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課件 統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上冊_第1頁
5.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課件 統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上冊_第2頁
5.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課件 統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上冊_第3頁
5.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課件 統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上冊_第4頁
5.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課件 統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上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于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于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謂其君不能者,賊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茍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茍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不忍人之心先秦儒家所講的大都是人生的基本道理,今天看來仍有一定的啟發意義。《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以人突然看見小孩子將要掉入井里時的反應為依據,論證“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由此提出人都有“四端”,進而論述“四端”對為人處世、治理天下的重要性。學習時注意結合自身經驗和現實生活,探究孟子這些論斷是否有充分的合理性。學習提示了解孟子及其作品,了解孟子的思想。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實詞、虛詞及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礎知識。賞析本文寫法方面的特點。把握孟子“仁政”的觀點,理解其現實意義。學習目標孟子(約前372—前289),名

,字

(待考,一說字子車、子居),鄒國(今山東鄒城東南)人。戰國時期

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僅次于孔子,與孔子并稱“孔孟”,與孔子、荀子是先秦儒家的三位代表人物。他宣揚“仁政”,最早提出“

”的思想。韓愈《原道》將孟子列為先秦儒家繼承孔子“道統”的人物,元朝追封為“

”。了解作者軻子輿民貴君輕亞圣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1)民本思想:是孟子思想的精華所在。孟子根據戰國時期的經驗,總結各國治亂興亡的規律,提出了一個富有民主性精華的著名命題:“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意思是說,人民放在第一位,國家其次,君在最后。孟子認為君主應以愛護人民為先,為政者要保障人民權利。(2)仁政: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發展為仁政學說,成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孟子仁政思想主要表現在養民、教民兩個方面。①養民,一要制民之產,即合理解決土地、衣食、教育等基本問題;二要使民以時,休養生息,即統治者在征用勞役時要以“不違農時”為前提;三要取民有制,即主張薄稅輕斂。②教民,即向人民施以教化。孟子思想(3)王道:孟子的政治論,是以仁政為內容的王道,其本質是為封建統治階級服務的。王道是孟子提出的國家政治的最高理想,是以仁義治天下的政治主張。孟子所謂“王道”,即像商湯、周文王那樣“以德行政者王”。在孟子看來,實行王道之治就是“保民而王”,就是“樂以天下,憂以天下”。(4)性善:“性善論”是孟子談人生和談政治的理論根據,在他的思想體系中是一個中心環節,是他的倫理思想和政治思想的根基。孟子認為,盡管各個社會成員之間有分工的不同和階級的差別,但他們的人性卻是統一的,人的本性與動物本性的不同之處在于人有道德,即人生而具有仁、義、禮、智等道德品質。

《孟子》全書共七篇,是戰國時期孟子的言論匯編,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編撰而成,記錄了孟子與其他各家思想的爭辯,對弟子的言傳身教、游說諸侯等內容,以及孟子的治國思想、政治策略(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和政治行動,成書大約在戰國中期,屬儒家經典著作。《孟子》被南宋朱熹列為“

”(另外三本為《大學》《中庸》《論語》),是“四書”中篇幅最大的一本,有三萬五千多字。《孟子》行文氣勢磅礴,感情充沛,雄辯滔滔,極富感染力,流傳后世,影響深遠,成為儒家經典著作之一。作品介紹四書《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選自《孟子·公孫丑上》,題目為編者所加。忍:狠心,殘忍。例:君王為人不忍。《鴻門宴》忍人:狠心對待別人。不忍人之心:憐愛別人的心。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即每個人都有憐愛別人的心。解讀題目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整體感知自讀課文,體會其中的含義,并劃分層次。第一部分(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提出中心論點——“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第二部分(先王有不忍……非惡其聲而然也):論證“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觀點。第三部分(由是觀之……智之端也):提出“四端”。第四部分(人之有是四端也……不足以事父母):點明“四端”的意義。文本分析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即憐愛別人)之心。孟子說:“每個人都有憐愛別人的心。1、分析本部分的特點及作用。開門見山,直截了當地提出中心論點: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心明確,言簡意賅,并提綱挈領地引起下文的論證。2、我們該如何看待孟子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孟子是從人性的前提推導政治,從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導仁政。由于這種“不忍人之心”是人本身所固有的,所以,仁政也應該是天經地義的。3、這個觀點體現了孟子的哪一個主張?性善論。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運轉,轉動)之掌上。所以(...的原因)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突然)見孺子(幼兒、兒童)將入于井,皆有怵惕(驚駭,恐懼)惻隱(哀痛,憐憫)之心;先王有憐愛別人的心,于是有憐憫體恤百姓的政治;用憐愛別人的心實行憐憫體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轉動東西一樣容易了。之所以說每個人都有憐愛別人的心,其道理就在于:現在有人突然看到一個小孩子要跌到井里了,都有驚駭、哀痛、憐憫的心情。文本分析非所以內交(結交。內,同“納”)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博取名譽。要,求取)于鄉黨(同鄉)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這種心情的產生,不是為著要來結交這小孩的爹娘,不是為著要在同鄉朋友中間中博取名譽,也并非因為厭惡孩子的哭聲才產生這種恐懼同情心理的。這一部分是怎樣體現中心論點的?有何作用?通過舉例論證的方法,拿古代君王治理國家和普通百姓的惻隱之心來論證“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中心論點。為下文引出“四端”及仁政作鋪墊。非所以內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于鄉黨朋友也所好者道也判斷句→非所以于孺子之父母內交也

否定判斷句

狀語后置句→非所以于鄉黨朋友要譽也

否定判斷句

狀語后置句文本分析由是(這、此)觀之(補充音節,無實義),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對自身的不善感到羞恥,對他人的不善感到憎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謙遜推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萌芽,發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從這里看來,(一個人)如果沒有同情心,(簡直)不是人;如果沒有對自身的不善感到羞恥,對他人的不善感到憎惡的心,(簡直)不是人;如果沒有謙遜推讓之心,(簡直)不是人;如果沒有是非對錯之心,(簡直)不是人。哀痛之心是仁的萌芽;羞恥之心是義的萌芽;推讓之心是禮的萌芽;是非之心是智的萌芽。從這部分內容中,可以看出孟子認為“不忍人之心”有哪些內容?(如何理解“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認為“不忍人之心”包含四個方面,即“惻隱、羞惡、辭讓、是非”之心,簡稱“四心”。這“四心”是“仁、義、禮、智”這四種道德范疇的發端。人具有為善、為仁政的“仁心”,擴充這些善端,就足以安定天下。文本分析人之(取獨)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四肢)也。有是(這)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傷害)者也;謂其君不能者,賊其君者也。凡(凡是)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就像)火之始(剛剛)然(同“燃”),泉之始達(流通,指泉水涌出)。茍(如果)能充之,足以保(安定)四海;茍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人有這四種萌芽,就好比他有四肢一樣(是自然而然的)。有這四種萌芽卻自己認為不行的人,這是傷害自己的人;認為他的君主不行的,就是傷害他的君主的人。所以具有這四種萌芽的人,如果知道把它們擴充起來,便會像剛剛燃燒的火(終必不可撲滅),剛剛流出的泉水(終必匯為江河)。假若能夠擴充,便足以安定天下;假若不擴充,便連侍奉父母都不行。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所好者道也判斷句→謂自不能者

賓語前置句→賊自者也

賓語前置句1、這一部分都用了哪些論證方法?①比喻論證,如:“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更加生動形象。②假設論證,如:“茍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茍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③正反對比論證,“足以保四海”與“不足以事父母”。2、概括最后一部分的作用。總結“四端”的作用和意義,將“不忍人之心”和“四端”與“安定國家”“孝順父母“聯系到一起,升華了思想,點明了政治主張。層次清晰,邏輯嚴密,層層推進,具有不可辯駁的說服力。提出論點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可行不忍人之政論證過程舉例排比比喻對比孺子將入井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四心—四端猶四體若火、泉應有“四端”足以保四海不足事父母擴充“四端”論證思路這篇論說文的思路是怎樣的?開篇以“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為前提,推導出可行“不忍人之政”。接著以“孺子將入于井”舉例論證,說明了“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之后指出了“四心”與“四端”的關系。最后運用比喻論證和對比論證,強調了擴充“四端”的重要性。文章中主要使用了什么論證方法?①舉例論證,舉先王和百姓的例子,更有說服力。②比喻論證,如:“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還有“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更加生動形象。③正反對比論證,通過“足以保四海”與“不足以事父母”的對比,突出不忍人之心的重要性。④假設論證,如“茍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茍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論證方法孟子的思想在現實生活中有何意義?觀點一:孟子性善論、仁義論在現實生活中把人性向善的方面引導有著重要的作用,有利于維持人與人之間的良好關系,提高人們的精神境界和道德修養,鼓舞人們發揮主體能動性,自覺地接受教化與環境的培育與熏陶,將社會道德作為人的行為的自覺規范,促進人們道德責任感的形成。觀點二:孟子他強調治國要愛民、與民同憂同樂,“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深刻地闡述了人民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在現代社會中,我們要借鑒歷史上的經驗教訓,吸取孟子以民為本思想的精華,不斷培養熱愛人民的思想情感,相信人民,依靠人民。拓展延伸1、語言節奏明快、氣勢磅礴、富有感染力。全文鮮明地論說了人性與仁政之間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