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上冊歷史期末復習:期末選擇題專項訓練60題【第3~4單元】_第1頁
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上冊歷史期末復習:期末選擇題專項訓練60題【第3~4單元】_第2頁
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上冊歷史期末復習:期末選擇題專項訓練60題【第3~4單元】_第3頁
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上冊歷史期末復習:期末選擇題專項訓練60題【第3~4單元】_第4頁
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上冊歷史期末復習:期末選擇題專項訓練60題【第3~4單元】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4-2025學年七年級歷史上學期期末大串講

期末選擇題專項訓練60題

【范圍:第3-4單元】

學校:姓名:班級:考號:

i.歷史學家夏曾佑在《中國古代史》一書中說:“中國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國之政,得秦皇而后行……

皆中國之所以為中國也。''其中"中國之教''和"中國之政''分別指的是()

A.儒家思想和中央集權制B.佛教和郡縣制

C.儒家思想和分封制D.道家思想和皇帝制

2.“奮六世之余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撲而鞭答天下,威振四海。”

這段文字描述的歷史人物,創立了()

A.禪讓制B.分封制C.世襲制D.皇帝制

3.在睡虎地秦簡《田律》中記載:如果下了及時的雨和谷物抽穗,應即書面報告受雨抽穗頃數,如有旱災、

暴風雨、害蟲等災害損傷了禾稼,也要報告受災頃數。距離近的縣,文書由走得快的人專程遞送,距離遠

的縣由驛站傳送,在八月底以前傳送。材料實質上反映出秦朝()

A.災害頻發導致社會矛盾激化B.政府鼓勵農業發展

C.政府關注災害上報D.中央加強了對地方的控制

4.1975年12月,我國文物考古工作者在湖北云夢睡虎地11號秦墓中,發現了一千五百余支竹簡,內容大

部分是秦代的法律文書。這些文書大致分為三類:一為法律條文;二是法律解釋;三是有關訴訟制度的各種規則。

這些竹簡內容折射出秦朝()

A.獨尊法家B.嚴控百姓思想

C.統治殘暴D.重視法制建設

5.據《史記》記載,荊軻刺秦時,秦王左右的大臣依秦法均未攜帶武器。而從出土的東漢時期荊軻刺秦畫像

A.《史記》的記載都是真實的B.考古發現是了解歷史真相的唯一途徑

C.歷史事實認定需綜合多種證據D.不同時期人們對歷史事件的看法不一

6.學習歷史要注意時間概念,懂得計算年代,現在世界上通用的是公元紀年,公元紀年把每100年叫做一

個“世紀”。(習慣上每個世紀頭20年叫某世紀初,最后20年又叫某世紀末)據此,秦朝于公元前207年滅

亡,時間上應該正確表述為:()

A.公元前3世紀初B.公元前3世紀末

C.公元前2世紀初D.公元前2世紀末

7.湖北云夢縣睡虎地秦墓發現秦代法律文獻,其中有當時官員編寫解釋法律名詞術語的問答式手冊《封診

式》,體現了嚴格的法律程序,如殺人,要區分是故意殺人還是過失殺人再定刑等等。這()

A.反映了秦朝實行的是“仁政”B.證明秦朝實行了殘暴統治

C.可用于研究當時的治理情況D.說明《史記》記載不可信

8.對下圖地圖的信息,解讀有誤的是()

A.起義首先在大澤鄉爆發B.起義軍攻占陳縣并建立張楚政權

C.起義軍一直打到咸陽附近D.陳勝、吳廣率起義軍推翻了秦朝

9.“劉邦即位后,秦代竭澤而漁的剝削方式得到了重大改善,景帝時最終將田租的比例定為‘三十稅一',并

成為定制……漢初的統治者都十分節制使用民力。”這說明漢初統治者()

A.實行橫征暴斂B.推行輕徭薄賦政策

C.倡導“以德化民”D.注重擴大土地面積

10.人口數量是一個國家最基本、最重要的國情。如圖是秦末至西漢文帝時期的人口數量變化表。a階段人

口數量下滑和b階段人口數量迅速提升,給我們的最大啟示是()

人口犍(萬)

3500

A000

z500

zA

n000

H500

()00[n

500二I口憶IL

秦二世誦幼年敗帝

A.大亂之后,必有大治B.興衰紛亂,循環往復

C.科技進步,人丁興旺D.重視民生,以民為本

11.司馬遷在《史記?平準書》中記載說:“非遇水旱之災,民則人給家足……京師之錢累巨萬,貫朽而不可

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于外,至腐敗不可食。”據此可知漢初()

A.尊崇儒術深得民心B.“鹽鐵官營”收益頗豐

C.開元盛世后生活腐化D.休養生息政策成效顯著

12.以下是我國古代某歷史人物年譜表(部分)。對此解讀正確的是()

公元前141公元前136公元前127公元前87

公元前129年公元前119年公元前118年

年年年年

置五經博派衛青等北擊頒布推恩中央收歸鹽鐵經下令鑄造五崩,葬于茂

即皇帝位

士匈奴令營權銖錢陵

A.該年譜采用了年號紀年法B.秦始皇開創中央集權君主制度

C.漢武帝鞏固了大一統王朝D.東漢光武帝采取措施穩定社會

13.秦亡漢立。空缺的國家意識形態急需確立,董仲舒搬出“王旨必改正朔,易服色,制禮樂,一統于天下”,

為此所采取的措施是()

A.建立了郡縣制B.以見饑餓,而不得強術

C.完善禮樂制度D.笑懷抱怨,文化專制

14.陳旭麓在《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中提到,“在兩千多年的歷史里,孔學因與皇權結合而政治化,

皇權因與孔學結合而倫理化”。歷史上“孔學因與皇權結合而政治化”的標志性事件是()

A.戰國時百家爭鳴B.秦始皇焚書坑儒

C.漢武帝獨尊儒術D.明太祖八股取土

15.“鹽”在漢代被稱為“國之大寶”,所謂“十口之家,十人食鹽;百口之家,百人食鹽”。元封元年(前110

年),漢武帝下令實行鹽業官營制度,由政府統一專賣并管理。漢武帝的做法()

A.是為了促進國家工商業發展B.適應了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

C.為國家統一集聚了物質力量D.確保了封建國家的穩定發展

16.如圖,漢代瓦當種類豐富,紋飾精美,反映了當時的藝術審美,社會狀況和思想意識形態。下圖的文

字瓦當()

“漢并天下”瓦當“單于天降”瓦當"長樂未央瓦當“四夷盡服”瓦當

A.反映了西漢文字瓦當紋飾精美B.證實了小篆文字出現于兩漢

C.體現了漢朝大一統的思想理念D.展示了西漢社會的盛世風貌

17.有學者認為:“秦代重在,禁"采用簡單粗暴的行政手段強制解決意識形態問題;漢代重在,尊’,將其貫

穿于學校教育和入仕途徑之中。這里“禁”和“尊”的共同目的是()

A.統一思想B.以法治國C.順應自然D.選賢任能

18.形成正確的歷史時空概念,掌握正確計算歷史年代的方法是初中歷史學習的目標之一。請判斷下列歷

史事件發生在公元1世紀的是()

A.秦王嬴政于公元前221年統一六國B.公元200年官渡之戰發生

C.劉秀于公元25年建立東漢D.北魏孝文帝于公元494年遷都洛陽

19.“一圖勝千言”,示意圖簡潔直觀,形象易懂,可以加深對歷史的認知和理解。繪制示意圖能夠幫助我們

準確把握和理解歷史現象蘊含的發展規律或特點,是理解歷史知識的有效方法。對如下圖所反映的歷史現

象,歷史解釋準確的是()

\(=>1=>(夕卜心

1ip

〈早逝/1即位,號用外戚、/巧)

母后主政

依賴宦

A.諸侯強大威脅到中央B.帝后之間的矛盾激化

C.外戚與宦官交替專權D.母后主政皇帝無實權

20.漢順帝末年,京都流傳一首童謠:“直如弦,死道邊;曲如鉤,反封侯。”這首童謠所反映的當時社會狀

況是()

A.外戚宦官交替專權B.自然災害頻繁

C.地方州郡作亂D.起義風起云涌

21.“光武中興”與“文景之治”在本質上的相同點是()

A.社會生產力得到進一步發展B.調整統治政策,實現穩定與繁榮

C.完善封建專制中央集權制度D.促進我國經濟重心逐漸南移

22.把握歷史發展的趨勢是歷史學習的基本要求。下面示意圖反映出歷史發展趨勢是()

A.從統一走向分裂B.經濟發展

C.從分裂走向統一D.國家統一

23.很多古籍文獻中都有張騫引入“胡種”的記錄,如《西京雜記》載:“苜蓿原出大宛,漢使張騫帶歸中國。”

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描述胡瓜時也講到:“張騫使西域得種,故名“胡瓜”。”從材料可以看出張騫出

使西域()

A.建立了漢對西域的有效管轄B.豐富了中原人物質生活

C.密切了漢與西域各民族關系D.推動了絲綢之路的形成

24.“絲路商貿活動可謂奇貨可點、令人眼花繚亂,從外奴、藝人、歌舞伎到家畜、野獸……從器具、牙角

到武器、書籍、樂器,應有盡有,而外來工藝、宗教、風俗等隨商貿進入的更是不勝枚舉。”材料可以用于

研究絲綢之路開辟的()

A.背景B.目的C.過程D.影響

25.西漢宣帝時,以鄭吉為衛司馬,負責維護善B善以西的西域南道。公元前60年,漢宣帝把保護車師(今

新疆吐魯番一帶)以西的西域北道的任務也交給他,鄭吉在西域中部設置幕府,治烏壘城(今新疆輪臺東)。

材料反映了()

A.光武中興B.西漢初年經濟恢復發展

C.漠北戰役D.設置西域都護管理西域

26.季羨林先生曾說:“在世界上延續時間長、真正形成獨立體系的文化只有四個一中國、印度、阿拉伯

和西歐。這四大文化體系匯流的地方只有一個,就是中國的新疆地區。其所以能夠在這里匯流,則須歸功

于貫穿全區的絲綢之路。”這段話不能說明()

A.世界文化的源頭在中國新疆地區B.絲綢之路促進了不同文化的交流

C.世界上多國文化通過絲綢之路在新疆融匯D.絲綢之路促進了世界貿易的發展

C.極大地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交流D.為張騫出使西域創造了有利條件

28.《漢書。地理志》稱番禺為一都會,為“珠磯、犀、玳瑁、果布(龍眼、荔枝)之湊”,是南方及海外所

產珍奇物品的集散地。這表明當時番禺()

A.手工業發展水平高B.受益于海上絲綢之路

C.是全國的商業中心D.不受重農抑商的影響

29.有學者指出:“在我看來,中國人在古代最重要的創造發明一定不在于那四項。我認為,一個精耕細作

的農耕文明,天文歷法肯定是它的第一發明;一個人口最多的民族,中醫中藥肯定是它的第二發明。”材料

意在強調()

A.中國古代的發明不僅有四大發明B.發明主要取決于實用

C.中國古代科技水平領先世界各地D.重要發明應服務于農業

30.《史記太史公自序》記載,司馬遷為了完成父親的遺業,大量閱讀朝廷史官的記載還到各處實地探訪考

察,搜集資料,辨別真仿,最終寫成了《史記》,由此可見司馬遷()

A.側重史書記載B.側重文筆質樸簡潔

C.注重史料考證D.秉承朝廷旨意著書

31.某班同學為體驗我國古代一項偉大發明的工藝流程,進行了以下實踐活動。這項發明()

A.發展中醫學的治療理論B.對作戰方式產生了巨大影響

C.推動文化的傳播和發展D.促進了遠洋航海技術的發展

32.下列三幅圖片共同反映了

中國珠算地動儀24節氣

A.中華文化博大精深B.中華文明的傳播

C.農耕文化的發展D.科學技術的進步

33.在劉禹錫的詩句“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勢分三足鼎,業復五銖錢”中,“三足鼎”最終形成應該出現

在下圖年代尺的哪一時期:()

前30陣前20陣前10呼公元元年100年200年300年

_~~?~>

??I?

前3世紀前2世紀公元2世紀公元3世紀

①②③④

A.①B.②C.③D.④

34.據《三國志》等記載,曹操葬在鄴城西門豹祠以西的丘陵中。從宋代起有了曹操設七十二疑冢的傳說。

2009年,考古學界根據出土的文物及西門豹祠位置,確定曹操墓在河南省安陽市西高穴村。這說明()

A.文字史料都能真實地反映歷史B.多種考證可完全還原歷史事實

C.史料真偽應通過考古發現證明D.考古發現有助于了解歷史真相

35.翦伯贊在《中國史綱要》中分析,各個地區封建經濟的發展,導致了分裂傾向的加劇,在無數割據者

角逐的混亂局面中,出現了魏、蜀、吳三大割據勢力,它們削平了較小的割據勢力,鞏固了內部的統一。

據此可知,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分裂傾向的加劇B.均衡局勢的打破

C.區域經濟的發展D.局部范圍的統一

36.諸葛亮在《隆中對》中指出,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

已歷三世,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將軍若跨有荊、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則霸業可成,漢室

可興矣。下列能夠證明其策略正確性的是()

A.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B.西晉的統一

C.東晉十六國的對峙D.南北朝并立

37.公元4~6世紀進入中國黃河流域的北方少數民族首領在建立政權后,都注重設立學校,傳播儒學;如

石勒曾立“太學”及“小學”10余所,并親臨太、小學,考諸學生經義;前秦苻堅“廣修學官,召郡國學生通一

經以上充之,公卿以下子女并遣受業”。這些情況的出現()

A.體現出北方傳統經濟結構出現重大調整B.結束了農牧業地域分異的格局

C.利于促進民族融合和少數民族的封建化D.表明儒學傳播緩解了民族矛盾

38.魏晉南北朝時期,內遷的各民族向漢族學習農業技藝;本是胡人喜食的乳酪,成為北方漢人廣泛流行

的副食,這反映出當時()

A.北方經濟發達B.民族交融加強C.絲綢之路始通D.南北政權分立

39.歷史地圖是學習歷史的重要資料。以下地圖中可以用來說明東晉南朝時期江南地區經濟開發背景的是

()

③八王之亂示意圖④西晉末年少數民族分布與北方流民南遷示意圖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40.據西晉的《徙戎論》估計,關中一地百萬余口居民中,“戎狄居半”。此處記載的“戎狄”最有可能是()

①鮮卑族②氐族③越族④漢族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41.西晉(266—316年)是中國歷史上三國之后的王朝,歷四帝,國祚五十年。下列哪項不是西晉的主要特點

()

A.短暫統一的朝代B.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

C.北方戰亂較多,南方相對安定D.篡權建立的封建王朝

42.東晉政府建立了許多僑郡縣,給予南遷人民免除徭役的權利:南朝時,江南許多地區已是“良畸美拓,

吐吠相望,連宇高花,葉陌如繡”,一派田美土肥之象。在我國南方各省,分布著數以百萬計的客家人。史

學界普遍認為客家人是歷史上漸次南遷的中原漢族人。有關中原人口南遷的說法正確的是()

A.西漢末年開始出現大批中原人口南下現象

B.自然災害頻繁是中原人口南遷的主要原因

C.中原人口大量南遷引發南方社會動蕩不安

D.中原人口大量南遷推動了江南地區的開發

43.《晉書》記載東晉后期南方的情形是:“天下無事,時和年豐,百姓樂業,谷帛殷阜,幾乎家給人足矣。”

《宋書》記載南朝“地廣野豐,民勤本業。一歲或稔,則數郡忘饑。……絲綿布帛之饒,覆衣天下這些材

料說明()

A.三國鼎立局面形成B.文學藝術繁榮發展

C.江南地區持續開發D.南方經濟超過北方

44.下表為東晉南朝時期江南經濟發展的狀況。造成這些狀況的主要原因是()

領域發展狀況

農業南方土地大量開墾,農作物品種增加,產量提高

手工業紡織、礦冶、陶瓷、造船、造紙等行業進步明顯

A.北方人口的大量南遷B.對外交往的不斷擴大

C.農業與手工業的結合D.經濟結構的逐步調整

45.魏晉以來(東漢末年以來),原居中原的客家先民不堪戰亂離苦和災荒,紛紛從黃河流域向南逃往長江流

域,最后定居在閩粵贛交界地區。他們帶來了中原先進的生產技藝,并與原居的國越族長期相處,逐漸形

成客家人,以上材料反映的現象在下列哪一幅簡圖中得到了比較地準確反映()

46.戰國時期至秦漢時期,江南地區只有吳城可與北方長安、洛陽等商業名城并列,而到魏晉時期,京口、

武昌、建康等迅速崛起。這主要是因為()

A.優越的自然條件B.北方社會的動蕩

C.江南經濟的開發D.南方政權的重視

47.某單元教學內容主要包括“赤壁之戰”“三國鼎立”“魏晉南北朝的更迭”“江南地區開發”“北魏孝文帝改革”

等。則該單元主題應為()

A.早期國家與社會變革B.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鞏固

C.民族關系發展和社會變化D.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

48.據下圖的內容擬定一個主題,最恰當的是()

休戚相關

朝代更迭(國))(家)鐘氏家族

匚川十六國卜北朝

東晉

憫朝卜

A.西晉統一與人口增長B.政權分立與人口南遷

C.文化繁榮與江南開發D.軍閥割據與民族交融

49.南朝將領陳慶之出使北魏,目睹了都城洛陽的風貌后發出感嘆:“自晉宋以來,視洛陽為荒土,此中謂

長江以北,盡是夷狄。昨至洛陽,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禮儀富盛,人物殷阜。”洛陽發生變化的原因

是()

A.北方地區經濟發達B.孝文帝改革

C.西晉的統一D.苻堅改革

50.南朝文風講究聲律詞藻,北朝文風質樸、宜于實用。北魏中期后,南方文學逐漸在北方傳播。北齊、

北周時,北方作家多以南方作家為楷模,出現了以南方文學為主流的現象。這一現象可用于說明()

A.南北民族交融的情形B.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C.南方統一北方的趨勢D.經濟重心南移基本完成

51.南北朝時期中原地區流行北方民族的褲裝。但是,北方民族的窄口褲被漢族采用后,褲口被加大,形

制上向漢族傳統的長衣靠攏,有點類似于“喇叭褲”。這股流行風甚至刮到了軍隊里面,軍人們也開始穿“喇

叭褲”。遇到軍事任務時,就用帶子在褲子膝蓋處綁緊(見如圖)。服飾的變化,說明南北朝時期()

A.民族之間交往、交流、交融得到加強B.南方經濟得到發展

C.從分裂開始走向局部統一D.科學技術有著顯著的進步

52.三國兩晉南北朝近400年,多數時期處于分裂狀態。但是,這一時期在整個中華民族發展史上具有極

其重要的地位,這表現在()

A.實現了民族大交融B.科學技術領先世界

C.海外貿易高度發達D.江南地區得到開發

53.北魏新都洛陽城的設計采用平城(今山西大同,北魏舊都)和建康城(今南京,南方六朝都城)的樣

式。該設計體現的歷史現象是()

A.民族交融B.經濟繁榮

C.國家統一D.江南開發

54.如圖是2013年河南洛陽衡山北魏帝陵墓出土一枚光亮如新的拜占庭帝國金幣(鑄造時間為491年至518

年)。由此可以推定

A.金幣專供于北魏帝王享樂之用B.北魏時期東西方的商業交流頻繁

C.絲綢之路的終點是拜占庭帝國D.絲綢之路的起點已經易位于洛陽

55.“順天時,量地利,則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勞而無獲。”這種強調農業生產要順應天時地利的主

張最早出現于()

A.《傷寒雜病論》B.《農政全書》C.《天工開物》D.《齊民要術》

56.下面兩幅圖片體現了我國古代()

龍門石窟

A.宗教文化的發達B.對外交往的頻繁

C.商品經濟的繁榮D.民族關系的融洽

57.王羲之的書法既表現以老莊哲學為基礎的簡淡玄遠,又表現以儒家的中庸之道為基礎的沖和。這旨在

贊美其書法的()

A.藝術價值B.實用價值C.社會價值D.商業價值

58.山西大同的云岡石窟和河南洛陽的龍門石窟,是中國古代雕刻藝術的寶庫,二者開鑿于北魏的不同時

期,風格也不一樣。云岡佛像的造型,一般是唇厚、鼻高、目長、額豐、肩寬,顯得莊嚴雄健。龍門石窟

則更多地表現出中原的藝術形式,大佛的形象也由莊嚴肅穆變為和藹可親。出現這種不同和變化的主要原

因是()

A.佛教的傳播和進一步盛行B.北魏統一黃河流域

C.孝文帝改革的漢化政策D.雕刻工匠的審美觀念差異

59.“它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是華夏文明的發源地之一,東漢時成為絲綢之路的起點后,

成為集商業貿易與文化交流于一體的國際大都市。”下列位于此歷史文化名城的是()

A.中岳廟B.大相國寺C.龍門石窟D.嵩陽書院

60.“以六輒(角)之一面乘一弧半徑,三之,得十二班之事。……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則與圓周合

體而無所失矣。”以此為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