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北京中考語文文言文閱讀專題02史部及說理文(原卷版+解析版)_第1頁
2024年北京中考語文文言文閱讀專題02史部及說理文(原卷版+解析版)_第2頁
2024年北京中考語文文言文閱讀專題02史部及說理文(原卷版+解析版)_第3頁
2024年北京中考語文文言文閱讀專題02史部及說理文(原卷版+解析版)_第4頁
2024年北京中考語文文言文閱讀專題02史部及說理文(原卷版+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4年北京中考語文文言文閱讀專題02史部及說理文

(原卷版+解析版)

2024年北京中考語文文言文閱讀專題02史部及說理文

一、文言文閱讀

閱讀兩篇選文,完成下面小題。

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

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問:“何以

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甲】小惠

未遍,民弗從也。"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

(節選自《曹劌論戰》)

①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及

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

外異法也。

②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祎、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

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后

施行,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

③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于昔日,先帝稱之日能,

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陣和睦,

優劣得所。

④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后

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乙】未嘗不嘆息痛恨于

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愿陛下親

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節選自《出師表》)

1.下列詞語中加點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項是()

A.未能遠謀親賢遠佞高瞻遠矚不遠萬里

B.小大之獄漢室之隆有識之士赤子之心

C.忠之屬也志慮忠純忠肝義膽忠言逆耳

D.可以一戰俱為一體一蹴而就一清二楚

2.下列對文段中【甲】【乙】兩處畫線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甲】句的意思是:這種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

會聽從的。

B.【甲】句中魯莊公將勝利的希望寄托在實施“小惠”上,遭到

曹劌否定。

C.【乙】句的意思是:對桓帝、靈帝的作為,嘗試過體諒,卻總

感覺憾恨。

D.【乙】句中諸葛亮以桓帝、靈帝昏庸誤國為警示,告誡后主要

親信賢臣。

3.根據上面節選文段及下面兩則《論語》,在后面語段橫線處填

寫恰當內容。

子曰:“道①千乘之國②,敬事③而信,節用而愛人④,使民以

時⑤。”

(《學而》)

孔子對曰:“舉直錯⑥諸枉⑦,則民服;舉枉錯諸直,貝ij民不服J

(《為政》)

【注】①道:治理。②千乘之國:大國。③敬事:恭敬謹慎地處

理政事。④人:指士大夫以上各階層的人。⑤時:農時。⑥錯:廢置。

⑦枉:邪惡不正的人。

古人云:“半部《論語》治天下。”《論語》中提出的治國理政思

想是儒家智慧的結晶。曹劌重視“取信于民”,與《論語》中“”

一句所體現的思想高度契合。諸葛亮提出的“親賢臣,遠小人”,則

是《論語》中“”這一為政原則的延續。

【來源】2023年北京市石景山區中考二模語文試題

【答案】1.B2.C3.敬事而信舉直錯諸枉

【解析】1.本題考查詞義。文言詞語要注意理解在具體語言環

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詞類活用、古今異義等現象。

A.遠大的/疏遠/在遠處/距離長,與“近”相對;

B.都是結構助詞,的;

C.盡力做好本分的事/忠誠/忠心/誠心盡力;

D.最小的正整數/表示同一/純,專/表示專一;

故選B。

2.本題考查句子翻譯和文章內容理解。

C.有誤,乙句“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的意思是:沒有一

次不對桓、靈二帝的做法感到嘆息痛心遺憾的。而不是“嘗試過體諒,

卻總感覺憾恨”;

故選C。

3.本題考查文章內容理解。

曹劌重視“取信于民”意思是:他重視取得人民的信任。結合《論

語》中的“敬事而信”意思是:恭敬謹慎地對待政事,并且講究信用。

這兩句話都強調對老百姓講信用;故第①空用兩則《論語》中的第一

句:敬事而信;

諸葛亮提出的“親賢臣,遠小人”的意思是親近賢臣,疏遠小人,

結合《論語》中的“舉直錯諸枉”的意思是起用正直者而罷黜奸邪者,

這兩句話都是強調用人要得當,不能任用品德不善的人,故第②空用

兩則《論語》中的第二句:舉直錯諸枉。

【點睛】參考譯文:

甲文:魯莊公十年的春天,齊國軍隊攻打我們魯國。魯莊公將要

迎戰,曹劌請求拜見魯莊公。他的同鄉說:“當權的人自會謀劃這件

事,你又何必參與呢?”曹劌說:“當權的人目光短淺,不能深謀遠慮J

于是入朝去見魯莊公。曹劌問:“您憑借什么作戰?”魯莊公說:“衣

食這一類養生的東西,我從來不敢獨自專有,一定把它們分給身邊的

大臣。”曹劌回答說:“這種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會順

從您的。”魯莊公說:“祭祀用的豬牛羊和玉器、絲織品等祭品,我從

來不敢虛報夸大數目,一定對上天說實話。”曹劌回答說:“小小信用,

不能取得神靈的信任,神靈是不會保佑您的。”魯莊公說:“大大小小

的訴訟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據誠心合理裁決J曹

劌回答說:“這才盡了本職一類的事。可以憑借這個條件打一仗。如

果作戰,請允許我跟隨您一同去。”

乙文:皇宮中和朝廷里的大臣,本都是一個整體,獎懲功過,不

應有所不同。如有作惡違法的人,或行為忠善的人,都應該交給主管

官吏評定對他們的懲獎,以顯示陛下處理國事的公正嚴明,而不應當

有偏袒和私心,使宮內和朝廷獎罰方法不同。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祎、董允等人,都是善良誠實、心志忠貞

純潔的人,他們的志向和心思忠誠無二。因此先帝選拔他們留給陛下。

我認為宮中之事,元論事情大小,都拿來跟他商討,這樣以后再去實

施,一定能夠彌補缺點和疏漏之處。得到更多的好處。

將軍向寵,性格和品行善良公正,精通軍事,從前任用時,先帝

稱贊他很有才能,因此眾人商議推舉他做中部督。我認為禁軍營中的

事,都拿來跟他商討,就一定能使軍隊團結一心,不同才能的人各得

其所。

親近賢臣,疏遠小人,這是前漢所以興盛的原因;親近小人,疏

遠賢臣,這是后漢之所以衰敗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時候,每逢跟我談

論這些事情,未嘗不嘆息而痛恨桓帝、靈帝時期的腐敗。侍中、尚書、

長史、參軍,這些人都是忠貞善良、守節不逾的大臣,望陛下親近他

們,信任他們,那么漢朝的復興,就指日可待了。

閱讀《曹劌論戰》,完成后面小題。

曹劌論戰

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

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問:“何

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小惠未

遍,民弗從也J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小

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

“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J

公與之乘,戰于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C劌

曰:“可矣J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

而望之,曰:“可矣J遂逐齊師。

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

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

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4.下列詞語中加點的字,與“齊師伐我”中“師”字的意思相同

的一項是()

A.班師回朝B.為人師表

C.三人行,必有我師D.前事不忘,后事之師

5.下列對文中畫線句的翻譯和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甲】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

翻譯:當權者會謀劃這件事,你又何必去參與呢?

理解:曹劌的同鄉勸他不要進見魯莊公,是因為同鄉認為魯莊公

和高官們見識非常淺陋,曹劌難以勸說成功。

【乙】衣食所安,弗敢專也。

翻譯:衣食這類用來安身的東西,不敢獨自享受。

理解:魯莊公認為分給別人安身立命的東西,這樣人們就會服從

他,可以憑借這樣的條件取得戰爭的勝利。

【丙】彼竭我盈,故克之。

翻譯:敵方的士氣窮盡了而我方士氣正盛,所以戰勝了敵軍。

理解:曹劌認為作戰中士氣和戰機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所以選擇

在齊國軍隊士氣衰竭時進軍,進而克敵制勝。

6.“人無遠慮,必有近憂J長勺之戰,魯國以弱勝強,離不開

曹劌的遠見。閱讀上文和下面兩則材料,分別說說“遠見”在曹劌、

張文節和蘇軾身上的體現。

材料一

張文節為相,自奉養如為河陽掌書記①時,所親或規之曰:“公

今受估俸不少,而目奉若此。公雖自信清約,外人頗有公孫布被②之

譏,公宜少從眾。”公嘆曰:“吾今日之俸,雖舉家錦衣玉食,何患不

能?顧③人之常情,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吾今日之俸豈能常有?

身豈能常存?一旦異于今日,家人習奢已久,不能頓儉,必致失所。

豈若吾居位、去位、身存、身亡,常如一日乎?"

(節選自司馬光《訓儉示康》

材料二

時新政日下,軾于其間,每因法以便民,民賴以安。徙知密州。

司農④行手實法⑤,不時施行者以違制⑥論。軾謂提舉官曰:“違制

之坐⑦,若自朝廷,誰敢不從?今出于司農,是擅造律也J提舉官

驚曰:“公姑徐之。”未幾,朝廷知法害民,罷之⑧。

(節選自《宋史?蘇軾傳》)

注:①[掌書記]唐朝官名,相當于宋代判官,故以此代稱。②

[公孫布被]漢公孫弘勤儉節約,位列三公還蓋布被子。③[顧]但。

④[司農]古代官名,主管錢糧。⑤[手實法]讓百姓自報田地財產

的法令。⑥[違制]違反制度。⑦[坐]定罪。⑧[罷之]廢止手實

法。

【來源】2023年北京市豐臺區中考一模語文試題

【答案】4.A5.甲6.示例:曹劌懂得戰爭取勝的關鍵

在于取信于民,在戰場上能準確預判并把握戰機。張文節能清醒地認

識到不論是個人還是家庭,都不可能長久地享受奢侈的生活。蘇軾能

預見到手實法害民,難以真正推行。

【解析】4.本題考查一詞多義。“齊師伐我”的意思是:齊國軍

隊攻打魯國。師:軍隊。

A.軍隊;

B.榜樣;

C.老師;

D.榜樣;

故選A。

5.本題考查對句子的理解。

“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意思是:當權者會謀劃這件事,你又

何必去參與呢?從后文的“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

可知,同鄉人認為如何抵擋齊國的攻勢是統治者操心的事,曹劌沒有

必要參與;而曹劌認為當權者目光短淺,不能深謀遠慮。”是因為同

鄉認為魯莊公和高官們見識非常淺陋,曹劌難以勸說成功"理解錯誤。

故選【甲】。

6.本題考查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分析。

結合《曹劌論戰》中的“肉食者鄙,未能遠謀"“公曰:'小大之

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

”可知,戰爭前,曹劌預見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認識到取信于

民的重要性(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齊人三鼓。劌曰:'可

矣。'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

曰:'可矣」遂逐齊師”可知,在作戰過程中,曹劌不急于進攻和追

擊,而是善于捕捉戰機(“齊人三鼓”后進攻、“轍亂旗靡”時追擊),

表現了他在戰略上的深謀遠慮。

從材料一“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一旦異于今日,家人習

奢已久,不能頓儉,必致失所”可知,張文節清楚地知道由節儉進入

奢侈是容易的,由奢侈進入節儉卻困難了,如果家人已經習慣了奢侈

的生活,不能立刻節儉,到時一定會因為揮霍凈盡而弄到饑寒無依。

他能清醒地認識到不論是個人還是家庭,都不可能長久地享受奢侈的

生活。

從材料二“司農行手實法,不時施行者以違制論。軾謂提舉官日:

'違制之坐,若自朝廷,誰敢不從?今出于司農,是擅造律也。“未

幾,朝廷知法害民,罷之”可知,蘇軾認為司農越權造律,實行手實

法,而蘇軾認為手實法不利于百姓,會推行不下去。蘇軾的“遠見”

體現在預見到手實法害民,難以真正推行。

【點睛】參考譯文:

《曹劌論戰》:魯莊公十年的春天,齊國軍隊攻打魯國。魯莊公

將要迎戰。曹劌請求魯莊公接見自己。他的同鄉說:“打仗的事當權

者自會謀劃,你又何必參與呢?”曹劌說:“當權者目光短淺,不能深

謀遠慮J于是入蒙去見魯莊公。曹劌問:“您憑借什么作戰?”魯莊

公說:“衣食這一類安身的東西,不敢獨自享有,一定把它分給別人

曹劌回答說:“這些小恩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會聽從您的。”

魯莊公說:“祭祀神靈的牛、羊、玉帛之類的用品,我(從來)不敢虛

報數目,一定按照承諾的去做。”曹劌說:“這只是小信用,未能讓神

靈信服,神是不會保佑你的。”魯莊公說:“大大小小的案件,雖然不

能件件都了解得清蔻,但一定要處理得合情合理。”曹劌回答說:“這

才是盡了本職一類的事,可以憑借這個條件打一仗。如果作戰,請允

許我跟隨您一同去C”

魯莊公和他共坐一輛戰車,在長勺和齊軍作戰。魯莊公將要下令

擊鼓進軍。曹劌說:“現在不行J等到齊軍三次擊鼓之后。曹劌說:

“可以擊鼓進軍了。”齊軍潰敗。魯莊公又要下令駕車馬追逐齊軍。

曹劌說:“還不行」說完就向下看,查看齊軍車輪碾出的痕跡,又登

上戰車,扶著車前橫木遠望齊軍的隊形,這才說:“可以追擊了。”

于是追擊齊軍。

戰勝齊軍后,魯莊公問他這樣做的原因。曹劌回答說:“作戰,

是靠敢作敢為毫不畏懼的氣概。第一次擊鼓能夠振作士氣。第二次擊

鼓士兵們的士氣就開始低落了,第三次擊鼓士兵們的士氣就耗盡了。

他們的士氣已經消失而我軍的士氣正盛,所以才戰勝了他們。像齊國

這樣的大國,他們的情況是難以推測的,怕他們設下埋伏。我看他們

車輪碾過的痕跡散亂,望見他們的旗子倒下了,所以決定追擊他們

材料一:張文節當宰相時,自己生活享受如同以前當河陽節度判

官時一樣,親近的人有的勸他說:“您現在領取的俸祿不少,可是自

己生活享受卻像這樣節儉,您雖然自己知道自己確實清廉節儉,但外

人對您很冷譏評,說您如同公孫弘蓋而被子那樣矯情作偽,您應該稍

稍隨從眾人的習慣c”張公嘆息說:“我今天的俸祿這樣多,即使全家

穿綢緞的衣服,吃珍貴的飲食,還怕不能做到嗎?但是人們的常情,

由節儉進入奢侈是容易的,由奢侈進入節儉卻困難了。我今天的高俸

祿哪能長期享有呢?我自己的健康哪能長期保持呢?如果有一天,我

罷官或病死了,情況與現在不一樣,家里的人習慣于奢侈生活已經很

久,不能立刻節儉,那時一定會因為揮霍凈盡而弄到饑寒無依,哪里

像我作大官或不作大官,活著或死亡,家中的生活標準都固定像同一

天一樣呢?”

材料二:當時新的法令紛紛頒布,蘇軾在這期間,常常設法使這

些法令有利于百姓,百姓得以安寧。改任密州知州。司農寺實行手實

法,不按時執行的以違反詔令論罪。蘇軾對提舉官說:“違反詔令的

罪責,如果出自朝廷,誰敢不服從?現在出于司農寺,這是擅自制定

法令。”提舉官吃驚地說:“你慢一點推行新法不久,朝廷知道法

令對百姓有害,廢除了它。

閱讀文言文段,完成后面小題。

【甲】

①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

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問:“何

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日:“小惠未遍,

民弗從也。”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小信未

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

之屬也。可以一戰c戰則請從。”

②公與之乘,戰于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J齊人三鼓。

劌曰:“可矣。”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

軾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

③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

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

亂,望其旗靡,故逐之J

(選自《左傳》)

【乙】

長勺之役,曹劌問所以戰于莊公。公曰:“余不愛衣食于民,不

愛牲玉于神。”對曰:“夫惠本而后民歸之志,民和而后神降之福C若

布德于民而平均其政事,君子務治而小人務力;動不違時,財不過用;

財用不匱,莫不能使共祀。是以用民無不聽,求福無不豐。今將惠以

小賜,祀以獨恭。小賜不咸,獨恭不優。不咸,民不歸也;不優,神

弗福也。將何以戰?夫民求不匱于財,而神求優裕于享者也,故不可

以不木」公曰:“余聽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斷之。”對曰:“是則可矣。

知夫茍中心圖民,智雖弗及,必將至焉J

(選自《國語魯語》)

7,句中加點字意思完全一致的是()

A.衣食所安寢食難安安步當車

B.望其旗靡所向披靡從風而靡

C.一鼓作氣歡欣鼓舞擂鼓助威

D.忠之屬也忠心耿耿志慮忠純

8.翻譯句子并依據上下文作進一步理解,全都正確的是()

【甲】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翻譯:吃肉的人出身卑微,不能謀劃長遠。

理解:這些人太多的計算個人的利弊得失,不能從國家百姓的角

度長遠考慮。

【乙】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翻譯: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件件察清楚,也一定依據實

情進行評判。

理解:魯莊公力所能及的從實際情況出發審理案件,表明百姓在

莊公心里占有一定地位。

9.民本思想是兩個文段集中表達的內容。摘錄原文句子回答問

題。

【甲】文中,曹劌認為“可以一戰”的理由是:

【乙】文中,曹劌“贊同莊公作戰”的原因是:

10.從下面三個選項中為文段乙選一個標題,并簡要闡明你的理

由。

A.長勺之戰B.曹劌論戰C.曹劌問戰

【來源】2023年北京市燕山區中考一模語文試題

【答案】7.B8.甲9.甲:小大之獄,雖不能察,

必以情。乙:知夫茍中心圖民,智雖弗及,必將至焉。10.C

曹劌問戰。標題具有概括內容的作用,文段乙主要介紹了曹劌向莊公

詢問作戰依據的事情,因此用“曹劌問戰”做題目比較合適。

【解析】7.本題考查重點文言詞語在文中的含義。解釋詞語要

注意理解文言詞語在具體語言環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詞性活用、

古今異義等現象。

A.安:養生之類的東西/安定/緩慢;

B.靡:都是倒下;

C.鼓:名詞動用,擊鼓/鼓動、激發/打擊樂器,多為圓筒形或扁

圓形,中間空,一面或兩面蒙著皮革;

D.忠:盡力做好分內的事/忠誠/忠誠;

故選B。

8.本題考查文言翻譯。解答時一定要先回到語境中,根據語境

讀懂句子的整體意思,然后找出關鍵實詞、虛詞,查看有無特殊句式,

直譯為主,意譯為輔。

【甲】不正確。重點詞語“鄙”是鄙陋,目光短淺,而非“出身

卑微”。故選【甲,

9.本題考查內容理解。要求摘錄原文句子回答問題。

(1)根據【甲】文“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可知,曹劌認為“可以

一戰”的理由是: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2)根據【乙】文“公曰:'余聽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斷之」

對曰:'是則可矣。知夫茍中心圖民,智雖弗及,必將至焉(莊公

說:“我處理百姓的獄訟之時雖然不能做到體察一切,但一定會依據

情理斷案。"曹劌回答說:“這就可以了。假如您內心確實為百姓考慮,

智慧即使有所不及,也一定接近正確的治國之道了。”)可知,曹劌“贊

同莊公作戰”的原因是:知夫茍中心圖民,智雖弗及,必將至焉。

10.本題考查擬寫標題。

根據標題應具有概括內容的作用的原則,結合【乙】文"長勺之

役,曹劌問所以戰于莊公……”(魯國將與齊國的軍隊在長勺交鋒,

曹劌問魯莊公憑借什么力量來作戰……)可知,主要介紹了曹劌向莊

公詢問作戰依據的事情,因此用“曹劌問戰”做題目比較合適。

故選C。

【點睛】參考譯文

0【乙】

魯國將與齊國的軍隊在長勺交鋒,曹劌問魯莊公憑借什么力量來

作戰。莊公說:“我對百姓從不吝嗇衣服和食物,對神靈從不吝嗇牛

羊和玉器”。曹劌回答說:“只有從根本上樹德施惠百姓才會對君王有

歸附之心,百姓齊心和睦然后神靈才會降臨福祉。如果您能向百姓廣

施恩德并公平地處理政事,就能使君子甘愿致力于協助治國而平民甘

愿致力于貢獻力量;君王的舉動不違背時令,財用不去過度耗費,那

么百姓的財用就不會匱乏,大家才有能力共同供奉神靈。所以,君王

需要百姓效力時就沒有不聽從的,求神降福就沒有不豐厚的。現在您

只是到了臨戰關頭才給百姓施以小惠,獨自恭敬地向神靈供奉祭品。

而小惠不可能遍及民眾,獨自供奉也不可能豐裕。不遍施恩德,百姓

就不會一心歸附;供奉不豐,神靈就不會降福,這樣一來,您還憑什

么去作戰呢?百姓所祈求的是財用不感到匱乏,神靈所需求的是祭品

豐裕,所以不可以不從根本上著眼。”莊公說:“我處理百姓的獄訟之

時雖然不能做到體察一切,但一定會依據情理斷案。”曹劌回答說:

“這就可以了。假如您內心確實為百姓考慮,智慧即使有所不及,也

一定接近正確的治國之道了。”

閱讀下面文言文(選段),完成下面小題。

【甲】

陳涉起靳,至人陳,兵數萬。張耳、陳馀上謁陳涉。涉及左右生

平數聞張耳、陳馀賢,未嘗見,見即大喜。

陳中豪杰父老乃說陳涉曰:“將軍身被堅執銳,率士卒以誅暴秦,

復立楚社稷,存亡繼絕,功德宜為王。且夫監臨天下諸將,不為王不

可,愿將軍立為楚王也J陳涉問此兩人,兩人對曰:“夫秦為無道,

破人國家,滅人社稷,絕人后世,罷①百姓之力,盡百姓之財。將軍

瞋目張膽,出萬死不顧一生之計,為天下除殘也。今始至陳而王之,

示天下私。愿將軍毋王,急引兵而西,遣人立六國后,自為樹黨,為

秦益敵也。敵多則力分,與②眾則兵強。如此野無交兵,縣無守城,

誅暴秦,據咸陽以令諸侯。諸侯亡而得立,以德服之,如此則帝叱成

矣。今獨王陳,恐天下解也。”陳涉不聽,遂立為王。

(選自《史記?張耳陳馀列傳》)

【乙】

秦失其政,而陳涉發跡,諸侯作難,風起云蒸,卒亡秦族。天下

之端,自涉發難。作《陳涉世家》。

(選自《史記?太史公自序》)

【丙】

陳涉

唐?周曇

秦法煩苛霸業度,一夫攘臂萬夫隨。

王侯無種英雄志,燕雀喧喧安得知。

【注釋】①罷:通“疲②與:贊同,幫助。

1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

①上謁陳涉()

②被堅執銳()

③為秦益敵()

④卒亡秦族()

12.用現代漢語寫出下面兩個句子的意思。

①諸郡縣苦秦吏者,皆刑其長吏,殺之以應陳涉。(《陳涉世家》)

②今始至陳而王之,示天下私。

13.【乙】文說“秦失其政”,請從【甲】文或【丙】詩中找出依

據,并簡要回答。

14.【丙】詩中稱陳涉為“英雄”,請從【甲】文中提取三個四字

短語來印證。

15.張耳、陳馀謀劃的“帝業”之策是什么?請簡要概括。

【來源】2023年江蘇省鎮江市中考一模語文試題

【答案】1L拜見同“披”,穿著增加最

終(終于)12.①各郡縣受秦朝官吏壓迫的人(或“苦于秦朝官

史壓迫的各郡縣”),都懲外當地的郡縣長官,殺了他們來響應陳涉。

(意思對即可)②如今您才到陳地就要稱王,(這是)向天下人昭示

您的私心13.“秦為無道”或“秦法煩苛”。(意思對即可)14.披

堅執銳瞋目張膽萬死不顧萬死一生出生入死存亡繼絕

15.立六國后,擴大同盟,力能制敵;占領咸陽,號令諸侯

【解析】1L本題考查文言實詞的意義。

①“上謁陳涉“”的句意是:求見了陳涉。謁,拜見。

②“被堅執銳”的句意是:披著堅硬的鎧甲,手拿銳利的兵器。

“被”同“披二穿著_

③“為秦益敵”的句意是:給秦國增加了敵人。益,增加。

④“卒亡秦族”的句意是:最終滅亡了秦朝。卒,最終,終于。

12.本題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譯。

(1)注意“諸郡縣苦秦吏者”是一個定語后置的句子,如果直

譯要把“苦秦吏”放在前面,翻譯為“苦于秦朝官吏壓迫的各郡縣”;

“刑",懲罰;應,響應。

(2)注意“王”的特殊用法,名詞用作動詞,翻譯為“稱王”;

“私”,形容詞作名詞,“私心”。

13.本題考查對文章內容的理解。

“秦失其政”的意思是:秦王朝政治差失、混亂。由【甲】文

中“夫秦為無道,破人國家,滅人社稷,絕人后世,罷百姓之力,盡

百姓之財”可知,秦國的統治不得人心。【丙】詩第一句“秦法煩苛霸

業照”可以翻譯為“秦法過于嚴苛,導致霸業覆滅”。

14.本題考查對文章內容的理解。

【甲】文"將竺身被堅執銳,率士卒以誅暴秦,復立楚社稷,存

亡繼絕”的意思是“將軍披堅執銳,率義軍反抗暴秦,重立楚國政

權,使已經被秦滅亡的諸侯國重新復國,讓這些諸侯國已經斷絕的祭

祀得以延續\從這個句子中我們可以提取四字短語“被堅執銳”“存

亡繼絕"。

“將軍瞋目張膽,出萬死不顧一生之計,為天下除殘也”的句意

是“將軍怒目圓睜,披肝瀝膽,舍生忘死,為天下蒼生除殘去暴、

從這個句子中我們可以提取出“瞋目張膽”“萬死一生”“萬死不顧”

“出生入死”這幾個詞語。這幾個詞語都能說明陳涉是一位勇敢無畏、

具有反抗精神、匡扶正義的英雄。

15.本題考查對文言文內容的分析概括能力。

分析張耳、陳馀的話,“愿將軍毋王,急引兵而西,遣人立六國

后,自為樹黨,為秦益敵也。敵多則力分,與眾則兵強。如此野無交

兵,縣無守城,誅暴秦,據咸陽以令諸侯。諸侯亡而得立,以德服之,

如此則帝業成矣”,這段話的意思是告訴陳涉,首先不要急著稱王,

要派人訪六國諸侯的后代子嗣,然后幫助他們復國作為自己的同盟軍,

讓暴秦的敵對勢力越來越多,分散秦兵的力量。然后,占據咸陽城來

命令諸侯,用德行讓諸侯們歸服,這樣就可以成就霸業。

【點睛】參考譯文:

【乙】秦失其為政之道,陳涉發起反秦義舉,諸侯相繼造反,風

起云涌,終于滅掉秦國。天下亡秦之端,始于陳涉發難。作《陳涉世

家》第十八。

【丙】秦法過于嚴苛,導致霸業覆滅,一個匹夫振臂一揮,成千

上萬的人追隨。王侯將相不是天生的這是英雄的志向,燕雀叫嚷怎么

知道呢。

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甲】

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邊。乃以宗正劉禮為將軍,軍霸上;祝

茲侯徐厲為將軍,軍棘門;以河內守亞夫為將軍,軍細柳,以備胡。

上自勞軍。至霸上及棘門軍,直馳入,將以下騎送迎。已而之細

柳軍,軍士吏被甲,銳兵刃,轂弓弩,持滿。天子先驅至,不得入。

先驅曰:“天子且至!”軍門都尉曰:“將軍令日'軍中聞將軍令,不

聞天子之詔'J居無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節詔將軍:

“吾欲入勞軍。”亞夫乃傳言開壁門。壁門士吏謂從屬車騎曰:“將軍

約,軍中不得驅馳J于是天子乃按轡徐行。至營,將軍亞夫持兵揖

曰:“介胄之士不拜,請以軍禮見。”天子為動,改容式車。使人稱謝:

“皇帝敬勞將軍。“成禮而去。

既出軍門,群臣皆驚。文帝曰:“嗟乎,此真將軍矣!曩者霸上、

棘門軍,若兒戲耳,其將固可襲而虜也。至于亞夫,可得而犯邪!”

稱善者久之。

(《周亞夫軍細柳》)

【乙】

文侯問于群臣曰:“我何如主?"皆曰:“仁君。”任座曰:“君得

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何謂仁君?“文侯怒,任座趨出。

次問翟璜,對曰:“仁君也。"文侯曰:“何以知之?”對曰:“臣聞君

仁則臣直。向者任座之言直,臣是以知之。”文侯悅使翟璜召任座而

反之親下堂迎之以為上客。

(選自《資治通鑒》)

16.下列句子中加點的字意思不相同的一項是()

A.軍士吏被甲/同舍生皆被綺繡

B.固可襲而虜/求之下流,固顛

C.已而之細柳軍/輟耕之壟上

D.任座趨出/嘗趨百里外

17.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天子為動,改容式車。

(2)向者任座之言直,臣是以知之。

18.請用“/”給乙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斷句。(斷三處)

文侯悅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親下堂迎之以

為上客。

19.試分析選文是如何刻畫文帝、文侯這兩個人物特點的。

【來源】2023年廣東省深圳市南山外國語學校(集團)高新中

學中考三模語文試題

【答案】16.B17.(1)天子被感動,表情嚴肅起來,扶著

車前橫木俯下身子,表示敬意。(2)剛才任座的話很耿直,我因此而

知道您是仁德的君主。18.文侯悅/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親下堂

迎之/以為上客19.甲文通過對比、對托的手法,把群臣“驚”

與文帝“稱善者久之”形成對比突出文帝賢明、識大體;乙文通過語

言、動作的描寫來體現文侯求賢若渴、知錯就改。

【解析】16.本題考查理解文言字詞。

A.都是通假字,通“披,穿戴的意思;

B.一定/本來;

C.均譯為:到;

D.均譯為:快步走。

故選B。

17.本題考查翻譯文言語句。在文言文翻譯過程中,必須遵循“字

字有著落,直譯、意譯相結合,以直譯為主”的原則。翻譯文言語句

要抓住句子中的關鍵詞匯,運用“增、刪、調、換、留”等譯文的基

本方法,做到譯句文從字順,符合現代漢語語法規范,句意盡量達到

完美。

(1)句中注意重點字詞“為(被),改容(表情嚴肅起來),式

(同“軾二扶著車前橫木)”要理解正確;

(2)句中注意重點字詞“向(剛才),言(話,言語),直(耿

直),是以(因此)”要理解正確。

18.本題考查文言斷句。

結合“文侯悅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親下堂迎之以為上客”分析,

“文侯悅”是主謂短語,故在“悅”后斷句;“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

中省略了主語,“使翟璜"“召任座”同為動賓短語,“使”“召”是連

續動作,“而反之”充當補語,故在“之”后斷句;再結合句意”文侯

非常高興,派翟璜去追任座回來,還親自下殿堂去迎接,奉為上客”;

可斷句為:文侯悅/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親下堂迎之/以為上客。

19.本題考查分析寫作手法。

結合【甲】文”上自勞軍。至霸上及棘門軍,直馳入,將以下騎

送迎。已而之細柳軍,軍士吏被甲,銳兵刃,教弓弩,持滿。天子先

驅至,不得入“可知,【甲】文將漢文帝至霸上及棘門軍長驅直入受

到將士的歡迎與漢文帝至周亞夫的細柳軍營不得入形成鮮明的對比;

結合“既出軍門,群臣皆驚。文帝曰:'嗟乎,此真將軍矣!曩者霸

上、棘門軍,若兒戲耳,其將固可襲而虜也。至于亞夫,可得而犯邪!'

稱善者久之”可知,面對周亞夫在細柳軍營對待文帝的態度,大臣們

都感到驚詫,但文帝卻對他贊許有加;據比可知,群臣的“驚”與文

帝的“稱善者久之”形成鮮明的對比,故【甲】文運用對比、襯托的

手法突出文帝賢明、識大體的明君形象;

結合【乙】文“文侯問于群臣曰:'我何如主?“文侯怒,任

座趨出。次問翟璜”“文侯曰:'何以知之?“文侯悅使翟璜召任座

而反之親下堂迎之以為上客”可知,【乙】文通過文侯的語言描寫、神

態描寫、動作描寫,表現出一個求賢若渴、知錯就改的文侯形象。

【點睛】參考譯文:

【乙】文侯問群臣:“我是什么樣的君主?”大家都說:“您是仁

德的君主!”只有任座說:“國君您得了中山國,不用來封您的弟弟,

卻封給自己的兒子,這算什么仁德君主?”文侯勃然大怒,任座快步

離開。魏文侯又問翟璜,翟璜回答說:“您是仁德君主。”文侯問:“你

憑什么知道?”回答說:“臣下我聽說國君七德,他的臣子就敢直言。

剛才任座的話很耿直,我因此知道您是仁德君主。”文侯大喜,派翟

璜去追任座回來,還親自下殿堂去迎接,奉為上客。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甲】

鄒忌諷齊王納諫

鄒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映麗。朝服衣冠,窺鏡,謂其妻曰:“我

孰與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

齊國之美麗者也。忌不自信,而復問其妾曰:“吾孰與徐公美?”妾

日:“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從外來,與坐談,問之客曰:“吾

與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來,孰視之,

自以為不如;窺鏡而自視,又弗如遠甚。暮寢而思之,曰:“吾妻之

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J

于是入朝見威王,曰:“臣誠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

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

城,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莫不有求于王:

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J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

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譏于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

令初下,群臣進諫,門庭若市;數月之后,時時而間進;期年之后,

雖欲言,無可進者。燕、趙、韓、魏聞之,皆朝于齊。此所謂戰勝于

朝廷。

(選自《戰國策》)

【乙】

是猶秋蓬

魯哀侯棄國而走齊。齊侯曰:“君何年之少,而棄國之蚤①?”

魯哀侯曰:“臣始為太子之時,人多諫臣,臣受而不用也;人多愛臣,

臣愛而不近也。是則內無聞而外無輔也。是猶秋蓬,惡于根本而美于

枝葉,秋風一起,根且拔矣。”

(選自《說苑?敬慎》)

【注釋】①蚤:同“早

20.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含義或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鄒忌修八尺有余乃重修岳陽樓

B.朝服衣冠有時朝發白帝

C.窺鏡而自視學而不思則罔

D.臣始為太子之時康肅笑而遣之

21.下列對甲、乙兩文的理解分析,有誤的一項是()

A.甲文鄒忌認為齊威王受蒙蔽的原因在于身邊的人都有求于他。

B.甲文寫燕、趙等國朝見齊國,意在表明齊威王納諫成效顯著。

C.乙文寫魯哀侯逃跑到齊國以后,反思了自己“棄國”的原因。

D.乙文魯哀侯認為秋蓬根“惡”而葉“美”會隨時被連根拔起。

22.將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孰視之,自以為不如。

(2)是猶秋蓬。

23.中國傳統文學注重通過“三”的運用,合理鋪設情節,如《水

滸傳》的“三打祝家莊”“三敗高太尉”等。請你從甲文中列舉兩處

與“三”相關的情節。

24.在與人交往方面,甲、乙兩文帶給我們不少啟示。請從兩文

中分別找一個角度,結合原文談談你的感唔。

【來源】2023年廣西壯族自治區中考語文真題

【答案】20.B21.A22.(1)鄒忌仔細地看著他,自己

認為不如徐公美。

(2)這就像秋天的蓬草。23.示例:三次詢問,鄒忌詢問

妻、妾、客自己與徐公誰更美。三次回答,妻、妾、客都說鄒忌要比

徐公美。24.示例:甲文,齊王接納鄒忌的建議,廣開言路,最

終使“燕、趙、韓、魏聞之,皆朝于齊”,啟發我們要善于接納正確

的建議及時改正自身的問題。乙文,魯哀侯不聽從勸告,最終逃亡齊

國,啟發我們做人不能固執己見。

【解析】20.本題考查一詞多義。

A.名詞,這里指身高/動詞,修建;

B.名詞,早晨/'名詞,早晨;

C.連詞,表修飾,可不譯/連詞,表轉折,但是、卻;

D.結構助詞,的/代詞,他,指賣油翁;

故選Bo

21.本題考查內容理解。

A.根據甲文“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

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

可知,齊威王受到蒙蔽是因為“宮婦左右”偏愛大王,“朝廷之臣"

懼怕大王,“四境之內”有求于大王;“原因在于身邊的人都有求于他

”分析有誤;

故選Ao

22.本題考查學生對句子翻譯能力。我們在翻譯句子時要注意通

假字、詞類活用、一詞多義、特殊句式等情況。重點詞有:

(1)孰:同“熟”,仔細;視:看;以為:認為;

(2)是:這;猶:像;秋蓬:秋天的蓬草。

23.本題考查內容理解。

根據甲文“謂其妻曰:'我孰與城北徐公美?“而復問其妾曰:

'吾孰與徐公美?“問之客曰:'吾與徐公孰美?'”可知,這是三

問,鄒忌詢問妻、妾、客自己與徐公誰更美;

根據“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妾曰:'徐公何

能及君也?'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可知,這是三答,妻、

妾、客都說鄒忌要比徐公美;

根據“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

者,欲有求于我也”可知,這是三思,思考妻、妾、客說自己比徐公

美的原因;

根據“臣誠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

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宮婦左右莫不

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觀之,王之

蔽甚矣”可知,這是三比,將鄒忌自己的生活經歷(“妻之私”“妾之

畏”“客之有求”)與威王所處的環境(“宮婦左右”之私、“朝廷之臣

”之畏、“四境之內”之求)相比;

根據“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

中賞;能謗譏于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可知,這是三賞,齊

王根據不同的情況制定了三條賞賜的規定;

根據“令初下,群臣進諫,門庭若市;數月之后,時時而間進;

期年之后,雖欲言,無可進者”可知,這是三變,展現了隨著時間的

推移進諫情況的變化。

從中選取兩條作為答案即可。

24.本題考查閱讀啟示,注意從“與人交往方面”分別從甲乙兩

文中找一個角度結合原文談感悟,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根據甲文“明日徐公來,孰視之,自以為不如;窺鏡而自

視,又弗如遠甚。暮寢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

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可知,鄒忌反思妻、

妾、客說自己比徐公美的原因,啟發我們做人要善于反思。甲文第二、

三段寫鄒忌敘述了自己家中妻、妾、客蒙蔽自己的原因,然后從自己

的生活小事推及治國大事,說明齊王處于最有權勢的地位,因而所受

的蒙蔽也最深,這樣以事設喻,以小見大,委婉規勸,啟發齊威王看

到自己受蒙蔽的嚴重性,從而使齊王發布政令、廣開言路,最終“戰

勝于朝廷";啟發我們要善于聽取、接納他人的正確建議,不斷提升

自己。

乙文寫魯哀侯年紀輕輕就離開自己的魯國逃到了齊國,魯哀侯向

齊侯表述原因,魯哀侯做太子的時候不聽勸諫,不親近愛戴的人,結

果最后自己聽不到消息,沒人輔佐;啟發我們不能固執己見,要善于

聽取他人意見,要善于親近他人。

【點睛】參考譯文:

(乙)魯哀侯離開自己的魯國逃到了齊國,齊侯問:“您為什么

這么年輕就這么早早的拋棄魯國呢?”魯哀侯說:“我開始做太子的

時候,很多人對我進行勸諫,我聽了卻不肯用;很多人愛戴我,我接

受他們的擁戴卻不親近他們。因此,我在里面聽不到消息,在外面沒

人輔佐。這就像秋天的蓬草,枝葉表面上很美然而根卻是壞的,秋風

一旦吹起,就被連根拔掉了。”

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甲】

上自勞軍。至霸上及棘門軍,直馳入,將以下騎送迎。已而之細

柳軍,軍士吏被甲,銳兵刃,教弓弩,持滿。天子先驅至,不得入。

先驅曰:“天子且至!”軍門都尉日:“將軍令日'軍中聞將軍令,不

聞天子之詔"居無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節詔將軍:

“吾欲入勞軍J亞夫乃傳言開壁門。壁門士吏謂從屬車騎曰:“將軍

約,軍中不得驅馳。”于是天子乃按轡徐行。至營,將軍亞夫持兵揖

曰:“介胄之士不拜,請以軍禮見J天子為動,改容式車。使人稱謝:

“皇帝敬勞將軍。”成禮而去。

既出軍門,群臣皆驚。文帝曰:“嗟乎,此真將軍矣!曩者霸上、

棘門軍,若兒戲耳,其將固可襲而虜也。至于亞夫,可得而犯邪!”

稱善者久之。

(選自《周亞夫軍細柳》)

【乙】

秦王怫然怒,謂唐雎曰:“公亦嘗聞天子之怒乎?"唐雎對曰:“臣

未嘗聞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萬,流血千里。"唐雎日:

“大王嘗聞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頭

搶地爾。"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專諸之刺王僚也,

替星襲月;聶政之刺韓傀也,白虹貫日;要離之刺慶忌也,倉鷹擊于

殿上。此三子者,背布衣之士也,懷怒未發,休被降于天,與臣而將

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編素,今日是也J挺

劍而起。

秦王色撓,長跪而謝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諭矣:夫

韓、魏滅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選自《唐雎不辱使命》)

【丙】

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

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

大丈夫。

(選自《富貴不能淫》)

25.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

(1)軍士吏被甲被:

(2)至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