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高考適用2025版高考歷史二輪總復習第7模塊2024熱點熱考熱分第20講一個不少統一完整可期_第1頁
老高考適用2025版高考歷史二輪總復習第7模塊2024熱點熱考熱分第20講一個不少統一完整可期_第2頁
老高考適用2025版高考歷史二輪總復習第7模塊2024熱點熱考熱分第20講一個不少統一完整可期_第3頁
老高考適用2025版高考歷史二輪總復習第7模塊2024熱點熱考熱分第20講一個不少統一完整可期_第4頁
老高考適用2025版高考歷史二輪總復習第7模塊2024熱點熱考熱分第20講一個不少統一完整可期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七模塊其次十講一、單選題1.(2024·江蘇)1972年,基辛格在一份備忘錄中描述“中國人”:“他們是意志堅決的思想家,對世界如何發展的看法同我們大相徑庭。他們又是堅毅的現實主義者,面對蘇聯的威逼、日本的復興以及臺灣獨立的可能性,他們認為須要我們的合作。”據此可知,基辛格認為(C)A.中美之間的分歧已消逝 B.中美關系緩和的條件尚不成熟C.世界形勢影響中美關系 D.中國占據中美關系緩和主動權【解析】依據材料可知,基辛格認為雖然中美之間有許多分歧,但是中國面對“蘇聯的威逼、日本的復興以及臺灣獨立的可能性”等世界形勢的改變,情愿與美國合作,C項正確;“分歧已消逝”的說法太肯定,解除A項;當時中美關系緩和的條件已經成熟,解除B項;材料沒有體現“中國占據中美關系緩和主動權”,解除D項。故選C項。2.(2024·江蘇)“坐上那動車去臺灣,就在那2035年,去看看那外婆澎湖灣,……坐上那動車去北京,日夜思念啊在心中,去看看那天安門上太陽升,……去看看那紅旗漫卷映山紅,還有那宏大復興的中國夢。”2024年一曲《2035去臺灣》爆紅網絡,引發共鳴。此曲走紅說明(C)A.“一國兩制”成為兩岸民眾共識B.兩岸關系發生了歷史性改變C.祖國統一是民族復興的必定要求D.民眾希望兩岸實現互聯互通【解析】材料“去看看那紅旗漫卷映山紅,還有那宏大復興的中國夢”強調的是臺灣回來祖國對實現中國夢的重要性,說明的是祖國統一是民族復興的必定要求,C項正確;“一國兩制”并未成為兩岸民眾共識,如“臺獨”分子,解除A項;材料與兩岸關系出現歷史性改變的說法無關,解除B項;材料未涉及民眾希望兩岸實現互聯互通的說法,解除D項。故選C項。3.(2024·山東)《尚書》記載,堯以“仁政”治理國家,以道德教化百姓,在此基礎上“協和萬邦”;禹通過治理洪水贏得民心,開創了“九州同牧”的社會景象。這反映了(B)A.“以民為本”提升了國家行政效率B.“大一統”思想具有悠久歷史傳統C.儒家“仁政”思想已經漸入人心D.中心集權制有利于國家統一【解析】據題意可知,從堯、禹時代就起先有了“協和萬邦”“九州同牧”等“大一統”的思想,說明“大一統”思想具有悠久的歷史傳統,故選B項;材料反映的是“大一統”思想,沒有體現“以民為本”,解除A項;堯、禹時代沒有形成儒家思想和中心集權制,解除C、D兩項。4.(2024·福建)康熙帝曾準備實行招撫方針解決臺灣問題,甚至允許鄭勝利的繼承者鄭經“藩封,世守臺灣”。鄭經堅持以“比朝鮮,不削發”作為投誠條件,康熙帝則認為“朝鮮系從來全部之外國,鄭經乃中國之人”,斷然拒絕。材料體現了清代(C)A.“夷夏之防”阻礙國家統一 B.政府外交理念的逐步近代化C.統治者明確的國家意識 D.朝貢體系隨改朝易代而瓦解【解析】依據材料“……康熙帝則認為‘朝鮮系從來全部之外國,鄭經乃中國之人’,斷然拒絕”可得出,康熙帝認為臺灣自古就是中國領土,不能像朝鮮一樣,說明康熙帝有明確的國家意識,故C項正確;“夷夏之防”指的是重華夏、賤夷狄,材料與此無關,故A項錯誤;當時清政府奉行的是“天朝上國”觀念下的朝貢外交,未體現“政府外交理念的逐步近代化”,故B、D兩項錯誤。5.(2024·廣東)康熙年間編纂《大清一統志》,要求各省以至各縣編撰地方志書。“三藩”斗爭后,臺灣、金門、廈門等處“已屬內地,請敕禮部,增入通志之內”,塞外地名“應察明編入一統志”。這些舉措(C)A.受到“華夷之辨”思想的影響 B.體現滿漢同等的觀念C.利于鞏固統一多民族國家 D.促進了邊疆經濟發展【解析】清政府將新收復地區統一編入一統志,這有助于鞏固統一多民族國家,C項正確;材料未體現出清政府對于少數民族的卑視,解除A項;滿漢同等與材料主旨無關,解除B項;將新收復地區納入一統志并不能干脆推動經濟發展,解除D項。故選C項。6.(2024·浙江)“一國兩制”宏大構想是中華民族對人類政治文明的獨特貢獻。對其相識正確的是(D)①首先是為解決臺灣問題而提出的②是實現中國國家統一的最佳方式③是對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運用和發展④得到了世界的普遍贊譽和高度評價A.①②③ B.①②④C.②③④ D.①②③④【解析】依據題意和所學學問可知,“一國兩制”首先是為解決臺灣問題而提出的,①正確;結合所學學問,“一國兩制”是一個國家、兩種制度的簡稱,指的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國家的主體實行社會主義,香港、澳門和臺灣實行資本主義。它符合國情,是實現中國國家統一的最佳方式,②正確;“一國兩制”是為解決臺灣問題提出的,是對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運用和發展,③正確;“一國兩制”為世界上仍處于分裂中的民族和國家實現和平統一供應了思路,得到了世界的普遍贊譽和高度評價,④正確。綜上,①②③④正確,故選D項。二、非選題7.(2024·上海)臺灣學者李新霖總結了“大一統”與“統一”的關系,稱:“所謂一統者,以天下為家,世界大同為目標;以仁行仁之王道思想,即一統之表現。然則一統須以統一為輔,亦即反正須以撥亂為始。一統與統一既有高下……則‘統一’寓于‘一統’之中,自可知矣。”我們也可以說,在“大一統”概念中,政治版圖的“統一”是其途徑,而“天下大治”則是其最終目的,政治上的“統一”是“大一統”志向狀態的先決條件。統一格局有利于加強中國各地區之間的經濟聯系,有利于提高社會生產力和文化科技水平,有利于促進社會安靜。幾千年來,中華“大一統”思想不斷與時并進,漸漸內化為中國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易》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依靠這種進取精神和寬厚美德,中華大一統文化得以綿遠流長,生生不息。當前,中華民族在整體上空前團結統一,不是偶然的,而是大一統文化的結晶,是歷史發展的必定。中國的歷史證明,國家統一的時代,往往伴隨旺盛富強,聲名遠播;國家分裂的時期,往往帶來山河破裂,社會動蕩。追求統一,反對分裂,這是中華各族人民的基本觀念和共同心聲。歷史一再告知我們,只有統一,中華民族才能夠矗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只有統一,中華民族才能夠走向振興和壯大。探究設問:如何理解材料中“大一統”和“統一”的辯證關系?從文化傳承和民族振興的視角談談維護“大一統”局面的重要性。【答案】關系:“大一統”的含義并非單純指領土的“統一”,它還有著更廣泛的內涵,包括政治清明、社會安定、經濟旺盛,文化多元。故,政治版圖的“統一”是其途徑,而“天下大治”則是其最終目的,政治上的“統一”是“大一統”志向狀態的先決條件。統一格局有利于加強中國各地區之間的經濟聯系,有利于提高社會生產力和文化科技水平,有利于促進社會安靜。重要性:儒家進取精神和寬厚美德,中華大一統文化得以綿遠流長,生生不息。只有統一,中華民族才能夠矗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只有統一,中華民族才能夠走向振興和壯大。【解析】關系:依據材料“所謂一統者,以天下為家,世界大同為目標;以仁行仁之王道思想,即一統之表現。然則一統須以統一為輔,亦即反正須以撥亂為始。一統與統一既有高下……則‘統一’寓于‘一統’之中,自可知矣”并結合所學學問可知,“大一統”的含義并非單純指領土的“統一”,它還有著更廣泛的內涵,包括政治清明、社會安定、經濟旺盛,文化多元。故,政治版圖的“統一”是其途徑,而“天下大治”則是其最終目的,政治上的“統一”是“大一統”志向狀態的先決條件。統一格局有利于加強中國各地區之間的經濟聯系,有利于提高社會生產力和文化科技水平,有利于促進社會安靜。重要性:依據材料“依靠這種進取精神和寬厚美德,中華大一統文化得以綿遠流長,生生不息”得出儒家進取精神和寬厚美德,中華大一統文化得以綿遠流長,生生不息。依據材料“歷史一再告知我們,只有統一,中華民族才能夠矗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只有統一,中華民族才能夠走向振興和壯大”得出只有統一,中華民族才能夠矗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只有統一,中華民族才能夠走向振興和壯大。8.(2024·江西)統一臺灣是康熙帝捍衛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重要舉措。閱讀下列材料:材料在“三藩之亂”即將平定時,康熙帝的留意力便轉向臺灣。康熙二十年,鄭經病死,臺灣內亂,鄭克塽繼位。康熙帝認為時機成熟,確定進征臺灣。他起用施瑯為福建水師提督,授以專征之權。施瑯統水師大軍進軍澎湖與鄭軍決戰,大獲全勝。清廷在發動軍事進攻的同時又進行和平招撫。收復臺灣后,有大臣主見“宜遷其人,棄其地”,而施瑯則堅持認為“棄之必釀成大禍,留之誠永固邊防”,康熙帝確定接受施瑯的建議,臺灣的行政建制從今與內地劃一。這對國家統一、對臺灣經濟、社會與文化的進一步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摘編自卜憲群《簡明中國歷史讀本》完成下列要求:(1)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學問,歸納康熙帝解決臺灣問題的有利條件與合理策略。(2)據材料,簡析康熙帝解決臺灣問題過程中體現出的政治才智,并結合所學學問,指出清政府統一臺灣的重要意義。【答案】(1)有利條件:“三藩之亂”即將平定;臺灣內亂;清朝實力強大。策略:重用人才,授以專征之權;武力威懾與政治招撫并用;建制管理。(2)才智:擅長用人,用人不疑;因剿寓撫;以國家大義為動身點,維護國家統一。意義:維護了國家統一;促進了臺灣與大陸的溝通,有利于臺灣地區的開發。【解析】(1)有利條件:依據“在‘三藩之亂’即將平定時,康熙帝的留意力便轉向臺灣。康熙二十年,鄭經病死,臺灣內亂”可得出“三藩之亂”即將平定;臺灣內亂。結合所學可得出清朝實力強大。策略:依據“他起用施瑯為福建水師提督,授以專征之權”可得出重用人才,授以專征之權;依據“清廷在發動軍事進攻的同時又進行和平招撫”可得出武力威懾與政治招撫并用;依據“臺灣的行政建制從今與內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