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居環境科學導論1_第1頁
人居環境科學導論1_第2頁
人居環境科學導論1_第3頁
人居環境科學導論1_第4頁
人居環境科學導論1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HumanSettlements

人居環境導論第1章

探索人居環境科學的緣由與過程1.1城市理論探索→1.2代表人物→1.3“人類聚居學”→1.4提出人居環境科學1.1對城市規劃理論與實踐的探索1.2從霍華德、蓋迪思到芒福德——近代城市史理論的豐富遺產1.3道薩蒂亞斯的“人類聚居學”1.4人居環境科學的提出1.1對城市規劃理論與實踐的探索40年代,啟蒙并決意從事城市規劃與建筑專業。秉承沙里寧指導50年代,參與國內城規實踐與教學,發現問題“物質規劃”60年代,編寫《城鄉規劃》80年代,發現問題,成立“城市科學研究會”如今,中國城市與發展面臨沖擊,我們需要總結經驗,正視問題,探索方法!1.2從霍華德、蓋迪思到芒福德

——近代城市史理論的豐富遺產1.2.1霍華德現代城市規劃先驅者1.2.2蓋迪斯現代城市規劃的奠基人1.2.3芒福德

1.2.1霍華德被稱為:現代城市規劃先驅者:1、空想社會主義的基奠

(19世紀末20世紀初)2、“社會城市”開創了新規劃模式的思考3、兩個新城的實踐:城鄉環境替代新城運動4、回歸“社會精神”

代表理論:1、“三種磁鐵”(如圖1-1)

2、“田園城市”(如圖1-2)城市、農村以及“城市—農村”的三種

生活形態猶如三塊磁鐵,相互聯系、密不可分,必須有機地結合起來,協調一致地發展。展現“自然之美、社會公正、城鄉一體”的畫卷1.2.2蓋迪斯現代城市規劃的奠基人

被稱為:現代城市規劃的奠基人

——倡導綜合規劃的概念(從生物研究走向人類生態學,用哲學、社會學與生物學觀點解釋城市成長與發展關系)

提倡“區域理念”:自然地區作為規劃的基本框架

重視調查研究:學習、了解、把握城市,再判斷、診治或改變

提出有機規劃:反對形式主義與專家規劃,人本主義的代表

“生活圖式”如圖1-41.2.3芒福德

以多學科為基礎建立一系列學術觀念,建立人文觀、區域觀和自然觀。1、以人為中心

:技術與人文應該是統一的2、區域觀:城市與區域密不可分,區域整體論(斯坦因的區域城市理論,亨利.萊特的紐約州規劃設想)3、自然觀:環境對城市重要、創造性的利用道薩迪亞斯(1913年-1975年),希臘建筑師和城鎮規劃師,創立“人類集聚學”。1954道薩迪亞斯在“人類集聚學”中強調把包括鄉村、城鎮、城市等在內的所有人類住區作為一個整體,從人類住區的元素”(自然、人、社會、房屋、網絡)進行廣義的系統的研究。1.3道薩迪亞斯的“人類聚居學”1.3.1對道氏學說的認識接觸道氏理論,突破認識——將建筑從房子的概念延至聚居的概念Settlement:聚落,指聚居地或村落,包括城鎮。《漢書.溝洫志》:“……稍筑室宅,遂成聚落”。《史記.五帝記》;“一年而所居成聚……”聚居是人類居住活動的現象、過程和形態。Scienceofhumensettelments人類聚居科學建筑與城市融合、與人類學、社會學和地理學相來研究實際問題。1.3.2道氏學說的簡介1、對時代及所面臨的任務的認識——城市化的作用與城市爆炸的事實2、考慮問題的整體觀、系統觀——把人類聚居環境視為一個整體3、交叉學科觀點的運用和引入——系統、綜合的研究4、初步建立起理論框架——五大系統,五大層次1.3.3道氏學說的評價1、影響深遠

上世紀50年代發展至80年代2、根據西方經驗得出,體系龐大,難以抓住問題核心。在我國借鑒、結合國情發展應用3、尋找方向

新城運動并非解決城市問題的萬應道路,我們需要一個新的規劃思想。1.4人居環境科學的提出原因:受道氏人類聚居學的啟示,但亞洲城市的情況,遠非“人類聚居學”所能概括1.4.1當今世界人類住區發展的主要趨勢(1)城市作為人居環境成為焦點1986開始,每10月第一周“人居環境日”(TheWordHabitatDay)最初主題是住宅,后來連續都是城市1.4.1當今世界人類住區發展的主要趨勢(2)人類聚居的可持續發展1972—“人類環境”大會1976—“人類住區”大會1987—《我們共同的未來》1989—“關于可持續發展的聲明”1992—《21世紀議程》《里約環境與發展宣言》1996—“人居二”2001—“伊斯塔布爾+5”會議……(3)全球一體與地域差異“著眼于全球的思考,立足于地域的行動”全球化:20世紀80年代以來生產、金融、貿易等活動在全球范圍擴散,管理、控制和專業化服務業等高度集中在中心城市,形成全球層次上的一體化經濟體系。“全球化的陷阱”:貧富差距和文化沖擊對城市特色和地區特色加以繼承、保護和創新——著眼于全球的思考,立足于地區的行動1.4.2中國人居環境建設的歷史發展與現狀(1)中國人居環境建設的遺產與理念區域觀念規劃發展:《尚書.禹貢》華夏分為九州

《史記.貨殖列傳》根據地區山川物產風俗風情等將天下分為4大經濟區12個小區,從中分析出19個中心城市的經濟特征。土地利用:《商君書·徠民篇十五》:地方百里者,山陵處什一,藪澤處什一,谷流水處什一,都邑蹊道處什一,惡田處什二,良田處什四,以此食作夫五萬,其山陵、藪澤、谷可以給其材,都邑蹊道足以處其民,先王制土分民之律也。(1)中國人居環境建設的遺產與理念城市規劃:《考工記》:“體國經野”的營國制度,實際是以城鎮為中心的包括周邊阡陌的總體規劃制度。《管子》:城市職能分工——“制圖以為二十一鄉,商工職鄉六,士農之鄉十五”

城市規模分級與組織——“五家而伍,十家而連,五連而暴,五暴而長,命直覺曰鄉”《周禮》《尚書》“五家為鄰,五鄰為里”,“八家為鄰,三鄰為朋,三朋為里”生態移民可持續發展觀:(2)近代在20世紀初20~30年代中國現代建筑學開始啟蒙,蔡元培:“居住問題,與衣、食、行并重,雖在初民,無不注意……何況今日社會復雜,事業繁興,宜有渠渠夏屋,供其需要;且必有專門人才如建筑師者,以為之指導畫策也……”清末南通建立新工業區、新港區,與舊城三足鼎立,修馬路、興建學校、博物館、圖書館、公園、體育場等近代公共設施,成為我國新城市建設的佳例。(3)新中國成立后城市規劃的春天(1950’s~1960’s)城市規劃第二個春天(1980’s)城市規劃的第三個春天(2000)當前面臨的問題《北京憲章》(1)西方近代城市規劃發展主流城市規劃理念的形成與發展(圖1-8)城市發展的歷史歷程和中國的規劃任務(圖1-9)《中國21世紀議程》主要內容和人類住區的可持續發展(圖1-10)城市可持續發展戰略(圖1-11)1.4.3時代要求我們高起點發展人居環境科學(2)國際發展形勢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里約會議)“人類住區”(Habitat)工作的總目標是改善人了住區社會、經濟和環境質量和所有人,特別是城市和鄉村貧民的生活和工作環境。提出八個目標。“第二屆世界人居大會”(城市高峰會議):世界城市化進程中可持續發展的人居環境,人人擁有適當的住房(3)中國城市建設需要人居環境科學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