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41I 2 3 5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標準化工作導則第1部分:標準化文件的結構和起草規則》的規定本文件起草單位:河南省水利勘測有限公司、山東大學、華北水利水電大學、信陽市水利勘測設計院、河南省盛水源環境工程有限公司、河南省本文件主要起草人:趙健倉、來光、張乾青、姜彤、張志敏、張宏建、王先忠、王世鋒、李永新、孫剛、韓桃明、李芳、王忠福、程剛、高書杰、唐建立、陳新朝、宋五朋、馬鐵虎、張利濱、劉蓓、1平原區水庫工程地質勘察規程下列文件中的內容通過文中的規范性引用而構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條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僅該日期對應的版本適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GB50025濕陷性黃土地區建筑GB50112膨脹土地區建筑技術GB50487水利水電工程地質勘察NB/T35099水電工程三維地質建模技術規程SL251水利水電工程天然建筑材地表面平坦寬廣、地面高差和傾角較小的地貌地區,一般海拔高度小于500m,包括傾斜平原、在平原區利用現狀河道或洼地,通過下挖和在地上修筑圍壩、壩而形成的水庫,又稱平原地區圍2由于水庫蓄水使庫區周邊地區的地下水位抬高,導致地面產生鹽漬化、沼澤化及建筑物地基條件水庫蓄水過程中及運行期,受水位變化和風浪作用的影響,引起岸坡土體穩定性發生變化,導致三維地質系統中點、線、面、體、空間離散網格等圖元具有的圖形屬性,包括圖層、顏色、符號、含有鈣質、鐵質、錳質、硅質等礦物成分的膠結物與卵石在沉積過程中膠結、粘連、固結等作用4基本規定4.1勘察要求4.1.1勘察工作應按勘察任務書(或勘察合同)的要求進行。勘察任務書應明確設計階段、規劃設計意圖、工程規模、天然建筑材料需用量及有關技術指標、勘察任務和對勘4.1.2開展勘察工作之前,應收集和分析工程地區已有的地形、地質資料,進行現場查勘,了解自然條件和工作條件,根據勘察任務書,結合設計方案,編制工程地質4.1.3平原區水庫勘察工作應根據工程類型和規模、地形地質條件的復雜程度、勘察階段的工作深度野外地質測繪應充分利用天然地質露頭,在露頭條件差4.1.5各勘察階段應選擇代表性巖芯妥善保存至工程竣工驗收結束。除長期監測孔外,應按技術要求進行封孔,封孔應符合SL/T291的規定。4.1.6選擇工程場地宜避開存在嚴重滲漏、區域穩定性較差地段和采空區等重大不良地質問題地段。4.1.7平原區水庫工程巖土物理力學試驗的項目、數量和方法應結合工程特點、巖土條件、試驗方法的適用性以及勘察階段和工程規模等確定。試樣和原位測試點的選取應具有地質代表性。小型工程巖體的物理力學參數,可采用工程地質類比和經驗判斷方法確定,必要時應進行室內試驗或現場試驗。4.1.8平原區水庫工程地質勘察應重視原位監測及長期觀測工作。對需要根據位移(變形)趨勢或動態變化做出判斷或結論的重要地質現象,應及時布設原位監測或長期觀測點(4.1.9平原區水庫工程地質勘察時應分析工程建設可能引起環境地質條件的改變及其影響。4.1.10勘察工作中各原始資料應真實、準確、完整,并及時整理和分析。各階段勘察工作結束時,34.1.11大型水庫或地質條件復雜的工程宜進行三維地質建模。三維地質建模應在業主專門委托下進4.2勘察方法4.2.1了解規劃設計意圖及工程特點,因地制宜地進行地質勘察。4.2.2按由區域到場地,由一般性調查到專門性勘察的原則進行勘察工作。4.2.3以地質測繪、鉆探、地球物理勘探等綜合勘探手段為主,綜合分析地質勘察資料。4.2.4平原區水庫的滲漏和浸沒問題勘察時,宜采用數值模擬方法研究計算,當有類似已建工程實例4.2.5注重生態環境保護和各類資源的有效利用。積極采用新技術、新方法,不斷提高勘察技術水平4.3勘察大綱a)工程概況、任務來源、勘察階段、勘察目的及任務;f)主要技術要求、質量、進度保證措施,安全、職業健康和環境保護保證措施;5.1.1.1了解河流(段)或場區的地形地貌特點,階地發育情況和分布范圍。5.1.1.2了解地層巖性的分布、地層年代,特別是可溶巖層、軟弱巖層、膨脹巖(土)、軟土、濕陷5.1.1.3了解地質構造特征、區域性褶皺,斷層的分布、規模、產狀、性質;收集活斷層、歷史和現5.1.1.5了解主要含水層和隔水層的分布情況,特別是地下水的水位及區域5.1.2.1收集本區已有的地形、地質資料,結合航(衛)片解譯資料進行綜合分析,編5.1.2.2對可能存在的影響工程決策的地質問題宜進行勘察。45.1.2.3應收集最新正式公布的歷史和近代地震目錄、地震區劃資料及地震研究資料、鄰近地區工程場地的地震危險性分析結論,編繪區域構造與大于4.75級地震震中分布圖,比例尺可選用5.1.2.4根據區域地質環境背景、斷層活動性、歷史及現今地質活動性、地震參數區劃等進行區域構5.2水庫區5.2.1.2了解可能導致水庫滲漏的巖土體分布情況和附近泉、井水位及流量。5.2.1.3了解庫區規模較大的變形邊坡、潛在不穩定岸坡、浸沒、塌岸和沉陷等的分布范圍。5.2.1.4了解透水層和隔水層的分布范圍、可溶巖區巖溶的發育情況,以及庫區周邊地下水位,對水5.2.1.6了解水庫區可能對水環境產生影響的地質條件。5.2.1.7利用堤防作為庫岸時,了解堤身填筑質量、堤身5.2.2.1收集有關區域地質和航(衛)片解譯資料,結合進行庫區地質調查。對利用堤防作庫岸的水5.2.2.2工程地質條件簡單的水庫,庫區地質圖可與區域地質圖結合;工程地質條件復雜的大中型水庫,如可能存在滲漏、浸沒、滑坡和崩塌等工程地質問題時,應單獨編繪庫區地質圖,并應對重點地5.2.2.3對可能存在嚴重滲漏、浸沒和塌岸等5.3.1.1了解壩(閘)址區和圍壩所在河段的河流形態、5.3.1.2了解土基區土體的成因類型、土層結5.3.1.3了解巖基區地層巖性、覆蓋層的厚度、巖體風化卸荷情況、軟弱巖(夾)層產狀及其分布規5.3.1.4了解壩(閘)址區的地質構造、特別是大斷層、緩傾角斷層和第四紀斷層的發育情況,以及5.3.1.5了解壩(閘)址區的物理地質現象,特別是較大滑坡體、崩塌體、蠕變體等不穩定巖土體的5.3.1.6了解透水層和隔水層的分布情況,地下水埋深及補給、徑流、排泄條件,特別是強透水巖土體、古河道、古沖溝等可能與庫外連通的強透水層(帶)分布5.3.1.7分析壩(閘)址地形、地質條件及其55.3.2.1壩(閘)址區工程地質測繪比例尺,可選用1:10000~1:5000。測繪范圍應包括各比較壩(閘)址及壩(閘)址附近可能滲漏的岸坡地段。當各比較壩(閘)址相距較遠時可分別進行測繪。5.3.2.3各級壩(閘)址區應有一條代表性勘探剖面,沿壩(閘)軸線布置,其中兩岸及河床至少各5.3.2.4鉆孔布置根據地質條件復雜程度而定,對規劃方案成立影響較大的地質條件復雜地段,應有5.3.2.5壩(閘)址區巖土物理力學參數可用工程地質類比法提供,必要時可進行巖土試驗。5.4天然建筑材料5.4.2初步查明料場地形地質條件、巖土結構、巖性、夾層性質及空間分布、地下水位、剝離層、無5.4.3初查儲量應不少于設計需要量的2.5倍。6.1.1收集研究壩址周圍半徑不小于150km范圍內的沉積建造、巖漿活動、火山活動、變質作用、地球物理場異常、表層和深部構造、區域性活斷層、現今地殼形變、現代構造應力場、第四紀火山活動情況及地震活動性等資料,進行Ⅱ、Ⅲ級大地構造單元和地震區(帶)劃分,復核區域構造與地震6.1.3確定工程區所屬大地構造、單元和位置,分析區域構造對工程區的影響,結合歷史地震及斷層6.1.4活斷層的判定內容應包括活斷層的識別、活動年代與性質、現今活動強度和最大位移速率等。6.1.5壩(場)址選擇中,大壩等主體建筑物不宜建在活斷層6.2.1.1初步查明水庫區的水文地質條件66.2.1.2初步查明庫岸穩定條件,確定崩塌、滑坡及潛在不穩定岸坡的分布位置,初步評價其在天然6.2.1.3初步查明可能塌岸位置,初步預測水庫運行后的塌岸形式、范圍、淤積情況,初步評價其對6.2.1.4初步查明可能產生嚴重浸沒地段的地質和水文地質條件,預測水庫浸沒范圍和嚴重程度。6.2.1.5初步研究水庫誘發地震的可6.2.1.6調查是否存在影響水質的地初步分析滲漏的可能性,估算水庫建成后的滲6.2.2.1.2碳酸鹽巖地區應初步查明巖溶的發育和分布規律、隔水層和非可溶巖層的分布特征及構造封閉條件、不同層組的巖溶化程度,主要巖溶泉水的流量及其補給范圍、地下水分水嶺的位置、水位、地下水動態,初步分析水庫滲漏的可能性和滲漏形式,估算滲漏量,初步評價對建庫的影響程度和處6.2.2.1.3修建在干河谷或懸河上的水庫,應初步查明水庫的垂向滲漏和側向滲漏情況、地下水的外6.2.2.2.1調查當地氣候、降水、鹽6.2.2.2.2初步查明水庫周邊的地貌特征,潛水含水層的厚度,巖性、分層、基巖或相對隔水層的埋6.2.2.2.3初步查明土壤鹽漬化、沼澤化現狀、主要農作物種類、根須層厚度、表層土的毛管水上升6.2.2.2.4調查城鎮和居民區建筑物的類型、基礎形式和埋深及是否存在膨脹土、黃土、6.2.2.3.1初步查明庫岸地形地貌、地層巖性、地6.2.2.3.3初步查明庫岸巖土體物理力學性質,調查水上、水下與水位變動帶穩定坡6.2.2.3.4初步查明水庫區對工程建筑物、城鎮和居民區環境有影響的滑坡、崩塌和其他潛在不穩定岸坡的分布、范圍與規模,分析庫岸變形失穩模式,初步評價水庫蓄水前和蓄水后的穩定性及其危害6.2.2.3.5由第四紀沉積物組成76.2.3.1工程地質測繪的比例尺可選用1:10000~1:5000,對可能威脅工程安全6.2.3.2測繪范圍除應包括整個庫盆外,還應包括水庫正常蓄水位以上可能浸沒區所在階地后緣或相鄰地貌單元的前緣、可能滲漏地段及大壩下游相6.2.3.3物探應根據地形、地質條件,采用綜合物探方法,探測庫區滑坡體、可能發生滲漏或浸沒地區的地下水位、隔水層的埋深、古河道和巖溶通道a)庫周勘察勘探點間距宜采用200m~500m。庫盆中根據需要布置控制性勘探點,勘探點間距宜為200m~1000m。若地質條件復雜可適當加密。勘探點深度層不少于5m,可靠的相對隔水層不宜小于3m~5m。當庫底下相對b)可能滲漏地段水文地質勘探剖面應平行地下水流向或垂直滲漏帶布置。勘探剖面上的鉆孔,c)浸沒區水文地質勘探剖面應垂直庫岸或平行地下水流向布置。勘探點宜采用試坑或鉆孔,試e)滑坡體應按滑動方向布置縱橫剖面。剖面上的勘探坑、孔、豎井應進入下伏穩定巖土體6.2.3.5巖土試驗應根據需要,結合勘探工程布置。有關巖土物理力學性質參數,可根據試驗成果或6.2.3.6可能發生滲漏或浸沒的地段,應利用已有鉆孔和水井進行地下水位觀測。重點地段宜埋設長期觀測裝置進行地下水動態觀測,觀測時間不應少于一個水文年。對可能滲漏地段,有條件時應進行6.2.3.7近壩庫區的大型不穩定岸坡應進6.2.4.1.1進行全庫區的水庫誘發地震地質環6.2.4.2.1初步查明水庫區及影響區地層巖性和巖體結6.2.4.2.2初步查明水庫區及影響區區域性和地區性斷裂帶的產狀、規模、展布、力學性質、6.2.4.2.3初步查明水庫區及影響區中新生代構造盆地的分布、其邊界斷裂的現今活動性、透水性及86.2.4.2.5收集水庫區及影響區歷史地震記載和現代儀6.2.4.2.7初步查明水庫區岸坡卸荷變形破壞現象和采礦礦洞分布及6.2.4.2.8初步查明水庫區及影響區6.2.4.2.9水庫誘發地震的預測研究工作應充分利用水庫區工程地質勘察和地震危險性分析評價工作6.2.4.2.10當預測有可能發生水庫誘發地震時,應提出設立臨時地震臺站和建設地震臺網的初步規6.3.1.1初步查明壩址區地形地貌特征,初步查明牛軛湖、決口口門、沙丘、古河道等的分布、埋藏情況、規模及形態特征。當基巖埋深較淺時,應初步查明基巖面的傾斜和起伏情況、基巖的巖性巖相特征,進行詳細分層,特別是軟巖、易溶巖、膨脹性巖層和軟弱夾層等的分布和厚度,初步評價其對6.3.1.2初步查明河床和兩岸第四紀沉積物的厚度、成因類型、組成物質及其分層和分布,濕陷性黃土、軟土、膨脹土、分散性土、粉細砂和架空層以及膠結卵石層等的分布,基巖面的埋深、河床深槽的分布。初步評價其對壩基、壩肩穩定和滲漏的可能影響。膨脹土的判別應符合附錄E的規定。對可能地震液化的地層應進行液化判別,液化判別應符合附錄F的規定。初步判定工程區場地類別,應符6.3.1.3初步查明壩址區內主要斷層、破延伸情況、充填和膠結情況,初步評價各類結構面的組合6.3.1.4初步查明壩址區地下水的類型、賦存條件、水位、分布特征及其補排條件,含水層和相對隔水層埋深、厚度、連續性、滲透性,進行巖土滲透性分級,初步評價壩基、壩肩滲漏的可能性、滲透6.3.1.5初步查明壩址區崩塌、滑坡、危巖及潛在不穩定體的分布和規模,初步評價其可能的變形破6.3.1.7黃土狀土地區應初步查明黃土巖溶分布、規模及發育特征,初步評價其對壩址和樞紐建筑物6.3.1.8初步查明壩址區環境水的物理化學性質,初步評價環境水對混凝土和鋼結構的腐蝕性。環境6.3.1.9初步查明巖土體的物理力學性6.3.1.10初步評價各比選壩址及樞紐建筑物的工程地質條件,提出壩址比選和基本壩型的地質建議。9a)工程地質測繪范圍包括各比選壩址主副壩、導流工程和樞紐建筑物布置等有關地段。當比選a)各比選壩址應布置一條主要勘探剖面。地質條件復雜的主要壩址,應在主要勘探剖面上、下b)主要勘探剖面勘探點間距應不大于100m。其中,河床部位不應少于2個鉆孔。兩岸壩肩部c)土石壩應沿河流方向布置滲流分析勘探剖面,勘探鉆孔間距視需要確定。土石壩的混凝土建d)當存在影響壩址選擇的順河斷層、河床深槽和潛在不穩定岸坡等不良地質現象時,應布置鉆f)壩址區有較厚粉細砂或軟土、淤泥質土等a)平原區水庫第四系覆蓋層較厚,勘探鉆孔進入建基面以下的深度不應小此深度內若遇有泥炭、軟土、粉細砂及強透水層等時,還應進入下臥承載力較高的土層或相b)可溶巖地區鉆孔深度可根據具體情況確定孔深;a)勘探中應觀測地下水位,收集勘探過程中的水文地質資料;b)基巖地層應進行鉆孔壓(注)水試驗,測定巖體透水率或滲透系數;根據需要采用物探方法測試地下水的有關參數。鉆孔壓水試驗應符合SL31的規定,鉆孔注水試驗應符合SL345c)第四紀沉積物應進行鉆孔抽水或注水試驗,測定滲透系數。鉆孔抽水試驗應符合SL320的d)可能存在集中滲漏的地帶應進行連通試a)每一主要巖石(組)室內試驗累計有效組數6組。每一主要土層室內試驗累計有效組數不應b)土基應根據土的類型選擇標準貫入、圓錐動力觸探、靜力觸探、十字板剪切等方法進行原位試驗,主要土層試驗累計不宜少于6組(段、點)。河床深厚砂卵礫石層取c)特殊巖土應根據其工程地質特性進行專門試驗。b)影響壩址選擇的潛在不穩定岸坡應進行岸坡位移變形觀測,觀測線應平行和垂直可能位移變6.4.1.1初步查明溢洪道區地形地貌6.4.1.2初步查明溢洪道區地層巖性6.4.1.3初步查明溢洪道區斷層、破碎帶、軟弱夾層、緩傾角結構面等的性質、產狀、規模和展布情6.4.1.4進行巖土體物理力學性6.4.1.5初步評價溢洪道邊坡、泄洪閘基的穩定條件以及下游消能段巖體的抗沖條件和沖刷坑岸坡的6.4.2.1工程地質測繪比例尺可選用1:5000~1:1000。測繪范圍包括建筑物的比較方案及為論證溢洪道邊坡穩定所需的地段。當溢洪道與壩址鄰近時,可與壩址一并測6.4.2.2應沿設計溢洪道中心線和消能設施等主要建筑物布置勘探縱橫剖面,控制段橫剖面鉆孔間距6.5.1.1初步查明水閘及泵站場地的地形6.5.1.2初步查明水閘及泵站場6.5.1.3初步查明水閘及泵站場地的地層結構、巖土類型和物理力學性質,重點為工程性質不良巖土6.5.1.4初步查明地下水類型、埋深及巖土透水性,透水層和相對隔水層的分布,地表水和地下水物理化學性質,初步評價水、土對混凝土及鋼結構的6.5.1.5進行巖土物理力學性質試驗,初步提出巖土物理力學參數。6.5.1.6初步評價建筑物場地地基承載力、滲透穩定、抗滑穩定、地震液化和邊坡穩定性等。6.5.2.1工程地質測繪比例尺可選用1:2000~1:1000。測繪范圍應包括比選方案在內的所有建筑物6.5.2.2宜采用物探方法測定土體的動6.5.2.3縱橫勘探剖面和勘探點應結合建筑物、場址的地形地質條件布置;主要勘探剖面的鉆孔間距軟土、粉細砂及強透水層等工程性質不良巖土層時,鉆孔應進入下臥的承載力較高的土層或相對隔水層。當基巖埋深小于閘底板寬度的1.5倍時,鉆孔進入基巖深度不宜小于5m~10m。6.5.2.5泵站勘探鉆孔深度,當地基為基巖時宜進入建基面以下10m~15m6.5.2.6分層取原狀土樣進行物理力學性質試驗及滲透試驗。各建筑物地基主要巖土層的室內試驗累計有效組數不應少于6組;當主要持力層為第四紀沉積物時,應根據土層類別選擇合適的原位測試方6.5.2.7根據需要進行抽水試驗、壓(注)水試驗、地下水動態觀測工作。抽水試驗應符合SL3206.6.2查明料場地形地質條件、巖土結構、巖性、夾層性質及空間分布,地下水位,剝離層、無用層7.1.1.1查明可能嚴重滲漏地段的水文地質條件,對水庫滲漏問題作出7.1.1.2查明可能浸沒區的水文地質、工程地質條件,確定浸沒影響范圍和嚴重程7.1.1.3查明滑坡、崩塌等潛在不7.1.1.4查明土質岸坡的工程地質條件,預測b)巖溶發育程度、主要巖溶洞穴系統的空間分布特征及其與鄰谷、河間地塊、下游河彎地塊的c)巖溶水文地質條件、主要巖溶水系統(泉、暗河)的補給、徑流和排泄特征,地下水位及其d)主要漏水地段或主要滲漏通道的位置、形態和規模,巖溶滲漏的性質、估算滲漏量,提出防7.1.2.1.2非可溶巖區,應查明斷裂帶、古河道、第四紀松散層等滲漏介質的分布及其透水性,確定7.1.2.2.1查明可能浸沒區的地貌、地層的層次、厚度、物理性質、滲透系數、表層土的毛管水上升7.1.2.2.2查明可能浸沒區的水文地質結構,含水層的類型、埋深和厚度,隔水層底板的埋深,地下水補給、徑流和排泄條件,地下水水位、流向及其動態,7.1.2.2.3巖溶區水庫應在查明庫周巖溶發育與連通情況,水庫蓄水后庫水、地表水與地下水之間的補給、排泄關系的基礎上,查明庫周洼地、槽谷的分布7.1.2.2.4對于農作物區,應根據各種現有農作物的種類、分布,查明土壤鹽漬化現狀,確定地下水7.1.2.2.5對于建筑物區,應根據各種現有建筑物的類型、數量和分布,查明基礎類型和埋深,確定地下水臨界深度。查明黃土、軟土、膨脹土等工程性質不良巖土7.1.2.3.1查明庫區對工程建筑物、城鎮和居民區環境有影響的滑坡、崩塌、塌岸等不穩定岸坡的分布、范圍、規模和岸坡地下水的賦存特點、水流活動等地下水動態7.1.2.3.2查明不穩定岸坡的巖土體的分布、厚度以及物理力學性質,調查庫岸水上、水下與水位變7.1.2.3.3查明庫區塌岸岸坡的結7.1.2.3.4進行庫岸邊坡工程地質分類,預測和評價不同庫水位的岸坡穩定性和可能變形破壞或塌岸的范圍、規模、方式,以及變形失穩后可能產生的影響,并對可能失穩邊坡的防治措施和長期觀測提7.1.3.1.1地質測繪比例尺可選用1:10000~1:27.1.3.1.3垂直或平行可能滲漏方向應布置勘探剖面線,剖面線的位置、數量應根據滲漏層(帶)類7.1.3.1.4庫周勘察勘探點間距宜采用100m~300m。庫盆中根據需要布置控制性勘探點,勘探點間距宜為200m~500m。若地質條件復雜可適當加密。7.1.3.1.5勘探點深度應進入庫底下可靠的相對隔水層不少于5m,可靠的相對隔水層不宜小于3m~5m。當庫底下相對隔水層埋深較大時,控制性孔深應進入庫底下1.0~1.5倍壩高。并滿足滲透穩定7.1.3.1.6在設計蓄水位以下的鉆孔,應分段或分層進行壓水(注水)試驗。地下水位以下7.1.3.1.7對鉆孔地下水位應進行動態觀測,并基本形成長期觀測網。各可能滲漏巖組內不應少于兩個觀測孔。觀測內容除常規項目外,還應觀測降雨時的洞穴涌水和流量變化情況。雨季觀測時間間隔7.1.3.1.8巖溶區應進行連通試驗,查明巖溶洞穴間的連通情況。可采用堵洞抬水、抽水試驗等方法7.1.3.1.9根據巖溶水文地質條件的復雜程度,可選擇對地下水的滲流場、化學場、溫度場、同位素7.1.3.2.1工程地質測繪比例尺,農作物區可選用1:10000~1:2000,建筑物區可選用1:2000~1:1000。測繪范圍,頂托型浸沒應包括可能浸沒區所在階地的后緣或相鄰地貌單元的前緣,滲漏型浸7.1.3.2.2勘探剖面應垂直庫岸、堤壩或平行地下水流向布置。剖面間距,農作物區宜為500m~1000m,建筑物區宜為200m~500m,水文a)勘探剖面上的鉆孔間距應為100m~500m。剖面上每個地貌單元鉆孔不應少于2個,水庫正常蓄水位線附近應布置鉆孔。頂托型浸沒鉆孔深度應到達基巖或相對隔水層以下不小于1m,滲漏型浸沒鉆孔深度應到達基巖或相對隔水層以下不小于5m,鉆孔內應測定穩定地下水位;b)勘探點可采用鉆孔和試坑,試坑宜與鉆孔相間布置,試坑深度應到達表部土層底板或穩定的c)當勘察區地層為雙層結構,下部為承壓含水層,且上部黏土層厚度較大時,宜在鉆孔旁邊布d)勘探剖面之間根據需要采用物探方法了解剖面間地下水位、基巖或相對隔水層埋深的變化情a)通過室內試驗測定各主要地層的物理性質、滲透系數、給水度、毛管水上升高度、地下水化學成分和礦化度。每一主要地層的試驗累計有效組數不應少于6組;c)滲漏型浸沒區應進行一定數量的現場試驗,確定滲透系數;d)可能次生鹽漬化的農作物浸沒區應測定表部土層含鹽的成分和數量;e)建筑物浸沒區應測定持力層在天然含水率和飽和含水率狀態下的抗剪強度和壓縮性。7.1.3.2.5建筑物浸沒區和范圍較大的農作物浸沒區宜建立地下水動態觀測網;當浸沒區地層為雙層結構,且上部土層厚度較大時,宜分別觀測下部含水層和上部土層內的7.1.3.2.6水庫蓄水后地下水壅高計算滲流場較復雜的浸沒區宜采用三維數值分析方法進7.1.3.2.8浸沒計算應采用正常蓄水位,分期蓄水水庫應采用分期蓄水位。水庫末端應采用考慮庫尾7.1.3.2.9當地層為雙層結構,且上部黏土層厚度較大時,浸沒地下水位的確定應考慮黏性土層對承7.1.3.3.1工程地質測繪應利用前階段水庫區地質圖進行補充復核,近壩庫岸不穩定邊坡應單獨進行7.1.3.3.2近壩庫區或城鎮附近規模較大的塌岸,應平行和垂直邊坡可能失穩方向布置勘探剖面線。勘探線間距,城鎮地區可選用200m~500m,農業地區可選用500m~1000m。每一勘探7.1.3.3.3可根據需要進行土層物理性質試驗。調查并確定庫岸水上、水下巖土體的穩定坡腳。與塌7.2.1.1.1查明壩基基巖面形態、河床深槽、古河道、埋藏谷的具體范圍、深度以及深槽或埋藏谷側7.2.1.1.2查明壩基河床及兩岸覆蓋架空層、漂孤石層、膠結卵石層以及基巖中的石膏夾層等工程性質不良巖土層的情況。復核工程區場7.2.1.1.3查明心墻、斜墻、面板趾板及反濾層、墊層、過渡層等部位壩基有無斷層破碎帶、軟弱巖7.2.1.1.4查明影響壩基、壩肩穩定7.2.1.1.5查明壩基水文地質結構,地下水埋深,含水層或透水層和相對隔水層的巖性、厚度變化和空間分布,進行巖土體滲透性分級。重點查明可能導致強烈漏水和壩基、壩肩滲透變形的集中滲漏帶的具體位置,提出壩基防滲處理的建議。調查壩前表層土的性質、分布、厚度、顆粒組成、滲透性及7.2.1.1.6查明岸坡巖體風化帶、卸荷帶的分布、深度和工程邊坡、自然邊坡特別是面板壩趾板上游邊坡的穩定條件,評價其穩定性。結合邊坡地質結構,提出工程邊坡開挖坡比和支護措施建議。7.2.1.2.1查明覆蓋層的分布、厚度、層次及其組成物質7.2.1.2.3查明斷層、破碎帶、斷層交匯帶和裂隙密集帶的具體位置、規模和性狀,特別是順河斷層7.2.1.2.4查明巖體風化帶和卸荷帶在各部位的分布、深度及7.2.1.2.5查明壩基、壩肩巖體的完整性、結構面的產狀、延伸長度、充填物性狀及其組合關系。確7.2.1.2.6查明壩基、壩肩巖溶洞穴、通道及長大溶蝕裂隙的分布、規模、充填狀況及連通性;查明7.2.1.2.7查明兩岸岸坡和開挖邊坡的穩定條件。結合邊坡地質結構,提出工程邊坡開挖坡比和支護7.2.1.2.8查明壩址的水文地質條件,相對隔水層埋藏深度,壩基、壩肩巖體滲透性的各向異性,以7.2.1.2.9查明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物理化學7.2.1.2.10查明消能建筑物及泄流沖刷地段的工程地質條件,評價泄流沖刷、泄流水霧對壩基及兩7.2.1.2.12在分析壩基巖石性質、地質構造、巖體結構、巖體應力、風化卸荷特征、巖體強度和變形性質的基礎上進行壩基巖體工程地質分類,提出各類巖體的物理力學參數建議值,并對壩基工程地7.2.1.2.13提出建基巖體的質量標準,確定可利用巖面的高7.2.1.2.14土基上的混凝土閘壩勘察內容可參照土石壩和水閘的有7.2.2.1.1工程地質測繪比例尺可選用1:2000~1:500。測繪范圍應包括壩址區水工建筑物場地和對b)可采用電法、地震法探測覆蓋層厚度、基巖面起伏情況及斷層破碎帶的分布。物探剖面應盡c)可采用綜合測試查明覆蓋層層次,測定土層的密度;d)可采用單孔法、跨孔法測定縱、橫波波a)勘探剖面應根據具體地質條件結合壩軸線、心墻、斜墻和趾板防滲線、排水減壓井、消能建b)勘探點間距宜采用50m~100m;c)基巖壩基鉆孔深度宜為壩高的1/3~1/2,防滲線上的河床控制性鉆孔深度應深入相d)軟質巖區壩基鉆孔深度宜為建基面以下1.0~1.5倍壩高,豎井深度應能滿足抗滑和抗沖穩定計算對軟巖的取樣要求。鉆孔宜采用孔內綜合測井或鉆孔全孔壁光學成像探查軟弱夾層或e)覆蓋層壩基鉆孔深度,當下伏基巖埋深小于壩高時,鉆孔進入基巖深度10m~20m,防滲線上鉆孔深度可根據防滲需要確定;當下伏基巖埋深大于壩高時,鉆孔深度宜根據透水層與相f)專門性鉆孔的孔距和孔深應根據具體需要確定;g)對兩岸巖體風化帶、卸荷帶以及對壩肩巖體穩定和繞滲有影響的斷層破碎帶、巖溶洞穴(通b)根據需要進行現場滲透變形試驗和載荷試驗,以及可能地震液化土的室內三軸振動試驗;c)根據需要進行巖體物理力學性質試d)軟質巖主要巖石的室內物理力學性質試驗組數累計不宜少于10組;軟弱巖石的軟化、凍融、崩解、膨脹等試驗不宜少于6組,影響壩(閘)基變形的主要巖層原位變形點;控制壩基抗滑穩定的巖層或軟弱結構面的原位抗剪(斷)試驗組數不宜少a)根據第四紀沉積物的成層特性和水文地質結構進行單孔、多孔抽水試驗或注水試驗,大型水a)宜采用綜合測試和鉆孔全孔壁光學成像等方法,確定對壩基(肩)巖體穩定有影響的結構面、b)可采用單孔法、跨孔法、跨洞法測定各類巖體縱波或橫波速度;a)勘探剖面應根據具體地質條件結合建筑物特點布置。選定的壩線應布置壩軸線勘探剖面和輔助勘探剖面,剖面的間距根據壩高和地質條件可采用及泄流沖刷等部位應有勘探剖面控制。溢流壩段、非溢流壩段、廠房壩段、通航壩段、泄洪b)壩軸線勘探剖面上的勘探點間距可采用20m~50m,其他勘探剖面上的勘探點間距可視具體c)鉆孔深度應進入擬定建基面高程以下1/3~1/2壩高的深度,帷幕線上的鉆孔深度可采用1d)專門性鉆孔的孔距、孔深可根據具體需要確定。當需要查明河床壩基順河斷層、緩傾角軟弱e)平硐、豎井、大口徑鉆孔應結合建筑物位置、兩岸地形地質條件和巖體原位測試工作的需要布置。地形和地層平緩時宜布置豎井或大口a)各主要巖體(組)及控制性軟弱夾層,應進行現場變形試驗和抗剪試驗,每一主要巖體(組)建基主要巖體(組)應進行混凝土/巖石接觸面現場抗剪試驗,每一主要巖體(組)累計有效組數不應少于4組。根據需要,進行室內巖石物理力學性質試a)壩基、壩肩及帷幕線上的基巖鉆孔應進行b)巖溶區及為查明壩基集中滲漏帶的滲流特征、連通情況,可根據需要進行地下水連通試驗和d)在水文地質條件復雜的壩址區,宜進行數值模擬等專題研究,分析建壩前后滲流場的變化,編制建壩前后的等水位(壓)線圖和流網圖,為滲控處理設計提7.2.2.2.6地下水動態觀測應符a)觀測網點的布置應與地下水的流向平行和垂直;7.2.2.2.7根據需要,對不穩定7.2.2.2.8土基上的混凝土閘壩勘察方法應符合土石壩和水閘7.3.1.1查明溢洪道地段地層巖性,特別是軟弱、膨脹、濕陷等工程性質不良巖土層和架空層的分布7.3.1.2查明開挖邊坡巖土體的性質,結構特征,特別是斷層、節理裂隙密集帶、層間剪切帶、緩傾7.3.1.3查明巖體風化、卸荷的深度和程度,評價不同風化、卸荷帶的工程地質7.3.1.4查明地下水分布特征和巖土7.3.1.5查明下游消能段、沖刷坑巖體結構特征和7.3.1.6進行巖土體物理力學性質試驗,分段提出有關物理力學參數,對泄洪閘基及控制段、泄槽段建筑物地基穩定性以及溢洪道沿線邊坡下游消能沖刷區和泄洪霧雨區的邊坡穩定性、抗沖刷能力進行7.3.2.1工程地質測繪比例尺可選用1:2000~1:500。測繪范圍應包括引渠、控制段a)應布置勘探縱、橫剖面。勘探縱剖面宜沿溢洪道中心線或隔墻、外邊線布置。橫剖面間距不宜大于200m,宜結合控制段建筑物軸線、消能建筑物、開挖邊坡穩定分析等需要布置,不同工程地質分段應布置橫向勘探剖面;橫剖面鉆孔間距可為20m~50m;b)鉆孔深度宜進入設計建基面高程以下20m~30m,泄洪閘基鉆孔深度應滿足防滲要求,其他c)當溢洪道存在高邊坡時,應布置基本垂直于邊坡走向的勘探剖面,且每個高邊坡的勘探剖面7.3.2.4對影響建筑物和邊坡穩定的主要巖土層和軟弱夾層應取樣進行物理力學性質試驗,試驗累計7.3.2.5根據需要可進行地下水動態和不穩定巖土體位移變形7.4.1.1查明導流明渠和圍堰布置的7.4.1.2查明地層巖性特征。基巖區應查明軟弱巖層、可溶巖層的分布及其工程地質特性;第四紀沉積物應查明其厚度、物質組成,特別是軟土、粉細砂、濕陷性黃土和架空層等的分布、厚度及其工程7.4.1.3查明主要斷層、構造破碎帶、節理裂隙密集帶、緩傾角結構面的性狀、規模、分布特征及其7.4.1.4查明圍堰堰基含水層、相對隔水層的分布及巖土體滲透性、滲透穩7.4.1.5進行巖土體物理力學性質試驗,提出有關物理力7.4.1.6評價堰基穩定性、導流明渠和圍堰開挖7.4.2.1工程地質測繪比例尺宜選用1:2000~1:500,測繪范圍應包括導流明渠、圍堰及其兩側各7.4.2.2勘探剖面應沿導流明渠和圍堰軸線布置。根據需要圍堰上、下游可布置輔助勘探剖面或橫剖7.4.2.3勘探方法視地質條件復雜程度宜采用物探、坑槽探、鉆探。勘探點間距視需要確定。7.4.2.4圍堰地基為基巖時,鉆孔深度宜為堰高的1/3。圍堰地基為第四紀沉積物時,深小于堰高,鉆孔深度宜進入基巖不小于10m;當下伏基巖埋深大于堰高,鉆孔深度宜進入相對隔水7.4.2.5基巖段鉆孔應進行壓水試驗。河床7.4.2.6每一主要巖土層(組)室內物理力專門試驗。地質條件簡單時,可采用工程地質類比法確定工程地質7.4.2.7圍堰地基為第四紀沉積物應進行標準貫入、靜力觸探7.5.1.1查明建筑物布置地段的地層巖性,重點查明軟土、膨脹土、濕陷性黃土、粉細砂等工程性質不良巖土層的分布范圍、性狀和物理力學性質,基巖埋藏較淺時應調查基巖面的傾斜和7.5.1.2查明場址區的地質構造和巖體結構,主要建筑物布置地段的斷層、破碎帶和節理裂隙發育規7.5.1.3查明場址區滑坡、潛在不穩定巖體等物理7.5.1.4查明場址區的水文地質條件和巖土體7.5.2.1工程地質測繪比例尺可選用1:2000~1:500,測繪范圍包括工程場地及為論證邊坡a)對于水閘,應在閘軸線及其上、下游,防沖消能段、導(翼)墻等部位布置勘探剖面。剖面上鉆孔間距可為20m~50m;b)對于泵站,應結合泵房軸線、進水池、出水管道、出水池等建筑物布置勘探剖面。泵房基礎7.5.2.3勘探剖面上鉆孔應結合建筑物進行布置,鉆孔深度宜根據覆蓋層厚度及建基面高程確定,并a)當覆蓋層厚度小于建筑物底寬時,鉆孔深度應進入基巖5m~10m;b)當覆蓋層厚度大于建筑物底寬時,鉆孔深度宜為建筑物底寬的1~2倍,并應進入下伏承載d)專門性鉆孔的孔距、孔深可根據具體需要確定。7.5.2.4分層取原狀土樣進行物理力學性質試驗及滲透試驗,建筑物地基每一主要土層室內試驗累計宜少于6組;特殊土的特殊試驗項目,應根據土層分布情況確定,每一土層試驗累計有效組數不宜少7.5.2.5根據土層類別選擇合適的原位試驗方法。動力觸探(標準貫入)試驗、十字板剪切試驗累計8.1.1.3主要臨時建筑物工程地質條件及結論。8.1.2.2補充收集水庫區及附近地區地震資料,進一步分析研究水庫區地震活動特征或誘震條件,復8.1.2.3根據需要提出實施臺網建設建議,編制水庫誘發地震監測臺網招標文件。8.1.2.4對邊坡、地下水等的觀(監)測成果作進一步分析。8.2.1.1水庫及建筑物區尚需研究的工程地質問題。8.2.1.3當料場條件發生變化或需要開辟新的料場時,應對天然建8.2.2.2根據具體情況補充地質測繪、勘探與試驗工作。8.2.2.3分析和利用各種監測與觀測資料。8.2.2.4天然建筑材料的復查或補充勘察的方法,應針對具體問題選擇。9施工詳圖設計9.1專門性工程地質勘察9.1.1勘察內容9.1.1.1施工期和水庫蓄水過程中,當震情發生變化,應收集和分析臺網監測資料,對發震庫段進行地震地質補充調查,鑒定地震類型,增設流動臺站進行強化監測,預測水庫誘發地震的發展趨勢。應進一步查明其水文地質、工程地質條件,復核巖土體物理力學9.1.1.3當料場情況發生變化或需新辟料場時,9.1.2勘察方法9.1.2.1勘察方法、勘察布置和工作量應根據地質問題的復雜性、已經完成的勘察工作和場地條件等9.1.2.2應結合利用已有的勘探成果和施工開挖工作面實際情況,收集地質資料。9.1.2.3充分分析和利用各種監測與觀測資料。9.1.2.4當設計方案有較大變化或施工中出現新的地質問題時,應進行工程地質測繪,并應根據具體9.2施工地質9.2.1.1收集建筑物場地在施工過程中揭露的地質現9.2.1.2編錄和測繪建筑物基坑、工程邊坡、地9.2.1.3進行地質觀測和預報可能出現的地質問題。9.2.1.4進行地基、圍巖、工程邊坡加固和工程地質問題處理措施的研究,提出優化設計和施工方案9.2.1.6進行地基、邊坡、圍巖等的巖體質量評價;參與與地質有關的工程驗收。9.2.1.7提出運行期工程地質監測內容、布9.2.1.8滲控工程、水庫、建筑材料等的施工地質工作內容應根據具體情況確定。9.2.1.9施工地質資料應及時進行分類整編,分階段編制施工地質技術成果。9.2.2.1開展施工地質工作之前,應編制施工地質工作大綱,大綱中應明確工作范圍、工作內容、主9.2.2.2地質巡視,編寫施工日志和簡報。9.2.2.3采用觀察、素描、實測、攝影、錄像等手段編錄和測繪施工揭露的地質現象。9.2.2.4根據需要采用波速、點荷載強度、回彈值等測試方法鑒定巖體質量。9.2.2.6具體的施工地質工作的方法、內容和技術要求宜按SL/T313執行。地質條件比較簡單的工10.1.1.1.2初步查明壩身病害,包括壩坡滑坡、開裂、塌陷、滲水以及其他各種病害險情和不良地質現象的分布位置、范圍、特征、險情成因。了解已發生險情過程、搶險措施及效果。病險類型劃分10.1.1.1.5初步查明壩體輸水洞(涵)、泄洪洞等10.1.1.1.6初步查明建筑物地基地層巖性、地質構造、巖土體結構及其透水性,特別是壩基覆蓋層10.1.1.2.1初步查明壩基、壩肩巖體的層次和軟弱巖層、軟弱夾層、斷層破碎帶、緩傾角結構面等10.1.1.2.4初步查明可溶巖壩基、壩肩巖溶發育規律,主要滲漏通道的分布、連通、充填和已處理b)防滲剖面鉆孔深度進入地基相對不透水層不應小于10m,其他鉆孔深度按隱患或險情的情況e)除長期監測孔外,應按技術要求進行封a)壩體填筑土的顆粒組成、滲透性、分層填土的結合情況,特別是壩體與岸坡接合部位填料的b)防滲體的顆粒組成、滲透性及新老防c)反濾排水棱體的有效性,壩體浸潤線分d)壩體輸水洞(涵)、泄洪洞等建筑物及其周邊的滲漏情況;a)壩基、壩肩第四紀沉積物、基巖風化帶的厚度、性質、顆粒組成及滲透特性;d)古河道以及單薄分水嶺等的分布情e)兩岸地下水位及其動態,地下水位10.2.1.3.1地層巖性和地質構造,特別是緩傾角結構面及其他不利結構面的分布、性質、延伸性、10.2.1.3.4沖刷坑及抗力體的工程地10.2.1.4.1查明土石壩填筑料的物質組10.2.1.4.2查明壩體滑坡、開裂、塌陷等病害險情的分布位置、范圍、特征、成因,險情發生過程10.2.1.4.3查明地基地層結構、分布、物質組成,重點查明軟土、濕陷性土等工程性質不良巖土層10.2.1.5.4評價飽和無黏性10.2.2.1.1應收集分析已有地質勘察、施工編錄和防滲加固處理資料,運行期的滲流量、兩岸地下10.2.2.1.2工程地質測繪可在可行性研究階段地質測繪的基礎上進行,比例尺可選用1:1000~10.2.2.1.3宜采用綜合物探方法探測壩體滲漏、巖溶的空間分布、滲漏通道和強透水帶的位置及埋10.2.2.1.4沿可能的滲漏通道部位應布置勘探剖面,10.2.2.1.5防滲線上的鉆孔深度應進入隔水層或相對隔水層10m~15m;巖溶區鉆孔應穿過巖溶強10.2.2.2.2工程地質測繪比例尺可選用1:2000~1:500。測繪范圍應包括可能對邊坡穩定有影響的10.2.2.2.3宜采用鉆探、坑槽探等方法,根據需要可布置平硐或豎井。勘探剖面應垂直和平行邊坡10.2.2.2.4勘探剖面上的鉆孔間距視不穩定邊坡規模、危害程度等具體情況確定,孔深應進入穩定10.2.2.2.5對控制邊坡穩定的軟弱結構面應取樣進行物理力學性質試驗,根據需要進行現場抗剪試10.2.2.3.2工程地質測繪比例尺可選用1:500。測繪范圍應包括與壩(閘)基、壩肩抗滑穩定分析10.2.2.3.3宜采用鉆探、坑槽探等方法,根據需要可布置平硐或豎井。勘探剖面應沿垂直壩軸線方10.2.2.4.1應收集和分析已有的觀測資料和壩體10.2.2.4.4應在壩體變形和地基沉降10.2.2.5.3應取原狀土樣,測定土的天11.1.1規劃階段工程地質勘察報告正文應包括緒言、區域地質概況、各規劃方案的工程地質條件及11.1.2緒言應包括規劃意圖和方案、規劃河流(段)自然地理概況、以往地質研究程度和本階段完11.1.3區域地質概況應包括區域地形地貌、地層巖性、地質構造與地震、物理地質現象和水文地質11.1.4各規劃方案的工程地質條件可按水庫區、壩(閘)址(段)等建筑物分別編寫,內容包括基11.1.6結論應包括對規劃方案和工程選擇提出地質評價與建議、對下11.2.1可行性研究階段工程地質勘察報告正文應包括緒言、區域地質概況、工程區及建筑物工程地11.2.2緒言應包括工程概況、勘察地區的自然地理條件,歷次勘察工作情況和研究深度,有關審查11.2.3區域地質概況應包括區域地形地貌、地層巖性、地質構造與地震、物理地質現象、水文地質11.2.4水庫區工程地質條件應包括庫區的地質概況、水庫滲漏、浸沒、庫岸穩定等工程地質問題及11.2.5壩址區的工程地質條件應按壩址、溢洪道、a)壩址工程地質條件應包括壩址地質概況、各比選壩址的工程地質條件、對壩址選擇的意見、b)溢洪道及其他建筑物的工程地質條件。11.2.6水閘和泵站工程地質條件應包括地質概況、各比選閘(場)址的工程地質條件、閘(場)址11.2.7天然建筑材料編寫內容應包括設計需求量、各料場位置及地形地質條件、勘探和取樣、儲量11.2.8結論與建議應包括方案比選地質意見、推薦方案各建筑物的主要工程地質結論、下階段勘察11.3.1初步設計階段工程地質勘察報告正文應包括緒言、區域地質概況、工程區及建筑物工程地質a)工程位置、工程主要指標、主要建筑物的布置方案;b)可行性研究階段工程地質勘察主要結論及審查、評估意見;c)本階段工程地質勘察工作概況,歷次完成的工作項目和工作量。d)庫岸不穩定體及塌岸的范圍、邊界條件、穩定性和危害程度,處理措施建議;e)水庫誘發地震類型、位置、震級上限,a)壩址工程地質條件應包括地質概況,各比選壩線的工程地質條件及存在的問題,壩線比選的地質意見,選定壩線與壩型的工程地質條件、防滲條件、壩基巖體分類、壩基壩肩穩定、物b)溢洪道和導流工程等的工程地質條件及工程11.3.6水閘及泵站工程地質條件應包括基本地質條件,物理力學參數,主要工程地質問題評價及處11.3.7天然建筑材料應包括設計需求量,各料場位置及地形地質條件,勘探和取樣,儲量和質量,11.3.8結論和建議應包括水庫區主要工程地質問題評價、各建筑物區的主要工程地質問題評價及處11.4.3招標設計階段工程地質勘察報告內容應包括概述、水庫工程地質、水工建筑物工程地質、臨11.5.1.2針對單項工程或建筑物的勘察報告正文可包括緒言、地質概況、分段工程地質條件、主要11.5.2.2竣工工程地質(施工地質)報告編制應符合SL/T313的規定。11.6.1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工程地質勘察報11.6.2可行性研究階段和初步設計階段工程地質勘察報告正文應包括緒言、地質概況、險情或隱患11.6.3緒言宜包括工程概況、工程運行中出現的問題,歷次除險加固概況,本階段勘察工作開展情11.6.5土石壩壩體狀況宜包括壩體結構組成、填料物質組成、物理力學指標及滲透性參數、已有險11.6.6各建筑物地基及邊坡工程地質條件宜包括基本地質條件、存在的地質問題及險情、工程地質11.6.7險情或隱患工程地質評價宜包括基本地質條件,險情或隱患的特征、分布范圍、邊界條件及成因,有關物理力學性質及滲透性指標,處理措11.6.8天然建筑材料宜包括設計需求量,各料場位置及地形地質條件,勘探和取樣,儲量和質量,11.6.9結論及建議宜包括本階段勘察的主要結論、需要說明的問圖1區域綜合地質圖(附綜合地層柱狀圖和典型地質剖√+---2√√+--3水庫區綜合地質圖(附綜合地層柱狀圖和典型地質+√√+-4-+++-5壩址及附屬建筑物區工程地質圖(附綜合地層柱狀+√√√+6+++++7-+++-8-+++-9----√+√√√-+√√+--√√√-+√√√--√√√-—+√√+-√√√-++++++++++-√√√√-++++-++++++++-+√√√+-√√√+-++++-+++++++++-+√√+地震峰值加速度aa<0.09ga≥0.38gⅦⅧ8km內有長度小于10km的活斷層,M<58km內有長度不小于10km的活斷層,M有4≤M<6的地震有6≤M<6地震活動或不多于一次M≥7浸沒評價初判認定的不可能浸沒地段不再進行工作。初判認定的可能浸沒地段應通過勘探、試驗、觀測和a)庫岸由相對不透水巖土層組成的地段;b)與水庫無直接水力聯系的地段:被相對不透水層阻隔,且該不透水層頂部高程高于水庫設計a)水庫的周邊和壩下游,順河壩或圍壩的外側,地面高程低于庫水位地區;c)潛水位埋藏較淺,地表水或潛水排泄不暢,補給量大于排出量的庫外地區,封閉或半封閉的C.5初判時符合下列情況之一的地段可判定為不易次生鹽漬化地a)處于濕潤性氣候區,降水量大,徑流條件好;b)地下水礦化度較低;c)表層黏性土較薄,下部含水層透水性較強,排泄條件較好;C.6判別時應確定該地區的浸沒地下水埋深臨界值。當預測的蓄水后地下水埋深值小于臨C.7初判時浸沒地下水埋深臨界值可按式(C.1)Hcr=Hk+ΔH··············································Hcr——浸沒地下水位埋深臨界值,單位為米(mHk——土的毛管水上升高度,單位為米(m);ΔH——安全超高值,單位為米(m)。注:對農業區,ΔH即根系層的厚度;城鎮和居民區,ΔH取決于建筑物荷載、基礎形C.8復判時農作物區的浸沒地下水埋深臨界值應根據下列因素確定:a)對可能次生鹽漬化地區,應根據地下水礦化度和表部土層性質確定防止土壤次生鹽漬化地下b)對不可能次生鹽漬化地區,應根據現有農作物種類確定適于農作物生長的地下水埋深臨界值;c)在確定上述兩種地下水埋深臨界值時,應對當地農業管理部門、農業科研部門和生產經營者進行調查,收集相關資料,根據需要開挖試坑C.9復判時建筑物區的浸沒地下水埋深臨界值應根據下列因素確定:a)居住環境標準:浸沒地下水埋深臨界值等于表土層的毛管水上升高度;b)建筑物安全標準:當勘探、試驗成果表明,現有建筑物地基持力層在飽和狀態下強度顯著下降導致承載力不足,或沉陷值顯著增大超出建筑物的允許值時,浸沒地下水埋深值等于該類高度、地基持力層情況以及當地現有建筑物的類型、層數、基礎形式和深度等確定,根據需要進行開挖驗證。地基持力層情況主要包括是否存在黃土、淤泥、軟土、膨脹土等地層,持C.10當復判勘察區面積較大時,宜按浸沒影響程度劃分為嚴重和輕微兩種浸沒區。坡以黏粒為主,干時堅硬,遇水膨脹崩解。注重土體中裂隙性、大孔隙性、超固結性、半成巖性及層1.礦物成分,特別是親水、膨脹、溶濾性礦物2.節理裂隙的2.因脹縮產生剝3.對剝落邊坡,植草或護砌覆蓋,坡體內排水,保持坡面干燥坡以砂粒為主,結構較疏松,凝聚力低、透水性較大,包括厚層全風化花崗巖殘積層1.顆粒成分及均勻程度、密實2.含水情況、外水及地下水作1.飽和均質砂性土邊坡,在振動力作用下,易產生液1.在高地震烈度區的邊坡,地震時產生液化滑坡,機械震動也可能出現局部滑2.基坑排水時易發3.外水作用時易造3.預先采取振沖加密、封閉措施,并注坡具有特殊物理力學特性,富含蒙脫石等邊坡開挖后因自然條件變化、表層膨脹、崩解、收縮等引1.盡可能不改變土2.預留保護層,開3.注意選擇穩定坡4.加強排水,砌護以粉粒為主、質地均一。一般含鈣量高,無層理,但柱狀節理發育,天然含水量低,干時堅硬,部分黃土遇水濕陷,有些呈固結狀,有時呈主要是水的作或水對邊坡坡腳浸泡,水下滲使下墊隔水黏土層4.高或超高邊坡岸邊坡因庫水浸泡可能塌岸或滑動;因1.防水、排水,盡可能避免建筑物漏2.合理削坡、反壓3.對坍岸、古滑坡等坡構落同時具有顯著的吸水膨脹和失水收縮兩種變形特性的黏性土。膨脹土的判別分初判和詳判。初判是判定場地有無膨脹土,對擬選場地的穩定性和適宜性作出工程地質評價;詳判是確定膨脹土的工程特性指標,對場地膨脹土進行膨脹潛勢分類及工程地質條件評價,提出膨脹土處理措b)地形平緩,無明顯自然陡坎,常見淺層滑坡和地裂;c)土體裂隙發育,常有光滑面和擦痕,有的裂隙中充填灰白或灰綠色黏土,干時堅硬,遇水軟d)淺部脹縮裂隙中含上層滯水,無統一地下水位,水量較貧且隨季節變化明顯;e)新開挖邊坡工程易發生坍塌,地基未經處理的建筑物破壞嚴重,剛性結構較柔性結構嚴重,E.3膨脹土詳判包括膨脹潛勢分類和地基脹縮等級劃分,并應符弱中強ⅠⅡⅢF.1地震時飽和無黏土和少黏性土的液化破壞,應根據土層的天然結構、顆粒組成、松密程度、地震前和震時的受力狀態、邊界條件和排水條件以及地震歷時等因素,結合現場勘察和室內試驗綜合分析F.2土的地震液化判定工作可分初判和復判兩個階段。初判應排除不會發生地震液化的土層。對初判不小于16%、17%、18%、19%和20%時,可判為不液化;當黏粒含量不滿足d)工程正常運用后,地下水位以上的非飽和土,可判為不液化;e)當土層的剪切波速大于公式(F.1)計算的上限剪切波速時,可判為不t=291√············································vst——上限剪切波速度,單位為米每秒(m/sKH——地震峰值加速度系數,為水平地震動峰值加速度與重力加速度g之比;水平地震動峰Z——土層深度,單位為米(mrd——深度折減系數。a)標準貫入錘擊數法:N<Ncr··········································N——工程運用時,標準貫入點在當時地面以下ds(m)深度處的標準貫入錘擊數;Ncr——液化判別標準貫入錘擊數臨界值。2)當標準貫入試驗貫入點深度和地下水位在試驗地面以下的深度,不同于工程正常運用時,實測標準貫入錘擊數應按式(F.6)進行校正,并應以校正后的標準貫入錘擊數N作為N=N′···········································N′——實測標準貫入錘擊數;ds——工程正常運用時,標準貫入點在當時地面以下的深度,單位為米(mdw——工程正常運用時,地下水位在當時地面以下的深度,單位為米(m),當地面淹d——標準貫入試驗時,標準貫入點在當時地面以下的深度,單位為米(md——標準貫入試驗時,地下水位在當時地面以下的深度,單位為米(m);若當時地面淹沒于水面以下時,d取0。3)液化判別標準貫入錘擊數臨界值地面以下15m深度范圍內應根NCr=N0··································NCr=N0·······································N0——液化判別標準貫入錘擊數基準值;4)液化判別標準貫入錘擊數基準值N0688注:當ds=3m,dw=2m,PC≤3%時的標準貫入錘擊數稱為液化標b)相對密度復判法:當飽和無黏性土(包括砂和粒徑大于2mm的砂礫)的相對密度不大于表(Dr)cr(%)·································································································IL——液性指數;G.1水工建筑物開挖處理后的場地土類型宜根據土G.1.1土層剪切波速(多層土場地取建基面················································d0——覆蓋層厚度,單位為米(mdi——覆蓋層第i層土的厚度,單位為米(mvsi——覆蓋層第i層土的剪切波速,單位為米每秒(m/sn——覆蓋層的分層數。b)按地面至剪切波速大于500m/s且其下臥各層巖土的剪切波速均不小于500m/s的土層的距離確定。當土層中含有剪切波速大于8層巖土的剪切波速均不小于400m/s時,可按地面至該土層頂面的距離確定;剪切波速大于vs>800vs≤1500d0>800 1 —1Ⅱ—1ⅡⅢ—1ⅡⅢⅣq<0.1-6-5-4-2100≤q1≤K···················································d60——小于該粒徑的土質量占總土質量60%的粒徑,單位為毫米(mmI.4.1級配不連續的土,粒徑分布曲連續的土。粒徑分布曲線上的平緩段的最大粒徑和最小粒徑平均值或最小粒徑作為粗細顆粒的區分粒徑d,相應于該粒徑的顆粒含量為細顆粒含量P。·····························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中建施工方案流程詳解
- 項目管理中的可持續發展理念實踐試題及答案
- 2025年注冊會計師備考時間分配試題及答案
- 財務報表披露中的常見合規問題試題及答案
- 2024項目管理資格的考試重點與趨勢分析試題及答案
- 2024年項目管理復習策略試題及答案
- 礦區塑膠跑道施工方案
- 證券從業資格證考試監測試題及答案
- 2024項目管理考試復習試題及答案
- 2025年注會備考的自我監督與激勵機制試題及答案
- 2020-2025年中國遼寧省風力發電行業發展潛力分析及投資方向研究報告
- GB 15269-2025雪茄煙
- 規模養殖場十項管理制度
- 2025航天知識競賽考試題庫(含答案)
- 2025中考英語熱點話題閱讀《哪吒2魔童鬧海》
- 勞務派遣勞務外包項目方案投標文件(技術方案)
- 瘧疾2025培訓課件
- 流行性感冒診療方案(2025版)解讀課件
- 雙溪村移民安置區環境綜合整治工程 施工圖設計說明
- 2025年度打印機銷售與升級改造合同模板4篇
- 2025年國家電投所屬國核鈾業招聘筆試參考題庫含答案解析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