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NA分子結構》課件_第1頁
《gDNA分子結構》課件_第2頁
《gDNA分子結構》課件_第3頁
《gDNA分子結構》課件_第4頁
《gDNA分子結構》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gDNA分子結構脫氧核糖核酸(DNA)是生物體遺傳信息的載體。它是一種長鏈的聚合物,由核苷酸組成,每個核苷酸包含一個脫氧核糖、一個磷酸基團和一個含氮堿基。什么是gDNA基因組DNAgDNA是指基因組DNA,是生物體所有遺傳信息的總和。它是包含了所有基因、調控序列以及其他非編碼序列的完整DNA分子。gDNA的化學組成gDNA由脫氧核糖核酸(DNA)組成,是構成染色體的基本物質。DNA是一種長鏈聚合物,由核苷酸組成,每個核苷酸包含一個磷酸基團、一個脫氧核糖和一個含氮堿基。gDNA中的含氮堿基有四種:腺嘌呤(A)、鳥嘌呤(G)、胞嘧啶(C)和胸腺嘧啶(T)。A與T配對,G與C配對,形成堿基對。這些堿基對通過氫鍵連接,構成DNA雙螺旋結構。gDNA的雙螺旋結構gDNA的兩條反向平行的多核苷酸鏈相互纏繞,形成雙螺旋結構。兩條鏈的堿基通過氫鍵配對,形成螺旋結構的內部,而糖-磷酸骨架則位于螺旋結構的外部。gDNA堿基配對規則腺嘌呤(A)腺嘌呤與胸腺嘧啶(T)通過兩個氫鍵連接。胸腺嘧啶(T)胸腺嘧啶與腺嘌呤(A)通過兩個氫鍵連接。鳥嘌呤(G)鳥嘌呤與胞嘧啶(C)通過三個氫鍵連接。胞嘧啶(C)胞嘧啶與鳥嘌呤(G)通過三個氫鍵連接。脫氧核糖核酸(DNA)的發現歷程11869年瑞士化學家弗里德里希·米歇爾首次分離出DNA。21944年奧斯瓦爾德·埃弗里和他的同事證明DNA是遺傳物質。31953年詹姆斯·沃森和弗朗西斯·克里克提出了DNA雙螺旋結構模型。41962年沃森、克里克和莫里斯·威爾金斯因發現DNA結構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DNA的發現歷程始于1869年,弗里德里希·米歇爾首次從細胞核中分離出DNA。直到1944年,奧斯瓦爾德·埃弗里和他的同事才證明DNA是遺傳物質,而不是蛋白質。最終,在1953年,詹姆斯·沃森和弗朗西斯·克里克提出了DNA雙螺旋結構模型,并因此獲得了諾貝爾獎。DNA雙螺旋模型的建立1X射線衍射技術RosalindFranklin和MauriceWilkins2模型構建JamesWatson和FrancisCrick3堿基配對規則A-T和G-C4模型驗證實驗數據一致1953年,Watson和Crick基于RosalindFranklin的X射線衍射圖像數據,構建了DNA雙螺旋結構模型。模型提出A-T和G-C堿基配對規則,并解釋了DNA的復制機制。DNA雙螺旋結構的穩定性堿基堆積力堿基對之間的范德華力相互作用,有助于穩定雙螺旋結構。這些力是疏水性的,因此它們在水溶液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氫鍵堿基對之間形成的氫鍵,也是維持雙螺旋結構穩定的重要因素。每對堿基之間都形成兩個或三個氫鍵,它們相互作用增強了雙螺旋結構的穩定性。磷酸骨架DNA雙螺旋結構的外部由磷酸骨架構成,它們通過與水分子之間的相互作用來穩定結構。磷酸骨架的負電荷相互排斥,但也提供了結構的穩定性。鎂離子鎂離子可以與DNA分子中的磷酸基團結合,中和它們的負電荷,從而穩定雙螺旋結構。鎂離子在維持DNA結構的穩定性和功能中起著重要作用。DNA雙鏈的方向性反平行結構DNA雙鏈由兩條反向平行的多核苷酸鏈組成,一條鏈從5'端到3'端,另一條鏈從3'端到5'端。核苷酸連接方式每條DNA鏈上的核苷酸通過磷酸二酯鍵連接,形成一條連續的鏈。復制方向DNA復制過程中,DNA聚合酶沿一條鏈從5'端到3'端添加核苷酸,而沿另一條鏈從3'端到5'端添加核苷酸。DNA的復制原理解旋DNA雙螺旋結構解開,形成兩個單鏈模板。引物結合引物結合到單鏈模板上,為DNA聚合酶提供起始位點。延伸DNA聚合酶以單鏈模板為指導,按照堿基配對原則,添加新的核苷酸,合成新的DNA鏈。連接DNA連接酶連接新合成的DNA片段,形成完整的雙鏈DNA。DNA復制的半保留原則11.母鏈模板DNA復制過程中,母鏈充當模板,引導子鏈的合成。22.子鏈合成以母鏈為模板,通過堿基互補配對,合成兩條新的子鏈。33.半保留機制每個新形成的DNA雙螺旋結構,都包含一條母鏈和一條子鏈,即半保留。DNA復制過程中的酶作用解旋酶解旋酶在復制開始時打開DNA雙螺旋結構,使兩條單鏈分離。引物酶引物酶合成短的RNA引物,作為DNA聚合酶的起始點。DNA聚合酶DNA聚合酶沿著模板鏈移動,添加新的核苷酸,形成新的DNA鏈。連接酶連接酶將新的DNA片段連接起來,形成完整的DNA雙螺旋結構。堿基突變引起的DNA結構改變堿基替換最常見的突變類型,一個堿基被另一個堿基取代。例如,腺嘌呤(A)替換為鳥嘌呤(G)或胞嘧啶(C)。堿基插入在DNA序列中插入一個或多個堿基,導致閱讀框移位,并可能產生錯誤的蛋白質。堿基缺失刪除DNA序列中的一個或多個堿基,同樣導致閱讀框移位,并可能產生錯誤的蛋白質。DNA損傷與修復機制DNA損傷的來源DNA損傷來自環境因素,如紫外線輻射、化學物質和電離輻射。體內代謝過程也會產生一些活性氧自由基,可以導致DNA損傷。修復機制DNA修復機制是細胞用來修復受損DNA的多種機制。修復機制包括堿基切除修復、核苷酸切除修復、錯配修復等。基因突變的類型點突變點突變是最常見的基因突變類型,僅涉及單個堿基的改變。點突變可導致氨基酸的改變,甚至導致蛋白質功能的喪失。插入突變插入突變是指在DNA序列中插入一個或多個堿基,從而改變基因的閱讀框架。插入突變可能會導致蛋白質功能的改變或完全喪失。缺失突變缺失突變是指DNA序列中丟失一個或多個堿基,從而導致基因的閱讀框架發生改變。缺失突變會導致蛋白質功能的改變或完全喪失。染色體突變染色體突變是指染色體結構或數量的改變,例如染色體片段的缺失、重復或易位。染色體突變會導致嚴重的遺傳疾病。外源性DNA轉化細胞的實驗1準備階段首先,需要準備外源性DNA和合適的宿主細胞。選擇與外源性DNA兼容的宿主細胞,并確保其具有良好的可轉化性。然后,對宿主細胞進行處理,使其更容易接受外源性DNA,例如電穿孔法或化學轉化法。2轉化過程將外源性DNA與宿主細胞混合,并通過特定的轉化方法將其導入宿主細胞內。電穿孔法利用電脈沖產生孔洞,化學轉化法則利用化學試劑改變細胞膜的通透性,使DNA更容易進入細胞。3篩選與驗證轉化后的細胞需要進行篩選,以分離出成功轉化了外源性DNA的細胞。常見的篩選方法包括抗生素抗性篩選、熒光標記篩選等。最后,通過PCR或其他方法驗證外源性DNA是否成功整合到宿主細胞的基因組中。質粒DNA的特點11.自復制質粒DNA能夠獨立于宿主細胞染色體進行復制。22.環狀結構質粒DNA通常是環狀的,但也有線性質粒DNA。33.小尺寸質粒DNA通常比宿主細胞的染色體小得多。44.多拷貝性質粒DNA可以在一個細菌細胞中存在多個拷貝。環狀與線性gDNA的區別環狀gDNA環狀gDNA通常存在于細菌和真菌等原核生物中,形狀類似于閉合的環狀結構。線性gDNA線性gDNA存在于真核生物中,結構呈線狀,兩端具有端粒,可以防止DNA在復制過程中縮短。復制方式環狀gDNA以滾環復制的方式復制,線性gDNA則以半保留復制的方式復制。DNA亞結構:超螺旋結構超螺旋結構是DNA分子在自身空間中形成的一種特殊的三維結構。這種結構是由DNA雙螺旋鏈的扭曲和纏繞形成的。超螺旋結構的形成可以分為正超螺旋和負超螺旋兩種。正超螺旋是指DNA雙螺旋鏈比正常狀態下更緊密地纏繞在一起,而負超螺旋是指DNA雙螺旋鏈比正常狀態下更松散地纏繞在一起。超螺旋結構的存在可以幫助DNA分子更有效地壓縮和存儲遺傳信息。DNA亞結構:Z型DNAZ型DNA是DNA雙螺旋結構的一種特殊形式。它是一種左旋螺旋,與常見的右旋B型DNA結構不同。Z型DNA的結構特點是磷酸骨架呈鋸齒狀排列,糖基部分在螺旋軸上交替排列。Z型DNA的形成與DNA序列有關,富含GC堿基對的DNA片段更容易形成Z型結構。Z型DNA在基因調控、DNA復制和修復等過程中可能發揮重要作用。染色體DNA的組織形式真核生物染色體真核生物細胞的DNA緊密地包裹在蛋白質周圍,形成染色體。染色體是細胞分裂時可見的結構,負責遺傳信息的傳遞。核小體DNA纏繞在組蛋白八聚體周圍,形成核小體,就像一顆顆珠子串在一起。染色質的結構與功能11.組成染色質由DNA、組蛋白和非組蛋白組成。DNA纏繞在組蛋白上形成核小體,核小體進一步折疊成更高級的結構。22.結構染色質可以分為常染色質和異染色質兩種類型。常染色質松散,活躍轉錄;異染色質緊密,轉錄不活躍。33.功能染色質的主要功能是包裝和保護DNA,并調控基因表達。染色質的結構變化與基因表達密切相關。44.作用染色質在細胞分裂過程中起重要作用,確保DNA的復制和分配到子細胞中。核仁的結構與功能核仁結構核仁是細胞核內一個致密的球形結構,包含核仁組織區(NOR)和核仁相關蛋白。它與核糖體RNA(rRNA)的合成和核糖體亞基的組裝密切相關。核仁功能核仁的主要功能是合成rRNA并組裝核糖體亞基。核仁還參與其他細胞活動,包括核糖體生物合成、RNA加工和核糖體運輸。真核生物細胞核的結構真核細胞的核是細胞的控制中心,包含遺傳物質DNA。核的結構包含核膜、核仁、染色質和核基質。核膜是雙層膜結構,具有選擇性通透性,控制物質進出核。核仁是核內著色最深的結構,參與核糖體RNA的合成。染色質是DNA和蛋白質的復合體,是遺傳物質的主要載體。核基質是核內的一種無定形物質,為核內各種結構提供支架。原核生物細胞的DNA組織形式環狀DNA原核生物的DNA通常為環狀結構,稱為染色體。核區原核細胞沒有細胞核,DNA集中在細胞質中的一個區域,稱為核區。蛋白質結合原核生物的DNA與蛋白質結合形成緊密的結構,以確保遺傳信息的穩定性。基因表達原核生物的DNA上的基因可以被直接轉錄和翻譯,實現基因表達。DNA的重要生物學功能遺傳信息的載體DNA包含著生命的所有遺傳信息,決定了生物的性狀和特征,通過復制傳遞給后代。蛋白質合成的模板DNA編碼著蛋白質的合成信息,作為遺傳密碼,指導蛋白質的合成過程,最終實現生命功能。基因表達的調控DNA參與基因表達的調控,控制基因的表達時機、程度和方式,從而影響生物體的生長發育和代謝過程。DNA對生命活動的意義11.遺傳信息的載體DNA包含著生物體的所有遺傳信息,決定著生物的性狀和特征。2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