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河北省張家口市高考語文二模試卷_第1頁
2023年河北省張家口市高考語文二模試卷_第2頁
2023年河北省張家口市高考語文二模試卷_第3頁
2023年河北省張家口市高考語文二模試卷_第4頁
2023年河北省張家口市高考語文二模試卷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1頁(共1頁)2023年河北省張家口市高考語文二模試卷·學生版一、現代文閱讀(35分)(一)現代文閱讀I(本題共1小題,17分)1.(17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材料一:二十四節氣反映出的氣候變化、雨水多寡和霜期長短,是古人長期對天文、氣象、物候進行觀測探索和總結的結果,對農業耕作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和深遠的影響。從西漢起,二十四節氣歷代沿用,指導農業生產如何不違農時,如何按節氣安排農活,進行播種、田間管理和收獲等農事活動。兩千多年來的實踐證明,二十四節氣是科學的,在中華民族的農業生產和生活實踐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直到今天,它仍在指導著我國的農業生產及氣象研究。在農耕社會,人們生活節奏、農耕生產節奏與大自然節律是同步的。所謂大自然節律,就是春夏秋冬的季節變化;所謂農耕生產節奏,就是春種、夏長、秋收、冬藏。二十四節氣標示的氣候變化,迄今仍是中國人和自然之間漫長的農耕關系的續演,其中的傳承意義深遠而厚重。“二十四節氣”具有不容磨滅的文化價值。作為中國人特有的時間知識體系,“二十四節氣”不僅深刻影響著人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而且鮮明地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能力。所以,“二十四節氣”所帶給我們的,不只是對生產生活的指導意義,還有人類應該敬畏自然、親近自然、尊重自然、保護自然的積極態度,這種文化價值是永遠也無法磨滅的。隨著中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現代化農業技術的發展,“二十四節氣”對于農事的指導功能逐漸減弱,但對于當代的中國人,依然具有多方面的文化意義和社會功能。因為,它鮮明地體現了中國人尊重自然,順應自然規律和適應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彰顯出中國人對自然認知的獨特性、適應自然的實踐活動之豐富性、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智慧和創造力。(摘編自譚汝為《“二十四節氣”的文化意義》)材料二:立夏過后,小滿翩翩而至。小滿是一個蘊含了中國傳統哲學智慧的節氣。《說文解字》將“滿”字釋為“盈滿”,有“充滿”“飽和”“足夠”之意。“小滿”、顧名思義,有著“滿而不足”“滿而不盈”的含義,物盛則衰,物極必反,是古人對天道的理解,也是訓誡后代的哲學。《紅樓夢》十三回里,秦可卿死前給王熙鳳托夢曰:“常言”月滿則虧,水滿則溢;又道是“登高必跌重”。”由此看來小得圓滿,才是人生好的境界。北京師范大學社會學院教授、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研究”首席專家蕭放向記者介紹,“小滿”節氣名稱的由來與農作物的生長態勢有關。《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四月中,小滿者,物致于此小得盈滿。”蕭放解釋說,小滿是夏季的第二個節氣,同時也是孟夏的第二個節氣。此時,農作物小有收獲,北方地區的小麥等夏熟作物正是籽粒灌漿飽滿、將熟未熟的“小得盈滿”之際,所以稱之為“小滿”。孟夏四月,新絲行將上市,正是桑事最為繁忙之際,《清嘉錄》有記載,“小滿乍來,蠶婦煮繭,治車繅絲,晝夜操作”。為了祈禱養蠶有個好收成,蠶婦們都會拜一拜蠶神,供上酒水、鮮果和豐盛的菜肴。相傳,小滿為蠶神誕辰,江浙一帶絲業發達,往往要演戲酬神,謂之“小滿戲”。這戲也是有講究的,不可語“私”,不可語“死”,既是怕神靈怪罪,也為了給自己討個祥瑞的兆頭。至今,中原地區還保留著小滿日趕集的傳統,稱為“小滿會”。《二十四節氣志》中介紹,“小滿會”在小滿當日或錯后一兩日,這天的集市熱鬧喧天,仿佛是莊稼人的“嘉年華”。對于鄉村孩童來說,可以在“小滿會”的集市中瘋跑、閑逛、看熱鬧,還可以纏著大人買玩具和小吃。火燒、油條、花米團、水煎包、胡辣湯、糖葫蘆……那些小吃攤兒,是孩子們關于“小滿會”的童年記憶。大人們眼看就要賣力氣收麥子了,也正好趁著“小滿會”打打牙祭,解解饞。“小滿會”是鄉情鄉味的大賣場。有種子,有農具,有牲口,也有即將派上用場的消夏用品。規模大一點的“小滿會”,還搭戲臺,請戲班,可以熱熱鬧鬧看大戲。“小滿會”也似乎是麥收之際的一次“戰前”總動員。割麥子、捆麥子、囤麥子用的木耙、鐮刀、籃筐、簸箕、麻繩、卷席紛紛登場。雖然現今大型收割機陸續取代了傳統的麥收農具,“小滿會”也逐漸失去了置辦農具、備戰麥收的功能,但它依然是一方水土的節氣習俗。小滿有三候:初候苦菜秀,二候靡草死,三侯麥秋至。初候苦菜秀,意思是,小滿前后正是吃苦菜的時節。二候靡草死,意思是,細軟的草在強烈的陽光下開始枯死。三候麥秋至,初夏是麥子成熟的季節,而秋天是谷物成熟的季節,因此古人也稱初夏為麥秋。古人認為,三候有著象征意義。《逸周書?時訓解》曰:“苦菜不秀,賢人潛伏;靡草不死,國縱盜賊;小暑不至,是謂陰慝。”意思是,如果苦菜不開花,則賢人潛伏不出;如果靡草不枯死,則國內盜賊泛濫;如果氣候不變熱,則陰氣太兇惡。古人以五谷為養,且以作物的籽滿粒足為滿足,于是便將這種心情寄托于節氣。因此,小滿既是一個節氣,也是一種清麗而靜、和潤而遠的心態。麥已小熟,天未大熱,此時正是樂享生活“小滿足”“小確幸”的好時節。(摘編自夏瑾《小滿:小得圓滿人生佳境》)(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農耕社會中,春種、夏長、秋收、冬藏的生產節奏、人們的生活節奏與大自然節律是同步的。B.隨著中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現代化農業技術的發展,“二十四節氣”已無法指導農業生產。C.古人認為物盛則衰、物極必反,從這個意義上看,小滿蘊含了“小得圓滿,才是人生好的境界”的哲學智慧。D.“小滿”是依據北方的小麥等夏熟作物在孟夏的第二個節氣呈現籽粒灌漿飽滿、將熟未熟的狀態而得名。(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二十四節氣是中國人特有的時間知識體系,它引導著我們以積極的態度對待自然。B.民間諺語“清明前后,種瓜點豆”體現出了二十四節氣與農業生產關系密切。C.“初候苦菜秀”具有象征意義,意思是苦菜開花時國內賢臣便可去除奸佞,使國泰民安。D.兩則材料都談到了二十四節氣的文化價值,材料二是對材料一的具體闡述。(3)下列選項,最適合作為論據來支撐材料二觀點的一項是A.婦姑相喚浴蠶去,閑著中庭梔子花。B.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C.但有故人供祿米,微軀此外更何求?D.田夫拋秧田婦接,小兒拔秧大兒插。(4)請結合兩則材料,簡要分析二十四節氣給人們的生活帶來的影響。(5)結合材料二,分析下面材料中蘊含的中國傳統哲學智慧。《紅樓夢》是一部蘊含了人生智慧的大書,書中人物通過自己的言行盡情展現了中國傳統哲學智慧。如焦大,他本是賈府功勞最大、資格最老的奴仆,但他自恃功高,自稱“焦大太爺”,在主子安排他深夜駕車時,竟大發脾氣,罵安排任務的總管賴二,罵賈蓉、賈珍,甚至一路罵到賈敬,最后被人綁了填了一嘴土和馬糞,顏面盡失;而凹晶館賞月聯詩時,史湘云不滿足于眼前美景,還想要坐在船上吃酒賞月,林黛玉勸史湘云“事若求全何所樂”,并說不能稱心的不只這一人一事,從賈母到王夫人再到寶玉,都各有不能遂心之事,盡顯其為人通透。(二)現代文閱讀II(本題共1小題,18分)2.(18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甥舅倆李春雷一千多年前的那天,曾鞏三歲,王安石剛滿周歲。彼時,他們還是嬰幼兒。幾十年后,他們出類拔萃,都成為時代的人杰。一千多年后,大浪淘沙,他們更是成了歷史的巨人。來到撫州,必須拜謁王安石和曾鞏。大師巨匠總是比肩攜手。比如宋六大家,四川三人是父子,江西三人則是師生。而兩位學生輩的王安石與曾鞏,不僅是同鄉,是朋友,還是甥舅。他們不僅是親戚,更是好朋友。兩家是世交,曾父與王父是同學。王安石得遇歐陽修并受到賞識,緣于曾鞏的介紹。而王安石對曾鞏的文章,更是倍加推崇,其祖母、父親、母親、岳父去世后,皆由曾鞏撰寫墓志銘。雖是好朋友,追求與風格,卻完全不同。政治上,王安石胸懷天下,銳意變法,敢吃螃蟹,敢闖禁區,大刀闊斧,舍我其誰;曾鞏則屬于保守派,身處基層,兢兢業業,踏踏實實,為官一任,造福一方,是一個標準的勤吏。文學上,也如此。王安石為了實現政治理想,強調文學的現實功能:“所謂文者,務為有補于世而已矣。”其散文雄健簡練、奇崛峭拔、筆如刀鋒、字字點穴。最著名的《讀孟嘗君傳》,不足百字,卻否定了歷朝觀點,實屬千秋名篇。曾鞏的文風集司馬遷,韓愈之長,古雅本正,溫厚典雅,章法嚴謹,無論敘事、議論都沖和平淡、委曲周詳,開闊、承轉、起伏、回環皆有法度。其代表作有《墨池記》贈黎安二生序》《王平甫文集序)等。對于對方,兩人都有著透徹的認識。王安石比曾鞏小兩歲,走上仕途卻早十幾年,政治經驗更豐富,觀人識才最老辣。他雖然稱賞曾文,卻又看到了其弱點,遂在早年的贈詩中明言:“借令不幸賤且死,后日猶為班與揚。”這兩句,簡直就是對曾鞏人生的預言和定位;不適合官場,卻可以成為一個名垂青史的文學家。而曾鞏,在宋神宗召見時,詢問王安石的缺點,曾鞏直言“吝”,即執拗、小氣之意。這個評價,可謂一針見血,后來,人們戲稱王安石為“拗相公”,正是“吝”的另解。他們根本上相同又相通,都是君子。兩人雖是親戚加朋友,但王安石身為宰執,從未提攜曾鞏,曾鞏身為下屬,并未攀附王安石。他們堅持各自的政見,互不妥協。政見不睦,徒說無益,那就不見面、不爭吵。許多年里,他們甚至中斷了聯系,但是從未互相攻擊,只是保持沉默。沉默中,沿著自己的路徑,走向各自的高峰。王安石,委實是一個千年不遇的天才。一介文人,卻又通透政治,并主導了中國歷史上繼商鞅之后的又一次轟轟烈烈的變法運動。雖然失敗,卻為中國政治文明留下了巨大財富。而曾鞏在仕途清淡的同時,于文學上追求更高,揣摩玩味,在文本上做到了極致。他倆和老師歐陽修以及文友三蘇一起,高擎古文運動的大旗,提倡散文,反對駢文,力抵萎靡文風,堅持文以明道,使中國散文正本清源、蔚為大觀,從而改變了文學史。就這樣,煙云散盡、落日輝煌時,他們又走到了一起。元豐六年春,曾鞏扶母親靈柩乘船南歸,王安石特意迎到江邊吊唁。此時,曾鞏已病重,到達江寧后便臥床不起。那段日子里,王安石常常探望,執手傾談。兩位老親戚老朋友,相好如初,就像少年時那樣。不久之后,二人相繼謝世。不要以為去世,一切就結束了。他們又同樣被歷史誤會。從南宋至元明清,王安石變法基本被否定,他甚至被視為奸臣。按照傳統評價,變法有“急政”或“苛政”之嫌,引起激烈“黨爭”,導致北宋亡國。有人在評判兩宋時,將王安石與秦檜并列:“國家一統之業,其合而遂裂者,王安石之罪也;其裂而不復合者,秦檜之罪也。”轉機出現在近代。國人面對西方列強的船堅炮利,急欲變法而富國強兵,遂開始重新認識王安石。從此,對他的肯定評價才成為主流。史學家稱,王安石變法,是人類思想反抗的文明成果。正是這些成果,才使人類有了擺脫野蠻統治的可能和方向。由此,王安石被稱為“千古一相”。而曾鞏,他的文章最初并沒有被格外重視,直到明初,文壇才開始將其列入“唐宋八大家”,但排名最后。進入清代,最富影響的桐城派作家群,更注重“義法”,遂將曾文奉為楷模。康熙年間出版的《唐宋八大家文鈔》,共選錄文章316篇,唯一入選超過百篇的作家就是曾鞏,計128篇,數量遠超其他七人。經過幾百年時光的淘洗,這甥舅倆,都成為歷史甄定的巨人。在他們去世九百多年后,我來到撫州,瞻仰先賢。那一天,武夷余脈群峰青翠,天上白云悠悠,陽光雪亮,清風香甜,令人想到徐徐流動的歷史。眼前的世界,熱烈而生動,似一片澎湃的海洋,如一臺無終的大劇,更像一株蒼翠的大樹,春夏秋冬,青青黃黃。每個人,都是一片樹葉或一枚小果,暫時棲居在這株屹立于洪荒的大樹上,蓬勃著,搖曳著,夢想著,成熟著……日月無語,天地有心。唯有時間,是宇宙間沉默的、永恒的帝王。(選自《光明日報》,有刪改)(1)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A.幾十年后、一千多年后,兩個時間節點寫出了王安石與曾鞏不同時期的共同特點,增添了歷史厚重感。B.王安石與曾鞏的文章風格完全不同,但王安石總請曾鞏為自己去世的親人寫墓志銘,可見王安石的文章不如曾鞏。C.王安石和曾鞏雖然政見不睦,二人在許多年里互不妥協,堅持己見,但從未互相攻擊,而是保持沉默。D.文章講述了王安石和曾鞏不同的人生經歷,表達了對他們的贊美和崇敬之情,“歷史甄定的巨人”是對二人的高度評價。(2)下列對文本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A.文章采用對比手法敘述王安石和曾鞏在政治和文學上不同的追求與風格,意在突出二人在不同領域的高下。B.文章第四段點明曾、王二人的關系,不僅照應標題,也為后文兩相對照來寫兩人的經歷、品性、追求等內容做鋪墊。C.本文取材時間跨度大,范圍廣,突顯了“形散”的特點:同時,聚焦于對二人的贊美與崇敬,體現了“神聚”的特點。D.本文思路清晰,“追求與風格卻完全不同”“都是君子”“同樣被歷史誤會”等顯示出作者的行文思路。(3)文章以“唯有時間,是宇宙間沉默的、永恒的帝王”一句作結,產生了怎樣的文學效果?請結合全文加以分析。(4)作家梁衡提出散文美的“三層次”理論,第一層是描寫敘述之美,即寫景、狀物、述事、傳播信息等準確、干凈;第二層是意境之美,即要寫出感覺、感情、美感;第三層是哲理之美,即要寫出新的思想。請結合本文對此加以簡要分析。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一)文言文閱讀(20分)3.(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題。文本一:魏王欲攻邯鄲。季梁聞之,中道而反,往見王曰:“今者臣來,見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駕,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將奚為北面?”曰:“吾馬良。”臣曰:“馬雖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雖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數者愈善,而離楚愈遠耳。今王欲成霸王,舉欲信于天下。恃王國之大,兵之精銳,而攻邯鄲,王之動愈數,而離王愈遠耳。猶至楚而北行也。”(節選自《戰國策?魏策四》)文本二:邯鄲之難,景舍謂楚王曰:“夫魏之攻趙也,恐楚之攻其后。今不救趙,趙有亡形而魏無楚憂是楚魏共趙也害必深矣且魏令兵以深割趙,趙見亡形,而有楚之不救己也,必與魏合而以謀楚,故王不如少出兵,以為趙援。趙恃楚勁,必與魏戰。魏怒于趙之動,而見楚救之不足畏也,必不釋趙。趙、魏相弊,而齊、秦應楚,則魏可破也。”楚因使景含起兵救趙。邯鄲拔,楚取睢、涉之間。(節選自《戰國策?楚策一》)文本三:邯鄲之難,趙求救于齊。田侯召大臣而謀。段干綸曰:“弗赦,則我不利。”田侯曰:“何哉?”對曰:“夫魏氏兼邯鄲,其于齊何利哉?”田侯曰:“善。”乃起兵,曰:“軍于邯鄲之郊。”段干綸曰:“臣之求利且不利者,非此也。夫教邯鄲,軍于其郊,是趙不拔而魏全也。故不如南攻襄陵以弊魏,邯鄲拔而承魏之弊,是趙破而魏弱也。”田侯曰:“善。”七月,邯鄲拔。齊因承魏之弊,大破之桂陵。(節選自《戰國策?齊策一》)(1)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趙有亡A形B而魏無C楚憂D是楚魏E共趙也F害必G深矣(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北面,指臣服于人。古代君主面南而坐,臣子朝見君主時是面向北的。文中的“北面”即為此意。B.“舉欲信于天下”中的“舉”指舉動、行動,與(鴻門宴》中“殺人如不能舉”的“舉”意思不同。C.“軍于邯鄲之郊”中的“郊”是指古代都城以外百里以內的地方,也泛指郊外、野外;文中指前者。D.“故不如南攻襄陵以弊魏”中的“弊”與《六國論》中“弊在賂秦”的“弊”用法不同。(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魏國攻打邯鄲之時,楚國和齊國都采用本國謀臣的建議出兵救趙,但因各懷心思,并未能改變邯鄲被占領的結局。B.季梁中途返回魏國并向魏王進諫,是因為他認為魏王攻打邯鄲犯的錯誤就像那個想要去楚國卻反向前進的人一樣。C.景舍建議楚王派出少量軍隊救趙,目的是讓趙國以為有后援,又要讓魏國覺得楚國援軍不足畏,這樣趙、魏兩國必會拼到兩敗俱傷。D.齊王善于納諫,他聽從段干綸一定要救邯鄲并將軍隊駐扎在邯鄲城郊的建議,趁著魏兵疲憊之時在桂陵打敗魏軍。(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①恃王國之大,兵之精銳,而攻邯鄲,王之動愈數,而離王愈遠耳。②臣之求利且不利者,非此也。夫救邯鄲,軍于其郊,是趙不拔而魏全也。(5)在邯鄲危難的時候,楚國和齊國派兵援助趙國的原因各是什么?(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1小題,9分)4.(9分)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列各題。自廣平乘醉走馬六十里至邯鄲登城樓覽古書懷(節選)李白醉騎白花馬,西走邯鄲城。入郭登高樓,萬事傷人情。相如章華巔,猛氣折秦贏。平原三千客,談笑盡豪英。皆為黃泉土,使我涕縱橫。傷戰何足道,感激仰空名。日落把燭歸,凌晨向燕京,方陳五餌策【注】,一使胡塵清。【注】五餌策:出自《漢書?賈誼傳》,原為賈誼提出的懷柔、軟化匈奴的五種措施,后泛指籠絡外族的種種策略。(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本詩首句開門見山,“醉騎”“西走邯鄲城”與標題相呼應,交代了事件和地點。B.詩人登高望遠,發思古之幽情,一個“傷”字引出下文對古人的追憶與感慨。C.想到像藺相如、平原君的三千門客等英雄豪杰都已化為黃土,詩人忍不住涕淚縱橫。D.最后四句實寫詩人雷厲風行,凌晨赴京,呈上了良策,使天下永遠平定清明。(2)作者在這首詩中雖然用了兩個“傷”字來表達感情,但并不給人頹廢傷懷之感,反而充盈著一種浩然之氣。請簡要分析本詩是如何達到這一效果的。(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5.(6分)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古詩文中常用側面烘托的手法描寫動人的音樂,如《李憑箜篌引》中的“”和《赤壁賦》中的“”都是通過蛟龍起舞的畫面來表現音樂之動人的。(2)在《諫太宗十思疏》中,魏征認為如果唐太宗能全面做到“十思”的要求并弘揚“九德”,在用人和從諫方面做到“,”,那么便可輕松治理國家。(3)洞庭湖水蔚為壯觀,在古代曾有“八百里洞庭”的美譽,如“,”便寫出洞庭湖景象的雄偉壯闊。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一)語言文字運用I(本題共1小題,11分)6.(11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近年來,一批又一批中華古籍借助數字技術加速開放共享,這得益于古籍數字化技術發展的①;而讓古籍里的知識、故事、思想被深刻地理解并傳承下去,是更艱巨的任務。我國古籍②,無論是保護修復,還是整理研究,都需要巨大投入,要善于發揮數字化技術的長處,在保護的基礎上進行系統性研究,提高利用效率。比如,a運用人工智能技術進行文字識別和數據分析,b不僅能對古籍內容進行深度處理和知識提取,還能以很高的準確度給古籍加標點。c這有助于提高研究,d為后續利用、傳播創造條件。進入數字化時代,在保護修復、活化利用,普及傳播都產生了新變化的古籍中蘊含的思想觀念、生活情感,仍能穿過歲月長河,與當代人產生心靈共鳴。要想讓古籍與當下生活產生更大的共振效應,還需要培養更多專業人才。古籍歷久彌新,靠的是一代代研究者、守護者的③。無數人將生命的能量注入薄薄的紙頁間,從而讓文化傳承更有厚度。(1)請在文中橫線處填入恰當的成語。(2)請將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改成幾個較短的語句。可以改變語序,少量增刪詞語,但不得改變原意。(3)文中畫橫線的四個句子中,共有兩處語病,請標明序號并進行修改。序號,修改為:。序號,修改為:。(二)語言文字運用II(本題共1小題,9分)7.(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在天文望遠鏡的設計領域,始終存在著一個“魚和熊掌無法兼得”的問題,這就是大口徑與大視場的矛盾,簡單地說,①。位于河北興隆縣的大天區面積多目標光纖光譜天文望遠鏡(LAMOST),又被稱為郭守敬望遠鏡,成功解決了天文望遠鏡看遠與看廣的矛盾問題。LAMOST在5度視場、直徑為1.79米的焦面上放置4000根光纖,可以同時獲得4000個天體的光譜,成為目前世界上光譜獲取率最高的望遠鏡。LAMOST最核心的關鍵技術是主動光學技術,所謂主動光學,就是主動改變鏡片形狀,克服由于重力、溫度和風力造成的鏡面本身形變對成像帶來的影響,使成像更加清晰。但是②,所以LAMOST的MA和MB主鏡分別由24塊和37塊六邊形的小鏡子拼接而成,以便于精確微調。研發團隊在每一塊鏡片的后面設計安裝了促動器,這些促動器的作用除了承載鏡面的重量外,更重要的是③。主動光學技術可以通過計算機的算法對小鏡片實現千分之一毫米級的實時調整,使小鏡子可以根據觀測需求變形,并使各個小鏡子共焦,上千個促動器實時控制組成MA的各個小鏡子,以便達到要求的形狀,讓成像更加清晰。(1)下列各項中引號的用法,與文中畫線部分引號的用法相同的一項是A.小學生都知道“山清水秀”不能寫作“山清水秀”,但對其原因往往解釋得不夠清楚,這就顯示出了對文字追根溯源的必要性。B.為深入學習黨的二十大精神,光明網將《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當作“思想充電寶”,搭建專屬學習場景,創新理論傳播。C.西藏林芝被譽為“西藏江南”,它充分利用自身森林茂密、林下資源豐富的優勢,帶動當地農牧民增收致富。D.在春分過后,許多地方進入農耕時節。有詩云:“春分麥起身,一刻值千金”。一場春雨一場暖,春雨過后忙耕田。(2)請在文中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6個字。四、作文(60分)8.(60分)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材料一:晚清名臣張之洞平生有三不爭——不與俗人爭利,不與文人爭名,不與無謂人爭氣。材料二:畢加索,世界最具影響力的現代派畫家,人們稱他為“人類藝術史上罕見的天才”。他9歲時畫出了第一幅油畫,未滿14歲就開了個人畫展,一生畫法多樣、風格迭變。他在60歲時還學習版畫,70歲學習陶工……在事業和藝術上,他從未放棄“爭”。材料三:“神州”和“萬家樂”是旗鼓相當的兩家大型熱水器生產廠家。“神州”的廣告語為“款款神州,萬家追求”,而“萬家樂”的廣告語為“萬家樂崛起于神州”。他們各自的廣告語中都包含了對方的產品品牌。后來兩種熱水器迅速走進千家萬戶,為兩家企業帶來豐厚利潤。以上材料對我們頗有啟示意義。請結合材料寫一篇作文,體現你的感悟和思考。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版一、現代文閱讀(35分)(一)現代文閱讀I(本題共1小題,17分)1.【分析】(1)本題考查學生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準確解讀文本,篩選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相關內容,做好選項和文章內容的比對,確認正確選項。(2)本題考查根據材料信息進行理解推斷的能力。準確解讀文本,篩選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內容,做好選項和文章內容的比對,確認正確選項。(3)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述類文本論據與論點關系的能力,答題前先通讀相關材料信息,整體理解把握文本的內容,明確文章的論述話題是什么,觀點是什么,文章使用了哪些論據,運用了哪些論證方法,做好選項和文章觀點的比對,確認正確選項。(4)本題考查對原文內容進行篩選、歸納、概括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類題型,考生通讀所有材料,然后根據題目要求對材料進行篩選整合。(5)本題考查探究某一問題,提出自己個性化見解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要返回文本找到關于這一問題的相關語句,分析作者的觀點態度,再聯系實際進行思考,提出自己的見解。切忌脫離文本,自己發揮。【解答】(1)B.“已無法指導農業生產”錯誤。根據材料一原文“隨著中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現代化農業技術的發展,‘二十四節氣’對于農事的指導功能逐漸減弱”可知,并非“已無法指導”;且材料一提到“直到今天,它仍在指導著我國的農業生產及氣象研究”,更是直接表明它的指導功能仍在。(2)C.“可去除奸佞,使國泰民安”錯誤。根據材料二“如果苦菜不開花,則賢人潛伏不出”可推知,苦菜開花時節,應是“賢人不再潛伏”,并非“賢人去除奸佞”。(3)根據材料二的第一段可知,材料二的觀點是“小滿蘊含的中國傳統哲學智慧:小得圓滿,才是人生好的境界”。A.展現了忙碌的鄉村生活。不能體現材料二“小滿蘊含的中國傳統哲學智慧:小得圓滿,才是人生好的境界”的觀點。B.展現了鄉村和平寧靜、樸素安適的生活之樂。不能體現材料二“小滿蘊含的中國傳統哲學智慧:小得圓滿,才是人生好的境界”的觀點。C.表現了詩人對眼前和樂安寧生活的滿足。能體現材料二“小滿蘊含的中國傳統哲學智慧:小得圓滿,才是人生好的境界”的觀點。D.展現了全家齊上陣的緊張、忙碌的勞動狀態。不能體現材料二“小滿蘊含的中國傳統哲學智慧:小得圓滿,才是人生好的境界”的觀點。故選:C。(4)根據材料一“二十四節氣是科學的,在中華民族的農業生產和生活實踐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直到今天,它仍在指導著我國的農業生產及氣象研究”可知,二十四節氣指導著人們的農業生產生活。根據材料一“‘二十四節氣’不僅深刻影響著人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而且鮮明地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能力”可知,二十四節氣讓人們學會與自然和諧相處。根據材料二“小滿是一個蘊含了中國傳統哲學智慧的節氣……由此看來小得圓滿,才是人生好的境界”可知,二十四節氣讓人們領悟傳統哲學智慧,并擁有一種積極的態度、平和的心態。根據材料二“至今,中原地區還保留著小滿日趕集的傳統……‘小滿會’是鄉情鄉味的大賣場……它依然是一方水土的節氣習俗”可知,二十四節氣展現一方水土的節氣習俗,聯結鄉土人情。(5)根據材料二“物盛則衰,物極必反,是古人對天道的理解,也是訓誡后代的哲學”可知,古人認為“物盛則衰,物極必反”是天道,焦大在賈府因為勞苦功高就忘了自己的身份地位,最終自取其辱。根據材料二“小滿是一個蘊含了中國傳統哲學智慧的節氣……由此看來小得圓滿,才是人生好的境界”可知,小得圓滿,才是人生好的境界。林黛玉并沒有像史湘云那樣還想在欣賞眼前美景的基礎上做更高的要求,并深刻體會到過于追求完滿,人生則無樂趣的道理。根據材料二“古人以五谷為養,且以作物的籽滿粒足為滿足,于是便將這種心情寄托于節氣。因此,小滿既是一個節氣,也是一種清麗而靜、和潤而遠的心態”可知,小滿是一種清麗而靜、和潤而遠的心態,正是因為認識到了所有人各有不能遂心之事,那時那景林黛玉才能對眼前之事看得通透。答案:(1)B(2)C(3)C(4)①指導著人們的農業生產生活。②讓人們學會與自然和諧相處。③讓人們領悟傳統哲學智慧,并擁有一種積極的態度、平和的心態。④展現一方水土的節氣習俗,聯結鄉土人情。(5)①古人認為“物盛則衰,物極必反”是天道,焦大在賈府因為勞苦功高就忘了自己的身份地位,最終自取其辱。②小得圓滿,才是人生好的境界。林黛玉并沒有像史湘云那樣還想在欣賞眼前美景的基礎上做更高的要求,并深刻體會到過于追求完滿,人生則無樂趣的道理。③小滿是一種清麗而靜、和潤而遠的心態,正是因為認識到了所有人各有不能遂心之事,那時那景林黛玉才能對眼前之事看得通透。(二)現代文閱讀II(本題共1小題,18分)2.【分析】(1)本題考查對文章有關內容的理解分析的能力。解答本題,應從語句理解、主題理解、結構思路等角度分析判斷。在理解每一個選項時,要仔細分析選項中賞析的重點,注意結合語境。(2)本題考查對散文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能力。注意結合全文進行分析,常見的錯誤類型是手法不準確,手法的解說和藝術效果的分析不對,語言方面主要是風格不正確,結構方面則出現解說不正確的現象。(3)本題考查賞析段落作用的能力。分析語段的作用的題目,首先明確語段的內容,然后從內容、結構、手法的角度分析。結構上注意伏筆、照應、鋪墊等,內容注意主旨的體現,最后還要多關注修辭技巧等。(4)本題考查理解文本內容、篩選整合文本有關內容的能力。首先要理解題干要求,然后從整體上把握文章內容,從中篩選出符合題目要求的信息,進行整合概括。【解答】(1)B.“可見王安石的文章不如曾鞏”錯誤,于文無據。根據“而王安石對曾鞏的文章,更是倍加推崇,其祖母、父親、母親、岳父去世后,皆由曾鞏撰寫墓志銘”“雖是好朋友,追求與風格,卻完全不同”可知,文章只說兩個人在文學上的追求與風格各不相同,但并未評價兩人文章的優劣。故選:B。(2)A.“意在突出二人在不同領域的高下”錯誤。根據“他們根本上相同又相通,都是君子”“沿著自己的路徑,走向各自的高峰”可知,文章采用對比手法敘述王安石和曾鞏在政治和文學上不同的追求與風格,意在突出二人盡管有不同,但同樣偉大,都走向了各自的高峰。故選:A。(3)分析“唯有時間,是宇宙間沉默的、永恒的帝王”這句話的文學效果,注意以下方面:先從修辭上看,這句話運用比喻的修辭,把時間比作沉默的、永恒的帝王。結合前文“經過幾百年時光的淘洗,這甥舅倆,都成為歷史甄定的巨人”可知,這句話生動形象地表達了時間有為一切做決斷的權力,它最終給了曾鞏和王安石一個公允的定論。再從主題上看,這句話位于篇末,起到升華主題的作用。作者借王安石與曾鞏的人生經歷來證明,無論當時經歷如何,歷史都會給出一個客觀公正的評價。再結合前文的“每個人,都是一片樹葉或一枚小果,暫時棲居在這株屹立于洪荒的大樹上,蓬勃著,搖曳著,夢想著,成熟著”可知,由此激發讀者認識到每個人的獨特價值,并努力去實現自己的價值。最后從語言上看,運用比喻手法來結尾,使語言凝練,含蓄慰藉,極富哲理內涵。這也讓讀者在閱讀思考中有所感悟,文章顯得意味悠長。(4)要結合作家梁衡提出散文美的“三層次”理論來談。第一層是描寫敘述之美,即寫景、狀物、述事、傳播信息等準確、干凈。根據“元豐六年春,曾鞏扶母親靈柩乘船南歸,王安石特意迎到江邊吊唁。此時,曾鞏已病重,到達江寧后便臥床不起。那段日子里,王安石常常探望,執手傾談”等可以看出,本文注重歷史的細節,給人以生動真切之感。又用大量翔實的史料梳理了曾鞏和王安石交往與友誼的變遷史,以及去世之后被歷史誤會等史實。寫景述事準確而生動。根據“政治上,王安石胸懷天下,銳意變法,敢吃螃蟹,敢闖禁區,大刀闊斧,舍我其誰;曾鞏則屬于保守派,身處基層,兢兢業業,踏踏實實,為官一任,造福一方,是一個標準的勤吏”等可以看出,語言干凈凝練,概括力強。第二層是意境之美,即要寫出感覺、感情、美感。根據“對于對方,兩人都有著透徹的認識”“他們根本上相同又相通,都是君子”“沉默中,沿著自己的路徑,走向各自的高峰”可以看出,作者客觀評價了二人的政治追求與文風等的不同,肯定他們的君子之風,表達了對歷史人物的贊美。結合“經過幾百年時光的淘洗,這甥舅倆,都成為歷史甄定的巨人”可知,作者感情色彩濃烈。第三層是哲理之美,即要寫出新的思想。根據“在他們去世九百多年后,我來到撫州,瞻仰先賢”“日月無語,天地有心”“唯有時間,是宇宙間沉默的、永恒的帝王”可以看出,篇末升華主題,文章結尾處借撫州風物說理,作者借王安石與曾鞏的人生經歷來證明,無論當時經歷如何,歷史都會給出一個客觀公正的評價。闡述了個體在永恒不滅的世界中經歷成長,實現自己的價值的哲理。答案:(1)B(2)A(3)①這句話運用比喻的修辭,把時間比作沉默的、永恒的帝王,表達了時間有為一切做決斷的權力,它最終給了曾鞏和王安石一個公允的定論。②升華主題,作者借王安石與曾鞏的人生經歷來證明,無論當時經歷如何,歷史都會給出一個客觀公正的評價,由此激發讀者努力去實現自己的價值。③語言凝練,含蓄慰藉,極富哲理內涵,讓讀者在閱讀思考中有所感悟,意味悠長。(4)①敘述之美。本文注重歷史的細節,用大量翔實的史料梳理了曾鞏和王安石交往與友誼的變遷史,以及去世之后被歷史誤會等史實。②意境之美。作者客觀評價了二人的政治追求與文風等的不同,肯定他們的君子之風,表達了對歷史人物的贊美,感情色彩濃烈。③哲理之美。文章結尾處借撫州風物說理,闡述了個體在永恒不滅的世界中經歷成長,實現自己的價值的哲理。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一)文言文閱讀(20分)3.【分析】(1)本題考查文言斷句。解答該題可以根據文意、虛詞和結構判斷。(2)本題考查古代文化常識與一詞多義,答題的關鍵在于平時的積累與識記。(3)本題考查對原文的理解與分析能力,注意將選項與原文作細致比較。(4)本題考查文言文翻譯的能力,解答時一定要先回到語境中,根據語境讀懂句子的整體意思,然后思考命題者可能確定的賦分點,首先要找出關鍵實詞、虛詞,看有無特殊句式,詞類的活用,運用“留”“刪”“調”“換”“補”的方法,直譯為主,意譯為輔,并按現代漢語的規范,將翻譯出來的句子做適當調整,達到詞達句順。(5)本題考查的是對文段內容的篩選和理解。找到相關內容,在仔細理解的基礎上,抓住關鍵信息,仔細概括。【解答】(1)“趙有亡形”“魏無楚憂”為并列關系,在“形”“憂”后斷開;句末“也”表判斷,其后斷開。綜上需要斷句的三處為BDF。譯文:趙國的形勢危急,而魏國沒有楚國攻其后的憂慮。這是楚國、魏國共同攻打趙國,趙國必然遭到重大損失。(2)A.“即為此意”有誤,本文中的“北面”是面朝北的意思,并非指臣服于人。故選:A。(3)D.“他聽從段干綸一定要救邯鄲并將軍隊駐扎在邯鄲城郊的建議”分析有誤,從原文“田侯曰:‘善。’乃起兵,曰:‘軍于邯鄲之郊’”來看,段干綸建議救邯鄲,但提出將軍隊駐扎在邯鄲城郊的人是齊王。故選:D。(4)①“恃”,依仗;“數”,多;第三個“王”,名詞作動詞,稱王。譯文:依仗魏國的強大,武器的精銳,而想去攻打邯鄲,大王這樣的行動越多,那么(您)距離稱王(的事業)就越來越遠了。②“軍”,名詞作動詞,駐扎;“拔”,被攻占;“全”,保全。譯文:我所追求的有利或者不利,并不是在這里。救援邯鄲,駐扎在城郊,這是趙國不被攻占并且魏國得以保全的做法呀。(5)從材料二“且魏令兵以深割趙,趙見亡形,而有楚之不救己也,必與魏合而以謀楚,故王不如少出兵,以為趙援”可知,楚國擔心不救趙國,趙國就會反過來聯合魏國一起圖謀楚國;從“趙、魏相弊,而齊、秦應楚,則魏可破也”來看,楚國想最終消滅魏國。從材料三“故不如南攻襄陵以弊魏,邯鄲拔而承魏之弊,是趙破而魏弱也”來看,齊國是想攻破趙國并削弱魏國。答案:(1)BDF(2)A(3)D(4)①依仗魏國的強大,武器的精銳,而想去攻打邯鄲,大王這樣的行動越多,那么(您)距離稱王(的事業)就越來越遠了。②我所追求的有利或者不利,并不是在這里。救援邯鄲,駐扎在城郊,這是趙國不被攻占并且魏國得以保全的做法呀。(5)①楚國擔心不救趙國,趙國就會反過來聯合魏國一起圖謀楚國;想最終消滅魏國。②齊國是想攻破趙國并削弱魏國。參考譯文:文本一:魏王想要攻打邯鄲。季梁聽說這件事后,中途折返,匆忙去拜見魏王說:“今天我來的時候,在大路上遇見了一個人,正朝北面駕著他的車,他告訴我說:“我想到楚國去。”我說:“您去楚國去,為什么面朝北走呢?”他說:“我的馬很精良。”我說:“你的馬雖然很精良,可這不是去楚國的路。”他說:“我的費用很多。”我說:“你的費用雖然多,可這不是去楚國的路。”他說:“我駕車的人技術高明。”這幾個條件越好,就離楚國越遠了。如今大王想成為霸王,每一個舉動是想取信于天下。依仗魏國的強大,武器的精銳,而想去攻打邯鄲,大王(這樣的)行動越多,那么(您)距離稱王(的事業)就越來越遠了。這就好像想到楚國卻向北走一樣。”文本二:邯鄲被魏國圍困,景舍對楚王說:“魏國攻打趙國,擔心楚國從后面進攻它。現在不援救趙國,趙國的形勢危急,而魏國沒有楚國攻其后的憂慮。這是楚國、魏國共同攻打趙國,趙國必然遭到重大損失。再說魏國集合全國兵力攻打趙國,來謀求割去趙國更多的土地,趙國出現了危亡的形勢,又知道楚國不救援它,必然與魏國聯合起來而圖謀楚國,所以大王不如少出些軍隊,作為趙國的援兵。趙國依仗楚國的強大有力,必定與魏國作戰。魏國被趙國的頑強抵抗(行為)激怒,而且看到楚國的援救不值得畏懼,一定不肯放棄滅亡趙國的機會。趙國、魏國拼得兩敗俱傷,而齊國、秦國乘楚國援救趙國之機起兵攻打魏國,那么魏國是可以打敗的。”楚國因此派景舍領兵援救趙國。趙國的邯鄲被魏國攻占以后,楚國占取了睢、歲之間的大片土地。文本三:趙都邯鄲被魏軍包圍,趙國向齊國求救。齊威王召集大臣謀劃。段干綸說:“不救援趙國,會對我們不利。”齊威王說:“為什么呢?”段干綸說:“如果魏國吞并邯鄲,對齊國有什么好處呢?”齊威王說:“好。”于是就出兵,齊威王說:“軍隊駐扎在邯鄲城外。”段干綸說:“我所追求的有利或者不利,并不是在這里。救援邯鄲,駐扎在城郊,這是趙國不被攻占并且魏國得以保全的做法呀。所以不如向南進攻襄陵使魏國疲敝,邯鄲被魏國占領而魏國疲敝,我們趁魏國疲敝的時候進攻他們,這是攻破趙國并削弱魏國最好的辦法。”齊威王說:“好。”七月,邯鄲被魏國占領。齊國乘魏軍疲敝之機進攻,在桂陵將魏國軍隊打敗。(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1小題,9分)4.【分析】(1)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的理解和賞析能力。解答此題既要對詩歌進行整體的把握,又要對詩歌的局部進行恰當的分析。在理解每一個選項時,要仔細分析選項中賞析的每一個重點,對詩歌的內容、情感、主題、意象、意境等進行分析概括。(2)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詩歌表現手法的能力。解答時要結合詩歌內容,從詩句中找出關鍵性信息進行分析,聯系前后句子進行分析,把握詩人的內心感受。【解答】(1)D.“最后四句實寫”錯,這實際是作者的想象,是虛寫。故選D。(2)由“相如章華巔,猛氣折秦贏。平原三千客,談笑盡豪英”可知,詩人所寫藺相如的浩然正氣折服了秦王,平原君的三千門客談笑風生均體現英雄豪杰之氣,故詩人從廣平到邯鄲,登上城樓懷想古人,雖有“萬事傷人情”之感,但所思古人都是豪杰之士;由“傷戰何足道”可知,詩人認為因古人生發的傷感之情沒有必要,直接抒情;由“日落把燭歸,凌晨向燕京,方陳五餌策,一使胡塵清”可知,詩人借用賈誼的典故,想象自己奔赴燕京為朝廷獻良策,滌清胡塵,使天下太平的形象展現的淋漓盡致。答案:(1)D(2)①詩人從廣平到邯鄲,登上城樓懷想古人,雖有“萬事傷人情”之感,但所思古人都是豪杰之士,字里行間充斥豪杰之氣。藺相如的浩然正氣折服了秦王,平原君的三千門客談笑風生均體現英雄豪杰之氣。②“傷哉何足道”,直抒胸臆,詩人認為因古人生發的傷感之情沒有必要,反而是由此產生的感動奮發之情更為強烈。③詩人內心擁有靖邊安國的遠大志向。詩人想象自己奔赴燕京獻良策,滌清胡塵,使天下太平,浩然之氣躍然紙上。(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5.【分析】此題考查了默寫常見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能力層級為A。高考時,以《考試說明》規定的篇目為主,文體側重于詩歌和散文。完成此類型題目,主要是靠同學們平時的積累,同時也要注意突破關鍵字(生僻字,通假字,同義異形字,語氣助詞等),避免錯別字的出現。做題時,書寫要工整清晰,留意語句的出處和具體的語境(情景默寫的方式增加了對學生理解能力的考查,學生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進行識記)。【解答】故答案為:(1)老魚跳波瘦蛟舞舞幽壑之潛蛟(重點字:壑)(2)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重點字:簡)(3)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重點字:坼)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一)語言文字運用I(本題共1小題,11分)6.【分析】(1)本題考查學生對成語的運用能力。答題時要讀懂語段的內容,結合語境正確填寫。(2)本題考查學生變換句式的能力。答題時要讀懂畫線的句子,根據題干要求進行變換。(3)本題考查學生對病句的辨析和修改能力。答題時要讀懂畫線的句子,找出有語病的地方,正確修改。【解答】(1)①此處與“古籍數字化技術發展”,可填:日新月異。日新月異:每天都在更新,每月都有不同。形容發展迅速,變化很快。②此處與“古籍”搭配,再結合后文“都需要巨大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