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部分學校2024-2025學年高三年級上冊一調歷史試題_第1頁
廣東省部分學校2024-2025學年高三年級上冊一調歷史試題_第2頁
廣東省部分學校2024-2025學年高三年級上冊一調歷史試題_第3頁
廣東省部分學校2024-2025學年高三年級上冊一調歷史試題_第4頁
廣東省部分學校2024-2025學年高三年級上冊一調歷史試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4-2025學年度上學期高三年級一調考試

歷史試卷

本試題卷共8頁,20題。全卷滿分100分。考試用時75分鐘。

注意事項:

1.答題前,先將自己的姓名、考號等填寫在試題卷和答題卡上,并將準考證號條形碼粘貼在答題卡上的指

定位置。

2.選擇題的作答: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寫在試題卷,草

稿紙和答題卡上的非答題區域均無效。

3.非選擇題的作答:用簽字筆直接寫在答題卡上對應的答題區域內。寫在試題卷、草稿紙和答題卡上的非

答題區域均無效。

4.考試結束后,請將本試題卷和答題卡一并上交。

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

符合題意。

1.姜寨聚落周圍是垛溝,良渚古城周圍是城墻。對比分析下面兩圖,從防御的角度看,良渚古城城墻的構

建說明()

A.國家已經產生B.階級分化十分明顯

C.初始文明出現D.部落紛爭已經出現

2.商朝前期的占卜由貞人(負責占卜的巫官)與商王共同完成,貞人負責向神靈詢問吉兇禍福,王則是問

卜后的發布者或決斷者。商后期出現了大批沒有記刻貞人名字的卜辭,甚至帝乙和帝辛還親自擔任貞人之

職。這一變化說明()

A.商人的認識水平提升

B.史官取代巫官的職能

C.文字的載體發生變化

D.神權與王權逐漸合一

3.聘禮是王、諸侯國之間結好關系之禮。西周時期,聘禮主要是天子聘諸侯,諸侯覲見天子,諸侯間的互

聘并不顯著;春秋時期,天子與諸侯間的聘禮十分稀疏,諸侯間的聘禮日益頻繁;至戰國,聘禮已不再經

常舉行,七國間由辯士任使臣的遣使交通卻非常頻繁。這表明()

A.時局變化推動禮儀革新B.外交更加注重現實利益

C.實力決定列國關系走向D.諸侯國結盟與背盟頻發

4.戰國時期,道家學派衍生出了吸收儒、墨、陰陽等學派思想的黃老之學;韓非子借鑒了儒家的三綱,吸

收了道家的君人南面之術;《呂氏春秋》融合了各家之長,是雜家學派的代表作品。這些現象()

A.說明華夏認同觀念不斷增強

B.反映了分裂中孕育著統一趨勢

C.表明社會各階層間流動加速

D.適應了統治者改革圖強的需要

5.下圖是漢代畫像石“泗水撈鼎”。史載大禹鑄九鼎,代表天下九州,成為國家權力的象征。夏以后,隨

著朝代興亡,九鼎先后為商和周所得。戰國時,東周滅亡,九鼎不知去向。有傳言九鼎落于彭城(今徐州)

泗水。秦始皇東巡瑯那時,動用大量人力尋找打撈,但未果。對上述史實評論正確的是()

A.秦打算通過九鼎為統一做輿論準備

B.秦始皇巡游天下造成了沉重的賦役

C.統治者重視政治傳統的延續和繼承

D.畫像石確證了九鼎記載的真實可信

6.在秦朝的法律中,故秦人和新秦人的地位并不對等,所謂的故秦人是關中百姓,新秦人是原六國百姓。

秦國的二十等爵在秦滅六國后被推行到天下,東方各國百姓原有的爵位并未得到秦朝的承認。材料意在強

調()

A.秦朝法律存在重大缺陷

B.秦朝的統治蘊含危機

C.統治階級內部矛盾尖銳

D.二十等爵制更加優越

7.下圖為“周公輔成王”畫像磚。此類畫像磚在東漢以后才大量出現,周公個人的形象不再是先秦、西漢

人心目中“踐祚當國”、大權獨攬的攝政王,而是一位承受先王托孤之重、率領群臣一心扶保幼主的忠厚長

者。促成這一變化的是()

A.儒家正統思想的確立B.政治形勢的需要

C.政府抑制王侯的訴求D.社會經濟的發展

8.下表為漢代豪族樊重和樊宏的莊園記載。由此可見,漢代的莊園經濟()

記載出處

(樊重)能治田,殖至三百頃,廣起廬舍,高樓連閣,酈道元《水經注?比水注》

波陂灌注,竹木成林,六畜放牧,魚嬴梨果,檀棘桑

麻,團門成市。兵弩器械,資至百萬。其興工造作,

為無窮之功,巧不可言,富擬封君

(樊宏)其營理產業,物無所棄,課役童隸,各得其范曄《后漢書?樊宏傳》

宜,故能上下戮力,財利歲倍,至乃開廣田土三百余

頃。其所起廬舍,皆有重堂高閣,陂渠灌注。又池魚

牧畜,有求必給

A.體現了精耕細作的模式B.導致地方割據局面出現

C.呈現出自給自足的特征D.促進了自耕農經濟發展

9.北魏大臣甄琛指出:“今偽弊(指南朝)相承,仍崇關廛之稅;大魏恢博,唯受谷帛之輸。”這反映出當

時()

A.大一統下商品經濟的發展B.區域性市場的繁榮

C.南北商業發展的不平衡性D.南北經濟差距擴大

10.下表為南梁、北齊、隋文帝、隋煬帝時期門下省諸局情況表。由此可見,隋煬帝時()

時間朝代門下省諸局

502—557年南梁公車太官太醫驊疆廄

550—557年北齊主衣尚食尚藥殿中齋帥領左右

581—604年隋文帝御府尚食尚藥殿內城門符璽

604—618年隋煬帝符璽

A.門下省的職能即將改變

B.君主集權不斷削弱

C.中央行政機構趨于完備

D.行政效率逐漸提升

11.608年,隋煬帝“詔發河北諸郡男女百余萬,開永濟渠,引沁水南達于河,北通涿郡”。6n年,隋煬帝

征遼東,自江都乘龍舟,直達涿郡,全程400多公里,僅僅用了50天,出動軍隊100多萬人,后勤供輸主

要沿著這條水道北運。由此可見,永濟渠的開鑿意在()

A.實現南糧北調穩固統治

B.為遷都涿郡創造條件

C.強化對北方的軍事控制

D.提高大運河通航能力

12.唐顯慶四年(659年),唐高宗頒布《顯慶姓氏錄》,規定只要做官進了五品,就可以列入其中。這是由

政府公布的士族等第的權威名錄,被列入名錄的有245姓、287家,較之唐太宗時減少48姓、1364家。此

舉旨在()

A.鞏固統治基礎B.強化中央權威

C.推進科舉改革D.平衡派別利益

13.唐時有“杏園宴”的活動,主要內容是探花,即同一榜進士中選出兩位,稱作兩街探花使,讓他們騎

馬遍游長安城內外名園,摘取名花。這反映出()

A.明經和進士兩科最受關注

B.制度設計影響社會習俗

C.科舉制蛻變助長奢靡之風

D.世人接受社會變遷現實

14.下表為學者統計的有關唐代敦煌地區不同時期家庭結構情況。據此推測,當時()

類型比例(%)核心家庭主干家庭聯合家庭(10其他家庭總計

(2—3人)(6—8人)人以上)

701—769年戶數(戶)471391483

百分比56.615.710.417.3100

820—876年戶數(戶)3612223

百分比132651.29.8100

A.戰爭導致了個體小農經濟瓦解

B.稅制變化推動家庭結構變遷

C.農本觀念在中原地區影響深遠

D.精耕細作生產模式不斷完善

15.魏晉時期,游藝活動的審美性和藝術性得到了士人的認同與喜愛,文學作品與游藝活動的娛樂性和藝

術性碰撞在一起,推動了魏晉文學游藝書寫進入了興盛時期。這可以用來佐證魏晉時期()

A.統治者奉行開明的文化政策

B.儒家傳統觀念受到沖擊

C.文學的內容受制于大眾活動

D.主流文學體裁發生變化

16.唐天寶年間,高仙芝遠征中亞將柘枝舞帶入中原,舞女服飾是“香衫窄袖裁”,入唐的胡旋舞女穿窄口

褲,腳著“小頭鞋履”,這更促使貴族和士民“好為胡服和胡帽”。隨著“天寶末年時世妝”風行一時,時

髦人士崇尚中亞的“小頭鞋履窄衣裳”。這反映出()

A.漢民胡化的現象十分嚴重

B.社會生活映射盛唐風貌

C.唐代開放包容的社會風尚

D.中西文化交流互鑒頻繁

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共52分。

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云夢睡虎地秦墓出土《秦律十八種》《秦律雜抄》《為吏之道》《語書》等律令文書,體現了秦的法

制。其中《語書》記載了南郡(今湖北荊州)太守訓告:國家的制度法令已經完備,官吏和百姓卻不遵守,

仍沉溺于鄉俗陋習,致使君主制定的法令形同虛設,助長了歪風邪氣,不僅有害國家,也不便于百姓。

——摘編自《睡虎地秦墓竹簡》

材料二曹參是黃老思想的有力提倡者,繼蕭何任丞相,一切遵照舊規,把好出風頭的官吏都免職了。漢

文帝踐行老子提出的“慈”“儉”“不為天下先“,持保守之政,不做積極的興建,只有對人民增加信任,沒

有增加干涉,以成“文景之治”的安定與富庶。

——摘編自張蔭麟《中國史綱》

材料三漢承百王之弊,高祖撥亂反正,文景務在養民,至于稽古禮文之事,猶多闕焉。孝武初立,卓然

罷黜百家,表彰六經。遂疇咨海內,舉其俊茂,與之立功。興太學,修郊祀,改正朔,定歷數,協音律,

作詩樂,建封禪,禮百神,紹周后,號令文章,煥焉可述。

——摘自《漢書?武帝紀》

(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秦漢治國思想的演變。(3分)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試述秦漢之政的得與失。(9分)

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春秋時期,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最講“夷夏之辨”,但強調的是大一統框架內的夷、夏之別。孔子

作《春秋》,強調大一統,在大一統下明“華夷之辨”,標準則是是否符合西周禮樂文明,因而夷、夏可互

變:夷用夏禮,即符合華夏文化,則進而為夏;夏用夷禮,則退而為夷。孔子崇尚周的禮樂文明,認為華

夏文化優于其他文化,故強調“裔不謀夏,夷不亂華”,但并不排斥其他族類,其辦學的方針即是“有教無

類”,主張“修文德以來之”。以儒家為代表的傳統夷夏觀,雖然強調以華夏禮樂文化為標準相區分,但它

是大一統視域下的“夷夏之辨”,究其實,是要將各族一統于禮樂文化,因而強調兼容并包,本質上是中華

各民族在大一統框架下互動、交融與發展。

材料二東漢以來,入主中原的各少數民族一邊自稱為華夏先王之后,與中原漢人族源相同,一邊主動接

受漢族文化,以華夏正統自居,在其統治范圍內努力推行漢化政策,促進了民族交融與中華文明認同。中

國歷史由此進入由北方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與南方漢族政權并立、共為中華的南北朝時期。兩晉南北朝是

政治上的大分裂、大動亂時期,但也是民族大遷徙、大融合時期,既有邊疆民族的大規模內遷,也有中原

漢人向南方及其他邊疆地區的流動,這種大規模的民族遷徙和文化交流,促進了中華民族的交融與發展,

進一步加強了各民族間的內在聯系與密不可分的整體性,強化了中華文明的統一性。

——以上材料均摘編自劉正寅《從民族交融發展看中華文明的統一性》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春秋時期儒家民族觀的基本內涵,并分析其形成的歷史背景。(8分)

(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東漢以來民族交融的新變化,并簡析這一變化的影響。(8分)

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南北朝時期歷史主流是在北方還是在南方,學術界的看法不盡一致。下表是對“分裂下的南北朝:

孰是歷史主流”觀點的不同表述。

閻步克《波峰與波“北方少數民族的部族制度與華夏制度的劇烈碰撞,最終在北方地區激發出了新的變

谷:秦漢魏晉南北朝遷動力與演進契機,交替的‘胡化‘和‘漢化’孕育出了強勁的官僚制化運動,它扭

的政治文明》轉了魏晉以來的帝國頹勢,并構成了走出門閥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國的歷

史出口。”

唐長孺《魏晉南北朝“東晉南朝代表著三國西晉以來中國歷史發展的正常道路,十六國北朝則'走著一條

隋唐史三論》特殊的道路’,是一段插入的'并非必然的過程',南北朝歷史的顯著差異,'是在一

種特殊的歷史條件下產生的,它必將隨著這些特殊歷史條件的消失而消失。唐代的變

化正是隨著這些特殊歷史條件的消失而產生的','從更長的歷史視野來看',唐代的

變化不過是對東晉南朝的繼承或銜接,即南朝化。”

評述材料中關于歷史主流的觀點。(要求:圍繞材料中的一種或兩種觀點展開評述,觀點明確,史論結合)

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梅嶺山路自秦代開辟以來長久失修,基本失去交通運輸功能。唐開元四年(716年),張九齡奏請重

新修鑿梅嶺山路的奏疏獲準。他親自到現場勘察,“緣磴道,披灌叢,相其山谷之宜,革其坂險之故”,最

終部分利用舊關道又截彎取直修建新道,縮短險峻山路15里。開工后,張九齡利用十一月的冬閑時節召集

鄉民筑路,民眾爭相出力,新道不日鑿成,''坦坦而方五軌,聞聞而走四通”,橫穿南嶺山脈,連接廣東和

江西。梅關道開通以后,海外諸國向朝廷入貢的物品經由梅關道北上,梅關道成為一條貢道。同時,唐政

府也將梅關道作為官方驛道,設置驛站、配置成卒、征收商稅。唐朝末年,社會動蕩,大批難民經由此道

遷徙到嶺南地區,嶺南地區人口大為增加。

——摘編自王薇《文化線路視野中梅關古道的歷史演變及其保護與研究》

(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唐代梅關道得以開通的原因。(6分)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梅關古道開通的影響。(6分)

參考答案及解析

月考卷

一、選擇題

1.D【解析】據材料可知,良渚古城的城墻是環繞古城一周,且外圍還有類似于護城河樣式的水溝,所以

具有雙重防御的色彩,但是姜寨聚落的垛溝則是只有三面,對比之下,說明良渚古城面臨著敵人進攻的威

脅,故選D項;良渚古城處于新石器時代后期,但是當時還沒有出現國家,排除A項;題目并未突出其城

內的建筑及其規模大小的區別,所以沒法體現階級分化是否明顯,排除B項;初始文明的特征應該包含私

有制、階級分化和國家出現等,與題目主旨不符,排除C項。

2.D【解析】據材料可知,商朝前期的占卜中,貞人負責向神靈詢問吉兇禍福,也就是貞人是負責與神靈

聯系的人,代表神權,王則是問卜后的發布者或決斷者,代表王權,而商后期出現了大批沒有記刻貞人名

字的卜辭,甚至帝乙和帝辛還親自擔任貞人之職,這說明商王一人承擔了貞人和王兩個職務,意味著神權

與王權逐漸合一的趨勢,故選D項;材料所述變化只是貞人的變化,屬于占卜形式的變化,而占卜現象依

然存在,所以這并不能體現商人認識水平提升,排除A項;材料所述是商朝后期的占卜逐步取消巫官,或

者由商王親自擔任巫官,并未提到史官,因而也就沒法得出史官取代巫官職能的結論,排除B項;材料強

調的并非是文字的載體,排除C項。

3.B【解析】從天子與諸侯間的聘禮稀疏到諸侯間互聘頻繁,再到戰國時期辯士任使臣的頻繁遣使交通,

這明顯反映了隨著列國紛爭的加劇,各國在外交上更加注重實際利益,而非僅僅遵守傳統禮儀,故選B項;

從西周、春秋到戰國,聘禮的舉行頻率確實發生了變化,但這更多是因為政治和軍事局勢的變動導致的一

種現象,而非禮儀本身的革新,排除A項;材料描述的是聘禮的變化,而不是列國關系的整體變化,排除

C項;材料沒有提到結盟與背盟的頻繁發生,排除D項。

4.B【解析】據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可知,不同學派之間的競爭和交流,促進了思想的多元發展,也為后

來的思想統一和文化融合提供了可能,說明思想文化領域在分裂中孕育著統一的趨勢,故選B項;華夏認

同是不同民族之間的相互認同觀念,與材料的“思想統一”趨勢不符合,排除A項;社會階層的流動性指

的是個人或社會群體從一種社會地位或階層向另一種社會地位或階層的運動,材料與“社會階層的流動”

無關,排除C項;“適應了統治者改革圖強的需要”的是法家思想,材料不僅僅涉及法家思想,排除D項。

5.C【解析】根據材料可知,大禹所鑄的九鼎成為國家權力的象征,此后歷代都將找尋九鼎視為重要的事

情,反映了統治者重視政治傳統的延續和繼承,故選C項;秦始皇東巡瑯那時國家已經實現了統一,排除

A項;材料強調統治者重視政治傳統的延續和繼承,未涉及秦始皇巡游天下的影響,排除B項;D項說法

絕對且不符合史實,排除。

6.B【解析】根據材料可知,秦朝的法律對原六國百姓采取了不對等的做法,雖然受到關中百姓歡迎,但

法律制度卻遭到東方各地的排斥,這說明秦朝的統治蘊含著一定危機,故選B項;材料并不是強調秦律存

在的缺陷問題,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秦朝統治集團內部矛盾尖銳的相關信息,排除C項;材料并未對比

秦國的二十等爵與東方各國的爵制,無法得出其更加優越的結論,排除D項。

7.B【解析】據材料可知,周公形象經歷了由“‘踐祚當國’、大權獨攬的攝政王”到“承受先王托孤之重、

率領群臣一心扶保幼主的忠厚長者”的轉變,結合所學可知,之所以出現這種現象,其主要原因是不同的

政治形勢影響人們對于歷史人物的解讀,即由于政治形勢的需要,統治者需要將某一歷史人物形象進行重

塑,故選B項;據所學可知,儒家正統思想的確立是在漢武帝統治的時期,排除A項;據所學可知,通過

推恩令,地方王侯的勢力已逐漸減弱,并且在東漢末期出現的是外戚干政與宦官專權現象,與“王侯”無

關,排除c項;據所學可知,社會經濟的發展會影響到歷史人物形象的重塑,但這并不是其主要原因,排

除D項。

8.C【解析】根據材料“能治田,殖至三百頃”“閉門成市”“富擬封君”“皆有重堂高閣,陂渠灌注”可知,

漢代莊園可以依靠自己的生產,滿足自己的需要,這反映出莊園經濟具有自給自足的特征,故選C項;精

耕細作是指想法設法提高土地的單產,材料沒有體現,排除A項;材料中沒有說明已經出現地方割據,排

除B項;莊園廣占良田,控制了大量的勞動力,抑制了自耕農經濟發展,排除D項。

9.C【解析】據材料信息,甄琛批評了南朝的稅收制度,即“崇關廛之稅”,意思是南朝重視對商業活動征

收關稅和市廛稅,這表明南朝經濟中商業交易的頻繁和商業稅收的重要性。相比之下,甄琛強調了北魏的

稅收政策,即“唯受谷帛之輸”,意思是北魏主要接受以谷物和布帛形式繳納的稅收,這表明北魏的經濟結

構更加側重于農業,稅收基礎主要建立在農產品上,而不是商業交易。甄琛的言論正是這一時期南北經濟

差異的寫照,體現了南北商業發展的不平衡性,故選C項;當時南北政權對峙,沒有實現大一統,排除A

項;材料表明當時北方仍以農業為主,不能體現區域性市場的繁榮,排除B項;材料只提及南方商業和北

方農業,沒有對比兩者的經濟發展水平,排除D項。

10.A【解析】據表格可知,隋煬帝時期門下省只剩下“符璽”這一局,這表明門下省的職能在發生變化,

尤其是與其他三個時期相比,其下轄的部門大大減少,這一變化預示著門下省在隋煬帝時期可能將承擔更

為專一或特定的職能,故選A項;門下省部門的減少與行政體制的調整或集權方式的變化有關,但不一定

是削弱君主集權,且隋煬帝時期君主集權不斷強化,排除B項;材料只涉及門下省,無法得出為本”的稅

收原則,因此農戶隱瞞戶口的現象減少了,家庭規模也擴大了,故選B項;結合所學可知,因土地兼并問

題嚴重,使租庸調制難以繼續推行,為保障國家財政收入,實行兩稅法,僅憑材料表格數據無法判斷是否

與戰爭有關,排除A項;敦煌不屬于中原地區,排除C項;精耕細作是中國古代農業的生產模式,指的是

在一定面積的土地上,投入較多的生產資料、勞動和技術,進行細致的土地耕作,最大限度提高單位面積

產量,這與家庭結構的變化沒有必然聯系,排除D項。

15.B【解析】據材料“游藝活動的審美性和藝術性得到士人的認同與喜愛,文學作品與游藝活動的娛樂性

和藝術性碰撞在一起,推動了魏晉文學游藝書寫進入興盛時期”,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魏晉的期士人的這

種對游藝活動的態度和文學與游藝的結合,體現了當時社會思想的多元和開放,儒家傳統觀念強調的一些

規范和約束受到沖擊,故選B項;材料沒有統治者奉行開明文化政策的相關信息,排除A項;材料無法體

現文學的內容受制于大眾活動,排除C項;材料無法體現主流文學體裁發生變化,排除D項。

16.C【解析】材料中高仙芝將柘枝舞等中亞文化帶入中原,促使中原貴族和士民喜好胡服、胡帽等,這體

現了唐代對外來文化的接納和包容,反映出唐代開放包容的社會風尚,故選C項;漢民胡化泛指漢族人或

者漢族政權由于長期受到異族的影響而在姓氏稱呼、思維方式、行為特征、生產模式.風俗文化等諸多方

面產生與異族趨同的現象,僅憑材料中的服飾文化的傳播不能得出胡化現象十分嚴重的結論,排除A項;

材料重點強調的是文化交流融合,而不是社會生活,排除B項;材料主要體現的是中亞地區的文化對唐朝

的影響,是單方面的,而不是中西之間的交流互鑒,排除D項。

二、非選擇題

17.(1)演變:秦朝時,以法家思想為治國思想;漢朝初年,統治者以道家的“黃老思想”為治國思想,

強調“無為而治”;漢武帝時期開始,儒家思想成為漢朝的治國思想。(3分)

(2)得:奠定與鞏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基本格局,對后世影響深遠;鞏固與發展了統一的多民族的

封建國家,維持了社會的穩定;促進了中華文化共同體的形成,對于中華文化與中華民族的發展有重要的

推動作用;促進社會的穩定,為農業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基本條件。(6分,任答三點即可)

失:權力高度集中于皇帝,皇權具有獨斷性與隨意性,容易形成“暴政”,激化社會矛盾;加強對于思想與

學術的控制,形成了文化專制的思想政策,對于思想文化的發展具有消極性。(3分)

【解析】(1)據材料一“《秦律十八種》……秦的法制”“國家的制度法令已經完備”可知,秦朝時,以法

家思想為治國思想;據材料二“黃老思想有力提倡者”“不做積極的興建”可知,漢朝初年,統治者以道家

的“黃老思想”為治國思想;據材料三“孝武初立,卓然罷黜百家,表彰六經”可知,漢武帝時期開始,

儒家思想成為漢朝的治國思想。

(2)第一小問得,據材料一“體現了秦的法制”,材料三“卓然罷黜百家,表彰六經”并結合所學知識,

從秦漢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影響角度進行分析可得出,奠定與鞏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基本格局,

對于后世影響深遠;鞏固與發展了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維持了社會的穩定;促進了中華文化共同體

的形成,對于中華文化與中華民族的發展有重要的推動作用;促進社會的穩定,為農業經濟的發展提供了

基本條件。第二小問失,據材料一“不僅有害國家,也不便于百姓”并結合所學可知,權力高度集中于皇

帝,皇權具有獨斷性與隨意性,容易形成“暴政”,激化社會矛盾;據材料三”罷黜百家,表彰六經”并結

合所學可知,加強對于思想與學術的控制,形成了文化專制的思想政策,對于思想文化的發展具有消極性。

18.(1)基本內涵:講求“夷夏之辨”;遵從四周禮樂文化標準;突出大一統的觀念;強調兼容并包。(4分,

任答兩點即可)

歷史背景:社會經濟和政治急速變革;民族交融不斷發展。(4分)

(2)新變化:少數民族接受大一統思想;少數民族主動推行漢化政策;民族遷徙較為頻繁;中華文明的統

一性加強。(4分,任答兩點即可)

影響:促進了國家由分裂走向統一;增強了中華民族的認同感;推動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4分,任

答兩點即可)

【解析】(1)第一小問內涵,據材料一“儒家最講'夷夏之辨',強調的是大一統框架內的夷、夏之別。孔

子作《春秋》,強調大一統”可知,講求“夷夏之辨”;突出大一統的觀念;據材料一“標準則是是否符合

西周禮樂文明”可知,遵從西周禮樂文化標準;據材料一“是要……因而強調兼容并包……交融與發展”

可知,強調兼容并包;第二小問背景,據所學列國紛爭與華夏認同內容可知,春秋戰國時期是社會大變革

時期,社會經濟和政治急速變革;春秋時期各民族頻繁往來.聯系密切,民族交融不斷發展。

(2)第一小問新變化,據材料一“是要將各族一統于禮樂文化……中華各民族在大一統框架下互動、交融

與發展”,據材料二“入主中原的各少數民族一邊自稱為華夏先王之后,與中原漢人族源相同”可知,少數

民族接受大一統思想;據材料二“在其統治范圍內努力推行漢化政策,促進了民族交融與中華文明認同”

可知,少數民族主動推行漢化政策;據材料二“兩晉南北朝是政治上的大分裂、大動亂時期,但也是民族

大遷徙、大融合時期”可知,民族遷徙較為頻繁;據材料二“進一步加強了各民族間的內在聯系與密不可

分的整體性,強化了中華文明的統一性”可知,中華文明的統一性加強;第二小問影響,結合所學知識十

六國與北朝內容可知,促進了國家由分裂走向統一;據材料二“在其統治范圍內努力推行漢化政策,促進

了民族交融與中華文明認同”可知,增強了中華民族的認同感;據材料二“促進了中華民族的交融與發展……

強化了中華文明的統一性”可知,推動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

19.示例:

觀點:閻步克和唐長孺的觀點都有其合理性。(2分)

評述:閻步克認為南北朝時期北方是歷史主流這一觀點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南北朝時期,北方少數民族大

量涌入,他們的部族制度與華夏制度劇烈碰撞,確實激發了新的變化。例如北魏孝文帝改革,推行漢化政

策,促進了民族交融,同時也推動了官僚制度的發展和完善。這種“胡化”與“漢化”的交替過程,使得

北方地區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都發生了深刻的變革,為隋唐帝國的繁榮奠定了基礎。北方在經歷了

一系列的動蕩和融合后,逐漸形成了更為強大的政治力量和制度體系,從這個角度看,北方的發展和演變

對中國歷史的走向產生了深遠影響。而唐長孺觀點中強調東晉南朝代表著歷史正常道路也有其道理。東晉

南朝在政治制度、經濟發展、文化傳承等方面保持著一定的延續性和穩定性。如南朝在經濟上繼續發展南

方的農業和手工業,文化上也有著獨特的成就。但不可忽視的是,十六國北朝的特殊發展道路也同樣重要,

它豐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