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銜接】文言文閱讀(講義+試題)四升五年級語文(含答案)_第1頁
【暑假銜接】文言文閱讀(講義+試題)四升五年級語文(含答案)_第2頁
【暑假銜接】文言文閱讀(講義+試題)四升五年級語文(含答案)_第3頁
【暑假銜接】文言文閱讀(講義+試題)四升五年級語文(含答案)_第4頁
【暑假銜接】文言文閱讀(講義+試題)四升五年級語文(含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專題11文言文閱讀

梳I理

文言文考點

?考點一、解詞: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義擴大、詞義縮小、詞義轉移),詞類活用,通假字。

?考點二、譯句:翻譯文言文要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用留、冊h換、調、補的方法。

?考點三、斷句:古人寫文章不用標點,閱讀時需要劃分停頓或加標點。

?考點四、內容:1.讀懂文言文,概括大意;2.結合注釋,準確理解;3.結合文章,分析概括。

?考點五、涵義:理解文言文深層含義。在讀懂的基礎上進一步理解文章的深層含義,思考其中蘊含

的道理及對現實生活的啟示。

二'文言文解詞

(-)文言實詞

什么是文言實詞一一有固定意義的詞

文言實詞的分類一一名詞、動詞、形容詞、數詞、量詞、代詞

?1.一詞多義

如:說,讀shu6時,說、說明。讀shu1時,游說。如“蘇秦以連橫說秦”。讀yu省時,高興。如

《論語》中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2.古今異義(詞義擴大、詞義縮小、詞義轉移)

①詞義的擴大。

如,“河”在古代專指黃河,而現在泛指一般河流。

②詞義的縮小。詞義的縮小是詞義演變、造成詞義古今差異的最常見的現象。

如,“金就礪則利”(《荀子?勸學》)中的“金”原泛指一切金屬,當今專指黃金。

③詞義發生了轉移。即由表示甲事物變為表示乙事物了。

如,“哭泣無涕,中心不戚”(《莊子》)中的“涕”指眼淚,現轉移為“鼻涕”了;再如,“聞”,本

指聽見,是聽覺,現一般指“嗅覺”。

?3.通假字

通假字是一個漢語詞匯,是泛指中國古書的用字現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

用讀音或字形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通假字所代替的那個字我們把它叫做“本字”。

子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說,通“悅”,愉快,高興。《論語十則》

女知之乎?女,通“汝二人稱代詞,你(你知道怎樣教導別人嗎?)o《論語十則》

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知,通“智”,智慧。誰說你知道的事情多呢?《兩小兒辯日》

擔中肉盡,止有剩骨。止,通“只”。《狼》

?4.詞類活用

在古代漢語中,詞類一般是比較穩定的,但是有些詞在特殊情況下會改變它的詞性,起了另一類詞的

作用。這種特殊的語言現象叫“詞類活用”。

如:為之足。《畫蛇添足》足:名詞活用為動詞,畫足。

例: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恥: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為恥。

(二)文言虛詞

什么是文言虛詞一一沒有實在意義的詞。

文言虛詞有哪些一一副詞、介詞、連詞、助詞、嘆詞、擬聲詞

?常見虛詞20個:

而、何、乎、乃、其、且、然、若、所、為、焉、也、以、矣、因、于、與、貝h者、之

三、文言文翻譯

(-)文言文翻譯的原則

“信”即字字落實,力求準確。翻譯要忠于原文。

“達”即文從句順,力求通順。表意要明確,語氣不走樣,符合現代漢語語法規范。

“雅”即生動形象,講究文采。語言簡明、優美、富有文采。

(―)文言文翻譯的方法

翻譯文言文要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用留、冊人換、調、補的方法。

?留一一人名、地名、年號、國號、廟號、謚號、書名、物名等均保留不譯;與古今通用詞語可保

留。

例:慶歷四年春,藤子京謫守巴陵郡。”(《岳陽樓記》)譯:慶歷四年的春天,藤子京被貶謫做巴陵郡

太守。

要注意人名第一次出現是姓與名全出現,再次出現時往往只說名字不說姓。

?刪----些無意義的虛詞,如發語詞,部分結構助詞,語氣助詞等,應刪去。

如“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久”后的“之”,是助詞,起湊足音節的作用,可刪去。

?換一一把古詞換成現代詞。

如“吾與汝畢力平險”句中“吾”“汝”應分別換成“我”“你們”。

?補一一句子省略的部分(主語、謂語、賓語、介詞等)

例:(桃花源中人)見漁人,乃大驚。----《桃花源記》

?調一一變式句應按現代漢語的語序調整。

例:何為不去也?(《苛政猛于虎》)——為什么不離開這里呢?

印四,文言文斷句

(-)抓住”曰、云、言"

文言文在敘述人物的對話時,經常用"日”“云”“言”等字,這為正確斷句,提供了方便。遇到

"日”“云”“言”等字,我們很容易根據上下文判斷出說話人以及所說的內容。如廣東卷中的“史官

日"。

(二)常用虛詞是標志

文言虛詞的主要作用是表示語法關系和語氣,往往是明辨句讀的重要標志。

?句首發語詞:夫、蓋、至若、若夫、初、唯、斯、今、凡、且、竊、請、敬等常用于一句話的開

頭,在它們的前面一般要斷開。

?句尾詞:也、矣、焉、耳等經常用于陳述句尾;耶、與(歟)、邪(耶)等經常用于疑問句末尾;哉、夫

等經常用于感嘆句尾。其后面一般要斷開。

?疑問語氣詞: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與、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詞或固定

結構之后,一般可構成疑問句,只要貫通上下文意,就可斷句。

?復句中的關聯詞:雖、雖然、縱、縱使、向使、假使、茍、故、是故、貝h然則、或、況、而況、

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豈、豈非,在它們的前面一般要斷開。

(三)看句式,據修辭

文言文中涉及到很多文言句式,如判斷句、被動句、省略句、倒裝句(主謂倒裝、賓語前置、定語后

置、狀語后置)及一些固定句式,如:“……者……也”是典型的判斷句式(有些省略

“者”或“也”的判斷句,或表示判斷關系的詞,如“為、乃、即、則”等);

文言文中往往會用到排比、對偶、反復、頂真等修辭手法,句式整齊,四六句多,又

是文言文的一大特點。利用好這些特點對我們斷句很有幫助。

五'文言文內容理解

1.借助標題,揣摩文意。文言文的標題大直接概括主要內容。

2.瀏覽全文,尋找信息。如: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及作者的看法,以便更準確地

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

3.結合注釋,弄懂句意。古詩文中在有一些難懂的字詞或者一詞多義的時候,一般都

會給出注釋,這些注釋有助于我們更快、更準確地理解古詩文的主要內容。

4.巧借問題,理解文意。選擇題里的選項一般都會涉及文章內容,閱讀時可以先瀏

覽各個選項,通過解讀這種題,就能馬上了解全文內容,再去讀原文,就會事半功倍、

化難為易。

六、文言文感悟、評價

文言文蘊含的道理就是故事中人物所作所為給我們的啟示。

要想準確把握文言文蘊含的道理,首先要理解文章大意;然后詳細尋找、分析文中每

個人干了什么,有什么特征,從這些人身上尋找啟示。

一、選擇題

1.“過是溪,逢老媼方磨鐵杵”中“方”的意思是()

A.正在B.地點C.辦法D.方向

2.下面加點字詞的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A.逢老媼方磨鐵杵。(正在)B.籬落瞬瞬一徑深(稀疏)

C.襄螢夜讀(口袋)D.平明送客楚山孤(天剛亮)

3.下列對加點字的理解丕正確的是()

A.磬西林壁(題目)B.取之,信然。(果真如此)C.天?下興亡,理本有責(平民百姓)

4.對下列加點字解釋錯誤的是()

A.拳與諸小兒游(嘗試)B.炎帝之少女(小女兒)

C.敢為精衛(因此)D.可憐九月初三夜(可愛)

二、文言文閱讀

鐵杵成針

磨針溪,在象耳山下。世傳李太白讀書山中,未成,棄去。過是溪,逢老媼方磨鐵杵。問之,目:

“欲作針。”太白感其意,還卒業。

5.文中“方''的意思是—;“問之,曰:‘欲作針”李白問的內容是:

6.“太白感其意,還卒業。”這句話中李白被—感動,讓原本放棄學業的他回去勤奮學習,完成了學

業。這則文言文告訴我們的道理是:—o

7.宋代詩人楊萬里在《宿新市徐公店》中這樣寫到—,飛入菜花無處尋。

夸父追日

夸父與日逐走①。入日②,渴,欲得飲,飲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

其杖,化為鄧林③。

【注釋】①逐走:追著跑。逐,追趕。②入日:追趕到太陽落下的地方。③鄧林:地名。譯為“桃

林”。

8.“走”的古義是,今義是-

9.根據短文內容解釋加點字的意思。

未冬欲得飲:棄其杖:

10.翻譯下面的句子。

(1)夸父與日逐走。入日……

(2)未至,道渴而死。

(3)化為鄧林。

11.文中寫夸父能吞河飲渭時,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

王戎不取道旁李

王戎七歲,嘗①與小兒游。看道邊李樹多子折枝,諸②兒競走取之,唯戎不動。人問之,答曰:“樹

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注】①嘗:曾經。②諸:一些,這些。

12.下列加點與文中“競走”的“走”字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A.行本B.走動C.奔串相告D.本親訪友

13.下列加點的“之”字指代的是什么,請寫出來。

A.人問書()B.諸兒競走取書()

14.寫出下列句子的大致意思。

(1)看道邊李樹多子折枝。

(2)取之信然。

15.這個故事使我明白了的道理。

盤古開天地

天地渾沌如①鳴子②,盤古生其中。萬八千歲③,天地開辟,陽清為天,陰濁為地。盤古在其里,一

月色變,…我于④天,麥于,電。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盤古日長一丈,如此萬八千歲。天數極高,地數

極深,盤古極長,后乃有三皇⑤。數起于一,立于三,成于五,盛于七,處于九,故天去地九萬里。

[①如:像。②雞子:雞蛋。③歲:年。④于:比。⑤三皇:天皇、地皇、人皇】

16.《盤古開天地》是中國神話中關于自然形成最早的傳說。你從這個故事中,體會到盤古具有

()的精神。(多選)

A.先人后己B.勇于獻身C.熱愛大自然D.無私奉獻

17.短文畫“—”的句子運用了的修辭手法,把比作。由畫“_一”的句子可以聯

想到成語()

A.呼天搶地B.翻天覆地C.頂天立地D.驚天動地

18.結合注釋及自己的閱讀經驗,用自己的話寫出畫“”的句子的意思。

19.考一考。你對中國古代神話故事了解多少?

(1)在黑暗的“雞蛋殼”里,孕育著一個偉大的生命,他是()

A.女蝸B.盤古C.吳剛D.共工

(2)()鉆木取火,給人間帶來光明和溫暖。

A.黃帝B.倉頡C.燧人D.神農氏

(3)《愚公移山》中,愚公移山是因為()

A.交通不便利B.大山是他的敵人C.無事可做D.想幫助他的朋友

20.盤古這個形象,代表著古人對宇宙、天地、萬物的深度思考,他以身體撐起天地,死后又化作萬

物,請你發揮想象至少舉兩例說說盤古的身體變成了什么?

【材料一】王戎七歲,嘗與諸小兒游。看道邊李樹多子折枝,諸兒,o人問之,答曰:“樹

在道邊面務于1—此於董李。”取之,信然。(選自《世說新語?雅量》)

【材料二】許衡嘗暑中過河陽,渴甚,道有梨,眾爭取啖之,街獨危坐樹下自若。或問之,目:“非

其有取之,不可也。”人曰:“世亂,此無主,”日:“梨無主,吾心獨無主乎?”(選自《元史?許衡

傳》)

譯文:許衡曾經在盛夏時經過河陽,非常口渴,路旁有一棵梨樹,很多人都爭著摘樹上的梨子來吃,

只有許街一個人端正地坐在梨樹下,安然如常。有人問他:“你為什么不摘梨子吃。”許衡說:“不是自

己的梨子,摘取下來吃是不行的,”那人說:“現在時局混亂這棵梨樹是沒有樹主的。”許街說:“梨樹

沒有主人,難道我的心中也沒有主人嗎?”

21.補充【材料一】中的空白句,聯系上下文,寫出畫波浪線句子的意思。

22.雅量,指為人具有寬廣的胸懷、淡定的氣度、優雅的涵養。《王戎不取道旁李》這則故事為什么

會編入《世說新語?雅量》這一篇章?

23.同樣面對路旁有果的果樹,王戎和許衡的言行有同有異,你更贊賞誰?寫出理由。

精衛填海

炎帝之少女,名目女娃。女娃游于東海,溺而不返,故為精衛,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埋于東海。

24.本文選自o

25.請解釋下面詞語的意思。

少女()溺()故()

26.精衛填海的原因是什么?請用“”在原文中畫出來。

27.精衛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人有亡①斧者,意②其鄰人之子。視其行步,竊斧也;視其顏色③,竊斧也;視其言語,竊斧也;動

作態度,無為而不竊斧也。俄而④掘其溝而得其斧,他日⑤,復⑥見其鄰之子,其行動、顏色、動作皆無

似竊斧者。

【注釋】①亡:丟掉、丟失。②意:懷疑、猜想。③顏色:神情臉色。④俄而:不久。⑤他日:另一

天。⑥復:再,又。

28.下列語句停頓正確的一項是()

A.人有/亡斧者B.意/其鄰人/之子

C.無為/而不/竊斧也D.復/見其鄰之子

29.對這篇小古文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丟斧子人通過觀察鄰居家兒子的行為、表情、動作判定自己的斧子是被鄰居家兒子偷走的。

B.丟斧子的人通過與鄰居兒子的交談,懷疑自己的斧子是被鄰居家兒子偷走的。

C.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做事要善于觀察,才會有所發現。

D.我們從這個故事明白:做事情要實事求是,不能憑空猜想。

曹沖稱象

曹操得巨象。欲知其輕重。不能稱,操之幼子名沖,告操目:“置象于船上,刻其水痕所至、去象,

將他物積載船中,使水及原痕。復稱他物,則象重可知矣。”

30.從短文中找出一對反義詞。

()—()

31.選擇下列加點字的意思,把序號填在括號里。

①欲知其輕重()A.需要B.將要C.想要

②使水及盡混()A.原來劃的記號B.原來的傷痕

32.翻譯句子。

置象于船上,刻其水痕所至。

33.把稱象時正確的順序序號寫在橫線上。

①把大象牽上岸,再往船上放入石塊,直到船下沉到船舷上的線再次與水面相平時為止。

②石頭的重量即為大象的重量。

③把大象放在船上,在水面處的船舷上刻一條線。

④稱出此時船上石頭的重量。

34.讀完短文,你覺得曹沖是一個怎樣的孩子?

殺駱破甕①

昔有一人,先甕中盛谷。駱駝入頭甕中食谷,首不得出。既②不得出,其人以為憂③。有一老人來語

④之日:“汝⑤莫愁,吾教汝出,汝當斬頭,自能出之。”即用⑥其語,以刀斬頭。既殺駝,而復破甕。

如此癡人,為世人所笑。

[注釋]①選自《百喻經》。②既:已經。③以為憂:以之為憂,為此事發愁。④語:告訴。⑤汝:

你。⑥用:采納。

35.結合注釋,用自己的話說說下列句子的意思。

駱駝入頭甕中食谷,首不得出。

既殺駝,而復破甕。

36.老人想了一個什么辦法讓駱駝的頭出甕?用原文回答。

37.養駱駝的人為什么會被人恥笑?讓駱駝的頭從甕中出來,最好的辦法是什么?

已死的母熊①

獵人入山,以②槍擊母熊。中要害,端坐不倒。近視③之,熊死,足抱巨石,石下溪中有小熊三,戲

于水,所以死而不倒者,正恐石落傷其子也。獵人感動,遂④終身不復⑤獵。

[注釋]①選自《護生畫集》。②以:用,使用。③視:看。④遂:就,于是。⑤復:再,又。

38.結合注釋,用自己的話說說下列句子的意思。

獵人入山,以槍擊母熊。

石下溪中有小熊三,戲于水。

39.照樣子,在括號里填上省略的人物。

例:(獵人)中(母熊)要害

(1)()端坐不倒(2)()近視之

(3)()戲于水(4)()死而不倒

40.給故事換個題目,不恰當的一項是()

A.母愛的姿勢B.端坐不倒的母熊C.獵人入山

囊螢夜讀

胤恭勤不倦,博學多通。家貧不常得油,夏月則練囊盛數十螢火以照書,以夜繼日焉。

41.根據句意斷句。

夏月則練囊盛數十螢火以照書。

42.解釋下列加橫線的字。

胤恭勤不倦,博學多逋。

倦通

43.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句子。

夏月則練囊盛數十螢火以照書。

44.文中的車胤是個什么樣的人?

45.再寫出兩個古人讀書求學的成語:

46.寫一句有關讀書學習的名言。

徐孺子賞月

徐孺子年九歲,嘗月下戲①,人語之曰:“若令月中無物,當極明邪②?徐日:“不然,譬如③人眼

中有瞳子④,無此必不明。”

(選自《世說新語:言語》)

注釋:①戲:玩耍,嬉戲。②邪:疑問詞,在這里相當于“啊”。③譬如:好比,就好像。④瞳子:

眼睛的瞳孔。

47.翻譯:譬如人眼中有瞳子,無此必不明。

48.結合文章內容,說說徐孺子是一個怎樣的人

葉公好龍

葉公①子高好龍,鉤以寫龍,鑿以寫龍,屋室雕文以寫龍。于是天龍聞而下之,窺頭于牖②,施③尾

于堂。葉公見之,棄而還④走,失其魂魄,五色無主。是葉公非好龍也,好夫似龍而非龍者也。

【注釋】①葉公:春秋時楚國貴族,名子高。②牖(you):窗。③施:擺放。④還:讀huan,輕快敏

捷的樣子。

49.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字。

(1)葉公子高好龍一

(2)棄而還串

50.說說畫線句子的意思。

51.從哪里看出“葉公好龍”?用原文語句回答。

52.讀了這則寓言故事,你覺得諷刺了哪一類人呢?

樹洞取球

文彥博少時,嘗與群兒擊球。球忽躍入樹穴。群兒謀①取之,穴深,不能得。彥博以盆取水,灌入穴

中,球遂②浮出。

注釋:①謀:設法。②遂:于是。

53.下列句子節奏劃分正確的一項是()

A.文彥博/少時,嘗與群/兒擊球

B.文彥博/少時,嘗/與群兒擊球

C.文彥博少/時,嘗與/群兒擊球

54.“嘗與群兒擊球,中,“嘗”的意思是()

A.經常B.品嘗C.曾經

55.在短文中用“”畫出文彥博取球的做法。

56.短文中的文彥博是一個怎樣的孩子?

狐假虎威

虎求①百獸而食之,得狐。狐日:“子②無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長③百獸,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

也。子以我為不信,吾為子先行,子隨我后,觀百獸之見我而敢不走乎?”虎以為然④,故遂⑤與之行。

獸見之皆走。虎不知獸⑥畏已而走⑦也,以為畏狐也。

注釋:①求:尋找,尋求。②子:你。③長(zh苴ng);做首領,掌管。④然:是的,對的。⑤遂:于

是。⑥畏:害怕。⑦走:逃跑。

57.用“/”畫出下面句子的朗讀節奏。(畫兩處)

觀百獸之見我而敢不走乎

58.閱讀文言文,完成題目。

(1)文中狐貍稱老虎時用了“—”這個字,稱自己則用了“”和“—

(2)表達“害怕”的意思,文中用的是“

(3)文中“食”字出現了三次,意思是“

59.對這則故事中句子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天帝使我長百獸。(天帝派我來做各野獸的首領。)

B.子以我為不信。(我不會認為你在說謊。)

C.吾為子先行。(我與你先走。)

D.觀百獸之見我而敢不走乎?(看看百獸看到我的表現而不走開嗎?)

60.請你評論一下文中的狐貍和老虎。

獐(zhang)與鹿

王雪(pang)數歲時,客有以一獐一鹿同籠,以問雪:“何者是獐?何者是鹿?”穿實未識,良久對

目:“獐邊者是鹿,鹿邊者是獐。”客大奇之。

注:王雪,字元澤,是王安石的兒子。

61.“王雪(pang)數歲時”中的“數”讀音,“數歲”的意思是

62.王雪(A.認識B.不認識)獐和鹿,從文中的“”可以知道。

63.請寫出畫“”句子的意思。

64.“客大奇之”,你認為客奇的是什么?

鑿壁偷光(節選)

匡衡,勤學而無燭。鄰舍有燭而不逮①,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②光而讀之。

【注釋】①〔逮〕至,及。不逮,指燭光照不到。②〔映〕照耀。

65.照樣子,根據課文內容填空。

例:衡乃穿壁引(引來)其光。衡乃穿()壁引其光。

66.借助注釋,寫一寫下面句子的意思。

鄰?舍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

67.這個故事贊美了匡衡的精神。

68.這樣的故事還有()和()o(填序號)

①宣王好射②懸梁刺股③囊螢夜讀④愚公移山

參考答案:

1.A

【解析】

本題考查字詞的理解。

解答此題時要遵循“字不離句”的原則和平時積累的字、詞、句,進行分析得出答案。

“過是溪,逢老媼方磨鐵杵”出自文言文《鐵杵成針》,意思是他經過一條小溪,遇見一位老婦人正在磨

鐵棒。“方”的意思是正在。選A。

2.C

【解析】

本題考查文言實詞。

A.“逢老媼方磨鐵杵。”出自宋代祝穆的《鐵杵成針》。方:正在。

全文:磨針溪,在象耳山下。世傳李太白讀書山中,未成,棄去。過是溪,逢老媼方磨鐵杵。問之,

日:“欲作針、”太白感其意,還卒業。

譯文:磨針溪是在象耳山腳下。世世代代相傳李白在山中讀書的時候,沒有完成好自己的學業,就放

棄學習離開了。他路過一條小溪,遇見一位老婦人在磨鐵棒,于是問她在干什么,老婦人說:“我想把它

磨成針。”李白被她的精神感動,就回去完成學業。

B.?“籬落疏疏一徑深”出自宋代楊萬里的《宿新市徐公店》。疏疏:稀疏。

全詩:籬落疏疏一徑深,樹頭新綠未成陰。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

譯文:籬笆稀稀落落,一條小路通向遠方,樹上的花瓣紛紛飄落,卻還尚未形成樹陰。小孩子飛快地

奔跑著追趕黃色的蝴蝶,可是蝴蝶突然飛入菜花叢中,再也找不到了。

C.“囊螢夜讀”出自唐代,佚名。囊:文中作動詞用,意思是“用袋子裝”。

全文:胤恭勤不倦,博學多通。家貧不常得油,夏月則練囊盛數十螢火以照書,以夜繼日焉。

譯文:晉朝人車胤謹慎勤勞而不知疲倦,知識廣博,學問精通。他家境貧寒,不能經常得到燈油。夏

天的夜晚,車胤就用白絹做?成透光的袋子,裝幾十只螢火蟲照著書本,夜以繼日地學習著。

D.“平明送客楚山孤”出自唐代詩人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平明:天剛亮。

全詩: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間,一片冰心在玉壺。

譯文:迷蒙的煙南,連夜灑遍吳地江天;清晨送走你,孤對楚山離愁無限!朋友啊,洛陽親友若是問

起我來;就說我依然冰心玉壺,堅守信念!

3.A

【解析】

本題考查詩詞的翻譯。

A項加點詞語解釋不正確。題:寫。

《題西林壁》是宋代文學家蘇軾的詩作。

全詩: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譯?文:從正面、側面看廬山山嶺連綿起伏、山峰聳立,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看廬山,廬山呈現

各種不同的樣子。我之所以認不清廬山真正的面目,是因為我人身處在廬山之中。

B項加點詞語解釋正確。信然:果真如此。

“取之,信然。”出處:文言文《道旁李苦》作者:劉義慶

全文:王戎七歲,嘗與諸小兒游。看道邊李樹多子折枝,諸兒競走取之,唯戎不動。人問之,答曰:

“樹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譯文:王戎七歲的時候,曾經和許多小朋友一起玩耍,看見路邊上李樹結了很多李子,把樹枝都壓彎

了。很多小朋友都爭著跑過去摘李子,只有王戎沒有,別人問他(為什么),他說:“樹長在路邊卻有很多

李子,那一定是苦的(李子)。”摘下來(一嘗),才相信果真如此。

C項加點詞語解釋正確。匹夫:平民百姓。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即"保天下者,匹夫之賤。”出自明末顧炎武的《日知錄.正始》

全文:有亡國,有亡天下,亡國與亡天下奚辯?曰:易姓改號,謂之亡國;仁義充塞而至于率獸食人,

人將相食,謂之亡天下……保國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謀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

譯文:,,亡國,,與,,亡天下,,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亡國,,是指改朝換代,調個王帝,國號,這類事只需由

王帝及大臣和爭權奪利的人去關心;而“亡天下”則是敗義傷教,表面充塞著仁義道德,實際上出現人吃人

的社會大倒退,是封建倫理道德的淪喪。這比“亡國”更危險,保衛整個國家振興中華民族,提高全民族道

德觀念,則是舉國上下,包括在野的士大夫及下層社會地位低下的人士在內的大事,人人都有責任。“匹

夫”,按字義為服侍馬匹的馬夫,意指下等人,尋常人,在此泛指為普通平民百姓。顧炎武的思想理念已

不再局限在抗清復明上,而已擴展為全民族保太平的高度上了。

4.A

【解析】

本題考查古文中的字義的辨析。

A選項,有誤,“嘗與諸小兒游”出自課文《王戎不取道旁李》,意思:曾經和他的伙伴一同游玩。嘗:

曾經。

B選項,正確,“炎帝之少女”出自課文《精衛填海》,意思:炎帝的小女兒。少女:小女兒。

C選項,正確,“故為精衛”出自課文《精衛填海》,意思:因此化為精衛鳥。故:因此。

D選項,正確,“可憐九月初三夜”出自唐代白居易的《暮江吟》,意思:最可愛的是那九月初三之夜,

露珠似顆顆珍珠,朗朗新月形如彎弓。可憐:可愛。

5.正好老婦人在干什么

6.意志要有決心,肯下功夫,無論多么難的事情都會做成功的

7.兒童急走追黃蝶

【解析】5.考查文言詞語的翻譯。

“逢老媼方磨鐵杵”的意思是:遇見一位老婦人在磨鐵棒。方:正;“問之,曰:‘欲作針’”的意思是:問

她在干什么,老婦人說:‘我想把它磨成針"'所以李白問的內容是:問老婦人在干什么。

6.考查了文言文翻譯和對主題的理解。

文言文翻譯的原則是譯文要與原文保持對應關系,重要的詞語要相應的落實,要盡力保持原文遣詞造

句的特點和相近的表達方式。“太白感其意,還卒業”出自宋代祝穆的《鐵杵成針》,意思是:李白被她的意

志感動,回去完成了學業。通過這個故事可知,只要堅持不懈就算是鐵杵,也能磨成針,說明了無論做什

么事,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堅持不懈,就一定會成功。

7.考查古詩的積累與理解。

出自宋代詩人楊萬里的《宿新市徐公店》,全詩內容:籬落疏疏一徑深,樹頭新綠未成陰。兒童急走

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

譯參考文:磨針溪是坐落在眉州的象耳山下。傳說李白在山中讀書的時候,沒有完成好自己的學業,

就放棄學習離開了。他路過一條小溪,遇見一位老婦人在磨鐵棒,問她在干什么,老婦人說:“我想把它

磨成針。”李白被她的精神感動,就回去完成學業。

8.跑走路

9.到達。想要。扔掉。

10.夸父追著太陽跑。一直追趕到太陽落下的地方……還沒有趕到(大澤湖),(夸父)就在半

路渴死了。(他的手杖)變成了一片桃林。

11.運用了夸張的修辭手法。

【解析】8.本題考查古今異義。

參考注釋:

逐走的釋義是:追著跑。故“走”的古義是:跑。今義是:走。

9.本題考查加點字的意思。

未至:還沒趕到。故“至”的意思是:到達。

欲得飲:想要喝水解渴。故“欲”的意思是:想要。

棄其杖:拋棄他的手杖。故“棄”的意思是:扔掉。

10.本題考查句子翻譯。

文言語句的翻譯首先要知道文言詞語的意思,把詞語放到語境中,根據上下文推斷也不失是一種較好

的方法。注意“逐走”“入日”“鄧林”等字詞的翻譯。“道渴”的“道”的名詞作狀語的翻譯。

11.本題考查修辭手法。

文中夸父口渴時喝光了黃河、渭河的水,這里把夸父口渴時的舉動擴大化,即夸張。

夸張是為達到某種表達需要,對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著意擴大或縮小的一種修辭方

法。

參考譯文:夸父與太陽競跑,一直追趕到太陽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黃河喝水、

渭水喝水;黃河、渭水的水不夠,夸父就去北方喝大湖的水。還沒趕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夸父拋棄他

的手杖,他的手杖化成了桃林。

12.C

13.王戎李子

14.看見路旁的李樹上的果子多,把樹枝都壓彎了。摘下李子(一嘗),果然是(苦)的。

15.人應該學會觀察,勤于思考,不盲目跟從。

【解析】12.本題考查文言實詞的一詞多義。

題干中的“競走”中的“走”意思是跑。

A選項,行走:指通過肢體在物體.上移動。是本義“走”。

B選項,走動:行走活動。是本義“走”。

C選項,奔走相告:指有重大消息時,人們奔跑著相互轉告。走:跑。

D選項,走親訪友:到各個親戚朋友家拜訪。是本義“走”。

13.本題考查文言虛詞的一詞多義。

本題需要結合上下文語境進行分析。“人問之"的"之’'指"王戎”意思是別人問王戎。“諸兒竟走取之”的

“之,,指“李子”,意思是小孩們高興地爬上樹摘果子。

14.本題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譯。

注意翻譯出重點字詞即可,注意語句的通暢,不能有錯別字,各別地方還需要增添內容。

(1)子:果實。折枝:壓彎了樹枝。意思:看見路旁李樹上的果子多,把樹枝都壓彎了。

(2)信然:真是這樣。意思:(圍觀的人們)摘下李子(一嘗),果然是這樣。

15.本題考查對本文內容的理解與主觀分析。

注意結合文章內容寫出自己從故事中得到的啟示。如:我們要,向王戎學習,做一個善于思考的人。

參考譯文:

王戎七歲的時候,曾經(有一次)和朋友們一起玩耍,看見路?旁李樹上的果子多,把樹枝都壓彎了。那

些小朋友都爭先恐后地跑去摘。卻唯獨王戎沒有動。有人問他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說:“這樹長在

路旁,卻有這么多的李子,這李子一定是苦的。”(圍觀的人們)摘下李子(一嘗),果然是這樣。

16.BD

17.比喻天地雞蛋C

18.天地混混沌沌的成一團,像個雞蛋一樣。

19.BCA

20.他的軀干變成了層巒起伏的大山。

他的鮮血變成了奔流不息的江河。

【解析】16.本題考查對文章的理解和人物形象的把握。

《盤古開天地》主要是寫了盤古是傳說中開天辟地,創造人類世界的始祖,他法力無邊,為了造福

人,盤古把自己化成天地間的萬物,無私奉獻了自己的一切。可以看出他的獻身、奉獻的精神。先人后

己:先為別人著想,然后才想到自己熱愛自然:熱愛保護大自然。

答案選擇BD

17.本題考查修辭手法和詞語解釋。

找到劃線句子“天地渾沌如①雞子②,盤古生其中”,先解析句子分析句子的修辭方法,“天和地混混沌

沌地成一團,像個雞蛋一樣”在這里用的是比喻。本體是“天地”喻體是“雞蛋",把“天地”比作“雞蛋”。

18.本題考查對句子的翻譯。

根據句子“盤古在其中,一日九變,神于④天,圣于地”先解析句子的意思盤古在天地中間,一天中有

多次變化。盤古之神與天齊高,與地闊厚。再根據句意選擇成語。呼天搶地:搶地:用頭撞地。大聲叫

天,以頭撞地。形容極端悲痛。翻天覆地:形容變化非常巨大.頂天立地:頭頂蒼天,腳踏大地。形容形象

偉大,氣概豪邁。驚天動地:驚:驚動。動:震動。①形容事業偉大或事情影響極大。②形容聲音極大。

根據句子的意思選擇詞語“頂天立地”。

19.本題考查對神話故事的理解。(1)女蝸,中國上古神話中的創世女神。又稱姆皇、女陰,史記女

綱氏,是華夏民族人文先始,是福佑社稷之正神。她的神話傳說造物造人,補天救世;社稷福神,先靈圣

賢;女皇之治,制樂立媒。吳剛伐桂的神話。共公怒觸不周山。在黑暗的“雞蛋殼”里,孕育著一個偉大的

生命,出自《盤古開天地》天地渾沌如①雞子②,盤古生其中。選擇B盤古。(2)根據題干“鉆木取火”,

出自《燧人鉆木取火》燧人氏取火是古代中國神話傳說之一。黃帝,中國古代部落聯盟首領,五帝之首。

黃帝被尊祀為“人文初祖”。黃帝戰敗蚩尤,在位期間,播百谷草木,大力發展生產,始制衣冠、建舟車、

制音律、作《黃帝內經》等。倉頡造字,神農氏嘗百草。(3)《愚公移山》原文中“北山有一位叫愚公的

人,年紀將近九十歲,靠著山居住。他苦于大山北面交通不便,進進出出都要繞遠路”北山有一位叫愚公

的人,年紀將近九十歲,靠著山居住。他苦于大山北面交通不便,進進出出都要繞遠路。可以看出交通很

不方便。

20.本題是一道開放性的題,考查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

發揮想象,要符合語境,例:他呼出的氣息變成了四季的風和飄動的云。"氣息''和"風云''相符合。他

發出的聲音化作了隆隆的雷聲,“聲音"和''雷聲"。

世界開辟以前,天和地混混沌沌地成一團,像個雞蛋一樣,盤古就生在這當中。過了一萬八千年,天

地分開了,輕而清的陽氣上升為天,重而的陰氣下沉為地。盤古在天地中間,一天中有多次變化。盤古之

神與天齊高,與地闊厚。天每日升高一丈,地海日增厚一丈,盤古也每日長大一丈,這樣又過了一萬八千

年。天升得非常高,地沉得非常深,盤古長得非常高大,天地開辟了以后,才出現了世間的天皇、地皇、

人皇。數字開始于一,建立于三,成就于五,壯盛于七,終止于九,因此天距離地有九萬里

21.競走取之唯戎不動

樹長在路邊,還有這么多李子,這李子一定是苦的。

22.因為王戎善于觀察,遇事從容,不盲目跟從,能通過思考得出正確的結論,可見他有淡定的氣

度。

23.我更贊賞王戎的做法,王我善于觀察,遇到問題多想多思考的品質值得我學習。

【解析】21.本題考查對課文句子的識記及句子翻譯。

解答時一定要先回到語境中,根據語境讀懂句子的整體意思,直譯為主,意譯為輔。并按現代漢語的

規范,將翻譯過來的內容進行適當調整,達到詞達句順。

注意“競"不要寫成'竟”,“競”是“爭著”的意思。

翻譯時要抓住關鍵詞語,句中的“此”承接前文,指代李子;“必”表肯定語氣,是“一定”的意思。

這句話意思是:樹長在路邊,還有這么多李子,這李子一定是苦的。

22.本題考查對人物的理斛以及與所給資料相結合進行分析。

本題有一定的難度,要將對人物的理解和題干中對“雅量”的提示相結合,分析出人物具有哪些“雅量”

的特征通過對課文內容的梳理,我們可以發現王戎符臺雅量“淡定的氣度”的特征。

23.本題考查是主觀性題目。

結合文章的主旨和主要內容進行分析,首先表明你更贊賞誰,再根據文章內容說明理由。合理即可。

示例:我更贊賞王戎的做法,因為任何時候,許衡都很有原則。

參考譯文:【材料一】王戎七歲的時候,曾經和小朋友們一道玩耍,看見路邊有株李樹,結了很多李

子,枝條都被壓斷了。那些小朋友都爭先恐后地跑去摘。只有王戎沒有動。有人問他為什么不去摘李子,

王戎回答說:“這樹長在大路邊上,還有這么多李子,這一定是苦李子。”摘來一嘗果然是這樣。

24.《山海經.北山經》

25.小女兒溺水因此

26.女娃游于東海,溺而不返

27.精衛是一只堅強不屈、堅持不懈、不畏艱難的鳥兒。

【解析】24.本題考查文學常識。

本文選自《山海經.北山經》。

25.本題考查對字詞的理解。

先大致了解文章內容,弄清楚句子的意思,根據句意和對文言文常用詞的掌握來判斷字詞義。要注意

辨析詞義用法的變化。

炎帝之少女:炎帝有個小女兒。故少女:小女兒。溺而不返:溺水身亡,再也沒有回來。溺:溺水。

故為精衛:因此化為精衛雞,故:因此。

26.本題考查對短文內容的理解。

通過讀短文可知,精衛填海的原因是因為它在東海上游玩,溺水身亡,再也沒有回來。所以精衛填海

的原因是:女娃游于東海,溺而不返。

27.本題考查人物形象分析。

靈魂化為精衛鳥,經常銜西山木石去填東海,一只小鳥想要把海填平,可以看出精衛具有堅強不屈、

堅持不懈、不畏艱難的精神。

參考譯文:

炎帝的小女兒,名叫女娃。有一次,女娃去東海游玩,溺水身亡,再也沒有回來,因此化為精衛鳥。經

常口銜西山上的樹枝和石塊,用來填塞東海。

28.C

29.D

【解析】28.本題考查句子的斷句。解答此類問題,首先要明確句意,然后根據句意進行分析。

“無為而不竊斧也”句意為:那人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無一不像偷斧子的。故斷為:無為/而/不竊

斧也。

29.此題考查學生文本的理解能力。

通過閱讀可知,這個人丟了斧子,懷疑是鄰居的兒子偷去了,看他無論做什么都像是偷了斧子。最后

卻在谷地里找到了斧子。這則寓言說明,主觀成見,是認識客觀真理的障礙。當人以成見去觀察世界時,

必然歪曲客觀事物的原貌。告訴我們做人處事要實事求是,從實際出發,不能憑空猜想。

參考譯文:從前有一個人丟了一把斧頭,心里懷疑是鄰居的兒子偷去了。便觀察那人,那人走路的樣

子,像是偷斧子的;看那人的臉色表情,也像是偷斧子的;聽他的言談話語,更像是偷斧子的,那人的一

言一行,一舉一動,無一不像偷斧子的。不久,這個人到山谷里去掘地,找到了自己丟失的斧頭。隔了幾

天,再看鄰居的兒子,一舉一動,面目表情,都不像偷斧頭的樣子了。

30.輕重

31.CA

32.把象放到大船上,在水面所達到的地方做上記號。

33.③①④②

34.曹沖是個善于觀察,善于動腦,聰明的孩子。

【解析】30.本題考查反義詞。

反義詞就是意思相反或相對的詞。文中的反義詞是關于重量的詞語,即“輕”對“重”。

31.本題考查字詞解釋。

①“欲知其輕重”意思是:想知道這象的重量。“欲”,想要。故選C。

②“使水及原痕”意思是:使水到達原來劃的記號處。“原痕”,原來劃的記號。故選A。

32.本題考查句子翻譯。

“置象于船上,刻其水痕所至“意思是:把象安放到大船上,在水面所達到的地方做上記號。

33.本題考查課文內容的理解。

曹沖稱象的步驟是:把大象趕到一艘大船上,在船舷上畫一條線;把大象趕上岸,往船里裝石頭;等

船沉到畫線的地方,再稱出石頭的重量。故順序是③①④②。

34.本題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

小小年紀的曹沖想出了用船代替大秤,用石塊和大象的平衡,簡單地稱出了大象的重量,可見其聰明

機智、善于動腦。

參考譯文:

曹操得到一頭巨象,想知道這象的重量。但是沒辦法稱出來,曹操有個小兒子叫曹沖,他對曹操說:

“把象安放到大船上,在水面所達到的地方做上記號,再將其他的物體堆放到船里,使水到達原來劃的記

號處,再稱出物體的重量,就能知道大象的重量了”

35.一頭駱駝把頭伸到了翁中偷吃糧食,結果把頭卡在里面出不來了。因為駱駝的頭出不來,

這個人就為此事發愁。

36.汝當斬頭,自能出之

37.他白白殺死了駱駝,結果還要打破甕才能取出駱駝頭和糧食。

在甕的邊緣擦點油,駱駝的頭就出來了。

【解析】35.寫意思時,可以參考注釋,先理解詞語的意思,然后再把句子中詞語的意思串聯起來就

是句子的意思,如:駱駝入頭甕中食谷,?首不得出。其中“食''的意思是:“吃”,“首”的意思是“頭”,合起

來就是:一頭駱駝把頭伸到了翁中偷吃糧食,結果把頭卡在里面出不來了。

“既殺駝,而復破甕。”“復”的意思是“破”,意思是:因為駱駝的頭出不來,這個人就為此事發愁。

36.題目要求用原文回答老人讓駱駝的頭出甕的方法。帶著問題讀文言文,先找到老人的話:汝莫

愁,吾教汝出,汝當斬頭,自能出之。從中提取到老人教的方法“汝當斬頭,自能出之”

37.題目要求說養駱駝的人被天下人恥笑的原因。帶著問題讀文言文可知,那個人在聽取老人的建議

時,沒有認真思考就采用了這種方法,結果不但殺死了駱駝,還打破了甕,所以遭到了大家的恥笑。

譯文:有一個人,原先在壇子里盛放了谷子。他的駱駝把頭伸進壇子里吃谷子,頭再也出不來了。他

見駱駝的頭出不來了,十分憂愁煩惱。有一個老人走來對他說:“你不用發愁,我教你辦法把駱駝頭弄出

來。只要你聽我的話,一定能很快弄出來。你應當把駱駝頭砍下來,就自然能出來了。”于是他就聽老人

的話,用刀斬下了駱駝的頭。這樣即殺死了駱駝,又砸破了壇子,受到世人譏笑。凡夫愚人,也就是這

樣。為了貪戀聲、色、香、味、觸五欲之樂,卻破壞了清凈戒律。雖然在通常情況下,集思廣益,從善如

流,往往能在做事時有事半功倍,錦上添花的效果。但如果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