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ICS93.080
CCSP66
JT45
廣西壯族自治區交通運輸行業指南
DBJT45/TXXXX—XXXX
公路邊坡柔性防護網系統技術規范
Technicalspecificationforflexibleprotectionnetsystemfor
highwayslopes
(征求意見稿)
2024-XX-XX發布2024-XX-XX實施
廣西壯族自治區交通運輸廳發布
DBJT45/TXXXX—XXXX
公路邊坡柔性防護網系統技術規范
1范圍
本文件規定了公路邊坡柔性防護網系統的設計及施工技術要求。
本文件適用于廣西壯族自治區行政區域內公路邊坡柔性網防護系統的工程勘查、設計、施工和養護
工作。
2規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內容通過文中的規范性引用而構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條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僅該日期對應的版本適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
文件。
GB50021巖土工程勘察規范
GB50086巖土錨桿與噴射混凝土支護工程技術規范
GB/T228.1金屬材料拉伸試驗第1部分:室溫試驗方法
GB/T10125人造氣氛腐蝕試驗鹽霧試驗
GB/T16825.1靜力單軸試驗機的檢驗第1部分:拉力和(或)壓力試驗機測力系統的檢驗與校準
JT/T1328邊坡柔性防護網系統
JTGD30公路路基設計規范
JTG/T3610公路路基施工技術規范
JTG5150公路路基養護技術規范
JTGF90公路工程施工安全技術規范
JTGH30公路養護安全作業規程
JTGF80/1公路工程質量檢驗評定標準第一冊土建工程
JTG5220公路養護工程質量檢驗評定標準第一冊土建工程
TB/T3449鐵路邊坡柔性被動防護產品落石沖擊試驗方法與評價
DB45/T1696危巖防治工程技術規范
3術語和定義
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文件。
危巖dangerousrock
被多組結構面切割分離,穩定性差,可能以傾倒、墜落、滑移等形式發生崩塌的地質體。
落石rockfall
在重力或其他外力作用下突然從斜坡上向下墜落或滾落的地質體。
張口式柔性防護網openmouthtypeflexibleprotectivenet
1
DBJT45/TXXXX—XXXX
是指在引導防護網的頂部采用鋼柱、拉錨繩、支撐繩等固定方式將金屬柔性網以一定角度張開的引
導式防護網。
覆蓋式柔性防護網overlaytypeflexibleprotectivenet
是指將金屬柔性網覆蓋在具有潛在危巖落石的坡面上的引導式防護網。
危巖落石災害調查investigationofrockfallhazard
為確定危巖落石發生源的規模、穩定性、危害性等級和危巖落石的運動路徑、彈跳高度、運動能量
等主要形態因素所進行的綜合性地質調查。
危巖塊度sizeofunstablerockblack
被多組結構面分割的危巖體三維尺寸中的最大尺寸。
危險源危巖等級分類riskgradeofrockfallsource
發生危巖落石可能性等級。
危害性分級hazardgrade
發生落石后可能造成的破壞程度等級。
落石彈跳高度bounceheightofrockfall
落石沿坡面向下運動至靜止狀態過程中,落石與其在坡面投影點之間的距離。
落石沖擊能量inpactenergyofrockfall
沿坡面向下運動至靜止狀態過程中,用來表征落石所具有的能量。
柔性防護網系統flexibleprotectionnetsystem
以柔性金屬網為主要構件,通過固定、攔截、引導等基本作用形式來防治危巖落石等災害的防護結
構及構件組合體,簡稱防護網。
防護能級protectiveenergylevel
柔性防護網系統的標稱防護能力等級。
有效防護高度effectiveprotectiveheight
沿垂直于坡面的方向進行測量,被動防護網中上支撐繩與基座底板連線之間的最小距離。
4符號
下列符號使用于本文件。
APS-025——APS代表主動防護網系統,-025表示標稱抗力等級為25kN,數字對應標稱抗力等級;
PPS-025——PPS代表被動防護網系統,-025表示標稱防護能級為250kJ,數字對應標稱防護能級;
P——荷載標準值;
R——承載力設計值;
vk——危巖落石沖擊平動速度標準值;
2
DBJT45/TXXXX—XXXX
Vr——被動防護網所用柔性金屬網的容許危巖落石最大沖擊平動速度;
hd——落石彈跳高度;
Ed——危巖落石沖擊動能設計值;
qXmax——水平向最大分布荷載;
qYmax——垂直向最大分布荷載;
G——危巖落石質量;
g——重力加速度;
E——落石的最大動能。
EB——實際采用的被動防護網的防護能級標稱值;
dB——被動防護網緩沖距離標準值;
flk——危巖體抗拉強度標準值;
ε——沖擊力緩沖土層擴散角;
Rn——危巖落石等效半徑高度。
hp——被動防護網結構有效防護高度;
D——落石最大長邊尺寸;
dS——被動防護網與其所保護區域或建筑物間的順坡面安全距離;
a——危巖體重心到傾覆點之間的距離;
b——后緣裂隙未貫通段下端到傾覆點之間的水平距離;
h0——危巖體重心到傾覆點的垂直距離;
β——后緣裂隙傾角;
a0——危巖體重心到潛在破壞面的水平距離;
b0——危巖體重心到過潛在破壞面形心的鉛垂距離;
H0——危巖體后緣潛在破壞面高度;
Hn——危巖落石至碰撞點高度;
hn——結構緩沖土層厚度;
Hmax——危巖落石最大彈跳高度;
s——危巖落石彈跳最高點距離起跳點的水平距離;
v′i——危巖落石碰撞坡面后的反彈速度;
vi——危巖落石碰撞坡面后的入射速度;
v0x——危巖落石脫離母巖后沿x軸的初速度;
v0y——危巖落石脫離母巖后沿y軸的初速度;
t——危巖落石墜落時間;
αn——斜坡坡角;
βn——沖擊力入射角;
βi——危巖落石運動方向與水平面的夾角;
θ——危巖落石反彈方向與坡面的夾角;
v′it——危巖落石碰撞坡面后沿坡面的反彈速度,即初始滾動速度;
Smax——危巖落石最大滾動距離;
θi——斜坡坡度;
mR——落石的質量;
hR——落石下落高度。
μ——等價摩擦系數。
3
DBJT45/TXXXX—XXXX
5基本規定
柔性防護網系統應遵循的基本原則
5.1.1公路邊坡柔性防護網系統主要適用于邊坡整體穩定性好,不存在滑坡、泥石流、崩塌等整體失
穩的邊坡坡面危巖、落石或淺層破壞防護工程,可與其他支擋結構聯合應用,提高邊坡防護加固可靠性,
改善排水條件和生態環境。
5.1.2柔性防護網系統應保障安全、技術可靠、經濟合理為原則,合理選擇和優化配置柔性防護網系
統的類型和產品。
5.1.3柔性防護網系統應與環境相協調,保護和改善環境。
5.1.4柔性防護網系統應做好施工前的產品檢驗、施工中的隱蔽工程驗收、施工完后的資料存檔。
5.1.5為保證工程施工和運營期安全,應建立健全科學可靠的險情監管預警和應急處置機制。
柔性防護網系統實施程序
柔性防護網系統實施一般包含危巖落石勘察、落石運動計算、適用性判斷、工程選型設計、工程施
工及驗收等程序,一般應按照圖1的程序進行。
圖1柔性防護網系統實施程序
6邊坡勘查與防護工程等級
4
DBJT45/TXXXX—XXXX
危巖落石地質勘查
6.1.1危巖、落石勘查應進行地質環境調查、工程地質測繪、工程地質勘探與測試,并在此基礎上進
行危巖、落石分析與評價,同時還應對施工條件進行調查。
6.1.2根據公路邊坡柔性防護網系統適用范圍,完善邊坡勘查工作重點。
6.1.3危巖、落石勘查應查明危巖區的巖土體結構、空間幾何特征和方量、水文地質條件,分析危巖
成因及失穩模式。
6.1.4應結合試驗、已有工程經驗合理確定巖土體物理力學指標,分析落石運動力學參數,提出防治
工程方案建議。
6.1.5地質環境調查應包括以下內容:
a)危巖、落石歷史事件與宏觀變形破壞跡象;
b)工作區地貌單元、地層、區域斷裂,核實主要活動斷裂的分布特征,及其與危巖發育的關系;
c)分析各種結構面與斜坡空間關系及其對危巖穩定性的影響;
d)危巖區及周邊地區社會經濟、人類工程活動及植被特征,分析其與危巖災害的關系;
e)充分收集當地水文、氣象等資料。
6.1.6工程地質測繪應包括以下內容:
a)測繪范圍應包括危巖發育分布整個區域,并外延至危巖落石可能影響到的一定范圍;
b)測繪內容應包括地形地貌測繪、巖土體工程地質結構特征測繪、裂縫測繪等;
c)測繪可采用人工調繪、遙感解譯、無人機近景攝影、三維激光掃描等方法。
6.1.7工程地質勘探與測試應包括以下內容:
a)查明危巖結構穩定性相關因素、控制性結構面的位置,了解地下水水文特征;
b)查明危巖結構及控制性結構面的位置,了解地下水水文特征;
c)勘探可采用主—輔勘探線(剖面)法,針對單個危巖不少于一條主縱剖面和一條主橫剖面;
d)勘探線(剖面)應由鉆探、井探、槽探及物探等勘探點構成;
e)勘探深度應以查明控制性結構面分布為原則進行,除此之外補充查明斜坡巖土結構的排列、相
互關系和物理力學特性;
f)采取巖土水試樣,測試其物理力學性質指標;
g)灰巖地區應進行溶蝕水調查;
h)易崩解炭質巖石邊坡應進行巖石崩解試驗。
6.1.8施工條件調查應包括以下內容:
a)結合擬實施的防治工程方案,有針對性的開展施工場地條件調查;
b)對施工所需建筑材料及來源、施工運輸條件、施工所需能源進行調查;
c)施工用水和生活用水調查、評價施工及生活用水的水量及質量。
6.1.9勘查成果應包括勘查報告、原始測試報告、現場照片、影像資料、平面圖、剖面圖等附件及供
設計使用的工程地質圖冊。
6.1.10邊坡勘查主要從資料收集、地質調繪、地質測繪、勘探工程、試驗檢測及成果提交等方面進行
規定。
6.1.11勘查報告應包括工程概況、工程地質條件、邊坡破壞機理、危巖落石空間分布及規模、危害性
與危險性分析、運動軌跡、既有防護工程效果分析、防護方案建議、結論與建議、附圖表等主要內容。
6.1.12勘查成果可與其他邊坡工程報告合并編制,無獨立報告時,應包含本文件上述相關內容。
6.1.13危巖落石危險性、危害性與防護工程安全分級。
表1危巖落石危險性等級劃分
5
DBJT45/TXXXX—XXXX
穩定狀態
地形和危巖落石運動條件
不穩定基本穩定穩定
地形高陡,利于運動大大中
地形較利于運動大中小
地形平緩中小小
表2危巖落石危害性等級劃分
危害性等級
分級指標
嚴重較嚴重一般
傷亡人數n/人n≥103≤n<10n<3
直接經濟損失s/萬元s≥500100≤s<500s<100
潛在威脅人數n潛/人n潛≥10010≤n潛<100n潛<10
潛在直接經濟損失s潛/萬元s潛≥1000500≤s潛<1000s<500
注:死亡人數和直接經濟損失指標二者按就高原則確定危巖落石危害性等級。
表3危巖落石防護工程安全等級
危巖落石危害性等級
危巖危險性等級
大中小
嚴重ⅠⅠⅡ
較嚴重ⅠⅡⅡ
一般ⅡⅢⅢ
防護工程等級
公路邊坡柔性防護網系統工程安全等級應滿足表4的要求。
表4不同等級公路邊坡柔性防護網系統安全等級
高速公路、一級公路二級公路、三級公路四級公路
ⅠⅠⅡ
ⅠⅡⅢ
ⅡⅢⅢ
防護工程安全標準
公路邊坡柔性防護網系統防護工程安全標準應根據其防護工程等級進行選取安全系數,且不應低
于表5的要求。
表5公路邊坡柔性防護網系統工程安全系數
基礎組合
防護工程等級
永久工況臨時工況
Ⅰ1.301.20
Ⅱ1.201.10
表5公路邊坡柔性防護網系統工程安全系數(續)
6
DBJT45/TXXXX—XXXX
基礎組合
防護工程等級
永久工況臨時工況
Ⅲ1.101.05
7柔性防護網系統設計
一般規定
7.1.1本規范規定的設計方法適用于整體穩定的斜坡危巖落石柔性防護網系統設計。
7.1.2本規范規定的設計方法適用于下列三類柔性防護網系統:
a)主動防護網;
b)被動防護網;
c)引導防護網。
7.1.3柔性防護網系統設計時,應依據勘察報告提供的環境和地質資料、防護措施建議以及防護工程
安全等級、技術經濟條件、后期維護條件、各類柔性防護網系統技術特點等因素綜合考慮,選取適宜的
柔性防護網系統類型。
7.1.4地形復雜的斜坡,尤其是高陡斜坡,宜根據斜坡地質、地形條件及危巖分布特征,橫向分區、
縱向分段進行柔性防護網系統工程設計,或與其他防護措施配合使用。
7.1.5柔性防護網系統工程設計文件應包括下列方面的內容:
a)平面布置圖、縱橫向剖面圖;
b)設計應明確柔性防護網系統設置高程、范圍,防護能力等級、設計使用年限及防腐年限;
c)系統結構示意圖;
d)基礎設計圖;
e)環境保護要求;
f)施工安裝方法及特別要求。
7.1.6設計中所采用的柔性防護網系統材料、元件、構件,必須符合JT/T1328的質量要求,并具有
符合質量標準的第三方檢測或試驗報告。
7.1.7被動防護網、張口式引導防護系統攔截部分應提出易維修性等級要求。
7.1.8對于非臨時性工程,柔性防護網系統的所有外露材料和構件都應滿足JT/T1328的防腐要求。
7.1.9對于體積較小的危巖落石,當主網采用網孔尺寸較大的絞索網、鋼絲繩網或環形網時,應增加
網孔尺寸較小的格柵網。
危險源計算分析要求
7.2.1危險源計算分析應包括以下內容:
a)分析危巖的穩定性狀態(可參考附錄A給出的方法確定);
b)落石歷史事件反演或進行落石現場試驗,分析落石運動力學特征;
c)分析危巖落石的運動軌跡、彈跳高度、沖擊能量、停留區域(可采用附錄B給出的方法或二
維、三維落石模擬計算獲得);
d)評價危巖落石的威脅范圍、危險性程度等。
防護方案確定
7.3.1柔性防護網系統適用性選型、主動防護系統的標稱抗力等級、被動防護系統的標稱防護能級應
分別滿足表6~8的規定。
7
DBJT45/TXXXX—XXXX
表6柔性防護網系統各類型號適用性選型表
類型適用條件選型依據
①對于高度小于20m的低矮邊坡;②坡面巖體完整性較好的
巖質陡邊坡;③坡面起伏較大的高陡裸露巖質邊坡;④允
適用于節理、裂隙發育的弱風化硬質巖且許對坡面擾動且可進行封閉施工的邊坡;⑤落石頻發率較
主動防護網
整體穩定的路塹邊坡防護。低且發生落石后便于及時清理的邊坡;⑥潛在為較大的孤
石失穩的各類邊坡的危巖落石防護;⑦被保護對象距離危
巖落石水平距離較小(一般不大于1m)的坡面。
適用于危巖落石防護工程,適用于整體穩
定,但坡面(表)節理裂隙較發育、危巖發①現場有滿足系統網片受沖擊變形時不對防護對象造成損
育較多,攔截落石后便于清理維護,且存害安全距離條件;②孤石、危石分布較多且分散的坡面;
被動防護網在滿足系統發揮作用產生最大變形時所需③坡面起伏較小的裸露巖質邊坡;④高度大于20m的上陡下
要的空間,一般設置于坡度相對較緩的坡緩邊坡;⑤落石頻發率低且發生落石后便于維護清理的邊
體中下部及路塹塹頂或低矮路堤外自然斜坡;⑥落石彈跳高度較低(一般小于7m)的坡面。
坡。
①存在淺表層潛在滑動或局部溜坍、塌落等變形破壞可能
適用于危巖落石防護工程,適用于整體穩
的土質或強風化的類土質邊坡,或者是坡面大塊孤石發生崩
定,但坡面(表)節理裂隙較發育、危巖發
落后可能牽引后側邊坡淺表層失穩破壞并進一步引起其他
育較多,坡面(表)不宜過多擾動、清理困
引導防護網孤石崩落的塊石土邊坡,且坡腳有落石堆積區的邊坡;②對
難、落石源與線路間高差大,且坡腳可進
于坡面錨固條件較好的陡邊坡;③維護條件較差、清理工
行落石收集或采用其他組合防護措施的高
作難度較大或潛在落石頻發率較高的邊坡;④高度較高且
陡邊坡。
危巖分布較廣的坡面宜采用張口式引導防護網系統。
表7主動防護系統標稱抗力等級和柔性金屬網抗頂破力對應關系
型號標稱抗力等級柔性金屬網抗頂破力
APS-02525≥25
APS-05050≥50
APS-07575≥75
APS-100100≥100
APS-150150≥150
APS-200200≥200
APS-300300≥300
APS-500500≥500
表8被動防護系統標稱防護能級
類型柔性格柵網被動防護網
型號PPS-005PPS-010PPS-025PPS-050PPS-075PPS-100PPS-150PPS-200PPS-300PPS-500
標稱防護
5010025050075010001500200030005000
能級/kJ
7.3.2主動防護網工程
7.3.2.1主動防護網適用于整體穩定、巖體節理裂隙較發育的斜坡坡面危巖加固。
8
DBJT45/TXXXX—XXXX
7.3.2.2主動防護網布置范圍應有效覆蓋勘察報告確定的危巖或潛在危巖落石分布區域,并向四周穩
定區域外延不小于2m。
7.3.2.3根據危巖崩落時或崩落后的堆積體與防護網間的相互作用方式,計算確定防護網各構件所受
荷載,除錨桿的設計應按7.4規定進行外,其他構件的承載力應符合式(1)要求:
??≤?···············································································(1)
式中:
k——安全系數,可參照表5選取。
P——荷載標準值,荷載標準值P可根據可能失穩的巖塊對網片產生的靜載確定。
R——承載力設計值。
7.3.2.4坡面凹凸較大處,應結合坡面起伏特征設置錨桿,使柔性金屬網盡可能貼緊坡面。
7.3.3被動防護網工程
7.3.3.1被動防護網適用于坡面危巖較發育,具備攔截條件且有清理維護條件的整體穩定的斜坡。
7.3.3.2被動防護網的設置位置應根據潛在危巖落石特征、坡面條件和落石運動軌跡、沖擊能量、彈
跳高度等因素綜合確定。
7.3.3.3被動防護網宜布置在危巖落石沖擊動能和彈跳高度均較小、易于施工安裝和維護,且對生態
環境影響較小的高程附近。
7.3.3.4對于防護工程安全等級為I級和Ⅱ級的被動防護網,宜根據勘察報告建議的危巖落石威脅區
域,或者采用三維危巖落石模擬方法確定的危巖落石威脅區域進行設計,并按下列原則布置被動防護網:
a)除主要用于將危巖落石導入鄰近的溝谷或者是需要跨越局部陡坎或溝槽外,單道被動防護網
宜沿同一高程線延伸布置;
b)除危巖落石威脅區域兩側邊界為陡壁或溝谷外,被動防護網的走向兩端應向所在高程危巖落
石威脅區域兩側邊界外再延伸至少5m;
c)被動防護網工程可根據防護需要,沿高程方向設置一道或多道。原則上同一高程處防護網應連
續設置,當受地形限制難以設于同一高程(或需要)時,可分段設置在不同高程處,但相鄰兩
道防護網間交錯長度不應小于5m。
7.3.3.5被動防護網安裝位置處,危巖落石沖擊平動速度標準值應符合式(2)要求:
??≤??···············································································(2)
式中:
υk——危巖落石沖擊平動速度標準值;
υr——被動防護網所用柔性金屬網的容許危巖落石最大沖擊平動速度,宜按被動防護網定型試驗
時的最大沖擊速度提高5m/s確定。當缺乏試驗數據時,則環形網取35m/s,其他網型取30m/s。
7.3.3.6被動防護網設置位置的落石彈跳高度不應大于被動防護網的有效防護高度,被動防護網的有
效防護高度應按式(3)確定:
??≥??+?··········································································(3)
式中:
hp——被動防護網結構有效防護高度(m);
hd——落石彈跳高度(m);
D——落石最大長邊尺寸,當D小于1m時,取1m。
7.3.3.7被動防護網的防護能級應符合式(4)要求:
??≥????············································································(4)
9
DBJT45/TXXXX—XXXX
式中:
EB——實際采用的被動防護網的防護能級標稱值(kJ);
γE——被動防護網防護能級的防護工程安全等級分項系數,可參照表3選取,單道被動防護網僅有
一跨或兩跨時則應取為2;
Ed——危巖落石沖擊動能設計值(m)。
7.3.3.8被動防護網與其所保護的區域或建筑物間的順坡面安全距離應符合式(5)要求:
??≥????············································································(5)
式中:
dS——被動防護網與其所保護區域或建筑物間的順坡面安全距離(m);
dB——被動防護網緩沖距離標準值(m);
γd——被動防護網緩沖距離分項系數,一般宜取1.3。
7.3.3.9連續布置的單道被動防護網長度較大時,應進行支撐繩分段,并結合被動防護網的局部走向
綜合考慮分段位置,設置分段鋼柱上的拉錨繩。各支撐繩分段長度宜為50m,不應大于60m。
7.3.4引導防護網工程
7.3.4.1引導防護網工程適用于巖體節理裂隙發育、落石頻發、坡面陡且長,落石清理困難的整體穩
定斜坡或需要限制落石運動軌跡的地段。
7.3.4.2引導防護網可根據與保護對象的空間距離,在下部采用封口或開口設計,開口設計時可與攔
擋工程配合使用。
7.3.4.3采用張口式引導防護網時攔截部分應根據落石運動軌跡、沖擊能量、彈跳高度并參照
7.3.2.5~7.3.2.8條的規定綜合確定,布置寬度應向兩側緣外延伸不小于5m。
7.3.4.4坡面危巖落石威脅區域采用覆蓋式引導防護網時,布置范圍宜向需防護區域的上緣外延伸不
小于3m,向兩側緣外延伸不小于5m。錨桿應設置于穩定的巖土體。上排錨桿設置位置高于防護區域時,
宜設懸吊繩將上排錨桿與上支撐繩相連。
7.3.4.5張口式引導防護網覆蓋部分和覆蓋式引導防護網各構件所受荷載應進行設計。
7.3.4.6引導防護網長度較大時,應分段設置,每段長度不宜大于60m。
柔性防護網系統錨桿設計
7.4.1根據柔性防護網系統類型和錨桿承載條件的不同,柔性防護網系統的錨桿類型宜按下列原則選
擇:
a)除臨時防護工程外,均應采用全長粘結錨桿或混凝土基礎埋置錨桿,或在上覆土層段采用混凝
土基礎而下覆巖石段采用鉆孔注漿復合式構造錨桿。
b)與支撐繩、拉錨繩等鋼絲繩類構件端部相連接的錨桿,宜采用錨頭有連接環套的柔性錨桿,包
括由單根鋼絲繩或鋼絞線彎折而成的鋼絲繩錨桿、由鋼絲繩或鋼絞線彎折而成的柔性錨頭與
錨固段鋼筋桿體連接而成的復合式柔性錨桿。
c)梅花形錨固網的帶錨墊板錨桿和被動防護網基座錨固錨桿應采用鋼筋錨桿或自鉆式中空注漿
錨桿。
7.4.2錨桿入射角應按下列原則確定:
a)主動防護網和引導防護網的錨桿軸向宜垂直于坡面。
b)被動防護網和張口式引導防護網用柔性錨桿軸向宜沿其所受拉力方向設置。
c)被動防護網和張口式引導防護網鋼柱基座的法向錨桿軸向與鋼柱間夾角不宜超過15°。
7.4.3柔性防護網系統用錨桿的設計應符合下列要求:
10
DBJT45/TXXXX—XXXX
a)錨桿的規格尺寸應根據各柔性防護網系統不同位置所需的錨固力結合工程地質條件計算確定,
主動防護網錨固力應不低于網片抗頂破力的50%,被動防護網各點錨固力應不低于落石沖擊試
驗報告中對應位置鋼絲繩上所測得最大拉力值。
b)柔性錨桿的錨頭連接環套內應嵌套套環,或應在連接環套鋼絲繩或鋼絞線段套裝套管。
c)鉆孔錨桿的注漿應采用強度等級不低于M30的水泥砂漿,埋置錨桿的基礎混凝土強度等級應
不低于C20。
d)被動防護網鋼柱基座在基巖條件下錨桿深度不宜小于1m,開挖基礎不宜小于1m。
7.4.4不同類型的柔性防護網系統用錨桿結構的設計計算,應符合GB50086的要求。
8施工
一般規定
8.1.1危巖落石柔性防護網系統工程施工前,應根據總體規劃、設計文件、施工環境、施工技術條件、
工程地質和水文地質條件等,制定合理、可行、有效并確保施工安全的專項施工方案。
8.1.2施工前應認真檢查進場原材料、構件及施工設備的技術性能是否符合設計要求,不得采用不符
合設計要求的原材料或構件進行安裝。施工安裝時,不得改變設計規定的各類構件的安裝位置及其連接
關系、連接程度。
8.1.3柔性防護網系統工程一般按施工放線、錨桿與混凝土施工、柔性防護網系統結構安裝的順序組
織施工。一個連續布置的獨立或一組相互關聯的柔性防護網系統,宜在完成全部錨桿或基礎放線定位后,
再進行錨桿與基礎的施工作業。
8.1.4柔性防護網系統施工可采用無支架高空作業車等先進施工手段。
8.1.5柔性防護網系統材料包裝、運輸應滿足JT/T1328中的要求,場地搬運中應避免材料被碰撞、
與山體摩擦。
8.1.6柔性防護網系統施工前,應根據工點施工環境條件開展調查,對于存在涉路、涉鐵路、村莊、
油氣管線、塔基等情況應編制施工安全保證措施,并進行相應施工風險評估。
8.1.7施工風險評估應符合下列要求:
a)地質風險評估:評估施工區域的地質情況,包括土質、巖性、地下水情況等,確定可能影響施
工安全的地質因素。
b)氣象風險評估:考慮當地的氣象條件,包括降雨量、風速等,評估其對施工過程的影響,特別
是對于施工中可能出現的滑坡、坍塌等危險情況。
c)施工現場風險評估:對施工現場進行全面評估,識別可能存在的危險因素,包括但不限于地形、
交通、設備安排等。
d)人員安全風險評估:評估施工人員可能面臨的安全風險,包括高空作業、機械設備操作等,確
保人員安全。
8.1.8專項施工方案工作應符合下列要求
a)安全設施要求:制定并嚴格執行安全設施設置方案,包括安全網、警示標志、安全帶等,確保
施工人員的安全。
b)施工工藝要求:確定施工工藝和操作流程,確保每一步驟都符合安全規范,避免出現意外事故。
c)應急預案要求:制定完善的應急預案,包括突發事件的處理流程、人員疏散方案等,確保在發
生意外情況時能夠及時有效地應對。
d)監測控制要求:建立施工現場監測體系,對施工過程中的地質變化、風險情況進行實時監測,
并根據監測結果及時調整施工方案。
11
DBJT45/TXXXX—XXXX
e)培訓要求:對施工人員進行必要的安全培訓,包括安全操作規程、應急處理方法等,提高其安
全意識和應對能力。
施工放線
8.2.1主動防護網放線應滿足以下要求:
a)根據錨桿孔的設計間距要求,確定錨孔的現場位置,一般以坡腳一側為基點,逐漸向另一側和
上方測定各錨桿孔位置。
b)遇到錨桿孔位置在巖土體極為松散、破碎、孤石、浮石等成孔困難時,應充分利用允許的間距
調整量(孔間距可有0.3m的調整量),適當調整錨桿孔位置。
c)當需要在孔口處開鑿凹坑時,在錨桿定位時宜充分利用坡面既有的凹凸特征,在允許的間距調
整范圍內盡可能將錨孔直接設置在天然凹坑處,以減小人工開鑿工作量。
8.2.2被動防護網放線應滿足以下要求:
a)鋼柱基座放線時,各鋼柱基座位置應盡可能設在同一等高線上。
b)鋼柱間距一般為10m,如遇低凹或凸出地形時,應根據現場地形間距可以調整為9m~11m。
c)鋼柱基座遇到低凹地形時,定位就低不就高,應盡可能減少防護網與地面間隙。遇到凸起地形
時,對高凸處應進行清挖至相鄰鋼柱間高差控制在0.5m內。
d)鋼柱基座位置的定位應滿足最大的攔截范圍,防止危石從防護網上方飛越。
e)支撐繩錨孔放線應按照沿防護網的走向外量1倍柱高且不小于4m的距離定位。
f)分段時,分段位置支撐繩錨孔以支撐繩為基準向下偏移約0.5m。
g)無法在預定錨固位置安裝的,錨固位置應盡量外延,且上下偏移不超過0.5m。
h)側拉繩錨孔放線應按照沿防護網的走向外量1倍柱高的距離定位,并相對于下支撐繩往下偏移
不小于1.5m。
i)側拉繩錨孔應避免挖坑,禁止在松土、孤石及松動的危巖上定位。
j)上拉繩錨孔放線的位置應在兩根鋼柱中間,宜根據現場錨固條件進行調整,左右移位應不大于
1m。
k)端支撐繩錨孔放線應按照沿防護網的走向外約1倍柱高的距離定位。
8.2.3張口式引導防護網放線
a)應先確定鋼柱基礎、支撐繩、邊界處縱向主拉繩及分段處縱向主拉繩位置,再依據錨桿孔的設
計間距要求并結合現場地形地層情況,確定錨孔的現場位置。
b)鋼柱基座放線時,各鋼柱基座位置應盡量設在同一等高線上。
c)鋼柱間距一般為10m,如遇低凹或凸起地形時,根據現場地形間距可以調整為9m~11m。
d)上拉錨繩錨孔應避免松土、孤石及松動的危巖。
e)上拉錨繩錨孔放線的位置一般在兩根鋼柱中間,左右移位不得超過1m。
8.2.4覆蓋式引導防護網放線
a)應先確定支撐繩、邊界處縱向主拉繩及分段處縱向主拉繩位置,確定位置后再依據錨桿孔的設
計間距要求并結合現場地形地層情況,確定錨孔的現場位置。
b)頂部錨桿應以防護坡面放線的最高處為基點,逐漸向兩側和下部測定各錨孔位置。
c)按照設計要求中錨孔與防護區域間的距離,根據設計里要求錨孔向外設置的距離結合現場情
況準確定位,確保地層穩定,滿足錨固力要求。
d)遇到錨孔處于巖土體極為松散、破碎、孤石、浮石等成孔困難的位置時,應充分利用允許的間
距調整范圍(孔間距可有0.3m的調整量),適當調整錨桿孔位置。
e)系統底部落石堆積區,自底部下支撐向上間距1.5m~3m增設2根或3根橫向拉繩,具體間距
及加密拉繩數量以設計圖為準。
12
DBJT45/TXXXX—XXXX
f)當山體角度大于70°或防護高度大于100m時,須將部分縱向次拉繩上部錨固,增加輔助錨固。
錨桿與混凝土施工要求
8.3.1錨桿施工前應做好下列檢查工作:
a)錨桿及部件型號、規格、品種的質量及技術性能應符合設計要求。
b)錨桿孔位、孔徑、孔深及布置形式應符合設計要求。
c)孔內積水和巖粉應吹洗干凈。
8.3.2錨桿、砂漿材料及配合比應滿足下列要求:
a)鋼筋錨桿桿體使用前應平直、除銹、除油。
b)鋼絲繩錨桿桿體使用前應除油。
c)水泥砂漿材料宜采用中細砂,粒徑應在0.05mm~0.5mm之間,抗壓強度不低于M30。
8.3.3水泥砂漿應拌和均勻,隨拌隨用,一次拌和的砂漿應在初凝前用完,并嚴防石塊、雜物混入。
8.3.4錨桿長度大于3m時,注漿宜采用機械注漿。其注漿作業應滿足下列規定:
a)注漿開始或中途停止超過30分鐘時,應用水或稀水泥漿潤滑注漿罐及其管路。
b)注漿時,注漿管應插至距孔底50mm~100mm,隨砂漿的注入緩慢勻速拔出;桿體插入后,若孔
口無砂漿溢出,應及時補注。
c)鋼絲繩錨桿應在桿體插入孔內再注漿。
8.3.5應按設計深度鉆鑿錨桿孔,孔深應比設計錨桿長度長20cm以上,孔徑不小于設計要求。
8.3.6應確保孔內注漿密實飽滿,且在進行下一道工序前注漿體養護不少于3天。
8.3.7埋置錨桿的基礎混凝土強度等級不應低于C20。
柔性防護網系統安裝要求
8.4.1安裝格柵網或高強度鋼絲網時,應將格柵網或鋼絲網安裝在直接面向危巖落石荷載作用一側。
8.4.2柔性防護網系統應按照設計文件或產品安裝指導手冊的規定進行安裝。未明確規定時,可按
8.4.3~8.4.6條規定的順序和方法安裝。
8.4.3完成錨桿施工后,矩陣式錨固網的上部結構宜按下列順序安裝:
a)包含格柵網時,宜首先鋪掛格柵網片并進行各網片邊緣間的扎結;
b)支撐繩安裝,宜先安裝橫向支撐繩。先安裝縱向支撐繩再安裝橫向支撐繩時,宜使交叉點處的
橫向支撐繩從縱向支撐繩下穿過;
c)柔性金屬網片鋪掛及其與支撐繩間的縫合連接;
d)包含格柵網時,承載柔性金屬網與格柵網間的扎結。
8.4.4完成坡面準備后,梅花形錨固網可按下列兩種順序之一安裝:
1)順序一:
a)放線確定錨桿孔位、錨桿施工;
b)包含格柵網時,宜先鋪掛格柵網片并進行各網片邊緣間的扎結;
c)柔性金屬網片鋪掛及各網片間的連接;
d)邊界支撐繩安裝;
e)錨墊板安裝,包含格柵網時承載柔性金屬網與格柵網間的扎結。
2)順序二:
a)放線確定頂排錨桿孔位、頂排錨桿施工;
b)依次進行上邊緣排柔性金屬網片鋪掛及各網片間的連接、上邊界支撐繩安裝、頂排錨墊板安
裝。包含格柵網時,宜先鋪掛上邊緣排格柵網片并進行各網片邊緣間的扎結;
c)依次進行其他格柵網(包含時)、承載柔性金屬網的安裝;
13
DBJT45/TXXXX—XXXX
d)結合已安裝柔性金屬網與坡面間的貼近狀態和設計要求,確定其他錨桿孔位并完成錨桿施
工;
e)其他錨墊板和邊界支撐繩安裝,包含格柵網時,宜同時進行承載柔性金屬網與格柵網間的扎
結。
8.4.5完成錨桿施工后,鉸接鋼柱式被動防護網的上部結構宜按下列順序安裝,其中若支撐繩、拉錨
繩等鋼絲繩類構件帶有消能裝置,應與鋼絲繩構件同時安裝:
a)基座安裝,采用地層鉆孔錨桿固定的基座,宜用砂漿找平安裝處地面;
b)鋼柱與拉錨繩安裝,帶有防止鋼柱朝上坡側反向傾倒的防傾倒構件時,應同時安裝;
c)順端部鋼柱設置用以連接端部柔性金屬網外側邊緣的邊垂繩安裝,如其他位置的鋼柱也帶有
這類構件,應同時安裝;
d)上、下支撐繩安裝,柔性金屬網與上、下支撐繩采用穿掛方式連接時,應在安裝上支撐繩的同
時懸掛柔性金屬網片,然后再安裝下支撐繩;
e)柔性金屬網安裝,包括柔性金屬網片間及與邊垂繩和上、下支撐繩間的連接,包含中部橫向約
束繩時,可與柔性金屬網同時或之后安裝;
f)包含格柵網時,在承載網的上坡側鋪掛格柵網片并進行各網片邊緣間以格柵網與承載網間的
扎結。
g)固定鋼柱式被動網上部結構的安裝順序,除將鉸接鋼柱式被動防護網上部結構的安裝工序(a
和b)合并進行外,其后續工序相同。
8.4.6柔性金屬網與上緣支撐繩間采用縫合連接方式,且能借助自重附著于坡面的引導防護網,完成
錨桿施工后宜按下列順序安裝:
a)上緣支撐繩安裝;
b)包含格柵網時,鋪掛格柵網片并進行網片間及格柵網與上緣支撐繩間的扎結;
c)柔性金屬網安裝,包括上邊緣排網片與上緣支撐繩間及各網片間的縫合連接,包含格柵網時,
宜同時完成承載網與格柵網間的扎結。
8.4.7柔性金屬網與上緣支撐繩間采用穿掛方式連接的引導防護網,上邊緣排柔性金屬網應與上緣支
撐繩同時安裝。如包含格柵網,宜同時安裝上緣排格柵網,且宜預先將格柵網與承載網扎結后再與上緣
支撐繩穿掛連接安裝;包含格柵網且不能穩定附著于坡面的引導防護網,宜預先將格柵網與承載網扎結
后一起安裝。
8.4.8柔性防護網系統上部結構的安裝除應符合設計規定外,尚應符合下列規定:
a)各柔性金屬網片間及其與支撐繩間的縫合連接應確保每一個邊緣網孔都被連接。
b)矩陣式錨固網中,柔性金屬網片應基本位于相鄰四根錨桿所限定的防護單元中部,連接網片與
支撐繩的縫合繩不應與錨桿直接連接,并應張緊縫合繩;
c)包含格柵網時,各網片間的搭接寬度不應小于一個網孔尺寸,各格柵網網片間及其與承載網間
的扎結點間距不應大于1m;
d)各類支撐繩均應采用張拉設備張緊,被動防護網上支撐繩的下垂度不應大于柱間距的3%;
e)被動防護網的格柵網上邊緣應翻卷到下坡側至少15cm并與承載柔性金屬網扎結,底部宜順坡
向上延伸鋪掛至少50cm。
9質量控制與工程驗收
柔性防護網系統材料質量檢驗
9.1.1柔性防護網系統產品的系統性能、構件性能、材料性能、防腐性能以及對應的檢測方法應滿足
14
DBJT45/TXXXX—XXXX
JT/T1328的要求。
9.1.2柔性防護網系統的質量證明文件類型應滿足表9的要求。
表9柔性防護網系統質量證明文件類型要求
序號質量證明文件類型主動防護網被動防護網張口式引導防護網覆蓋式引導防護網
1落石沖擊試驗檢測報告否是是否
2柔性金屬網抗頂破力性能報告是否否否
3柔性金屬網抗拉強度報告是否是是
4環鏈拉伸破斷力報告1是是是是
5中性鹽霧試驗報告是是是是
6消能裝置靜力性能報告否是是否
7材料力學性能報告是是是是
8緊固件抗錯動拉力、抗脫落拉力報告2是否否否
注:
1、若柔性防護網系統中未采用環形網,則無需提供環鏈拉伸破斷力。
2、若柔性防護網系統中未采用鋼絲繩網,則無需提供緊固件抗錯動拉力、抗脫落拉力報告。
9.1.3被動防護網產品性能應符合設計要求,應對照質量證明文件進行驗收,查驗系統能級、系統結
構模型、構件型號、材料規格是否與檢測報告中的一致。
9.1.4查驗柔性金屬網的抗頂破力、抗拉強度試驗報告,核對抗頂破力性能和抗拉強度是否符合設計
要求。
9.1.5查驗材料的中性鹽霧試驗報告,核對材料的中性鹽霧試驗時間是否符合設計要求。
9.1.6查驗消能裝置靜力性能報告,核對靜力性能是否符合設計要求。
9.1.7構件性能檢驗和材料性能檢驗應覆蓋柔性防護網系統的所有構件和材料,抽查數量應符合工程
設計要求,工程設計無具體要求時可按GB/T2828標準的要求進行抽樣。
9.1.8鋼柱、柔性金屬網、消能裝置、鋼絲繩、卸扣、繩卡、基座、錨桿的規格型號、質量性能應符
合設計要求。每進場批檢驗一次,通過觀察外觀、尺量、查驗核對材料檢測報告單進行驗收。查驗緊固
件抗錯動拉力、抗脫落拉力報告,核對抗錯動拉力、抗脫落拉力是否符合設計要求。
柔性防護網系統施工質量驗收
9.2.1柔性防護網系統工程的錨孔、基坑的位置、尺寸、角度應符合設計要求,施工完成后應逐個進
行檢查并形成驗收報告。
9.2.2被動防護網工程和張口式引導防護網工程的攔截部分,應按照沖擊試驗檢測報告中沖擊試驗測
得的對應位置力值進行拉拔力驗收;主動防護網系統工程應按照設計要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生物新課標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影響心得體會
- 牙科診所院感防治工作計劃
- 文化藝術機構藝術家行為規范管理措施
- 跨文化交流英語學習計劃
- 2025學年秋季學期少先隊志愿服務計劃
- 新教材下的數學教學計劃探討
- 2025年秋季科技教育與德育結合計劃
- 飲品店利潤分析流程
- 科研機構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的心得體會
- 醫院建筑通風與空調工程措施
- T-JSTJXH 15-2022 裝配式勁性柱-鋼梁框架結構設計規程
- 人教PEP版四年級下冊英語Unit 3 B Let's learn說課稿
- MCT企業教練管理技術經典實用課件
- 第1章 地理信息系統概述《地理信息系統教程》
- JJF 1109-2003 跳動檢查儀校準規范-(高清現行)
- 水利水保監理過程中承包商、監理方用空表
- T∕CAOE 27-2021 海洋工程生態評估導則
- 軍事地形學地形圖基本知識
- 生物競賽--細胞生物學課件
- 基于三菱PLC控制的恒壓供水系統設計
- 心血管科普PPT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