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名校考試聯盟高三上學期期中檢測語文試題_第1頁
山東省名校考試聯盟高三上學期期中檢測語文試題_第2頁
山東省名校考試聯盟高三上學期期中檢測語文試題_第3頁
山東省名校考試聯盟高三上學期期中檢測語文試題_第4頁
山東省名校考試聯盟高三上學期期中檢測語文試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山東名校考試聯盟2024—2025學年高三年級上學期期中檢測語文試題2024.11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考號和座位號填寫在答題卡上。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用0.5毫米的黑色簽字筆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答題卡交回。一、現代文閱讀(35分)(一)現代文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中國最早的詠史詩出于班固之手,其《詠史》一詩鋪敘提縈救父之始末,開創了詠史詩的“紀事傳統”。西晉的左思和東晉的陶淵明,在史事中包裹詩人的情感,開創了詠史詩的“抒情傳統”。紀事類詠史詩發揚了賦體的風格,但過度依附于史書,少有詩人獨特的創造;抒情類詠史詩發揚了比興體的長處,卻總不能脫離世變之嘆、興衰之感這類刻板固定的情感主旨。而到中晚唐,詩歌創作的議論風氣興盛起來,詩開始融入更多的知識和理趣。與此同時,詠史詩的議論色彩也得以加強,詩人們開始樂于在詠史詩中發表對歷史的看法,形成了詠史詩的“議論傳統”。中晚唐時期的詠史詩除了多摻議論之外,其議論中還多有翻案之見,形成了詠史翻案現象的第一次高潮。人們在討論中晚唐詠史詩這一轉向的時候,往往將其歸入唐宋詩歌轉型的洪流之中,當作“以議論為詩”在中晚唐呈現出萌芽狀態的又一例證。但歷史題材是一個非常特殊的領域,它與送別、邊塞、題畫等諸多題材的顯著區別之一,就是它直接關乎“思想”。可以說,對歷史的反思與“以議論為詩”是天然的盟友。我們要考慮的,應該是中晚唐詠史詩所摻入的議論往往是帶有顛覆性的,甚至對主流歷史認知有所違背。而作為“以議論為詩”的典范形態,宋詩議論的基調仍是剛健中正、質樸務實并且符合主流的儒家價值觀。王安石在《明妃曲二首》中提出了極具顛覆性的看法,對儒家所提倡的華夷之辨、君臣之義思想構成挑戰;而歐陽修的《再和明妃曲》雖然也很具有批判性,卻只批評君主不能識別賢才,與儒家尚賢思想如出一轍。當時,人們普遍認為__________。我們更進一步認為,詠史翻案在中晚唐的集中出現,首先歸因于思想領域的解放。唐代并不是一個儒學昌明的時代,唐人的思想世界帶有濃重的實用主義色彩,對經典與權威的質疑成為平常之事。其次,中晚唐士人普遍面臨著理想失墜的尷尬處境,文人風氣開始從豪邁剛健向狂狷放誕的方向轉變。很多著名詩人都有性格放肆的一面,而這與他們在詠史詩中表現出來的翻案傾向是一致的。其中等而上者,對古代的英雄事業與忠貞志節提出懷疑,代表了中晚唐知識分子普遍洋溢的磊落不平之氣。再次,中晚唐社會危機叢生,稍有正義感的文人都會對朝政弊端或道德墮落加以批評,借古諷今在所難免。因對現實有過于極端的憤怒,形之于詩,則往往貫穿著同樣極端化的思維習慣。在那樣一個充斥著社會危機和思想異動的極端化的時代,文人的心中也會充滿著相互矛盾的極端化思想,而這些都是翻案作為一種歷史闡釋習慣的社會根基與思想源泉。若將中晚唐的情況比附于中國歷史上的其他時段,那么最合適的對象莫過于近代,這也是詠史詩翻案現象的第二次高潮。在近代,隨著乾嘉考據學的衰落,今文經學和西方新學相繼成為時代主潮,而這兩者作為傳統儒學裂變之后的替代物,都多多少少帶有功利實用的色彩,與中晚唐的實用思想與理想失墜有近似之處。思想的異動必定促使人們對歷史中的是非利弊展開重新的反省,甚至出現根本性的逆轉。中晚唐與近代,恰好是古代詠史詩翻案寫作的一首一尾。我們用思想領域的異動與解放來解釋文學作品中的思維現象,肯定不能覆蓋到所有的作品,也不能具體而精準地解釋每一個詩人的情況。但是,一個時代思想格局的整體變遷確乎能影響到最多數的社會成員,因此能為同類作品的集中出現尋求某種解釋。我們才敢于斷言:詠史翻案現象的集中出現主要與思想領域的異動有關。思想的異動集中地體現在一個“翻”字上,即對長期居于主流地位的傳統價值觀進行顛覆,對符合傳統價值觀的歷史認知與評價進行翻轉,而其所顛覆與翻轉的具體對象則是歷代傳襲下來的一些“案”。以“翻案”二字論詩法,始于南宋的吳沆和楊萬里,卻與我們所說的詠史翻案現象并非同一概念。楊萬里《誠齋詩話》云:詩家用古人語,而不用其意,最為妙法。孔子老子相見傾蓋,鄒陽云:“傾蓋如故。”孫侔與東坡不相識,乃以詩寄坡,坡和云:“與君蓋亦不須傾。”此翻案法也。楊萬里所稱的“翻案法”,是將前人典故加以反向化用,屬“點鐵成金”之法,我們姑且稱之為“用典翻案”。這類翻案并非對歷史事件做出新的評價,而是將古人之事與詩人自身之事相比較。這類翻案最終的落腳點在于詩人自身的生活與情感,其目的是抒情而非議論。我們所討論的詠史翻案并不是這樣。雖然我們也不能排除有個別以議論為其表而實則深含寄托的作品,但從大體來看,詠史翻案詩作的目的主要是議論史事,其本質主要是思想性的而非文學性的。換句話說,創作這類翻案詩的時候,新銳而驚警的議論才是重中之重,對詩歌意境之美的追求則退居其次,甚至經常為求得思想上的創變,而對文學上的追求有所犧牲。(摘編自馬昕《歷史闡釋的背面:中國古代詠史詩的“翻案”現象》)1.下列對原文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班固采用賦體的風格,鋪敘緹縈救父之始末,寫出了中國最早的詠史詩,開創了詠史詩的“紀事傳統”。B.“與此同時,詠史詩的議論色彩也得以加強”中的“此”,指的是詩歌創作的議論風氣興盛起來的中晚唐時期。C.古代詠史詩歌中的“翻案”是指詩人們與普遍認可的歷史觀念相悖,表達個人具有顛覆性的觀點和認識。D.基本來看詠史翻案詩作的目的是議論史事,思想追求大過文學追求,常為求得思想上的創變而犧牲作品的文學性。2.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詠史詩“紀事”與“抒情”兩大傳統發展到唐代,都面臨如何發展的困境,“議論”傳統的出現為二者帶來了機遇。B.翻案寫法與詠史詩出現存在著較長的時間差,詠史翻案作品在中晚唐的集中出現首先和思想領域的解放相關。C.楊萬里所稱的“翻案法”是將古人之事與詩人自身之事相比較,構建出富含趣味的反差效應,不屬于詠史翻案范疇。D.詠史詩中的“翻案”現象被作者稱為歷史闡釋的背面,這意味著作者是將正統的歷史觀念視作了歷史闡釋的正面。3.下列選項,不適合作為論據來支撐第三段觀點的一項是()A.某詩人在作品中探討儒家“三禮何篇可刪”“三傳何者可廢”問題。B.某詩人在作品中表達出對英雄項羽寧死不肯渡江行為的肯定與贊賞之情。C.某詩人在作品中稱贊隋煬帝修筑京杭大運河具有積極的社會意義。D.某詩人在作品中評論赤壁之戰時,批評只關心“江東二喬”命運的觀點。4.第二段運用了王安石和歐陽修詩歌創作的實例,請結合文本在畫線處補寫出時人對這兩首詩的評價,并分析作者列舉實例的目的。5.作者如何證明中晚唐時期形成的詠史翻案現象和思想領域的異動有關?請根據文本概括。(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文本一:鎖爺聶鑫森解天鍵七十歲了。身板直,手臂粗,只是白了一頭毛發。芙蓉巷的老老少少,都親切地稱他為“鎖爺”。退休前,他是古城湘潭平安鎖廠的高級技工。退休后,成了一個修鎖配鑰匙兼帶開鎖的自由職業者,這樣既可消磨時光,又不丟技藝,還可賺些合理合法的收費。不過開鎖這個活計有規定,得去派出所登記備案,以防心術不正的人干違法的事。派出所所長丁一對他說:“鎖爺是老黨員、老工人,為人開鎖解難,我們放心。”“謝謝!”“這天下就沒有鎖爺打不開的鎖!《說文解字》說:‘鎖,門鍵也。’你叫解天鍵,天門有鎖,你也可以解開。”“丁所長讀書多,你是儒警啊。”①兩人哈哈大笑。鎖爺一輩子跟鎖打交道,什么鎖沒見過?以材質而論,有金、銀、銅、鐵玉石、鋁合金、不銹鋼的;以用途而論,有門鎖、窗鎖、柜鎖、層鎖、保險柜鎖、保險箱鎖、工藝鎖、玩具鎖諸項;而形制更是千模百樣,牛鼻子鎖、龍頭鎖、虎頭鎖、元寶鎖、葉形鎖、山形鎖、樓閣形鎖……鎖的常例是一個鎖眼用一片鑰匙打開;但也有兩眼,三眼直至九眼的,需用多片鑰匙才能打開。鎖爺對各種鎖的結構無不了然于胸,在沒有鑰匙的情況下,他用細鐵絲在鎖眼里探測幾次,再在鑰匙坯件上銼出直槽橫齒,既快又準,鎖自然是順順當當就打開了。他自得地說:“只要有鎖眼,我的心思就可以潛進去,不怕打它不開。”鎖爺還有門絕活兒,他可以蒙上眼睛用零件,裝配出完整的鎖;還可以在沒有鑰匙時,憑手感、聽覺用鐵絲探測鎖眼,再用鑰匙原坯銼出打開鎖的標準鑰匙。鎖爺在湘潭名氣太大了,不少人找上門來修鎖配鑰匙。鎖爺也應邀去做上門功夫,如果是修配大門鎖,就把工匠擔子擺在門邊,弄好了,主人請他進屋去喝杯茶,他笑著婉辭。②進室內去修鎖、開鎖、配鑰匙,進大門前他就用黑布蒙在眼睛上,待探測鎖眼后,再回到大門外,取下眼罩干活兒。這是鎖爺的規矩。立春過后,轉眼到了雨水節令。黃昏時,小雨初停,天上閃出晴光。解家來了個平頭漢子,像是鄉下人,自稱“大劉”,說家中的保險柜鑰匙弄丟了,請鎖爺去開鎖配鑰匙,價錢只管說。“在哪兒?”鎖爺問。“不遠。有車哩。”“好的,我收拾工具隨你去。”小車跑了一個多小時,暮色四垂,在山谷口一個孤零零的破舊農家大院前停下來。大劉問:“這塊地方鎖爺來過嗎?”“沒來過。”但剛才在車經過一個古鎮時,鎖爺看到路牌上寫著“清平鎮”三個字,小車再往西跑了二十多分鐘,就到了這里。鎖爺從后備廂里取出工匠擔子,放在院門外。“鎖爺,請隨我來。”大劉說著話,雙眼盯著鎖爺,雙腳卻原地不動。“慢,待我戴上黑布眼罩后,你牽著我進去。”“鎖爺,你心里只有鎖,沒有其他東西,真是高人!”鎖爺被引到一個保險柜前,大劉說:“請你打開這個玩意兒的鎖。我就站在你身邊,有什么吩咐,你就說。”鎖爺先用雙手去摸保險柜,很隨意,也很快,③便明白這是個大家伙(農家怎么會購置這么大的保險柜)。再摸到鎖眼,從口袋里掏出幾根鐵絲,“I”型的、“L”型的、“F”型的。鎖爺依次用鐵絲插入鎖眼細細地探測,同時把耳朵貼上去凝神諦聽。大劉問:“打得開嗎?”鎖爺不作聲。“你說個數,我絕不還價。”“三百元,常規價。”“我給五百。”“大劉,太客氣了,我只收三百。”鎖爺說著話,突然“咔嚓”一響,保險柜門彈開了。他的鼻翼翕動起來,撲面而來的是泥土味兒,古銅銹味兒,里面應該有剛出土數日的古器。大劉忍不住高喊一聲:“鎖爺,好手段!”“④你牽著我到院外去銼出鑰匙,我不需要燈光。”“不必了,也許,我在無意中又尋出了鑰匙呢。”“你既然不要配鑰匙,我就只能收兩百元了,這是我的規矩。”“鎖爺為我省錢呵,謝謝。辛苦你了,我開車走另一條路送你回家,可能要近一些。”“客隨主便。”鎖爺心想:我經過的路都記在心里,你亂不了我的思路。……幾天后的一個晚上,丁所長叩訪解家,向鎖爺表示謝意,一伙盜墓賊被抓捕了!丁所長說,幾個月前,這伙人租下這個破舊的農家小院,因為在山谷里他們探測出了幾個久遠年代的古墓,先挖掘一個墓,就得了好幾件青銅器。青銅器鎖在保險柜里,鑰匙由為首的頭頭掌管。那天大劉請鎖爺去開鎖時,頭頭帶著另一個人去長沙找買主,更是為以后的貨物出手去探路,要三天后才回來。大劉和留下的兩個人想私吞青銅器,第二天就遠走高飛。鎖爺說:“幸虧他們內訌,幸虧他們貪心,才有我出場的機會。”“謝謝鎖爺當天回家后就給我打電話,我們馬上就去布拉了。你蒙眼開鎖,鼻子還這么靈,神了。”鎖爺小聲說:“保密啊,我的丁所長。”(節選于《2022中國年度小小說》)文本二:我喜歡描寫那些被傳統文化深深浸染的人物,琴、棋、詩、畫、酒、茶、民俗、風情……我力圖在塑造人物時,將中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轉化為一種精神形態、精神境界,人物升華為一種文化的精魂。小小說的文化品格,還體現在作家對傳統文化的感知和體悟上。我試圖在小小說有限的文字中,騰挪出一定的空間,來安排一些看似與故事和人物無關的“閑筆”,以散發密集的文化訊息,使故事和人物籠罩在濃郁的文化氛圍之中,力求避免小小說易犯的毛病:簡單、膚淺、直露、缺少余味。小小說的文化品格,還表現在文字的張力,簡潔而不是簡陋,最平易處即最下功夫處。(摘編自聶鑫森《小小說的文化品格》)6.下列對文章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A.文本一對鎖的材質、用途、形制進行了細致敘寫,多層面地突出了鎖爺見多識廣、技藝高超和從業時間之長,為下文設置了懸念。B.“我經過的路都記在心里,你亂不了我的思路。”此處心理描寫表明鎖爺已經對大劉一伙人的行徑了然于胸,做好了報警準備。C.在為大劉開保險箱時,鎖爺掏出不同型號的鐵絲細細探測,體現了保險箱打開的難度大,也凸顯出鎖爺的技術高超。D.補敘鎖爺報警的情節,呼應小說開頭丁所長與鎖爺的對話,突出鎖爺富有正義感、機智勇敢的老黨員形象。7.對文中畫線句子的分析與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A.句子①中的“哈哈大笑”,是兩人相談甚歡的一種狀態的描寫,體現出兩人關系默契,為后文聯手辦案埋下伏筆。B.句子②中交代鎖爺入戶開鎖的規矩,顯示了鎖爺的職業操守,也為下文被大劉叫到家里蒙眼開鎖的情節做了鋪墊。C.句子③用極簡省的語言描寫出了鎖爺瞬間富有層次性的心理活動,括號里的內容是對前文內容的補充。D.句子④中“我不需要燈光”,在情節上照應了前面“暮色四垂”,內容上體現出鎖爺自信,為了表現他的技藝高超。8.小說結尾揭示出大劉原來是盜墓賊,在小說行文中有多處伏筆,請找出兩處簡要分析。9.結合文本二,分析文本一是如何實踐聶鑫森關于“小小說的文化品格”觀點的。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慈溪縣學記(節選)[宋]王安石天下不可一日而無政教,故學不可一日而亡于天下。古者井天下之田,而黨庠、遂序、國學之法立乎其中。則士朝夕所見所聞,無非所以治天下國家之道。其服習必于仁義,而所學必皆盡其材。一日取以備公卿大夫百執事之選,則其材行皆已素定。而士之備選者,其施設亦皆素所見聞而已,不待閱習而后能者也。后世無井田之法,而學亦或存或廢。大抵所以治天下國家者,不復皆出于學。而學之士,群居、族處,為師弟子之位者,講章句、課文字而已。至其陵夷之久,則四方之學者,廢而為廟,以祀孔子于天下。蓋廟之作,出于學廢,而近世之法然也。今天子即位若干年,頗修法度,而革近世之不然者。當此之時,學稍稍立于天下矣,猶曰縣之士滿二百人,乃得立學。于是慈溪之士,不得有學,而為孔子廟如故,廟又壞不治。令劉君在中言于州,使民出錢,將修而作之,未及為而去。后林君肇至,則曰:“古之所以為學者,吾不得而見,而法者吾不可以毋循也。雖然,吾之人民于此,不可以無教。”即因民錢,作孔子廟,如今之所云,而治其四旁為學舍,講堂其中,帥縣之子弟,起先生杜君醇為之師,而興于學。林君固賢令,而慈溪小邑,無珍產淫貨,以來四方游販之民。田桑之美,有以自足,無水旱之憂也。無游販之民故其俗一而不雜有以自足故人慎刑而易治。而吾所見其邑之士,亦多美茂之材,易成也。杜君者,越之隱君子,其學行宜為人師者也。夫以小邑得賢令,又得宜為人師者為之師,而以修醇一易治之俗,而進美茂易成之材,雖拘于法,限于勢,不得盡如古之所為,吾固信其教化之將行,而風俗之成也。夫教化可以美風俗,雖然,必久而后至于善。而今之吏,其勢不能以久也。吾雖喜且幸其將行,而又憂夫來者之不吾繼也,于是本其意以告來者。10.材料一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無游A販之民B故C其俗一而不雜D有以自足E故人F慎刑而易治。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庠”“序”,在文中是指古代的鄉學,與《齊桓晉文之事》中“謹庠序之教”的“庠序”意思相同。B.一日,文中是“一天”意思,與《論語十二章》中“一日克己復禮”的“一日”意思相同。C.大抵,文中是“大都”的意思,與《報任安書》中“大抵圣賢發憤之所為作也”的“大抵”意思相同。D.“拘于法,限于勢”,在句式特點上,與《屈原列傳》中“皆好辭而以賦見稱”的句式特點相同。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設立學校的原因是天下不能一日離開政治教化,井田之中設立的各類學校,士子們每天的見聞都不是治國安邦之道。B.廢除井田之法后,很多學校廢棄,人們就轉而開始修建廟宇,紛紛祭祀孔子于天下,廟宇的興建大概緣于學校被廢棄。C.學校衰敗導致廟宇興盛,后世革除弊端。慈溪縣令在維修孔廟時又建立學舍講堂,召集縣里的子弟,聘請老師,教化百姓。D.慈溪人杰地靈,既有田有桑,又有美茂之材,易于培養。杜醇,是越中隱士,無論是憑借學識抑或品行均可做人們的老師。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古之所以為學者,吾不得而見,而法者吾不可以毋循也。(2)夫教化可以美風俗,雖然,必久而后至于善。14.王安石認為興辦學校的意義和困難在哪里?請結合文本簡要概括。(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這兩首古詩,完成小題。鄉村四月翁卷綠遍山原白滿川,子規聲里雨如煙。鄉村四月閑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插秧偈契此和尚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①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注】①六根:佛教語,指六種感覺器官,即眼、耳、鼻、舌、身、意。此處亦指秧苗的根須。15.下列對這兩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鄉村四月》首句中“綠”和“白”是指樹木和河水,使用的手法與李清照《如夢令》中的“綠肥紅瘦”相同。B.“子規聲里雨如煙”,視聽結合,寫出了江南靜謐又迷蒙的特有景致,與“又聞子規啼夜月”的意境不同。C.《插秧偈》中“把、插、低、見”四個動詞連續使用,與楊萬里的《插秧歌》一樣,詳寫了熱火朝天的勞動過程。D.《插秧偈》與楊萬里的《插秧歌》,都描寫了農人插秧的景象。雖然兩詩反映的側重點有所不同,但都值得品味。16.同寫勞動,《鄉村四月》重在“情”,《插秧偈》重在“理”。請結合詩句分別賞析“情”“理”之趣。(三)名篇名句默寫(本小題共1題,6分)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居安思危,力戒驕侈,是不變的治國之理。正如歐陽修在《五代史·伶官傳序》中,在分析了五代盛衰之后提出的告誡:“__________,__________。”(2)“守護碧水清波”宣講活動中,宣講團呼吁大家通過補水、蓄水、保水來恢復洞庭湖濕地面積,重塑“__________,__________”的洞庭壯景。(3)詩歌精髓在于言有盡而意無窮,如用“空”營造意境,傳遞情感。這個“空”字在李白詩詞中多有出現,如“__________,__________”,意趣無窮。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一)語言文字運用Ⅰ(本題共2小題,10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伴隨數字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高精度復制世界名畫進入了藝術展覽,滿足了人們不出國就能在家門口欣賞到世界各國名家珍品的愿望。(1),有人認為無法“一睹真容”,失去了走進展廳看畫的意義;也有人認為復制品的濫用,有損博物館與美術館的權威性以及消費者的利益。事實上,世界上的名畫資源是相對稀缺的,要求每一個展覽都把名畫原作帶到現場,就要考慮到諸多現實因素,比如成本、安保等。顯然,這多少有些“強人所難”。①客觀來說,②復制世界名畫確實有助于普及、推廣藝術。③更何況技術越來越成熟,④名畫復制品與原作之間的差距也變得越來越細微,⑤一般的藝術愛好者可能很難分辨。⑥即使沒能看到原畫的真容,⑦但從實際欣賞的角度來說,⑧其實“損失”并不大。當然,復制品再怎么模仿得惟妙惟肖,(2),原作的價值永遠是不可取代的。因此,在對名畫復制品保持寬容、開放態度的同時,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