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學概論教案_第1頁
語言學概論教案_第2頁
語言學概論教案_第3頁
語言學概論教案_第4頁
語言學概論教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語言學概論·導言一、語言學以及語言學的研究對象

(一)、什么是語言學語言學是研究語言的科學。研究和探討語言的性質、對象、結構和發展規律。

(二)、語言學的研究對象

語言學的主要任務是研究語言的結構規律和演變規律。從對象上來說,包括書面語、口語和外語;從結構研究上說,主要是語音、語匯和語義、語法。也就是說,語言學的研究主要在于語言的符號性結構上,至于語音、文字的意義,不是它研究的任務。比如:

1學習“三個代表”(述賓結構)

2“三個代表”的學習(定中結構)

3學習三個代表(述賓結構)

4三個代表學習(主謂結構)我們知道,第一句“學習”是動詞,“三個代表”是縮略語,是名詞,整句構成述賓結構;第二句構成定中結構,“學習”是名詞;第三句構成述賓結構,但是這里“三個代表”并不是縮略語,而是指三個人;第四句構成主謂結構,但是,“學習”是及物動詞,這句話中缺少了賓語,不通。語言學研究的就是這樣的一些結構規律問題。當然,在這里牽涉到語言學研究的另外一些問題,比如上面的第四句,為什么就不通了呢?這就是說,語言學還必須研究語法結構的約定俗成的規律及其組合的演變規律。同樣的例子還有很多:1羊吃草

2吃羊草

3草,羊吃

4草吃羊如果單純地從上面的語法結構來看,上面的四句話的語法結構是沒有問題的,但是為什么第四句聽起來就不對勁了呢?因為不合理。為什么不合理呢?這是一種約定俗成的講法。在不同的民族中,有不同的語言約定俗成規范,如我國的景頗族,由于一直都與漢族人聚居在一起,所以他們的話具有洋涇浜的性質。試比較:景頗語漢語牙齒洗沒有。沒有刷牙。頭發剪沒有沒有理發。張三同意代表的舉手同意張三當代表的舉手。

這種語法結構的一個鮮明的特征是賓語提前,已經形成一種約定俗成的、通用的語言。

二、語言學的分類和流派(詳見輔導材料一《〈語言學〉輔導材料·語言學的流派及特點》)從不同的角度可以對語言學進行不同的分類。一般來說,可以分成以下種類:普通語言學應用語言學專語語言學(包括共時語言學、歷時語言學)(一)、專語語言學:以某一種具體的語言為研究對象的語言學。1、共時語言學:從一個靜止的時段角度觀察和研究語言,描寫語言在某一個時期的狀態的語言學叫共時語言學。如現代漢語、古代漢語、現代英語等等。2、歷時語言學:從一個較長的時段研究語言的發展歷史,觀察其演變軌跡的語言學,叫做歷時語言學。(二)、普通語言學:以人類的一般語言為研究對象,研究人類語言的性質、結構特征、發展規律的語言學。普通語言學是語言學研究的基礎理論。(三)、應用語言學:研究語言學的應用的語言學。是語言學學者將語言學的基本原理和有關學科結合起來研究問題而產生的新學科。三、語言學的功用1、語言傳遞信息的過程語言傳遞信息,進行交際,大概經過五個階段:編碼——發送——傳遞——接收——解碼。編碼和解碼是根本性的環節。2、語言學在學科發展上的功用(略)3、語言學在社會生活上的功用(略)語言學概論·第一章第一節: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一、語言和說話的關系

二、語言是人類社會最重要的交際工具

第一節: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一、語言和說話1、什么是說話說話是運用語言進行思想交流的行為。2、什么是語言語言是語音、語義結合的符號體系,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和思維工具。3、語言和說話的關系從表義和交流的角度看,語言是說話和表達思想,交流思想的工具;說話是運用語言進行思想交流的行為;說出來的話是人們運用語言工具生產出來的“產品”。語言規則支配著說話,說話則是對語言規則的具體運用,語言就存在于無數的說話中。二、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一)、語言是一種特殊的社會現象語言只存在于人類社會之中。在人類社會的所有人文規范中,語言是非常特殊而且是組成社會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部分。在人類社會的人文規范中,可以分成兩大部份,一是依附于一定的經濟基礎或上層建筑的規范,如政權、法律、宗教、哲學等等,都必須以一定的經濟基礎或者上層建筑存在,某一政權可以利用其強制力禁止某一宗教、哲學思想的傳播。另一類是不依附于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存在的規范,語言就是這樣。政權的強制力并不能禁止某一種語言的延續,比如英國在殖民時期就曾經試圖禁止殖民地的本土語言,推廣英語,但是,百多年的努力只能以徒勞告終。因此,說語言是一種特殊的社會現象,是指語言有如下的特征:1、全民性:為全民共有,盡管在不同的社會團體中有不同的語言風格,但是總體的語言規范是一樣的。如我們說的社會方言。2、超階級性:語言并不專門為某一階級服務。(二)、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p13文字產生以后要適應語言的發展而演變,它始終從屬于語言,是一種輔助的交際工具。旗語、電報等交際工具,大多是在語言和文字的基礎上產生的,各有其特殊的服務領域,使用的范圍相當狹窄,無法與語言、文字的作用相比擬。它們是只適用于某些特殊領域的輔助性的交際工具。之所以說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與人類其他交際工具相對而言的。除語言之外,人們還使用其它的交際工具,如文字、旗語、信號燈、電報代碼、數學符號、化學公式等等。文字記錄語言,打破了語言交際的時間和空間限制,在社會生活中起著重大的作用。但是,文字在交際中的重要性遠不能和語言相比,因為文字是無聲的,它必須以有聲的語言為基礎,一個社會可以沒有文字,但不能沒有語言;一個人如果是文盲,還可以像正常人一樣交際、生活,但如果是聾啞人,就是殘疾了。非洲有一個民族把新生兒叫做kuntu(物),到孩子學會說話才叫做muntu(人),這鮮明地反映了會不會說話、能不能說話是人和其他動物的根本區別這一認識。至于旗語等,只是適用于特殊領域的輔助性交際工具。當然,語言作為交際工具,在運用中往往伴隨著表情、動作等身態語言,還充分結合當時的語境。但這些因素也是在語言的基礎上產生的??傊?,在上述種種交際工具中,身態語言等是非語言的交際工具;旗語之類是建立在語言、文字基礎上的輔助性交際工具;文字是建立在語言基礎上的一種最重要的輔助交際工具;語言才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第二節:語言是思維的工具一、思維

二、思維和語言的關系一、什么是思維思維是在概念、表象等基礎上進行分析、綜合、判斷、推理等認識活動的過程,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精神活動。二、語言和思維的關系:語言是人類思維最有效的工具。人類所具有的思維能力是一樣的。在這里我們必須認識清楚幾個概念:一是思維水平,一是思維能力,一是思維方式。思維水平是指人類思維能力的高低;思維能力是指人類能不能進行思維;思維方式是指用什么樣的途徑實現思維能力,將這種潛在的能力變成現在的社會和人生效果。從本質上說,人類的思維是一種化學反應,這種反映具有模糊性和多義性,——有時候對于思維主體來說是比較清晰的,但是對于接收者來說是模糊的,——將這種思維的意義表達出來,只能依靠人類所約定俗成的方式,比如特定的符號——手勢、表情、特定的語言如旗語、紅綠燈等等,但使用的最多、最方便、最有效的還是語言。語言學概論·第二章重點掌握:第一節

一、語言符號的性質和特點二、語言符號的任意性和線條性第二節一、語言的層級體系二、組合關系和聚合關系及其應用理解第三節第一節:語言符號的性質和特點一、關于符號(一)、什么是符號什么是符號?古今中外的學者早就對符號給予了充分的關注,直至現在,所作出的界定也不下百種。但“符號學”作為獨立的學科出現,是二十世紀中期以[瑞士]索緒爾等人為代表提出的,我們教材的很多觀點,跟索緒爾的結構主義語言學便頗為相似。在英語中,“符號”被譯為symbol,它和“征兆”有一個共同的詞根:seme-,這個詞根在希臘語中是“符號”(意味)的意思。這種“意味”的具體表現,蘇珊·朗格在《藝術問題》中引述艾恩斯特·納蓋爾的話作如下表述(著重號為編者所加):按照我的理解,一個符號,可以是任意一種偶然生成的事物(一般都是以語言形態出現的事物),即一種可以通過某種不言而喻的或約定俗成的傳統,或通過某種語言的法則去標示某種與它不同的另外的事物的事物。1莫里斯還從行為科學的角度,對符號作更為精確的表述:如果任何事物A,是一個預備刺激;這一個預備刺激在發端屬于某一行為族的諸反映序列的那些刺激——對象不在場的情況下,引起了某個機體中傾向于在某些條件下應用這個行為族的諸反映序列去作出反應,那么,A就是一個符號。②綜合以上的觀點,我們可以概括地說:符號是社會成員共同約定用來表示某種意義的記號、標記。是一定形式和內容的統一體。(二)、符號的特點:1、符號的構成符號包含著形式和意義兩個方面。形式是人們的感官可以感知的,稱為“能指”,像紅綠燈、旗語和手勢、文字等是視覺可以感知的,盲文是觸覺可以感知的,語言是聽覺可以感知的……這些可以感知的形式都是和意義結合在一起的,這個意義——即符號的“意味”,稱為“所指”。現代漢語中的“人”,語音形式是rén,書寫形式是“人”,這兩個形式結合成現代漢語中“人”這個符號,代表著客觀世界中“人”這種事物。2、約定俗成性符號的形式和意義的結合完全由社會“約定俗成”,而不是它們之間有社么必然的、本質的聯系。這是符號的本質。3、開放性這種由社會約定俗成的符號在使用中還有一個重要的特點,就是它可以像機器零件一樣能夠卸裝自如,重復使用,而且處于開放狀態,語言符號的組合規則隨著交際的需要而改變。這對于語言符號尤為重要。如果符號只能使用一次或者符號與符號之間不能組合,我們就得隨時隨地、無休無止地創造符號,交際便無法進行。正由于符號在交際中可以重復使用,人們才能根據交際的需要將有限的符號排列組合,說出無限的話來。在這個組合的過程中,體現了語言符號的層級性,如漢語中的“語素→詞→短語→句子”的層級關系。舉個例子說,“香”是一個語素,也是一個符號,它可以和其他的符號結合,如“香腸”、“香瓜”、“瓜香”等等,還可以組合成更大的語言單位。當然這種組合必須遵循既定的語言規則,這就是我們教材中“語匯”和“語法”等章節的內容。然而這“既定”的語言規則也不是一成不變的,符號與符號之間的排列組合不等于機器零件的替換,它往往會引起結構規則的變化,否則,語言交際便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和準確地指稱新生事物,交際最終也不能進行。這就是我們上面說的“開放狀態”。二、語言符號的特點(一)、語言是一種符號語言是語音和語義相結合的符號體系,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也是人類思維的工具。語言是由語音和語義結合而成的,用教材p28的圖表來表示。即語言中的音、義是對應的,語音、語義通過約定俗成而結合,反映社會現象;而這種音義結合的符號,正是我們用來指稱現實現象的語言。在這里,我們必須明白:語音和語義是缺一不可的,語音和語義結合,可以成為語素;在一定的語言規則下,語素和語素結合成詞;詞和詞結合成短語或句子。所以,語音、語義在一定的語言規則下,可以組合成這樣的語言層級結構:語素→語匯(詞和熟語)→句子。在這種結構中,語音是基礎,語匯是材料,語法規則是前提條件。因而,我們說:語言是由語音、語匯、語法三個要素構成,語音是語言的物質外殼,是語言的表現形式;語匯是語言的建筑材料;語法是語言的結構規律。當然,就語言而言,還有一個重要的物質形式是文字,它是語言符號的書寫形式,是語言符號的符號。文字使口語成為書面語,進而使語言信息得以保存和延續。因此,我們可以對“語言符號”作這樣的定義:語言符號是用語音形式來表示意義的符號系統。(二)、語言符號的特點:任意性、線條性任意性和線條性是語言符號的兩個最基本的特點,這是瑞士語言學家索緒爾在他的著名論著《普通語言學教程》中提出來的。語言符號的任意性又叫做約定性,也就是說,語言中的語音和語義的關系并不是按照一定的邏輯或者某種規范建立起來的,用什么樣的聲音去表達什么樣的意義,這完全是由社會約定俗成的。比如粵方言中讀“人”,讀作[zen],新會話讀作[ng?n],開平話有的讀作[ng?n]、[ngin],臺山話讀作[ngin],閩南話讀作[n^ng],不一而足,但是表達的意義是一樣的。這就是“約定俗成”。語言符號的線條性是指語言符號在使用上只能一個符號跟著一個符號依次出現,形成一定的時間序列,而且受到語言規則的限制。第二節:語言符號的系統性一、語言符號體系的結構語言符號看起來零零散散,好像是一堆亂糟糟的材料,但實際上它們相互間存在著規律性的聯系,組成一個嚴密的系統。可以從兩方面來認識這種系統:一是組成規則,二是運轉規則。(一)、語言符號的組成規則(層級體系)語言系統的組成規則主要表現為結構的層次性,就是說,語言是一種分層的裝置,可以從低到高、或者從下到上分出若干個層次,使音、義以及由音義相結合而組成的符號“各就各位”,各得其所,但每一種現象又不是孤立的,相互之間處于一種互相依存、彼此制約的關系之中,形成一個嚴密的系統。我們可以從下到上去觀察語言系統的結構層次。1、最底層:語音和語義(音位)語言符號是語音和語義的結合體。我們說話,都是一個音節跟著一個音節說的,正如上面所說的語言符號的線條性一樣,音節是我們聽覺上最容易分辨出來的語音單位。但是如果要對語言符號的組成層級進行分析的話,音節還不是最小的單位,比如我們說“幫忙”,普通話說成是bāngmáng,這兩者之間的差別就在于聲母,換句話說,由于聲母的差異造成了意義表達上的差異,如“幫忙”與“傷亡”、“浪蕩”等,換成不同的韻母也會造成意義表達上的差別。這種具有區別意義的語音單位就叫做音位。所以音位是語言符號中的最小單位,位于語言符號結構的最底層。一種語言的音位是有限的,一般只有三、四十個,但這些有限的音位按照一定的規則進行組合而構成語音,基本上就能滿足意義表達的需要,構成語言符號。音位本身沒有意義,但具有區別意義的作用(請比較上述的b-和m-);意義如果不經語音的包裝,也是無法顯示表達的。用來表達意義的音位處于語言系統的下層,其特點就是單面性,因為它本身沒有意義。2、上層:語素、詞、短語和句子音位經組合而與某種意義相結合就能構成語言的符號和符號的序列,這是語言的上層。這一層又可以分若干級:第一級是語素,這是語言中音義結合的最小結構單位,第二級是由語素的組合構成的詞,第三級是由詞構成的句子;詞和句子都是符號的序列。語言系統的層級結構可以圖示如下:

音位→語素→詞→句子

這是語言系統結構二層性的縮影。這個層級結構的奧秘,簡單地說,就是以少馭多,以少數結構單位有規則地組成多數;下層與上層,下級與上級,都是以少數有規則地組成多數,即上一層(或上一級)的結構單位由下一層(或下一級)的結構單位按照一定的規則組合構成。三、四十個音位可以組成五、六千個語素的語音形式,五、六千個語素可以組成幾十萬個詞(大型英語詞典大致收詞四十余萬條),而這幾十萬條詞則可以組成無窮無盡的句子。句子雖然無窮,但句子里所用的材料卻不會超出這幾千個語素的范圍,就是說,新句子無非是現成舊材料的新組合,而新組合又有一定的規則可以遵循,這就是說話的人可以縱橫馳騁,放手造出符合表達需要的句子來,而在聽者的感覺中,新句子都是似曾相識,不會發生理解的困難。語言為什么能夠成為人們得心應手的交際工具?語言系統的這種靈活的層級裝置是一個重要的原因,因為它為人們以少數駕馭多數奠定了結構的基礎。舉個例子說:音位:b-→語素:幫

詞:幫忙幫助幫兇短語:要求幫忙……句子:我要求幫忙。我要求他幫忙。我迫切要求他幫忙。我迫切要求他過來幫忙。我非常迫切要求他過來幫忙。…………因此,我們可以概括地說,人類之所以能夠在短時間內掌握一種語言,之所以能夠用很少的材料說出無限的話來,是因為:第一、語言是一種層級結構,最底層的音位是很少的;第二、用語素組成的詞的數量也是有限的,而且可以重復使用,這樣就通過詞的不同組合創造出數量龐大的句子來;第三、更加重要的是詞和詞組合成為句子的規則也是有限的。所以人們能夠在很短的時間內利用語言這種層級結構和語法規則,以少馭多,掌握語言,創造出無限的句子來。(二)、語言符號的運轉規則:組合關系和聚合關系語言的二層關系是相對于語言結構的整體來說的,至于這一整體是如何運作,使語言具有豐富性和生動性,創造出無限多的句子來,所依靠的是組合關系和聚合關系。所謂組合關系,是指符號和符號按照一定的規則組合起來的關系。所謂聚合關系,是指在某一環節上具有相同作用,能夠互相替換的符號之間的關系。組合關系所側重的是符號和符號怎樣組合成為一句完整的話,聚合關系所側重的是如何替換現有的符號創造出更多的句子。我們可以簡單地用圖表表示:我寫字橫向組合:組合成主語+謂語+賓語結構的句子他寫字大家寫字大家寫文章大家學習文件聚合:主語群

謂語群 賓語群組合關系和聚合關系是語言運轉的基本關系,適用于語言的各個層面,比如在語音層面,我們發現有些音是可以相拼的,而有些是不能相拼的,這樣也就組成不同的組合關系和聚合關系。如圖:bopfme、odetnlɡkh…………聲母群 韻母群同樣的,我們還可以從更多的角度對語言進行組合關系和聚合關系的分析,如從修辭手法方面,從句子成分方面,從同義詞和反義詞方面,從詞的感情色彩方面等等。當然,這里還涉及到組合關系和聚合關系的規則問題,也就是說為什么我們上面說得有些組合或者聚合是不能實現的,這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約定俗成,二是語言本身的發展規范。這在以后將會講到。第三節:語言系統是人類特有的一、人類的語言能力跟思維能力和思維水平的區別一樣,語言能力并不等同于語言水平。語言能力包括語言行為主體的生理結構和思維能力,首先,人類具有很強的思維能力,這種思維能力是人類具有超越于其他動物的創造性,抽象思維得以發展;其次,人類的生理結構也有利于人類語言的發展。這些都是一般的動物所不具備的。二、人類語言與動物“語言”的根本區別無可否認,動物有著自己的“語言”,我們不能武斷地以人類自己讀不懂動物的“語言”就認定動物沒有“語言”,有一些“語言”是在所有動物中通行的,如露出牙齒表示敵意,俯首低頭或者趴下、躺下表示順從等等,然而,兩者之間的明顯差異表現在:第一、人類語言在運用上更多地表現為語音或文字,而動物語言更多地表現為身態語言。這樣,在交流上顯然有著靈不靈活、方不方便、廣不廣泛的差別。第二、動物語言雖然有著一定的共通性,但是更多的是差異,同一種動物,基本上是按照族群的分類在一部分語言上取得共通的,如海獅媽媽和海獅孩子之間很多時候是通過叫聲來辨認對方,但是通過聲音來進行溝通的情況非常少;比較聰明的是黑猩猩,能利用聲音表達一些情感,但是并不能準確表示,更加不能面對具體的情況表示一個完整的情形。因此,人類語言和動物語言之間存在著以下的根本性差異:p41_421。單位的明晰性。2.

符號組合的任意性(約定俗成后的規范性)。3.結構的二層性(最根本的區別)。4.開放性(可創造性)。5.傳授性。6.不受時間、空間環境的限制。(交際的廣泛性和靈活性)語言學概論·第三章重點掌握:第一節:語音的最小單位第二節:語音的四要素第三節:元音、輔音第四節:音位掌握:第五節第六節第一節:語音研究的諸方面一、語音及其性質(一)、什么是語音:語音是語言的物質材料,是由人類的發音器官發出的,代表一定意義的聲音。(二).語音的最小單位:音素

1.什么是音素:音素是從語音的音質角度劃分出來的最小單位,包括元音和輔音。

音素是從語音的自然屬性方面劃分出來的范疇,一般來說,一個發音動作就是一個音素。

2.為什么說音素是最小的語音單位

一般來說,人類說話是一個音節一個音節說出來的,這些音節組成了一連串的詞,詞和詞之間按照一定的語法規范構成句子。所以,聽覺上往往最容易把音節區別開來。但是,音節還不是語音里的最小單位,我們比較一下這兩個音節:電大(dianda),兩個音節都有元音/a/,但是明顯聽出前一個的發音開口度要比后一個發音開口度大,為什么呢?音位前一個元音/a/前面有元音/i/,開口度較小,/a/受其影響。這樣,著兩個元音就是不同的發音,也就屬于不同的音素。

3.音標:記錄音素的標寫符號。

國際音標:p46(了解)

4.語音的性質(屬性)

語音是一種聲音,因此具有物理屬性;同時由于語音是人的語音,是由人的發音器官發出的,因此具有生理屬性;第三,由于語音是語言的物質載體,用于交際,所以是社會的一種特殊現象,具有社會屬性。在語音研究上,我們可以簡單地用圖表表示幾個研究方面:語音傳遞要素語音的屬性語音學研究發音生理屬性發音學傳遞物理屬性音響學感知心理屬性(社會屬性)聽覺語音學在語音的屬性之中,語音的社會屬性是根本屬性,或者說是本質屬性。因為,第一、只有社會屬性才能使語音和其他聲音區別開來,令語音和語義結合起來,而這種結合本身是通過社會約定俗成的;離開了這種社會屬性,語音也就沒有存在的必要。第二、語音的社會屬性還體現為任何社會團體都有自己獨特的語音系統,這種系統都是特定語言社團選擇的結果。第二節:語音研究的四要素(音響)一、語音的四要素(音響的諸方面)一個語音包括高低、長短、輕重、特色等方面,這就是語音的四方面要素,分別叫做音高、音長、音重(音重)、音質(音色)。音高:聲音的高低。

音長:聲音的長短。

音重:聲音的輕重強弱。

音質:聲音的特色、品質。

二、語音四要素的作用1、音高、音重和音長的作用:區別意義音高、音重和音長都是相對的,以音高為例,假如一位男同學和一位女同學都用普通話念“衣、宜、以、翼”四個字,就絕對的音高來說,女同學往往比男同學高,可是我們并不感到其中有什么差別。對于語音來說,重要的是這四個字之間的高低變化的對比,至于每一個音的絕對音高的變化,那是不重要的;同樣,音的輕重、長短,也都是比較而言的,如“簾子”的“子”念輕聲,其強弱是相對于“簾”音來說的。當然,這并不是說音高、音重和音長沒有區別意義的作用。在漢語中,語音的一個重要的方面是調類,也就是按照不同的聲調分出來的類別。聲調的高低升降的變化其實就是音高的變化,同樣的音素組合,聲調不一樣,音高不同,代表的意義也不一樣。比如shuzi,用不同的聲調就有不同的意義,可以表示“數字”、“梳子”、“黍子”等不同的意義。Beizi用不同的音高就可以表示“被子”、“杯子”等意義。同樣,音重也有區別意義的作用。比如“地道”,后一個音節念去聲,表示“地下通道”,念輕聲,表示“正宗”的意義。音長區別意義的作用在漢語中表現不明顯。因為漢語并沒有語音長短的變化,粵語中的入聲是聲調的一種,不是長短的變化。但是在別的語言中,如英語,語音的長短就有著表義不同的功能。如[li:v]和[liv]就表示不同的意義,前者是leave(離開),后者是“生活”、“居住”。2、音質音質相對要復雜些。決定音質的因素大體有三個:一是發音體,二是發音方法,三是共鳴器的形狀。就語音而言,男性的音質比較渾厚,女性的音質比較清脆;但是同一個人的語音音質決定于:第一、共鳴腔。即從肺里呼出的氣流通過口腔是否受到阻礙?如果受到阻礙,在什么部位?如果未受到阻礙,口腔的形狀是什么樣的?如“o”和“e”是由于唇形圓否而造成不同的音質效果。第二、發音方法。即發音時氣流在口腔中受到阻礙,用什么方法克服?如“p”和“b”是送氣與否造成不同的音質。第三、發音體。即發音時聲帶是否振動?如“b”與“m”的不同音質,等等。在語音中,一個音素代表一種音質,不同的音素代表不同的音質。因此,了解音質的詳細情況和它在語音中的作用,是語音研究的首要任務。語音的物理性質到底決定于人的發音器官的活動,即決定于語音的生理性質。因此,了解發音器官的構造及其活動情況,弄清每個音的發音原理,是學好語音的重要前提。當然,語音的物理性質和生理性質畢竟要符合語言的社會性,要合乎社會對語言的約定俗成的規范。所以,社會性是語音的本質屬性。第三節:發音一、發音部位和發音方法1、人體的發音器官包括:1、肺;2、喉頭和聲帶;3、口腔、鼻腔、咽腔。其中,肺是發音的動力機構,喉頭和聲帶是發音體;口腔、鼻腔和咽腔是共鳴腔。主動發音器官和被動發音器官:p591、發音部位:發音時發音器官阻礙氣流的部位。2、什么是發音方法:發音時形成和克服氣流阻礙的方式。二、音素的分類1、音素的分類

音素從不同的角度可以分成很多種類,從發音方法來分,可以分成元音和輔音兩類。2、元音:呼出氣流不受口腔阻礙而發出的音。3、輔音:呼出氣流受到口腔阻礙而發出的音。4、元音和輔音的區別:p59

(1)、氣流的阻礙情況:發元音時,呼出的氣流不受口腔阻礙;發輔音時,呼出的氣流受到一定的阻礙。(2)、聲帶的振動情況:發元音時,聲帶總是振動的,發輔音是,聲帶有的振動,有的不振動。(3)、發音器官的緊張情況:發元音時,發音器官保持均衡的緊張,發輔音時,發音器官只有形成阻礙的部分緊張。(4)、氣流的強弱情況:發元音時,呼出的氣流較弱,發輔音時,呼出的氣流較強。三、元音的分類和發音(一)、決定元音的音質主要是口腔的形狀。這樣,元音就可以按照以下的角度進行分類:1、舌位前后:分成舌面前、舌面后元音。2、舌位高低:舌面高、半高、半低、低元音。3、圓唇與否:圓唇圓音、不圓唇圓音。我們把這些元音按照發音方法用圖表進行表示:(二)、元音的發音途中按照顏色分成紅、藍兩種,紅色部分是圓唇元音,圖中的藍色豎線表示舌位的高低,下面的藍色橫線表示舌位的前后。在這個坐標中,通過舌位的前后、高低和唇形的變化,規范這些元音的讀音:(1)、圖左邊的藍色斜線標志著舌位最前面的限度,線上的每個點代表的元音(語音學上先后分出最高、次高、半高、正中、半低、次低、最低等),舌位的前后差不多(隨著口腔的張大,舌位逐漸后移,所以這條線往后斜),因此這條線上的y、i、ε三個元音都叫做舌面前元音;(2)、右邊的實線,標志著舌位最后的限度,這條線上的u、o、э、ɑ四個元音叫做舌面后元音;(3)、斜虛線以上的音o、u、ü是圓唇的,斜虛線以下的音是不圓唇的。根據圖示,從圖的左上角往右下逆時針轉一周,單元音的讀音變化具有一種漸變性:從唇形上看,呈“扁(i、e、ε)——方(a、ɑ)——扁圓(э)——圓(o)——細圓(u、y)”的變化過程;從舌位上看,呈現“前、高(i)——前、半高(e)——前、半低(ε)——前、低(a)——后、低(ɑ)——后、半低(э)——后、半高(o)——后、高(u)——前、高(y)”的漸變過程。這八個元音叫做基本元音,在這八個基本元音的基礎上,還可以分出更多的元音(詳細的情況參見教材P60)。值得注意的是,這里所說的八個元音與《現代漢語》中的八個標準元音稍有出入,原因是《現代漢語》中的八個標準元音是漢語的元音。當然,語音學研究上還有音位的對立和互補等原則,按照對立原則,我們可以把上面的音位分為如下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對立)的幾組:(1)、i、y:舌面前、高元音。區別是:i是y的不圓唇音,y是i的圓唇音。(2)、э、o、u:舌面后、圓唇元音。區別是:э是o的半低元音,o是э的半高元音,u是o的高元音。。(3)、ɑ和э、o、u:舌面后元音。區別是:前者是不圓唇圓音,后三者是圓唇元音。(4)、y、u:舌面、高、圓唇元音。區別是:y是u的舌面前音,u是y的舌面后音。大家應該熟悉這個圖表,在這個基礎上,我們再增加一些元音,組成教材p60中的元音音位圖。這些元音,每一組都是相互對立而又相互互補的,同是舌面高元音,就有圓唇與不圓唇的差別,同是圓唇元音,就有舌位的高低前后的差別,等等。比如,我們可以做一個練習:分析下面的元音:y:舌面前、高、圓唇元音。ε:舌面前、半低、不圓唇元音。a:舌面前、低、不圓唇元音。o:舌面后、半高、圓唇元音。γ:舌面后、半高、不圓唇元音。三、輔音1、輔音的發音過程

輔音的發音跟元音的發音不同,輔音是氣流通過口腔受到阻礙而發出的音,那么,輔音的發音就可以從“形成阻礙——保持阻礙——排除阻礙”幾個方面進行分析。形成阻礙和保持阻礙是屬于發音部位的問題,也就是說,是在哪一個部位形成和保持阻礙的;排除阻礙是屬于發音方法的問題,也就是用什么方法排除阻礙,發出語音的。2、發音部位

輔音的發音比較復雜,包括唇、齒、舌、喉各個方面。這些部位互相組合,形成了不同的發音。大體來說,我們可以分成46種發音,也就是46個輔音。(見教材67頁)。3、發音方法

發音方法是排除組礙的方法。一般來說,可以從兩方面來分析排除阻礙的方法。第一、用送不送氣、發不發聲、通過鼻腔還是口腔排除阻礙幾個方面進行分析。這樣,就形成了幾組最重要的輔音:發聲與否排阻發聲濁輔音d不發聲清輔音g送氣與否排阻送氣送氣音k不送氣不送氣音b鼻腔或口腔排阻口腔口音d鼻腔鼻音n第二、用形成和保持阻礙的方法分析,包括塞音和擦音、塞擦音。

所謂塞音,就是發音部位緊閉,阻礙氣流通過而發出的音。如b.p。擦音就是發音部位互相靠近,讓氣流摩擦通過的音,如f.s等等。塞擦音就是先塞后擦發出的音,如ch。我們把這兩方面的分析結合起來,就基本上掌握了輔音的發音情況。課堂練習:分析下列輔音的發音特點:[g]:舌面后、濁塞音。

[v]:唇齒、濁擦音。

[x]:舌面后、清擦音。

[p']:雙唇、送氣、清塞音。[Φ]:雙唇、清擦音。

[ts']:舌尖前、送氣、清、塞擦音。

[m]:雙唇、濁、鼻音。

[b]:雙唇、濁、塞音。第四節、音位在一種語言或者方言里,什么樣的音和什么樣的音結合、什么樣的音位于什么位置,都是有規定的。比如在漢語中,d就不能和o相拼,ng不能位于音節的中間或者開頭,等等。這就牽涉到一個問題:到底這些音素是按照什么樣的規范或者原則確立的呢?

一、音位的歸納和確立原則(符號聚合關系的運用)考試要求:掌握音位的歸納和確立原則是指一種語言或者方言里,音位是怎樣歸納起來形成一個系統的。一般來說,音位的歸納和確立要遵循三個原則:對立原則、互補原則、語音相似原則。1、對立原則:不同的音素可以出現在相同的語音環境里,起著區別語素或者詞的意義的作用。也就是說,不同的音素在同一個音節結構的同一個位置中互相替換,替換之后表達不同的意義,這種原則就叫做對立原則。能夠互相替換的音素處于對立的(不相容的)關系。處于對立關系的音位是不同的音位。2、互補原則:不同的音素各有自己出現的語音環境,不能在相同的語音環境中進行替換。這種關系意思是說,不同的音素既然不能出現在相同的語音環境中,就不存在相互替換的問題,也就是不能起著區別語素或者詞的意義的作用,如果硬是進行替換,結果有兩個:第一、替換之后往往是無意義的,比如在音節bāng(幫)中,包含三個音素:b.ā.ng,b不能出現在末尾,ng不能出現在開頭,它們兩個不存在互相替換的問題,換句話說,這兩個音素的位置處于互補關系,不能出現一個音素的地方就用另外的音素補充,如果硬是把兩者的位置替換,組成的新音節是沒有意義的。第二、替換之后跟原來的讀音雖有不同但是表義一樣的。比如skill(練習),讀成/skil/,也就是說,在英語中,/s/之后不出現送氣音/p‘/、/t‘/、/k‘/,而它們的不送氣音/p/、/t/、/k/也不會出現在/s/之后,這樣就形成了互相補充的關系。如果一定要把它們進行替換,將skill念成/sk‘il/,只有發音地道與否的問題,沒有區別意義的作用。同樣的例子如sport。3、語音相似原則:處于互補關系中的音素,只有在語音相似的條件下才能歸并為一個音位。正如上面舉的例子,sport、port中的音素[p‘]之所以歸為一個音位,是因為它們的讀音相似;但如果在不同的語音環境中,如ting,這個音節包含三個因素:t、i、ng,t和ng顯然是不能互相替換的,但是由于兩者之間的差別實在太大,所以屬于不同的音位。綜上,簡單地理解對立原則和互補原則,可以這樣描述:處于對立關系的音位,由于能互相替換,替換之后的音節就不是原來的音節了,所以,它們的關系是對立的(不相容的);處于互補關系的音位,意思是說,兩個音素的位置處于互補關系,不能出現一個音素的地方就用另外的音素補充。對立關系側重的是音位之間能否通過替換組成新的音節的問題(音位的靈活性問題),互補關系側重的是音位固定的位置問題,以及不能替換的情況下用哪些音位進行補充。對立關系和互補關系是語言里語音之間的兩種重要關系。我們借此可以考察一個音素在具體語言中的作用。二、什么是音位考核要求:掌握音位是某種語言或方言里具有區別詞的語音形式作用的最小的語音單位。所謂具有區別詞的語音形式的作用,舉個例子說,比如英語中skill和kill,前一個的讀音是[skil],[k‘]受到前一個音[s]的影響,發成了[k](英語音標寫成[ɡ]),后一個讀成[kil],也就是說,k在英語中具有兩種發音,一種是在音節開頭時發成[k‘](送氣音),一種是在[s]的后面受到[s]的影響發成[k](英語音標寫成[ɡ])。這樣,在單詞skill中,字母k的發音既可以發成[k‘],也可以發成[k],兩者只有讀音地道與否的問題,沒有區別詞的意義的作用。同樣地,school、cool中,ch和c屬于同一個音位。所以,我們可以將音位的特性歸納成以下幾方面:(1)、音位具有區別詞的語音形式進而具有區別詞的意義的作用。語言的作用是用來交際的,而不是將語音表現得豐富多彩。因此,在一種語言或者方言里,單單有區別語音形式而沒有區別意義的作用的讀音,是沒有多大的存在必要的。因此,發音相同的讀音固然都歸屬同一個音位,如school中的ch-和cool中的c-;發音本來相同但是在具體的音節中出現變化,然而不能區別意義的,也還是屬于同一個音位,如skill和kill中的k-。(2)、音位是區別詞的語音形式的最小的單位。音位是相對于發音來說的,一個發音動作就是一個音位。音位不能再作切分。(3)、音位是屬于特定的語言或者方言的,不存在跨語言或者跨方言的音位。每一種語言或者方言都有著自己的一套音位系統,這些音位都在具體的語言或者方言中起著區別意義的作用,離開了具體的語言或者方言,它們的作用也就不存在。比如我們不能將英語中的音位和粵方言中的音位等同起來(像有人學英語用方言注音一樣)。三、音位變體1、什么是音位變體同一個音位的不同的變異形式,是音位在特定的語音環境中的具體體現或者代表。音位變體可以分為“條件變體”和“自由變體”。2、條件變體:一個音位因受語音環境的制約而表現為若干個不同的音素。這些不同的音素所處的語言環境不同,它們互相排斥,處于一種互補關系中,沒有區別意義的作用,如果條件變體的音位在語音上相似,就可以歸并為一個音位;如tan.yuan.yang.tian中的音/a/,雖然在上面幾個音節中有不同的發音,屬于不同的音素,但是由于它們之間的讀音相差不大,互相替換之后不能區別意義,所以屬于一個音位。又比如:zi.zhi.yi,三個音節中的-I讀音不同,出現的語音環境也不能互相替換,是互補關系,所以歸并為/i/音位。3、自由變體:可以在同一個語音環境中自由替換但不能區別意義的幾個因素。如上面所說的school.cool中的兩個音素/k/,在粵方言中的“南方”的“南”,可以讀成/nam/,也可以讀成/lam/,這是自由的變體。音位的自由變體是一種語音里歷史沿襲和約定俗成的結果,往往表現為異讀音。4、音位和音位變體的關系音位是從具體的音素中概括出來的抽象的語音類別,音位變體則是音位在具體的語音環境中的表現。四、音素和音位的關系(《指導書》p52)音位是在音素的基礎上形成的,是某一語言社團借助于音素的差異來區別詞的語音形式進而區別詞義的語音單位;一個音位可以由一個音素構成,也可以由一組音素構成。音素著眼于語音的自然屬性,音位著眼于語音的社會屬性。第五節、音位的聚合一、音位的區別特征考核要求:認識具有區別音位作用的發音特征叫做區別特征。音位的區別特征表現在音位的對立關系上。也就是說,能劃分出不同音位的特征就是音位的區別特征,而不是不同的發音。畢竟,發音有差別的并不一定能劃分出不同的音位,比如我們上面舉的例子:school中的ch和cool中的c,在音節中雖然發音不同,但是還是屬于同一音位,是屬于音位變體。

認識音位的區別特征,目的是能夠運用這些特征對音位進行分析,比如分析一下音位:

說明下面各組音素的區別特征:

[p]-[p']:

[p]是不送氣音,[p']是送氣音。

[g]-[k]:[g]是濁音,[k]是清音。

[m]-[n]:[m]是雙唇音,[n]是舌尖前鼻音。

[p]-[k]:[p]是雙唇音,[k]是舌面后(舌根)音。

[s]-[z]:[s]是清擦音,[z]是濁擦音。

[u]-[o]:[u]是高元音,[o]是半高元音。

[ts]-[ts']:[ts]是不送氣音,[ts']是送氣音。

[y]-[i]:[y]是圓唇音,[i]是不圓唇音。二、區別特征和音位的聚合關系關于語言符號,我們上面一共講了兩組關系:組合關系和聚合關系、對立關系和互補關系。組合關系著重的是符號之間能否組合成為一個更大的單位的問題,聚合關系著重的是如何組合成更多的類似單位的問題;對立關系著重的是音位之間表達意義的差異,互補關系著重的是音位之間功能上的區別。從另一個角度說,音位的組合關系可以表現為音位的對立關系和互補關系。列表如下:組合關系互補環境考察對象形成的音節區別特征共同點s-/p‘/Spa(礦泉)

雙唇、清、塞音。/p‘/Pan(定位)送氣音/p/Ban(查禁)不送氣音與ü相拼X(可以相拼)xu舌面前音清、擦音。Sh(不能相拼)shu舌尖中音音位和音位之間總是有聯系和區別的。根據這種關系,我們可以將音位分成不同的組:(參見教材67頁、79頁、80頁)通過這樣的分析,我們發現,語言中音位是一個系統,這個系統基本上表現為一種雙向的聚合關系,也就是說,每一個音位都對應著其他的音位,從某一個方面和其他的音位區別開來,同時又在某一些方面和另一些音位相同,聚合成一個群落。當然,其中有一些是特別的,表現為僅僅在某一些方面和其他音位區別,但并沒有和其他的音位舉合成一個群落,如漢語拼音中的r,這叫做單向聚合。音位的組合

上面說的是音位的聚合關系,也就是音位之間是怎樣形成群落,從而構成一個整體的系統的。但是,研究音位之間的關系,重要的還是要通過音位組合成表達一定意義的語言單位,實現交際的需要。音位和音位的組合,最直接的是形成音節。一、音節及其形成1、什么是音節:音位和音位組合構成的最小的語音結構單位,也是聽覺上最自然、最容易分辨的最小的語音單位。(考核要求:重點掌握)2、音節的形成(略)二、漢語音節的結構(考核要求:掌握)在漢語中,一個字往往就是一個音節(兒化音中有的是兩個字一個音節如“花兒”huār)。我們知道,一個漢字的讀音包括聲母、韻母、聲調三部分,這也是漢語音節的一般構成。聲母一般由輔音充當,韻母可以由元音單獨充當,也可以由元音和輔音組合而成,包括韻頭、韻腹、韻尾。當然,特殊的例子有:(1)、沒有聲母,如“昂”(ánɡ),“楊”yáng。(2)、韻母沒有元音。這種情況只有很少的幾個語氣詞,如“唔”(m)、“哼”(ng)等。也就是說,一個漢語音節可以沒有聲母,但不能沒有韻母,在韻母中可以沒有韻頭、韻尾,但是不能沒有韻腹,也不能沒有聲調。漢語音節的另一個重要特點是聲母和“四呼”的配合很有規律性,這是音位互補關系的體現。如舌尖前音聲母z.c.s,舌尖后音聲母zh.ch.sh,舌根音聲母g,k,h可以和開口呼、合口呼組合成音節,而不能和齊齒呼、撮口呼組合。舌面前音j,q.x可以和齊齒呼、撮口呼組合,而不能和開口呼、合口呼組合。注:四呼:傳統語音研究上的重要范疇。中國傳統語音研究中按照韻頭的情況分成四類:開口呼:以a,e開頭的音節以及-i(zi,ci,si,zhi,chi,shi),共15個;合口呼:由u單獨充當韻母或者作韻頭的韻母,共10個;齊齒呼:由I單獨充當韻母或者作韻頭的韻母,共9個;撮口呼:由ü單獨充當韻母或者作韻頭的韻母,共5個。三、語音流變(考核要求:認識。參見教材83——85頁)語音流變是指這樣的一種情況:音位和音位結合的時候,有時由于受鄰近的音的影響,有時由于說話時語速快慢、聲音高低、強弱的不同,可能發生不同的變化。常見的語音流變有四種:同化、異化、弱化、脫落。(教材83頁)倘若從理論上說,任何聲母和韻母都是可以組合成音節的。但是實際情況并不是這樣,如普通話中就沒有shü、chiu等音節。為什么會這樣呢?以普通話為例,普通話中之所以有些聲母和韻母不能組合成音節,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普通話中的音素(音位)相對于很多方言來說,還是比較少而簡化的,如廣州話中的“雅”字,讀為舌根音/nɡɑ/,“nɡ”聲母在普通話中是沒有的。二是語言交際的需要。人類用語言進行交際,要以方便為原則。所謂“方便”,是指所發出的一連串語音,前后語音的發音要流暢,避免拗口。因此,兩個不同的音位,其中一個往往受另一個的影響而變成與它相同或相近的音位,如英語中的“think”,/n/是舌尖音,/k‘/是舌根音,/n/在發音部位上為了能夠流暢地過渡到/k‘/,而受到了k的同化,變成了舌根音/η/。又如廣州話中的“收音機”,往往說成“心機”,普通話中的“面包”miànbāo,前一個音節的韻尾/n/受到后一個音節的聲母/p/影響,讀成了/m/等等,這種影響而造成的語音改變叫做“同化”。同化的作用是使語音順口。但是如果兩個或多個相同或相近的音連在一起,又難免使語音成了囫圇的一串而難以分辨,所以其中一個要做出改變,這在語音學上叫做“異化”。異化的作用是使發音避免拗口,比如普通話中兩個上聲調連在一起時要把第一個音念成陽平(“土改”念成“涂改”音)。同化和異化這些語音的組合規則,也適用于音節的構成,如sh[]是舌尖后、清擦音,ü是舌面前、高、圓唇元音,兩者的發音部位相差太遠,拼讀起來很費勁,于是由發音情況相近的shu和xu取代。在語音流變中,有些發音變得不清晰,音高變弱,叫做弱化。弱化的進一步發展就是脫落。語言學概論·第四章重點掌握:第一節第二節第三節掌握:第四節第五節第一節、概述:語法和語法單位一、語法規則的特點我們說,講話是個人的事情,選擇什么場合、什么時間、什么樣的詞語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是個人的自由;但是,這并不等于說語言就是個人的,是自由的,因為說話必須遵守一定的規則(語言規則),否則交際就無法進行。語法規則就是這些規則的重要內容。1、什么是語法

語法就是語言單位的組合規則.2、語法規則的特征(考核要求:掌握)

語法規則當然也是全民約定的。這種約定具有以下的特征:

(1).概括性.我們之所以能夠在短時間內學會某一種語言,重要的原因是語法規則具有概括性。也就是說,第一,通過語言符號的組合規則抽象出語法的結構格式;第二,通過語言符號的聚合關系歸納出詞語的功能類別。語法規則主要研究的是語法的類和語法的結構格式,而不是具體的詞語和句字。(2).重復使用性(3).系統性.也就是說,不同的語言有不同的語法規則,同一語言的語法規則又有著自己的系統,各種具體的規則之間是互相聯系的,在使用某一個語法格式、某一條語法規則的同時,必須同時受到相關的規范的制約,比如我們可以說“這個詞兒”,但不能說“這類詞兒”。因為在兒化音中,“兒”表示的往往是單數、小個兒、可愛的事物。所以,說成是“這個壞蛋兒”、“這個罪犯兒”也是錯誤的。也就是說,在一種語言中,組合規則和聚合規則構成了這種語言的語法規則。至于這種組合或者聚合是如何安排一種語言的材料的,是我們要講述的第二個問題:語法單位。二、語法單位(考核要求:重點掌握)(一)、什么是語法單位能夠在語言組合的某一位置上被替換的片段。(二)、語法單位的層級我們知道,語言是一個層級分明的符號系統,處于最底層的是一個個的音位,上面一層是符號和符號的序列,包括語素、詞、句子。1.句子:語言中最大的語法單位,又是交際中基本的表述單位。P90

(1).句子的特征:有一個完整的語調.所謂語調,是指說話時語流的升降、語速的快慢等變化、停頓等等,是一個完整的交際表述。表,是說句子能表達一定的客觀情況;述,是句子能表達說話人的主觀態度,如判斷、疑問、祈使、感嘆等等。因此,討論句子,必須有相應的語言環境(語境)。

(2).句子的分類

從不同的角度可以對句子進行不同的分類,如從結構上分,可以根據謂語的特征分成不同的種類(稱作句型),從語氣上分,可以分成陳述句、疑問句、祈使句、感嘆句四種。2.詞和詞組

(1).詞:最重要的一級語法單位,是造句時能獨立運用的最小單位。p91

詞的特征:

所謂能夠獨立運用,是指詞能夠在句子中獨立充當語法單位(句子成分或者句法成分);所謂最小,是指詞不能再作分割或者擴展。比如

這是我的文章。

主語謂語定語賓語在這里,“這”、“是”、“我”是三個字,當然不能做分割,是最小的單位,“文章”不能做分割,不能說成是“文的章”,也不能做擴展,說成“文和章”,所以也是一個詞?!暗摹笔嵌ㄕZ的標志,在這里是獨立充當句法成分,所以也是一個詞。詞的分類:從意義和功能上分,詞可以分成實詞和虛詞兩大類。實詞具有實在的意義,能獨立充當句子成分;虛詞沒有實在的意義,能充當句法成分。(2)、詞組:p91詞組是詞的組合,是句子里作用相當于詞而本身又是由詞組成的大于詞的單位。

在一些語言學的著作中,詞組叫做“短語”。判別某一個語言單位是詞還是詞組,關鍵還是考察它是不是最小的單位,也就是說,能不能進行擴展或分割,比如:這是我的新書。主語謂語定語賓語

顯然,“新書”可以分割成“新的書”,意義沒有改變,所以是一個詞組。語素P92:語言中音義結合的最小單位。

(1).語素的特點

語素當然是有意義的,但是意義往往是多元的或者是不確定的。因此,語素是組合詞的材料。對于漢字來說,由于漢字是表意文字,一個漢字往往就是一個語素,但是由于漢字表意上往往是多義的,所以更多的情況是一個漢字表示多個語素,如“老”,“老人”中是表示“年紀大”,“老大”中是表示排行的序列,“老虎”中是表示詞綴,等等。也有的是兩個或多個漢字表示一個語素的,如“葡萄”、“蘿卜”等等??傊袆e語素的原則是:同一種書寫形式,在跟別的語素結合時表示不同的意義,就是不同的語素。判別的方法,可以用該語素組詞,能組成不同的詞,在不同的詞中表示不同的意義的,就是不同的語素。

練習:指出下列詞中的語素

火車:兩個語素。

蝴蝶:一個語素

馬賽克:一個語素

彩蝶:一個語素

在漢語中,語素還是比較好辨認的,不同的讀音往往就是不同的語素(異讀音除外),不同的意義當然也就是不同的語素。(2).語素的分類

根據語素在詞中的不同作用,可以分為構詞語素和變詞語素兩種。構詞語素是指能夠構造新詞的語素,包括詞根、詞綴,詞綴表現為前綴、中綴、后綴;變詞語素只能改變一個詞的形式而不能構造新詞,包括詞尾。

在漢語中,由于沒有數、時、態等的變化,所以沒有變詞語素,在表音文字中就有變詞語素,如英語中的-s.-ing.-ed.日語中的する等等。詞綴也不同于詞尾,詞綴是構詞語素,也就是說,詞綴是有著一定的意義的,如英語中的-er,表示“人”,而詞尾是變詞語素,本身沒有意義,只能改變詞的書寫形式,表示不同的數、時、態等等,不能單獨存在,只能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出現。練習:列表分析下列語素例詞詞根詞綴詞尾前綴中綴后綴老師師老

小鳥兒小鳥小

糊里糊涂糊涂

(英)unknowknowun

(英)unhappilyhappiun

ly

(日)革命する革命

する總結:本節講述的是語法的主要規范問題。主要講述的是:第一、語法單位。一種語言的符號系統包括音位--語素-詞和詞組-句子的層級關系,語法單位構成了語素-詞和詞組-句子的層級關系。第二、這些語法單位通過組合規則組成不同的句子,形成不同的句型,并且可以在不同的句型之間的變換,形成不同的句子;通過聚合關系,我們可以進一步把握語法單位的不同功能;第三、通過以上的學習,我們形成了語法規則的概括性、重復使用性和系統性的特點.下面我們對第二方面的問題作詳細的分析,講述組合規則、聚合規則、句型變換等問題。第二節、組合規則語法組合規則包括語素和語素組合成詞的規則與詞跟詞(詞組)組合成句子的規則。前者叫做詞法,后者叫做句法。

一.構詞法(一)、詞的分類(考核要求:認識)

根據組合方式的不同,可以將詞分為單純詞和合成詞兩類.

1.單純詞:由一個詞根語素構成的詞。也就是說,單純詞只能是一個語素。

2

合成詞: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構詞語素組合成的詞。

由于構詞語素包括了詞根、詞綴,所以,合成詞還可以分成兩種:

(1).復合詞:由詞根語素按一定的規則組合成的詞。如“語言”、“學生”、“蓮子”等。復合詞構詞法在漢語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漢語中詞主要是復合構成的。

(2).派生詞:由詞根語素和詞綴組合起來構成的詞。如“簾子”、“作者”、“老張”等。派生詞構詞法又叫做附加法,是英語等語言的主要構詞法。(二)、合成詞11.漢語合成詞的類型復合詞的結構類型

(1).主謂結構:前一部分是話題,后一部分對這一話題作屬性、存在狀況等方面說明。一般形成以下的結構:

名詞+動詞:花紅了、他笑了

名詞+名詞:今天星期天

蘋果三塊錢一斤

在具體語境的判別上,可以在話題后面加上“是不是”變成問句,能夠轉換成問句的,就是主謂關系。(2).述賓結構:前面一部分是一個動作,后面部分是動作的對象、時間、處所等等。一般形成動詞+名詞的結構。如“去上課”、“吃面條”、“喝一杯”、“玩兩天”等等。在具體的語境判別上,可以在動詞后面加上表示時態的“著”、“了”、“過”以及表示結果的“到”、“上”等,如果能說得通的,就是述賓結構。(3).述補結構:前面是一個動作或狀態,后面是對這一動作或狀態的程度、結果、趨向等方面的說明。一般形成以下的結構:

動詞+形容詞:壓扁了、磨好了、氣壞了、減少、擴大

動詞+得+形容詞:買得貴、跳得高、跑得快

動詞+動詞:打死了、救活了、跑下去、跳起來、看見、說明

動詞+量詞:船只、紙張、人口、花朵、詩篇、時間、人群

形容詞+得+副詞:紅得很

形容詞+得+動詞(動詞詞組):紅得發紫、肥得冒油

在具體語境的判別上,動詞+補語的結構,可以在動詞后面加上“得”、“不”等.

(4).偏正結構:這種結構前后兩部分的關系是修飾和被修飾的關系,可以分成定語+中心語、狀語+中心語兩種。

定中結構:名詞(形容詞)+名詞:白菜、臥鋪、國旗、春節、鐵路、精神力量

(在具體語境判別上,可以在兩部分之間加上“的”。)

名詞(形容詞)+形容詞:火熱、墨黑、滾圓、精瘦

(在具體語境判別上,可以轉換成“像……一樣”句型。)

狀中結構:形容詞(副詞)+動詞:優待、混戰、輕視、美觀、努力工作

名詞+動詞(形容詞):筆直、尾隨、云集

(5)、聯合結構:構成詞的各部分處于平等的地位

A.互相說明、互相補充的關系或者相反的關系:鮮明、喜悅、尺寸、江山、開關、生死、兄弟、質量、國家、窗戶、動靜、睡覺、干凈、分寸

B各部分形成并列關系,中間可以用“并且”或“和”、“與”等連接:調查研究、學校和家庭、又驚又喜派生詞的構成類別

(1).前附式:前綴+詞根:非法、非常、初一、第一、老王

(2).后附式:詞根+后綴:作家、棋手、綠化、優越性、雞子(三)、語法意義和語法形式1、什么是語法意義(考核要求:認識)語法意義是詞進入一定的語法結構之后由語法結構所賦予的、詞義之外的意義。也就是說,語法意義只能在固定的語法組合之中才能體現出來,語法意義比詞義本身顯得更為集中。比如“江門電視大學”,從詞義來看,“江門”是地方名稱,“電視大學”是學校名稱,但是,從這一個詞來看,“電視大學”具有了“江門的電視大學”的意義,同樣,這個詞里面,“大學”也就具有了“電視大學”這一含義。脫離了這些具體的語境,上面所說得語法意義也就不存在。語法結構是語法意義的概括表述?!敖T電視大學”是一個偏正結構的合成詞,“偏正”就是概括地表達了這一合成詞的語法意義,同樣,“鮮明”的語法意義是“聯合”,等等。在這些語法結構的概括表述之外,我們對它們進行深入分析,還可以分成更為具體的語法意義,我們上面分成的"名詞+動詞"等等就是.也就是說,進一步對語法意義進行分析,有助于我們更為準確地把握好語法意義。2、語法形式

(1).什么是語法形式:

表達語法意義的結構形式。

(2).提供語法形式的手段

A.選詞。組成語法結構的詞必須由固定的詞類里面的某些詞來充當。比如我們說名詞可以作謂語,但是一般限于時間名詞、數量名詞等,“山”、“水”、“餅干”就不能做謂語。

B.詞序。組成語法結構的詞,必須按照一定的順序排列。

C.虛詞。虛詞具有表示語法意義的作用。比如“老師和學生”、“老師的學生”中,虛詞不同,整個詞的語法意義也不同。

D.詞形變化。在有詞形變化的語言中,詞要組合成語法結構,還必須通過一定的變化。如Theboycatchesthedog.Theboycaughtthedog.Theboyandhisfathercatchthedog.(四)、組合的層次性以及層次分析(考核要求:重點掌握)對組合關系進行分析,終究要運用到對句子的組合上面來。一句話的各個不同部分,不是單純的線性關系,而是具有層次性的,任何一句話都可以分成兩個大的部分,在兩部分中還可以進一步細分,這樣就形成了不同的層次。如:看\書-------述賓結構

看\一本\\書----述賓結構,賓語是偏正(定中)結構一般地,我們用層次圖來進行分析。P100當然,從某種意義上說,層次分析側重的是語法結構問題,有些在層次分析里面有不同的分發因此具有不同意義的,就要進行不同的分析,如練習:用層次分析法分析下列句子(五)、組合的遞歸性(考核要求:認識)1.組合的遞歸性:同樣的組合結構可以層層嵌套。

也就是說,語法結構是可以重復使用的,不單單表現為在不同的句子里面重復使用,而且表現為在同一個句子里面可以重復使用,如“人民的好總理”,整句話來說是偏正結構,在偏正結構里面又套有一個偏正結構“好總理”。2.組合的遞歸性與層次性的關系

組合的層次性和遞歸性是互為表里的。(1).組合的遞歸性造成了組合的層次性。正是有了不同的遞歸,語法層次才豐富多變。比如“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是一個偏正關系,在這個偏正關系里面,還可以套用其他的偏正關系,比如“漢語言文學專業的一班學生”、“江門電大漢語言文學專業的一班學生”、“江門電大漢語言文學專業本科的一班學生”,不管多么的復雜,還是歸結到“漢語言學專業的學生”。(2).組合的層次性規范并提供了遞歸性的使用原則。也就是說,這種層層嵌套的結構,應當符合組合規則的要求。第三節聚合規則一、詞類及其劃分聚合關系是將在同一語言位置中的不同片段互相替換。這種替換是建立在語法功能相同的基礎上的。因此,根據語法功能相同、可以互相替換的特征,我們就可以把這些功能相同的語法單位歸為一類。因此,詞類就是按照詞在結構中所能起的作用,即詞的句法功能劃分出來的類。二、形態1、什么是形態:同一個詞在造句時因其語法位置的差異而發生的不同變化,又叫做詞形變化,是表達語法意義的重要手段。漢語沒有詞形變化。2、詞形變化的方式

(1)、附加詞尾。如英語中的-s。

(2)、內部屈折:依靠詞根內部的元音或者輔音的變化表達不同的語法意義。比如英語的foot,表示復數時是feet。

(3)、異根:用不同的詞根表示同一個詞的不同語法意義。如we-us,good-better-best.三、語法范疇(考核要求:掌握)1、什么是語法范疇:詞的語法意義的類,是由詞的變化形式表示的不同語法意義的聚合。2、語法的主要范疇:p110

漢語極少這些語法范疇的變化。但也有人認為漢語具有時、態的變化,比如“著”、“了”、“過’等,但是這并不是詞形的變化。第四節、變換一、變換和句型1、什么是變換:運用增加、刪除、換位、變更結構格式等手段,把一種句式變成另一種句式,以弄清句法意義,適應表達上的需要。

變換的范圍主要是在各種句型(陳述句、疑問句、感嘆句、祈使句)之間。常見的變換是陳述句變成疑問句、肯定句變成否定句、主動句變成被動句。2、變換的主要方式(1)、成分移位:將主語或者賓語的位置移動將賓語變成主語,句型變成被動句:我喝完了水?!晃液韧炅恕①e語變成話題主語:我喝完了水。——水我喝完了。將賓語變成把字句的介詞賓語:我喝完了水?!野阉韧炅恕#?)、增添成分謂語增加否定詞,句型變成否定句:我喝完了水?!覜]喝完水。我把水喝完了?!覜]把水喝完。水我喝完了?!覜]喝完。水被我喝完了?!疀]被我喝完。句末增加語氣助詞,句型被成疑問句或感嘆句:我喝完了水?!液韧炅怂?。我把水喝完了?!野阉韧炅嗣矗克液韧炅恕!液韧昀??/水我喝完啦!水被我喝完了?!晃液韧昀??/水被我喝完啦?。?)、省略成分謂語省略否定詞,句型變成肯定句句末刪除語氣助詞:(4)、改變語調:將陳述句變成疑問句、感嘆句。1、關于疑問點的選擇從陳述句變成疑問句有很多方法,關鍵在于選擇疑問點。疑問點可以是主語、賓語、狀語、語調。P114一、變換和句法同義1、什么是句法同義:幾種句子表示相同或者相近的結構意義。

“主謂結構”等句式,而是說,在某一句話中,構成各個成分的詞表示什么語法意義。比如上面句的例子:“我喝完水了”,表示的是“施事——動作——受事”的結構,而“水我喝完了”、“水被我喝完了”、“我把水喝完了”幾句話中,雖然成分的位置不同,但是在表達意義上,還是由施事——動作——受事幾個方面構成的。所以他們是句法同義的幾個句子。

句法同義也不同于句子的意義。句子的意義是對客觀情況的陳述,句法意義則側重于用什么樣的手段表達客觀情況。所以,“水被我喝完了”和“水沒有被我喝完”是不同意義的兩個句子,但是組成的部分是一樣的,所以是句法同義的關系。2、變換和句法同義

同一句子可以在組合形式上進行變換,使句子豐富。通過變換,也可以規范句子的組合。比如:

在城里放出消息。

——把消息在城里放出去??梢宰儞Q,表示受事“消息”發生并存在的地方。

——消息在城里被放出去。

在城里找工作。

——把工作在城里找。不能變換,表示動作“找”發生的地方,而不能表示受事

——工作在城里被找?!肮ぷ鳌卑l生或存在的地方。

根據這樣的變換,我們可以把能變換的句子聚合成群,進而掌握整套的句子。二、變換和句法多義我們經常碰到句法多義的情況。這些歧義的情況單單靠結構層次的分析往往并不能解決問題。因為結構層次的分析只能指出到底有多少種意義,而不能確定是哪種意義。而通過變換,我們就可以確定句子的意義,并且規范句子的表達,減少歧義。比如:

(1)三個民族的學生。

變換一:增加成分并移位:不同民族的三個學生\同一民族的三個學生

變換二:增加成分:三個民族的全體學生

(2)、他找到了。

變換一:增加成分,變成被動句:他被找到了

變換二:增加成分并移位:我們找到了他。

變換三:增加成分:他找到了東西。練習一、變換下列句子,使其具有句法同義關系。(1)我打破了杯子。

——我把杯子打破了。

——杯子被我打破了。

——杯子我打破了。

(2)我們找到了小王。

——我們把小王找到了。

——小王被我們找到了。

——小王被找到了。練習二:用變換方法區分下列句法多義的句子。

(1)關心的是他母親。

——母親關心他人。

——他人關心母親。

(2)虛構故事嚇壞人

——虛構一個故事嚇唬壞人。

——虛構一個故事把人嚇壞了。

——虛構的故事嚇唬壞人。

——虛構的故事把人嚇壞了。練習三:用變換的方法辨析下列結構之間的差別。

(1)在池子里洗衣服——在池子里養金魚

在池子里洗衣服——把衣服洗在池子里。

在池子里養金魚——把金魚養在池子里。

前者不能用把字句進行變換,后者可以用把字句進行變換。這說明前者表示的是動作發生的處所,后者表示的是受事存在的處所。

(2)在黑板上寫字——在教室里寫字——在火車上寫字

在黑板上寫字——把字寫在黑板上。

在教室里寫字——把字寫在教室里。

在火車上寫字——把字寫在火車上。

第一句可以用把字句進行變換,表示的是受事存在的處所;第二句不能用把字句進行變換,表示的是動作發生的處所,第三句可以用把字句進行變換,既可以表示動作發生的處所,也可以表示受事存在的處所。第五節

語言的結構類型和普遍特征一.人類語言的幾種主要語法結構類型(指導書p84,略)二、語法結構不能份優劣(略)三、語言的普遍特征(p124)語言學概論·第五章重點掌握:第一節:基本詞和一般詞第二節:多義詞.同義詞.反義詞掌握:第三節第一節、詞匯和詞義一、詞和詞匯1、什么是詞匯(考核要求:重點掌握)

我們說,詞是一種語言中能夠獨立運用的最小的單位。這些獨立運用的最小單位的總匯就叫做詞匯;準確地說,詞匯就是一種語言中所有的詞和成語等固定用語的總匯。

2、詞匯的分類

根據詞的重要程度,可以把詞匯分成基本詞匯和一般詞匯兩類。

(1).基本詞匯

所謂基本詞匯,就是人們自古至今常用的、用來表達日常事務現象的、并成為構成新詞基礎的那一部分詞。基本詞匯有以下的特點:第一、全民常用性。第二、穩固性。第三、能產性,構詞能力強。

考察一個詞是否屬于基本詞匯,主要是看它是否具有全民常用性和發展變化的穩固性,比如說“吧”、“呢”、“從”等詞,構詞能力并不強,但是確實是全民常用的,而且古今詞義也沒有什么變化,所以還是屬于基本詞。

(2).一般詞匯

一般詞匯就是除了基本詞匯之外的詞。相對于基本詞匯來說,一般詞匯的數量大、詞義變化快、成分復雜、更新快。社會的發展變化首先在一般詞匯上反映出來。比如隨著科技的發展,我們有了電視機,隨著電腦的普及,我們使用了電子郵件,隨著社會經濟門類的增多,我們產生了炒股熱……上面所說的“電視機”、“電子郵件”、“炒股”就是一般詞;一般詞的來源非常廣,可以是學術研究上的新發明,比如“生物工程”;也可以是政治經濟的新產物,比如“大批判”、“土地改革”;更多的是民間使用的新詞,這些詞往往有具體形象、變化迅速的特點,比如“業余華僑”、“棒棒軍”、“超生游擊隊”等等。還有一些一般詞是古代的基本詞退化之后形成的,比如“汝”、“余”、“爾曹”等人稱代詞,“之”等多義詞。二、詞義

(一)、詞義及其分類

1.詞匯意義(詞義)

詞的意義包括詞的語法意義和詞匯意義。語法意義我們上一章已經講過,是詞進入一定的語法結構之后由語法結構所賦予的、詞義之外的意義。那什么是詞匯意義呢?詞匯意義就是人們對現實現象的反映以及由此帶來的人們對現實現象的主觀評價,簡稱詞義。(P128)

2.詞義的分類

由于詞義是人們對現實現象的反映以及由此帶來的對現實現象的主觀評價,所以詞義就可以分成兩類:一類是純粹的對現實現象的反映,叫做理性意義。理性意義是詞義的核心部分。比如我們對“山”、“人”等的理解。另一類是對現實現象的主觀評價,比如“罪犯”、“逝世”等等。(二)、詞義的特點:概括性(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