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適用)高中語文第二單元測評選擇性必修下冊_第1頁
(新教材適用)高中語文第二單元測評選擇性必修下冊_第2頁
(新教材適用)高中語文第二單元測評選擇性必修下冊_第3頁
(新教材適用)高中語文第二單元測評選擇性必修下冊_第4頁
(新教材適用)高中語文第二單元測評選擇性必修下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二單元測評(時間:150分鐘滿分:150分)一、現代文閱讀(35分)(一)現代文閱讀Ⅰ(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5題。材料一中華民族有著深厚文化傳統,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體系,體現了中國人幾千年來積累的知識智慧和理性思辨。這是我國的獨特優勢。中華文明延續著我們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既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也需要與時俱進、推陳出新。要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與闡發,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把跨越時空、超越國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要推動中華文明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激活其生命力,讓中華文明同各國人民創造的多彩文明一道,為人類提供正確精神指引。要圍繞我國和世界發展面臨的重大問題,著力提出能夠體現中國立場、中國智慧、中國價值的理念、主張、方案。我們不僅要讓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國”,還要讓世界知道“學術中的中國”“理論中的中國”“哲學社會科學中的中國”,讓世界知道“發展中的中國”“開放中的中國”“為人類文明作貢獻的中國”。強調民族性并不是要排斥其他國家的學術研究成果,而是要在比較、對照、批判、吸收、升華的基礎上,使民族性更加符合當代中國和當今世界的發展要求,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解決好民族性問題,就有更強能力去解決世界性問題;把中國實踐總結好,就有更強能力為解決世界性問題提供思路和辦法。這是由特殊性到普遍性的發展規律。(摘自習近平《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材料二不少評論家、詩人和詩歌讀者都感覺到當代新詩創作與理論進入了一種停滯不前、缺乏生命力的狀態。由于古老的東方文化傳統與漢語都不可能向西方文化和語言轉化,而西方詩歌文化與語言又不可能被缺乏本民族傳統意識的詩歌作者與理論家自然吸收,食洋不化的積食病就明顯地出現在詩歌創作和理論中。人們逐漸意識到對“他文化”吸收力的強弱與自己本民族文化傳統的強弱成正比。唐代之所以能廣泛吸取西域民族、北方民族及佛教的文化,正因為它擁有一個秦漢以來建立的強大的中華文化傳統,這傳統如一個消化力極強的胃,吸收了四方異域的文化,借以繁榮本民族文化。當代新詩不但丟失了本民族的詩歌傳統,而且也失去了對那個傳統的記憶和感情,而中華文化又不同于其他以拉丁語為先祖的各種西方文化,可以自然地相互吸收,所以必然會發生這種食洋不化的病癥,這病癥是當代詩歌失去讀者的重要原因。當代詩歌由于時代內容的發展,已無法退回到新詩運動初期的狀態。當代社會讓世界村的居民們多少都進入了一個更復雜的感性與知性世界,中國詩歌也相應地在尋找與之相當的藝術形式,主要是詩歌語言、內在結構、外在形態。這些必須是有本民族實質性的和具有現代性的,單靠移植西方是絕對不行的。我們認為,21世紀中國新詩能否存活,就看我們能否意識到自身傳統的復活并進入現代,同吸收外來因素之間的主次關系。沒有傳統何談創新?沒有傳統作為立身之地,創新很可能變為全盤西化。所以,中國當代新詩一個首要的、關系到自身存亡的任務就是重新尋找自己的詩歌傳統,激活它的心跳,挖掘出它久被塵封的泉眼。讀古典文史哲及詩詞、詩論,想現代問題,使一息尚存的古典詩論進入當代的空間,貢獻出它的智慧,協同解決新詩面對的問題。據我的學習經驗,歷代中國文論中存在著大量對我們今日所思考的詩歌理論仍有意義的撰述,而我們卻只習慣于引用西方理論,無暇回顧一下自身傳統中這些理論,師洋師古應當成為回顧與前瞻的兩扇窗戶,同時拉開窗幃,擴大視野,恢復自己傳統的活力才能吸收外來的營養。中國古典詩論在研究方法上與西方文論也有很大不同。西方文論強調邏輯剖析,優點是落在文本實處和清晰的抽象概括,但其弊病是容易刻板、枯燥、概念化,解剖刀往往傷及神經,概念也有失去生命的變幻色彩的毛病。而中國古典詩論體系雖不十分清晰,卻能以富有內涵和想象力的詩樣的語言傳遞給讀者審美的智慧和哲理,不至于有水涸石露的窘境,而其中人文的情致、暖意、活力,絲毫沒有實驗室處理后的褪色失鮮之感。讀古典詩論后可以意識到西方的科學分析、邏輯推理、抽象名詞杜撰等雖不失為一家之法,卻并非唯一的方法。而中國古典詩論的風格與中國古典哲學的靈活、深邃、玄遠相匹配。對于詩歌這樣內涵深、變幻多的文學品種,中國傳統的文藝理論有其突出的優點。(摘編自鄭敏《新詩百年探索與后新詩潮》)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中華民族具有深厚的文化傳統,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體系,這是推動中華文明“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重要前提。B.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構建,可以向世界傳播中國優秀學術理論,為解決世界性問題提供中國經驗。C.當代新詩之所以出現“食洋不化”的病癥,一是因為丟失了本民族的詩歌傳統,二是因為東西方文化差異巨大。D.中國古典詩論雖不以體系和邏輯見長,但蘊含詩性品格和人文情致,比西方文論更有生命力。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材料一與材料二都談到了傳統和創新的關系,不過二者論述的重心并不相同。B.借鑒西方詩歌并不能給本民族的詩歌帶來現代性,對此中國詩人要有清醒認識。C.中國古典詩歌的語言、內在結構和外在形態,依然可為當代詩歌創作提供營養。D.古人論詩用“意在筆先”“空靈”“飄逸”等語,未落實處卻包含鮮活的審美智慧。3.下列選項,最適合作為論據來支撐材料一觀點的一項是()(3分)A.韓愈《答劉正夫書》:“或問為文宜何師?必謹對曰:宜師古圣賢人。”B.晚清洋務派人物馮桂芬提出:“以中國之倫常名教為原本,輔以諸國富強之術。”C.魯迅《文化偏至論》:“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內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脈。”D.季羨林認為:“東西方文化的相互關系是‘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東’。”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論語》,現已成為國際社會公認的處理人際關系和國際關系的黃金準則。請結合材料一對這一現象加以分析。(4分)5.如何推動中國古典詩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請結合材料談談你的看法。(6分)(二)現代文閱讀Ⅱ(16分)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第6~9題。金黃的稻束鄭敏金黃的稻束站在 割過的秋天的田里, 我想起無數個疲倦的母親, 黃昏路上我看見那皺了的美麗的臉, 收獲日的滿月在 高聳的樹巔上 暮色里,遠山 圍著我們的心邊, 沒有一個雕像能比這更靜默。 肩荷著那偉大的疲倦,你們 在這伸向遠遠的一片 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 靜默。靜默。歷史也不過是 腳下一條流去的小河。 而你們,站在那兒, 將成為人類的一個思想。6.下列對本詩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金黃的稻束站在/割過的秋天的田里”描繪的是鄉村常見的圖景:秋天,收割好的水稻被捆成一束束,立在稻田里。B.“黃昏路上我看見那皺了的美麗的臉”,“皺”寫出了母親的衰老,“美麗”蘊含著詩人對母親的謳歌。C.“收獲日的滿月”與“金黃的稻束”兩個意象都是飽滿、豐碩的,是承載了詩人情感和思考的客觀自然物。D.“沒有一個雕像能比這更靜默”中,“這”指上文描寫的滿月、樹巔、暮色、遠山等稻田的周邊環境。7.下列對本詩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詩歌開頭“金黃的稻束站在/割過的秋天的田里”與結尾“而你們,站在那兒”前后呼應,具有形式美。B.“暮色里,遠山/圍著我們的心邊”是實寫,描繪了暮色中遠山環繞的景象,營造出靜謐的氛圍。C.“肩荷”“低首沉思”等詞語將稻束人格化,把稻束與母親的形象進一步聯系起來,生動形象。D.詩歌節奏舒緩、從容,與柔和的色調、靜默的氛圍十分吻合,共同營造出詩思與哲思相交融的藝術境界。8.“歷史也不過是/腳下一條流去的小河”在詩中有什么作用?(4分)9.詩中“稻束”和“母親”有哪些相同點?請簡要分析。(6分)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一)文言文閱讀(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0~14題。章楶,字質夫,建州浦城人。楶以叔得象蔭,為孟州司戶參軍。應舉入京,聞父對獄于魏,棄不就試,馳往直其冤。還,試禮部第一,擢知陳留縣。元祐初,以直龍圖閣知慶州。時朝廷戢兵,戒邊吏勿妄動,且捐葭蘆、安疆等四寨予夏。夏得寨益驕。楶言:“夏嗜利畏威,不有懲艾,邊不得休息。宜稍取其土疆,如古削地之制,以固吾圉。然后諸路出兵,擇據要害,不一再舉,勢將自蹙矣。”遂乘便出討,以致其師,夏果入圍環州。楶先用間知之,遣驍將折可適伏兵洪德城。夏師過之,伏兵識其母梁氏旗幟,鼓噪而出,斬獲甚眾。又預毒于牛圈潴水,夏人馬飲者多死。召權戶部侍郎。明年,除知同州。哲宗訪以邊事,對合旨,命知渭州。至即上言城胡蘆河川,據形勝以逼夏。陽繕理他堡壁數十所,自示其怯。或以楶怯,請曰:“此夏必爭之地,夏方營石門峽,去我三十里,能奪而有之乎?”楶又陽謝之,陰具板筑守戰之備,帥師筑城于好水河之陰。二旬有二日成,賜名平夏城、靈平寨。方興役時,夏以其眾來乘,楶迎擊敗之。夏主遂奉其母合將數十萬兵圍平夏,疾攻十余日,建高車臨城,填塹而進,不能克,一夕遁去。夏統軍嵬名阿埋西壽監軍妹勒都逋皆勇悍善戰楶諜其弛備遣折可適郭成輕騎夜襲直入其帳執之盡俘其家虜馘三千余牛羊十萬夏主震駭。哲宗為御紫宸殿受賀,進階大中大夫。楶在涇原四年,凡創州一、城寨九,薦拔偏裨,不間廝役,至于夏降人折可適、李忠杰、朱智用,咸受其馭。夏自平夏之敗,不復能軍,屢請命乞和,哲宗亦為之寢兵。楶立邊功,為西方最。徽宗立,請老,徙知河南。入見,留拜同知樞密院事。逾年,力謝事罷,授資政殿學士。未幾,卒。贈右銀青光祿大夫,謚曰莊簡,賻恤甚厚。(節選自《宋史·章楶傳》)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A.夏統軍嵬名阿埋/西壽監軍妹勒都逋皆勇悍善戰/楶諜其弛/備遣折可適/郭成輕騎夜襲/直入其帳執之/盡俘其家/虜馘三千余/牛羊十萬/夏主震駭B.夏統軍嵬名阿埋/西壽監軍妹勒都逋皆勇悍善戰/楶諜其弛備/遣折可適/郭成輕騎夜襲/直入其帳執之/盡俘其家虜/馘三千余/牛羊十萬/夏主震駭C.夏統軍嵬名阿埋/西壽監軍妹勒都逋皆勇悍善戰/楶諜其弛備/遣折可適/郭成輕騎夜襲/直入其帳執之/盡俘其家/虜馘三千余/牛羊十萬/夏主震駭D.夏統軍嵬名阿埋/西壽監軍妹勒都逋皆勇悍善戰/楶諜其弛備/遣折可適/郭成輕騎夜襲/直入其帳執之/盡俘其家/虜馘三千/余牛羊十萬/夏主震駭1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蔭,封建時代子孫因先輩有功而取得的入仕權利。B.權,暫時代理官職,我國古代表暫代官職的詞語還有署、假、攝、領、行等。C.資政殿,北宋皇宮中用于藏書和理政的宮殿建筑,同時也是宴殿和講習之所。D.謚,謚號分上謚(表揚)、下謚(批評)、平謚(同情),文中“莊簡”屬表揚類的。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章楶有才情,孝父母重擔當。他入京考進士,聽到父親在魏州被官府審問,就放棄考試,奔赴那里為父親申冤。他回到京城,在禮部考試中取得第一名。B.章楶明邊事,有戰略家的眼光。他認為不斷攻取西夏疆土,就會遏制敵勢,控制局面;他任渭州知州,一到任就請求在胡蘆河川筑城,以險要之地威懾西夏國。C.章楶長于謀略,善于作戰指揮。作戰前,預先在牛圈積水中下毒藥,西夏人和馬匹喝了水死了很多;先用間諜偵知其事,作戰時設立伏兵,斬殺俘虜,收獲頗豐。D.章楶會用人,多次榮立邊功。他推薦提拔將領,不管身份,奴仆役隸都能任用;他在西部諸將中立功最大,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他能夠發揮降將的作用。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1)楶又陽謝之,陰具板筑守戰之備,帥師筑城于好水河之陰。(2)夏自平夏之敗,不復能軍,屢請命乞和,哲宗亦為之寢兵。14.章楶在對西夏的斗爭中為什么要假裝修繕其他堡壁以示怯弱?(3分)(二)古代詩歌閱讀(9分)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第15~16題。少年游柳永參差煙樹霸陵橋,風物盡前朝。衰楊古柳,幾經攀折,憔悴楚宮腰。夕陽閑淡秋光老,離思滿蘅皋。一曲《陽關》,斷腸聲盡,獨自憑蘭橈①。注①橈(ráo):借指小舟。15.下列對這首詞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詞以景起,總攬霸橋全景,“風物”句緊承首句拓展詞意,將現實的故國之思與歷史興亡之感交織。B.“楚宮腰”即“細腰”,原指女子因思念親人而清瘦的體態,此處用來形容纖細輕柔的柳條。C.從“衰楊古柳”寫到閑靜淺淡的夕陽和已屆衰老的秋光,上下片過渡自然,色調和諧,營造出衰颯的氣氛。D.“離思滿蘅皋”運用夸張手法,形容離愁之多,無所不在。16.同是以柳寫傷別,詞中“衰楊古柳,幾經攀折,憔悴楚宮腰”與《詩經·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楊柳依依”相比較,在寫法上有何不同?(6分)(三)名篇名句默寫(6分)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康橋已經在詩人的心里扎下了根,《再別康橋》中詩人借用對柳影的描寫,表達了這種情感的兩句詩是“,”。

(2)《蜀道難》中描寫水石相激、山谷轟鳴的驚險場面的詩句是“,”。

(3)《蜀相》中,詩人運用帶有詠嘆情調的自問自答句式,把一種追思緬想的情意作了極為深微的表達,并奠定了全詩“沉摯悲壯”情調的詩句是“?”。

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8~20題。中國漢字歷經歲月,有著無窮魅力。漢字具有象形和會意的特性。漢字的象形,(),并隨漢字的演變過程不斷規范而固定;漢字的會意,與漢字的象形特征密切關聯,見到漢字形狀就知其意思:象形和會意和諧地融合在漢字結構中。漢字結構,有一種穩重端莊的整體感,這表現在漢字的上下左右都處于相互對應、相互平衡的狀態中。還有一種審美感,即人們見到漢字,一種審美愉悅之情就會而生。這是因為漢字的形態具有藝術特質,也就是說漢字的偏旁大都是對自然形狀的描繪,能使人一下子進入所創造的意境里。漢字的構形往往體現出中國文化的特質,日常生活中常有借用字形譬況事物形狀的現象,如“八字須”“十字路口”“金字塔”“國字臉”等。像這樣傳達出傳統文化的漢字。這一特性是其他文字所沒有的。中國漢字還有神奇的社會功效,就是中華民族在的生存土地上能維持著南腔北調的民眾彼此相溝通的大一統局面,這得益于漢字所起的維系團結的重要作用。今天,穿越歷史云煙,搜尋文字演變和初創過程,不僅可以體認先民的文化創造力,還可以挖掘貯存在漢字中的文化基因。

18.依次填入文中橫線處的詞語,全都恰當的一項是()(3分)A.漫長 油然 不勝枚舉 廣袤無垠B.崢嶸 沛然 不可勝數 一望無際C.崢嶸 油然 不可勝數 廣袤無垠D.漫長 沛然 不勝枚舉 一望無際19.下列在文中括號內補寫的語句,銜接最恰當的一項是()(3分)A.是把事物的形狀描繪下來,依據事物的特征畫形B.是依據事物的特征畫形,把事物的形狀描繪下來C.是把事物的特征描繪下來,依據事物的形狀畫形D.是依據事物的形狀畫形,把事物的特征描繪下來20.文中畫橫線的句子有語病,下列修改最恰當的一項是()(3分)A.穿越歷史云煙,搜尋文字初創和演變過程,不僅可以體認先民的文化創造力,還可以挖掘貯存在漢字中的文化基因。B.穿越歷史云煙,追溯文字初創和演變過程,不僅可以體認先民的文化創造力,還可以挖掘貯存在漢字中的文化基因。C.穿越歷史云煙,搜尋文字初創和演變過程,不僅可以挖掘貯存在漢字中的文化基因,還可以體認先民的文化創造力。D.穿越歷史云煙,追溯文字初創和演變過程,不僅可以挖掘貯存在漢字中的文化基因,還可以體認先民的文化創造力。21.在下面一段文字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5字。(6分)燈籠與中國人的生活密切相連,廟堂中、房宇外,①。仔細推算,中國有燈是秦漢以后的事,有紙燈籠又可能是在東漢紙改進之后。中國的燈籠,不僅是用以照明,它往往也是一種象征,因“燈”與“丁”諧音,②。所以,過去每家每戶都把姓氏燈懸掛在屋檐下或客廳中,借以討個口彩。今天迎神賽會上,神明的陣頭前仍有兩盞大燈籠,就是這種習俗的延續。不過,燈籠最讓人遐思、期盼的,③。元宵觀燈的習俗源自漢朝初年,至唐開元年間,為慶祝國泰民安,乃扎花燈,象征“彩燈兆祥,民富國強”。花燈風氣至此廣為流行。

22.下面是疫苗從研發到投入市場的流程圖,請把這個圖轉寫成一段文字介紹,要求內容完整,表述準確,語言連貫,不超過100字。(5分)四、寫作(60分)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有一條餐飲街,街上來來去去不知換了多少家餐廳、咖啡店,其中不乏裝修考究的店鋪,但這些年來堅持下來并且越做人氣越旺的只有一家。很多人詢問老板是否有“秘訣”。原來這家店的老板這么多年來每天起早貪黑,向每一個食客詢問就餐體驗,不厭其煩地改進服務、菜單。讀了上面的材料,你有怎樣的感想?請結合你的生活見聞,寫一篇文章表現你的思考。要求:綜合材料內容及含意,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第二單元測評1.D解析D項,“比西方文論更有生命力”的說法屬于無中生有,原文沒有依據。2.B解析B項,“借鑒西方詩歌并不能給本民族的詩歌帶來現代性”說法絕對。原文說:“當代社會讓世界村的居民們多少都進入了一個更復雜的感性與知性世界,中國詩歌也相應地在尋找與之相當的藝術形式,主要是詩歌語言、內在結構、外在形態。這些必須是有本民族實質性的和具有現代性的,單靠移植西方是絕對不行的。”3.C解析材料一的觀點:繼承、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比較、對照、批判、吸收、升華的基礎上,使民族性更加符合當代中國和當今世界的發展要求。A項,強調學習古圣先賢。B項,強調學習外國先進技術。D項,強調東西方文化地位的變化。C項,“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指要借鑒世界成果,“內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脈”指不能失去傳統文化的固有根脈。只有C項符合材料一的觀點。4.(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彰顯了傳統儒學的“恕道”,體現了中國立場、中國智慧、中國價值。(2)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超越國界,具有當代價值,為謀求中國與世界的發展進步提供思路和方法,體現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統一。解析首先要注意審題,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現已成為國際社會公認的處理人際關系和國際關系的黃金準則”這一現象體現了什么;然后,回讀原文,篩選出相關信息;最后,結合文章內容整合信息,規范作答。根據材料一第1段“要圍繞我國和世界發展面臨的重大問題,著力提出能夠體現中國立場、中國智慧、中國價值的理念、主張、方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正是體現中國立場、中國智慧、中國價值的理念。材料一第2段“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解決好民族性問題,就有更強能力去解決世界性問題;把中國實踐總結好,就有更強能力為解決世界性問題提供思路和辦法。這是由特殊性到普遍性的發展規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體現了這段話的內容。5.(1)要加深對中國古典詩論的挖掘與闡發。(2)要批判性地吸收、借鑒西方文化。(3)要尋求與當下審美需求相契合的形式,協同解決新詩面臨的問題。(4)要發揮中國古典詩論在闡述上的長處,為世界傳播中國古典詩論的審美價值和意義。解析解答本題,實際上是結合材料一和材料二來回答問題。除了用材料一中的方案來解決材料二的問題之外,還需要用材料二本身的方案來解決問題。根據材料一“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與闡發”,即材料二“師古”,古為今用;材料一第2段“比較、對照、批判、吸收、升華”,即材料二“師洋”,洋為中用;材料二“沒有傳統何談創新?”“讀古典文史哲及詩詞、詩論,想現代問題,使一息尚存的古典詩論進入當代的空間”“對于詩歌這樣內涵深、變幻多的文學品種,中國傳統的文藝理論有其突出的優點”。根據這些內容,我們就可以推知答案。6.D解析“‘這’指上文描寫的滿月、樹巔、暮色、遠山等稻田的周邊環境”錯誤。根據下文可知,“這”指的是“稻束”,也指收割稻束的母親。7.B解析“‘暮色里,遠山/圍著我們的心邊’是實寫”錯誤,“暮色里,遠山/圍著我們的心邊”是虛寫。8.將歷史比作流去的小河,寫出歷史的流逝、變幻,與稻束和母親的靜默、永恒形成對比,深化主題。解析“歷史也不過是/腳下一條流去的小河”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將歷史比作流去的小河,小河流去,意味著歷史的變幻。而稻束與母親則是靜默的,“沒有一個雕像能比這更靜默”,變化與永恒二者形成對比,深化了詩歌歌頌母親與稻束奉獻精神的主題。9.①疲倦而美麗。稻束金黃,收割后站在田里;母親的臉龐“皺”而“美麗”。②靜默而偉大。稻束和母親比雕像“更靜默”,又“肩荷著那偉大的疲倦”。③有犧牲和奉獻精神。稻束和母親都犧牲自己,甘于奉獻。解析由“金黃的稻束站在/割過的秋天的田里,/我想起無數個疲倦的母親,/黃昏路上我看見那皺了的美麗的臉”可以看出,稻束和母親都具有疲倦、美麗的特點。由“沒有一個雕像能比這更靜默”“肩荷著那偉大的疲倦”可以看出,稻束和母親永恒地默默站立著,肩負著偉大,承受著疲倦,靜默而偉大。本詩由“金黃的稻束”引發的聯想由點及面、由空間而時間地形成一個探尋勞動意義的結構:對人類勞動中生命力消逝的沉思。“金黃”指稻束成熟,指勞動的收獲,詩人由此想到“無數個疲倦的母親”和她們“那皺了的美麗的臉”。“收獲日的滿月在/高聳的樹巔上/暮色里,遠山/圍著我們的心邊,/沒有一個雕像能比這更靜默”。雕像,是靜默的,有形的,它承載著無數人的光榮和夢想。同樣,母親的肉體雖會衰老,而母親自我犧牲的偉大精神是無形的,她的生命如同這永恒的雕像,在歷史的時空中構筑成亮麗的彩虹。值得注意的是,詩人筆下的“母親”不能僅僅理解為一個農婦,它在更廣泛、更深層次的意義上泛指一切自我犧牲的精神。面對這種莊嚴和崇高,詩人心潮起伏,敬意油然而生:“肩荷著那偉大的疲倦,你們/在這伸向遠遠的一片/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靜默。靜默。歷史也不過是/腳下一條流去的小河。/而你們,站在那兒,/將成為人類的一個思想。”從中可以看出母親和稻束的犧牲、奉獻精神。10.C解析斷句可依據文意。“備”是“防備”的意思,“弛備”指“防備松懈”,所以二者之間不能斷開,排除A項;“虜”指“俘虜”,“馘”是“古代戰爭中割掉敵人的左耳計數獻功”的意思,“虜馘”做“三千余”的主語,據此排除B、D兩項。11.B解析B項,領:以高位兼低職位。行:兼攝官職。12.B解析B項,“他認為不斷攻取西夏疆土,就會遏制敵勢,控制局面”錯。從原文看,章楶認為想要遏制敵勢、控制局面,應稍稍攻取西夏疆土,然后各路出兵,選擇占領要害之地,不必一再進攻。13.(1)章楶又假裝謝罪,暗中做好了筑城和防守作戰的準備,帶領軍隊在好水河南面筑城。(2)西夏自從平夏之役戰敗,不再能出兵,屢次請求講和,哲宗也因此停止用兵。14.他以此迷惑敵人,降低敵人的防備,暗中做好防守作戰的準備,以達到出奇制勝的目的。解析首先要在原文中找到“假裝修繕其他堡壁以示怯弱”的內容,然后結合語境分析原因即可。參考譯文章楶,字質夫,建州浦城人。章楶因為他叔父章得象的恩蔭,任孟州司戶參軍。入京考進士,聽到父親在魏州被官府審問,就放棄考試,奔赴那里為父親申冤。回京,在禮部考試中取得第一名,提拔為陳留縣知縣。元祐初年,以直龍圖閣為慶州知州。當時朝廷停止用兵,告誡邊境官吏不要隨便行動,并且割葭蘆、安疆等四寨給西夏。西夏得到城寨后更加驕縱。章楶說:“西夏人貪利害怕軍威,沒有懲戒,邊境不得安寧。應當稍稍攻取他們的疆土,像古代所謂削地的制度,來鞏固我們的邊界。然后各路出兵,選擇占領要害之地,不必一再進攻,其勢將自行衰竭。”于是他乘便出兵討伐,引誘西夏人來攻,西夏果然來圍攻環州。章楶先用間諜偵知其事,派驍將折可適伏兵于洪德城。西夏軍經過這里,伏兵認識西夏主之母梁氏的旗幟,擊鼓呼喊出戰,斬殺俘獲很多。又預先在牛圈積水中下毒藥,西夏軍中人和馬匹喝了水死的有很多。朝廷召回章楶暫任戶部侍郎。第二年,任為同州知州。哲宗詢問他邊境事宜,他的回答合于皇帝心思,任命他為渭州知州。他到任就上奏請求在胡蘆河川筑城,占據形勝之地來威脅西夏。假裝修繕其他堡壁數十處,以示膽怯。有人以為章楶膽怯,請求說:“這是西夏必爭之地,西夏剛修筑石門峽,離我們三十里,能奪取而占有它嗎?”章楶又假裝謝罪,暗中做好了筑城和防守作戰的準備,帶領軍隊在好水河南面筑城。二十二天筑成,命名平夏城、靈平寨。正當動工修筑時,西夏人率部眾進犯,章楶迎擊把他們打敗。西夏君主就帶著他的母親率領幾十萬兵圍攻平夏,急攻十多日,用高車攻城,填塞塹壕進攻,不能攻克,一夜逃去。西夏統軍嵬名阿埋、西壽監軍妹勒都逋都勇悍善戰,章楶偵知他們防備松懈,派折可適、郭成輕騎乘夜進擊,直接進入他們營帳抓住了他們,把他們的家屬全部俘獲,俘虜割耳三千余人、牛羊十萬,西夏君主震驚惶恐。哲宗為此到紫宸殿接受群臣祝賀,(章楶因功)進官階為大中大夫。章楶在涇原四年,共新立一個州、九個城寨,薦舉拔擢部將,不管奴仆役隸都能任用,至于西夏投降宋朝的人折可適、李忠杰、朱智用,都受他調用。西夏自從平夏之役戰敗,不再能出兵,屢次請求講和,哲宗也因此停止用兵。章楶所立邊功,在西部諸將中最大。徽宗繼位,章楶告老,調任河南府知府。入朝見皇帝,留下他任同知樞密院事。過了一年,竭力推辭職事,授為資政殿學士。不久,去世。追贈右銀青光祿大夫,謚號為莊簡,撫恤很優厚。15.A解析A項,作品抒發的不是“故國之思”,是“羈旅愁思”。16.本詞寫“古柳”憔悴衰敗,已不堪攀折,借衰柳寫傷別,以哀景襯哀情,突出離別之苦;《詩經·采薇》中柳條的婆娑輕柔之美與離別之苦形成反差,以樂景寫哀情,抒寫離愁別緒。解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