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學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5章自然環境的整體性與差異性第1節自然環境的整體性學案新人教版選擇性必修1_第1頁
2024-2025學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5章自然環境的整體性與差異性第1節自然環境的整體性學案新人教版選擇性必修1_第2頁
2024-2025學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5章自然環境的整體性與差異性第1節自然環境的整體性學案新人教版選擇性必修1_第3頁
2024-2025學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5章自然環境的整體性與差異性第1節自然環境的整體性學案新人教版選擇性必修1_第4頁
2024-2025學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5章自然環境的整體性與差異性第1節自然環境的整體性學案新人教版選擇性必修1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12-第一節自然環境的整體性課程標準素養目標任務設定運用圖表并結合實例,分析自然環境的整體性。1.舉例說明、分析自然環境要素組成及特點。(地理實踐力)2.結合資料,分析自然環境的整體性表現。(綜合思維)3.結合實例,理解自然環境的整體性對人類活動的啟示作用。(人地協調觀)1.自然環境組成要素相互間的關系是什么?2.自然環境的整體功能有哪些?其意義是什么?3.自然環境的整體性表現及對干擾的整體響應是什么?一、自然環境要素間的物質遷移和能量交換1.自然環境的組成要素(選填序號)①巖石②生物③大氣④土壤⑤植物2.自然環境要素間的物質遷移和能量交換——自然環境整體性的基礎(1)實現途徑:水循環、生物循環和巖石圈物質循環等。(2)結果:自然環境要素形成一個相互滲透、相互制約和相互聯系的整體。[微思索]“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反映了自然環境中的哪一種循環?[提示]生物循環。[教材思索]圖中有哪幾種自然環境要素?水在各要素間是如何遷移的?提示:圖中有大氣、水、巖石、生物、土壤等自然環境要素。植物通過光合作用,汲取土壤中的水分和大氣中二氧化碳,合成有機物,并釋放出氧氣;通過大氣降水,生物、土壤、河流和湖泊獲得水分補給;大氣通過植物蒸騰、土壤和河湖蒸發獲得水汽;土壤中的無機鹽及養分,通過水的運動被植物汲取。二、自然環境的整體功能1.含義:自然環境作為一個系統,在自然環境要素共同作用下,擁有了整體功能。2.內容整體功能內容生產功能自然環境具有合成有機物的實力,主要依靠于光合作用穩定功能自然環境要素通過物質遷移和能量交換,使自然環境具有能夠自我調整、保持性質穩定的功能3.意義:保證了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推斷下列說法的正誤。(1)生物對自然地理環境的作用,歸根結底是由于綠色植物能夠進行光合作用。 (√)(2)生產功能是指綠色植物具有合成有機物的實力。 (×)(3)大氣本身具有減緩CO2增加的功能。 (×)(4)在自然地理環境的各組成要素中,最簡單受人類干擾而發生變更的要素是地形。 (×)(5)自然地理環境各要素每時每刻都在演化。 (√)[特殊提示](1)自然環境的生產功能、穩定功能等,保證了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協調人地關系,必需充分考慮不同區域自然環境生產功能和穩定功能的差異。(2)自然環境的生產功能、穩定功能是單個自然要素所不具有的。如自然環境具有平衡二氧化碳和氧氣的功能,但大氣本身不具有該功能。三、自然環境的統一演化和要素組合1.特點(1)變更性:自然環境要素每時每刻都在演化。自然環境的演化,是要素間物質遷移的結果。(2)統一性:一個要素的演化必定伴隨著其他各個要素的演化,各個要素的演化是統一的。2.意義:保證了自然環境要素之間的協調,形成了階段性的自然環境要素組合。將黃山對應的要素組合連線。[特殊提示](1)某一要素的變更會導致其他要素甚至整個環境狀況的變更,即地理環境具有“牽一發而動全身”的特點。(2)不同區域地理環境之間是相互聯系的,一個區域的變更會影響其他區域。例如,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對黃河下游地區的環境產生影響。四、自然環境對干擾的整體響應1.響應原理2.特點:干擾下的環境變更多為快速的,各要素變更也不同步。3.現狀:人類對自然環境的干擾不斷增加,環境變更加快,環境的快速變更往往不利于人類的適應。[微思索]通過連鎖變更,說明人類對自然環境的干擾后果。[提示]后果被放大,環境變更越來越快,不利于人類的適應。自然環境要素間的物質遷移和能量交換與整體性功能2020年8月21日凌晨,四川省雅安市漢源縣富泉鎮中海村6組受連續強降雨影響,發生山體滑坡。原本覆蓋綠色植被的山體表面露出一塊斜長約880米、寬約280米的泥黃色破壞面。此次山體滑坡造成省道435線交通中斷,9人被埋,其中7人遇難,2人失聯。問題1(綜合思維)此次山體滑坡影響了哪些地理要素?提示:地貌形態的變更(山體滑坡)導致了水文狀況的變更(形成堰塞湖)進而影響了人類活動(沉沒村莊,摧毀交通)。問題2(綜合思維)植被要素的變更與山體滑坡有何關系?提示:山區植被覆蓋率的削減可能會引發山體滑坡。1.自然地理要素間的相互關系及相互影響自然地理環境主要由氣候、水文、地貌、土壤、生物等要素組成,各要素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形成有機整體。自然界中各要素間的物質遷移和能量交換主要通過水循環、生物循環和巖石圈物質循環三大過程完成。如下圖所示:圖1水循環過程圖2生物循環過程圖3巖石圈物質循環過程圖4自然環境要素相互關系(1)水循環過程中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關系該物質循環過程以水文要素為中心,水文條件以河流因素為主,對地形、土壤、氣候、生物的影響如下表所示:河流多河流少地形多流水侵蝕、沉積地貌少流水侵蝕、沉積地貌土壤土壤水分含量大土壤水分含量小氣候空氣潮濕空氣干燥生物植被覆蓋好植被覆蓋差(2)生物循環過程中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關系該物質循環過程以生物要素為中心,其中的植被狀況對自然環境的影響較大,對地形、土壤、氣候、水文的影響如下表所示:植被覆蓋好植被覆蓋差地形水土保持水土流失土壤有機質含量高,肥力好有機質含量低,肥力差氣候空氣潮濕空氣干燥水文含沙量低,徑流量穩定含沙量大,徑流量變更大(3)巖石圈物質循環過程中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關系該物質循環過程以地殼運動為中心,其中地形條件的影響最為顯著。地形條件會影響河流的流向、流速和水能資源分布;對氣候的影響表現在氣溫、降水及氣候類型等方面。2.自然環境的整體功能自然地理環境作為一個系統,在自然環境各要素共同作用下,擁有了整體功能,如生產功能、穩定功能等。如下表所示:功能生產功能穩定功能概念自然環境具有合成有機物的實力自然環境要素通過物質遷移和能量交換,使自然環境具有能夠自我調整、保持性質穩定的實力性質生產功能是自然環境的整體功能,而非單個地理要素的功能自然地理環境擁有的各個地理要素本身不具備的功能形成過程光合作用通過物質遷移和能量的交換,將生物、大氣、水、土壤、巖石等統一在一起,在肯定的條件下,生產出有機物二氧化碳的穩定:①植物通過光合作用,把大氣中的碳保存在植物體及土壤中;②通過海—氣相互作用,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和海水中溶解的鈣相結合,形成沉淀氧氣的平衡:植物光合作用釋放氧氣,生物呼吸作用和燃燒消耗氧氣舉例生態系統的生物生長發育大氣中二氧化碳的穩定、大氣中氧氣的穩定、肯定范圍內各物種數量基本恒定1.讀陸地環境主要構成要素相互關聯圖(圖1)和某地貌景觀圖(圖2),完成(1)~(2)題。圖1圖2(1)下列敘述正確的是()A.①導致了淮河與松花江水文特征的不同B.②是形成喀斯特地貌的主要緣由C.③是形成黃土高原千溝萬壑地貌的主要緣由D.④是東北黑土退化的最主要緣由(2)圖1中表示塑造圖2地貌的箭頭是()A.⑧ B.⑦C.⑥ D.⑤(1)A(2)D[第(1)題,不同氣候條件下的河流水文特征不同,故A對;喀斯特地貌是由流水溶蝕可溶性巖石而形成的,是水文對地貌的影響,而②是地貌對土壤的影響,故B錯;黃土高原千溝萬壑的地貌主要是流水侵蝕的結果,體現的是水文對地貌的影響,而③是水文對土壤的影響,故C錯;東北黑土退化是因為自然植被削減,進而使流水侵蝕掉土壤中的有機質,主要體現了植被對土壤的影響,而④是氣候對土壤的影響,故D錯。第(2)題,圖2為風積沙丘地貌,分布在干旱地區,是氣候對地貌的影響,故D對。]2.(2024·南京重點中學高二期末)生物既是自然地理環境的產物,又是自然地理環境的創建者,在自然地理環境的形成與演化中起著重要作用。據此回答(1)~(2)題。(1)下列關于生物循環的圖示,正確的是()(2)植物的光合作用體現了自然地理環境的()A.整體功能 B.穩定功能C.調整功能 D.生產功能(1)B(2)D[第(1)題,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從環境中獲得物質和能量,合成有機物。植物又成為動物的食物,植物和動物的有機殘體被微生物分解后,又以無機物的形式歸還到四周環境中去,從而實現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循環。第(2)題,依據所學學問可知,生產功能主要依靠于光合作用,故選D。]自然環境的統一演化與要素組合及其對干擾的整體響應黃土高原作為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不是偶然的,是因為那時這里有著較好的自然環境。古代黃土高原山地上生長著茂密的森林,還有面積廣闊的自然草地,草本植物很茂密。從漢代以后,黃土高原的自然環境漸漸惡化,特殊是從唐代以后,自然環境的惡化明顯加重。這主要是土地的開墾破壞了自然植被,使自然草地、森林和灌木林一片片消逝。另外,人類因建筑和燃料用材而砍伐森林,使自然森林的面積大幅縮小。最終形成了黃土高原千溝萬壑的地貌形態。問題1(區域認知)黃土高原的自然植被類型及氣候類型是什么?提示:自然植被類型為溫帶落葉闊葉林,氣候類型為溫帶季風氣候。問題2(綜合思維)黃土高原千溝萬壑的地貌形態是怎樣形成的?提示:主要是人們破壞了黃土高原的地表植被,經流水長期的侵蝕而成的。問題3(人地協調觀)人們在黃土高原的演化中吸取的教訓應當是什么?提示:在生產、生活中應因地制宜地開發、利用自然資源、愛護自然環境。自然環境的整體表現及意義自然環境的統一演化、要素組合及對干擾的整體響應,均是自然環境整體性的表現,詳細分析見下表:整體性的表現舉例說明意義自然地理環境各要素與環境總體特征協調一樣自然地理環境具有統一的演化過程,保證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間的協調地理要素的變更會“牽一發而動全身”遵循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規律,并以此指導人們的生產、生活實踐一個區域的變更不行避開地影響到其他地區全球共同努力愛護人類共同的家園——地球自然環境整體性問題的分析思路(1)推斷地理環境的主導性要素。主要從分析地理位置入手,抓住區域內的地貌、氣候、水文、植被、土壤等環境要素中的主導性要素。(2)“一果多因”的推理。“整體性”是一種分析問題的基本思維模式,在分析、說明一些地理現象時,往往是“一果多因”,須要依據“果”利用發散性思維進行推理“因”。例如,大陸副熱帶高壓限制地區西海岸的沙漠成因,除大氣環流的影響外,還有洋流的影響。(3)“一因多果”的推理。地理環境的整體性表現之一就是“牽一發而動全身”,因此在分析某一地理環境要素時,肯定要抓住“因”,并分析該因的變更所引起的其他地理因素的變更。例如,在熱帶雨林區破壞植被后所引起區域內氣候、水文、土壤、生物等方面的變更。3.閱讀材料,回答(1)~(2)題。2007年9月15日是個打獵的好日子。令居住在阿爾卑斯山的獵手驚訝的是:始終以來穿過峽谷和河川的雪橋,現在消逝了;阿爾卑斯山的長草帶越來越高,動物們逐草而生,攀爬得也越來越高;曾經的冰雪地區,如今出現了冰磧和石頭;古代地圖說明“那里有許多冰川,沒有人能到達”,而呈現在獵手眼中的卻是一個大湖。氣候變更就在身邊!——節選自《世界博覽》(1)導致阿爾卑斯山獵手眼中的景象發生變更的主要因素是()A.地形 B.氣候C.水文 D.植被(2)材料突出反映了自然地理環境()A.“牽一發而動全身”,體現差異性B.各要素間相互制約,體現困難性C.“牽一發而動全身”,體現整體性D.各要素間相互聯系,體現穩定性(1)B(2)C[第(1)題,雪橋消逝、長草帶越來越高、冰雪消融面積增大等,是阿爾卑斯山獵手眼中景象發生的變更,這些變更充分表明當地氣候在不斷變暖,因此氣候是導致這些景象發生變更的主要因素。第(2)題,氣候發生明顯變更,導致阿爾卑斯山植被、冰川等要素發生變更,表明自然地理環境各要素間相互聯系、相互影響,體現了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特征。]4.黃山市某地因菊花經濟效益高,農夫開墾坡地種菊花,因而出現了較為嚴峻的生態問題,如下圖所示。據此回答(1)~(2)題。(1)植被破壞致使水土流失嚴峻,這體現了()A.環境要素的相互制約B.不同區域之間的相互制約C.地理要素間相互作用產生新功能D.一個區域的變更影響到另一個區域(2)若此種活動不加以限制,任由其發展則最可能干脆導致該地區()A.蒸發量增加 B.降水量增多C.地表徑流變更增大 D.地下徑流增多(1)A(2)C[第(1)題,圖示反映了自然環境中一個要素的變更會引起其他要素的變更,體現了環境要素的相互制約。第(2)題,植被破壞會導致蒸騰作用減弱,降水量減小;由于植被涵養水源的實力減弱,下滲削減,故地下徑流削減,地表徑流變更增大。]人地協調觀——塞罕壩,京城綠色屏障的前世今生“一彎深綠,像一只綻開雙翅的雄鷹”,這就是衛星云圖上塞罕壩百萬畝人工防護林給人最直觀、最震撼的印象。這是幾代塞罕壩人辛勤付出的結晶,由此獲得了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頒發的最高榮譽——“地球衛士獎”。歷史上塞罕壩曾是一片綠洲,是皇家獵苑。后來,開墾伐木使此地漸漸變成了一望無際的荒漠,黃沙蕩蕩,看不到終點,數百里外的京城失去了自然屏障,內蒙古高原的風沙毫無遮擋地南侵,沙塵覆蓋成為北京冬春季常見的景象。1962年,國家決心建立國有林場,復原被破壞的植被,經過幾代塞罕壩人的不懈奮斗,如今這里綠樹遍植、花開草長,綠水青山也換來了金山銀山。2024《感動中國》頒獎晚會上,塞罕壩林場(下圖)建設者們的事跡感人至深,50多年來他們在“黃沙遮天日,飛鳥無棲樹”的荒漠沙地上造林近百萬畝,創建了一個生態文明建設的奇跡。歷史上,塞罕壩曾是一處水草豐沛、森林茂密、禽獸繁集的自然名苑,遼、金時期稱“千里松林”。據此回答(1)~(3)題。(1)塞罕壩由自然名苑退化成荒漠沙地的緣由可能有()①放苑開墾②掠奪式采伐③過度捕獵④連年山火⑤發展旅游業A.①②⑤ B.②③⑤C.③④⑤ D.①②④(2)50多年前,塞罕壩沒有人工林,只在陰坡上長著些不成片的白楊、云杉和山楊,陽坡和平坦地上幾乎一片荒蕪。對此現象說明正確的是()A.陽坡和平地降水相對較少B.陽坡和平地上層較薄,礫石較多C.陰坡蒸發小,土壤墑情好D.陽坡受冬季風影響大,受低溫凍害影響大(3)適合塞罕壩林場人工造林的主要樹種屬于()A.常綠闊葉林 B.落葉闊葉林C.灌木 D.針葉林(1)D(2)C(3)D[第(1)題,塞罕壩由自然名苑退化成荒漠沙地的緣由可能有放苑開墾,掠奪式采伐,破壞植被等,①②對;過度捕獵不是植被消逝的緣由,③錯;缺乏管理,連年山火,導致土壤荒漠化,④對;發展旅游業,不是土地荒漠化的緣由,⑤錯。第(2)題,50多年前,塞罕壩沒有人工林,只在陰坡上長著些不成片的白楊、云杉和山楊,陽坡和平坦地上幾乎一片荒蕪。緣由可能是陰坡蒸發小,土壤墑情好。第(3)題,該地遼、金時期稱“千里松林”,說明適合塞罕壩林場人工造林的主要樹種屬于針葉林。]本題組通過對塞罕壩地理環境變遷的分析,考查了自然環境的整體性等內容,體現了區域認知、綜合思維以及人地協調觀的學科素養要求,塞罕壩環境變遷的核心要素是植被,其遭到破壞則自然環境趨向惡劣,復原、愛護植被則促使其環境向好的方向發展,利于人類的生存和發展。課堂小結課堂速記1.整體性和差異性是自然環境的兩個最基本的特征。自然環境要素通過水循環、生物循環和巖石圈物質循環等過程,進行著物質遷移和能量交換,構成整體性和差異性的基礎。2.自然環境擁有生產功能、穩定功能等整體功能。3.自然環境各要素每時每刻都在演化,各個要素的演化是統一的,形成了階段性的自然環境要素組合。4.對外界的干擾,要素間產生了連鎖變更,自然環境表現出整體性的響應。題組1自然環境要素間的物質遷移和能量交換讀下圖,回答1~2題。1.在土壤的形成過程中起著主導作用的是()A.水文 B.生物C.地貌 D.氣候2.表示綠地對城市空氣起凈化作用的是()A.a B.bC.c D.d1.B2.B[第1題,生物在土壤的形成過程中起著主導作用。第2題,箭頭b表示生物對氣候的影響,綠地對城市空氣起凈化作用屬于這一過程。箭頭a表示氣候對生物的影響;箭頭c表示水文對地貌的影響;箭頭d表示生物對土壤的影響。]題組2自然環境的統一演化與要素組合(2024·北京昌平區高三調研)下圖為我國某地區自然要素之間關系示意圖。讀圖,回答3~4題。3.圖示地區位于我國()A.東北地區 B.華北地區C.華南地區 D.青藏地區4.圖示()A.只反映生物圈、水圈、大氣圈三大圈層B.說明氣候只影響植被、水文,不會影響地貌C.反映各地理要素相互聯系、相互滲透D.反映自然地理環境具有明顯的差異性3.C4.C[第3題,由圖可知,該地為亞熱帶季風氣候,石灰巖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