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高考新教材適用2025版高考歷史專題二輪復習板塊一中國古代史第三講中國古代的經濟與社會生活_第1頁
老高考新教材適用2025版高考歷史專題二輪復習板塊一中國古代史第三講中國古代的經濟與社會生活_第2頁
老高考新教材適用2025版高考歷史專題二輪復習板塊一中國古代史第三講中國古代的經濟與社會生活_第3頁
老高考新教材適用2025版高考歷史專題二輪復習板塊一中國古代史第三講中國古代的經濟與社會生活_第4頁
老高考新教材適用2025版高考歷史專題二輪復習板塊一中國古代史第三講中國古代的經濟與社會生活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三講中國古代的經濟與社會生活一、選擇題1.考古發掘表明,約七千年前的河姆渡人已起先大規模栽培水稻。當時的水稻是由野生稻逐步培育而成,其谷粒外形、顆粒大小已接近現代栽培稻,粒重遠遠超過野生稻。據此可知 ()A.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的國家B.鐵犁牛耕推動了水稻種植業的發展C.古代中國形成南稻北粟的種植格局D.中國原始農業獲得較高程度的發展2.(2024四川樂山期末)據《孟子·滕文公上》記載:“方里而井,井九百畝,其中為公田。八家皆私百畝,同養公田。公事畢,然后敢治私事,所以別野人也。”該材料反映了()A.國君干脆經營全國土地B.井田制度下的耕作方式C.戰國時期的土地私有制D.土地兼并現象極其嚴峻3.(2024河北石家莊一模)戰國時期,“秦以牛田之水通糧蠶食”;漢朝時期一些地區出現“馬耕”;清朝時期,“中原牛小馬助牛,兩牛一馬耕平疇”。這些現象()A.推動了鐵制農具的出現B.加速了小農經濟的形成C.凝合著勞動人民的才智D.得益于國內牧業的發達4.《黃帝內經》記載:“五疫之至,皆相染易,無問大小,病狀相像。”《漢書·平帝紀》記載:“民疾疫者,舍空邸第,為置醫藥。”兩者共同反映了 ()A.對疫病傳染性有肯定認知B.統治者重視疫病防治工作C.中藥起先應用于疫病防治D.對傳染病的預防達成共識5.(2024山東泰安期末)東漢末年為了對抗農夫起義,出現了很多“塢堡”。塢堡是豪強地主以血緣和地域為載體,以宗族與鄉里為紐帶而形成的武裝組織,且耕且戰,自保自存。這一組織()A.是政府接著推行重農抑商政策的體現B.加強了國家對農夫的人身限制C.強化了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因素D.有利于中心集權的進一步加強6.(2024山東濟寧一模)南北朝時期,金屬貨幣在北方幾乎絕跡,谷帛代替了錢幣作為交易媒介。但在南方,金屬貨幣的運用范圍卻不斷擴大,還產生籌碼不足和錢幣盜鑄等問題。這反映出當時()A.南方經濟水平高于北方 B.南北方商品經濟發展程度不同C.貨幣的功能和價值下降 D.中心政府對地方的管控力減弱7.(2024遼寧營口期末)南宋時期,出現了“圩田”“沙田”“涂田”等多種土地利用形式;稻麥兩熟制得以推廣,也有在水稻收割后種植其他糧食、蔬菜、油料作物或綠肥作物。這些現象()A.有利于緩解人口增長的壓力B.表明經濟重心南移的完成C.說明農產品商品化程度提高D.受到當時土地政策的影響8.宋初,市舶管理實行“州郡兼領”;神宗時期,《廣州市舶條》規定市舶事務由漕臣兼領、由轉運使主持;徽宗初年到南宋末年,官府對市舶事務設置“專置提舉”。這反映出()A.中心和地方在博弈中分權B.國家政治形勢的重大變更C.宋朝的稅收政策搖擺不定D.海外貿易的地位日益重要9.(2024山東濰坊高三抽考)唐朝安史之亂后,出現了一次北方移民的南遷潮,韓愈曾說:“士多避處江淮間。”據統計,此時的南方人口已超過北方人口。北宋靖康之變后,“民去本業,十室而九,其不耕之田,千里相望”。北方人口紛紛南遷至江南較少被戰亂波及的地區,南方人口已超過北方一倍以上。這一現象體現了 ()A.北方社會經濟持續衰退B.土地兼并現象緩和C.南北經濟的不平衡加劇D.自耕小農日益破產10.宋代流行“榜下捉婿”,即發榜之日各地富紳們爭相選擇登第士子做女婿。蘇東坡有詩云:“囊空不辦尋春馬,眼亂行看擇婿車。”王安石也說:“卻憶金明池上路,紅裙爭看綠衣郎。”材料意在強調宋代()A.理學思想成熟 B.商品經濟旺盛C.社會階層流淌 D.女性地位提高11.(2024遼寧葫蘆島高三期末)在宋朝城市消防治理方面,最突出的成就是誕生了中國最早的專職消防隊。據考證,北宋的都城東京和南宋的都城臨安均會在城內設望火樓,望火樓下設屯駐部隊,特地負責撲救火災的工作,稱“防隅軍”。這一成就反映出宋朝()A.政府全面強化城市管理B.城市居民防火意識淡薄C.城市經濟發展日益旺盛D.城市職能發生根本變更12.明末清初,在蘇杭絲織業、廣東佛山鑄鐵業、四川煮鹽業等行業中,從業者大多可以與作坊主“同坐共食”,并無主仆名分。由此可知,這些行業()A.人身依附關系松弛B.生產規模擴大C.經營形式得到創新D.經濟效益提升二、非選擇題13.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洪武中,定稅額隨物價輕重,每三非常而取其一”。永樂初規定:“嫁娶喪祭季節禮物、自織布帛、農器、食品及買既稅之物、車船運己貨物、魚蔬雜果,非市販者,俱免稅。”明初,商人無倉存貨,一些人遂趁機操縱價格。明太祖因此下令,在南京三山門等各門外“瀕水為屋,名塌房,以貯商貨”。商人們只要繳納商稅,便可儲存其貨物于塌房,這樣就不會再因無存貨倉庫而受人擺布和操縱價格,便利了商人的貿易。洪武二年,明太祖令“凡內外軍民官司,并不得指以和雇和買,擾害于民。假如官司缺用之物,照依時值,對物兩平收買。或客商到來,申買貨物,并隨即給價”。史料記載:洪武元年,光祿寺“官價比與民間交易價錢每百錢多給十文”。“洪武初,命在京兵馬指揮領市司,每三日一校勘街市度量權衡,稽牙儈物價,在外,城門兵馬亦令兼領市司”。明人稱,“鹽政大體所在,主于足邊便民,而中間條理,不過通商、恤灶二者而已”。明代的茶馬貿易,“陜以西,川以南,置茶馬司各一”,“上以裕國,下以通商,遂為經久之良法”。——摘編自何孝榮《簡論明代的商業政策》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學問,對明朝的商業政策進行評述。

第三講中國古代的經濟與社會生活1.D依據材料可知,當時人們已經起先人工育種,反映了原始農業較高的水平,D項正確。材料沒有與世界上其他國家進行對比,解除A項;鐵犁牛耕出現在春秋戰國時期,解除B項;材料提到了長江下游的河姆渡人種植水稻,但是沒有涉及“北粟”的相關史實,解除C項。2.B依據材料“方里而井,井九百畝,其中為公田”并結合所學學問可知反映的是井田制下的耕作方式,B項正確;“干脆經營”表述錯誤,解除A項;材料與土地私有制無關,解除C項;材料未涉及土地兼并現象,解除D項。3.C依據材料信息,在中國古代不同時期,人們依據地域、畜力、土地、耕作要求等狀況,敏捷運用畜力進行耕作,故選C項;“鐵制農具的出現”是在春秋時期,解除A項;“小農經濟的形成”是在春秋戰國時期,解除B項;古代中國以農耕經濟為主導,畜牧業主要在邊疆地區或游牧區,解除D項。4.A據材料信息可知,《黃帝內經》記載疫情出現后疫病的癥狀相像,《漢書·平帝紀》記載出現疫病后的處置措施,二者都說明對疫病的傳染性已經有了肯定的相識,故選A項。5.C從材料信息看,塢堡是豪強地主將莊園軍事化的產物,強化了莊園的自給自足性,C項正確。塢堡的發展與漢末的戰亂有關,而非政府重農抑商的結果,解除A項;結合所學學問可知,塢堡的出現不利于加強國家對農夫的人身限制,不利于中心集權的加強,解除B、D兩項。6.B材料中南方大量運用金屬貨幣,說明南方商品交易量大,商品經濟發展水平高,B項正確。當時,農業仍舊是經濟水平的主要指標,北方經濟發展水平仍舊高于南方,A項錯誤。貨幣的功能和價值在南北方是一樣的,C項錯誤。材料說明南北方貨幣運用的不同,無法反映中心管控力的大小,D項錯誤。7.A依據材料可知,南宋時期土地利用率提高,農業增產,有利于緩解人口壓力,故選A項;材料沒有涉及南北對比的信息,無法說明經濟重心南移完成,解除B項;材料反映了土地利用率的提高,并未提到農作物用于商品交換,解除C項;宋代實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與土地利用效率無關,解除D項。8.D材料反映出,宋代對海外貿易的管理級別不斷提高,說明海外貿易的地位日益重要,D項正確。宋代加強了對地方的限制,材料無法體現中心與地方的分權,解除A項;國家政治形勢的重大變更主要體現在與北方少數民族政權之間的關系,與海外貿易無關,B項錯誤;宋代外貿稅收成為政府收入的重要來源,不能說明稅收政策搖擺不定,解除C項。9.C從材料信息看,唐朝安史之亂后,南方人口已經超越北方,到南宋南方人口超過北方一倍以上,這是南北經濟不平衡性加劇的體現,C項正確。A項的“持續”表述錯誤,解除。依據人口的變更無法推斷土地兼并和小農生產的狀況,解除B、D兩項。10.C材料說明富紳們希望才子做自己的女婿,結合所學學問可知,通過科舉考試,平民百姓也可以走上仕途,這推動了社會階層流淌,故選C項;材料反映的是宋代的科舉考試,理學思想成熟與材料無關,解除A項;材料中社會階層流淌是由科舉制引發的,解除B項;受理學影響,宋代女性社會地位低下,解除D項。11.C北宋東京和南宋臨安人口多時均超過百萬,市場活躍,交易頻繁,消遣活動豐富多彩,火災隱患增加,望火樓、防隅軍即是在這一背景下誕生的,故選C項;消防治理在于消退火災隱患,并非全面強化城市管理,解除A項;題干未提及城市居民的防火意識,解除B項;古代城市以政治功能為主,城市職能并未發生根本變更,解除D項。12.A據材料可知,從業者和作坊主在身份地位上相對來說是同等的,說明作坊主和從業者人身依附關系松弛,故選A項;材料只論述了從業者和作坊主的身份關系,并沒有生產規模和經濟效益的信息,解除B、D兩項;所謂的經營形式的創新是指工場的出現,材料并未涉及,解除C項。13.參考答案評述:明代統治者推行“抑商”政策,同時也有恤商、通商之舉。輕征商稅、供應庫房、禁止“和雇”“和買”時盤剝商人、統一度量衡等各項舉措,恤商色調深厚。這些政策使商業經濟得到肯定程度的復原發展,除了北京、南京等大中城市、商業中心以外,大批市鎮興起于東南沿海、運輸河沿岸、長江沿岸以及北部邊疆一帶,農村人口大量涌入城鎮,城市化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