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統編版必修下冊高一語文同步訓練《齊桓晉文之事》(分層練習)解析版_第1頁
2024年統編版必修下冊高一語文同步訓練《齊桓晉文之事》(分層練習)解析版_第2頁
2024年統編版必修下冊高一語文同步訓練《齊桓晉文之事》(分層練習)解析版_第3頁
2024年統編版必修下冊高一語文同步訓練《齊桓晉文之事》(分層練習)解析版_第4頁
2024年統編版必修下冊高一語文同步訓練《齊桓晉文之事》(分層練習)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2齊桓晉文之事

分層練習

基礎練

1.下列詞語中加點字的注音全都正確的一項是()

A.胡昭(M)!SM(husu)釁鐘(xin)

B.做小(b陌n)付度(cCindu)便嬖(p詒nbi)

C.吾憎(hUn)邪侈(chi)庠序伊ng)

D.赴耨(s。)章臨(wVi)厭晉(wCi)

【答案】A

【詳解】本題考查識記現代漢語普通話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該題每一個選項中加點的字都是

常見易讀錯的字,有多音字,有形聲字,有形近字,針對命題特點,只要平時多注意積累,勤

查字典,問題就可迎刃而解。

B項,"忖度”,應讀作3nduo%

C項,"庠",應讀作"x恪ng"。

D項,"想"應讀作"shub";"蒞"應讀作

故選A。

2.下面文言文句式判斷有誤的一項是()

A.未之有也(賓語前置)B.構怨于諸侯(被動句)

C.樹之以桑(狀語后置)D.我非愛其財而易之以羊也(狀語后置)

【答案】B

【詳解】本題考查文言文特殊句式。要做好這道題,首先要熟悉文言文特殊句式:判斷句、被

動句、省略句、賓語前置句、狀語后置句、定語后置句、主謂倒裝句、固定結構。判斷文言特

殊句式的關鍵是抓標志。題干要求選擇:下面文言文句式判斷有誤的一項。

B項,"構怨于諸侯"是狀語后置句,而不是被動句。正常語序是"于諸侯構怨"。

故選Bo

3.下列加點的詞語,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①寡囿不可以敵眾②臣囿知王之不忍也

B.①故以羊易之也②挾太山以超北海

C.①王無異于百姓之以王為愛也②天下可運于掌

D.①而不足以舉一羽②蒞中國而撫四夷也

【答案】A

【詳解】本題考查考生常用文言虛詞的意義和用法掌握能力。做此類題目,要著眼"意義"和"用

法"兩點,"意義''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詞性而言的。最方便快捷的方法就是將所學教材

中的虛詞的意義和用法,代入課外的語句中比較驗證。對于材料中的虛詞,要結合上下文語境

去推敲。本題要求選出“下列加點的詞語,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項,兩個“固"皆為副詞,本來;

B項,①以:介詞,拿、用;②以:連詞,表修飾;

C項,①于:介詞,對;②于:介詞,在;

D項,①而:連詞,去|3;②而:連詞,表并列。

故選A。

4.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不是名詞用作動詞的一項是()

A.五畝之宅,村之以桑

B.然而不手者,未之有也

C.刑于寡妻,至于兄弟

D.于之不王,不為也,非不能也

【答案】D

【詳解】本題考查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時,應審清楚

題干要求,如本題"加點的詞不是名詞用作動詞的一項",這是針對詞類活用設題。古代漢語中

詞類活用主要有:名詞活用為動詞,名詞做狀語,名詞的使動用法,意動用法。動詞的使動用

法,動詞活用為名詞。形容詞用做動詞,形容詞的使動用法和意動用法。數詞的使動用法。辨

別詞類活用最好的方法是進行成分分析,就是把句子的成分先畫出來,然后看成分上的詞類是

否和正常的詞類位置一致,不一致的就可能是活用。

A項,“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中"樹”是名詞作動詞,種植;

B項,“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中“王〃是名詞作動詞,稱王,統治天下;

C項,“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中“刑〃同"型〃,是名詞作動詞,做榜樣;

D項,"王之不王,不為也,非不能也〃中第一個"王〃是名詞,大王,沒有活用。

故選D。

5.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若無罪而就死地就:走向

B.挾太山以超北海超:超過

C.度,然后知長短度:衡量長短

D.無恒產而有恒心者恒:守道不變

【答案】B

【詳解】本題考查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時,首先應審

題,明確選擇的要求,如本題“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然后應結合具體的語境,運用語

法知識進行辨析。

B項,"挾太山以超北海〃的"超"解釋為"超過"錯誤,這句話是說"夾著泰山跨越北海","超"應解

釋為“跨過"。

故選Bo

【點睛】理解文言實詞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義法:由于任何一個實詞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

只可能有一個意義,因此可因文來定義,即根據具體的上下文語境來判斷某個實詞的具體意項。

答題時要把實詞放回到原文語境中,結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課內回顧法、

成語遷移法。可將詞義代入文中,結合上下文的語境來判斷對錯。結合語境,理解實詞含義,

要注意一詞多義、古今異義、通假字、詞類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義。從字音相同推測

通假字,通過語法特征推斷出詞性,用互文見義對照解釋前后詞。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一個文明的著述,就像香檳塔一樣,上面一層差不多滿了,①,因此

著述也會從更重要的主題慢慢溢往相對次栗的內容。那么,探尋對于一個文明最重要的主題是

什么,從比較接近源頭的典籍中或許能找到蛛絲馬跡。價值排序、制度傳承、路徑選擇無疑包

含在孟子所處時代的主題中。孟子時代的諸侯,②,或是開疆拓土。當孟

子向諸侯強調施仁政、薄稅斂時,在那些恐懼朝不保夕或者汲汲于兼并天下的諸侯眼里,孟子

無疑是“迂遠而闊于事情”的。但秦朝的短祚暗示了“總體戰”對于諸侯自身來說無異于飲鴆

止渴。而后的中國歷史和歐洲長時間的列國均衡史,更是一次次讓我們看到孟子的智慧。“民

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確實代表了更健全的常識。

縱觀中國古代史,朝代之間政制的因襲和吸取前人身死國滅的教訓做出的制度創新,似乎

使得一個個朝代的格局漸漸由寬平趨于狹促。先秦諸子處于西周分封多國體系和大一統的過渡

階段,有的往前看,發明富國強兵的技術,有的往后看,宣揚敬天保民的奧義,其討論問題域

的格局使后人感到陌生。好比已然成為金融行業成功人士的你,仍然不妨了解一下小時候“想

成為”或是后來“差點就成為”的科學家、畫家的故事,③,但一來可以

展望可能世界里自己的人生將如何展開,與過去和解,二來也能比較什么更重要,為后人提供

更全面而審慎的建議。今天我們還要讀《孟子》、讀古書,更重要的意義大概在這里。

6.下列各句中的引號和文中畫線句子的引號,作用相同的一項是()

A.那寶玉聽見賈政吩咐他"不許動",早知多兇少吉,那里承望賈環又添了許多話。

B.對治療失憶有效的石杉堿甲,也是從中草藥“千層塔”中提取的,是我國用于治療老年性

精神障礙的一種臨床用藥。

C.在這里,我打算提出一個各民族的建筑之間的“可譯性”的問題。

D.還有幾位“大師”們捧著幾張古畫和新畫,在歐洲各國一路的掛過去,叫做"發揚國光”。

7.請在文中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

不超過15個字。

(1)

(2)

(3)

【答案】6.B7.才會流到下一層或是救亡圖存雖然無補于改變既成的人

生軌跡

【解析】6.本題考查學生正確使用標點符號的能力。

文中畫線句子的引號表示特定稱謂。

A.引用。

B.特定稱謂。

C.特殊含義。

D.反語,諷刺否定。

故選Bo

7.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之情境補寫的能力。

第一空,結合上下文"就像香檳塔一樣,上面一層差不多滿了""慢慢溢往相對次要的內容",推

斷①處是說才會往下一層流去,可以填入“才會流到下一層”之類的內容。

第二空,結合語境,此處對應后文"那些恐懼朝不保夕”的諸侯,推斷②處句式要和"或是開疆

拓土〃保持一致,可以填入"或是救亡圖存"之類的內容。

第三空,結合下文"但一來可以展望可能世界里自己的人生將如何展開……”,推斷③處,和后

文構成轉折關系,再結合前文"好比已然成為金融行業成功人士的你,仍然不妨了解一下小時

候'想成為'或是后來'差點就成為'的科學家、畫家的故事”可知,此處是說曾經的人生軌跡已經

無法改變,可以填入"雖然無補于改變既成的人生軌跡”之類的內容。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

“觀今且鑒古,無古不成今。”(《增廣賢文》)流派眾多的諸子學說,①古代典籍.都

是②的文化遺產。孔子和孟子是先秦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他們道同契合,其思想都代表對

現實人生的積極進取;而莊子所代表的道家學派對社會和人生的看法與儒家③。

莊子是鄉野文化的代表,他的作品充滿野味,且有一種濕漉漉的水的韻味,如遍地野花,

在晨風中搖曳多姿,儀態萬方.神韻天成。如果說孔孟荀韓的著作中多的是社會意象或概念,

充斥著令人生厭的禮呀,仁呀,忠恕呀,戰爭呀,君臣呀,那么莊周的著作中卻是令人心脾開

張的新世界,一派自然天籟。這里有令人無限景仰的大鵬,螳螂怒氣沖沖的擋車,自得其樂的

鵝,以及在河中喝得肚皮溜圓的^鼠,這些自然意象完成了莊子獨特的藝術世界。

8.請在文中橫線處填入恰當的成語,使上下語句銜接自然。

9.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有兩處不當,請找出并加以修改。

10.文中畫橫線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請結合材料簡要分析它的表達效果。

【答案】8.①浩如煙海

②彌足珍貴

③迥然不同9.這里有令人無限景仰的大鵬,怒氣沖沖的擋車的螳螂,自得其樂的斥鵝,

以及在河中喝得肚皮溜圓的霰鼠,這些自然意象構成了莊子獨特的藝術世界。

10.把莊子的作品比喻為野花,突出了作品的鄉野氣息;"儀態萬方,神韻天成"賦予莊子

作品人的美麗,突出了作品迷人的藝術魅力。比喻、擬人修辭的使用,使得表達更加生動形象。

【解析】8.本題考查學生正確使用成語的能力。

第①空,結合前文"流派眾多的諸子學說“可知,這里是說古籍之多,可用“浩如煙海"浩如

煙海”,形容典籍、圖書等極為豐富。

第②空,所填成語修飾文化遺產,“觀今且鑒古,無古不成今”是強調文化遺產的重要性,所

以可填“彌足珍貴"。"彌足珍貴",形容十分珍貴、非常珍貴。

第③空,依據后文"如果說孔孟荀韓的著作……"可知,這里是說莊子所代表的道家學派和儒家

思想形成對比,可填“迥然不同"。"迥然不同",形容差別很大,一點兒也不相同。

9.本題考查學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一,“這里有令人無限景仰的大鵬,螳螂怒氣沖沖的擋車〃搭配不當,"有"和"螳螂怒氣沖沖的擋

車''搭配不當,可改為“這里有令人無限景仰的大鵬,怒氣沖沖的擋車的螳螂“;

二,“完成了莊子獨特的藝術世界"搭配不當,"完成"和"藝術世界"搭配不當,可改為“構成了莊

子獨特的藝術世界"。

10.本題考查學生正確使用常見的修辭手法的能力。

“他的作品……如遍地野花"使用的比喻的修辭,把莊子的作品比喻為野花。結合“莊子是鄉野文

化的代表,他的作品充滿野味〃可知,這里是以"野花"形象的突出了莊子作品的鄉野氣息。

“在晨風中搖曳多姿,儀態萬方,神韻天成”使用了擬人的修辭,"儀態""神韻"賦予莊子作品人

的情態,生動形象地突出了作品迷人的藝術魅力。

提升練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日:“然則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蒞中國而撫四夷也。以若所為,求若

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

王日:“若是其甚與?”

日:“殆有甚焉。緣木求魚,雖不得魚,無后災;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盡心力而為之,

后必有災。”

日:“可得聞與?”

日:“鄒人與楚人戰,則王以為孰勝?”

日:“楚人勝。”

日:“然則小困不可以敵大,寡固不可以敵眾,弱固不可以敵強。海內之地,方千里者九,

齊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異于鄒敵楚哉?差亦反其本矣?今王發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

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賈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

其君者皆欲赴訴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王日:“吾憎,不能進于是矣。愿夫子輔吾志,明以教我。我雖不敏,請嘗試之。”

日:”無恒產而有恒心者,惟士為能。若民.則無恒產,因無恒心。茍無恒心,放辟邪侈.

無不為已。及陷于罪,然后從而坦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鳥民而可為也?是故明君制

民之產,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兇年免于死亡;然后驅而之善,故

救死而恐不贍奚暇治禮義哉王欲行之,則盍反其本矣: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

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八口之家可

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

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節選自《齊桓晉文之事》)

1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今也制民之產/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苦/兇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

/而恐不贍奚/暇治禮義哉/

B.今也制民之產/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苦/兇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

而恐不贍/奚暇治禮義哉/

C.今也制民之產/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苦/兇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

而恐不贍奚/暇治禮義哉/

D.今也制民之產/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苦/兇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

/而恐不贍/奚暇治禮義哉/

12.下列對文中加點字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然則小自不可以敵大固:本來

B.本亦反其本矣蓋:同"盍",何不

C.然后從而刑之開心處罰

D.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罔:欺騙

1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孟子,名軻,戰國中期魯國鄒人,地位僅次于孔子,與孔子并稱“孔孟"。孟子宣揚“仁

政",提出了"民貴君輕”的思想,是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與其弟子著有《孟子》。

B.從節選文段中可以看出,孟子循循善誘,從“王之所大欲”入手,指出齊宣王的做法不僅

不能達到目的,反而會招致禍端,引起了齊宣王進一步探究的欲望,一步步達到了自己的

談話目的。

C.孟子在談話中善于運用論證方法:比如舉了鄒與楚作戰的例子,通過舉例論證指出小不

敵大、寡不敵眾的事實,引導齊宣王思考使用武力、以一敵八的霸道之路行不通;比如運

用類比論證,指出齊宣王施行霸道的做法如同緣木求魚,無法達到稱王天下的目的。

D.文段最后,齊宣王主動要求夫子“明以教我",孟子順理成章地提出了自己的王道主張,

由此可見,孟子在這次談話中達到了預期目標。

1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若民,則無恒產,因無恒心。茍無恒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

(2)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15.請結合文本,簡要說明孟子王道思想的核心內容。

【答案】11.B12.D13.C14.(1)至于老百姓,沒有固定的產業,因而就沒有

長久不變的善心。如果沒有長久不變的善心,(就會)不遵守禮義法度,無所不為。

(2)慎重辦理學校教育,反復地用孝順父母,尊重兄長的道理告誡他們,頭發花白的老人不

會在路上背著或頂著東西。15.①保證老百姓的生產生活,使老百姓能夠侍奉父母、養

活妻子;②慎重辦理學校教育,讓老百姓能夠知禮義,懂孝悌。

【解析】11.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如今,規定人民的產業,上不能贍養父母,下不能養活妻子兒女,豐年也總是生活在困

苦之中,荒年免不了要餓死。這樣,只是使自己擺脫死亡還怕不足,哪里還顧得上講求禮義呢?

"而"字表示轉折,"此惟救死而恐不贍”句意為"使自己擺脫死亡還怕不足”,句意完整而連貫,

中間不能斷開,排除AD;

"奚暇",意為"何暇,哪里顧得上","奚"用于句首表示疑問,不能在它后面斷開,排除C。

故選Bo

12.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詞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D."罔〃,同"網",張網捕捉,比喻陷害。句意:哪有仁愛的君主掌權,卻可以做這種陷害百姓

的事呢?

故選D。

13.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掌握文學常識,鑒賞藝術特色的能力。

C.“類比論證〃說法錯誤,孟子運用的是比喻論證,而非類比論證。

故選C。

14.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和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若、至于;"恒”,固定的;"茍",如果;"放辟邪侈",不遵守禮義法度。

(2)"謹〃,慎重辦理;"申〃,反復地告誡;"孝悌",孝順父母,尊重兄長;"不負戴于道路”,

不會在路上背著或頂著東西。

15.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信息、歸納內容要點的能力。

①由原文“是故明君制民之產,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可知,保證老百姓的生產

生活,使老百姓能夠侍奉父母、養活妻子;

②由原文“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可知,慎重辦理學校教育,讓老百姓能夠知禮義,

懂孝悌。

參考譯文:

(孟子)說:“那么大王所最想得到的東西便可知道了:是想開拓疆土,使秦國、楚國來

朝見,統治中原地區,安撫四方的少數民族。(但是)以這樣的做法,去謀求這樣的理想,就

像爬上樹去找魚。”

齊宣王說:“像(你說的)這么嚴重嗎?”

(孟子)說:“恐怕比這還嚴重。爬上樹去找魚,雖然抓不到魚,卻沒有什么后患;假使

用這樣的做法,去謀求這樣的理想,又盡心盡力地去干,結果必然有災禍。”

(齊宣王)說:“(這是什么道理)可以讓我聽聽嗎?”

(孟子)說:“(如果)鄒國和楚國打仗,那您認為誰會勝利呢?”

(齊宣王)說:“楚國會勝利。”

(孟子)說:“那么小國本來不可以與大國為敵,人少的國家本來不可以與人多的國家為

敵,弱國本來不可以與強國為敵。天下的土地,縱橫各一千多里的地方有九塊,齊國的土地總

算起來,也只有九分之一。以九分之一(的力量)去使九分之八(的力量)降服,這與鄒國和

楚國打仗有什么不同呢?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來呢?(如果)您現在發布政令,施行仁政,使

得天下當官的都想到您的朝廷來做官,種田的都想到您的田野來耕作,做生意的都想(把貨物)

儲存在大王的集市上,旅行的人都想在大王的道路上出入,各國那些憎恨他們君主的人都想跑

來向您申訴。如果像這樣,誰還能抵擋您呢?”

齊宣王說:“我昏亂糊涂,不能達到這一步。希望先生您幫助我(實現)我的志愿,明白

地教導我。我雖然不明事理,請(讓我)試著這么做做看。”

(孟子)說:“沒有可以長久維持生活的產業而常有善心的,只有有志之士才能做到。至

于老百姓,沒有固定的產業,因而就沒有長久不變的善心。如果沒有長久不變的善心,(就會)

不遵守禮義法度,無所不為。等到(他們)犯了罪,隨后接著就處罰他們,這樣做是陷害人民。

哪有仁愛的君主掌權,卻可以做這種陷害百姓的事呢?所以英明的君主規定老百姓的產業,一

定使他們上能贍養父母,下能養活妻子兒女;豐年能豐衣足食,荒年也不至于餓死;然后驅使

他們向善,所以老百姓很容易地跟著君主走。如今,規定人民的產業,上不能贍養父母,下不

能養活妻子兒女,豐年也總是生活在困苦之中,荒年免不了要餓死。這樣,只是使自己擺脫死

亡還怕不足,哪里還顧得上講求禮義呢?大王真想施行仁政,就要回到根本上來:(給每家)

五畝地的住宅,種上桑樹,(那么)五十歲的人就可以穿絲織的衣服了;畜養一些雞、狗、豬,

不栗失去(喂養繁殖的)時節,七十歲的人就可以有肉吃了;一百畝的田地,不要(因勞役)

耽誤了農時,八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挨餓了;慎重辦理學校教育,反復地用孝順父母,尊重兄

長的道理告誡他們,頭發花白的老人不會在路上背著或頂著東西。老年人穿絲織的衣服吃上肉,

老百姓不挨餓受凍,這樣如果還不能統一天下,那是沒有的(事情)。”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圣人之于天下百姓也,其猶赤子乎!饑者則食之寒者則衣之將之養之育之長之,唯恐其不

至于大也。

齊桓公北伐山戎氏,其道過燕,燕君逆而出境,桓公問管仲曰:"諸侯相逆固出境乎?”管

伸日:“非天子不出境。"桓公曰:"然則燕君畏而失禮也,寡人不道而使燕君失禮,乃割燕君

所至之地以與燕君。“諸侯聞之,皆朝于齊。

景公游于壽宮,睹長年負薪后有饑色,公悲之,喟然嘆曰:“令吏養之。"晏子曰:“臣聞之,

樂賢而哀不肖,守國之本也;今君愛老而恩無不逮,治國之本也。"公笑有喜色。晏子曰:“圣

王見賢以樂賢,見不肖以哀不肖;今請求老弱之不養,尊寡之不室者,論而供秩焉。”景公日:

“諾。”于是老弱有養,鰥寡有室。

孔子之楚,有漁者獻魚甚強,孔子不受,獻魚者日:"天暑遠市賣之不售,思欲棄之,不

若獻之君子。”孔子再拜受,使弟子掃除將祭之,弟子曰:“夫人將棄之,今吾子將祭之.何也?”

孔子曰:“吾聞之,務施而不腐余財者,圣人也,今受圣人之賜,可無祭乎?”

(節選自《說苑?貴德》)

材料二

無恒產而有恒心者,惟士為能。若民,則無恒產,因無恒心。茍無恒心,放辟邪侈,無不

為已。及陷于罪,然后從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

產,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兇年免于死亡;然后驅而之善故民之從

之也輕。今也制民之產,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苦,兇年不免于死亡;

此惟救死而恐不贍,奚暇治禮義哉!王欲行之,則盍反其本矣!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

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八口之家,

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號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

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節選自《齊桓晉文之事》)

16.材料一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

饑者A則食B之C寒者D則衣E之F將之養之G育之H長之

17.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寡人不道"與"道芷陽間行"(《鴻門宴》)兩句中的"道"含義不同。

B."睹長年負薪而有饑色"與"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勸學》)兩句中的"而"用法相同。

C.鰥寡,在中國古代,男子老而無妻叫鰥,女子老而無夫叫寡,常有鰥夫、寡婦之稱。

D.孝悌,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善事父母稱為“孝”,敬愛兄長稱為“悌"。

18.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齊桓公經過燕國,燕國國君畏而失禮,齊桓公認為是自己的原因,于是決定把燕國國

君所到之地割讓給燕國。

B.晏子勸諫齊景公按照等級,供養老弱鰥寡之人;孟子勸諫齊宣王要做明君,以民為本;

二人都有君子之德。

C.孔子拜了兩拜,接受打漁人的獻魚并準備祭拜,這是因為孔子是一心施舍別人而不讓多

余財物腐爛的圣人。

D.孟子認為,普通百姓沒有可以維持生活的固定財產,就很難有不變的善心,而有禮義

道德的讀書人卻能做到。

19.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今君愛老而恩無不逮,治國之本也。

(2)夫人將棄之,今吾子將祭之,何也?

20.“貴德"就是以德為貴,主要包括德政和德行兩個方面。請根據材料二概括孟子勸諫齊宣王

“保民而王"的德政舉措。

【答案】16.CFG17.B18.C19.(1)現在君王您愛護老年人恩惠無所不及,這

是治國的根本啊。

(2)人家將要扔掉這魚,現在先生將要祭拜他,為什么呢?20.①物質上:制民之產,

種植養殖勿失其時,使百姓不饑不寒。②精神上:驅民向善,以庠序之教、孝悌之義教化百

姓。

【解析】16.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對待)饑餓的人就給他吃的東西,(對待)寒冷的人就給他衣服穿;撫養他,培育他。

“饑者則食之""寒者則衣之〃結構一致,各自斷開,應在C、F處斷開;

"將""養"意思相近,"育""長"意思相近,且“將之養之"“育之長之〃結構一致,因此應斷成“將之

養之”"育之長之",G處斷句。

故在CFG處斷句。

17.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學文化常識及文言一詞多義的能力。

A.正確。講道義;取道。句意:我不講道義。/取道芷陽,從小路走。

B.錯誤。連詞,表并列或遞進;連詞,表轉折。句意:看見年老的人背負柴草面帶饑色。/(靛

青是)從藍草當中提取的,卻比藍草的顏色還要深。

C.正確。

D.正確。

故選Bo

18.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

C."是因為孔子是一心施舍別人而不讓多余財物腐爛的圣人〃錯,曲解原意,原文是孔子認為打

漁人是一心施舍別人而不讓多余的財物腐爛的人,是圣人。

故選C。

19.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愛",愛護;"逮",及;"本",根本。

(2)"棄〃,扔掉;“吾子”,對對方的敬稱,先生或您;"何也",為什么呢?

20.本題考查學生篩選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由"是故明君制民之產,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兇年免于死亡""五

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

之田,勿奪其時,八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可知,物質上:制

民之產,種植養殖勿失其時,使百姓不饑不寒;

②由“然后驅而之善,故民之從之也輕""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

矣"可知,精神上:驅民向善,以庠序之教、孝悌之義教化百姓。

參考譯文:

材料一

圣人對待天下百姓,就好像對待嬰兒一樣。(對待)饑餓的人就給他吃的東西,(對待)寒

冷的人就給他衣服穿;撫養他,培育他,總擔心他不能長大成人。

齊桓公北伐山戎氏,他的軍隊取道(經過)燕國,燕國國君走出國境迎接桓公。桓公問管

仲:“諸侯之間迎接一定要出國境嗎?"管仲說:'‘不是天子就不出國境迎接。”桓公說:“這

樣的話是燕國君主畏懼我而有失禮儀了。我不講道義,致使燕國國君有失禮儀。”于是將燕國

國君所到之地割讓給燕國。諸侯聽到這件事,都到齊國來朝賀。

齊景公在壽宮游玩,看見年老的人背負柴草面帶饑色。景公很同情他,嘆息說:“叫官吏

奉養他。”晏子說:“我聽說,喜歡賢能之人而哀憐無能之人,是保住國家的根本啊。現在君

王您愛護老年人恩惠無所不及,這是治國的根本啊。”景公聽了面帶喜色地笑了。晏子說:“圣

明的君王見到圣賢之人就喜歡圣賢之人,見到無才能之人就哀憐無才能之人;我現在請求把那

些年老羸弱無人供養的人,那些沒有家室的鰥男寡女,按照等級供給他們生活用品。”景公說:

“好吧。”于是,年老病弱的人有了供養,鰥男寡女有了家室。

孔子到楚國去,有個打漁的人誠懇地向孔子獻魚,孔子不接受。獻魚的人說:“天氣炎熱,

遠離魚市,賣魚又無人購買,原想扔掉它,不如獻給先生。”孔子拜了兩拜接受了,讓弟子打

掃塵穢,將要祭拜魚,弟子說:“人家將要扔掉這魚,現在先生將要祭拜他,為什么呢?”孔

子說:“我聽說,一心施舍別人而不讓多余的財物腐爛的人,是圣人,現在接受圣人的賞賜,

能不祭拜嗎?”

材料二

沒有可以長久維持生活的固定財產卻有長久不變的善心,只有有道德操守的讀書人才能做

到,至于普通百姓,沒有固定的產業,(因而)就沒有長久不變的心。如果沒有長久不變的心,

就會不遵守禮儀法度,無所不為。等到犯了罪,然后接著就處罰他們,這樣做是陷害百姓。哪

有仁愛的人在位,卻可以做這種陷害百姓的事呢?所以英明的君主規定百姓的產業,一定使他

們向上能贍養父母,向下能養活妻子兒女,豐年能夠溫飽,荒年也不至于餓死;然后驅使他們

向善,所以百姓很容易跟著國君走。如今,規定百姓的產業,上不足以贍養父母,下不能養活

妻子兒女,豐年也總是生活在困苦之中,荒年免不了要餓死。這樣,只是使自己擺脫死亡還怕

不足,哪里還顧得上講求禮義呢?大王真想施行仁政,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來呢?(給每家)

五畝地的住宅,種上桑樹,五十歲的人就可以穿絲織的衣服了;畜養雞、小豬、狗、大豬等,

不錯過(喂養繁殖的)時節,七十歲的人就可以吃上肉了:一百畝的田地,不耽誤農時,八口

人的家庭就可以不挨餓了;慎重辦理學校教育,反復地用孝順父母、尊重兄長的道理告誡他們,

頭發斑白的老人不會在路上背著或頂著東西。老年人能穿絲帛、吃上肉,老百姓不挨餓受凍,

如果這樣還不能稱王,還從沒出現過這樣的事情。

拓展練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莊公奮乎勇力,不顧于行義。勇力之士,無忌于國,貴戚不薦善,逼邇不引過,故晏子見

公。公曰:"古者亦有徒以勇力立于世者乎?”晏子對日:“嬰聞之,輕死以行禮謂之勇誅暴不

避強謂之力故勇力之立也以行其禮義也。湯①武用兵而不為逆,并國而不為貪,仁義之理也。

誅暴不避強,替罪不避眾,勇力之行也。古之為勇力者,行禮義也;今上無仁義之理,下無替

罪誅暴之行,而徒以勇力立于世.則諸侯行之以國危.匹夫行之以家殘。昔夏之衰也.有推侈、

大戲;殷之衰也,有費仲、惡來。足走千里,手裂見虎,任之以力,凌棟天下,威戮無罪,崇

尚勇力,不顧多理,是以桀紂以滅,殷夏以衰。今公自奮乎勇力,不顧乎行義,勇力之士,無

忌于國,身立威強,行本淫暴,貴戚不薦善,逼邇不引過,反圣王之德,而循滅君之行,用此

存者,嬰未聞有也。"

(節選自《晏子春秋?內篇諫上》)

材料二:

齊宣王問日:“交鄰國有道乎?”

孟子對日:“有。惟仁者為能以大事小,是故湯①事葛②,文王事昆夷③;惟智者為能以小

事大,故太王④事德鬻⑤,勾踐事吳。以大事小者,樂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樂天

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國。《詩》云:'畏天之威,于時保之。'”

王日:“大哉言矣!寡人有疾,寡人好勇。”

對日:“王請無好小勇。夫撫劍疾視曰,'彼惡敢當我哉'!此匹夫之勇,敵一人者也。

王請大之!《詩》云:'王赫斯怒,爰整其率,以遏徂莒,以篤周祜,以對于天下。'此文王

之勇也。文王一怒而坐天下之民。”

“《書》日:'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師。惟日其助上帝寵之。四方有罪無罪惟我在,

天下曷敢有越厥志?'一人衡行于天下,武王恥之。此武王之勇也。而武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

民。今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民惟恐王之不好勇也。”

(節選自《孟子?梁惠王章句》)

【注】①湯,商湯,商朝的創建人。②葛,葛伯,葛國的國君。葛國是商緊鄰的小國。③昆

夷,周朝初年的西戎國名。④太王,周文王的祖父。⑤漉鬻,當時北方的少數民族。

21.材料一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

輕死以行禮A謂之勇B誅暴C不避強D謂之力E故勇力之F立也G以行其禮H義也

22.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義理,指合于一定的倫理道德的行事準則,與儒家“仁政”的施政主張相通。

B.“旅",指旅客,與《論語?先進,侍坐章》中“加之以師旅"的"旅"詞義不同。

C."安"為使動用法,與《諫太宗十思疏》中“知止以安人"的"安"用法相同。

D.衡行,“衡"通"橫",指惡人胡作非為,與“男兒本自重橫行"中的"橫"不同。

23.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晏子見齊莊公矜夸勇力,忽視道義,導致眾多社會問題,于是有理有據地進諫,可見

晏子關心國政,且富有善于進諫的智慧和敢于直諫的勇氣。

B.晏子具歷史的縱向眼光,借古夏桀、商紂因殘暴勇力,哪怕有推侈、大戲、費仲、惡來

之類賢士,也終至衰亡,諷今以警示君王須遵圣王之德。

C.孟子倡導的“交鄰國有道",仁德之君雖國強,也能達觀地侍奉小國,不以強凌弱;智慧

之君身處弱勢,能敬畏地侍奉大國,求生存發展之道。

D.從晏子與孟子觀點來看,商湯既會用兵征伐,吞并他國,又能善待弱小國家,不恃強

凌弱,兩種行為看似矛盾,其實統一于"仁”的思想根基。

24.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而徒以勇力立于世,則諸侯行之以國危,匹夫行之以家殘。

(2)大哉言矣!寡人有疾,寡人好勇。

25.兩文分別倡導怎樣的“勇",反對怎樣的“勇"?

【答案】21.BEG22.B23.B24.(1)卻只是憑借勇力在世上立身,那么,諸侯

這樣行事國家就有危險,平民這樣行事家庭就受損害。

(2)這話講得太高深了!(不過)我有個毛病,我喜歡勇武。25.①晏子倡導"禮義"之

仁"勇",反對欺凌違義之暴"勇"。

②孟子倡導保境安民之大"勇",反對敵一人之匹夫小"勇"。

【解析】21.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為了遵行禮儀規范而輕視死亡的人才能稱為有勇,誅殺兇暴而不畏強悍的人才能稱為有

力。所以勇與力的樹立,要以能推行禮儀和最佳行為方式為準則。

“輕死以行禮謂之勇""誅暴不避強謂之力”為并列結構,且句意完整,B處斷開;

“故、為因果關系的連詞,應放在句首,E處斷開;

"勇力之立也"與"以行其禮義也"構成條件關系,后者是前者的前提條件,G處斷開。

故需要斷句的三處為:BEGo

22.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識和一詞多義的能力。

A.正確。

B.錯誤,二者詞義相同,都指軍隊。

句意:于是整軍備武,擋住侵犯莒國的敵人。/加上有(別國)軍隊來侵略它。

C.正確,都是使動用法,者附旨“使……安定〃。

句意:如今您如果也是一發怒而使天下百姓得到安定。/就要想到適可而止來使百姓安定。

D.正確,詞義不同,后者意為“縱橫"。

句意:(如有)一人在天下橫行霸道。/男兒本來就看重縱橫疆場,所向披靡。

故選Bo

23.本題考查學生篩選文中信息、歸納內容要點的能力。

B.“推侈、大戲、費仲、惡來之類賢士〃錯。從下文“任之以力,凌錦天下,威戮無罪,崇尚勇力,

不顧義理,是以桀紂以滅,殷夏以衰''可推斷晏子對這四人的評判,是崇尚勇力、不顧禮儀道

德的不義之徒,非賢士,因此導致桀、紂被滅掉,夏、商也衰亡了。

故選Bo

24.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徒、只;"立于世",狀語后置句,正常語序為“于世立";"立",立身;"匹夫",平民百

姓。

(2)“大哉言矣",主謂倒裝句,正常語序為“言矣大哉";"大",高深;“疾”,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