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中語文選必中第11課《過秦論》《五代史伶官傳序》聯讀教案_第1頁
2024年高中語文選必中第11課《過秦論》《五代史伶官傳序》聯讀教案_第2頁
2024年高中語文選必中第11課《過秦論》《五代史伶官傳序》聯讀教案_第3頁
2024年高中語文選必中第11課《過秦論》《五代史伶官傳序》聯讀教案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1、《過秦論》《五代史伶官傳序》聯讀教案【教學目標】1、聯系作者所處的時代背景,把握文章的主要觀點及寫作意圖。(抓住史論文的特點)2、引導學生聚焦兩篇史論,在理解文章觀點,把握其立論基礎和論述方式的基礎上,進行思辨性閱讀,辯證思考其論證中的瑕疵或漏洞,展開質疑。【新課導入】“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中國人重視歷史撰述,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重視歷史的借鑒作用。中國歷史撰述綿延不絕,史論文章也非常發達。古人寫史論,秉持以史為鑒的態度,旨在總結歷史經驗教訓,為現實政治服務,并非空發學術討論。歷史上有一些朝代,“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左傳》),如秦朝,如五代之后唐,其勃興而速亡的歷史教訓令后人感嘆不已,常引以為鑒。論秦亡,以《過秦論》最為著名;論后唐,則以《五代史伶官傳序》為佼佼者。《過秦論》和《五代史伶官傳序》兩篇史論文,分別對秦朝和后唐滅亡的歷史教訓進行總結,得出了各自的結論。任務一:借古鑒今聯系作者所處的時代背景,把握這兩篇文章的主要觀點及寫作意圖。(抓住史論文的特點)1、“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古人寫史論,秉持以史為鑒的態度,旨在總結歷史經驗教訓,為現實政治服務。分別找出《過秦論》《五代史伶官傳序》這兩篇文章的“往事”(即“秦”“后唐”的興亡之事)。【預設】①《過秦論》:集中在1-4段第一段:寫秦國勢力的崛起。第二段:寫秦國勢力的進一步擴張。第三段:寫秦始皇統一天下。第四段:寫陳涉起義和秦王朝的覆滅。文章鋪排敘述,利用六國與秦國的對比、陳涉與六國的對比,分析秦橫掃而得天下與迅疾而失天下的原因。②《五代史伶官傳序》:集中于2、3段敘述后唐莊宗前期橫掃諸國、意氣揚揚,很快卻眾叛親離、死于亂箭之下的史實。2、“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古人寫史論,秉持以史為鑒的態度,旨在總結歷史經驗教訓,為現實政治服務。思考:基于“往事”,這兩篇文章分別總結出了怎樣的歷史教訓,為現實政治服務?(寫作意圖)【預設】①《過秦論》: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中心論點:第5段)【時代背景】賈誼生活在西漢初年,此前歷春秋戰國、七雄爭霸而秦統一天下,到楚漢相爭,漢朝建立,五百年戰亂破壞,因而西漢初期,社會經濟凋敝,人口減少,百姓急需休養生息。為此,賈誼極力主張施行“仁政”以“安民”,民安方得維持漢王朝統治。賈誼的《過秦論》正是針對這種現實而寫。他希望漢統治者能吸取秦滅亡的教訓,推行“仁政”以求經濟發展,社會安定。即所謂“前事不忘后事之師”也。【寫作意圖】《過秦論》著重敘述秦王朝的興亡過程,欲抑先揚,揭露秦始皇的暴虐無道,最后指出,“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是秦王朝迅速滅亡的原因,從史實中提煉觀點。作者總結秦王朝覆滅的歷史教訓,意在借古諷今,目的是勸漢朝統治者應該吸取前朝教訓,對人民實行寬松的政策,施行仁義,與民休息,安民養民。②《五代史伶官傳序》: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中心論點)【時代背景】歐陽修進入政界時,正是北宋王朝開始由盛到衰的時期,社會上的各種矛盾日趨尖銳,政治上的一些弊端越來越嚴重,社會危機越來越令人不安。歐陽修等人針對當時的敝政,力圖實行政治改革,以挽救北宋王朝的危機,卻接二連三地遭到當權派的打擊。在這種情況下,歐陽修憂心忡忡,極為擔心五代慘痛歷史即將重演。【寫作意圖】文章總結了后唐莊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后失天下的歷史教訓,闡明了國家盛衰取決于“人事”,“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歐陽修寫《伶官傳》并冠以短序,是為了告誡北宋統治者吸取后唐莊宗李存勖寵信伶人而身死國滅的歷史教訓,力戒驕奢,防微杜漸,勵精圖治。表達了作者憂國憂民的情懷。3、小結①《過秦論》鋪陳歷史,形成對比和反差,水到渠成得出“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結論;以賦體寫史論,多用夸張、對比,通篇一氣貫注,氣勢充沛,鋪張揚厲;②《五代史伶官傳序》縱說盛衰之理,卻從一個細微的角度“莊宗之所以得天下與失天下”切入。以散體寫史論,文字平易曉暢,簡潔生動,感慨遙深。任務二:歷史評說歷史的畫卷,往往異彩紛呈;歷史的評說,有時見解不一。《過秦論》和《五代史伶官傳序》這兩篇史論,分別探討秦和后唐滅亡的歷史教訓。對此,你是否認同文中作者的觀點?秦和后唐滅亡還有其他原因嗎?他們的論證是否有可商榷之處?可提出疑問或進行辯駁。【預設】以《過秦論》為例。①《過秦論》提出“施行仁義”的主張,與漢初民生凋敝的現實有關,旨在與民休息,安民養民。從這點來看,有其現實的合理性。②但《過秦論》也可能存在一些論述的不足之處。比如觀點可能存在偏頗,并不全面。秦朝的滅亡,固然有不施行仁義的原因在,其暴政最終逼使民眾反叛,但原因是復雜的,不能僅僅歸于一點。除了不實行仁政外,濫用民力、濫用武力、驕傲自大;國家治理體系落后,不適應大一統的局面……都是其滅亡的重要原因。③文章的論證也存在一些漏洞。賈誼僅僅通過史實的列舉和兩組對比,只能讓讀者發現“攻守之勢異也”,實際并不能必然導出“仁義不施”這一結論來,史實和結論之間缺乏邏輯關聯。而作者為了論述的方便或追求辭采的暢達(目的也是增強說服力),多采用概括式敘述,且有意改造歷史事實,將一些處在不同時代、不同國家的史實混在一起,而忽略細節的真實性和時代的復雜性。比如第1段“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實際并未如此輕描淡寫,秦與魏交戰十余年,方才獲取此地。再比如,“秦孝公據崤函之固……外連衡而斗諸侯”,張儀獻連橫之策是在秦惠文王在位時,并非秦孝公。再比如“于是六國之士……九國之師,逡巡而不敢進”,用概述之法,將百年史實熔于一爐,化繁為簡,省去枝節,匯集不同時代、不同事件中的人物一起寫。【總結課文】《過秦論》《五代史伶官傳序》這兩篇文章作為史論中的佳作,圍繞秦朝和后唐滅亡的教訓展開主論,旨在闡發盛衰之理,為現實政治服務。《過秦論》鋪排陳述,利用兩組對比,分析秦橫掃而得天下與迅疾而失天下的原因,指出“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的道理。提出“施行仁義”的主張,與漢初民生凋敝的現實有關,旨在與民休息,安民養民。《五代史伶官傳序》則以后唐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