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量代謝和體溫(生理學課件)_第1頁
能量代謝和體溫(生理學課件)_第2頁
能量代謝和體溫(生理學課件)_第3頁
能量代謝和體溫(生理學課件)_第4頁
能量代謝和體溫(生理學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能量代謝的測定學習目標:掌握熱價、氧熱價、呼吸商等概念。了解能量代謝的測定方法。能量代謝率機體單位時間內散發的總熱量即是能量代謝率。能量代謝的測定能量代謝率測定方法:在機體安靜的狀態下,測定機體單位時間內散發的總熱量。以單位體表面積的產熱量為能量代謝率的衡量標準,單位是kJ/(m2?h)。直接測熱法間接測熱法測定方法能量代謝有關的幾個概念食物的熱價食物的氧熱價呼吸商1g食物被氧化時所釋放出來的熱量(J)。每消耗1L氧氣用以氧化某種營養物質時所產生的熱量。在一定時間內機體呼出的二氧化碳與吸入的氧氣的比值。物理熱價:體外燃燒釋放的熱量生物熱價:體內氧化釋放的熱量能量的來源和去路學習目標:了解能量的轉化。能量代謝人體內物質代謝過程中所伴隨的能量釋放、貯存、轉移和利用,稱為能量代謝(energymetabolism)。二、能量的來源糖重要供能物質(70%)脂肪重要的供能物質及主要的貯能物質蛋白質供能是其次要功能1.約50%直接轉變成熱能。二、能量的去路二、能量的去路2.另50%的能量是自由能,載體是ATP。影響能量代謝的因素學習目標:熟悉影響能量代謝的主要因素。影響能量代謝的因素●肌肉活動●環境溫度●食物的特殊動力效應●精神活動元芳……你怎么看肌肉活動對能量代謝的影響最大。劇烈運動或勞動時產熱量約為安靜時的10-20倍。環境溫度人能量代謝率在20-30℃環境中最為穩定。環境溫度超過30℃,能量代謝率增加。當環境溫度低于20℃時,隨著溫度的不斷下降,機體產生寒戰和肌緊張增加以御寒,同時增加能量代謝率。進食蛋白質可使熱量增加30%左右;進食糖類或脂肪類可使熱量增加4%-6%;進食混合型食物可使產熱量增加10%左右。食物的特殊動力效應食物能使機體產生“額外”熱量的現象稱為食物的特殊動力效應。精神活動精神緊張時會引起骨骼肌緊張性增加以及交感-腎上腺髓質系統活動加強,從而使機體產熱量增加。是指基礎狀態下的能量代謝BMR:單位時間內機體在基礎狀態下的能量代謝?;A代謝基礎狀態:①清晨、清醒靜臥、

肌肉放松。②側定時無精神緊張。③空腹,禁食12h以上。④環境溫度保持在20~25℃。臨床上,基礎代謝率用實際測得的值與正常平均值相差的百分率來表示:

基礎代謝率

=實測值-正常平均值/正常平均值×

100%(二)

BMR正常范圍:±10%~±15%>±20%→可能是病態(甲狀腺功能亢進、糖尿病、白

血病、紅細胞增多癥)甲亢:+25%~+80%;甲減:-20%~-40%發燒:體溫每升高1℃,BMR升高13%體溫調節《生理學》體溫調節掌握溫度感受器和體溫調節(調定點學說)。體溫調節中樞。MORE學習目標體溫的調節溫度感受器分布于皮膚、粘膜和內臟。外周溫度感受器分布于下丘腦、腦干網狀結構和脊髓等部位。中樞溫度感受器體溫的調節體溫調節中樞:主要位于下丘腦,特別是視前區-下丘腦前部(PO/AH)基本體溫調節中樞下丘腦下丘腦前部、視前區散熱中樞下丘腦后部產熱中樞產熱效應散熱效應體溫調定點學說:下丘腦PO/AH的溫度敏感神經元在體溫調節中起調定點作用,決定體溫的水平。體溫的調節體溫調定點:在下丘腦前部視前區,使體溫在一定水平上穩定的工作點,稱為體溫調定點。其正常閾值為37℃左右。熱敏神經元冷敏神經元(PO/AH)體溫↑(>37℃)體溫↓(<37℃)產熱減少散熱增加產熱增加散熱減少體溫↓體溫↑恢復到調定點水平體溫的調節發熱降溫調定點的變化寒戰血管收縮發汗血管舒張40393837(℃)時間體溫高熱體溫調定點的變化及發熱過程人體的產熱和散熱學習目標:掌握機體的散熱方式。熟悉機體的產熱。恒溫動物在體溫調節機制的調控下,機體的產熱過程和散熱過程處于動態平衡,使體溫維持相對穩定。體熱平衡機體產熱與散熱之間的相對平衡狀態稱為體熱平衡。產熱和散熱的相對平衡中樞神經系統產熱散熱(一)產熱1.主要產熱器官安靜狀態活動狀態內臟(尤其肝臟,其次是腦)骨骼肌2.產熱形式⑴戰栗產熱⑵非戰栗產熱骨骼肌不隨意的節律性收縮,其特點是屈肌和伸肌同時收縮,不做外功但產熱量很高。又稱代謝產熱,機體所有的組織器官都能進行代謝產熱,但以褐色脂肪組織的產熱量最大(約占70%)。(二)散熱散熱部位皮膚呼吸道消化道泌尿器官方式輻射傳導對流蒸發散熱⑴輻射散熱機體的熱量

以熱射線的形式

傳給外界較冷物體的散熱

方式,稱輻射散熱。是最主要的散熱方式,安靜時其占機體總散熱量的60%。對高熱病人暴露皮膚,增加輻射散熱在高溫環境中作業環境溫度高于皮膚溫度,機體不僅不能輻射散熱,反而會吸收周圍的熱量,故易發生中暑。傳導散熱體熱直接傳遞給與其接觸的較冷物體的過程,稱傳導散熱。水的導熱性好,因此臨床上常利用冷水袋或冰袋為高熱患者降溫。脂肪的導熱性差,因而肥胖者炎熱的天氣易出汗。對流散熱指體熱憑借空氣流動交換熱量的散熱方式。對流散熱是傳導散熱的一種特殊形式。對流散熱量主要取決于氣溫、風速。蒸發散熱水分滲出皮膚、粘膜蒸發而散熱的方式稱蒸發散熱。當氣溫≧皮膚溫度(30℃)時,輻射、傳導和對流散熱方式即停止,此時蒸發散熱成為唯一的散熱方式。不感蒸發發汗指體液的水分直接透出皮膚和粘膜表面,在未聚成明顯水滴前蒸發掉的散熱形式。不感蒸發是持續進行的。臨床上給病人補液時應考慮到由不感蒸發丟失的體液量。發汗散熱是通過汗液蒸發吸收體表熱量實現的,若將汗液擦掉則不能起到蒸發散熱的效果;汗腺缺乏(如燒傷病人)或汗腺分泌障礙者,在熱環境中就可導致體溫升高危及生命。汗液水分>99%固體:<1%大部分為NaCl其余為KCl、尿素、乳酸等無葡萄糖和蛋白質汗液是低滲液體。機體大量出汗可造成高滲性脫水,要補充大量的水份和適量的Nacl外界氣溫<低于人體表層溫度通過輻射、傳導和對流方式散熱當外界溫度=接近或>高于皮膚溫度依靠蒸發方式散熱人體體溫及其生理變動學習目標:掌握正常體溫的測定方法和數值。熟悉體溫的生理變動。一、人體體溫及其正常變動

(一)體溫及其正常值體表溫度(shelltemperature)體核溫度(coretemperature)體溫:機體深部的平均溫度。正常體溫

1.肛溫:36.9~37.9℃2.口溫:36.7~37.7℃3.腋溫:36.0~37.4℃直腸溫度最接近人體內部溫度體溫意義體溫的相對恒定是機體新陳代謝和一切生命活動正常進行的必需條件。體溫過高、過低都會影響酶的活性,導致生理功能的障礙,甚至造成死亡。T<22℃→心跳停止T>43℃→酶變性而死亡T=27℃→低溫麻醉(二)體溫的生理變動1.晝夜變化2.性別3.年齡4.肌肉活動5.其他因素1.晝夜變化清晨2-6時體溫最低,午后1-6時最高。波動的幅度值一般不超過1℃。人體體溫這種晝夜周期性波動稱為晝夜節律或日節律。2.性別成年女性的平均體溫要比男性高0.3℃。生育年齡女性的體溫在月經周期中會有規律性的波動:月經期和排卵前期比較低,排卵日最低,排卵后體溫升高0.2℃-0.5℃,一直持續至下次月經開始,這種現象叫月節律。3.年齡新生兒體溫>成年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