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學年廣東省深圳市南山區八年級(上)期中歷史試卷_第1頁
2024-2025學年廣東省深圳市南山區八年級(上)期中歷史試卷_第2頁
2024-2025學年廣東省深圳市南山區八年級(上)期中歷史試卷_第3頁
2024-2025學年廣東省深圳市南山區八年級(上)期中歷史試卷_第4頁
2024-2025學年廣東省深圳市南山區八年級(上)期中歷史試卷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1頁(共1頁)2024-2025學年廣東省深圳市南山區八年級(上)期中歷史試卷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25小題,每小題2分,共50分。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2分)繼虎門銷煙后,林則徐在廣州城南靖海門東炮臺又進行了三次大規模銷煙,不僅燒毀鴉片,還燒毀吸食鴉片的煙具,使廣州“公開的煙館一個也沒有了”。這表明,靖海門銷煙()A.造成了白銀大量外流局面 B.扭轉了中國貿易順差情況 C.標志著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D.顯示了中華民族反抗外來侵略的堅強意志2.(2分)茅海建《天朝的崩潰》一書中寫道:“這場戰爭把中國拖入世界。從此開始,中國遭受了列強的百般蹂躪;從此開始,中國人經受了尋找新出路的百般苦難。”文中的“這場戰爭”指的是()A.鴉片戰爭 B.第二次鴉片戰爭 C.甲午戰爭 D.八國聯軍侵華戰爭3.(2分)表是“1843年前后中英兩國進出口貨物稅率變化表”,導致表中稅率變化的主要原因是()貨物舊稅率(%)新稅率(%)棉花24.195.56棉紗13.385.56斜紋布14.925.56A.通商口岸的開放 B.小農經濟的破產 C.協定關稅的影響 D.紡織工業的發展4.(2分)《給葛羅男爵先生的訓令》(1857年5月9日)中說到:“因而我們所想修訂的正是為了要在更大的程度上,為我們的商業打開通向天朝帝國(清朝統治下的中國)的道路。”據此,可以判斷出英國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的根本原因是()A.鴉片戰爭中割占香港島,建立了據點 B.廣東水師搜查商船“亞羅號” C.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擴大侵略權益 D.法國天主教神甫馬賴被處死5.(2分)論從史出是歷史學習的基本方法。論證“第二次鴉片戰爭使中國半殖民化程度進一步加深”這一論點,下列史實正確的是()A.以“亞羅號事件”和“馬神甫事件”為借口發動的戰爭 B.英法聯軍對北京著名皇家園林——圓明園進行搶劫和燒毀 C.清政府設立了“總理衙門”負責辦理對外交涉等事務 D.沙俄割占了中國東北和西北150多萬平方千米領土6.(2分)如圖所示為太平天國頒布的革命綱領。與前者相比,后者最突出的特點是主張()A.學習西方治國 B.實行君主專制 C.平均分配土地 D.實現男女平等7.(2分)有學者認為,太平天國主要的錯誤在于他們沒有能夠充分利用清王朝和外國侵略者長期存在的、很難解決的矛盾,阻止兩者相互勾結反對自己。據此可知,該學者認為太平天國運動失敗的原因是()A.農民階級自身的局限 B.沒有科學理論的指導 C.中外勢力的聯合絞殺 D.缺乏廣泛的群眾基礎8.(2分)1881年,清政府為了運輸開平煤礦的煤炭,建成唐胥鐵路,后來鐵路兩端不斷延伸,到1894年擴建成為天津至山海關鐵路,彌補了北方多條水系互相平行、無法聯通的缺憾。這說明()A.近代軍事工業開始出現 B.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狂潮 C.洋務運動推動了交通運輸業發展 D.清政府淪為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9.(2分)洋務運動期間的某些企業,在運行中一般都計算成本,吸納民間資本,其產品主要銷售于國內市場,追逐利潤。下列屬于這類企業的是()A.安慶內軍械所 B.福州船政局 C.江南機器制造總局 D.湖北織布局10.(2分)“中國是戰勝方,但基本上接受了戰敗方的侵略要求,而作為戰爭的戰敗方,卻基本實現了發動這次侵略戰爭的主要目的,不僅奪去了整個越南,而且打開了中國西南的門戶。”符合這一史實的事件是()A.鴉片戰爭 B.中法戰爭 C.甲午中日戰爭 D.八國聯軍侵華11.(2分)紀錄片《走向海洋》這樣寫道:“黃海風云突變。……這是世界歷史上第一次上演的蒸汽鐵甲艦隊之間的決戰,交戰的雙方分別是大清朝的北洋水師和日本的聯合艦隊。”此戰中,率領致遠艦重創日艦、最后壯烈殉國的海軍管帶是()A.鄧世昌 B.左宗棠 C.丁汝昌 D.關天培12.(2分)據統計,甲午戰爭前,外資在華設有工廠192家,投資總額近2000萬元;甲午戰爭后的1895﹣1913年間,外資在華新建廠礦達1366家,其多數資本在10萬元以上,投資總額為10215.3萬元。出現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A.列強強迫取得在中國投資辦廠的權利 B.《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頒布 C.美國提出的“門戶開放”政策被接受 D.中國掀起“實業救國”熱潮13.(2分)圖片是認識歷史的重要方式之一。如圖(《時局圖》)所示的局面發生在哪一時期?()A.鴉片戰爭后 B.甲午中日戰爭后 C.抗日戰爭后 D.解放戰爭后14.(2分)史論結合是歷史學習的基本方法。下表中史實與推論對應正確的是()A.公車上書揭開了維新變法的序幕 B.百日維新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 C.“明定國是”詔書的頒布維新派掌握了國家政權 D.戊戌政變提高了光緒皇帝的地位15.(2分)關于戊戌變法的影響,著名史學家戴逸指出:“人們久處在封建閉塞的發霉氣氛中,忽然從那里吹過來一股新鮮的氣息,麻木不仁的頭腦開始清醒過來了,僵硬的四肢逐漸動彈起來了。”上文強調的是戊戌變法()A.邁出了向西方學習第一步 B.掀起了救亡圖存的高潮 C.粉碎列強瓜分中國的野心 D.引領了民眾的思想啟蒙16.(2分)口號能夠反映出一定的歷史事件,其中符合義和團運動口號的是()A.“民主與科學” B.“自強求富” C.“扶清滅洋” D.“誓死力爭,還我青島”17.(2分)“這一條約還不同于以往的不平等條約。一方面,條約沒有規定割讓領土、開放口岸的條款;另一面,卻進一步設立軍事據點和占領區。”這一條約()A.成為中國近代歷史的開端 B.刺激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狂潮 C.開啟列強資本輸出的先例 D.使清政府淪為“洋人的朝廷”18.(2分)《辛丑條約》簽訂后,章炳麟的《駁康有為論革命書》、鄒容的《革命軍》、陳天華的《猛回頭》《警世鐘》等著作()A.主張利用西方先進技術,強兵富國 B.宣傳維新思想,號召變法圖強 C.宣傳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 D.宣傳民主與科學思想,抨擊舊道德和舊文化19.(2分)位于廣州市黃埔區的辛亥革命紀念館陳列著一副黃興撰寫的對聯:“七十二健兒酣戰春云湛碧血,四百兆國子愁看秋雨濕黃花”。該對聯所描述的歷史事件是()A.萍瀏醴起義 B.二次革命 C.黃花崗起義 D.護國戰爭20.(2分)辛亥革命是一條分界線。在此之后,帝王由人主、天子、君父變成了人民的公敵。“敢有帝制自為者天下共擊之”成為一種時代意識。上述材料表明辛亥革命()A.結束了君主專制制度 B.推翻了中國的封建制度 C.根除了國民封建思想 D.實現了民族獨立的夢想21.(2分)某校歷史社團開展研究性學習,查找到兩張學生文憑:一張是京師大學堂的畢業文憑,落款是“宣統元年”;另一張是京師第一蒙養院附設女子小學堂文憑,落款是“中華民國六年”,其中,中華民國六年具體指的是()A.1915年 B.1917年 C.1919年 D.1920年22.(2分)它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它的基本精神是按照西方資產階級“三權分立”原則,在中國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制度,體現了資產階級民主自由的精神。它是()A.《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B.《天津條約》 C.《中華民國約法》 D.《變法通議》23.(2分)仔細觀察下表,導致表格中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是()農戶1914﹣1918年減少1500多萬戶耕地1914﹣1918年減少2600多萬畝荒地1914﹣1918年增加4900多萬畝軍費1916﹣1918年增加5000多萬元A.清政府的腐朽統治 B.北洋軍閥的割據混戰 C.西方列強的經濟侵略 D.袁世凱就任臨時大總統24.(2分)梁啟超說:“中國人漸漸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從器物上感覺不足……第二期,是從制度上感覺不足……第三期,便是從文化根本上感覺不足。”在第三期,先進中國人號召學習西方的()A.科學技術 B.思想文化 C.政治制度 D.經濟制度25.(2分)毛澤東在延安時曾對美國記者斯諾說:“當我在師范學校做學生的時候,我就開始讀這一本雜志。我特別愛好胡適、陳獨秀的文章。他們代替了梁啟超和康有為,一時成了我的模范。”這本雜志是()A.《民報》 B.《新青年》 C.《時務報》 D.《新華日報》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26題13分,第27題13分,第28題14分,共40分)26.(13分)根據所學,結合材料進行作答。(屈辱歷程艱難探索)材料中國近代史大事年表(部分)(表1)時間序號事件1839年①林則徐虎門銷煙1840﹣1842年②鴉片戰爭1851﹣1864年③太平天國運動1856﹣1860年④第二次鴉片戰爭19世紀60﹣90年代⑤洋務運動1894﹣1895年⑥甲午中日戰爭1898年⑦戊戌變法1900年⑧義和團運動高潮⑨八國聯軍侵華1901年⑩《辛丑條約》簽訂(1)請你把表1中事件按表2主題進行分類。(填序號)分類表(表2)主題事件(序號)列強侵略②、④、、⑩中國人民的反抗①、、探索近代化、(2)結合所學知識,從④和⑤、⑥和⑦、⑧和⑨三組組合中,任選一組說明其中兩個事件之間的聯系。(3)表1反映了近代中國社會怎樣的發展趨勢。27.(13分)所謂近代化是指經濟上的工業化、政治上的民主化和思想上的理性化。在中國近代化的進程中,不同階級、階層的代表人物先后提出了自強求富、君主立憲、民主共和、民主與科學等口號和主張,體現了時代的變化和發展。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其最大的意義并不是產生了“自強”的效用,而是在古老的封建主義的“體”上撕開了一道口子,開動了近代化的這輛列車。——摘編自汪林茂《層次遞進的晚清三次新政》材料二甲午中日戰爭的慘敗,宣告封建地主階級自救運動的破產,使先進的中國人認識到,單憑引進外國器物已不能挽救民族危機。于是,康有為、孫中山等人相繼領導了謀求君主立憲和民主共和的政治變革運動。——摘編自鄭師渠《中國近代史》材料三材料三:新文化運動針對辛亥革命后中國民主政治試驗的失敗,針對群眾思想蒙昧落后,反對專制和迷信盲從,鼓吹個性解放,反對封建禮教。這場運動的另一項主要內容是……實行文學革命,以白話文代替文言文。……如果沒有白話文的流行,外國的新概念、新思想便無法比較準確地譯成中文,介紹給國人并為國人所理解。——摘編自章百家《在歷史轉折關頭》(1)材料一指的是什么歷史事件?結合所學知識,你如何理解該歷史事件“開動了近代化的這輛列車”?(2)根據材料二,孫中山謀求“民主共和”政治變革運動的指導思想是什么?(3)根據材料三結合所學知識,列舉兩位新文化運動的領導人物,并概括這場運動的歷史意義?(4)綜合上述材料和所學內容,請你指出中國向西方學習內容上的變化趨勢以及特點。28.(14分)多角度地研究辛亥革命,有助于我們更好地把握它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閱讀材料,回答問題。角度一史料研習在1905年2月至9月之間,《申報》直接涉及革命黨人活動的新聞僅僅只有3則:《亂首被獲》(4月28日)《拿獲華興會匪要電》《又獲華興同仇各余黨》。1912年元旦的《申報》以顯著地位刊登慶祝標語和祝詞。其中一條標語是“中華民國萬歲。”……在《共和國大總統履任祝詞》的最后寫道:“共和造端,一人首揭。轂我蒸民,振興實業。四萬萬眾,人足家給。軼美駕歐,揚我國力。”(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申報》對辛亥革命態度的變化及原因。角度二理論研究近代化(現代化)以從農業文明到工業文明的演進為縱向發展主線,包括政治上的法治化、民主化進程,即從人治到法治、從專制政治到民主政治等內容:經濟上的工業化進程,即從傳統農業到工業化、自然經濟到市場化等內容思想文化上的科學化(或合理化)、大眾化(或世俗化)進程;社會生活和風俗的演進,即城市化。(2)按照近代化的研究角度,結合史實對辛亥革命進行評價。角度三問題探討辛亥革命后,某人翻譯一本書,名叫《平民政治》,但現在他卻準備易名為《共和政治》后再出版。《國粹學報》過去一段時間銷路不暢但最近改名《共和雜志》,重新變得搶手。﹣﹣摘編自徐兆瑋《棣秋館戊戌日記》革命后地方不同了一點,綠營制度沒有改變多少……守兵當值的,到時照常上衙門聽候差遣。馬兵仍照舊把馬養在家中。衙門前鐘鼓樓每到晚上仍有三五個吹鼓手奏樂……﹣﹣沈從文《辛亥革命的一課》(3)歸納角度三中兩段材料關于辛亥革命影響的不同看法,對此應如何理解?你認為在研究歷史時應該注意什么?

2024-2025學年廣東省深圳市南山區八年級(上)期中歷史試卷參考答案與試題解析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25小題,每小題2分,共50分。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2分)繼虎門銷煙后,林則徐在廣州城南靖海門東炮臺又進行了三次大規模銷煙,不僅燒毀鴉片,還燒毀吸食鴉片的煙具,使廣州“公開的煙館一個也沒有了”。這表明,靖海門銷煙()A.造成了白銀大量外流局面 B.扭轉了中國貿易順差情況 C.標志著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D.顯示了中華民族反抗外來侵略的堅強意志【解答】據題干“繼虎門銷煙后,林則徐在廣州城南靖海門東炮臺又進行了三次大規模銷煙,不僅燒毀鴉片,還燒毀吸食鴉片的煙具,使廣州‘公開的煙館一個也沒有了’”可知,靖海門銷煙標志著中國人民禁煙斗爭的勝利,顯示了中華民族反抗外來侵略的堅強意志。故D符合題意;鴉片走私造成了白銀大量外流局面,排除A;題干材料表明靖海門銷煙顯示了中華民族反抗外來侵略的堅強意志,沒有扭轉中國貿易順差情況,排除B;《南京條約》的簽訂標志著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排除C。故選:D。2.(2分)茅海建《天朝的崩潰》一書中寫道:“這場戰爭把中國拖入世界。從此開始,中國遭受了列強的百般蹂躪;從此開始,中國人經受了尋找新出路的百般苦難。”文中的“這場戰爭”指的是()A.鴉片戰爭 B.第二次鴉片戰爭 C.甲午戰爭 D.八國聯軍侵華戰爭【解答】依據材料中的“戰爭把中國拖入世界”,“從此開始,中國遭受了列強的百般蹂躪”,再結合所學,可以知道就是從鴉片戰爭開始,中國閉關鎖國的大門被英國打開,從此中國開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開始遭受列強的侵略,中國近代史開始。故選:A。3.(2分)表是“1843年前后中英兩國進出口貨物稅率變化表”,導致表中稅率變化的主要原因是()貨物舊稅率(%)新稅率(%)棉花24.195.56棉紗13.385.56斜紋布14.925.56A.通商口岸的開放 B.小農經濟的破產 C.協定關稅的影響 D.紡織工業的發展【解答】由圖表內容可以看出,1843年前后中英兩國進出口貨物稅率出現了大幅下降,結合所學,鴉片戰爭,中國戰敗,1842年被迫簽訂《南京條約》。《南京條約》規定英國進出口貨物繳納的稅款,中國須同英國商定,因此1843年前后中英兩國進出口貨物稅率出現了大幅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協定關稅的影響。故選:C。4.(2分)《給葛羅男爵先生的訓令》(1857年5月9日)中說到:“因而我們所想修訂的正是為了要在更大的程度上,為我們的商業打開通向天朝帝國(清朝統治下的中國)的道路。”據此,可以判斷出英國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的根本原因是()A.鴉片戰爭中割占香港島,建立了據點 B.廣東水師搜查商船“亞羅號” C.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擴大侵略權益 D.法國天主教神甫馬賴被處死【解答】根據材料“因而我們所想修訂的正是為了要在更大的程度上,為我們的商業打開通向天朝帝國(清朝統治下的中國)的道路”和已學知識可知,英國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的根本原因是為了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擴大侵略權益。1856年10月至1860年10月,英法聯軍為主兇,美俄為幫兇,對中國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C符合題意;ABD與題意不符。故選:C。5.(2分)論從史出是歷史學習的基本方法。論證“第二次鴉片戰爭使中國半殖民化程度進一步加深”這一論點,下列史實正確的是()A.以“亞羅號事件”和“馬神甫事件”為借口發動的戰爭 B.英法聯軍對北京著名皇家園林——圓明園進行搶劫和燒毀 C.清政府設立了“總理衙門”負責辦理對外交涉等事務 D.沙俄割占了中國東北和西北150多萬平方千米領土【解答】A.以“亞羅號事件”和“馬神甫事件”,是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借口,排除A。B.圓明園進是英法在第二次鴉片戰爭犯的罪行,不能證明中國半殖民化程度進一步加深,排除B。C.清政府設立了“總理衙門”負責辦理對外交涉等事務,不能說明中國半殖民化程度進一步加深,排除C。D.第二次鴉片戰爭前后,沙俄強迫清政府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共割占了中國150多萬領土,使中國半殖民化程度進一步加深,D符合題意。故選:D。6.(2分)如圖所示為太平天國頒布的革命綱領。與前者相比,后者最突出的特點是主張()A.學習西方治國 B.實行君主專制 C.平均分配土地 D.實現男女平等【解答】A.《資政新篇》具有鮮明的資本主義色彩,是近代中國的先進人士最早提出的發展資本主義的近代化綱領,集中反映了當時先進的中國人向西方尋找真理和探索救國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但由于農民階級自身的局限性以及沒有付諸實施的客觀環境和條件,對太平天國革命的發展未產生顯著作用。故A正確。B.《資政新篇》未涉及實行君主專制的相關內容,排除B。C.《天朝田畝制度》主張平均分配土地,排除C。D.《天朝田畝制度》主張男女平等,排除D。故選:A。7.(2分)有學者認為,太平天國主要的錯誤在于他們沒有能夠充分利用清王朝和外國侵略者長期存在的、很難解決的矛盾,阻止兩者相互勾結反對自己。據此可知,該學者認為太平天國運動失敗的原因是()A.農民階級自身的局限 B.沒有科學理論的指導 C.中外勢力的聯合絞殺 D.缺乏廣泛的群眾基礎【解答】A.太平天國失敗的根本原因就是農民階級自身的局限性,材料沒有涉及農民階級自身的局限性,排除A。B.沒有科學的理論做指導是太平天國運動失敗的原因,材料沒有涉及科學理論,排除B。C.根據材料“太平天國主要的錯誤在于他們沒有能夠充分利用清王朝和外國侵略者長期存在的、很難解決的矛盾,阻止兩者相互勾結反對自己”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太平天國運動遭到清王朝和外國資本主義國家的聯合絞殺,導致失敗,故C正確。D.太平天國運動擁有廣泛的群眾基礎,排除D。故選:C。8.(2分)1881年,清政府為了運輸開平煤礦的煤炭,建成唐胥鐵路,后來鐵路兩端不斷延伸,到1894年擴建成為天津至山海關鐵路,彌補了北方多條水系互相平行、無法聯通的缺憾。這說明()A.近代軍事工業開始出現 B.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狂潮 C.洋務運動推動了交通運輸業發展 D.清政府淪為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解答】根據題干材料可知,洋務運動期間,修建了唐胥鐵路,1894年擴建成為天津至山海關鐵路,彌補了北方多條水系互相平行、無法聯通的缺憾,這些措施推動了交通運輸業發展,故B符合題意;開平煤礦是民用企業,排除A;1895年甲午中日戰爭后,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狂潮,排除B;1901年《辛丑條約》簽訂后,清政府淪為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排除D。故選:C。9.(2分)洋務運動期間的某些企業,在運行中一般都計算成本,吸納民間資本,其產品主要銷售于國內市場,追逐利潤。下列屬于這類企業的是()A.安慶內軍械所 B.福州船政局 C.江南機器制造總局 D.湖北織布局【解答】根據題干“洋務運動期間的某些企業,在運行中一般都計算成本,吸納民間資本,其產品主要銷售于國內市場,追逐利潤”可知,這類企業屬于洋務運動中創辦的民用企業。第二次鴉片戰爭后,清朝統治集團內部一些比較開明的官員,主張利用西方的先進技術,強兵富國,他們掀起一場旨在“自強”“求富”的洋務運動。洋務派在中央以奕?為代表,在地方以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為代表。洋務運動前期,洋務派以“自強”為口號,采用西方先進技術,創辦了安慶內軍械所、江南機器制造總局、福州船政局等一批近代軍事工業。后期洋務派以“求富”為口號,又興辦了輪船招商局、開平煤礦、漢陽鐵廠、湖北織布局等一批近代民用工業。D符合題意。故選:D。10.(2分)“中國是戰勝方,但基本上接受了戰敗方的侵略要求,而作為戰爭的戰敗方,卻基本實現了發動這次侵略戰爭的主要目的,不僅奪去了整個越南,而且打開了中國西南的門戶。”符合這一史實的事件是()A.鴉片戰爭 B.中法戰爭 C.甲午中日戰爭 D.八國聯軍侵華【解答】1883年底,法國攻擊駐守越南的清軍,中法戰爭爆發。1885年,法軍在越南北部向清軍大舉進攻,直逼中越邊境的鎮南關。老將馮子材臨危受命,積極備戰。于3月取得鎮南關大捷,并乘勝收復越南諒山等地,扭轉了整個戰局。但是,清政府卻下令停戰,與法國簽訂條約,承認越南受法國“保護”,同意在中越邊境開埠通商等。從此,法國侵略勢力伸向中國西南地區。中法戰爭中中國是戰勝方,但基本上接受了戰敗方的侵略要求,而作為戰爭的戰敗方,卻基本實現了發動這次侵略戰爭的主要目的,不僅奪去了整個越南,而且打開了中國西南的門戶。B項正確;1840——1842年的鴉片戰爭中清政府戰敗,排除A項;1894——1895年的甲午中日戰爭中清政府戰敗,排除C項;1900——1901年的八國聯軍侵華中清政府戰敗,排除D項。故選:B。11.(2分)紀錄片《走向海洋》這樣寫道:“黃海風云突變。……這是世界歷史上第一次上演的蒸汽鐵甲艦隊之間的決戰,交戰的雙方分別是大清朝的北洋水師和日本的聯合艦隊。”此戰中,率領致遠艦重創日艦、最后壯烈殉國的海軍管帶是()A.鄧世昌 B.左宗棠 C.丁汝昌 D.關天培【解答】1894年9月,日本艦隊在黃海襲擊執行護航任務的中國北洋艦隊。致遠艦管帶鄧世昌為保護旗艦,指揮艦艇沖鋒向前,迎戰敵艦。四艘日艦包圍致遠艦。鄧世昌沉著應戰,艦身中彈過多,嚴重傾斜,彈藥也將用盡。鄧世昌下令開足馬力,朝日艦撞去。日艦慌忙躲避,同時放炮,擊沉致遠艦。鄧世昌與二百余名戰士壯烈犧牲。故選:A。12.(2分)據統計,甲午戰爭前,外資在華設有工廠192家,投資總額近2000萬元;甲午戰爭后的1895﹣1913年間,外資在華新建廠礦達1366家,其多數資本在10萬元以上,投資總額為10215.3萬元。出現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A.列強強迫取得在中國投資辦廠的權利 B.《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頒布 C.美國提出的“門戶開放”政策被接受 D.中國掀起“實業救國”熱潮【解答】由“甲午戰爭前”結合所學,甲午中日戰爭,中國戰敗,簽訂《馬關條約》,《馬關條約》允許日本在華投資設廠,其他列強援引“利益均沾”的條款,爭先恐后在中國開設工廠。可知,A符合題意。故選:A。13.(2分)圖片是認識歷史的重要方式之一。如圖(《時局圖》)所示的局面發生在哪一時期?()A.鴉片戰爭后 B.甲午中日戰爭后 C.抗日戰爭后 D.解放戰爭后【解答】A.鴉片戰爭后簽訂《南京條約》,當時《時局圖》還沒有創作,排除A。B.根據材料“《時局圖》”可知,《時局圖》是甲午中日戰爭簽訂《馬關條約》后所作,反映的是列強瓜分中國的狂潮,B項正確。C.《時局圖》在抗日戰爭開始之前已經出現,排除C。D.《時局圖》反映的是列強瓜分中國的狂潮,解放戰爭是國共內戰,排除D。故選:B。14.(2分)史論結合是歷史學習的基本方法。下表中史實與推論對應正確的是()A.公車上書揭開了維新變法的序幕 B.百日維新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 C.“明定國是”詔書的頒布維新派掌握了國家政權 D.戊戌政變提高了光緒皇帝的地位【解答】1895年春,《馬關條約》簽訂的消息傳到北京,正在北京參加科舉考試的康有為、梁啟超等人義憤填膺,聯名上書光緒帝,反對同日本人議和,請求變法。即“公車上書”,公車上書揭開了維新變法運動的序幕。A史實與推論對應正確。故選:A。15.(2分)關于戊戌變法的影響,著名史學家戴逸指出:“人們久處在封建閉塞的發霉氣氛中,忽然從那里吹過來一股新鮮的氣息,麻木不仁的頭腦開始清醒過來了,僵硬的四肢逐漸動彈起來了。”上文強調的是戊戌變法()A.邁出了向西方學習第一步 B.掀起了救亡圖存的高潮 C.粉碎列強瓜分中國的野心 D.引領了民眾的思想啟蒙【解答】根據題干材料“關于戊戌變法的影響”“麻木不仁的頭腦開始清醒過來了,僵硬的四肢逐漸動彈起來了”可知,材料敘述的是戊戌變法的影響,戊戌變法引領了民眾的思想啟蒙,D項正確;洋務運動邁出了向西方學習第一步,排除A項;掀起了救亡圖存的高潮與材料無關,排除B項;戊戌變法并未粉碎列強瓜分中國的野心,排除C項。故選:D。16.(2分)口號能夠反映出一定的歷史事件,其中符合義和團運動口號的是()A.“民主與科學” B.“自強求富” C.“扶清滅洋” D.“誓死力爭,還我青島”【解答】從1898年起,活躍在山東的民間組織義和團,以“扶清滅洋”為口號,掀起了反帝愛國的農民運動。這一口號表達了中國人民反對帝國主義的斗爭意志,又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對清政府本質認識不清,對它抱有幻想,還帶有迷信色彩。C項正確;“民主與科學”是新文化運動的口號,排除A項;“自強求富”是洋務運動的口號,排除B項;“誓死力爭,還我青島”是五四運動的口號,排除D項。故選:C。17.(2分)“這一條約還不同于以往的不平等條約。一方面,條約沒有規定割讓領土、開放口岸的條款;另一面,卻進一步設立軍事據點和占領區。”這一條約()A.成為中國近代歷史的開端 B.刺激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狂潮 C.開啟列強資本輸出的先例 D.使清政府淪為“洋人的朝廷”【解答】根據材料信息“條約沒有規定割讓領土、開放口岸的條款”“卻進一步設立軍事據點和占領區。”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辛丑條約》中沒有涉及割地、開放通商口岸的條款,但規定拆毀北京至大沽的炮臺,準許各國派兵駐守北京至山海關鐵路沿線要地。所以材料所述條約是《辛丑條約》,它的簽訂,使清政府淪為“洋人的朝廷“,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D項正確;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鴉片戰爭后清政府被迫簽訂《南京條約》,其中規定割香港島給英國,開放上海、福州、寧波、廈門、廣州五處為通商口岸,與材料內容不符,排除A項;刺激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狂潮和開啟列強資本輸出先例的是《馬關條約》,其中規定割臺灣島給日本,開放蘇州、杭州、重慶、沙市為通商口岸,與材料內容不符,排除BC項。故選:D。18.(2分)《辛丑條約》簽訂后,章炳麟的《駁康有為論革命書》、鄒容的《革命軍》、陳天華的《猛回頭》《警世鐘》等著作()A.主張利用西方先進技術,強兵富國 B.宣傳維新思想,號召變法圖強 C.宣傳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 D.宣傳民主與科學思想,抨擊舊道德和舊文化【解答】A.“主張利用西方先進技術,強兵富國”是地主階級洋務派的主張,而題干涉及的人物是資產階級革命派,排除A項。B.“宣傳維新思想,號召變法圖強”是資產階級維新派的主張,而題干涉及的人物是資產階級革命派,排除B項。C.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辛丑條約》簽訂后,清政府淪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國內革命情緒日趨高漲。資產級革命思想得到迅速傳播。出現了章炳麟的《駁康有為論革命書》、鄒容的《革命軍》、陳天華的《猛回頭》和《警世鐘》等宣傳民族民主革命的著作,號召人們起來推翻清政府的統治,建立民主共和制度,C項正確。D.“宣傳民主與科學思想,抨擊舊道德和舊文化”是資產階級激進派的主張,而題干涉及的人物是資產階級革命派,排除D項。故選:C。19.(2分)位于廣州市黃埔區的辛亥革命紀念館陳列著一副黃興撰寫的對聯:“七十二健兒酣戰春云湛碧血,四百兆國子愁看秋雨濕黃花”。該對聯所描述的歷史事件是()A.萍瀏醴起義 B.二次革命 C.黃花崗起義 D.護國戰爭【解答】根據題干材料“七十二健兒”“濕黃花”,可以判斷出是“黃花崗起義”。1911年4月27日下午5時3(0分),黃興率120余名敢死隊員直撲兩廣總督署,發動了同盟會的第十次武裝起義—廣州起義。其中72人的遺骸由潘達微等出面收葬于廣州東郊紅花崗,潘達微并把紅花崗改名為黃花崗,這次起義因而被稱為“黃花崗起義”,C是正確的選項;ABD不符合題意。故選:C。20.(2分)辛亥革命是一條分界線。在此之后,帝王由人主、天子、君父變成了人民的公敵。“敢有帝制自為者天下共擊之”成為一種時代意識。上述材料表明辛亥革命()A.結束了君主專制制度 B.推翻了中國的封建制度 C.根除了國民封建思想 D.實現了民族獨立的夢想【解答】根據材料“在此之后,帝王由人主、天子、君父變成了人民的公敵”“敢有帝制自為者天下共擊之”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辛亥革命鏟除了封建帝制存在的社會基礎,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結束了中國存在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A項正確;辛亥革命沒有推翻封建制度,并沒有改變中國當時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現狀,排除B項;辛亥革命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人民的思想,但是沒有根除國民的封建思想,排除C項;辛亥革命沒有實現民族獨立的夢想,中國仍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排除D項。故選:A。21.(2分)某校歷史社團開展研究性學習,查找到兩張學生文憑:一張是京師大學堂的畢業文憑,落款是“宣統元年”;另一張是京師第一蒙養院附設女子小學堂文憑,落款是“中華民國六年”,其中,中華民國六年具體指的是()A.1915年 B.1917年 C.1919年 D.1920年【解答】據所學可知,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職,宣告中華民國成立,并定1912年為民國元年。民國紀年與公元紀年的換算為:1912+(民國紀年)一1=公元紀年。根據“民國六年”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民國六年應為公元紀年1917年(1912+6﹣1=1917),所以B項正確;而ACD三項時間均表述錯誤,排除。故選:B。22.(2分)它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它的基本精神是按照西方資產階級“三權分立”原則,在中國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制度,體現了資產階級民主自由的精神。它是()A.《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B.《天津條約》 C.《中華民國約法》 D.《變法通議》【解答】1912年3月11日,孫中山以臨時大總統名義頒布了由參議院制定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基本精神是按照西方資產階級“三權分立”原則,在中國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制度,體現了資產階級民主自由的精神。《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重要文件。它肯定了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則,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選項A符合題意。故選:A。23.(2分)仔細觀察下表,導致表格中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是()農戶1914﹣1918年減少1500多萬戶耕地1914﹣1918年減少2600多萬畝荒地1914﹣1918年增加4900多萬畝軍費1916﹣1918年增加5000多萬元A.清政府的腐朽統治 B.北洋軍閥的割據混戰 C.西方列強的經濟侵略 D.袁世凱就任臨時大總統【解答】仔細閱讀題干可知,題干是1914﹣1918年出現的情況,發生在北洋軍閥混戰時期時期。北洋軍閥割據時期戰事不斷、軍閥割據局面對經濟造成嚴重破壞、軍閥割據局面給人民帶來深重災難。故選:B。24.(2分)梁啟超說:“中國人漸漸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從器物上感覺不足……第二期,是從制度上感覺不足……第三期,便是從文化根本上感覺不足。”在第三期,先進中國人號召學習西方的()A.科學技術 B.思想文化 C.政治制度 D.經濟制度【解答】結合所學,器物上感覺不足,洋務派進行了洋務運動,學習西方技術;從制度上感覺不足,維新派進行了戊戌變法、革命派進行了辛亥革命,學習西方政治制度;從文化根本上感覺不足,先進知識分子領導了新文化運動,學習西方思想文化。B符合題意。故選:B。25.(2分)毛澤東在延安時曾對美國記者斯諾說:“當我在師范學校做學生的時候,我就開始讀這一本雜志。我特別愛好胡適、陳獨秀的文章。他們代替了梁啟超和康有為,一時成了我的模范。”這本雜志是()A.《民報》 B.《新青年》 C.《時務報》 D.《新華日報》【解答】由“當我在師范學校做學生的時候,我就開始讀這一本雜志。我特別愛好胡適、陳獨秀的文章。他們代替了梁啟超和康有為,一時成了我的模范。”結合所學,1915年,陳獨秀在上海創辦《新青年》,新文化運動興起,宣傳民主、科學。可知,B符合題意。故選:B。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26題13分,第27題13分,第28題14分,共40分)26.(13分)根據所學,結合材料進行作答。(屈辱歷程艱難探索)材料中國近代史大事年表(部分)(表1)時間序號事件1839年①林則徐虎門銷煙1840﹣1842年②鴉片戰爭1851﹣1864年③太平天國運動1856﹣1860年④第二次鴉片戰爭19世紀60﹣90年代⑤洋務運動1894﹣1895年⑥甲午中日戰爭1898年⑦戊戌變法1900年⑧義和團運動高潮⑨八國聯軍侵華1901年⑩《辛丑條約》簽訂(1)請你把表1中事件按表2主題進行分類。(填序號)分類表(表2)主題事件(序號)列強侵略②、④、⑥、⑨⑩中國人民的反抗①、③、⑧探索近代化⑤、⑦(2)結合所學知識,從④和⑤、⑥和⑦、⑧和⑨三組組合中,任選一組說明其中兩個事件之間的聯系。(3)表1反映了近代中國社會怎樣的發展趨勢。【解答】(1)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②④⑥⑨⑩屬于列強的侵略;①③⑧屬于中國人民的反抗;⑤⑦屬于近代化的探索。(2)結合所學知識,選擇④和⑤,兩個事件之間的聯系是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失敗,使清政府中的有識之士,開展了洋務運動。(3)表1反映了近代中國社會的發展趨勢是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人民不斷探求救國救民的新出路的近代化歷程。故答案為:(1)⑥⑨;③⑧;⑤⑦。(2)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失敗,使清政府中的有識之士,開展了洋務運動。(3)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人民不斷探求救國救民的新出路的近代化歷程。27.(13分)所謂近代化是指經濟上的工業化、政治上的民主化和思想上的理性化。在中國近代化的進程中,不同階級、階層的代表人物先后提出了自強求富、君主立憲、民主共和、民主與科學等口號和主張,體現了時代的變化和發展。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其最大的意義并不是產生了“自強”的效用,而是在古老的封建主義的“體”上撕開了一道口子,開動了近代化的這輛列車。——摘編自汪林茂《層次遞進的晚清三次新政》材料二甲午中日戰爭的慘敗,宣告封建地主階級自救運動的破產,使先進的中國人認識到,單憑引進外國器物已不能挽救民族危機。于是,康有為、孫中山等人相繼領導了謀求君主立憲和民主共和的政治變革運動。——摘編自鄭師渠《中國近代史》材料三材料三:新文化運動針對辛亥革命后中國民主政治試驗的失敗,針對群眾思想蒙昧落后,反對專制和迷信盲從,鼓吹個性解放,反對封建禮教。這場運動的另一項主要內容是……實行文學革命,以白話文代替文言文。……如果沒有白話文的流行,外國的新概念、新思想便無法比較準確地譯成中文,介紹給國人并為國人所理解。——摘編自章百家《在歷史轉折關頭》(1)材料一指的是什么歷史事件?結合所學知識,你如何理解該歷史事件“開動了近代化的這輛列車”?(2)根據材料二,孫中山謀求“民主共和”政治變革運動的指導思想是什么?(3)根據材料三結合所學知識,列舉兩位新文化運動的領導人物,并概括這場運動的歷史意義?(4)綜合上述材料和所學內容,請你指出中國向西方學習內容上的變化趨勢以及特點。【解答】(1)據材料一“其最大的意義并不是產生了“自強”的效用,而是在古老的封建主義的“體”上撕開了一道口子,開動了近代化的這輛列車。”及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一指的是洋務運動。據所學知識可知,洋務運動沖擊了中國社會的自然經濟,客觀上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對外國資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洋務運動是中國近代化的開端。洋務運動“開動了近代化的這輛列車”。(2)根據材料二“康有為、孫中山等人相繼領導了謀求君主立憲和民主共和的政治變革運動”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孫中山謀求“民主共和”的政治變革運動是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的指導思想是三民主義。(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15年,進步的知識分子陳獨秀、李大釗、胡適、魯迅等高舉“民主”與“科學”兩面大旗,以《新青年》為主要陣地,掀起了空前的思想大解放運動——新文化運動。新文化運動動搖了封建道德禮教的統治地位,使中國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與科學的洗禮,為隨后爆發的五四運動起了思想宣傳和鋪墊的作用。(4)綜合上述材料和所學內容可知,中國向西方學習內容上的變化趨勢是由學習西方技術到政治制度到思想文化的歷程。中國向西方學習內容上的變化趨勢的特點是由淺入深,層層遞進,由表及里。故答案為:(1)事件:洋務運動。理解:洋務運動沖擊了中國社會的自然經濟,客觀上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對外國資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洋務運動是中國近代化的開端。(2)思想:三民主義。(3)領導人物:陳獨秀、胡適、李大釗、魯迅等(必須列舉其中兩人)。意義:使中國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與科學的洗禮,為五四運動的爆發起到思想宣傳和鋪墊作用;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一點即可)(4)趨勢:由學習西方技術到政治制度到思想文化的歷程;特點:由淺入深,層層遞進,由表及里。(寫到其中一個即可)28.(14分)多角度地研究辛亥革命,有助于我們更好地把握它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閱讀材料,回答問題。角度一史料研習在1905年2月至9月之間,《申報》直接涉及革命黨人活動的新聞僅僅只有3則:《亂首被獲》(4月28日)《拿獲華興會匪要電》《又獲華興同仇各余黨》。1912年元旦的《申報》以顯著地位刊登慶祝標語和祝詞。其中一條標語是“中華民國萬歲。”……在《共和國大總統履任祝詞》的最后寫道:“共和造端,一人首揭。轂我蒸民,振興實業。四萬萬眾,人足家給。軼美駕歐,揚我國力。”(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申報》對辛亥革命態度的變化及原因。角度二理論研究近代化(現代化)以從農業文明到工業文明的演進為縱向發展主線,包括政治上的法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