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1頁(共1頁)2024年江蘇省徐州市高考語文模擬最后一卷一、現代文閱讀(19分)1.(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當今全球出現了生態危機、生物多樣性危機,我們急需用“科學”去解決這些危機。然而,“科學”是什么?“科學”今天已經成了一個建構的話語,不清楚它是什么,卻又不能質疑,造成了一種認知錯覺和悖論,甚至禁忌。我們知道,社會總是在發展的,人類過去的探索在新的語境中定會出現變化。換言之,“科學”,從定義、方式到認知皆存在一個與時俱進的過程,即所謂閾限性。有學者曾將“科學”定義為“轉譯機器”并得到廣泛認可:“把科學看作轉譯機器是很有幫助的。科學具有機械性,因為一群教師、技術人員和同行評審人員隨時準備砍掉其中多余的部分,錘煉鍛造直到留下合適的為止。”按照這樣的說法,“科學”本來就是一臺機床,人們根據生活中的需要進行裁減、改造成為產品,既是根據人們的意愿設計的“作品”,又變成了人們手中的工具進行重復性“再制造”。它可用、可改造,當然,可以討論,也可以批評。作為一門探究自然物種與生命現象的獨特學科,科學的基礎——“博物學”一詞也體現了其對于“科學”的定義——“關于自然的包羅萬象的研究”。如果有人問:“博物學是科學嗎?”這似乎沒有什么疑義,當然是。可是如果有人提出一個問題,中國博物學中的“科學”與西方的“科學”一樣嗎?我們或許會語塞。我國自古就沒有一個與西方nature完全重疊的概念;也沒有與自然較為接近的概念,沒有與諸如環境、生態完全一樣的東西。中國的自然與西方的nature雖然勉強對譯,但語用和含義卻有很大的差異。“自然”的邊界是哪里?它是少數公認的、使用頻率最高的,卻又是沒有共識邊界的、使用最混亂的概念之一。且莫說人們對“自然”的認識永無止境,永遠都在過程中,我們原來的認識可能會被新證據的出現所推翻,更何況不同的文明賦予“自然”完全不同的定義和邊界。對“自然”的認知和表述也呈現出紛繁的多樣化,特別是經過人類的異化,“自然”似乎成了人類“手中的面團”,不斷地變化其形態和形象。科學無疑是探索自然的“高手”,人類對自然的認識永無止境,所以“科學”也永遠處在歷史閾限中。博物學以研究物種為對象。然而“物種是什么?”“人類是什么?”這些問題一直被人類所探索、所回答。于是,達爾文的“進化論”成了博物學的一個重要的標志。從達爾文開始,我們接受了“進化論”,我們相信了:我們源于自然。我們承認我們是靈長類動物的后代,自從我們的祖先從曾經生活過的熱帶樹上爬下來以后,我們就永遠擺脫了林棲生活,我們在自然之外建立了獨立的文化王國。從笛卡爾開始,我們又站在自然的對立面思考,確認我們的使命是統治、控制、征服自然。這就是歷史的“悖論”:人類既承認自己是生物中的一類——“人類”,卻又不愿與生物為伍。眾所周知,博物學的學科依據是進化論,而進化論的核心思想是“物競天擇”。所謂“物競”,指生物的生存競爭;所謂“天擇”,指自然選擇。“物競天擇”原指生物進化的一般規律。生物是從低級向中高級演化的。然而,生物進化的條件是什么?似乎沒有人能夠說得清楚。或許人類歷史上發生的最大誤解之一就是對進化論的誤解。甚至連“進化”的定義都是閾限性的。早在1744年,德國生物學家哈勒就發明了“進化”一詞,他將其用在“胚胎由卵或精子中預先存在的微小個體發育而來”這一理論中。后來達爾文所使用的“進化”與哈勒的不同,它指的是“表現出一個事件序列中的規則順序”。“進化”的概念原只限于生物胚胎學領域,后來卻廣泛地應用于各種不同的學科、各種不同的語境、各種不同的場合。更重要的是,它含有“進步發展的意思”。當我們不斷地談論“進化”的時候,我們似乎忘記了這一概念的邏輯性。而當人類在今天面臨生態危機,生物多樣性受到空前威脅的時候,我們似乎才突然悟到,“進化—退化”才是一個完整的概念共同體。某種意義上說,“進化”是相對于“退化”而言的。18世紀法國哲學家雅克?盧梭認為,在某些方面,人類與野蠻人相比,其實是退化了的,最初的野蠻人很結實,而人類則有些蒼白羸弱。或許我們可換個角度來理解:進化包含著退化。今天世界出現的生態危機、生物多樣性危機,皆與博物學有涉,因為博物學的研究對象是自然。“自然”的定義和意義很多,但有一個共識: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和人類為此而進行的規律探索。探索自然規律是“科學”的使命。同樣的日出日落,在中國就成了“天時”,成了人們認識、確立時間的根據,也成了中式農耕文明的時節、節氣的根據。中國人使用的不是西方的“二元對峙”即主—客關系,即“我”與自然,而是“道法自然”“三位一體”。可是又有誰能說哪個更“科學”呢?因此也就有了不同的文明、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博物學。如果世界上真有一種公認的“科學”,那不是別的,是探索精神,而探索永遠是閾限性的,“守正創新”方為道理。“真理”表現在不同歷史語境中,這也正是我們所強調的閾限性。不幸的是,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許多人把“科學”當成了僵化的偶像。(摘編自彭兆榮《論博物學中“科學”的閾限性》)(1)下列對原文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社會總是在發展的,人類過去的探索在新的語境中定會出現變化,這表明“科學”具有閾限性。B.有學者把“科學”稱為“轉譯機器”,這為反駁“科學在今天不能質疑”提供了有力的依據。C.在看待人類和自然的關系上,達爾文和笛卡爾觀點不同;對“進化”一詞的表述,達爾文和哈勒也不相同。D.與西方“二元對峙”的觀點不同,中國人用“道法自然”“三位一體”去看待人與自然,更具有探索精神。(2)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作者認為,“自然”與“nature”二者勉強對譯,在語用和含義上有很大的差異,所以中國博物學中的“科學”與西方的“科學”是不一樣的。B.自然是“沒有共識邊界的、使用最混亂的概念之一”,對“自然”的認識和表述需要人們不斷探索,永無止境。C.似乎沒有人能夠說得清楚生物進化的條件是什么,而且人們對“進化論”本身也有誤解。D.從全文內容看,“科學”“自然”“進化”“真理”等概念都是人類歷史上的認知和探索,都是有閾限性的。(3)下列選項,最適合作為論據來支撐第五段觀點的一項是A.通過自然選擇,頸和前肢越來越長的長頸鹿被保留下來,經過許多世代,終于進化成為現在所看到的長頸鹿。B.為更好的生存,某些寄生蟲的消化系統基本消失,許多洞穴生物的眼睛基本消失,人類的尾巴只剩一點尾骨。C.1859年達爾文的《物種起源》出版,震動了整個學術界和宗教界,強烈沖擊了《圣經》的創世論。D.3.65億年前泥盆紀晚期,陸地面積不斷擴大,脊椎動物數量急劇增加,這導致當時地球上70%的物種滅絕。(4)作者是怎樣證明博物學是具有閾限性的,請簡要說明。(5)論文摘要是對論文內容不加注釋和評論的簡短陳述,可以讓讀者迅速了解文章內容,也便于論文的歸類。請為本文撰寫一則論文摘要。(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1小題,16分)2.(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谷之夜師陀辭別了晚霞,馬降入彌漫著霧的狹谷,一股潮氣冷冷的撲上臉來,正是春三月。溪谷間悄寂無聲,是飛鳥已經絕跡的時候。極目一望,四圍枯草荒煙,三兩聲犬吠,像發于邃古。想起是草木同荊蓁的世界,頗覺蒼涼了。但已遠遁大紅大綠的攘奪,而就洪荒溟蒙的境地。望望天色,星斗像結串的鈴兒,在風聲里簌簌的搖蕩。只聽見那馬打著響鼻,是已經疲勞不堪,但依然載著人,困頓的邁著步,在昏暗的夜色中達達前進。狹谷里只有蹄聲,岑寂和懶倦。而這越走越長的路,它將把我們引到哪里去呢?行走于這樣荒蕪的山里,是早已將一切交付于馬了。轉過山腳,是一座被山洪沖毀了的石橋。向前望著的時候,那年幼的勤務兵忽然狂喜的喊道:“啊,火!”是紅色的火,在山坳那里一明,接著又暗淡了下去。像獸類的長嘯的唿哨,這時突然響過山谷。馬吃驚的打著虎坐,聳起了鬃鬣,險哉!這就往旁邊一跳,幾乎要跳下溪去。于是那火光,便真有些不平常了,是求神的香炷,是強盜的火號,或者是人家嗎?這沉默著的時候,那勤務兵伏倒鞍橋上,終于聽出。“啥個舅子!”他驚魂未定的說。風從嶺上吹來,可以聽見幽微的鈴聲。這路就不再是無限遙遠的渺茫的長途,可以尋到人跡了。那么那是怎樣的人家呢,那我們現在正循蹤而往的,那住在這古老的石橋左近,將收留我這來自遠方的人的?向前走著,不久便在一座牧羊者的石屋前面停住。掌燈照我們上去的是牧人,一個四十歲上下的老者,那老人穿著一件羊皮短褐,鞋是古代的樣式,很頑固的家伙,走動咯咯的響。由那寬厚的雙肩,看得出他是不怕小毛病的人。“這樣的孱頭貨,”他推了一下那馬的頸項說:“它不會比我跑得快!”這小屋,幾乎是全用石頭建造,地是用灰石捶成,平坦的,三合土的一般,然而更增深了冷清的氣息。在潮濕的后壁下筑著泥炕。墻角那里,有一小泥灶,上邊齊整的掛著食具。灶下放著木墩,是從一株大樹的下部鋸下來,供切面菜之用的,可是上面蒙著灰土,大約已經好久不曾用過。羊舍主人將小油燈掛到墻上,在炕上坐下,手指伸進一只黑磁的小罐里摸索著,捻碎了一撮煙草。“弄點吃的來,老家伙。”那勤務兵推了他一把。但是主人依舊吸煙,低了頭兀自不動。“你頭上沒有長出角來!”停一刻,他磕著煙袋,傲岸的說,“要打尖,趕過去有鋪子。就這樣的膽子,哼,你是雞窠里養成的。”搓著粗糙的兩手,老人的神情非常憤懣。等到向他道歉之后,卻一聲不響,爬進炕下拖出一口瓦壇。“你以為我是嚇出這樣大年紀的嗎?要不是碰見我呀……”他向勤務兵搖著一根指頭。隨即從壇子里掏出半瓢小米,高高的舉到燈下,咕嚕著說:“你就是出一斗黃金,我還得想一想該不該賣……哪,將就著罷。”數分鐘后,灶肚里已伸出火舌,火光照耀著人的臉,影子在不安的跳蕩。“說是火車不用牛,可是的嗎?”主人抬起被火光照耀得通紅的臉。將眼?了一下,又自己回答著說:“那自然,火車是要用火的。啊提,啊提!”他用草尖探進鼻孔,連串的打著噴嚏。吃過飯,打著飽嗝,世界便使人滿意了。老牧人吸著煙,說了一個故事;這事已經埋葬了七年之久。說是有過一個青年人,自幼喪失了父母,只有一個叔父。這叔父替別人看管六百角羊,就住在這谷里。那時他只是扎丫角的孩子,卻是一個很可靠的牧童。春秋天,從不忘使每只羊受胎,又從沒有一只迷失過路,還會唆使它們角抵。橫笛吹得尤其出眾。有人問他:“丫角,你長大干什么行業?”因為自幼沒有名字,所以相沿至二十歲還被這樣稱呼。那牧童望著青天,澄澈的閃著烏亮的光的小眼睛,一瞬都不瞬。他思索了一下,終于肯定的回答道:“丫角嗎?要做一個大兵。”他是很驕傲的。這幻想常在他腦子里畫一條滿意的線,像白緞子上沾著的朱紅絲線一般使他興奮,因為他看見過大兵的洋槍是勝過叔父的鳥槍的,連叔父也得承認。溪谷間每日響著快樂的笛聲和低微的山歌。丫角總成了辮,已竟是一個茁壯的青年人了。這之間,他獨自牧著六百角羊,還打得一手好鳥槍。就用那叔父的槍,他曾打死這山中頂兇刁的狼。總之,他已經是出眾的牧人,對于當大兵的事,倒仿佛已經忘卻,快樂的笛聲,不知從何時起變成了憂郁的笛聲,像一個人低咽,有時又像嘆息。后來有人告訴叔父說,丫角在東山結識了一個青年的寡婦。叔父卻不相信,因為這出色的牧人,從未離開過嚙草的羊一步。有一天,他告訴叔叔說,要到城里去。“羊呢?”叔父說,“又沒有事好干;你要一把刀,托人買好了。”青年人的臉紅了一陣,卻道:“看,不是到夏天了嗎?量幾尺布,你沒有布衫;再糴一斗麥,五升小米,賣掉羊毛。”這話打動了叔父的心。一陣風那么的,出眾的青年牧人去了,從此沒有下落。有的說,被城里的駐軍誣為匪探,槍斃了。又有人說,丫角并不曾到城里去,確是被東山那寡婦家謀害了性命。但好記性的人,卻又說他吃糧去了的。總之年青的牧人不曾再回到山谷里來。舍主人的故事到這里算講完了,正像我們常常看見的,或者遭遇著的一樣,沒有結果的完了。他嘆了一口氣,裝上煙袋,呼呶呼呶的繼續吸著。那勤務兵在炕上甜蜜的打著鼾。山谷里起著霧,那東方的大星,閃耀得像噙水的珠子,照著令旅人感到神秘的哀愁的長宵。(作于1937年,有刪改)(1)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A.“彌漫著霧”“冷冷的潮氣”突出了谷中的陰暗潮濕,營造了神秘莫測的氛圍。B.“星斗像結串的鈴兒,在風聲里簌簌的搖蕩”,寫出了“我”身處峽谷的恐懼不安。C.老人提到火車不用牛而用火,既寫出了老人的閉塞,也表達了老人對外界的渴望。D.“吃過飯,打著飽嗝,世界便使人滿足了”寫出了此時旅人的愜意。(2)關于文中畫線段落,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像獸類的長嘯的唿哨”響過山谷,給行人帶來心理上的震撼,增加了恐懼感和神秘感。B.用擬人的手法和細節描寫寫出馬的驚恐不安,用“險哉”兩字傳神寫出了旅人劫后余生的后怕。C.對火光的猜測更增添了行人的恐懼,為后文遇見牧羊老人,丫角的離去做鋪墊。D.本節文字運用襯托的手法,寫出行人遇見火光時起伏不定的心情,富有表現力。(3)丫角是老人講述故事的主角,文章刻畫這一人物有何作用?請簡要分析。(4)有人說,師陀在文章中構造了一個“桃花源”,你是否認同?請結合文本談談你的理解。二、古代詩文閱讀(20分)3.(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題。材料一:齊景公問晏子曰:“孔子為人何如?”晏子不對。公又復問,不對。景公曰:“以孔某語寡人者眾矣,俱以賢人也,今寡人問之,而子不對,何也?”晏子對曰:“嬰不肖,不足以知賢人。雖然,嬰聞所謂賢人者,入人之國,必務合其君臣之親,而弭其上下之怨。孔某之荊,知白公之謀,而奉之以石乞,君身幾滅,而白公僇。嬰聞賢人得上不虛得下不危言聽于君必利人教行下必利上,是以言明而易知也,行明而易從也。行義可明乎民,謀慮可通乎君臣。今孔某深慮同謀以奉賊,勞思盡知以行邪,勸下亂上,教臣殺君,非賢人之行也。入人之國,而與人之賊,非義之類也。知人不忠,趣之為亂,非仁之類也。逃人而后謀,避人而后言,行義不可明于民,謀慮不可通于君臣,嬰不知孔某之有異于白公也,是以不對。”景公曰:“嗚乎!貺寡人者眾矣,非夫子,則吾終身不知孔某之與白公同也。”(節選自《墨子?非儒下》)材料二:墨子稱:“景公問晏子以孔子而不對,又問三,皆不對。公曰:‘以孔子語寡人者眾矣,俱以為賢圣也。今問于子而不對,何也?’晏子曰:‘嬰聞孔子之荊,知白公謀,而奉之以石乞。勸下亂上,教臣弒君,非圣賢之行也。’”鮒詰之曰:“楚昭王之世,夫子應聘如荊,不用而反,周旋乎陳、宋、齊、衛。楚昭王卒,惠王立。十年,令尹子西乃召王孫勝以為白公,是時魯哀公十五年也,夫子自衛反魯,居五年矣。白公立一年,然后乃謀作亂。亂作,在哀公十六年秋也,夫子已卒十旬矣。墨子雖欲謗毀圣人,虛造妄言,奈此年世不相值何?”(節選自孔鮒《孔叢子?詰墨》)(1)材料一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嬰聞A賢人得上B不虛C得下D不危E言聽于君F必利人G教行下H必利上(2)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對,文中指答話、回答,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中“子路率爾而對曰”中的“對”意思相同。B.不肖,文中是謙辭,不才、不賢,與《廉頗藺相如列傳》中“臣等不肖,請辭去”的“不肖”意思相同。C.知,文中通“智”,智慧、才智,與《勸學》中“則知明而行無過矣”的“知”意思不同。D.趣,文中指催促、促使,與《歸去來兮辭》中“園日涉以成趣”的“趣”意思不同。(3)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齊景公多次向晏子詢問孔子的情況,但是晏子沒有回答。齊景公追問原因,晏子回答說自己能力不足,不了解賢人。B.晏子認為,孔子到楚國后知道了白公的陰謀,他把這陰謀告訴了石乞,導致國君差點身死,白公最終被殺掉。C.齊景公認為很多人給自己進言說孔子是賢人,如果沒有晏子,可能自己終身都不知道孔子是和白公一樣的人。C.孔鮒指出墨子是通過編造假話的方式毀謗孔子的,因為他所說的孔子和白公的事情不符合歷史事實。(4)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①入人之國,必務合其君臣之親,而弭其上下之怨。②夫子應聘如荊,不用而反,周旋乎陳、宋、齊、衛。(5)孔鮒從時間角度為孔子進行辯護,請概述相關依據。(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1小題,9分)4.(9分)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下列各題。喜遷鶯①蔡挺霜天秋曉,正紫塞古壘,黃云衰草。漢馬嘶風,邊鴻叫月,隴上鐵衣寒早。劍歌騎曲悲壯,盡道君恩須報。塞垣樂,盡橐鞬②錦領,山西年少。談笑。刁斗靜,烽火一把,時送平安耗。圣主憂邊,威懷遐遠,驕虜尚寬天討。歲華向晚愁思,誰念玉關人老?太平也,且歡娛,莫惜金樽頻倒。【注】①嘉祐年間,蔡挺任慶州太守,屢次擊退西夏軍隊的進犯,立下大功。后調任渭州太守,于戰斗間隙寫就這篇詞。②橐鞬,藏箭和弓的器具。(1)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開篇點明時間地點,并通過紫塞古壘、黃云、衰草、邊鴻等意象展現了邊塞的獨特環境,渲染了寒荒蕭瑟的氛圍。B.上闋兩個“盡”字,分別凸現了上下齊心報效君國,和將士們英姿颯爽風紀嚴明,富有表現力。C.用“談笑”二字,承接“山西年少”,寫出了將士們平定邊境的從容,與“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中的“談笑”表意相同。D.“圣主”三句寫出了朝廷的憂慮邊患,威震邊庭,懷柔遠方,也表現出詞人對這一邊防政策的理解與支持。(2)本詞與高適的《燕歌行》中都塑造了邊塞將領的形象,請結合詩歌內容簡要分析他們的不同。(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5.(6分)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國無德不興。”國家安定興盛離不開道德,魏征在《諫太宗十思疏》中“,”也強調了道德在治國中的重要性。(2)鮑照曾以“直如朱絲繩,清如玉壺冰”表現自己的正直高潔,張孝祥《念奴嬌?過洞庭》中“,”也有類似的表達。(3)“鷗”在古典詩詞中是一個常見的意象,常常用來表達淡泊寡欲、與世無爭、孤獨寂寞等,例如“,”。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6.(10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A據中國睡眠研究會一項全國調查問卷統計顯示:B高達38.2%以上的中國城市居民存在不同程度的失眠。C這一數字足足比世界平均失眠情況高出11%,其中,女性失眠率是男性的1.4~2倍,有睡眠問題者高達75%,這組數字令人觸目驚心。那么,在快節奏、高壓力的生活環境下,我們怎樣才能睡得好呢?科學研究告訴我們,睡眠質量的關鍵在于深度睡眠。而要提高深度睡眠的質量,一個重要秘訣是調節體溫規律。①____,體溫升高,腦電波頻率也會增高,人就會處于清醒狀態;反之,則會昏昏欲睡。調節體溫的方法很多,首先是多曬太陽。陽光下體溫升高,這有利于我們在白天保持清醒。②____。白天多運動可以讓體溫升高,有利于保持充沛的精力;拉開晝夜溫差,能有效改善睡眠。但值得注意的是,倘若睡前運動2~3小時,效果可能適得其反,因為高溫、亢奮的軀體反倒容易輾轉難眠。說到底,只要能做到規律作息、合理膳食、適當鍛煉,實現東坡居士“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那樣的高質量睡眠,并非遙不可及。(1)文中畫波浪線的A、B、C三處表述都有不當之處,請修改。(2)在文中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5字。(二)語言文字運用II(本題共1小題,10分)7.(10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歲了。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們給看老了。如今夏季的雨越來越稀疏,冬季的雪也逐年稀薄了。它們就像我身下的已被磨得脫了毛的狍皮褥子,那些濃密的絨毛都隨風而逝了,留下的是歲月的累累瘢痕。坐在這樣的褥子上,我就像守著一片堿場的獵手,可我等來的不是那些豎著美麗犄角的鹿,而是裹挾著沙塵的狂風。西班他們才走,雨就來了。我問安草兒,布蘇是不是個缺雨的地方,西班下山還得帶著雨?安草兒直了直腰,伸出舌頭舔了舔雨滴,沖我笑了。他一笑,眼角和臉頰的皺紋也跟著笑了——眼角笑出的是菊花紋,臉頰笑出的是葵花紋。雨水灑下來,他那如花的皺紋就像是含著露珠。(1)下列選項中與文中的破折號用法一致的是A.海水不停地拍打著礁石,“嘩——嘩——”B.“好香的干菜,——聽到風聲了么?”趙七爺站在七斤的后面七斤嫂的對面說。C.帶工老板或者打雜的拿著一疊疊的“打印子簿子”,懶散地站在正門出口——好像火車站軋票處一般的木柵子的前面。D.她的堅強,她的律己之嚴,她的客觀,她的公正不阿的判斷——所有這一切都難得地集中在一個人的身上。(2)下列句子中的“才”與文中加點的“才”用法相同的一項是A.但是至今沒有一本講說木刻的書,這才是第一本。B.這家公司才成立不久,但已經取得了不錯的業績。C.勸說了一會兒,我才睡熟了。D.憑你說什么,我才不信呢!(3)請賞析文中畫線的句子。四、寫作(60分)8.(60分)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認識沒有地平線地平線只能存在于停止前進的地方而認識卻永無止境——艾青《光的贊歌》以上材料對我們頗具啟示意義。請結合材料寫一篇文章,體現你的感悟與思考。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4年江蘇省徐州市高考語文模擬最后一卷參考答案與試題解析一、現代文閱讀(19分)1.(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當今全球出現了生態危機、生物多樣性危機,我們急需用“科學”去解決這些危機。然而,“科學”是什么?“科學”今天已經成了一個建構的話語,不清楚它是什么,卻又不能質疑,造成了一種認知錯覺和悖論,甚至禁忌。我們知道,社會總是在發展的,人類過去的探索在新的語境中定會出現變化。換言之,“科學”,從定義、方式到認知皆存在一個與時俱進的過程,即所謂閾限性。有學者曾將“科學”定義為“轉譯機器”并得到廣泛認可:“把科學看作轉譯機器是很有幫助的。科學具有機械性,因為一群教師、技術人員和同行評審人員隨時準備砍掉其中多余的部分,錘煉鍛造直到留下合適的為止。”按照這樣的說法,“科學”本來就是一臺機床,人們根據生活中的需要進行裁減、改造成為產品,既是根據人們的意愿設計的“作品”,又變成了人們手中的工具進行重復性“再制造”。它可用、可改造,當然,可以討論,也可以批評。作為一門探究自然物種與生命現象的獨特學科,科學的基礎——“博物學”一詞也體現了其對于“科學”的定義——“關于自然的包羅萬象的研究”。如果有人問:“博物學是科學嗎?”這似乎沒有什么疑義,當然是。可是如果有人提出一個問題,中國博物學中的“科學”與西方的“科學”一樣嗎?我們或許會語塞。我國自古就沒有一個與西方nature完全重疊的概念;也沒有與自然較為接近的概念,沒有與諸如環境、生態完全一樣的東西。中國的自然與西方的nature雖然勉強對譯,但語用和含義卻有很大的差異。“自然”的邊界是哪里?它是少數公認的、使用頻率最高的,卻又是沒有共識邊界的、使用最混亂的概念之一。且莫說人們對“自然”的認識永無止境,永遠都在過程中,我們原來的認識可能會被新證據的出現所推翻,更何況不同的文明賦予“自然”完全不同的定義和邊界。對“自然”的認知和表述也呈現出紛繁的多樣化,特別是經過人類的異化,“自然”似乎成了人類“手中的面團”,不斷地變化其形態和形象。科學無疑是探索自然的“高手”,人類對自然的認識永無止境,所以“科學”也永遠處在歷史閾限中。博物學以研究物種為對象。然而“物種是什么?”“人類是什么?”這些問題一直被人類所探索、所回答。于是,達爾文的“進化論”成了博物學的一個重要的標志。從達爾文開始,我們接受了“進化論”,我們相信了:我們源于自然。我們承認我們是靈長類動物的后代,自從我們的祖先從曾經生活過的熱帶樹上爬下來以后,我們就永遠擺脫了林棲生活,我們在自然之外建立了獨立的文化王國。從笛卡爾開始,我們又站在自然的對立面思考,確認我們的使命是統治、控制、征服自然。這就是歷史的“悖論”:人類既承認自己是生物中的一類——“人類”,卻又不愿與生物為伍。眾所周知,博物學的學科依據是進化論,而進化論的核心思想是“物競天擇”。所謂“物競”,指生物的生存競爭;所謂“天擇”,指自然選擇。“物競天擇”原指生物進化的一般規律。生物是從低級向中高級演化的。然而,生物進化的條件是什么?似乎沒有人能夠說得清楚。或許人類歷史上發生的最大誤解之一就是對進化論的誤解。甚至連“進化”的定義都是閾限性的。早在1744年,德國生物學家哈勒就發明了“進化”一詞,他將其用在“胚胎由卵或精子中預先存在的微小個體發育而來”這一理論中。后來達爾文所使用的“進化”與哈勒的不同,它指的是“表現出一個事件序列中的規則順序”。“進化”的概念原只限于生物胚胎學領域,后來卻廣泛地應用于各種不同的學科、各種不同的語境、各種不同的場合。更重要的是,它含有“進步發展的意思”。當我們不斷地談論“進化”的時候,我們似乎忘記了這一概念的邏輯性。而當人類在今天面臨生態危機,生物多樣性受到空前威脅的時候,我們似乎才突然悟到,“進化—退化”才是一個完整的概念共同體。某種意義上說,“進化”是相對于“退化”而言的。18世紀法國哲學家雅克?盧梭認為,在某些方面,人類與野蠻人相比,其實是退化了的,最初的野蠻人很結實,而人類則有些蒼白羸弱。或許我們可換個角度來理解:進化包含著退化。今天世界出現的生態危機、生物多樣性危機,皆與博物學有涉,因為博物學的研究對象是自然。“自然”的定義和意義很多,但有一個共識: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和人類為此而進行的規律探索。探索自然規律是“科學”的使命。同樣的日出日落,在中國就成了“天時”,成了人們認識、確立時間的根據,也成了中式農耕文明的時節、節氣的根據。中國人使用的不是西方的“二元對峙”即主—客關系,即“我”與自然,而是“道法自然”“三位一體”。可是又有誰能說哪個更“科學”呢?因此也就有了不同的文明、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博物學。如果世界上真有一種公認的“科學”,那不是別的,是探索精神,而探索永遠是閾限性的,“守正創新”方為道理。“真理”表現在不同歷史語境中,這也正是我們所強調的閾限性。不幸的是,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許多人把“科學”當成了僵化的偶像。(摘編自彭兆榮《論博物學中“科學”的閾限性》)(1)下列對原文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DA.社會總是在發展的,人類過去的探索在新的語境中定會出現變化,這表明“科學”具有閾限性。B.有學者把“科學”稱為“轉譯機器”,這為反駁“科學在今天不能質疑”提供了有力的依據。C.在看待人類和自然的關系上,達爾文和笛卡爾觀點不同;對“進化”一詞的表述,達爾文和哈勒也不相同。D.與西方“二元對峙”的觀點不同,中國人用“道法自然”“三位一體”去看待人與自然,更具有探索精神。(2)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A.作者認為,“自然”與“nature”二者勉強對譯,在語用和含義上有很大的差異,所以中國博物學中的“科學”與西方的“科學”是不一樣的。B.自然是“沒有共識邊界的、使用最混亂的概念之一”,對“自然”的認識和表述需要人們不斷探索,永無止境。C.似乎沒有人能夠說得清楚生物進化的條件是什么,而且人們對“進化論”本身也有誤解。D.從全文內容看,“科學”“自然”“進化”“真理”等概念都是人類歷史上的認知和探索,都是有閾限性的。(3)下列選項,最適合作為論據來支撐第五段觀點的一項是BA.通過自然選擇,頸和前肢越來越長的長頸鹿被保留下來,經過許多世代,終于進化成為現在所看到的長頸鹿。B.為更好的生存,某些寄生蟲的消化系統基本消失,許多洞穴生物的眼睛基本消失,人類的尾巴只剩一點尾骨。C.1859年達爾文的《物種起源》出版,震動了整個學術界和宗教界,強烈沖擊了《圣經》的創世論。D.3.65億年前泥盆紀晚期,陸地面積不斷擴大,脊椎動物數量急劇增加,這導致當時地球上70%的物種滅絕。(4)作者是怎樣證明博物學是具有閾限性的,請簡要說明。(5)論文摘要是對論文內容不加注釋和評論的簡短陳述,可以讓讀者迅速了解文章內容,也便于論文的歸類。請為本文撰寫一則論文摘要。【解答】(1)D.“更具有探索精神”有誤,于文無據。故選D。(2)A.“所以”強加因果。原文是說“中國博物學中的‘科學’與西方的‘科學’一樣嗎?我們或許會語塞。我國自古就沒有一個與西方nature完全重疊的概念;也沒有與自然較為接近的概念,沒有與諸如環境、生態完全一樣的東西。中國的自然與西方的nature雖然勉強對譯,但語用和含義卻有很大的差異”。故選A。(3)第5段觀點是進化與退化一體,進化包含退化。A.只講進化;B.最適合作為論據來支撐第五段觀點;C.與論點無關;D.物競天擇,有發展有淘汰,與進化、退化無關。故選B。(4)①由“作為一門探究自然物種與生命現象的獨特學科,科學的基礎——‘博物學’一詞也體現了其對于‘科學’的定義——‘關于自然的包羅萬象的研究’”“‘自然’的邊界是哪里?它是少數公認的、使用頻率最高的,卻又是沒有共識邊界的、使用最混亂的概念之一。且莫說人們對‘自然’的認識永無止境,永遠都在過程中,我們原來的認識可能會被新證據的出現所推翻,更何況不同的文明賦予‘自然’完全不同的定義和邊界”可知,博物學是關于自然的包羅萬象的研究,而“自然”邊界不清,人類對其認識永無止境。②由“博物學以研究物種為對象。然而‘物種是什么?’‘人類是什么?’這些問題一直被人類所探索、所回答”可知,博物學以研究物種為對象,而對物種的認識在一直在探索中。③由“眾所周知,博物學的學科依據是進化論”“或許人類歷史上發生的最大誤解之一就是對進化論的誤解。甚至連‘進化’的定義都是閾限性的”可知,博物學的學科依據是進化論,而“進化”的定義有閾限性。(5)①由“‘科學’今天已經成了一個建構的話語,不清楚它是什么,卻又不能質疑,造成了一種認知錯覺和悖論,甚至禁忌”可概括出:“科學”在今天已經成了一個建構的話語,不清楚它是什么,卻又不能質疑。②由“換言之,‘科學’,從定義、方式到認知皆存在一個與時俱進的過程,即所謂閾限性”可概括出:其實,“科學”具有閾限性。③由“作為一門探究自然物種與生命現象的獨特學科,科學的基礎——‘博物學’一詞也體現了其對于‘科學’的定義——‘關于自然的包羅萬象的研究’”“科學無疑是探索自然的‘高手’,人類對自然的認識永無止境,所以‘科學’也永遠處在歷史閾限中”可概括出:作為科學基礎學科的博物學具有閾限性。④由“今天世界出現的生態危機、生物多樣性危機,皆與博物學有涉,因為博物學的研究對象是自然”“如果世界上真有一種公認的‘科學’,那不是別的,是探索精神,而探索永遠是閾限性的,‘守正創新’方為道理。‘真理’表現在不同歷史語境中,這也正是我們所強調的閾限性”可概括出:我們要以探索的精神認識“科學”,從而解決當前危機。答案:(1)D(2)A(3)B(4)①博物學是關于自然的包羅萬象的研究,而“自然”邊界不清,人類對其認識永無止境。②博物學以研究物種為對象,而對物種的認識在一直在探索中。③博物學的學科依據是進化論,而“進化”的定義有閾限性。(5)①“科學”在今天已經成了一個建構的話語,不清楚它是什么,卻又不能質疑。②其實,“科學”具有閾限性。③作為科學基礎學科的博物學具有閾限性。④我們要以探索的精神認識“科學”,從而解決當前危機。(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1小題,16分)2.(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谷之夜師陀辭別了晚霞,馬降入彌漫著霧的狹谷,一股潮氣冷冷的撲上臉來,正是春三月。溪谷間悄寂無聲,是飛鳥已經絕跡的時候。極目一望,四圍枯草荒煙,三兩聲犬吠,像發于邃古。想起是草木同荊蓁的世界,頗覺蒼涼了。但已遠遁大紅大綠的攘奪,而就洪荒溟蒙的境地。望望天色,星斗像結串的鈴兒,在風聲里簌簌的搖蕩。只聽見那馬打著響鼻,是已經疲勞不堪,但依然載著人,困頓的邁著步,在昏暗的夜色中達達前進。狹谷里只有蹄聲,岑寂和懶倦。而這越走越長的路,它將把我們引到哪里去呢?行走于這樣荒蕪的山里,是早已將一切交付于馬了。轉過山腳,是一座被山洪沖毀了的石橋。向前望著的時候,那年幼的勤務兵忽然狂喜的喊道:“啊,火!”是紅色的火,在山坳那里一明,接著又暗淡了下去。像獸類的長嘯的唿哨,這時突然響過山谷。馬吃驚的打著虎坐,聳起了鬃鬣,險哉!這就往旁邊一跳,幾乎要跳下溪去。于是那火光,便真有些不平常了,是求神的香炷,是強盜的火號,或者是人家嗎?這沉默著的時候,那勤務兵伏倒鞍橋上,終于聽出。“啥個舅子!”他驚魂未定的說。風從嶺上吹來,可以聽見幽微的鈴聲。這路就不再是無限遙遠的渺茫的長途,可以尋到人跡了。那么那是怎樣的人家呢,那我們現在正循蹤而往的,那住在這古老的石橋左近,將收留我這來自遠方的人的?向前走著,不久便在一座牧羊者的石屋前面停住。掌燈照我們上去的是牧人,一個四十歲上下的老者,那老人穿著一件羊皮短褐,鞋是古代的樣式,很頑固的家伙,走動咯咯的響。由那寬厚的雙肩,看得出他是不怕小毛病的人。“這樣的孱頭貨,”他推了一下那馬的頸項說:“它不會比我跑得快!”這小屋,幾乎是全用石頭建造,地是用灰石捶成,平坦的,三合土的一般,然而更增深了冷清的氣息。在潮濕的后壁下筑著泥炕。墻角那里,有一小泥灶,上邊齊整的掛著食具。灶下放著木墩,是從一株大樹的下部鋸下來,供切面菜之用的,可是上面蒙著灰土,大約已經好久不曾用過。羊舍主人將小油燈掛到墻上,在炕上坐下,手指伸進一只黑磁的小罐里摸索著,捻碎了一撮煙草。“弄點吃的來,老家伙。”那勤務兵推了他一把。但是主人依舊吸煙,低了頭兀自不動。“你頭上沒有長出角來!”停一刻,他磕著煙袋,傲岸的說,“要打尖,趕過去有鋪子。就這樣的膽子,哼,你是雞窠里養成的。”搓著粗糙的兩手,老人的神情非常憤懣。等到向他道歉之后,卻一聲不響,爬進炕下拖出一口瓦壇。“你以為我是嚇出這樣大年紀的嗎?要不是碰見我呀……”他向勤務兵搖著一根指頭。隨即從壇子里掏出半瓢小米,高高的舉到燈下,咕嚕著說:“你就是出一斗黃金,我還得想一想該不該賣……哪,將就著罷。”數分鐘后,灶肚里已伸出火舌,火光照耀著人的臉,影子在不安的跳蕩。“說是火車不用牛,可是的嗎?”主人抬起被火光照耀得通紅的臉。將眼?了一下,又自己回答著說:“那自然,火車是要用火的。啊提,啊提!”他用草尖探進鼻孔,連串的打著噴嚏。吃過飯,打著飽嗝,世界便使人滿意了。老牧人吸著煙,說了一個故事;這事已經埋葬了七年之久。說是有過一個青年人,自幼喪失了父母,只有一個叔父。這叔父替別人看管六百角羊,就住在這谷里。那時他只是扎丫角的孩子,卻是一個很可靠的牧童。春秋天,從不忘使每只羊受胎,又從沒有一只迷失過路,還會唆使它們角抵。橫笛吹得尤其出眾。有人問他:“丫角,你長大干什么行業?”因為自幼沒有名字,所以相沿至二十歲還被這樣稱呼。那牧童望著青天,澄澈的閃著烏亮的光的小眼睛,一瞬都不瞬。他思索了一下,終于肯定的回答道:“丫角嗎?要做一個大兵。”他是很驕傲的。這幻想常在他腦子里畫一條滿意的線,像白緞子上沾著的朱紅絲線一般使他興奮,因為他看見過大兵的洋槍是勝過叔父的鳥槍的,連叔父也得承認。溪谷間每日響著快樂的笛聲和低微的山歌。丫角總成了辮,已竟是一個茁壯的青年人了。這之間,他獨自牧著六百角羊,還打得一手好鳥槍。就用那叔父的槍,他曾打死這山中頂兇刁的狼。總之,他已經是出眾的牧人,對于當大兵的事,倒仿佛已經忘卻,快樂的笛聲,不知從何時起變成了憂郁的笛聲,像一個人低咽,有時又像嘆息。后來有人告訴叔父說,丫角在東山結識了一個青年的寡婦。叔父卻不相信,因為這出色的牧人,從未離開過嚙草的羊一步。有一天,他告訴叔叔說,要到城里去。“羊呢?”叔父說,“又沒有事好干;你要一把刀,托人買好了。”青年人的臉紅了一陣,卻道:“看,不是到夏天了嗎?量幾尺布,你沒有布衫;再糴一斗麥,五升小米,賣掉羊毛。”這話打動了叔父的心。一陣風那么的,出眾的青年牧人去了,從此沒有下落。有的說,被城里的駐軍誣為匪探,槍斃了。又有人說,丫角并不曾到城里去,確是被東山那寡婦家謀害了性命。但好記性的人,卻又說他吃糧去了的。總之年青的牧人不曾再回到山谷里來。舍主人的故事到這里算講完了,正像我們常常看見的,或者遭遇著的一樣,沒有結果的完了。他嘆了一口氣,裝上煙袋,呼呶呼呶的繼續吸著。那勤務兵在炕上甜蜜的打著鼾。山谷里起著霧,那東方的大星,閃耀得像噙水的珠子,照著令旅人感到神秘的哀愁的長宵。(作于1937年,有刪改)(1)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BA.“彌漫著霧”“冷冷的潮氣”突出了谷中的陰暗潮濕,營造了神秘莫測的氛圍。B.“星斗像結串的鈴兒,在風聲里簌簌的搖蕩”,寫出了“我”身處峽谷的恐懼不安。C.老人提到火車不用牛而用火,既寫出了老人的閉塞,也表達了老人對外界的渴望。D.“吃過飯,打著飽嗝,世界便使人滿足了”寫出了此時旅人的愜意。(2)關于文中畫線段落,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CA.“像獸類的長嘯的唿哨”響過山谷,給行人帶來心理上的震撼,增加了恐懼感和神秘感。B.用擬人的手法和細節描寫寫出馬的驚恐不安,用“險哉”兩字傳神寫出了旅人劫后余生的后怕。C.對火光的猜測更增添了行人的恐懼,為后文遇見牧羊老人,丫角的離去做鋪墊。D.本節文字運用襯托的手法,寫出行人遇見火光時起伏不定的心情,富有表現力。(3)丫角是老人講述故事的主角,文章刻畫這一人物有何作用?請簡要分析。(4)有人說,師陀在文章中構造了一個“桃花源”,你是否認同?請結合文本談談你的理解。【解答】(1)B.“我身處峽谷的恐懼不安”錯誤,此時的我又累又困,馬上又顛簸不定,看著星斗好像也在搖蕩,突出是疲倦和顛簸造成的錯覺。故選B。(2)C.“丫角的離去做鋪墊”錯誤。故選C。(3)①結合“丫角總成了辮,已竟是一個茁壯的青年人了。這之間,他獨自牧著六百角羊,還打得一手好鳥槍。就用那叔父的槍,他曾打死這山中頂兇刁的狼”可知,丫角勇敢能干,然而有一天卻離開峽谷,去尋覓自己的生活,與老人的堅守峽谷形成鮮明的對比,深化了文章的主題,引發人們對生活態度的思考。②結合“掌燈照我們上去的是牧人,一個四十歲上下的老者,那老人穿著一件羊皮短褐,鞋是古代的樣式,很頑固的家伙,走動咯咯的響。由那寬厚的雙肩,看得出他是不怕小毛病的人”可知,采用嵌套式結構,故事與文章中老人獨自生活前后照應,豐富了文章內容,使文章富于變化。③結合“舍主人的故事到這里算講完了,正像我們常常看見的,或者遭遇著的一樣,沒有結果的完了。他嘆了一口氣,裝上煙袋,呼呶呼呶的繼續吸著”可知,丫角下落不明,老人孤獨守候,增添了文章的悲劇色彩。④結合“一陣風那么的,出眾的青年牧人去了,從此沒有下落。有的說,被城里的駐軍誣為匪探,槍斃了。又有人說,丫角并不曾到城里去,確是被東山那寡婦家謀害了性命。但好記性的人,卻又說他吃糧去了的。總之年青的牧人不曾再回到山谷里來”可知,丫角的故事開放式結局,給讀者留下想象空間。(4)不認同。①結合“辭別了晚霞,馬降入彌漫著霧的狹谷,一股潮氣冷冷的撲上臉來,正是春三月。溪谷間悄寂無聲,是飛鳥已經絕跡的時候。極目一望,四圍枯草荒煙,三兩聲犬吠,像發于邃古。想起是草木同荊蓁的世界,頗覺蒼涼了。但已遠遁大紅大綠的攘奪,而就洪荒溟蒙的境地”可知,地理位置:峽谷雖偏僻落后,但仍有行人經過,并未完全與世隔絕。②結合“要打尖,趕過去有鋪子。就這樣的膽子,哼,你是雞窠里養成的”可知,物資生活:老人生活雖相對獨立,仍需與外界交換物資。③結合“舍主人的故事到這里算講完了,正像我們常常看見的,或者遭遇著的一樣,沒有結果的完了。他嘆了一口氣,裝上煙袋,呼呶呼呶的繼續吸著”可知,精神生活:青年人離開峽谷,老年人無助地堅守。認同。①結合“辭別了晚霞,馬降入彌漫著霧的狹谷,一股潮氣冷冷的撲上臉來,正是春三月。溪谷間悄寂無聲,是飛鳥已經絕跡的時候。極目一望,四圍枯草荒煙,三兩聲犬吠,像發于邃古。想起是草木同荊蓁的世界,頗覺蒼涼了。但已遠遁大紅大綠的攘奪,而就洪荒溟蒙的境地”可知,地理位置:峽谷陡峭,人跡罕至,保持原始風貌。②結合“掌燈照我們上去的是牧人,一個四十歲上下的老者,那老人穿著一件羊皮短褐,鞋是古代的樣式,很頑固的家伙,走動咯咯的響”可知,物資生活:老人住石屋,穿羊皮短褐,穿古式的鞋,用羊毛換生活物資,生活自給自足。③結合“舍主人的故事到這里算講完了,正像我們常常看見的,或者遭遇著的一樣,沒有結果的完了。他嘆了一口氣,裝上煙袋,呼呶呼呶的繼續吸著”可知,精神生活:老人大半生在峽谷安心放羊,內心安寧平靜。答案:(1)B(2)C(3)①丫角勇敢能干,然而有一天卻離開峽谷,去尋覓自己的生活,與老人的堅守峽谷形成鮮明的對比,深化了文章的主題,引發人們對生活態度的思考。②采用嵌套式結構,故事與文章中老人獨自生活前后照應,豐富了文章內容,使文章富于變化。③丫角下落不明,老人孤獨守候,增添了文章的悲劇色彩。④丫角的故事開放式結局,給讀者留下想象空間。(4)不認同。①地理位置:峽谷雖偏僻落后,但仍有行人經過,并未完全與世隔絕。②物資生活:老人生活雖相對獨立,仍需與外界交換物資。③精神生活:青年人離開峽谷,老年人無助地堅守。認同。①地理位置:峽谷陡峭,人跡罕至,保持原始風貌。②物資生活:老人住石屋,穿羊皮短褐,穿古式的鞋,用羊毛換生活物資,生活自給自足。③精神生活:老人大半生在峽谷安心放羊,內心安寧平靜。二、古代詩文閱讀(20分)3.(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題。材料一:齊景公問晏子曰:“孔子為人何如?”晏子不對。公又復問,不對。景公曰:“以孔某語寡人者眾矣,俱以賢人也,今寡人問之,而子不對,何也?”晏子對曰:“嬰不肖,不足以知賢人。雖然,嬰聞所謂賢人者,入人之國,必務合其君臣之親,而弭其上下之怨。孔某之荊,知白公之謀,而奉之以石乞,君身幾滅,而白公僇。嬰聞賢人得上不虛得下不危言聽于君必利人教行下必利上,是以言明而易知也,行明而易從也。行義可明乎民,謀慮可通乎君臣。今孔某深慮同謀以奉賊,勞思盡知以行邪,勸下亂上,教臣殺君,非賢人之行也。入人之國,而與人之賊,非義之類也。知人不忠,趣之為亂,非仁之類也。逃人而后謀,避人而后言,行義不可明于民,謀慮不可通于君臣,嬰不知孔某之有異于白公也,是以不對。”景公曰:“嗚乎!貺寡人者眾矣,非夫子,則吾終身不知孔某之與白公同也。”(節選自《墨子?非儒下》)材料二:墨子稱:“景公問晏子以孔子而不對,又問三,皆不對。公曰:‘以孔子語寡人者眾矣,俱以為賢圣也。今問于子而不對,何也?’晏子曰:‘嬰聞孔子之荊,知白公謀,而奉之以石乞。勸下亂上,教臣弒君,非圣賢之行也。’”鮒詰之曰:“楚昭王之世,夫子應聘如荊,不用而反,周旋乎陳、宋、齊、衛。楚昭王卒,惠王立。十年,令尹子西乃召王孫勝以為白公,是時魯哀公十五年也,夫子自衛反魯,居五年矣。白公立一年,然后乃謀作亂。亂作,在哀公十六年秋也,夫子已卒十旬矣。墨子雖欲謗毀圣人,虛造妄言,奈此年世不相值何?”(節選自孔鮒《孔叢子?詰墨》)(1)材料一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嬰聞A賢人得上B不虛C得下D不危E言聽于君F必利人G教行下H必利上(2)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CA.對,文中指答話、回答,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中“子路率爾而對曰”中的“對”意思相同。B.不肖,文中是謙辭,不才、不賢,與《廉頗藺相如列傳》中“臣等不肖,請辭去”的“不肖”意思相同。C.知,文中通“智”,智慧、才智,與《勸學》中“則知明而行無過矣”的“知”意思不同。D.趣,文中指催促、促使,與《歸去來兮辭》中“園日涉以成趣”的“趣”意思不同。(3)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BA.齊景公多次向晏子詢問孔子的情況,但是晏子沒有回答。齊景公追問原因,晏子回答說自己能力不足,不了解賢人。B.晏子認為,孔子到楚國后知道了白公的陰謀,他把這陰謀告訴了石乞,導致國君差點身死,白公最終被殺掉。C.齊景公認為很多人給自己進言說孔子是賢人,如果沒有晏子,可能自己終身都不知道孔子是和白公一樣的人。C.孔鮒指出墨子是通過編造假話的方式毀謗孔子的,因為他所說的孔子和白公的事情不符合歷史事實。(4)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①入人之國,必務合其君臣之親,而弭其上下之怨。②夫子應聘如荊,不用而反,周旋乎陳、宋、齊、衛。(5)孔鮒從時間角度為孔子進行辯護,請概述相關依據。【解答】(1)“得上不虛”和“得下不危”句式對稱,應在“虛”“危”后斷開;“言聽于君必利人”和“教行下必利上”句式對稱,應在“人”后斷開,綜上應在CEG三處斷開。句意:我聽說賢能的人得到上面的任用,不會貪圖虛名;得到下面的民心,不會危害君主。言論為君主所采納一定有利于百姓,教化下面一定有利于君主。(2)C.有誤,“則知明而行無過矣”的“知”和文中的“知”意思相同,都是通“智”,智慧、才智。句意:勞費思慮竭盡智慧去推行邪惡的事;那么就會智慧明達并且行為沒有過錯。故選:C。(3)B.“孔子到楚國后知道了白公的陰謀,他把這陰謀告訴了石乞”有誤,從原文“孔某之荊,知白公之謀,而奉之以石乞”來看,孔子只是將石乞推薦給白公,而不是把陰謀告訴石乞。故選:B。(4)①務:致力于;弭:消除。譯文:進入到別人的國家,一定致力于使他們君臣關系和睦,使上下的怨氣消弭。②應聘:接受聘請;反:通“返”,返回;周旋乎陳、宋、齊、衛:狀語后置句,應是“乎陳、宋、齊、衛周旋”;周旋:周游。譯文:夫子接受昭王聘請到楚國去,不被任用而返回,在陳、宋、齊、衛等國周游。(5)文中說到“楚昭王之世,夫子應聘如荊,不用而反,周旋乎陳、宋、齊、衛。楚昭王卒,惠王立”。孔子在楚昭王時前往楚國,此時白公不在位;還說到“十年,令尹子西乃召王孫勝以為白公,是時魯哀公十五年也,夫子自衛反魯,居五年矣”。王孫勝被任命為白公時,孔子已經返回魯國五年;還說到“白公立一年,然后乃謀作亂。亂作,在哀公十六年秋也,夫子已卒十旬矣”。白公作亂謀反時,孔子已經去世一百天。答案:(1)CEG(2)C(3)B(4)①進入到別人的國家,一定致力于使他們君臣關系和睦,使上下的怨氣消弭。②夫子接受昭王聘請到楚國去,不被任用而返回,在陳、宋、齊、衛等國周游。(5)①孔子在楚昭王時前往楚國,此時白公不在位;②王孫勝被任命為白公時,孔子已經返回魯國五年;③白公作亂謀反時,孔子已經去世一百天。參考譯文:材料一:齊景公問晏子說:“孔子為人怎么樣啊?”晏子不回答。齊景又問,又不回答。景公問:“向我說孔子的人很多,都認為是賢能的人。現在我問你,而你不回答,為什么呢?”晏子回答說:“我是無能的,不能夠知道賢能的人。即使這樣,我所聽說的賢能的人,進入到別人的國家,一定致力于使他們君臣關系和睦,使上下的怨氣消除。孔子到了楚國,知道白公的陰謀,卻把石乞交給他,君主幾乎被殺害,而白公也被殺掉了。我聽說賢能的人得到上面的任用,不會貪圖虛名;得到下面的民心,不會危害君主。言論為君主所采納一定有利于百姓,教化下面一定有利于君主。所以言論明白而且容易知曉,行動明確容易跟從,奉行道義可以讓百姓明白,謀劃思考可以通達于君臣。現在孔子深謀遠慮去侍奉賊人,勞費思慮竭盡智慧去推行邪惡的事,鼓動下面去犯上,教唆臣下去謀殺君主,這不是賢良人的行為;進入一個國家卻結交賊人,這不是正義的人;知道別人不忠誠,反而勸說他作亂,這不是仁義的人。躲開別人在背后謀劃,避開別人在背后說話,奉行道義不讓人民知道,謀劃思慮不可以通達于君臣,我不知道孔子的行為和白公有什么區別,所以不回答。”景公說:“唉!向我進言的人很多,如果不是先生您,我終身都不知道孔子和白公是一樣的啊!”材料二:墨子說:“齊景公向晏嬰詢問孔子(的為人),晏嬰卻不回答,再三詢問,晏嬰還是沒有回答。”景公說:“在我面前言說孔子的人很多,都以為他是圣賢,今天向您詢問卻閉口不言,這是為什么呢?”晏嬰說:“我聽說孔子到達楚國,明明知道王孫勝的陰謀,卻把石乞交給他。勸說臣下去犯上,縱容臣子去弒君,這并非圣賢的行為。”孔鮒詰責說:“楚昭王在世時,夫子接受昭王聘請到楚國去,不被任用而返回,在陳、宋、齊、衛等國周游。楚昭王去世后,惠王繼位。楚惠王十年,令尹子西才召回白公任用他為白公,此時為魯哀公十五年,夫子從衛國回到魯國,已經五年了。白公上任一年后,才圖謀作亂。這件事發生在哀公十六年秋天,而此時夫子已去世一百天了。墨子雖欲毀謗圣人,憑空虛造誣枉之言,但是他拿年代不相符合這事怎么辦呢?”(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1小題,9分)4.(9分)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下列各題。喜遷鶯①蔡挺霜天秋曉,正紫塞古壘,黃云衰草。漢馬嘶風,邊鴻叫月,隴上鐵衣寒早。劍歌騎曲悲壯,盡道君恩須報。塞垣樂,盡橐鞬②錦領,山西年少。談笑。刁斗靜,烽火一把,時送平安耗。圣主憂邊,威懷遐遠,驕虜尚寬天討。歲華向晚愁思,誰念玉關人老?太平也,且歡娛,莫惜金樽頻倒。【注】①嘉祐年間,蔡挺任慶州太守,屢次擊退西夏軍隊的進犯,立下大功。后調任渭州太守,于戰斗間隙寫就這篇詞。②橐鞬,藏箭和弓的器具。(1)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DA.開篇點明時間地點,并通過紫塞古壘、黃云、衰草、邊鴻等意象展現了邊塞的獨特環境,渲染了寒荒蕭瑟的氛圍。B.上闋兩個“盡”字,分別凸現了上下齊心報效君國,和將士們英姿颯爽風紀嚴明,富有表現力。C.用“談笑”二字,承接“山西年少”,寫出了將士們平定邊境的從容,與“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中的“談笑”表意相同。D.“圣主”三句寫出了朝廷的憂慮邊患,威震邊庭,懷柔遠方,也表現出詞人對這一邊防政策的理解與支持。(2)本詞與高適的《燕歌行》中都塑造了邊塞將領的形象,請結合詩歌內容簡要分析他們的不同。【解答】(1)D.“對這一邊防政策的理解與支持”錯誤,詞中有對邊防政策的暗諷。故選D。(2)①對敵態度:《燕歌行》中“身當恩遇常輕敵”,寫身受朝廷恩寵厚遇的主將常常輕敵。由“常輕敵”可見將領驕縱輕敵。本詞“漢馬嘶風”,寫宋朝邊防軍的駿馬正迎著凜冽西風呼嘯,是對戰斗的向往;作為身先士卒的統帥,詞人身上的鐵甲奈不得隴上早寒,故稱“隴上鐵衣寒早”,由“鐵衣寒早”可見將領恪盡職守。②將士關系:《燕歌行》中“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寫戰士在前線殺得昏天黑地,不辨死生;將軍們依然逍遙自在地在營帳中觀賞美人的歌舞。由“半死生”“猶歌舞”可見將領不恤士卒。本詞“劍歌騎曲悲壯,盡道君恩須報”,兩句通過悲壯的軍樂軍歌,揭示了邊防將士的心理。在“朕即國家”的當時社會,人們視君王與國家為一體,一個“盡”字,突現報效君國為國戍邊是全軍上下的心愿。由“盡道”可見將領治軍有方。③作戰效果:《燕歌行》中“力盡關山未解圍”,寫戰士筋疲力盡仍難解關山之圍。“未解圍”表現將領碌碌無能;本詞“塞垣樂”三字,洋溢著戰斗樂觀情緒,表明邊關將士有慷慨報國的豪情。用“談笑”二字,承接“山西年少”,進一步展現以“塞垣”為“樂”的英雄群象。故本詞于“談笑”體現將領多謀善戰。答案:(1)D(2)①對敵態度:《燕歌行》中“常輕敵”可見將領驕縱輕敵;本詞“鐵衣寒早”可見將領恪盡職守。②將士關系:《燕歌行》中“半死生”“猶歌舞”可見將領不恤士卒;本詞“盡道”可見將領治軍有方。③作戰效果:《燕歌行》中“未解圍”表現將領碌碌無能;本詞于“談笑”體現將領多謀善戰。譯文:邊塞秋曉,霜天無際,冷氣襲人,步出帳外,只見曉色中隱約可見的故壘和低壓的黃云下那隨風搖曳的枯草。戰馬在風中嘶叫,邊鴻在月下鳴叫,隴山上戍卒身穿鎧甲,在早寒中戍守。將士們唱著悲壯的軍歌,都說皇恩應報。衣甲鮮明的少年將士,深覺從軍守邊之樂。我們在從容鎮定之間就把邊事平定了。夜間不必擊刁斗以警戒,每夜放炳一炬,經常送出平安的信息。朝廷采取守邊的策略,對化外之民,也想用仁義去感化他們,而不用武力去鎮壓,等待他們自己來歸附。但在太平時期,我卻嘆息歲晚難歸、年華空逝。邊境平靜了,暫且盡情歡樂,不要吝惜金樽里的美酒,頻頻暢飲吧。賞析:這篇詞詞人從塞上秋來的異樣風光入筆,展開對邊防軍旅生活的鋪陳,表現了將士們立功報國、以苦為樂的精神,同時也是渴望保家衛國卻無用武之地的自我寬慰,使得讀者產生深刻的印象。上片描寫的是北方邊塞深秋景象。首言“霜天秋曉”,時令已屆“白露為霜”的深秋,天剛拂曉。一個“正”字,領起景物環境的描繪。“紫塞故壘,黃云衰草”,景物對舉,色彩斑爛。表明詞人立足之處已是邊防關塞,景物蕭瑟蒼茫。接著用工整的對句,由環境景物描繪,進入軍旅生活的鋪陳。“漢馬嘶風,邊鴻叫月”,宋朝邊防軍的駿馬正迎著凜冽西風呼嘯,是對戰斗的向往;南歸的鴻雁,在邊庭拂曉時的月下飛鳴,給蒼茫邊塞增添了幾分凄清。作為身先士卒的統帥,詞人身上的鐵甲奈不得隴上早寒,故稱“隴上鐵衣寒早”。“劍歌騎曲悲壯,盡道君恩須報”,兩句通過悲壯的軍樂軍歌,揭示了邊防將士的心理。在“朕即國家”的當時社會,人們視君王與國家為一體,一個“盡”字,突現報效君國為國戍邊是全軍上下的心愿。正由于以身許國,萬眾一心,盡管置身早秋的異域,歷盡邊地的艱辛,人人都能以戍邊為樂。“塞垣樂”三字,洋溢著戰斗樂觀情緒。一字千鈞。“盡櫜鞬錦領”句,描寫將士們的裝束。又一“盡”字,既見所有將士的颯爽英姿,又見全軍上下的嚴明風紀。“山西年少”四字,點明這英勇的行伍,是由華山以西的少年組成,收束上片。下片描寫詞人渴望保家衛國以及無法消遣的愁思。用“談笑”二字,承接“山西年少”,進一步展現以“塞垣”為“樂”的英雄群象。“刁斗盡”,意味著夜盡天明以照應篇首。“烽火一把,時送平安耗”,既表明敵情及對敵情的警惕、戒備,又表明邊防線上沒有戰爭沖突。“圣主憂邊,威懷遐遠,驕寇尚寬天討”,憂慮邊患,威震邊庭,懷柔遠方,這是對“圣主”神宗趙頊的歌頌。“驕寇尚寬天討”句,既是邊防沒有戰事的原因,又為詞人那老卻英雄的愁思伏筆。將士渴望報國立功,圣主對“驕寇”卻“尚寬天討”,在這一對矛盾面前,身先士卒的詞人,倍覺無有用武之地,故有“歲華向晚”時的“愁思”和“誰念玉關人老”的嗟嘆。語辭婉轉,含義深沉,是全詞眼目所在。這幾句,是詞人的自我寬慰。“太平也,且歡娛,莫惜金樽頻倒”,意謂趁著邊庭沒有戰事,姑且為歡作樂,用“金樽頻倒”來澆灌“歲華向晚”的愁思,享受玉關閑置的太平歲月。全詞突出表現戍邊將士立功報國的共同心愿與以苦為樂的戰斗精神,傾訴了帥駐邊關唯恐時光空過、老卻英雄的憂愁。景物描繪有聲有色,形象刻畫神采飛揚。言詞流利婉轉,風格含蓄深沉。詞人通過這首詞暗諷邊防政策的不力又謳歌盛世的太平、渴望早立邊功又不安久戍,耐人尋味。十分鮮明表現出詞人不愿閑置邊地的心思和愁緒。(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5.(6分)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國無德不興。”國家安定興盛離不開道德,魏征在《諫太宗十思疏》中“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也強調了道德在治國中的重要性。(2)鮑照曾以“直如朱絲繩,清如玉壺冰”表現自己的正直高潔,張孝祥《念奴嬌?過洞庭》中“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也有類似的表達。(3)“鷗”在古典詩詞中是一個常見的意象,常常用來表達淡泊寡欲、與世無爭、孤獨寂寞等,例如“萬里歸船弄長笛,此心吾與白鷗盟”。【解答】故答案為:(1)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重點字:德)(2)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重點字:肺)(3)示例一:萬里歸船弄長笛此心吾與白鷗盟(重點字:鷗)示例二: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群鷗日日來(重點字:但)示例三:自去自來堂上燕相親相近水中鷗(重點字:燕)示例四: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重點字:似)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6.(10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A據中國睡眠研究會一項全國調查問卷統計顯示:B高達38.2%以上的中國城市居民存在不同程度的失眠。C這一數字足足比世界平均失眠情況高出11%,其中,女性失眠率是男性的1.4~2倍,有睡眠問題者高達75%,這組數字令人觸目驚心。那么,在快節奏、高壓力的生活環境下,我們怎樣才能睡得好呢?科學研究告訴我們,睡眠質量的關鍵在于深度睡眠。而要提高深度睡眠的質量,一個重要秘訣是調節體溫規律。①____,體溫升高,腦電波頻率也會增高,人就會處于清醒狀態;反之,則會昏昏欲睡。調節體溫的方法很多,首先是多曬太陽。陽光下體溫升高,這有利于我們在白天保持清醒。②____。白天多運動可以讓體溫升高,有利于保持充沛的精力;拉開晝夜溫差,能有效改善睡眠。但值得注意的是,倘若睡前運動2~3小時,效果可能適得其反,因為高溫、亢奮的軀體反倒容易輾轉難眠。說到底,只要能做到規律作息、合理膳食、適當鍛煉,實現東坡居士“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那樣的高質量睡眠,并非遙不可及。(1)文中畫波浪線的A、B、C三處表述都有不當之處,請修改。(2)在文中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5字。【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服務協議與勞動合同有何關聯
- 2025企業辦公租賃合同范本標準版
- 2025環保設備購銷合同
- 機構合作框架協議書范本
- 2025煤炭買賣合同協議范本
- 設備買賣合同書范本
- 域名轉讓合同范本
- 2025年三方委托合同樣本:三方委托合同范本
- 冰球護具轉讓協議書
- 2025年03月湖南婁底市市直事業單位引進高層次和急需緊缺人才集中組考公開招聘21人筆試歷年典型考題(歷年真題考點)解題思路附帶答案詳解
- 經穴秘密(人體361個經穴全部解析)
- 第五代移動通信設備安裝工程造價編制指導意見(5G補充定額)
- 廣東省五年一貫制語文考試題目
- 馬原第六章社會主義的發展及其規律
- 黃帝內經原文及譯文
- 某別墅中央吸塵系統設計施工規范說明
- 體育中國(上海大學)超星爾雅學習通網課章節測試答案
- 麒麟小學創建五好關工委工作實施方案
- 2023年民主與科學雜志社招聘筆試備考題庫及答案解析
- (2.1)-外科感染-癤、癰
- 醫療機構不良執業行為記分管理-課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