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高考地理一輪復習第八章人類與地理環境的協調發展第1講人類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課時作業含解析中圖版_第1頁
2024高考地理一輪復習第八章人類與地理環境的協調發展第1講人類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課時作業含解析中圖版_第2頁
2024高考地理一輪復習第八章人類與地理環境的協調發展第1講人類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課時作業含解析中圖版_第3頁
2024高考地理一輪復習第八章人類與地理環境的協調發展第1講人類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課時作業含解析中圖版_第4頁
2024高考地理一輪復習第八章人類與地理環境的協調發展第1講人類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課時作業含解析中圖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6-第1講人類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課時作業一、選擇題(每小題4分,共44分)近年來,伴隨天津濱海新區及周邊地區的快速發展,各類海洋及防災、減災工程的逐年建設,天津及旁邊海岸帶的面貌發生了很大的變更。據此完成1~2題。1.過度開發海岸帶會造成()①生物多樣性削減②海陸水分交換失衡③河流含沙量增加④海洋災難頻發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④2.為維護海岸帶生態系統健康應實行的根本措施是()A.定期休漁 B.停止圍填造陸C.增殖放流 D.防治水體污染解析:第1題,海岸帶過度開發,會破壞沿海灘涂濕地資源,從而導致生物多樣性削減;海岸帶也是海洋與陸地的緩沖帶,過度開發會加重海洋災難損失程度,促使海陸水分交換失衡。河流含沙量多少與河流流域的自然背景有關,與海岸帶無關。第2題,維護海岸帶生態系統健康的根本措施是削減對海岸帶的過度開發,愛護其自然生態功能。人類對海岸帶的開發主要表現為圍填造陸,所以應停止圍填造陸,故B正確。答案:1.D2.B2024年第四季度,我國北方某市要求鋼鐵、有色金屬、石油化工、水泥、玻璃等行業實行錯峰生產方式。據此完成3~4題。3.該市錯峰生產的行業具備的共性是()A.低能耗,低污染 B.高能耗,高污染C.高科技,低能耗 D.高能耗,高科技4.錯峰生產的目的是()A.降低投入成本 B.提高產品價格C.減輕霧霾污染 D.促進產業升級解析:第3題,材料中提到的鋼鐵、有色金屬、石油化工、水泥、玻璃等行業屬于高能耗、高污染的工業。第4題,我國北方冬季最嚴峻的環境問題是霧霾,在第四季度錯峰生產的目的是減輕霧霾。答案:3.B4.C讀某區域30年前和現在環境變更示意圖,完成5~6題。5.圖示地區出現的主要環境問題是()A.水土流失 B.土地荒漠化C.土壤鹽堿化 D.水污染6.造成該環境問題的緣由是()A.過度砍伐森林 B.過量引水澆灌C.過度開發沼澤 D.城市化過度發展解析:第5題,讀圖可知,該地區多季節性河流,流量小,水土流失少;圖示區域森林削減,沙漠面積擴大,說明主要環境問題是土地荒漠化;圖中信息不能反映出水污染、土壤鹽堿化問題。第6題,森林削減,沙漠面積增加,說明過度砍伐導致水源削減,沙漠擴大;該地沙漠面積廣,耕地少,森林的主要生態意義不是愛護耕地;材料中沒有沼澤信息;圖中城市數目削減。答案:5.B6.A人口耕地彈性系數是土地面積百分比和人口百分比之比,它可以衡量人口與耕地關系的驚慌程度。下圖為貴州某山區各海拔地帶2000年、2008年人口耕地彈性系數狀況。讀圖,完成7~8題。7.2000~2008年,該地區人地關系趨于驚慌的地帶是()A.1300米以下地帶B.1300~1900米地帶C.2500米以上地帶D.1900~2500米地帶8.2000~2008年,該地區1900米以上地帶人口耕地彈性系數變更的緣由可能是()A.大量開墾耕地,人地關系趨于緩和B.人口遷出,人地關系趨于緩和C.大量退耕還林,人地關系趨于驚慌D.人口遷入,人地關系趨于驚慌解析:第7題,依據材料,人口耕地彈性系數是土地面積百分比和人口百分比之比,人口耕地彈性系數變小,說明該地區人口百分比增大,人口增長快,人地關系趨于驚慌。讀圖,圖中人口耕地彈性系數變小的區域主要在1300米以下地帶。其他范圍變更小或是彈性系數增大,人地關系較好。第8題,圖示2000~2008年,該地區1900米以上地帶人口耕地彈性系數增大,說明人口百分比減小,其緣由可能是人口遷出,人地關系趨于緩和。高海拔地區沒有大量可開墾耕地。大量退耕還林,彈性系數會減小。人口遷入,彈性系數減小。答案:7.A8.B下圖為2000~2010年中國交通運輸碳排放量空間分布示意圖。讀圖,完成9~10題。9.2000~2010年中國交通運輸碳排放()A.全國碳排放量總體在上升B.西北地區碳排放量相對小,總體變更相當顯著C.東部碳排放總體呈下降趨勢D.中部各省區碳排放量均有大幅度增加10.影響2000~2010年中國交通運輸碳排放空間分布差異的緣由是()A.運輸需求與排放總量呈負相關B.人口分布與排放量分布一樣C.交通運輸技術水平與排放量呈正相關D.經濟水平與排放總量呈正相關解析:第9題,結合圖例分析可知,全國碳排放量總體在上升;西北地區碳排放量相對較小,總體變更不顯著;東部碳排放總體呈上升趨勢;中部省區中安徽、江西碳排放量沒有大幅度增加。第10題,運輸量大的地區碳排放總量大,二者呈正相關;讀圖可知,人口分布與碳排放量分布不一樣;交通運輸技術水平越高,碳排放量應越低;經濟發展水平高的地區排放總量大。答案:9.A10.D下圖為我國北方某冶煉廠周邊土壤中污染物銅含量等值線圖。讀圖,回答下題。11.土壤銅含量()A.因河水稀釋而漸漸變小B.從冶煉廠向北遞增幅度小C.高值區沿盛行風向延長D.在居民點大于200mg/kg解析:讀圖可知,土壤銅含量并沒有沿河流流向遞減,A項錯誤;銅含量等值線在冶煉廠旁邊向北、向南數值降低,向北等值線稀疏,向南等值線密集,由此可知銅含量從冶煉廠向北遞減幅度小,向南遞減幅度大,B項錯誤;高值區沿東南—西北方向延長,與盛行風(東南風、西北風)向一樣,C項正確;在居民點處的土壤銅含量大于150mg/kg、小于200mg/kg,D項錯誤。答案:C二、非選擇題(共56分)12.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題。(20分)(1)據圖分析我國能源利用過程中產生的主要大氣環境問題。(10分)(2)水能是我國目前運用比例最大的可再生能源,說明在其開發利用過程中應留意的環境問題。(10分)解析:第(1)題,讀圖可知,我國的能源消費結構以煤炭為主,排放的廢氣多,大氣中總懸浮顆粒物增多,導致空氣質量下降;排放的CO2多,大氣中CO2增加,增加溫室效應;排放的SO2多,大氣中SO2等酸性氣體增多,導致酸雨擴散。第(2)題,在水能的開發利用過程中,要留意愛護植被,防止因植被破壞導致生物多樣性削減;開發水能過程中的工程建設會變更水的循環,應防止水污染加劇,水質惡化;工程建設時,留意削減對地質環境的不良影響,防止加劇泥沙淤積、地震、滑坡等災難。答案:(1)總懸浮顆粒物增多,導致空氣質量下降;CO2增加,增加溫室效應;SO2等酸性氣體增多,導致酸雨擴散。(2)植被破壞(生物多樣性削減);水質變更(水污染加劇);對地質環境的不良影響(泥沙淤積、地震、滑坡等)。13.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題。(36分)溫室氣體中最主要的氣體是二氧化碳,因此用“碳”一詞作為代表。雖然并不精確,但作為讓民眾最快了解的方法就是簡潔地將“碳排放”理解為“二氧化碳排放”。下圖為21世紀初某年世界部分國家碳排放狀況分布示意圖和2005年中國各部門二氧化碳排放量示意圖。(1)歸納世界碳排放量的分布特點。(10分)(2)概括中國碳排放的特點,并分析其成因。(6分)(3)有人說:“中國工業碳排放嚴峻超標,對世界氣候已構成嚴峻威逼,應對全球變暖中國應負主要責任。”你怎樣評價這種說法?說出你的理由。(10分)(4)請結合相關學問,為我國實現低碳減排提出建議。(10分)解析:第(1)題,結合圖示信息,從碳排放總量、人均碳排放量的地區差異兩方面歸納。第(2)題,據圖從碳排放總量、人均碳排放量來概括我國碳排放的特點,結合所學學問從經濟發展、能源結構、人口總量等角度來分析其緣由。第(3)題,先表明自己的觀點,進而從發達國家的歷史責任、我國的人均碳排放水平和所處的發展階段等方面闡釋理由。第(4)題,從降低單位產值能耗、調整能源結構、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消費觀念等方面提出我國實現低碳減排的建議。答案:(1)世界碳排放總量和人均碳排放量分布不勻稱。從碳排放總量上看,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亞洲、北美、歐洲排放量大,南美洲、大洋洲較少;美國、中國、歐盟、印度、俄羅斯、日本是世界上碳排放總量較多的國家。從人均碳排放量上看,發達國家人均碳排放量較大,發展中國家人均碳排放量較低。(2)中國碳排放總量居于世界前列,但人均碳排放量相對較低。緣由:中國經濟規模大,發展速度快;能源消費以礦物能源為主;中國人口總量大,人均排放量較低。(3)說法片面。緣由:全球變暖是人類共同面臨的問題,須要通過國際合作來解決;中國人均碳排放量低于發達國家水平;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