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植物害蟲學》本科筆記第一章:引論1.1植物害蟲學的定義與重要性植物害蟲學是研究影響植物健康的昆蟲及其他有害生物的一門學科。它不僅關注這些害蟲如何直接或間接地損害植物,還涉及到它們對農業、林業、園藝以及自然生態系統的影響。隨著全球氣候變化和國際貿易的增長,新的害蟲不斷出現,而現有的害蟲也在擴展其地理分布范圍,使得害蟲管理成為農業生產中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1.2研究歷史與發展現狀早期研究:從古代文明開始,人類就已經意識到害蟲對農作物的危害,并嘗試通過各種方法進行控制。近代發展:到了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隨著顯微鏡技術的進步和生物學理論的發展,害蟲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逐漸形成?,F代進展:近年來,分子生物學、基因編輯等新技術的應用為害蟲防治提供了新的工具和思路。1.3學科與其他相關學科的關系生態學:理解害蟲與其生活環境之間的關系對于制定有效的防治策略至關重要。農學:兩者緊密相連,因為害蟲問題直接影響到作物產量和質量。環境科學:考慮到農藥使用可能帶來的環境污染,害蟲管理必須遵循可持續發展的原則。醫學與公共衛生:某些害蟲如蚊子可以傳播疾病給人類和其他動物。1.4未來研究方向和趨勢智能監測系統:利用物聯網(IoT)、無人機(UAVs)等高科技手段實現精準監控。綠色防控技術:開發更環保且高效的生物農藥替代化學藥劑??鐚W科合作:加強不同領域科學家之間的交流與協作,共同應對復雜挑戰。學科名稱主要研究內容與植物害蟲學關聯生態學生態系統的結構與功能提供了關于害蟲與其棲息地之間相互作用的基礎知識農學作物生長周期及栽培技術幫助識別哪些階段最易受攻擊并設計相應保護措施環境科學自然資源管理和環境保護強調在實施任何防治措施時都應考慮生態平衡醫學與公共衛生疾病預防與控制對于那些能夠傳播疾病的害蟲(如蚊子),此領域的知識尤為重要第二章:昆蟲的基本生物學2.1昆蟲的分類系統昆蟲界(Insecta)屬于節肢動物門(Arthropoda),是地球上最為多樣化的動物群體之一。根據形態特征、行為習性和分子遺傳數據,昆蟲被劃分為多個目(Order),例如鱗翅目(Lepidoptera)、鞘翅目(Coleoptera)、半翅目(Hemiptera)等。每個目下又包含若干個科(Family)、屬(Genus)直至種(Species)級別的分類單元。這種嚴格的分類體系有助于研究人員準確描述和溝通有關昆蟲的信息。2.2昆蟲的形態結構頭部:包括口器(用于取食)、復眼(視覺器官)和觸角(感知周圍環境)。不同種類的昆蟲具有特定類型的口器,如咀嚼式、刺吸式或虹吸式,這反映了它們各自的生活方式和食物偏好。胸部:由三節組成,每節上附有一對足,通常還有兩對翅膀(雖然并非所有昆蟲都有翅膀)。胸部分段及其附屬結構賦予昆蟲移動能力和飛行能力。腹部:主要用于容納消化系統、生殖器官和其他內部組織。一些昆蟲的腹部還可能攜帶特殊的構造,如產卵器或者用于自衛的尾針。2.3昆蟲的生活周期昆蟲經歷著一系列發育階段,稱為變態(metamorphosis)。常見的變態類型有完全變態(holometabolism)和不完全變態(hemimetabolism):完全變態:包括卵、幼蟲、蛹和成蟲四個明顯不同的階段。這類昆蟲在整個生命周期內會發生顯著的身體變化,如蝴蝶和甲蟲。不完全變態:僅經過卵、若蟲(類似于小型版的成蟲但不具備繁殖能力)和成蟲三個階段。若蟲與成蟲在外形上較為相似,只是大小和某些結構有所差異,如蟬和蜻蜓。2.4昆蟲的行為模式昆蟲表現出多種多樣的行為,這些行為往往是為了生存和繁衍后代而進化出來的適應性策略:覓食行為:不同昆蟲采用不同的覓食方式,有的通過啃咬葉片來獲取營養,有的則以花蜜或果實為食;還有一些寄生性的昆蟲會將卵產在其他生物體內。交配行為:為了確保基因傳遞給下一代,許多昆蟲發展出了復雜的求偶儀式或信號傳遞機制,如螢火蟲用閃光吸引異性。防御行為:當面臨威脅時,昆蟲可能會采取偽裝、釋放毒素、快速逃跑等方式來自我保護。第三章:非昆蟲害蟲概述3.1非昆蟲類害蟲種類除了昆蟲之外,還有其他類型的有害生物會對植物造成損害,比如螨類(Acari)、線蟲(Nematoda)、蝸牛(Slugs)和蛞蝓(Snails)等。這些非昆蟲害蟲雖然不屬于昆蟲綱,但在農業生產和園林綠化中同樣構成了嚴重的威脅。螨類:盡管體型微小,但螨類卻能對農作物產生重大影響。例如紅蜘蛛(Tetranychusurticae)會導致葉片失綠甚至脫落,嚴重影響光合作用效率。線蟲:生活在土壤中的線蟲能夠侵入植物根部,破壞水分和養分吸收通道,導致植株生長緩慢、萎蔫乃至死亡。蝸牛和蛞蝓:夜間活動頻繁,喜歡啃食嫩葉、花朵和果實,尤其是在濕潤環境下更容易爆發。3.2各類害蟲的生物學習性每一種非昆蟲害蟲都有其獨特的生物學習性,了解這些特性對于制定針對性的防治措施非常重要。例如:生活史:包括繁殖周期、世代交替規律等方面的知識。掌握這些信息可以幫助預測害蟲發生的時間節點,從而提前做好準備。食性:明確害蟲偏好的食物來源有助于選擇合適的誘餌或抗性品種。同時也可以探索基于飲食特性的新型防治方法。天敵關系:自然界中存在的捕食者、寄生者等都是天然的害蟲控制力量。保護和支持這些有益生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人工干預的需求。3.3對植物的危害方式非昆蟲害蟲對植物的危害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直接損傷:通過啃咬、吸取汁液等方式直接破壞植物組織結構,削弱其生命力。間接影響:有些害蟲雖然本身不會直接傷害植物,但它們可能是病毒或其他病原體的載體,從而間接引發更為嚴重的病害。競爭資源:例如雜草與作物爭奪陽光、水分和養分,在某些情況下,非昆蟲害蟲也可能參與其中,加劇資源的競爭壓力。第四章:害蟲對植物的危害機制4.1取食行為及其影響咀嚼式口器害蟲的影響:這類害蟲如蝗蟲、甲蟲等,直接通過咀嚼葉片、莖干或果實來獲取營養。它們造成的損傷通常表現為孔洞、缺刻或者整片葉子被啃光,嚴重影響光合作用效率和植物的生長發育。刺吸式口器害蟲的影響:蚜蟲、紅蜘蛛等害蟲利用細長的口針插入植物組織中吸取汁液。這種取食方式不僅會導致局部組織壞死,還可能引起植物整體萎蔫甚至死亡。此外,由于刺吸過程中可能會注入毒素或傳播病原體,因此對植物健康的威脅更大。4.2病原體傳播病毒載體作用:許多昆蟲是植物病毒的重要傳播媒介,例如蚜蟲可以攜帶多種馬鈴薯Y病毒(PVY),并將其從一株植物傳播到另一株。了解這些害蟲如何與病毒相互作用對于制定有效的防治策略至關重要。真菌孢子攜帶者:一些害蟲在覓食過程中無意間成為了真菌孢子的搬運工,幫助后者擴散至新的寄主植物上。例如,葉蟬類害蟲常常會攜帶黑斑病菌的分生孢子,在飛行過程中將疾病傳播開來。4.3生理損傷與防御反應物理性傷害:除了上述提到的取食行為外,某些害蟲還會造成機械性的損傷,比如鉆蛀害蟲會在樹干內部形成隧道,削弱樹木結構強度;而地下害蟲則可能咬斷幼苗根系,導致植株倒伏。化學信號誘導:當受到攻擊時,植物會產生一系列復雜的化學信號來激活自身的防御系統。例如,釋放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Cs)吸引天敵捕食害蟲,或是合成次生代謝產物如酚類物質以抵御進一步侵害。第五章:害蟲種群動態5.1種群增長模型指數增長模型:在理想條件下,即沒有資源限制和其他外界干擾的情況下,害蟲種群數量將以指數形式迅速增加。然而,在實際環境中這種情況很少見,因為自然界的資源總是有限的。邏輯斯蒂增長模型:考慮到環境容納量(K)的存在,害蟲種群的增長速度會隨著密度接近K值而逐漸減慢,最終趨于穩定狀態。這個模型更貼近現實情況,并且能夠更好地預測害蟲爆發的可能性。5.2影響因素分析環境因素:溫度、濕度、光照等因素直接影響害蟲的生活周期和繁殖速率。一般來說,溫暖濕潤的氣候條件有利于大多數害蟲的發展,但也有一些例外,如沙漠地區的特有種。生物因素:包括天敵、競爭者以及共生關系在內的各種生物互動都會影響害蟲種群的數量變化。保護和增強這些有益生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害蟲的過度增長。人為因素:農業活動如耕作方式、灌溉頻率、農藥使用等也對害蟲種群動態產生重要影響。合理規劃這些措施有助于維持生態系統的平衡。5.3種群監測方法陷阱誘捕法:設置特定類型的陷阱(如粘板、燈光誘捕器等)捕捉目標害蟲個體,然后根據捕獲量評估種群密度。這種方法簡單易行,但需要選擇合適的誘餌以確保準確性。樣方調查法:在一個固定區域內隨機選取若干個樣方進行詳細觀察,記錄害蟲出現的數量和分布模式。此方法適用于大型害蟲或那些容易目測識別的對象。分子標記技術:利用DNA條形碼或其他遺傳標記手段追蹤害蟲的遷移路徑和種群結構特征。雖然成本較高,但對于研究稀有或隱秘物種非常有效。第六章:害蟲防治策略概覽6.1化學防治傳統農藥應用:化學合成的殺蟲劑長期以來一直是控制害蟲的主要手段之一。盡管效果顯著,但長期依賴可能導致環境污染、抗藥性問題以及非靶標生物受害。因此,在使用過程中必須嚴格遵循安全指南和技術規范。新型環保型農藥:近年來,科學家們致力于開發更加環保且高效的替代品,如生物農藥、信息素類似物等。這類產品具有選擇性強、殘留低等特點,符合可持續發展的要求。6.2生物防治引入天敵:通過引入本地或外來天敵來控制害蟲種群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方法。成功的案例包括澳洲引進瓢蟲對抗柑橘介殼蟲、中國引進周氏嚙小蜂防治美國白蛾等。不過,這一過程需謹慎評估潛在風險,避免造成新的生態問題。微生物制劑:細菌(如蘇云金芽孢桿菌)、真菌(如綠僵菌)和病毒(如核多角體病毒)等微生物可以作為有效的害蟲防控工具。它們通過感染害蟲體內特定部位導致其死亡,同時不會對環境造成污染。6.3物理機械防治人工捕捉:對于體型較大且易于發現的害蟲,如蝸牛、蛞蝓等,可以直接用手或工具將其移除。這種方法雖然勞動強度大,但在小型園藝場景下仍不失為一種可行的選擇。屏障隔離:采用物理屏障(如防蟲網、地膜覆蓋等)阻止害蟲進入作物區域,減少直接接觸的機會。此外,還可以結合其他管理措施如輪作休耕提高整體防護效果。高溫處理:利用太陽能或者其他熱源對土壤進行加熱消毒,殺死其中潛藏的害蟲卵、幼蟲及蛹等階段,從而達到預防目的。此方法特別適合于溫室栽培條件下使用。6.4綜合治理IPM理念:綜合害蟲管理(IntegratedPestManagement,IPM)強調將所有可用的技術整合起來,形成一套科學合理的防治體系。它不僅僅局限于單一的防治措施,而是著眼于整個生態系統的服務功能優化,實現經濟效益與環境保護雙贏的局面。農民參與式管理:鼓勵農戶積極參與害蟲監測與防治決策過程,提高他們對新技術新方法的認識水平和接受度。通過建立社區合作網絡,共享經驗和資源,共同應對復雜多變的害蟲挑戰。第七章:害蟲抗藥性管理7.1抗藥性的產生機制基因突變:害蟲種群中個體之間存在遺傳差異,某些個體可能攜帶對特定農藥具有抵抗力的基因。這些基因可能是由于自然變異或環境壓力選擇而產生的。酶解代謝:一些害蟲能夠通過增強體內解毒酶(如酯酶、氧化酶)的活性來分解進入體內的農藥分子,從而降低其毒性作用。靶標位點改變:農藥通常作用于害蟲體內特定的蛋白質或受體上,如果這些部位發生結構變化,則可能導致藥物失效。例如,昆蟲神經系統的鈉通道突變可使擬除蟲菊酯類殺蟲劑失去效果。7.2抗藥性檢測技術生物測定法:通過直接觀察害蟲暴露于不同濃度農藥后的存活率來判斷是否存在抗藥性。這種方法直觀可靠,但耗時較長且需要大量樣本。生化分析:利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高效液相色譜(HPLC)等手段測定害蟲體內解毒酶活性水平,進而推斷其對抗藥性的敏感程度。此方法快速準確,適用于大規模篩查。分子生物學方法:基于聚合酶鏈反應(PCR)擴增目標基因片段,并結合序列比對分析,可以精確定位導致抗藥性的突變位點。該技術靈敏度高,對于早期預警和機制研究意義重大。7.3抗藥性預防措施輪換用藥:避免長期單一使用同一種類農藥,而是按照一定順序交替施用不同類型的產品,以減少害蟲適應某一特定化學物質的機會?;旌嫌盟帲簩煞N或多種作用機制不同的農藥混合使用,既提高了即時防治效果,又延緩了抗藥性的進化速度。綜合防控策略:結合農業措施(如合理輪作、深耕細作)、物理機械措施(如誘捕器、防蟲網)以及生物防治(如引入天敵),形成多管齊下的綜合治理方案,最大限度地降低依賴化學農藥的程度。第八章:生態系統的平衡與害蟲控制8.1生態系統內各成分間的關系生產者與消費者關系:植物作為初級生產者為整個生態系統提供能量基礎,而害蟲作為初級消費者則依賴植物獲取營養。兩者之間的動態平衡決定了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健康狀況。食物鏈與食物網:在一個復雜的生態系統中,存在著由多個層級組成的“食物鏈”,包括從植物到植食性動物再到肉食性動物乃至頂級掠食者的鏈條;同時,各個鏈條相互交織形成了更為龐大的“食物網”。維持這種復雜網絡的完整性有助于抑制害蟲爆發?;ダ采F象:有些生物之間存在著互利共生關系,如螞蟻與蚜蟲之間的合作模式,前者保護后者免遭天敵侵害,后者則分泌蜜露供前者食用。理解這些特殊關系有助于找到新的害蟲管理思路。8.2天然害蟲控制因子天敵調控:自然界中存在的捕食者(如鳥類、蜘蛛)、寄生者(如寄生蜂、線蟲)都是天然的害蟲控制力量。它們通過捕食或寄生于害蟲體內,有效地限制了害蟲數量的增長。病原微生物:細菌、真菌、病毒等微生物可以感染害蟲并導致其死亡,是重要的生物防治資源。合理開發和應用這些微生物制劑可以在不破壞環境的前提下實現有效的害蟲治理。植物自身防御機制:許多植物具備自我保護能力,如釋放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Cs)吸引天敵、合成次生代謝產物抵御入侵者等。培育抗性品種或誘導植物表達更強的防御反應也是當前研究的熱點方向之一。8.3保護和增強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棲息地保護:確保有足夠的自然棲息地供天敵生存繁殖,避免因過度開發而導致其喪失??梢酝ㄟ^建立生態走廊連接碎片化的棲息地,促進物種交流。農業景觀多樣化:鼓勵農民采用多元化的種植模式,如混農林業、套種間作等,增加農田生態系統的復雜性,提高其自我調節能力。減少人為干擾:盡量減少不必要的化學農藥使用和其他可能破壞生態平衡的人類活動,讓自然過程發揮更大的作用。第九章:農業實踐中的害蟲管理9.1農田規劃與設計合理布局:根據當地氣候條件、土壤類型等因素科學規劃農田布局,優化作物種植結構,避免連作造成的土壤肥力下降和病蟲害累積問題?;A設施建設:完善灌溉系統、排水設施等硬件條件,保證農田水利暢通無阻,創造不利于害蟲滋生的環境條件。道路及防護林設置:規劃建設便捷的道路交通網絡,便于機械化作業和運輸;同時,在田間周圍種植防護林帶,既能防風固沙又能為天敵提供棲息場所。9.2作物選擇與輪作優選抗性品種:選擇經過篩選和培育的抗性作物品種進行種植,可以直接減少害蟲侵害風險,降低農藥使用量。實行輪作制度:遵循一定的周期規律更換作物種類,打破害蟲生活史中的關鍵環節,如越冬場所或繁殖高峰期,從而有效遏制其種群增長。間作套種:在同一塊土地上同時種植兩種或更多不同類型的作物,利用它們之間的互補效應(如遮蔭降溫、養分競爭)達到抑制害蟲的目的。9.3土壤管理和灌溉改良土壤結構:通過添加有機肥料、石灰石粉等改善土壤質地,增加通氣性和保水性,營造有利于有益微生物生長而不利于害蟲發展的土壤環境。精準灌溉技術:采用滴灌、噴灌等方式實現精確供水,避免水分過多或過少影響植物健康,同時也減少了某些害蟲(如蝸牛、蛞蝓)適宜的潮濕環境。冬季凍土處理:在寒冷地區,利用冬季低溫冷凍土壤,殺死其中潛藏的害蟲卵、幼蟲及蛹,是一種經濟有效的防治措施。9.4收獲后處理及時收獲:當作物成熟時應盡快組織收割,防止果實長時間留在田間招引害蟲。清潔田園:收獲結束后立即清理殘茬落葉,消除害蟲隱藏和繁殖的場所。儲存條件優化:對于需要長期保存的農產品,應當采取適當的干燥、冷藏等措施,確保其品質不受損害,同時也避免倉儲害蟲的侵擾。第十章:城市與園林綠化中的害蟲管理10.1城市綠地害蟲特點多樣性與復雜性:城市環境中存在多種類型的綠地,如公園、街道綠化帶、住宅小區等,每種綠地都有其獨特的生態環境和植物配置,導致害蟲種類繁多且分布不均。人為干擾頻繁:由于人類活動密集,綠地經常受到修剪、施肥、澆水等人為操作的影響,這些活動可能會改變害蟲的棲息環境,影響它們的生活周期。10.2園林植物的選擇與配置選擇抗性品種:優先選用經過篩選的抗病蟲害能力強的園林植物,既能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又能降低養護成本。多樣化種植模式:通過混植不同種類的樹木、灌木和草本植物,增加生態系統的復雜性和穩定性,從而抑制害蟲爆發。例如,將喬木與灌木相結合,形成多層次的植被結構。本地物種優先:盡可能多地采用適應當地氣候條件的本土植物,因為它們通常具有較強的抵抗力,并且能夠更好地融入現有的自然生態系統中。10.3害蟲防治與環境保護物理機械措施:利用粘蟲板、誘捕器等工具捕捉害蟲個體;設置防蟲網或覆蓋物阻止害蟲進入敏感區域;采用高溫蒸汽消毒土壤以殺死潛藏的蟲卵和幼蟲。生物防治方法:引入天敵(如瓢蟲、寄生蜂)控制害蟲數量;使用微生物制劑(如蘇云金芽孢桿菌、綠僵菌)感染害蟲,達到防治效果的同時保護環境。公眾教育與參與:加強市民對園林害蟲問題的認識,鼓勵他們參與到日常監測和維護工作中來,共同營造一個健康美麗的城市環境。第十一章:溫室及設施農業害蟲管理11.1溫室環境中害蟲的特殊性封閉空間效應:溫室內溫度濕度較高,通風不良,為害蟲提供了理想的繁殖條件,容易造成害蟲種群迅速增長。全年活躍:不同于露天條件下受季節變化影響較大的害蟲,在溫室環境下許多害蟲可以全年保持活躍狀態,增加了防治難度。傳播途徑多樣:除了從外部帶入外,溫室內部的灌溉系統、工人攜帶物品等也可能成為害蟲傳播的新渠道。11.2設施條件下的防治挑戰有限的空間資源:由于溫室內面積有限,難以實施大規模的物理隔離措施,必須尋找更加高效緊湊的解決方案。高投入產出比要求:為了確保經濟效益最大化,溫室管理者往往希望在最小化防治成本的前提下獲得最佳結果,這對防治技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環保壓力增大:隨著人們對食品安全和環境保護的關注度不斷提高,傳統化學農藥的使用受到了更多限制,促使研究開發更綠色友好的防治手段。11.3管理方案優化預防為主策略:建立嚴格的衛生管理制度,定期清潔溫室及其周邊環境,防止害蟲滋生;同時加強對進出人員物資的檢查,切斷潛在傳染源。綜合防控體系:結合物理機械措施(如黃色粘蟲板)、生物防治(如釋放天敵昆蟲)以及必要的化學藥劑處理,形成一個多維度、多層次的防護網絡。智能監控與預警系統:利用物聯網(IoT)、傳感器等現代信息技術實時監測溫室內環境參數及害蟲動態,及時發出警報并采取相應措施,提高響應速度和準確性。第十二章:檢疫性害蟲及其防控12.1檢疫法規與標準國際公約與協議:各國之間簽訂了一系列關于植物保護的國際公約(如《國際植物保護公約》),明確了跨境貿易中應遵循的基本原則和技術規范。國家法律法規:每個國家根據自身情況制定了相應的植物檢疫條例,規定了進出口貨物必須接受嚴格檢驗檢疫的要求,以防止外來有害生物入侵。行業標準制定:行業協會和科研機構積極參與相關標準的起草工作,確保檢疫流程科學合理,便于實際操作執行。12.2主要檢疫性害蟲介紹蘋果蠹蛾(Cydiapomonella):原產于歐洲,是全球范圍內最具破壞力的果樹害蟲之一,主要危害蘋果、梨等果實。其幼蟲鉆入果實內部取食果肉,嚴重影響果實品質。地中海實蠅(Ceratitiscapitata):廣泛分布于熱帶亞熱帶地區,幾乎能侵害所有水果蔬菜,尤其喜歡柑橘類作物。成蟲產卵于果實表面,孵化后幼蟲蛀食果肉,造成大量經濟損失。紅火蟻(Solenopsisinvicta):源自南美洲,現已擴散至多個國家和地區,不僅攻擊農作物,還會威脅人類和其他動物的安全。其巢穴位于地面下,一旦受到擾動就會迅速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揚帆起航夢想啟程
- 2023四年級數學下冊 七 三角形、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第4課時 三角形按角分類教學設計 蘇教版
- 認證體系業務培訓
- 《8 包餃子》(教學設計)-2023-2024學年四年級上冊綜合實踐活動皖教版
- 七年級英語下冊 Module 5 Shopping Unit 1 What can I do for you第2課時教學設計(新版)外研版
- 2024-2025學年高中生物 第4章 第2節 基因對性狀的控制教學設計 新人教版必修2
- 過敏性休克的護理措施
- 2024-2025學年高中語文 第六課 語言的藝術 2 第二節 語言表達的十八般武藝-修辭手法教學設計 新人教版選修《語言文字應用》
- Unit7 Integrated Skills教學設計2023-2024學年牛津譯林版英語七年級下冊
- 2023三年級英語上冊 Unit 2 Friends and Colours Lesson 10 Red,Yellow,Blue,Green教學設計 冀教版(三起)
- 2014-2021年湖北普通專升本大學英語真題試題及答案
- 山東省威海市2024屆高三下學期二模試題 數學 含解析
- 農大3號雞飼養管理手冊-
- 不公開開庭審理申請書
- 《第二單元 我是機器人工程師 1 垃圾的收集》說課稿-2023-2024學年川教版信息技術(2019)六年級下冊
- GB/T 23694-2024風險管理術語
- 手術部位標識國家標準(2023版)
- DB32T464-2009 文蛤 灘涂養殖技術規范
- 2024年晉中職業技術學院單招職業技能測試題庫往年題考
- 青島版小學科學二年級(下冊)單元教學計劃
- 無人機職業生涯規劃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