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課 近代以來中國的官員選拔與管理 課件高二歷史統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1_第1頁
第7課 近代以來中國的官員選拔與管理 課件高二歷史統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1_第2頁
第7課 近代以來中國的官員選拔與管理 課件高二歷史統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1_第3頁
第7課 近代以來中國的官員選拔與管理 課件高二歷史統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1_第4頁
第7課 近代以來中國的官員選拔與管理 課件高二歷史統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1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為什么現代很多人爭相報考公務員?現代公務員制度與科舉制度有何關系?第7課

近代以來中國的官員選拔與管理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選擇性必修一第二單元官員的選拔與管理【課程標準】

了解晚清、民國、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官員的選拔與管理制度的演變;認識近現代中國公務員制度的影響。隋朝唐朝宋朝明朝創立發展完善鼎盛1905科舉制廢除晚清1、科舉制度的變革回憶第5課:科舉制的發展歷程材料中國欲自強,則莫如學習外國利器,欲學習外國利器,則莫如覓制器之器,師其法而不必盡用其人。欲覓制器之器與制器之人,則或專設一科取仕,終身懸以為富貴功名之鵠,則業可成,藝可精,而才亦可集。——李鴻章《致總理衙門書》(1864年)一、因時而變:晚清選官制度的變革元朝中斷科舉制發生了什么變化?為什么?政治:鴉片戰爭后,列強發動系列侵華戰爭,民族危機日益嚴重;

維新變法運動和清末新政(統治者為了維護統治)的推動。經濟:洋務運動的開展;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思想:西學的傳播;科舉制度自身日趨保守,不能適應時代發展。◎唯物史觀: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1898年戊戌變法變革官制

1905-1911年清末新政廢除科舉制

改革科舉制:①1898年,加設經濟特科,選拔經時濟變之才;

②廢八股,改試策論,以時務策命題。結果:變法失敗,慈禧下令恢復舊制。1905年廢科舉:1905年,光緒帝決定自1906年起,所有鄉試、會試一律停止,將育人、取才合于學校一途。科舉制怎么變?1901年設學堂:1901年,實行新政,通令各省書院一律改為大學堂,各府、州、縣學改為中小學堂,并多設蒙養學堂(幼稚園學校)。至此,在中國歷史上延續了1000多年的科舉制度被廢除。材料科舉夙為外人詬病,學堂最為新政大端。一旦毅然決然舍其舊而新是謀,則風聲所樹,觀聽一傾,群且刮目相看,推誠相與;而中國士子之留學外洋者,亦知進身之路,歸重學堂一途,益將勵志潛修,不為邪說浮言所惑,顯收有用之才俊,隱我不虞之詭謀,所關甚宏,收效甚巨。且設立學堂者,并非專為儲才,乃以開通民智為主,使人人獲有普及之教育,且有普通之知能,上知效忠于國,下得自謀其生。——袁世凱等《立停科舉推廣學校折》(1905年)【問題探究】閱讀材料,指出袁世凱主張廢除科舉制的原因是什么?①換取列強信任;②可使留學生為求功名而潛修所學,不受蠱惑;③設立學堂可以培養人才,開啟民智,促進教育發展;④總之,可維護清王朝統治。◎袁世凱材料1

廢止科舉是中國歷史上的重大事件。科舉制度在當時社會上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甚至被視為“政治體系和社會體系的核心”,或“在傳統中國的政治理論和社會實際結構中居于中心的地位”。由批評科舉制的弊端、呼吁改革科舉,到嘗試把科舉與學堂綜合,到最終指責科舉阻礙新學將其徹底廢除,此種變化典型地反映了近代中國社會所面臨的深刻危機。蕭功秦認為“科舉制度的廢止使國家喪失了維系儒家意識形態和儒家價值體系的正統地位的根本手段。”——摘編自李斌《頓挫與嬗變:晚清社會變革研究》材料2

廢八股改策論的決策,是百日維新中最值得稱道的事件之一,無疑有利于時務人才的培養。但是,八股取士“行之且千年,深入迂儒骨髓”;許多讀書人把八股當作自己人仕升官的敲門磚,“皆與八股性命相依”。千百萬生童舉子“驟失所業,恨康有為特甚”,要“聚而毆之”,直隸士人甚至要對康行刺,足見斗爭之尖銳。——龔郭清《戊戌變法運動透視》思考:結合材料,談談清末廢除科舉制在當時產生什么影響?消極:①造成了中國選官制度的紊亂;②阻斷舊式讀書人出路,尤其是社會階層流動,遭到激烈反對,導致了清末民初中國政局動蕩;③軍閥混戰(士紳階層日益衰敗,武官軍人階層逐漸走向中國的政治舞臺,一躍成為社會的領導者)。積極:①促進了新式教育制度的建立和發展,培養了新式人才;②沖擊了儒家思想,動搖了清王朝的統治基礎,間接的導致了清朝的滅亡,推進了中國近代化進程。領域主要內容標志性事件官制改革選官革新①裁減冗署冗官;②總理衙門改外務部;③設新部門:設農工商部、巡警部、學部等部門,六部瓦解。①學堂選官制度:考試結果分5等、獎勵出身5等;②留學畢業生選官制度:考試結果分3等,獎勵出身2等。1904《奏定學堂章程》建立癸卯學制1905年廢除科舉制后學堂選官制度留學畢業生選官制度清政府官員選拔的主要方式2、晚清官制改革近代中國第一個由中央政府頒布且由政府督導實行的全國性法定學制系統。材料清政府正式公布了《奏定學堂章程》(即癸卯學制)……癸卯學制設立了包括縱、橫兩個方面的學校系統。縱向系統的學校制度……即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三段……如初等教育段包括蒙養院、初等小學堂和高等小學堂三級……中等教育段只包括中學堂一級;高等教育段包括高等學堂或大學預科、分科大學和通儒院三級……橫向系統的學校制度包括普通學校、師范學校和實業學校三個板塊……除三大板塊以外,還為在職官員培訓設立了仕學館和為新進士學習現代知識設立了進士館。——摘編自陳向陽《現代中國的興起從19世紀中葉到20世紀中葉》探究1:根據材料及圖片并結合所學,分析《癸卯學制》的主要特點。學制系統完整學習西方,學制設置近代化教育分類較為全面對在職官員有專門的培訓指導思想仍是“中體西用”重視對實業教育的發展思考:結合圖表,提煉晚清官員選拔發生了怎樣的變化?有何影響?時間事件1898

1901

新政開始后190419051906加設經濟特科,選拔經時濟變之才廢八股,改試策論,以時務策命題實行新政,通令各省書院一律改為大學堂,各府、州、縣學改為中小學堂,并多設蒙養學堂。進行官制改革……;對選官制度進行部分更新,……頒布《奏定學堂章程》,統一全國學制,學堂選官制度由此正式形成確立了留學畢業生選官制度準袁世凱、張之洞等人立停科舉制之奏,科舉制度廢除責成各督撫嚴飭府、廳、州、縣,抓緊于城鄉各處遍設學堂,將育人、取才合于學校一途。②內容:四書五經經時濟變①形式:科舉選官學堂、留學畢業生選官③目的:選拔官吏育人、取才合于一途①積極:選官制度開始向近代轉型;有助于培養近代人才,一定程度上完善和擴大國家職能,促進國家體制近代化。②消極:改革不徹底,沒有觸及清政府專制本質。(2023·新課標卷)1910年,長沙爆發搶米風潮。具有地方議會性質的湖南諮議局致電軍機處,請求朝廷撤換處置失當的巡撫,諮議局議長和士紳聯名致電湖廣總督瑞澂。瑞澂認為該士紳等“跡近干預”,上奏朝廷:“巡撫乃系疆臣,用舍尤應欽定。”這表明()A、新政強化了清廷權威 B、諮議局架空了督撫權力C、地方勢力控制了官場 D、士紳階層民主意識增強典題試練·課堂評價(2022·天津)1897年,因聽聞科舉欲求變新,浙江很多人紛紛購買主張維新的《時務報》,以備應試,但很少有人“真能潛研精討以究中西治亂、強弱之故”;當年科舉考試“猶然故轍”,購報者遂意興索然。此現象說明當時的科舉()A、側重選撥時務人才 B、極大促進西學傳播C、尚未發生實質變化 D、深刻推動制度革新典題試練·課堂評價東西各國學堂畢業與入官考試無不判為二事。中國興學之初,科舉未停,任官之制未備,自不得不沿用科舉辦法,學堂畢業者即予實官,以證進而資任使。惟比年以來,畢業人數逐漸增加,而官缺之增設有限,學生得官之后仍復置之閑散。擬自《文官考試任用章程》施行之日起,無任何項學堂考試畢業者,概不給獎實官,其游學畢業生之廷試,明年亦擬不復舉行。

——清朝學部1911年9月歷史并未就此停下腳步1911年,清政府廢除學堂選官和留學生畢業選官制。二、破土而生:民國時期的官員選拔制度1、南京臨時政府時期(1912年1-3月)——考試制度(1)依據:孫中山的文官考試思想。①積極:進一步奠定了近代中國文官制度的基礎;對日后民國文官制度的建設產生了重要影響;②局限:當時未能真正實施。(2)措施:①在官員選拔方面,以考試制度為主,在“五權憲法”的框架之中,國家建立考試院,主管人才的選拔和任用。(考試權獨立)②完善國家政治制度,建立文官的培養、任用、監察等方面的運行機制。(人事權獨立)(3)意義:孫中山“五權”即立法、行政、司法、考試、監察考試(針對未當官者)文官考試制度建立的標志:1913年,頒布《文官考試法草案》報考條件民國男子年滿21歲者(女子沒有資格)負責機構政事堂銓敘局考試類型文官高等考試、普通考試、司法官考試、知事試驗、留學畢業生甄拔考試甄別(針對已當官者)含義:對已經在文官職位上工作的人,通過檢驗畢業文憑、調查經歷、檢查工作成績、考查學識與工作經驗等決定其能否留任。。評價:是舊人事制度向現代文官制度的措施,利于連續性和穩定性。2、北洋政府時期(1912-1928年)——考試和甄別以立法形式實施男女參政權不平等選拔措施多樣考試與資歷并重◎保薦入職的魯迅思考:根據這一時期選拔官員的內容梳理其特點?背景

依據內容

人事制度公務員制度考試法規重新設計頒布,"官吏"稱謂逐漸被“公務員”代替。1929年,國民政府制定《公務員任用條例》,1933年,頒布的《公務員任用法》標志著公務員制度建立。公務員選任由最高考試機關考試院負責(經其考選、銓敘后任用)。1929年,頒布第一部《考試法》,允許女子參加考試,具有更強的開放性和平等性。①1927年形式上統一全國;②選拔人才,鞏固統治。國民政府考試院舊址戴季陶1928-1948任考試院院長3、南京國民政府時期(1927年-1949年)——公務員制度以北洋政府的文官制度為基礎,繼承、吸收了中國傳統考試監察和西方文官制度的精華制度健全、制度法律化中西結合,古今結合考試為主開放平等黨派性強選任脫節時期特點?選拔方式多樣化南京國民政府時期正式設置,并作為國民政府最高考試機關的是()A、行政院B、參議院C、監察院D、考試院典題試練·課堂評價1914年,北洋政府公布《文官任職令》,實行新的文官制度,取消了散官、勛官等虛官,實行官、職合一,官名僅表示為官者的職務而不再表示其身份和特權,官等、俸祿與其職務不再脫節,而是相互對應。這一改革(

)A、順應了民主、平等的時代潮流 B、保證了中央行政體制的連續性C、消除了官本位思想的社會基礎 D、踐行了孫中山的文官考試思想干部公務員焦裕祿︵1922-1964︶“黨的好干部”三、茁壯成長:新中國的干部制度與公務員制度由中共中央及各級黨委組織部門統一管理的干部制度。民主革命改革開放①在干部選拔、任用、考核、獎懲、離休、退休、培訓、工資、回避制度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改革。②堅持黨管干部原則,逐步實現干部管理科學化、民主化、法制化、現代化,初步建立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干部管理制度。新中國成立沿用,并建立了在中共中央及各級黨委組織部門統一領導、統一管理下的分類管理的干部制度。十八大以來干部隊伍建設更加規范化、制度化,嚴格依法依規辦事,特別是在干部的廉政建設方面不斷完善各項制度和規定,取得很大成績。1、干部制度(1)過程材料

20世紀70年代末,黨中央開始推行干部選拔制度改革,明確了挑選和任免干部必須采取“廣泛聽取群眾意見,再交由黨委集體討論決定”的辦法……領導干部終身制也逐步廢除,由任期制和集體交班制取代。——易振龍①提升干部的素質、能力和工作效率;②促進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③發展社會主義民主;④為現代公務員制度提供借鑒。思考: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梳理干部制度的影響。2006年發展完善公務員考試錄用制度得到全方位的推進和改善,考試錄用的規模和范圍不斷擴大。公務員制度開始推行,隨后公務員考試錄用制度建立。1993年初步形成2005年正式形成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年份招錄人數招聘崗位數參考人數報錄比20162781715659140萬50:120172706115583149萬54:120182853316144129萬45:1◎2016-2018公務員考試招錄數據2、公務員制度意義:(1)公務員政治、文化素質不斷提升,為國家管理人員的隊伍建設增添了活力;(2)有利于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政府的行政能力建設;(3)這是干部人事工作法制化建設的根本措施,是中國干部人事制度從人治走向法治的重要開端。◎2017-2021公務員考試招錄數據報考公務員人數不斷增多;文化程度呈現高學歷化的特點;考試錄用的規模和范圍擴大;錄用過程透明化、公開化和平等化。探究:公務員制度的特點?角度西方文官制度中國公務員制度法定范圍多數國家公務員僅指中央一級,不包含地方政府公職人員我國公務員不僅包含中央一級還包括地方各級選用標準注重通才或專才兩官分途“兩官分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