為城市化發展最快的地區。1920年,美國近半數人口在城市居住,已進入城市時代。第二階段,1920-70年代。其中1950-1970年代是美國城市蔓延最為迅猛的階段。該時期城市化有兩大特點。一是郊區化現象出現。郊區化在很大程度上是羅斯福新政大規模推動公共工程建設的結果。高速公路的建設帶動人口從中心城市向郊區遷移,促使城市向郊區蔓延,由此出現了城市向大都市區的轉化。二是城市化發展的重點逐漸轉向早先經濟較為落后的西部和南部。大批新城市在新興高科技行業以及國防工業的支撐下崛起。第三階段,1970年代至今。郊區化進程更加迅速,部分地區出現逆城市化現象,即城市人口向農村遷移。大都市區的數量不斷增加。1990年,人口在百萬以上的大都市區數量達40個,人口占總人口的51.5%。

國外城市化:美國的大都市區化北美洲“波士華”城市群分布于美國東北部,北起波士頓,南至華盛頓,在沿海900多公里長、100多公里寬的地域上形成了一個由5個大都市和40多個中小城市組成的超大型城市群,城市化水平達90%。該城市群是全美的經濟核心地帶。2、北美洲“五大湖”城市群以芝加哥為中心,包括美國的匹茲堡、克利夫蘭、托利多、底特律以及加拿大的多倫多、蒙特利爾等大城市以及眾多中小城市,是北美洲重要的加工制造業基地。國外城市化:美國的大都市區化主要問題:中心空洞化、土地蔓延和社會問題

美國的郊區化不是一種孤立的現象,伴隨人口郊區化,先后出現了制造業、零售業、個人服務業和辦公業的郊區化。大量的就業崗位遷到郊區,形成現代化的中心區。中心城市由于受到了周邊郊區城市的有力挑戰,人口不斷減少,而產業的轉移又造成自身功能的衰落。到1970年代,由郊區化導致的中心城市財政危機、失業、種族騷亂、貧困等問題持續惡化,衰落的中心城市成為美國社會問題的中心,造成很大的社會壓力。從1980年代起,一些老工業城市針對舊城衰落采取許多振興對策,部分城市如紐約通過現代服務業的發展或舊城的再開發,吸引中產階級從郊區回遷中心城區,使中心城區經濟重新煥發生機,這種現象被稱為“再城市化”或“中產階級化”。不過,人們對“中產階級化”也有爭議,反對者認為舊城改造往往以少數民族或低收入階層居住區為對象,這些弱勢群體成為中心城區“中產階級化”的犧牲品。美國城市人均建設用地:250-500平方米,3億人,城市化率77.5%。國外城市化:美國的大都市區化主要對策:緊湊城市,精明增長,中心區復興20世紀80年代,西方社會開始關注由此帶來的各種環境問題及其經濟社會后果,認為“以小汽車為導向的交通方式、低密度的城市擴張,這種城市蔓延方式是一種不可持續的增長方式”。美國學者因此提出了“緊湊型城市”和“精明增長”的概念,提出城市發展應該采取TOD模式,即以大運輸量的軌道交通系統為導向,以站點為中心建設半徑合理的居住區,并提供辦公、商業服務業等多項功能。1998年,美國波特蘭開始實行一種新的城市發展計劃——LUTRAQ計劃,目的是在城市開發中盡量減少土地的消耗、機動車交通和空氣污染;強調街道的相互聯系,使公共交通更加便利和舒適;強調混合功能以及符合人性尺度的設計和寬敞空間。近年來西方國家在城市土地利用規劃方面的理論和實踐表明,未來城市規劃發展的主流應該是“集約和精明”地使用土地,以實現人類居住區的可持續發展國外城市化:日本的政府主導城市化日本的三大都市圈東京大都市圈現有280多公里地鐵線,鐵路近3000公里。軌道交通系統每天運送旅客3000多萬人次,擔當了東京全部客運量的86%。在早高峰時的市中心區,有91%的人乘坐軌道交通工具,而小汽車僅為6%。日本1.3億人口中,有9000萬人口集中在三大都市圈,每個都市圈的人口都相差不多,都是3000萬人左右,都是以100~120公里為半徑,覆蓋4萬平方公里左右的土地,每個都市圈的總產出都是1000億美元左右。日本國內的50%的貸款集中在東京圈,國內外的法人數91.1%集中在東京圈,資本額10億日元以上的企業的公司本部56.5%集中在東京圈。

國外城市化:日本的政府主導城市化國外城市化:拉美的過度城市化主要特征:經濟邊緣化,人口集中大城市,農業滯后拉美的現代城市化進程始于19世紀末期。1900年,整個拉美地區城市化水平為25%。到1930年代,大多數拉美國家先后進入工業化發展階段,城市化進程也開始加速,1945年城市化水平達到39%。1950年代,一些拉美國家推行“進口替代”戰略,伴隨著工業以及服務業的迅速發展,農村剩余勞動力涌入城市,形成以中心城市為核心的大都市區。但自1960年代后,由于遭受嚴重的經濟衰退,加上政府不重視農業,大量破產農民涌入城市,該地區城市人口由5400萬迅速增加到1990年的3.14億,占總人口比例達71.4%,阿根廷、智利和烏拉圭等國的城市化水平甚至超過80%。雖然從人口城市化水平來看,拉美地區同西方發達國家相差不大,但拉美的經濟發展水平卻遠遠低于后者。國外城市化:拉美的過度城市化拉美的過度城市化國外城市化:拉美的過度城市化第三節江蘇城市化發展中國城市化歷程江蘇城市化回顧江蘇城市發展趨勢中國城市化:四波段理論第1波-反城市化(1949-1978)重工改造三線建設上山下鄉第2波-多元城市化(1979-1989)蘇南模式外資模式溫州模式第3波-擴張城市化(1990-2000)土地資本園區開發社區重造第4波-網絡城市化(2001-)第三產業制度創新都市區化中國城市化:第四波的影響1、第三產業作用明顯中心城市:商務等生產服務業一般城市:多重服務業2、人口跨區流動明顯十五階段跨省遷移30%,今后將加大流動人口問題:聚居、保障、教育、治安城市失業與貧困:3000萬失業在繼續增長3、城鎮體系重組城市區域化:貿易區、共同體與群、帶擴展新興創新城市:高新城、旅游城、空港城小城鎮重構:小城市+農村社區江蘇城市化:歷史進程回顧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1.623.223.82424.727.327.329.931.534.941.542.644.746.848.250.0551.99江蘇城市化:進程回顧與展望1、1949-1978反城市化階段2、1979-1995低速城市化階段鄉鎮企業離土不離鄉小城鎮戰略3、1996-2005加速城市化階段外資帶動園區開發規模擴張4、2006-2015減速城市化階段新型工業、三產郊區化城市區域化5、2016-城市化高級階段城鄉融合空間重構網絡聯系生活性

72.5%50%27.5%199520052015城市發展趨勢預測2005年,我省人均GDP突破3000美元,按照目前的發展速度,“十一五”期末人均GDP將突破5000美元。今后五年,是江蘇人均生產總值從3000美元向5000美元攀升的重要時期。這一階段,我省正處于工業化轉型期、城市化加速期、市場化完善期和國際化提升期。社會經濟發展將出現一些新的特征和趨勢。與此同時,城市發展將會出現一些新特征和新問題,必須做好應對!城市發展趨勢預測世界經驗表明:人均GDP處于3000美元國家社會經濟呈現以下特征:一是產業結構日益高級化。人均GDP超過3000美元之后,第二產業比例有所下降,三產比例明顯上升,多在50%-70%之間,平均水平為58.5%。二是城市化發展進入快速城市化后期,城市化率增速趨緩。從歷史上看,處于這一時期的美國(1920年)、德國(1972年)和日本(1960年)的城市化率分別為51.2%、61%和63.5%,其后十來年,三國城市化率年均遞增水平分別降為0.3、0.6和0.8個百分點。三是社會消費能力迅速提高,消費結構發生明顯變化。城鎮消費的恩格爾系數下降,食品類消費比例降為30%-40%;居民住房消費比例上升,一般國家達10%,發達國家可達15%;小汽車擁有量迅速增加,千人擁有小汽車的平均水平為140輛;教育、醫療、文化、休閑等消費水平提高。四是基尼系數偏高,平均達0.45,平均失業率達11%,社會兩極分化現象明顯,社會發展存在風險。五是資源環境問題突出,經濟發展的壓力加大。江蘇城市發展預測一、今后幾年城市化發展趨勢:城市化率年均增長1個百分點左右,新增城市化人口近400萬人,新增城鎮建設用地600-800平方公里。其中,蘇南地區城市化率年均遞增個百分點,新增城鎮人口100萬人左右,新增城鎮建設用地150平方公里上下;蘇中地區城市化率年均遞增1個點左右,新增城鎮人口70萬人左右,新增建設用地120平方公里左右;蘇北地區城市化率年均遞增約1.5個百分點,新增城鎮人口約240萬人左右,新增建設用地480平方公里上下。省轄市、縣(市)城區和小城鎮占新增城鎮建設用地的比例可能分別為35%、35%和30%。“十五”城鎮建設用地增長“十一五”建設用地增長預測面積(KM2)比例平均增長水平KM2/個面積(KM2)比例省轄市665.6241.2%51.21210-28035%縣(市)城區395.9724.56%8.66210-28035%小城鎮550.6734.16%0.84180-24030%合計1507100%600-800100%江蘇城市發展趨勢預測二、今后幾年城市交通發展趨勢:小汽車數量劇增,郊區化加快,新城鎮人口持續增長且空間結構得以優化。城市道路密度加大,建成區道路密度將達5—6公里/平方公里,道路用地進一步擴張,新增道路建設用地120-240平方公里,并導致老城區拆遷和居住、生產用地向外圍調整。“十一五”期末,蘇南地區小汽車擁有量將達100輛/千人左右,郊區新城進入高速增長期,沿城市主要交通軸線形呈現指狀空間形態;蘇中地區小汽車擁有量將達30-40輛/千人,郊區化加快,大都市城市形態接近當前的蘇南地區城市;蘇北地區小汽車擁有量將達15輛/千人左右,部分大城市郊區化開始提速,城市空間的規模擴展特征明顯蘇南地區人均GDP已超過4000美元,全面進入小汽車消費高速增長階段。2005年,南京市小汽車數量約18萬輛,達30輛/千人;蘇州市小汽車數量約30萬輛,達49輛/千人;無錫市小汽車數量超過15萬輛,達34輛/千人;常熟市小汽車數量4.5萬輛,達43輛/千人。與此同時,蘇中地區處于啟動階段,小汽車保有量尚不及全省平均水平,如揚州市小汽車總量為5萬輛左右,約11萬輛/千人,江蘇城市發展趨勢預測三、今后幾年城市住房發展趨勢:城市住房消費比例上升,房地產業持續發展。其中是,蘇南城市房地產市場可能會有所降溫;蘇中、蘇北城市房地產業高速發展勢頭可延續至“十一五”期末。房地產消費與房地產業的持續發展,導致新開發住宅面積增加和居住結構調整。預計“十一五”新增居住用地面積140平方公里左右,主要位于郊區新城和城市交通走廊沿線;不同區位住宅的套型結構產生差異,老城區以中小戶型和普通多層公寓為主,郊區將出現更多的低密度、小高層、大中戶型住宅。與此同時,城市經濟房、廉租房數量將有明顯增加,逐步緩解當前的供應結構矛盾。同處3000美元階段國家住房消費占城鎮家庭消費比例一般在10-15之間(此后基本趨于穩定)。2005年江蘇省居住消費占居民家庭消費比例為8.4%,存在明顯的上升空間,估計再過幾年,這一結構將穩定在13-15%左右。世界經驗表明,在人均GDP800-8000美元之間,房地產業將處于持續高速發展階段,達13000美元時方呈下滑趨勢。

我省城鎮現狀人均居住建筑面積為28.76平方米,與英國(1991年)36.6平方米、法國(1990年)39.6平方米、德國(1987年)35.5平方米、日本(1990年)31平方米以及新加坡(1990年)42平方米相比尚有一定差距,具有一定的上升空間。江蘇城市發展趨勢預測四、今后幾年城市中心功能發展趨勢城市服務業快速發展,中心功能明顯提升,空間結構產生變化。主商務中心區位穩定,中心城區商務辦公建筑布局更加分散,部分大都市形成專業性副中心;在城市商業中心體系日益完善的同時,初步形成環路或郊區商業副中心;社區教育、文化與醫療保健等公共設施逐步完善,大型文化、體育與教育設施向郊區新城轉移;少數大都市形成富有特色的創意空間。從分區來看,蘇南、蘇中大都市中心功能將日益增強,辦公空間迅速增加,城市新中心空間得到發展根據美國的經驗,1920-1929年,也就是美國人均GDP從3000美元至5000美元發展階段,主要大城市辦公空間增加了30倍,對城市形態產生較大影響。在此同時,隨著人均GDP從3000美元向5000美元的增長,城市居民在文化、醫療、保健、教育等公共事業方面的消費能力日益增強,小學、幼兒園、保健所、健身中心、美容院和社區服務中心需求量大增,從而導致相關公共事業單位的空間布局與形態產生相應變化江蘇城市發展面臨的問題1、城市化面臨資源短缺和環境問題雙重壓力在人均GDP達3000美元之后,資源與環境壓力加大。相比于同等經濟發展階段的其他國家,我省城市化發展將快于這些國家的發展速度,資源與環境的壓力更為突出。一是建設用地的壓力巨大。由于工業化與城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