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7T 2857-2016 中低溫太陽能工業熱力應用技術規范 _第1頁
DB37T 2857-2016 中低溫太陽能工業熱力應用技術規范 _第2頁
DB37T 2857-2016 中低溫太陽能工業熱力應用技術規范 _第3頁
DB37T 2857-2016 中低溫太陽能工業熱力應用技術規范 _第4頁
DB37T 2857-2016 中低溫太陽能工業熱力應用技術規范 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ICS27.160DB37DB37/T2857—2016中低溫太陽能工業熱力應用技術規范山東省質量技術監督局發布IDB37/T2857—2016前言 1 13術語和定義 14系統分類 25設計要求 26系統施工安裝 6DB37/T2857—2016本標準按照GB/T1.1—2009給出的規則起草。本標準由山東省質量技術監督局提出并歸口。本標準起草單位:山東省產品質量檢驗研究院、山東省太陽能行業協會、山東力諾瑞特新能源有限公司、濰坊強勝新能源有限公司。本標準主要起草人:孫玉泉、李郁武、劉華凱、李衍山、任勇、馬光柏、劉雪平、劉磊、王帥、張慶奎、孫武辰、顏士峰、閆崇強、張海洋、李曉、李倩。1DB37/T2857—2016中低溫太陽能工業熱力應用技術規范1范圍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文件。GB/T700碳素結構鋼GB/T714橋梁用結構鋼GB1576工業鍋爐水質GB/T4272設備及管道絕熱技術通則GB/T6424平板型太陽能集熱器GB/T5465.1電氣設備用圖形符號第1部分:概述與分類GB/T20095太陽熱水系統性能評定規范GB/T30724工業應用的太陽能熱水系GB50057建筑物防雷設計規范GB50207屋面工程質量驗收規范GB/T50801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CJ128熱量表2DB37/T2857—2016應用太陽能集熱器大型陣列、循環系統、儲熱系統和控制系統等集成技術及設備為工業生產過程提4系統分類4.1按系統傳熱工質的流動方式分類類型1:自然循環系統僅利用傳熱工質的密度變化來實現傳熱工質循環的中低溫太陽能工業熱力應用系統。類型2:強制循環系統利用泵或其他外部動力迫使傳熱工質進行循環的中低溫太陽能工業熱力應用系統。類型3:直流式系統傳熱工質一次流過太陽能集熱器后進入蓄熱裝置或進入使用點的中低溫太陽能工業熱力應用系統。4.2按儲能裝置內水被加熱方式分類類型1:直接系統儲能裝置內的水直接流經太陽集熱器的系統。類型2:間接系統儲能裝置內的水通過換熱器被太陽集熱器內的傳熱工質加熱的系統。4.3按系統傳熱工質與大氣相通狀況分類類型1:敞開系統傳熱工質與大氣有大面積接觸的系統,接觸面主要在儲能裝置的敞開面。類型2:開口系統傳熱工質與大氣的接觸處僅限于補給箱、膨脹箱的自由表面或排氣管開口的系統。類型3:封閉系統傳熱工質與大氣完全隔絕的系統。對于間接系統,流經太陽能集熱器的傳熱工質與大氣相通的狀況、儲能裝置內水與大氣相通的狀況有可能不同,應按傳熱工質與大氣相通的狀況、儲能裝置內水與大氣相通的狀況分別進行分類。4.4按系統有無輔助熱源分類類型1:單獨太陽能系統沒有任何輔助熱源的中低溫太陽能工業熱力應用系統。類型2:帶輔助熱源太陽能系統太陽能和輔助熱源聯合使用,可不依賴太陽能而單獨提供所需熱能的中低溫太陽能工業熱力應用系5設計要求5.1勘查用戶基本情況5.1.1環境條件3DB37/T2857—2016設計系統時應對系統的安裝地點緯度、月均日輻照量、日照時間、環境溫度等氣候狀況了解清楚。5.1.2用水情況應了解用熱對象的日均用水量、用水方式、用水溫度、用水流量、用水位置等用能要求。5.1.3場地情況應了解場地的面積、形狀及遮擋情況等,并注意系統安裝所在建筑物的承載能力。5.1.4水電情況5.1.5工業過程用能特殊要求應了解工業過程用熱特殊要求,如:供熱壓力、持續性、穩定性等特性。5.2確定系統運行方式中低溫太陽能工業熱力應用的運行方式應根據用戶基本條件、用戶使用需求、生產工藝要求、輔助熱源及安裝場地、集熱器與儲能裝置相對安裝位置等因素綜合加以確定。5.3確定集熱器類型5.4確定系統集熱面積5.5儲能裝置5.5.1儲能裝置的容量應與日均用熱量相適應。5.5.2系統儲能裝置一般為常壓水箱和承壓水箱,水箱應有足夠的強度和剛度。水箱的適當位置應設有排污口和必要的檢修孔,常壓水箱還應在適當位置設置通氣孔、溢流口。承壓水箱應具有安全泄壓閥,應能耐受系統運行壓力及防腐蝕要求。5.5.3儲能裝置應滿足防腐要求,保證水質清潔。5.5.4為了減少熱量損失,儲能裝置應采取相應的保溫措施。5.6換熱器5.6.1換熱器可根據換熱負荷參照有關設計規范或廠商說明進行設計或選型。5.6.2換熱器與傳熱工質應有較好的相容性,不會對水產生二次污染。5.6.3換熱器應考慮防垢措施或采用適當的清垢方法。5.6.4在間接中低溫太陽能工業熱力應用系統中,換熱器不應該明顯降低集熱器效率。當集熱器的太陽能收益達到可能的最大值時,換熱器導致的集熱器效率降低不應該超過10%,如果系統中有多個換熱器,換熱器導致的集熱器效率降低的總和不應超過10%。5.7系統布局5.7.1儲能裝置和集熱器定位4DB37/T2857—20165.7.1.2.2儲能裝置上面及周圍應有能容納至少1人的作業空間,一般要求與四周及頂面保持適當的系統側重在冬季使用,其安裝傾角宜等于當地緯度加10°。為了避免遮擋,集熱器離遮光物的最小距離可按式(1)計算:D=L×ctgα×cosa..................................(1)L——遮光物最高點與集熱器最低點間的垂直距離,m;as——當地春秋分正午12時的太陽高度角(季節性使用),度;當地冬至日正午12時的太陽高度角(全年性使用),度。a——集熱器方位角,度。5DB37/T2857—20165.8.1.5集熱器循環管路應有0.3%~0.5%的坡度,以避免氣塞現象,可滿足循環、排空或回流的系統中,管路的坡度應使系統中的水自動回流,不應積存。5.8.1.6在管路循環中,易發生氣塞的位置應設有排氣閥;當用防凍液作為傳熱工質時,宜使用手動排氣閥,需要排空和防凍回流的系統應設有吸氣閥。在系統各回路及系統要防凍排空部分的管路的最低點及易積存的位置應設有排空閥,以保證系統排空。5.8.1.7在強迫循環系統的循環管路上,必要時應設有防止傳熱工質夜間倒流散熱的單向閥。5.8.1.8宜設置系統備用泵、旁通管路、手動閥等部件,以便于檢修及泵出現問題時保證正常運行。5.8.1.9宜在系統管路中設溫度傳感器、流量計、壓力表(或壓力傳感器)及其數據采集和監測系統。5.8.1.10間接系統的循環管路上應設膨脹箱。閉式間接系統的循環管路上同時還應設有壓力安全閥和5.8.1.11當集熱器陣列為多排或多層集熱器組并聯時,為了維修方便,每排或每層集熱器組成的進出5.8.1.12系統中的換熱器一般應按逆流方式連接,儲能裝置內的單循環換熱器位于高處進口與系統高溫管路相連,位于低處的出口與低溫管路相連。5.8.2系統保溫5.8.2.1集熱器保溫為了減少熱量損失,集熱器吸熱板背面應設有保溫層,其保溫設計應按GB/T8175的規定進行。5.8.2.2儲能裝置保溫為了減少熱量損失,儲能裝置應設有保溫層,其保溫設計應按GB/T8175的規定進行。5.8.2.3管路保溫系統管道保溫設計應按GB/T8175的規定進行,管路保溫性能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工業設備及管道絕熱工程質量檢驗評定標準》GB50185的要求。管路保溫層外宜加設保護層。5.9控制系統5.9.1控制系統應根據系統運行要求、控制原理及系統操控執行部件設計或選擇控制系統,應能滿足系統運行控制要求及安全保護要求,具備一定的故障報警能力及一定的防凍、過熱保護等措施。5.9.2系統防凍措施5.9.2.1如果集熱器不滿足抗凍要求,可將系統中的水或系統室外部分的水排放,可采用手動閥,也可選用具有防凍功能的溫控系統控制電磁閥打開,或選用非電控溫控閥。5.9.2.2對于強制循環系統,可將儲能裝置放在低于集熱器的位置,在循環泵運行停止后,使集熱器和循環管路中的水回流;也可采用具有防凍定溫循環功能的溫控系統,進行定溫強制循環防凍。5.9.2.3在集熱器滿足抗凍要求的條件下,可在保溫層與管路之間加入發熱元件,如自控溫電熱帶等;可通過管路設計,只使循環管路中的水回流;也可采用其他安全可靠的方法。5.9.2.4中低溫太陽能工業熱力應用系統如果使用防凍傳熱工質進行防凍。傳熱工質的凝固點應低于系統中使用期內最低環境溫度。5.9.3系統過熱保護6DB37/T2857—2016系統應設置得當的過熱保護措施,確保系統在高輻照條件下可正常運行。出現過熱開口系統應能自動回到自動運行狀態。閉式系統應設置過熱保護裝置。6系統施工安裝6.1一般要求6.1.1系統安裝要求在系統安裝時,不應破壞建筑物的結構和削弱建筑物在壽命期內承受任何荷載的能力,不應破壞屋6.1.2雷電系統如不處于建筑物上避雷系統的保護中,應按照GB50057規定的要求增設避雷措施。6.1.3風載系統安裝在室外的部分應能經受不低于10級風的負載;如果當地歷史最6.2系統基礎6.2.1集熱器基礎集熱器基礎可建在屋頂防水層上,也可建在屋頂結構層上。建在屋頂結構層上的基礎,其預埋件應與結構層中的鋼筋相連,并做好防水,防水制作應符合GB50207規定的要求。基礎頂面應設有地腳螺絲或預埋件,便于同支架緊固或焊接在一起。建在屋頂防水層上的基礎,可不設地腳螺絲或預埋鐵。基礎的高度應考慮日后的屋面維修。6.2.2儲能裝置基礎儲能裝置基礎宜設置在地面上,也可以設在建筑物的承重梁或承重墻上。儲能裝置水滿時的荷載不應超過建筑設計的承載能力。基礎的位置和高度應留有維修保養的空間。6.3系統支架6.3.1系統支架應根據設計要求選取材料,并符合GB/T700和GB/T714規定的要求。支架的焊接點應按設計要求進行。6.3.2系統支架應采用螺栓或焊接固定在基礎上,并應確保強度可靠、穩定性好。為了確保系統泄水及防凍回流等需要,設計有坡度要求的支架應按設計要求安裝。6.3.3采用建在屋頂防水層上的基礎時,系統支架可擺放在基礎之上,然后把各排支架用角鋼等材料連接在一起并與建筑物相連,提高抗風能力。系統支架應進行防腐處理。6.4集熱器安裝6.4.1集熱器定向及安裝傾角應滿足本標準5.7.1.3.1、5.7.1.3.2的要求。6.4.2最前排集熱器與遮光物的距離以及多排集熱器排與排之間的距離應滿足5.7.1.3.3的要求。6.4.3集熱器的相互連接應按集熱器產品設計的連接方式連接。6.4.4安裝集熱器時,應有不透明的物體遮蓋集熱部件,直至通水方可除去遮蓋物。7DB37/T2857—2016架上。6.6.1系統的電氣控制箱安裝應符合GB50171規定的要求。使用導熱膠;——儲能裝置溫度傳感器可安裝在盲管中或直接浸入儲水(能)箱中,也可緊貼在儲能裝置外壁并與儲能裝置壁有良好的接觸。6.6.3導線布置、安裝應符合GB50258規定的要求。當其發生故障時用手動閥工作。過濾器兩端應安裝旁路管道及手動閥,當其發生故障時用手動閥工作。6.7.4管路度及工作壓力。加裝穿墻套管。8DB37/T2857—2016持系統需要的循環及排水坡度。6.7.4.8管道系統中固定支點設置的最大安裝距離應符合表1的要求。公稱直徑/mm最大距離/m保溫管路2233不保溫管路344.556.7.4.9立管的支撐,在2.5m以內應有一個支點。50268的要求進行。6.9.2集熱器之間的連接管應進行保溫,保溫層厚度不小于20mm,在寒冷地區運行的,其保溫層應均不宜超過其臨界厚度。程要求。對于間接系統,單位輪廓采光面積的日有用得熱量qi?≥6.5MJ/m2;在當地標準溫差條件下,儲能裝置中水的溫降值△tsd≤5℃。9DB37/T2857—2016向中低溫太陽能工業熱力應用系統供應的冷水應滿足工業用熱過程及系統的要求,系統提供的熱水不應產生二次污染,系統本身不使水質產生異味、鐵銹或其他有礙人體健康的物質,滿足工業的用水要7.1.3系統過熱保護應確保系統最高運行溫度不超過所用部件的最高需用溫度;敞開和開口系統能自動回到正常運態;封閉系統應有過熱保護裝置。7.1.4系統耐壓對于封閉系統,應有膨脹罐和超壓泄壓裝置,系統至少應能承受1.5倍的額定工作壓力;對于開口系統,被加熱液體應有膨脹空間,并與大氣相通,系統中的任何部件及連接處應能承受該部件及連7.1.5系統耐候性如果系統含有電氣設備,其電氣安全應符合GB50303規定的要求。系統應具有良好的抗風雪、防雨、防凍、防雷擊、防腐蝕等性能,能夠滿足GB/T20095的要求。7.2部件技術要求7.2.1集熱器7.2.1.1采用真空管集熱器作為集熱部件時,應滿足GB/T17581的要求。7.2.1.2采用平板型集熱器作為集熱部件時,應滿足GB/T6424的要求。7.2.1.3采用其他類型的集熱部件時,應滿足系統設計及產品制造要求。7.2.2儲能裝置7.2.2.1儲能裝置內膽應選用耐腐蝕材料或進行內表面防腐處理,儲能裝置不應對水產生二次污染,儲能裝置內膽材料應能承受系統的最高工作溫度和滿水壓力,儲能裝置與承重基礎之間應牢靠固定。7.2.2.2儲能裝置的適當位置應設有排污口;在非承壓水箱的適當位置應設有溢流口。7.2.3控制系統7.2.3.1控制系統控制系統應能滿足系統運行控制要求及安全保護要求,具備一定的故障報警能力及一定的保護措7.2.3.2溫度傳感器集熱器用溫度傳感器應能承受集熱器的最高空曬溫度,儲能裝置用溫度傳感器應能承受儲能裝置的最高工作溫度,精度不低于±2℃,應具有較好的耐腐蝕、耐結垢、耐浸水封裝。7.2.3.3水位傳感器水位傳感器至少應能滿足缺水水位及滿水水位顯示,顯示應穩定。分段顯示水位的系統,水位傳感器在滿量程狀態下,其顯示精度不低于標稱高度的±5%;連續顯示水位的系統,顯示精度不低于±5%。DB37/T2857—20167.2.3.4壓力變送器系統應用的壓力變送器精度不低于±0.5%校驗量程。7.2.3.5控制柜中關于控制柜安裝、內部電器及電線的相關要求。7.2.3.6防雷控制系統應處于防雷擊范圍之內。18713的要求。7.2.5膨脹箱膨脹箱的選型應滿足系統介質的膨脹量、溫度、壓力和防腐的要求。7.2.6電磁閥、電動閥電磁閥、電動閥的工作條件應適合系統壓力、溫度及控制要求。7.2.7熱量表熱量表安裝必須遵循電器設備安裝規程進行電器安裝。確保其安裝的周圍環境遠離電磁干擾(如電器開關,電動設備,熒光燈等)。熱量表的計算器應該借助配套的固定器安裝在遠離熱源的位置。7.2.8其他部件系統所選用的傳感器、控制器等其他部件,應滿足相應標準要求。8系統試驗方法8.1熱性能試驗8.1.1測試參數在熱性能試驗前,系統應連續運行三天,測試系統提供的熱流體溫度、壓力、流量、持續性、穩定性等技術參數,應能滿足設計要求,滿足工業生產過程要求。8.1.2主要測量儀表要求8.1.2.1熱量表可用熱量表進行熱量計量。熱量表的準確度應達到CJ128-2007規定的2級,應選用高溫型熱量表。熱量表的宜安裝在熱水出口主管路靠近儲能裝置的位置。8.1.2.2溫度傳感器測量水溫的溫度傳感器準確度應為±0.2℃。DB37/T2857—2016冷水溫度傳感器應安裝在冷水進入太陽能集熱系統的入口主管道上;熱水溫度傳感器應安裝在太陽能集熱系統熱水出口主管道靠近儲能裝置的位置;儲能裝置溫度傳感器放置在水箱內靠近中部的位置。8.1.2.3流量計流量測量的準確度應在±1%以內。流量傳感器的選用應與其所安裝的管道管徑或流量相匹配,并能耐受介質的溫度。冷水流量傳感器應安裝在冷水進入太陽能系統的入口主管道上,熱水流量傳感器應安裝在太陽能系統熱水出口主管道靠近儲能裝置的位置。8.1.3其它儀表和參數測量的技術要求其它儀表和參數測量的技術要求應符合GB/T20095中7.1~7.5的要求。8.1.4日有用得熱量試驗條件系統進行日有用得熱量試驗時,氣象條件應符合以下要求:a)環境溫度ta在8℃~39℃;b)環境空氣的平均流動速率不大于4m/s;c)當地太陽正午時前4h到太陽正午時后4h試驗期間,集熱器同一傾角斜面上的太陽輻照量應大于或等于16MJ/m2。8.1.5日有用得熱量試驗8.1.5.1中低溫太陽能工業熱力應用系統的得熱量Q可以用熱量計直接讀取、通過測量集熱器陣列進出口的溫差及流量后計算得到或采用混水法試驗測得,應依據系統型式確定試驗所選用的方法。8.1.5.2采用熱量計時,直接讀取熱量計上的熱量或計算機存儲的熱量計數據作為系統得熱量,設計了排空防凍功能的集熱器,排空部分的熱量不應被計入得熱量。8.1.5.3采用溫差流量法計算時,流量計和溫度傳感器應安裝在集熱器陣列的主管道上,集熱器回路得熱量通過下式(2)計算得到:.................................(2)Q——中低溫太陽能工業熱力應用系統得熱量,MJ;G——水的定壓比熱容,J/kg·℃;進熱水儲能裝置溫度,℃;ti——進中低溫太陽能工業熱力應用系統冷水溫度,℃;T——測量參數采樣周期,s。8.1.5.4采用混水法測試時,按照GB/T20095的規定的進行。8.1.6日有用得熱量的計算中低溫太陽能工業熱力應用系統單位輪廓面積日有用得熱量按下式(3)進行計算:DB37/T2857—2016.......................................式中:q——中低溫太陽能工業熱力應用系統日有用得熱量,MJ/m2;Q——中低溫太陽能工業熱力應用系統得熱量,由熱量表直接讀取或由式(2)得到,MJ;A.——中低溫太陽能工業熱力應用系統集熱器輪廓采光面積,按照GB/T19141規定的方法計算,m2;H——測試期間的日太陽輻照量,MJ/m2。8.1.7儲水(能)箱保溫性能儲能裝置保溫性能的試驗按GB/T20095的方法進行,系統設有多個儲能裝置時,可分別測試其保溫性能。8.2水質檢查對系統進口及出口水質進行測試,系統不應對水產生二次污染。向鍋爐供熱的水質按GB1576《工業鍋爐水質》進行試驗。8.3過熱保護檢查是否有過熱保護措施。系統在輻照量≥16MJ/m2的天氣條件下,連續運行三天,檢查系統是否正常。根據系統的最高工作溫度,檢查系統部件的耐溫,以及防凍液的沸點是否滿足耐溫要求。8.4耐壓試驗耐壓試驗應在不受太陽輻射的影響下進行。對于封閉式系統,耐壓試驗可在系統進行水壓試驗時同時進行,系統注液后給系統加壓至其額定工作壓力的1.5倍壓力,保壓30min,之后檢查壓力表,如果系統的壓力無明顯降低,將試驗壓力降至系統工作壓力,保持60min,如系統管路、部件及其連接無滲漏,則耐壓合格。對于開口系統,應在系統試水后檢查系統管路部件及其連接有無明顯滲漏,應檢查系統中部件的耐壓是否滿足系統的最大工作壓力要求。耐壓檢驗結果記入報告中。8.5系統耐候性系統抗風雪、防雨、防凍、防雷擊、防腐蝕等性能按照GB/T20095規定的方法進行。8.6集熱部件試驗集熱器的試驗方法按照GB/T17581、GB/T6424等標準進行。集熱管的試驗方法按照GB/T17049等標準進行。9系統驗收9.1系統性能DB37/T2857—2016d)集熱系統描述(見表2);e)集熱系統項目建設情況(見表3);f)水箱結構示意圖(見表4);g)集熱部件性能試驗報告(滿足本技術規范7.2.1的要求)。9.2.2系統調試運行驗收文件,調試驗收可參照附錄B給出的方法進行。序號名稱循環方式集熱器陣列(管支數/片X集熱器片數)自然循環強制循環直流式組合一組合二注:工程僅采用一種集熱器組合的,只需填寫組合一,有兩種及兩種以上的可按照實際情況添加。序號項目名稱系統水量安裝位置管支數真空管規格真空管悶曬輻照量排列方式管長管徑表4水箱結構序號項目名稱水箱結構尺寸承壓式/非承壓式凈容水量水箱內膽材料水箱外殼材料水箱保溫方式及材料水箱保溫厚度表5管路序號項目名稱材質管路材料管徑管路材料厚度保溫材料保溫厚度DB37/T2857—2016(資料性附錄)系統集熱面積設計A.1直接系統集熱器采光面積集熱器采光面積可根據用戶的每日用水量和用水溫度確定,按式(A.1)估算:Ae——直接系統集熱器采光面積,m2;G——水的定壓比熱容,kJ/kg·℃;tend——儲水(能)箱內水的終止溫度,℃;ti——水的初始溫度,℃;不——當地春分或秋分所在月集熱器受熱面上月均日輻照量,kJ/m2;f——太陽能保證率,無量綱,根據系統使用期內的太陽輻照,系統經濟性及用戶要求等因素綜ned——集熱器全日集熱效率,無量綱,根據經驗值取0.40~0.55;nL——管路及儲水(能)箱熱損失率,無量綱,根據經驗值取0.2~0.25。集熱器采光面積的估算也可根據國際上通用的f-chart軟件或類似的軟件進行。A.2間接系統集熱器采光面積間接系統與直接系統相比,由于換熱器內外存在傳熱溫差,使得在獲得相同溫度熱水的情況下,間集熱器效率的影響。當換熱器的效率達到最大,“換熱器因子”可用式(A.2)表示:.................................F——集熱器熱轉移因子,無量綱;U——集熱器總熱損失系數,W/(m2·℃);間接系統的集熱器采光面積AN可按式(A.3)計算:.....................................(A.3)DB37/T2857—2016(資料性附錄)B.1概述本試驗程序是為確定太陽能熱水系統是否正確安裝和是否處于良好工作狀況提供一個快速、低成本的檢查方法。試驗不需要特殊的氣候條件,可在一天中的任何時候進行。試驗程序不包括熱性能或系統效率的評估。B.2必備條件B.2.1資料資料包括:——系統布置圖;——系統管路圖和電氣線路圖;——所有有關參數(例如,儲水(能)箱內的水溫等)的數值;——控制功能說明,包括控制類型及隨溫度而變化的開關狀態圖;——溫度傳感器在不同溫度下的輸出信號(如電阻、電壓)標定曲線;——不同濃度下的防凍傳熱工質性質數據,包括密度、折射率、凝固點、沸點、蒸汽壓力等。B.2.2儀器儀器包括:——溫度傳感器的精度為士0.1℃,響應時間不超過幾秒,用于對溫控器或溫控閥的開關溫度進行測量;——輸人信號發生器,用于模擬溫度范圍為-20℃~20℃的傳感器信號(根據傳感器類型,需要在不同的范圍內有不同精度的十進制電阻,或許需要直流電壓校準器);——歐姆表和電壓表或萬用表,用以測量溫度探頭模擬器的特性;——用以檢測控制傳感器的恒溫水浴;——夾持式電流表,用以測量通過輔助電加熱器的電流;——手提式壓力表,用以檢測膨脹箱內的空氣壓力;——密度計、手提式折射計或其他測量防凍液濃度的適當儀器(用以測量冰點);——杜瓦瓶或凍結噴嘴,用于對防凍保護傳感器的測試;——水平儀,用以對回流或排空系統管路的坡度進行檢查;——水桶或類似容器和秒表,用于對排空系統從手動排空閥流出的水流r進行測量;——如果集熱器陣列不能承受悶曬或空曬,應有覆蓋的方法。DB37/T2857—2016B.3.1.1儲水(能)箱、集熱器基礎應符合設計要求。B.3.1.2支架安裝應符合設計要求。B.3.1.3集熱器和儲水(能)箱的位置以及連接它們的管路應符合設計要求。注:本條對自然循環系統特別重要。B.3.1.4每一個集熱器的連接應使通過集熱器的工質流量符合設計要求。B.3.1.5集熱器溫度傳感器應按設計要求或廠家推薦方式安裝,并應檢查其線路的連接。B.3.1.6儲水(能)箱溫度傳感器應按設計要求或廠家推薦方式安裝。B.3.1.7管路溫度傳感器應按設計要求或廠家推薦方式安裝。B.3.1.8排氣閥應按設計要求安裝;注:至少應安裝一個排氣閥,宜安裝在系統的最高點。B.3.1.9止回閥應按設計要求安裝,閥體上的箭頭方向應指向正確方向。B.3.1.10電磁閥應按廠家推薦方式安裝。B.3.1.11放空閥應按設計要求安裝。B.3.1.12壓力安全閥應按設計要求安裝。B.3.1.13過濾網應按設計耍求安裝。B.3.1.14泵應按廠家要求安裝,電源線的連接應使泵的轉向正確,泵應良好接地。B.3.1.15膨脹箱應按設計要求安裝。B.3.1.16儲水(能)箱及管路保溫應按設計要求制作(厚度、保護層等)。B.3.1.17換熱器應按設計或廠家要求安裝,通常換熱器按逆流方式運行,換熱器的進出管路應正確連接。B.3.2部件完整性及運行條件B.3.2.1集熱器B.3.2.1.1通過目視檢查集熱器部件,應無損傷。B.3.2.1.2通過目視檢查,確保集熱器通氣孔不堵塞。B.3.2.2集熱器陣列B.3.2.2.1通過目視檢查集熱器連接處是否泄漏。B.3.2.2.2通過目視檢查與管線連接處是否泄漏,保溫層不能有浸濕或破損。B.3.2.2.3通過目視檢查放氣閥是否泄漏;檢查手動放氣閥能否開啟。B.3.2.2.4通過目視檢查壓力安全閥是否泄漏。通過壓縮壓力安全閥的彈簧,檢查該閥能否自由打開和關閉,關閉時不應泄漏。檢查可在通常的壓力下進行。B.3.2.2.5如果集熱器陣列由若干集熱器組組成,應檢查各集熱器組的流量平衡情況。在晴朗的天氣條件下,各集熱器組的出口溫度差不應超過3℃。B.3.2.3管路系統B.3.2.3.1通過目視檢查管線各連接處是否泄漏,保溫層不能有浸濕和破損。B.3.2.3.2檢查電磁閥在開關過程中的聲音是否正常。B.3.2.3.3通過目視檢查放空閥是否泄漏。B.3.2.3.4通過目視檢查泵是否泄漏,運行是否正常。B.3.2.3.5如果在液體壓力表和管路之間有手動閥門,打開閥門檢查壓力表的工作情況。B.3.2.3.6在防凍回流系統中,檢查運行及非運行情況下回流水箱的水位,水位應符合設計要求。B.3.2.3.7如果有流量表,應檢查流量,其值與設計流量相差不應超過20%。B.3.2.3.8對于有膨脹箱的閉式間接系統,應檢查管路系統的壓力是否符合設計要求。如果系統沒有給定壓力條件,系統壓力宜至少高于靜壓(系統最高點離最底點的高度)0.05MPa。B.3.2.3.9在間接系統中,如果用的是有膜膨脹箱,應檢查膜的位置及其完整性。如果膨脹箱中工質的壓力(B.3.2.3.5中測得)比空氣的壓力大很多,表明膨脹箱不能提供更多的工質。膜是否損壞可通過敲擊工質及空氣腔發出的聲音加以確定。另外,當膨脹箱的空氣閥打開時,如有工質泄漏也表明膜已損壞。B.3.2.3.10在間接系統中,如果用的是開式膨脹箱,應通過計算檢查膨脹箱容積是否符合使用要求。通過目視檢查儲水(能)箱是否泄漏,水箱壁是否有明顯變形。保溫層不應潮濕。B.3.2.5換熱器通過公式(B.1)估算集熱器回路中換熱器所引起的系統集熱效率降低值:................................式中η0和a分別是集熱器零熱損集熱效率和用集熱器熱損系數確定的常數,它們可由集熱器性能測試獲得;A為系統集熱器采光面積;(UA)n為換熱器傳熱速率,大型系統外部換熱器的(UA)x可從廠家提供的換熱器性能數據中獲得,設計的換熱器的(UA)hx可由換熱器的性能實驗獲得。B.3.3控溫裝置B.3.3.1非電控溫控閥對于使用溫控閥控制水溫的直流系統,應將受檢的溫控閥放人恒溫水浴中,用溫度計測量水溫。逐漸升高恒溫水浴的溫度,使溫控閥正好開啟。將測得的水溫與溫控閥標稱的開啟溫度相比較,兩者相差不能大于士2.5℃。B.3.3.2溫控器和傳感器B.3.3.2.1初始步驟按照如下步驟操作:a)將總電源開關設到“關”的位置;b)在溫控器的輸人部位標出傳感器的導線;c)用合適的溫度模擬器代替溫度傳感器;d)將總電源開關設到“開”位置。B.3.3.2.2溫控器許多產品都有內置測試燈,系統的工作狀況可以通過指示燈觀察到。B.3.3.2.3控制方式DB37/T2857—2016B.3.3.2.3.1溫控器溫控器是基于溫度或溫差進行控制的,在系統整個運行溫度范圍內,溫控器的控制誤差應保持不變。控制誤差的檢驗,至少需要對應整個運行溫度范圍內的低、中和高3組不同的溫度。B.3.3.2.3.2定溫控制a)在溫控器上設定關閉溫度Ts和開啟溫度T?(To>Ts),用溫度模擬器模擬溫控器的輸入溫度TI。溫度模擬器的初始值設置為Ti=Ts-10℃,逐漸增加溫度Ti,當Ti=To時,執行裝置應立即開啟;逐漸降低溫度Ti;,當T=Ts時,執行裝置應立即關閉。將給定的標稱值與實測值相比較,其差值不應超過2℃。b)根據所希望獲得的熱水溫度T設定溫控器,用溫度模擬器模擬溫控器輸入溫度Tno溫度模擬器的初始值設置為Ti=T-10℃,逐漸增加溫度Tr,當執行裝置開啟時,記錄To的值;設置溫度模擬器參數的初始值為Ti=T+10℃,逐漸降低溫度T?,當執行裝置關閉時,記錄Tio的值。將T與測得的Tnow、Tro相比較,其差值不應超過2℃。B.3.3.2.3.3溫差控制將給定的標稱值與實測值相比較,其差值不應超過2℃。當TH-TL=△To時,溫控器會發生一個從開啟到關閉的變化。逐漸降低溫度Ta,檢查泵的關閉情況。將給定的標稱值與實測值相比較,其差值不應超過2℃。B.3.3.2.4溫控器的保護功能溫控器可以探測到系統的極端情況,并通過控制相應的執行裝置實現防凍和直流系統的滿水自鎖功a)將防凍保護傳感器的模擬溫度設置為高于防凍保護溫度。慢慢降低模擬溫度,測量有關執行裝置的開啟溫度,并將其與設計的標稱值進行比較。b)在直流定溫系統中,當水箱水滿條件時,調節溫控器輸人模擬溫度達到B3.3.2.3.1中執行裝置的開啟溫度,檢查執行機構是否開啟。B.3.3.2.5感器a)集熱器溫度傳感器的精度應在中溫范圍內檢測。打開泵等待10min。用數字萬用表測量集熱器溫度傳感器的輸出并轉化成溫度值。用與手提儀器相連的標準溫度傳感器測量集熱器下游的工質溫度作為集熱器的實際溫度。兩者相差不應超過2℃。b)儲水(能)箱溫度傳感器的精度應在中溫范圍內檢測。將傳感器的輸出溫度與一個和儲水(能)箱溫度傳感器相鄰的標準溫度傳感器測得的實際溫度相比較,相差不應超過2℃。c)檢驗集熱器防凍保護傳感器接近防凍保護溫度的精度是相當重要的。可以排出大量熱水,以使系統在更接近防凍保護溫度的狀態下運行,并重復a)的步驟來進行。B.3.4防凍保護B.3.4.1檢查防凍液處于低環境溫度下的系統部件內的工質通常是乙二醇和水的混合物,應有足夠低的冰點。DB37/T2857—2016通過檢測乙二醇的濃度(例如,用手提式折射儀)檢查混合物的冰點。冰點是在設計時根據預期的當地最低環境溫度及集熱器的輻射散熱情況加以確定的。B.3.4.2檢查回流B.3.4.2.1用水平儀檢查水平管路的坡度,管路的坡度應符合設計要求。B.3.4.2.2系統的充水情況可以從壓力表觀察到。打開泵,觀察壓力表的讀數。B.3.4.2.3回流可以從壓力表讀數的減少觀察到。關閉泵,觀察壓力表。B.3.4.2.4如有可能,在系統充滿水后關閉泵,檢查水箱內的水位。然后再打開和關閉泵,標記水位作為未來的參考。B.3.4.3檢查排空B.3.4.3.1檢查進氣閥能否正常打開和關閉。B.3.4.3.2如果有控制器控制的電磁閥、應模擬開啟溫度。將檢測的開啟溫度和設計的標稱值相比較。B.3.4.3.3如果有非電動溫控閥,應使用冷凍噴嘴進行檢測。在噴射前應將標準溫度傳感器和閥體固定在一起,檢測時應噴射到溫度傳感元件。將測得的開啟溫度和設計的標稱值相比較。重要的是應檢查防凍保護閥的傳感元件是否被正確安裝。B.3.4.3.4用水平儀檢查水平管路的坡度,管路的坡度應符合設計要求。B.3.4.3.5手動打開排空閥,用一個容器和秒表檢測排空流量。B.3.4.4檢查電加熱帶對于采用電加熱帶進行管路保溫的系統,在電加熱帶電路中串接一塊電流表,使表面溫度探頭與保溫層中的電加熱帶相接觸,接通電源。檢查電加熱帶是否能正常工作及額定溫度是否與廠家標稱的相符。B.3.5材料的過熱保護通過檢查系統管路圖及通過計算并考慮系統所有部件材料的最不利情況,確保可能發生的最高溫度不超過有關材料的最高許用溫度。為了使防凍液在最高的集熱器悶曬溫度下不沸騰,應使用高濃度的防凍液。通過測量乙二醇的濃度,檢查在集熱器的運行壓力下防凍液的沸點。DB37/T2857—2016(資料性附錄)節能量評估方法C.1節能評估的評價指標C.1.1太陽能熱水系統的太陽能保證率應滿足設計要求,當設計無明確規定時,應滿足下表要求。表C.1不同地區太陽能熱利用系統的太陽能保證率f(%)太陽能資源劃分太陽能熱水系統保證率資源極富區f≥60資源豐富區f≥50資源較富區f≥40資源一般區f≥30C.1.2集熱系統效率應滿足設計要求,當設計無明確規定時,系統的集熱效率n應≥42%。C.1.3儲水(能)箱熱損因數Us應不大于30W/(m3·K)。C.1.4系統的供熱水溫度tr應滿足設計要求。C.1.5系統的常規能源替代量應滿足項目立項可行性報告等相關文件的要求,當無文件明確規定時,應在評價報告中給出。C.1.6系統的費效比應滿足項目立項可行性報告等相關文件的要求,當無文件明確規定時,應在評價報告中給出。C.1.7系統的靜態投資回收期應滿足項目立項可行性報告等相關文件的要求。當無文件明確規定時,太陽能供熱水系統的靜態投資回收期應不大于5年并應在評價報告中給出。C.1.8系統的二氧化碳減排量應滿足項目立項可行性報告等相關文件的要求,當無文件明確規定時,應在評價報告中給出。C.1.9系統的二氧化硫減排量應滿足項目立項可行性報告等相關文件的要求,當無文件明確規定時,應在評價報告中給出。C.1.10系統的粉塵減排量應滿足項目立項可行性報告等相關文件的要求,當無文件明確規定時,應在評價報告中給出。C.2評價指標的計算C.2.1集熱系統效率ηη=Q;/(A×H)×100......................(C.1)7——太陽能熱利用系統的集熱系統效率(%);Q,——太陽能熱利用系統的集熱系統得熱量(MJ);A——集熱系統的集熱器總面積(m2);H——太陽總輻照量(MJ/m2)。應進行四種典型氣象條件下的集熱效率測試:b)8MJ/m2<H?≤12MJ/m2;c)12MJ/m2<H?≤12MJ/m2;C.2.2太陽能保證率ff=Q;/Q,×100..................................(C.2)f——太陽能保證率(%);Q——太陽能集熱系統得熱量(MJ);Q?——系統能耗(MJ)。C.2.3貯熱水箱熱損因數USL.............................(C.3)UsL——貯熱水箱熱損因數(W/(m3·K));ti——開始時貯熱水箱內水溫度(℃);tr——結束時貯熱水箱內水溫度(℃);tas(av)——降溫期間平均環境溫度(℃)。C.2.4系統全年得熱量系統全年得熱量,根據典型地區日平均輻照量數據分別計算不同輻照狀況下的系統累積得熱量。Q=x?Q,+x?Q;2+x?Qj?+x?Q;4.........................(C.4)Q?、Q?、Qs、Q——分別為C.2.1中列出的四種太陽輻照量區間的單日集熱系統得熱量(MJ)。x?、X2、X?、x——分別為C.2.1中列出的四種太陽輻照量區間區在當地氣象條件下按供熱水、采暖或空調的時期統計得出的天數。典型地區日平均輻照量數據可參照附錄D給出的數據。傾斜面上太陽輻射總量的氣候學0計算公式可參照附錄E給出的計算方法。C.2.5能源替代量Qtr式中:.....................................(C.5)Q-——太陽能熱利用系統的常規能源替代量(kgce)Qo;——全年太陽能集熱系統的熱量(MJ)q——標準煤熱值(MJ/kgce),本標準取q=29.307MJ/kgce7——以傳統能源為熱源時的運行效率,按照項目立項文件選取,當無文件明確規定時,根據項目適用的常規能源,可按照電0.31、天燃氣0.84選取。C.2.6太陽能熱水系統的費效比CBRr.................................Cr——太陽能熱利用系統的費效比(元/:C——太陽能熱利用系統的增量成本(元),增量成本依據項目單位提供的項目決算書進行核算,項目結算書應對可再生能源的增量成本有明確的計算和說明:Qr——太陽能熱利用系統的常規能源替代量(kgce)q——標準煤熱值(MJ/kgce),本標準取q=29.307MJ/kgceN——系統壽命期,根據項目立項文件等資料確定,當無明確規定,N取15年。C.2.7靜態投資回收期.....................................(C.7)Nh——太陽能熱利用系統的靜態投資回收年限;Cz——太陽能熱利用系統的增量成本(元),增量成本依據項目單位提供的項目決算書進行核算,項目決算書中應對可再生能源的增量成本有明確的計算和說明;Csx——太陽能熱利用系統的年節約費用(元)。C.2.8太陽能熱利用系統的二氧化碳減排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