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地理熱點《淡水湖、鹽湖相互轉化過程》_第1頁
2022年高考地理熱點《淡水湖、鹽湖相互轉化過程》_第2頁
2022年高考地理熱點《淡水湖、鹽湖相互轉化過程》_第3頁
2022年高考地理熱點《淡水湖、鹽湖相互轉化過程》_第4頁
2022年高考地理熱點《淡水湖、鹽湖相互轉化過程》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頻考點37725個必考的高考地理過程--11.淡水湖、鹽湖相互轉化過程①淡水湖→咸水湖→鹽湖:內陸地區,氣候干旱,降水量減少,蒸發量增大;人類活動用水量增加,入湖徑流量減少;湖泊水位不斷下降,外流湖變成內流湖,徑流攜帶鹽分不斷匯入積累,鹽度不斷增加,逐漸變成咸水湖,最終形成鹽湖。②咸水湖→淡水湖:沿海地區,古海洋遺跡湖(如西湖);后來由于沙壩、沙洲、沙島的形成或人工河口壩的建設;導致湖泊與海洋分離;由于徑流不斷匯入,鹽度不斷降低,逐漸變成淡水湖。【拓展提升】柴窩堡湖是烏魯木齊市最大的淡水湖,而位于其東南20千米處的鹽湖卻是咸水湖。近年來,柴窩堡湖面積出現明顯萎縮,鹽度卻未發生明顯變化。圖左圖為柴窩堡湖流域簡圖,右圖為相關水文和氣象資料,據此完成下面小題。1.近年來柴窩堡湖明顯萎縮的主要原因是(

)A.農田截流灌溉 B.氣候逐變暖 C.過度開采地下水 D.周邊冰川萎縮2.柴窩堡湖成為淡水湖的主要原因是(

)A.山地降水較為豐富 B.有地下徑流與鹽湖相通C.氣溫低,蒸發微弱 D.周邊冰雪融水匯入量大3.據材料推測柴窩堡湖湖盆的形態可能是(

)A.壟槽相間 B.岸陡底緩 C.岸緩底深 D.寬闊平坦【答案】1.C2.B3.B【分析】1.由圖四圖例可知,柴堡湖的地下水位變化呈現負值不斷減小,說明地下水位深度不斷降低,會導數補給湖泊水量減少基至沒有,湖縮主要原因是過度開采地下水,C項正確。根據地形圖,圖中沒有河流注入湖中,所以不存在農田截流灌溉一說,A錯誤。近幾年來氣候呈現逐漸變暖趨,但不是本題的主要原因,B錯誤。周邊山脈海拔低,形成冰川較難,所以冰川萎縮影向小,D錯誤。故選C。2.該區域位于溫帶大陸性氣候區,降水并不豐富,A錯。該地區氣候干燥,故蒸發旺盛,C錯。周邊有季節性冰雪融水,但水量并不是很大,D錯。柴堡湖鹽分處于動態平衡中,說明淡水補給大于流出,而圖中又給了地下水位變化,所以最有可能為地下水補給,有地下徑流與鹽湖相通,B正確。故選B。3.該湖位于等高線之間,且等高距較小,說明湖底平坦,而壟槽相間是受到構造運動形成,與事實不符,故排除A。湖泊邊緣西北方向,等高線密集,所以岸陡底緩,B正確、C錯誤。該湖岸邊并不平坦,D錯誤。故選B。美國大鹽湖是大盆地地區最大的咸水湖,大鹽湖干燥的自然環境與著名的死海相似。一萬多年前,它曾經是一個比現今面積大20多倍的淡水湖。據此完成下列各題。4.大鹽湖由淡水湖演變為咸水湖的自然原因是①氣候變干,降水減少

②海水入侵,鹽度增加③冰川消退,湖水補給減少

④蒸發增強,蒸發量大于補給量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5.如果該流域大量種植耐旱植物,可能會導致A.鹽湖面積縮小 B.湖水富營養化加重 C.湖水鹽度減小 D.湖面實際蒸發量增大【答案】4.C5.A【解析】4.讀圖可知大鹽湖離海遠,有山脈阻擋,因此不是海水入侵,導致的鹽度增加,②錯誤;氣候變干,降水減少;冰川消退,湖水補給減少;蒸發增強,蒸發量大于補給量都會導致鹽度增大,①③④對。故選C。5.如果該流域大量種植耐旱植物,會消耗大量的地下水,引河水灌溉會使入湖水量減少,可能會導致鹽湖面積縮小。故選A。侯馬-運城盆地是渭河盆地的東延部分,盆地東延時被中條山分割成北面的侯馬一運城盆地和南面的三門盆地,統稱汾渭盆地。侯馬盆地居北,有汾河穿越而入黃河;運城盆地坐南,有涑水河注入,但未通黃河,盆地封閉,湖水于中條山前咸化成鹽湖。下圖為侯馬-運城盆地南北向剖面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6.與侯馬盆地相比,運城盆地(

)A.沉積物層理結構不明顯 B.河流下蝕作用更強 C.河流挾帶的沉積物更少 D.沉降作用更加顯著7.推測圖示地區基巖之上最老的巖層是(

)A.盆地內礫石層 B.盆地內黏土層 C.臺地粉砂層 D.臺地古黃土8.侯馬盆地內未形成咸水湖,其主要原因是(

)A.位于斷裂帶內,湖水下滲嚴重 B.與外流河相通,湖水大量外泄C.湖水蒸發旺盛·湖泊干涸消失 D.古黃土層侵蝕,湖泊淤積消失【答案】6.D7.C8.B【解析】6.由圖可知,兩盆地沉積物層理結構都比較明顯,A錯誤。據圖無法比較河流下蝕作用強弱,B錯誤。與侯馬盆地相比,運城盆地厚度更大,表明運城盆地河流挾帶的沉積物更多,沉降作用更加顯著,C錯誤,D正確。故選D。7.由圖可知,峨眉臺地上粉砂層緊鄰基巖分布,表層有古黃土層分布,而兩側盆地的礫石層、砂層、黏土層都是地質作用后期在外力作用下形成的巖層,故臺地粉砂層最老,C正確,A、B、D錯誤。故選C。8.由材料“侯馬盆地居北,有汾河穿越而入黃河”可知,侯馬盆地下陷后的積水大量外泄,所以未形成咸水湖,B正確。位于斷裂帶內,湖水下滲嚴重,主要影響湖水水量,不會影響湖水鹽度,A錯誤。“有汾河穿越而入黃河”,表明該地有水,并未干涸,C、D錯誤。故選B。二、綜合題9.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2021年暑假,某校地理研學旅行小組到青海柴達木盆地開展以“探秘茶卡鹽湖”(左圖)為主題的考察活動。研學小組了解到:因地殼運動青藏地區由海洋抬升為高原,在些低洼地帶形成了許多湖泊,茶卡鹽湖就是其中之一。晚冰期時(指晚更新世末次冰期的結束時期,距今約1~1.5萬年前),茶卡鹽湖一度為淡水湖。全新世(約1~1.2萬年前開始至今)隨著氣候轉暖,茶卡鹽湖開始萎縮,逐漸演化為咸水湖。茶卡地區多年平均降水量為210mm,年蒸發量可達20m。茶卡鹽湖水深季節變化大,枯水期大部分湖面無湖表鹵水,豐水期平靜的湖面象鏡子一般倒映著藍天白云,遠處水天相接,鹽湖與雪峰交相輝映,形成¨夭空之镋”的美景。右圖為研學旅行成員在茶卡鹽湖拍攝的“天空之境”的照片。(1)地殼抬升是控制茶卡鹽湖形成的主導因素。說明地殼抬升對茶卡“海洋→湖泊→內陸湖→鹽湖”演變過程的影響。(2)氣溫變化對于茶卡鹽湖的演化起重要作用。從氣溫變化的角度,分析晚冰期到全新世茶卡由淡水湖演化為咸水湖的原因。(3)指出研學旅行小組成員拍攝“天空之鏡”美景須具備的氣象條件。【答案】(1)地殼抬升使海水在低洼處匯集,形成湖泊;湖泊周圍山地隆起,湖水不能外泄,降水減少(氣候變干),形成內陸湖;(湖水不能外泄),入湖河水攜帶的鹽類物質在湖泊不斷積累,形成鹽湖。(2)晚冰期氣溫低,湖面蒸發弱;周圍高山冰川廣布,冰雪融水補給量大;補給量大于蒸發量,形成淡水湖。全新世氣溫升高,湖面蒸發加劇;山地冰川退縮,冰雪融水補給減少(導致湖泊萎縮);湖泊蒸發量大于補給量,形成咸水湖。(3)選擇雨季(7~9月),鹽湖上有覆水;天氣晴朗(雨過天晴),空氣透明度高無風(或風力微小),湖面平靜。【分析】(1)鹽湖的形成是由于地殼運動,青藏高原從前是海洋的一部分,經過長期的地殼運動,這塊地面抬起變成了世界上最大的高原,結果海水留在了一些低洼地帶形成了湖泊;地殼的進一步隆起,使湖泊周邊的山地隆起,湖水不能外泄,且降水減少,湖泊成為內陸湖;入湖的湖水帶來的鹽類物質在湖泊沉積,使鹽度升高,形成鹽湖。(2)晚冰期積累大量的冰川,后來氣溫上升,冰川融化,冰雪融水補給量大,湖水補給大于蒸發,湖泊為淡水湖;到全新世氣溫更高,蒸發加強,山地冰川消退,冰川融水量減少,湖泊補給量減少,蒸發量大于補給量,湖泊演變為咸水湖。(3)要拍出天空之鏡的效果,條件:湖面有覆水,最好是雨季;天氣要晴朗,故要在雨后,雨過天晴;湖面要平靜,也即要無風。10.閱讀材料,回答問題。美國西部的大盆地內多沙漠和鹽湖。大鹽湖是美國最大的內陸咸水湖。末次冰期時,它曾經是一個比現在大20倍的淡水湖。冰后期變成內陸湖,最后留下的形成了現在的大鹽湖、猶他湖、塞維爾湖和拉什湖。下圖示意大鹽湖所在區域的自然環境。(1)從氣候變化的角度,說明大鹽湖由淡水湖演化成內陸湖的過程。(2)如果未來氣候持續變暖,推測大盆地內鹽湖的變化。(3)分析大鹽湖的演化對周圍地區自然環境的影響。【答案】(1)末次冰期時,氣溫較低,周圍高山冰川廣布,夏季有大量冰川融水注入湖盆。冰后期隨著全球氣溫升高,冰川消退,夏季湖水補給減少,加之蒸發加劇,湖水水位下降,外流通道被切斷,大鹽湖演化成內陸湖。(2)氣候持續變暖,蒸發加劇,湖泊蒸發量遠大于補給量,水位下降、湖面萎縮,有些鹽湖演化成鹽沼,甚至完全干涸。(3)湖面縮小導致周圍地區更加干旱,荒漠化加劇;生物多樣性減少;植被減少,大風天數增多;湖床裸露,增加了新沙源,沙塵暴天氣多發;周圍區域溫差增大等。【分析】(1)注意“氣候變化”的角度限定。根據材料從“末次冰期、冰后期”大鹽湖氣溫導致的湖泊水量收支兩方面分析。大鹽湖湖水鹽度變化最劇烈時期是在末次冰期前后,淡水湖時期,水量為現在的20倍,說明末次冰期時,氣溫較低,周圍高山冰川廣布,夏季有大量冰川融水注入湖盆,補給量大于蒸發量,收入大于支出,湖水水量大,鹽度低。冰后期隨著全球氣溫升高,冰川消退,夏季湖水補給減少,融化量少,氣溫較高,蒸發加劇,湖水水位下降,水量減少,鹽度變大,外流通道被切斷,大鹽湖演化成內陸湖。(2)抓住“變暖”執因索果依次推理即可,但要推斷出鹽湖演化的結果,即“鹽沼、甚至干涸”。未來氣溫持續升高,蒸發量繼續加大,受地形及大氣環流影響,降水少,而冰川消融,補給量繼續減少,使得大盆地內的湖泊蒸發量大于補給量,湖泊水位繼續降低,鹽度會進一步升高,有的成為鹽沼甚至消失。(3)運用自然環境的整體性原理,以“大鹽湖的演化”為“因”,以氣候、植被、地貌、生物等要素為“果”建立前因后果的聯系。湖面縮小導致蒸發量變小,空氣中濕度變小,周圍地區更加干旱,荒漠化加劇;湖泊萎縮,水生生物減少,周邊地區生態環境的變化,導致生物多樣性減少;周邊地區土壤水分減少,植被減少,地表變得更加干燥,防風作用差,大風天數增多;湖床裸露,鹽類物質及湖底泥沙出露,增加了新沙源,沙塵暴天氣多發;湖泊水位降低,水量減少,對周邊小氣候的調節作用減弱,周圍區域溫差增大等。11.閱讀圖文資料,回答下列問題。大鹽湖是北美洲第一大鹽湖,它位于美國西部風華達山和瓦薩啟山之間的盆地中,行政區屬于猶他州,該湖距州府鹽湖城40km。大鹽湖形成于14500年前后,古時是一個巨型淡水湖,目前的大鹽湖位于古湖的東北部,古湖殘留水體。近代該湖平均水面為3885平方公里,最高水位差值為1000平方公里。湖水平均海拔高度1281m,最低水位年為1963年,為1278.25m,高低水位差值為6.65m。下圖為大鹽湖流域示意圖。(1)請判斷該湖及周邊是哪一種水循環類型,并說明原因。(2)該湖的主要補給類型是什么?該湖水位季節變化有什么特征?(3)請說明該淡水湖為什么變成了現在的咸水湖?(水循環知識)【答案】(1)陸地內循環。理由:大鹽湖流域處于高原山間盆地,地形閉塞,海洋水汽難以到達,降水稀少。(2)主要補給類型:冰川、積雪融水補給;水位季節變化特征:春季水位升高,夏季升至最高,冬季水位最低。(3)大鹽湖流域氣候干旱,降水少,冰川消退,湖水補給減少;蒸發旺盛,蒸發量大于補給量;大鹽湖為內流湖,鹽分隨徑流匯入而不斷積累。【分析】(1)由圖可知,大鹽湖流域位于北美西部高原山間盆地,由于海拔高,加上周圍山地阻擋,水汽難以到達。因此該流域水循環類型為陸地內循環。(2)河流的補給類型有雨水、冰川融水、積雪融水、湖泊水、地下水等,大鹽湖流域地表湖泊不發育,但有冰川、積雪融水和地下水。地下水補給是比較穩定的補給水源;春季,季節性積雪融水補給;夏季,氣溫高,冰川融水量大;此外還有山地降水的補給。(3)從水循環的環節降水,蒸發量和徑流分析。從材料和圖中可以看出大鹽湖是內流湖,干燥的自然環境與死海相似,主要是周圍高大山脈阻擋,氣候干旱,降水少,現在周邊的冰川已消退,蒸發量遠超過河川補給量,同時鹽分隨徑流不斷匯入,所以湖水含鹽量增多,演變為咸水湖。12.圖A、圖B為R河流域及周邊地區圖。結合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R河上游穿行于山區,年均降水量約為200~500mm;中游流經高原,塑造了世界著名的大峽谷,峽谷平均深度達1600m;下游地勢低洼,平均年降水量不足lOOmm。R河被譽為該國“西南的生命線”。甲國在R河干支流上修建了近百座水庫和大型引水工程,促進了該國西部的城市和工農業的發展。材料二:大鹽湖是甲國大盆地地區最大的內陸鹽水湖(圖B)。一萬多年前,它曾經是一個比現在大20倍、主要接受冰川融水補給的淡水湖,如今周邊的冰川已消退。材料三:鹵蟲生存于高鹽水域,以藻類為食,是水產養殖的優質活體餌料,也是候鳥的食物來源。大鹽湖內鹵蟲資源豐富,80年代以來,隨著水產養殖業快速發展,大鹽湖鹵蟲產業規模不斷擴大。(1)說明R河被稱為該國“西南的生命線”的原因。(2)運用地理環境整體性的原理,分析R河徑流量減少對下游自然環境的影響。(3)運用水循環的相關知識,解釋大鹽湖由淡水湖演變為咸水湖的原因。(4)你是否贊同繼續在大鹽湖發展鹵蟲捕撈業。請表明態度并說明理由。【答案】(1)科羅拉多河流經干旱、半干旱荒漠地區,為沿岸城市提供了生產、生活用水;為沿岸地區農業生產提供了灌溉水源;穿行于深山峽谷之中,水流湍急,開發的水電,為社會經濟發展提供了充足的能源;奇特的峽谷河流地貌促進了旅游業和博彩業的發展。(2)徑流量減少,地下水位下降;海水倒灌,土壤鹽堿化加劇,水質變差;來水來沙的減少,使沿岸土地肥力下降,河口附近海域漁業資源減少;海水入侵,海岸線侵蝕加劇;濕地減少,影響動植物的生長與棲息;蒸發旺盛,氣候更加干旱,大陸性增強;荒漠化加劇,下游生態環境趨向惡化。(3)大鹽湖流域氣候干旱降水少,冰川消退,湖水補給減少;蒸發旺盛,蒸發量大于補給量;大鹽湖為內流湖,鹽分隨徑流匯入而不斷積累。(只要從水循環的補給、蒸發、地表徑流三個環節回答正確者,均可給分)(4)贊成:鹵蟲資源豐富,市場需求大,經濟價值高,技術成熟,增加就業等。不贊成:讓鹵蟲自然生長,維護生物鏈的穩定,保護濕地,保護生物多樣性等。【分析】(1)被稱為“西南的生命線”,主要是科羅拉多河對西南地區水資源供給和社會經濟發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年均降水量約為200~500mm”、“下游地勢低洼,平均年降水量不足100mm”,說明科羅拉多河流經地區降水量較少,為干旱、半干旱地區,河水是沿岸地區生產、生活的主要水源;降水少,農業生產的灌溉水源主要是靠引用河水;上游降水量大,河流流量大,且“上游穿行于山區”,落差大,水流急,修建了大量水電站,為西南部社會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充足的能源供應;“塑造了世界著名的大峽谷”,科羅拉多大峽谷地貌奇特,吸引了大量游客前來觀看,促進了旅游業的發展,并帶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2)若河流流量減少,河流水量少使下滲量減少,導致地下水位下降;入海口河流水量減少,水位降低,海水更容易倒灌,海水鹽度高,使河水鹽度增大,淡水資源減少,并增加了土壤含鹽量、加劇了土地鹽堿化;水量減少,河流搬運泥沙能力減弱,為沿岸地區提供肥沃土壤的能力下降,入海口來水來沙量減少,帶入入海口附近的營養物質減少,使河口地區漁業資源減少;河流水位降低,海水入侵更頻繁,海水對海岸地區土壤的侵蝕能力增強;河流水量減少,沿岸地區河湖、水庫等濕地面積減少,濕地為生物提供棲息地和食物的能力下降,導致生物資源、生物多樣性減少;河流中下游地區緯度較低,氣溫高,蒸發旺盛,河流水量減少將導致沿岸地區氣候變得更加干旱,氣溫日較差、年較差增大;水資源短缺,使干旱、半干旱地區更容易出現土地荒漠化現象。(3)由淡水湖演變為咸水湖,說明湖泊鹽度增大,原因可從湖泊來水量和排鹽能力方面思考:讀圖,大鹽湖深居內陸、為高原盆地,水汽難以進入,氣候干旱降水少,再加上“如今周邊的冰川已消退”,湖泊的淡水補給量小;內陸高原地區,降水少,晴天多,太陽輻射強,蒸發旺盛,蒸發量大于補給量,使湖泊的淡水量不斷減少;大鹽湖為內流湖,大量營養鹽分被河流帶入,但沒有河流將鹽分帶出,鹽分在湖泊中不斷積累,鹽度逐漸增大形成咸水湖。(4)注意做答方法,首先表明自己的觀點,再找出支持自己觀點的理由,觀點與理由要對應。贊成,則從該地發展鹵蟲捕撈業的有利區位條件和積極影響方面找理由:“大鹽湖內鹵蟲資源豐富”,資源豐富;鹵蟲“是水產養殖的優質活體餌料”,經濟價值高,隨著水產養殖業的快速發展,鹵蟲的市場需求量不斷增大;該地捕撈鹵蟲的經驗豐富、技術先進;發展鹵蟲捕撈業,有利于增加就業機會和增加當地居民的收入。不贊成,則從該地發展鹵蟲捕撈業的不利區位條件和消極影響方面找理由:過度捕撈鹵蟲,會導致鹵蟲資源減少,鹵蟲“是候鳥的食物來”,讓鹵蟲自然生長,有利于維護生物鏈的穩定,為水生生物的生長和鳥類的生長提供食物供應,從而保護湖區生物多樣性;捕撈過程可能會造成湖泊污染等,停止捕撈有利于保護湖泊。13.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問題。為了解區域自然地理特征并認識自然地理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某地理實習小組在美國西部地區進行了野外考察。下圖提供的是考察路線(R地→舊金山→鹽湖城)及周邊區域自然地理環境的相關信息。(1)與舊金山相比,R地的氣溫有何特點,并指出該特點形成的影響因素。(2)根據內華達山脈(中部)地形剖面圖,分別比較B處與A、C兩處年降水量的大小,并說明理由。(3)推測大鹽湖由淡水演變為咸水湖的原因。【答案】(1)冬季氣溫略低,夏季氣溫較高;氣溫年較差較大;影響因素:海陸位置;地形(谷地);(2)B處大于A處,理由:B處海拔較高,易形成地形雨;B處大于C處,理由:B處位于迎風坡,C處位于背風坡;(3)大鹽湖流域氣候干旱降水少,冰川消退,湖水補給減少;蒸發旺盛,蒸發量大于補給量;大鹽湖為內流湖,鹽分隨徑流匯入而不斷積累。【分析】(1)由圖中左側兩地月平均氣溫曲線和降水量圖可以判斷,R地冬季氣溫略低,夏季氣溫較高;氣溫年較差較大。舊金山離海近,受海洋影響明顯。R地離海遠,且位于山谷,氣溫季節差異大,故兩地的溫度差異是由于海陸位置和地形差異造成的。(2)根據地形剖面圖可以判斷,B處降水大于A處,理由:B處海拔較高,氣流受地形抬升作用明顯,易形成地形雨;B處大于C處,理由:B處位于迎風坡,降水多,C處位于背風坡,氣流下沉,降水少。(3)從水循環的環節降水,蒸發量和徑流分析。從材料和圖中可以看出大鹽湖是內流湖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