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規中主要檢測項目介紹_第1頁
血常規中主要檢測項目介紹_第2頁
血常規中主要檢測項目介紹_第3頁
血常規中主要檢測項目介紹_第4頁
血常規中主要檢測項目介紹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血常規中主要檢測項目介紹血常規檢驗普遍性目的(了解血液中各細胞成分的變化,主要包括紅細胞、血小板、白細胞及其分類)檢查方法(扎指頭、耳垂,抽靜脈血血細胞自動分析儀)扎指頭血的優缺點(方便;采血量偏差大(20μl玻璃毛細管可相差20%以上)、微小凝血使血小板等減少明顯、消毒不好可以感染疾病)血液概述組成:血細胞(45%)55%血漿(水,鹽類如鉀、鈉、氯等電解質,球蛋白、白蛋白、纖維蛋白原等蛋白質類)紅細胞血小板白細胞來源:紅細胞μ紅細胞與血紅蛋白(紅細胞的功能主要是由血紅蛋白來完成的;血液呈現紅色,也正是因為紅細胞里含有這種血紅蛋白的緣故;血紅蛋白只有在紅細胞內才能發揮作用。)血紅蛋白的組成(血紅蛋白是一種結合蛋白,由一種被稱為珠蛋白的特殊蛋白質和一種含鐵的色素叫亞鐵血紅素組成,其中珠蛋白占96%,而亞鐵血紅素只占4%)貧血(血液中的紅細胞數量過少,或者紅細胞中血紅蛋白含量過少,都叫做貧血;貧血是由不同病因引起的一組綜合征,而非一種獨立的疾病。)紅細胞和血紅蛋白1.紅細胞與血紅蛋白增多相對增多絕對增多繼發性原發性由低氧血癥疾病產生,引起紅細胞代償性增加:心血管病、肺疾病血紅蛋白運氧能力降低:異常血紅蛋白病皮質激素刺激骨髓生成紅細胞:腎上腺皮質功能亢進骨髓功能亢進:真性紅細胞增多癥大量失水血漿量減少,血液濃縮:一般見于嘔吐、嚴重腹瀉、多汗、多尿、大面積燒傷等,多為暫時性增多。不同年齡貧血診斷標準目前國內都按單位容積外周血中血紅蛋白量低于正常值的下限,作為貧血的診斷依據。這一正常值的下限因性別、女性是否妊娠、年齡以及居住地海拔高度而有所不同。以上均以海平面計,海拔每增高l000m,診斷用血紅蛋白值升高約4%。知識補充MCV:平均紅細胞體積;MCH: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含量;MCHC:平均血紅蛋白濃度貧血的形態學分類3.失血過多:急性和慢性失血病因分類1.紅細胞生成減少例如,造血原料(維生素B12、葉酸)不足:巨幼紅細胞性貧血鐵利用障礙:缺鐵性貧血骨髓的功能不正常,骨髓的疾病2.紅細胞破壞增多各種先天或后天獲得的溶血性貧血2.紅細胞與血紅蛋白減少

是指一定條件下離體抗凝全血中紅細胞自然沉降的速率,簡稱血沉。紅細胞沉降率(ESR)采血量/抗凝劑=4:1

觀察病情動態

區別功能性與器質性病變

鑒別良性與惡性腫瘤檢驗目的:【參考值】男0~15mm/h女0~20mm/h【臨床意義】1.生理性:月經期、妊娠、老年人、劇烈運動ESR↑紅細胞沉降率(ESR)2.病理性:①炎癥:急性細菌炎癥,風濕熱、結核病活動期②組織損傷及壞死:心肌梗塞、肺梗塞③惡性腫瘤為惡性腫瘤篩選指標④其他:高球蛋白血癥、貧血、高膽固醇血癥中性分葉桿狀核白細胞分類計數0.12~0.83~8單核細胞M0.8~420~40淋巴細胞L0~0.10~1嗜堿性粒細胞B0.05~0.50.5~5嗜酸性粒細胞E2~750~700.04~0.51~5中性粒細胞N絕對值(×109/L)百分比(%)★細胞名稱主要功能參與變態反應參與過敏反應機體免疫吞噬作用吞噬作用白細胞根據形態差異可分為顆粒和無顆粒兩大類。顆粒白細胞(粒細胞)中含有特殊染色顆粒,用瑞氏染料染色可分辨出三種顆粒白細胞即中性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和嗜堿性粒細胞;無顆粒白細胞包括單核細胞和淋巴細胞。嗜酸性粒細胞的作用:限制嗜堿性粒細胞在速發性過敏反應中的作用;參與對蠕蟲的免疫反應。淋巴細胞:為人體的免疫活性細胞,參與機體的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淋巴細胞白血病慢性型,以成熟淋巴細胞為主,急性型則以原幼淋巴細胞為主,均可致白細胞總數增高。某些血液病,如粒細胞缺乏癥的恢復期,常見單核細胞一過性增多。知識補充急性大出血1-2h內WBC↑↑,為內出血早期診斷的重要指標1.中性粒細胞(N)(1)中性粒細胞增多●生理性增多飲酒、劇烈運動、激動、沐浴、嚴寒或高溫…●病理性增多①急性感染:最常見②嚴重組織損傷/壞死:外傷、燒傷、手術、心梗…③急性大出血:脾破裂、宮外孕大出血…④急性中毒:鉛、汞中毒、尿毒癥、糖尿病酮癥酸中毒…⑤惡性腫瘤…(白血病、各種惡性腫瘤的晚期)白血病:病理性粒細胞增生↑急性:幼稚白血病細胞↑為主慢性:成熟細胞↑為主(2)中性粒細胞減少①細菌、病毒、原蟲感染:如病毒性肝炎、流感、傷寒、瘧疾…②血液病:如再障、巨幼細胞貧血…③理化因素損傷:如放射線、同位素、化學/藥物…④脾功能亢進:如淋巴瘤引起脾大…⑤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統性紅斑狼瘡…成人周圍血中粒細胞絕對值<18×108稱粒細胞減少癥<500×106稱粒細胞缺乏癥(3)粒缺的治療①去除病因②嚴密消毒隔離措施:層流室隔離;漱口水漱口;反復做血培養…③積極應用殺菌抗生素控制感染:可用亞胺培南(泰能)+氨基糖苷類抗生素靜脈滴注,輕至中度感染亞胺培南0.5g/次,每8小時1次,重度感染1g/次。④應用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或粒-巨噬細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300μg/d,皮下注射,重癥時可2次/日,共600μg.⑤嚴重感染且適宜的抗生素治療無效時,加用靜脈免疫球蛋白注射液滴注,10g/d,連續2-3日2.嗜酸性粒細胞(E)0.5%~5%嗜酸性粒細胞增多●過敏性疾病●寄生蟲病●皮膚病3.嗜堿性粒細胞(B)0%~1%嗜堿性粒細胞增多:●過敏或炎癥●血液病

①感染性疾病:尤其病毒感染如麻疹、水痘、腮腺炎②腫瘤:淋巴細胞白血病、淋巴瘤③急性傳染病恢復期④器官移植排斥反應4.淋巴細胞(L)20%~40%淋巴細胞增多:5.單核細胞3%~

8%病理性增多:

某些感染、血液病、急性傳染病或急性感染恢復期

●血小板減少:(<100×109/L)◎血小板的生成障礙:再障、急性白血病◎血小板的破壞增多:彌散性血管內凝血(DIC)、脾亢、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血栓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等

●血小板增多:(大于300×109/L)◎骨髓增生異常導致血小板增多◎脾是清除血小板的場所,所以摘除脾臟后也可發生一過性血小板增多。血小板

●血小板減少:(<100×109/L)◎大多不表現為自發性出血(80~100)×109/L◎可有輕度自發性出血,如皮膚黏膜有出血點、創傷后出血不易止住、女性月經量增多等(50~80)×109/L◎大多會出現較明顯的無誘因的自發性出血,最常見的是皮膚紫癜。(20~50)×109/L◎甚至可以出現顱內出血、消化道大出血等危及生命的并發癥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