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材料閱讀主題15圍爐煮茶(含答案)_第1頁
2024中考材料閱讀主題15圍爐煮茶(含答案)_第2頁
2024中考材料閱讀主題15圍爐煮茶(含答案)_第3頁
2024中考材料閱讀主題15圍爐煮茶(含答案)_第4頁
2024中考材料閱讀主題15圍爐煮茶(含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4中考材料閱讀熱門主題15圍爐煮茶(含答案)

2024中考非連文本熱門主題15:圍爐煮茶

一、寧波是中匡最早的原始茶產地之一,奉化曲毫、寧海望海茶、

象山云霧茶等都位列寧波名茶之屬,讓我們一起來探究中國“茶文化

(試題來源:2024浙江寧波市鎮海區中考一模試題)

【材料一】

①中國茶文化的鼎盛期,毫無疑問出現在11T3世紀,即兩宋時

期。

②宋時的城市,滿大街都是茶坊、茶肆,就如今天城市中幾乎每

一個熱鬧處都會有咖啡廳。A.《東京夢華錄》說,汴京的朱雀門夕卜,

“以南東西兩教坊,余皆居民或茶坊,街心市井,至夜尤盛”。張擇

端的《清明上河圖》也畫出東京城外的多處茶坊酒肆,主要分布在繁

華的汴河兩岸。

③尋常的宋朝人家,平日里接待賓客,也必用茶與飲料。當客人

來訪時,主人家要先敬茶招待;當客人告辭時,主人家則奉上飲料送

客。宋人筆記《南窗紀談》與《芹洲可談》都記錄了宋朝的這一習俗:

“客至則設茶,欲去則設湯。不知起于何時,然上自官府下至閭里,

莫之或廢,';”今世俗,客至則啜茶,去則啜湯。此俗遍天下。”這里

的“湯”,是宋人最喜歡的飲料,一般由中藥材、果子、鮮花煎制而

成,又叫“香飲子”。

④上層社會更是以烹茶為風尚。當時的文人雅集,品茶是必不可

少的一道環節。許多士大夫還會定期舉行“茶會”,邀三五好友,擇

一清雅之所,品茗斗茶。蘇軾詩曰:“禪窗麗午景,蜀井出冰雪。坐

客皆可人,鼎器手自潔J說的便是他在場州石塔寺參加茶會的事情。

⑤可以這么說吧,在宋朝,上至皇室貴族,下至販夫走卒,都以

飲茶為生活時尚。難怪宋徽宗要夸口說:“(本朝)縉紳之士、韋布之

流,沐浴膏澤,熏陶德化,盛以雅尚相推,從事茗飲。故近歲以來,

采擇之精,制作之工,品第之勝,烹點之妙,莫不盛造其極。”

⑥也只有宋人敢說自己的茶藝“盛造其極”,因為在中國茶藝史

上,宋人的烹茶方式是獨一無二的,是歷史上的絕唱。Bo漢唐人雖

然也飲茶,但飲用的方式比較“粗暴”:將茶葉放入鍋里煮,并加入

姜、蔥、茱萸、薄荷、鹽等佐料。著《茶經》的陸羽將這種煮出來的

茶湯直接貶斥為“溝渠間棄水”。元明時期形成、流傳至今的泡茶法,

也過于樸實、簡易,難以發展成一套繁復的烹茶工藝。泡茶法所用的

茶葉,叫作“散茶”,宋代市場上也有“散茶”,但不流行,而以“團

茶”末茶”為主流。什么叫作“團茶”呢?即茶葉采摘下來之后,不是

直接焙干待用,而是經過洗滌、蒸芽、壓片去膏、研末、拍茶、烘焙

等一系列復雜的工序,制成茶餅,這就是“團茶”了。在制茶過程中,

茶葉蒸而不研,則是“散茶”;研而不拍,則是“末茶”。

⑦“團茶”制成之后,要用專門的茶焙籠存放起來。烹茶之時,

從茶焙籠取出茶餅,用茶槌搗成小塊,再用茶磨或茶碾研成粉末,還

要用羅合篩過,以確保茶末都是均勻的粉末狀。茶末研好之后,便可

以沖茶了。先用茶各將凈水燒開;隨后馬上調茶膏,每只茶盞舀一勺

子茶未放入,注入少量開水,將其調成膏狀。然后,一邊沖入開水,

一邊用茶憲(xian,炊帚,多用竹子做成)擊拂,使水與茶末交融,

并泛起茶沫。擊拂數次,一盞清香四溢的宋式熱茶就出爐了。這個烹

茶的過程,宋人稱為“點茶”。

⑧宋人精致的點茶技藝隨后傳入日本,便成了現在我們還能看到

的日本抹茶,日本《類聚名物考》便承認,“茶道之起……由宋傳入”。

而在中國本土,元代后由于點茶法逐漸被泡茶法取代,點茶法基本失

傳,今天我們只能通過傳世的茶圖來觀察宋人的點茶過程了。

⑨宋人將點茶的技藝,發揮到極致,又形成了一種叫作“分茶”

的高超茶藝。出色的分茶高手,能夠通過茶末與沸水的反應,在茶碗

中沖出各種栩栩如生的圖案。成書于北宋的《清異錄》記述說,“近

世有下湯運匕,別施妙訣,使湯紋水脈成物象者,禽獸、蟲魚、花草

之屬纖巧如畫,但須臾即就散滅。此茶之變也,時人謂之‘茶百戲'

"o有點像今日咖啡館玩的花式咖啡:利用咖啡與牛奶、茶、巧克力

的不同顏色,調配出有趣的圖案。元代后由于點茶法失傳,分茶法不

再盛行,經過后人不斷研究探索,直到2009年在中國本土才發掘并

恢復了“茶百戲”這一古老技藝。

⑩點茶對技藝的要求極高,因此,點茶也特別適合用于競技性的

“斗茶”。事實上,宋代斗茶之風盛行,不論是下層社會的市井人物,

還是上流社會的士大夫,只要有閑暇,都喜歡坐下來,擺上各種茶具,

煮水點茶,看誰茶藝更高超。

宋人斗茶主要是“斗色斗浮”,色是指點出來的茶湯色澤,“以

純白為上真,青白次之,灰白次之,黃白又次之”;浮則是指茶沫,

要求點出來的茶沫乳白如瑞雪,并且咬盞。所謂咬盞,即茶沫如“乳

霧洶涌,溢盞而起,周回凝而不動”,以咬盞最久者勝。當然,茶湯

的香氣、味道也很重要,范仲淹的《和章岷從事斗茶歌》就提到“斗

味斗香”:“斗余味兮輕醍醐,斗余香兮薄蘭芷J

(節選自吳鉤《新民說?風雅宋:看得見的大宋文明》,有刪改)

【材料二】

①不久前,“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入選人類非遺,“圍

爐煮茶”這類新興的吃茶方式逐漸風靡全國。圍爐煮茶“出圈”背后,

是“茶文化”逐漸被年輕人認同、喜愛,某種程度上也是對傳統茶文

化的傳承與創新,吸引了眾多“95后〃甚至"00后''走進茶館,學習

和體驗茶文化,帶動茶館業態出圈。

②“市場看準圍爐煮茶這一中式飲茶方式中蘊含的情緒價值。”

美田新興玩樂項目負責人分析。她認為,一是這個產品足夠新奇,炭

爐、茶壺和烤物,簡簡單單就能營造出中式傳統生活的氛圍感和儀式

感,滿足年輕人拍照打卡的需求;另一方面,它提供了一種舒適溫暖

的社交方式,體驗慢生活成為其核心要義,更寄托了消費者對“歲月

靜好”的向往。

③圍爐煮茶改變了年輕人對喝茶的認知,而且,這類全新的飲茶

文化,對于年輕人夾說消費壓力不會很大,大家也更愿意去嘗試。也

許未來,年輕人會因這份體驗喜歡上茶文化,那圍爐煮茶的意義就達

至!I了。

(摘自俱鶴飛《“圍爐煮茶”火出圈,年輕人熱捧的是什么?》,

有刪改)

材料三】

①近年來,我國對非遺的保護支持力度不斷加大,但是光保護是

不夠的,在各種新文化和外來文化的沖擊下,非遺要不斷創新,緊跟

時代的步伐,才不會被時代拋棄。

②非遺創新,新在工藝設計。就拿苗繡來說,如果在保留原有民

族刺繡風格的基礎上,結合現代審美,設計新紋路,形成新風格,推

出新樣式,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非遺走進大眾眼球的可能性。

③非遺創新,新在傳播手段。互聯網的出現和發展打破了空間的

桎梏,使得非遺能夠為更多人了解和學習。比如“李子柒”團隊就利

用了短視頻平臺,向大眾展示了很多傳統手工藝。

④非遺創新,新在創意整合。“非遺+文創”是近年來的一個熱詞,

不妨從非遺文化中提取出關鍵元素,應用于產品設計或廣告設計中,

通過創意設計,開發出具備審美和實用雙重屬性的文化產品。比如很

多博物館已經將文物的創意設計放在了主攻位置,利用文物的原型加

入現代時尚元素,就成了當下受到年輕人廣泛追捧的“國潮文化二

(摘自冉昕怡《非遺創新,應“新”在何處?》,有刪改)

10.結合上述材料,判斷下列有關茶藝知識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

A.在中國茶藝史上,宋人的烹茶方式是獨一無二的,它完全超

越和取代了唐代的煮茶法,比元代形成、流傳至今的泡茶法更高明。

B.元代后,由于點茶法逐漸被泡茶法取代而基本失傳,現在我

們在中國本土能體驗到的茶百戲是2009年才發掘并恢復的。

C.茶百戲是在分茶基礎上用清水畫畫的藝術,茶湯中圖案的形

成與分茶時茶湯的泡沫有密切關系,其瑰麗多變的花紋受人喜愛。

D.宋人斗茶主要是“斗色斗浮”,茶湯色澤以純白為上,點出來

的茶沫要乳白如瑞雪,并且咬盞,而茶湯的香氣、味道則并不那么重

要。

11.材料一中劃橫線的A、B兩處分別運用了什么說明方法,有

何作用?

12.材料一的作者吳鉤是宋史研究者,也是知名暢銷書作家,請

結合材料具體內容,分析其語言特點。

13.“圍爐煮茶”是傳統茶藝的新玩法,近年來風靡全國,特別

受到年輕人們的熱捧,請結合材料二,談談你對這一現象的看法。

14.有人認為,當下年輕人對“圍爐煮茶”的熱捧會隨時間推移

而淡去,茶藝還是有失傳的可能,而其他辛遺文化也面臨著相似的窘

境。請結合上述材料和生活體驗,從下列寧波非遺文化中任選一種,

提幾點保護和傳承方面的建議和舉措。

A.懈浦船鼓B.蛟川走書C.鎮海虎頭鞋

我選擇(),建議與舉措:

二、閱讀下面非連續性文本,完成10T3題。(12分)(試題來

源:河南鹿邑縣2024中考一模試題)

【文本一】

“圍爐煮茶”爆火,見證傳統文化魅力

①“暖陽午后照窗斜,三五知交聚飲茶。清茗一杯詩互和,人生

漫訴話無涯隨著我國申報的“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

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圍爐煮

茶”也晉升為頂流,成為眾多年輕人的“寵兒工

②“圍爐煮茶”爆火是傳統文化魅力的見證。究其流行原因,一

方面,是其滿足了當代年輕人多樣的需求「'圍爐煮茶”使悠遠、典雅

的茶文化與當代人別致、品質的生活需求相對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

的美好生活需要。同時,它也是一種“另類”的社交平臺。三五好友

圍在一起,無論是品茗嘮家常,“偷得浮生半日閑”,還是談論家國大

事,析“家事國事天下事”,都滿足了人們的社交需求。另一方面,

也是其深層次原因,它的爆火是傳統茶文化對中國人生活美學影響的

當代彰顯,與當今中國綜合國力不斷提高、國民文化自信日益增強密

不可分。

③泰戈爾說:“古老的種子,它生命的胚芽蘊藏于內部,只是需

要在新的時代土壤里播種。”不僅僅是茶文化,我們還應讓更多傳統

文化,諸如琴棋書畫、傳統戲曲在年輕群體中落地生根,而不能束之

高閣。讓更多古老種子在新時代土壤生根發芽。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

化的系統性保護是一項重大、重要舉措。我們不僅要立法建規、建章

立制,形成周密的制度體系,為其提供制度保障;還要推動人才的系

統性培養,讓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在一代代人手中發揚光

大。

④此外,如何讓頂流“常青”,而不是讓人們在“種草”后“拔草”,

也是一個迫在眉睫的問題。不妨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構建更加立體寬

廣的生長空間:其一,創新、豐富傳統文化的打開方式。借助新興社

交媒體、新型商業業態以及科技手段,豐富傳統文化的當代表達。其

二,拉近傳統文化與當代人的心靈距離和生活距離。傳統文化應時時

有、處處有,深刻融入人們的生活日常,讓“東方神秘之美"散發"煙

火氣”“市井味”;傳統文化還應日日新,與時俱進方能經久不衰、歷

久彌新。

【文本二】

傳統文化不能只是束之高閣,更需要走進民間,貼近百姓的生活。

譬如古香古色的院子,營造出“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的閑適;

自己動手煮茶,品味“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塵”的意境;茶盞空了

又滿,一杯杯茶水入口,“澆出胸中不語塵”,在這一方小院里,從快

節奏的生活工作中“偷得浮生半日閑"。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的碰撞

中,“圍爐煮茶”之所以能在現代人中流行,這正是人們追求傳統文

化、返璞歸真的寫照。傳統文化本質就是從人民群眾中來,最終也要

走入人民群眾中去C

古人認為,雪,凝天地之靈氣,無瑕至純,是煮茶的上品之水,

以柴薪燒化雪水烹茶,其味更清冽,更具穿透力,但對于多數現代人

而言,很難靜心去從清茶的苦中品味回甘c而通過“電陶爐替代火爐

”的創新方式,重新完善和定義新時代的“圍爐煮茶”,這難道不算茶

文化在當代生活場景下,可貴而美好的傳承與發展嗎同時,新的飲

茶方式不應局限于年輕人的社交場景,而應該喚醒更多人對傳統文化

的記憶,在保護傳承的同時推陳出新,像是將圍爐煮茶與手作文創、

野外露營、漢服體驗等元素相融合,讓更多人愛上煮茶背后的傳統文

化。不僅僅是茶文化,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都應當堅持守正創新,展

示中華民族的獨特精神標識,更好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

量。

10.下列對文本一和文本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文本一第②段首先提出論點,然后從滿足多樣化的需求、彰顯

生活美學兩個方面進行論證。

B.文本一第④段運用比喻論證,“‘種草'后‘拔草'”是比喻傳

統文化的熱度不能長久,熱過一陣子后就被人們遺棄。

C.文本二提出傳統文化不能只是束之高閣,更需要走進民間,貼

近百姓的生活。

D.文本二作者認為古人煮茶十分講究,煮茶要用火爐配以上品之

水,甚至用雪水烹茶,而今人用電陶爐煮茶,作者持否定態度。

1L文本一第①段用詩句引出論點,有何作用(2分)

12.文本一中第③④段的順序能否互換結合文本內容簡要分析。

(4分)

13.文本一和文本二在使傳統文化“常青”的方法上有何共識用

自己的話加以歸納c(3分)

三、閱讀下面的短文,回答6-8題。(試題來源:天津河西區

2024九下結課考題)

“中國茶”里的文化自信

①一杯“中國茶”,初品“色香味”,再品“精氣神:”茶和

天下"的文化,“清靜和雅”的理念,屬于中國,也屬于世界。中

國茶文化博大精深,意蘊深厚,是值得挖掘的寶貴文化遺產。

②和而不同的豁達大度,是“中國茶”的鮮明特征。一茶多品,

一茶多技,一茶多用。制茶師根據當地風土,使用炒鍋、竹匾、烘籠

等工具,運用殺青、悶黃、渥堆、萎凋、做青、發酵、害制等核心技

藝,發展出綠茶、黃茶、紅茶、黑茶、白茶、烏龍茶六大茶類,以及

花茶等再加工茶計2000多種茶品,以不同色香味形滿足多種需求。

一片小小的茶葉,制茶師因地制宜,因茶而宜,充分發揮聰明才智,

使“南方佳木”精彩紛呈,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各具特色,各

美其美,美美與共。放眼祖國大地,秦嶺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東,

大江南北、西南邊陲、華南沿海,10多個省市,一方水土養一方茶,

都有引以為榮的地方茶,在祖國大茶園里爭奇斗妍,香飄人間。不同

地區的人們相互欣賞,在一酬一伙中顯示出豁達火度。

③謙和禮敬的處世哲學,足“中國茶”的文化內核。盡生活節奏

加快,人們喝茶不再像過去那么講究,但茶在中國人日常生活中無處

不在,隨著國潮在總輕人中的復興,喝茶的場景也得以不斷豐富和拓

展。在社交以及婚慶、拜師、祭祀等重要場所,喝茶作為一種重要禮

儀傳承至今,影響持久而深遠。合作伙伴以茶會友,以茶敬禮,在謙

和中達成雙贏;師徒結對以茶見證、以茶敬師,在崇敬中升華情感;

婚慶大典以茶祝福,以茶敬上,在和睦中見證幸福。謙和禮敬的處世

哲學,在茶的推杯換盞中長達得淋漓盡致,充分釋放中國茶文化獨特

魅力,以此為我體也實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很多外國友人

在品嘗中國茶醇厚甜美的同時,也為這種謙和禮敬的茶文化而折服。

向世界傳遞謙和禮敬的價值觀,這正是“中國茶”的文化力量。

④交融互鑒的文明共享,是“中國茶”的價值追求。早在店宋時

期,源自中國的茶以及茶文化就通過茶馬古道等,翻山越嶺、漂洋過

海,傳遍全球,為世界所共享,從而推動實現中華文化與世界文化的

互動交融。現在,中國茶已成為世界經濟文化交流的和平使者,據統

計,全球至少有50多個國家種茶,有120多個國家從中國進口茶葉,

全球喜歡飲茶的人數超過50多億。世界友人通過一片茶葉了解中國

的地大物博,感知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以茶為媒,推動文明交流互

鑒,豐富了人們的精神生活,也將讓彼此共享更多元美好的未來。

⑤茶與國人相伴幾千年,行走全世界數萬里。《神農本草經》《茶

經》中的確切記載,讓我們找到了“中國茶”的文化源頭;蘇軾等

文人墨客為其留下的名篇佳作,讓我們銘記“中國茶”的流光溢彩:

新時代以茶賦能發展,讓我們感知致富茶、幸福茶的生生不息…一杯

“中國茶”,和而不同、謙和禮敬、交流互鑒,氤氧的文化自信和文

化魅力,必將為世界更多人民認可,為共創多彩文明帶來更多啟發和

可能性。

(選自《光明日報》2022年12月12日,有改動)

6.下面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中國茶技藝發達,文化博大精深,意蘊深厚;品中國茶既能

品“色香味”,也能品“精氣神”。

B.中國茶有六大茶類、兩千多種茶品,我國從南到北許多省市

都有自己引以為榮的地方茶。

C.中國茶及茶文化早在唐宋時期就通過茶馬古道等走向世界,

為世界所共享,從而推動實現中華文化與世界文化的互動交融。

D.和而不同的豁達大度,謙和禮敬的處世哲學,交融互鑒的文

明共享,蘊含了“中國茶文化”的文化自信和文化魅力。

7.下面對文中畫線句子使用的說明方法及作用的分析,正確的

一項是()

A.使用列數字的說明方法,說明中國茶是獨一無二的產品,豐

富了世界人民的精神生活。

B.使用作比較的說明方法,說明中國茶是獨一無二的產品,豐

富了世界人民的精神生活。

C.使用列數字的說明方法,說明中國以茶為媒,推動中華文化

與世界文化的交融互鑒、文明共享。

D.使用作比較的說明方法,說明中國以茶為媒,推動中華文化

與世界文化的交融互鑒、文明共享。

8.下面對于文章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本文采用邏輯順序,條分縷析地說明了中國茶文化的豐富內

涵。

B.茶在中國人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在,喝茶的儀式一直都很講究,

不懼繁文緡節。

C.文中引用陸羽《茶經》,進一步說明“中國茶”入選非物質文

化遺產是實至名歸C

D.木文采用總分總的結構,中間以并列式進行架構,條理清晰,

語言典雅。

四、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5-17題。(10分)(試題來源:

廣東高州市2024年中考一模試題)

小語為了了解非遺傳承的具體情況,他搜集了四則資料,請你一

起完成相關學習任務。

材料一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傳并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

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以及與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實物

和場所。可以是傳統口頭文學、美術書法等藝術形式,也可以是禮儀

節慶等民間風俗。

材料二

文化和旅游部近日確定并公布了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單,共1082人。

入選名單的1082人中,80歲以上的107人,70?79歲的237人,

60?69歲的287人,40?59歲的444人,40歲以下的7人;平均年

齡63.29歲。其中,少數民族的有339人,占比31%;男性820人,

女性262人。各省新入選傳承人中,最多的浙江省有74人,最少的

海南省有5人。

(來源:《光明日報》2018年5月17日,有刪改)

材料三

高州木偶戲現在面臨生存危機和失傳的危險。社會轉型,強勢經

濟沖擊,文化多元化,青年人娛樂取向轉變,觀眾劇減使高州木偶戲

生存發生危機,木偶藝術后繼乏人,一些著名木偶藝人后代不愿繼承

衣缽,社會上也難找人傳承,高州木偶戲確實面臨著消亡的危險。

(來源搜狗百科,有刪改)

材料四

“非遺文化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當下各級政府

已經把非遺保護和創新發展作為講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故事,推動中

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的重要抓手。”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藝美術大

師、定瓷非遺技藝傳承人龐永輝在接受新華網采訪時說。

“今年我們已經組織了幾場定瓷文化進校園活動,工藝大師現場

講解、教學,師生近距離觀覽、體驗,大家充滿了對陶瓷制作工藝的

好奇。”龐永輝說,教育部門應牽頭組織,鼓勵非遺傳承人走進校園,

增強孩子們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激發青少一代對中華優秀傳統

文化的熱愛和非遺技藝的興趣。

(來源:《新華網》2023年3月6日,有刪改)

15.結合材料一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定義,以下不屬于非

物質文化遺產的一項是()(3分)

A.化州跳花棚,B.冼夫人信俗。

C.信宜鎮隆飄色。D.高州筆架山。

16.結合材料及生活,談談該如何傳承弘揚非物質文化遺產。(3

分)

17.小語在搜集資料的過程中,發現“圍爐煮茶”備受青年追捧,

為非遺“茶文化”的傳承注入青春力量。依如何看待這種傳承方式?

結合補充材料,發表你的看法。(4分)

補充材料:

時下流行的“圍爐煮茶”,就是同三兩好友一起圍著火爐,煮上

一壺茶,再烤上柿子、橘子、紅薯、花生、紅棗、板栗等水果零食,

舉杯慢飲,促膝長談。

圍爐煮茶自古就有,蘇東坡筆下“紅焙淺甌新火活,龍團小碾斗

晴窗”就是指雪天煮茶。當然現在的“圍爐煮茶”是將傳統文化元素

融入現代生活,將飲茶的文化深入生活中c圍爐煮茶,煮的是年輕人

對非遺茶文化的興趣。

【答案】

一、10.B(A.原文⑥段中提到“宋人的烹茶方式是獨一無二

的,是歷史上的絕唱“,但并沒有說它“完全超越和取代了唐代的煮

茶法”,也沒有說它比“元代形成、流傳至今的泡茶法更高明;原文

只是強調了宋人烹茶方式的獨特性,并沒有對唐代的煮茶法和元代的

泡茶法進行評價和比較;

C.結合⑨段中“宋人將點茶的技藝,發揮到極致,又形成了一種

叫作'分茶'的高超茶藝。出色的分茶高手,能夠通過茶末與沸水的

反應,在茶碗中沖出各種栩栩如生的圖案”的內.容可知,并不是“用

清水畫畫”;

D.結合段中“宋人斗茶主要是‘斗色斗浮<色是指點出來的茶

湯色澤,……當然,茶湯的香氣、味道也很重要”可知,選項中“香

氣、味道則并不那么重要”表述錯誤;)

11.A處運用了作引用(或舉例子)的說明方法,引用了《東京

夢華錄》和《清明上河圖》中的語句,有力地說明了“宋時的城市,

滿大街都是茶坊、茶肆”這一特點,使文章更加真實可信。

B處運用了作比較的說明方法(作引月或舉例子也可,根據不同

的說明方法具體分圻),將宋人飲茶的方式和漢唐朝、元明時期進行

比較,從而突出說明“宋人烹茶方式的獨一無二,是歷史上的絕唱”

這一特點,使讀者留下更加鮮明而深刻的印象。

12.(1)語言典雅優美。文中常引用古詩文,文白夾雜,增添

了文章的文采和詩意。如文中引用宋人筆記《南窗紀談》與《萍洲可

談》來說明宋代普通百姓平常接待客人必用茶飲的習俗,引用蘇軾的

詩歌來說明宋朝文人雅集品茶必不可少的特點。(2)語言通俗易懂,

親切自然。文中使用“可以這么說吧““難怪”等偏口語化的語言,還

使用加引號的“粗暴”等網絡詞匯形容漢唐人的飲茶方法,十分接地

氣。(3)語言嚴謹科學。如“宋時的城市,滿大街都是茶坊、茶肆,

就如今天城市中幾乎每一個熱鬧處都會有咖啡廳”,“幾乎”表示限定,

表明今天城市中每個熱鬧處基本上都會有咖啡廳,但不排除有些城市

熱鬧處沒有咖啡廳的可能,語言科學而嚴謹。

13.我認為這種現象是積極有益的,值得肯定和提倡。首先,圍

爐煮茶受熱捧,表明茶文化逐漸被年輕人認同和喜愛,這有利于我國

傳統茶藝文化的保護、傳承和創新。其次,圍爐煮茶一定程度上彰顯

了一種社會生活美學,在簡單便捷而消費壓力低的情況下,不失為一

種當代生活美學的追求范式;再次,圍爐煮茶爆火的原因之一是這種

中式飲茶方式中蘊含著情緒價值,既能滿足年輕人拍照打卡的需求,

也能提供舒適溫暖的慢生活體驗。這種新式的飲茶文化,一定程度上

能緩解現代人生活的壓力,提升幸福感。

14.①.示例一a.蟹浦船鼓②.(1)開設蟹浦船鼓三E遺

夜校課程,讓更多人能參與和體驗;(2)可以將蟹浦船鼓引入社區活

動,豐富市民業余生活;(3)通過拍攝蟹浦船鼓的宣傳片,發布在抖

音、小紅書等新媒體上,讓更多人深入了解。

示例二:b.蛟川走書(1)可以將蛟川走書這一地方戲曲和現

代流行音樂相結合,創造出讓年輕人更喜愛的新型地方戲曲形式。(2)

邀請蛟川走書非遺傳承人進校園開設選修課,讓學生體驗曲藝之美;

(3)可以將蛟川走書表演拍攝成短視頻,發布在小紅書等新媒體上,

讓更多人了解和喜愛。

示例三:c.鎮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