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標實驗版選修《民主與專制的反復較量》教案_第1頁
課標實驗版選修《民主與專制的反復較量》教案_第2頁
課標實驗版選修《民主與專制的反復較量》教案_第3頁
課標實驗版選修《民主與專制的反復較量》教案_第4頁
課標實驗版選修《民主與專制的反復較量》教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2課民主與專制的反復較量一、教學目標

目標內容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識記理解運用英吉利共和國的建立內戰爆發的標志;新模范軍;納西比戰役;處死國王;英吉利共和國成立。內戰的性質;內戰初期議會軍失利的原因。運用經濟與政治關系的原理,分析資產階級反對國王、支持議會的原因。史料研習英國內戰是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反對封建舊勢力的革命斗爭。克倫威爾成為“護國公”護國公政體的形成;護國公的權力;護國政府的統治;斯圖亞特王朝的復辟。護國公政體的性質運用歷史主義的方法探究資產階級和新貴族選擇護國公政體的原因。問題探究護國公政體的實質是資產階級的軍事獨裁。斯圖亞特王朝的倒行逆施斯圖亞特王朝的倒行逆施;《人身保護法》;光榮革命。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殘酷性、復雜性和反復性運用階級分析的方法來解剖斯圖亞特王朝倒行逆施的原因。歸納總結民主終將戰勝專制;歷史是曲折向前發展的。

二、教材分析與教學建議

1.知識結構

2.教材分析與建議

重點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中民主與專制的反復較量

難點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殘酷性、復雜性和反復性

教材內容分析與建議

本課教材主要介紹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中民主與專制的反復較量:英國內戰中議會與查理一世的斗爭;護國政體時期克倫威爾與議會的矛盾;斯圖亞特王朝復辟時期議會與王權的斗爭。較量的結果是議會權力超越王權,王權受到限制,君主立憲制在英國建立。

關于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在人教社高中新教材(必修I)第七單元《歐美資產階級代議制的確立和發展》中已有一定的介紹。兩者內容略有重復,但是側重點不同,前者以“制度”為中心,后者則側重于“較量”。

第一目英吉利共和國的建立

本目主要介紹了英國內戰期間議會反對查理一世的斗爭,包括英國內戰和處死國王建立共和國兩個問題。

英國內戰有兩次,第一次發生在1642~1646年,第二次在1648年。第一次內戰爆發的標志是1642年查理一世宣布討伐議會,挑起戰爭。需要提醒學生注意的是,英國資產階級革命開始的時間是1640年,標志是議會的召開。第一次內戰的經過可以適當補充一些資料,第二次內戰則可以一語帶過。內戰爆發后,英國從地域上看分成了兩個敵對的陣營,一是北部和西北部地區,這里是王黨的勢力范圍;一是包括倫敦在內的東南部地區,這里為議會控制。王黨勢力主要包括舊貴族、官僚、國教教士中的保王派等,由于他們頭戴假發、身佩長劍,所以被稱為“騎士黨”。以議會為首的革命陣營,主要成員是資產階級、新貴族、大多數農民及城市貧民,因他們不配戴假發,故被稱為“圓顱黨”。

從開戰時的雙方客觀條件來看,議會占有優勢。議會占有經濟發達、人口稠密的東南部地區,擁有穩定的賦稅收入;王黨占領的地域比較貧瘠,軍隊供應全靠王室收入、大封建主的捐贈以及向地方勒索的捐獻,財源有限。但是,戰爭初期,議會軍隊卻屢戰屢敗。原因是什么呢?這是一個值得探究的問題。教材上介紹了兩個原因:內部思想分歧,軍事指揮不利。這兩個原因中,最根本的是內部思想分歧。內戰初期,在議會的一些重要領導人尤其是議會軍的高級將領中,君權神圣的思想根深蒂固,即使在與王黨交戰的時候,他們也一直以君主的臣屬自居。比如議會軍高級將領曼徹斯特認為:“如果我們把國王打敗99次,他仍然是國王,在他之后,他的子孫也仍然是國王。但是如果國王哪怕只是把我們打敗了一次,我們將統統被絞死,我們的子孫將變為奴隸。”至于議會軍的總司令埃塞克斯,歷史學家麥考利對他評論道:“他是一個老實人,但絕對不是一個重于議會利益的人。在世界上他最害怕的事情,除了打敗之外,就莫過于大勝了。”在此可以組織學生討論:大家從這兩段材料中能夠得到哪些有效信息?有效信息主要有三點:議會內部思想分歧決定了軍事指揮猶豫不決;戰爭初期失敗主要是由于議會存在妥協思想;封建思想的大量殘存既是民主與專制反復較量的表現,也是反復較量的原因。

面對殘酷的現實,議會和軍隊中一些立場堅定、頭腦清楚的領導人認識到,必須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來加強軍隊的戰斗力。1645年底至1646年初,議會先后通過了改組軍隊的兩個法案。一是《自抑法》,要求兩院議員擔任軍事將領職務者,必須在40天內辭去軍職,這實際上是清除主張同王黨妥協的艾塞克斯和曼徹斯特等軍事領導人。一是《新模范軍法案》,規定要建立一支2.2萬人的軍隊,每月由固定的國家預算支出4.5萬英鎊作為軍費;建立統一的指揮部,統一軍服、軍紀等。新模范軍是英國開始建立的正規軍。新模范軍主要由自耕農和手工業者組成,費爾法克斯、克倫威爾等人為指揮官。新模范軍大部分篤信清教,紀律嚴明,作戰勇敢,憎恨封建制度,忠于議會事業。克倫威爾在組建軍隊時,“特別注意細心地去挑選那些信仰宗教的人參加他的部隊,這些人比普通的士兵具有更高的認識……他們不是為了錢,而是把公共的幸福當做他們的目標,他們在作戰中表現得更為勇敢。”“他的軍隊的威力既不在于它的人數,也不在于它的紀律,而是士兵們在宗教上的萬眾一心,在戰場上的勇往直前。”新模范軍的組建使得戰爭局勢急轉直下。1645年6月,雙方在納西比展開了決戰,王軍幾乎全軍覆沒。1646年,查理一世成為階下囚。

第一次內戰結束了,資產階級議會同封建王權的矛盾暫時緩和,革命陣營內部的三個派別之間的矛盾又緊張起來。這三個派別分別是代表上層新貴族和大資產階級利益的長老派、代表中等新貴族和資產階級利益等獨立派、代表小資產階級和下層群眾的平等派。長老派力圖使革命就此止步,他們頻繁地與已經成為俘虜的查理一世進行談判,商討妥協條件,主張建立立憲君主制。獨立派控制軍隊,認為革命尚未成功,斗爭不應停止。平等派則主張將革命進行到底,提出廢除封建義務、實行普選權等要求,平等派的主張受到了軍隊中的下層士兵的廣泛歡迎。就在革命陣營內部出現紛爭之時,查理一世乘機逃跑,發動第二次內戰。大敵當頭,革命陣營很快團結起來,再次取得勝利,俘虜查理一世。

內戰結束后,如何處置國王就成為全國矚目的重大問題。議會成立最高法庭,對查理一世進行審判,并最終判處死刑。1649年初,查理一世被處決。1649年5月,議會通過一個文件,宣布英國為共和國。文件明確指出:“英國的人民的所有隸屬于它的領土和地區上的人民,都是并將由此構成、締造、建立和團結成為一個共和國和自由邦,都將由這個民族的最高權力,即議會中的人民代表和他們所任命的為人民謀福利的官員所統治,而不需要任何國王和貴族院。”在英吉利共和國,掌握實權的是獨立派的新貴族和資產階級,其代表是軍隊的高級指揮官克倫威爾。

第二目克倫威爾成為“護國公”

本目主要介紹了克倫威爾在英國實施護國公統治的情況,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的問題:護國公統治的背景、護國公統治的性質、護國公統治的結果。

第一個問題:護國公統治的背景。英吉利共和國成立后,主要面臨著三種勢力的反抗:王黨勢力隨時準備卷土重來;下層人民的反抗風起云涌;愛爾蘭人揭竿而起,反抗殖民統治。為維護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既得利益,克倫威爾采取了強有力的專政措施。正如馬克思所言:“在革命之后,任何臨時性的國家機構都需要專政,并且需要強有力的專政。”1649年5月,克倫威爾派兵鎮壓了平等派士兵的起義,受到了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熱烈歡迎。莫爾頓說:“撲滅平等派表明克倫威爾是保護財產、維護秩序的人。”1649年8月,為征服愛爾蘭,并消滅逃竄到愛爾蘭的王黨分子,克倫威爾遠征愛爾蘭,大獲全勝。克倫威爾將愛爾蘭的大部分土地分給軍隊的軍官、士兵和資產階級及新貴族。許多士兵因為在這次戰爭中獲得土地而喪失了革命精神,他們不愿意把革命進行下去,而希望出現一個強大有力的軍事獨裁政權來保障他們的既得利益,這就為日后軍事獨裁的出現造成了一大批支持者。

第二個問題:護國公統治的性質。要建立獨裁統治,首先要除掉象征民主共和的議會。1652年,克倫威爾利用一些議員貪污、腐化問題,指責議會說:“因為議員們掌握國家最高權力,不對任何人負責,在他們之上沒有更高的或者平行的權力審查和指導他們的行動,他們才能夠把自己放在爭議、法律和慎思的范圍之外。因此,必須建立起具有更高的權力和地位的政權,以克服這些弊端,把事情管理好。”1653年4月,克倫威爾帶兵強行驅散議會。1653年12月,在高級軍官和大資產階級的擁護下,克倫威爾就任護國公,英國進入護國政體時期。

護國公終身任職,有權指定繼承人。護國公與議會共同擁有立法權,而且議會通過的法律必須經護國公認可才能生效;護國公和國務會議共同擁有行政權,但國務會議成員由護國公任命;護國公與議會共同掌握軍隊,但護國公兼任陸海軍總司令。因此,護國公實際上集立法權、行政權和軍事權于一身,是無冕之王。

那么,護國公政體的性質是什么呢?毫無疑問,這是一種專制制度。在此可以對學生提出問題: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發動資產階級革命的基本訴求就是反對專制統治。早在內戰爆發前夕,一位名叫勒德洛的圓顱黨軍官就曾經指出:“我們同保王派的分歧所在,是國王應該像神一樣實行統治,全國人民像野獸一樣受到強制;還是人民應該受到自己制定的法律的統治,并生活在根據他們的遺愿而產生的政府之下。”既然如此,為什么在十余年之后,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反而要選擇專制統治呢?首先,這是形勢所然。當時英國國內形勢動蕩不安,王黨分子復辟活動猖獗,下層人民提出進一步的要求,資產階級和新貴族要穩定秩序、保護財產,就必須建立強有力的政權。其次,這種專制政體代表的是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利益,它在本質上是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專政,專政的對象是王黨分子和下層人民。克倫威爾本人認為:“當繼續供應時,人民寧可需要他們的安全而不是他們的熱情,他們需要真正的保障而不是政府的形式。”他不止一次地聲稱他的政府就是“為了人民的幸福,為了人民的利益”,但是為了人民利益而工作的政府并不一定由人民來統治,“這就是問題癥結所在,為他們謀幸福的東西,不一定就是意味著必須使他們喜歡。”在護國公統治時期,克倫威爾嚴厲鎮壓王黨分子的反叛,加緊爭奪海外商業霸權,受到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歡迎。最后,革命從來就沒有一步到位的,在特定的情形下,資產階級和新貴族選擇了專制政體;但是,從長遠來看,資產階級民主政體的確立是歷史的必然,我們不應一葉障目、不見森林。

第三個問題:護國公統治的結果。首先,護國公統治有效地維護了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利益,促進了英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其次,護國公統治的確使人民的民主權利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不斷地對外擴張給國家財政帶來困難。更為重要的是,克倫威爾統治的基礎是常年戰爭而形成的赫赫軍功和個人威望,而這些是無法為他的繼承人所繼承的,這就使得護國公統治具有很大的脆弱性。

1658年,克倫威爾病死,其子理查德繼承了護國公之位。理查德并不具備其父的威望,高級軍官不把他放在眼里。他企圖利用議會來對抗高級軍官,卻在高級軍官的壓力下被迫宣布解散議會,不久又放棄了護國公稱號。而高級軍官們互相之間也是爭權奪利,無人能獨掌大權。英國政局動蕩不安。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對此感到嚴重不滿,為了維護既得利益,他們同流亡海外的查理二世進行談判。1660年4月,查理二世宣布:大赦革命的參加者,實行宗教信仰自由,不變動革命時期發生的財產變化,等等。1660年5月,查理二世回到英國登基,斯圖亞特王朝復辟了。舊王朝的復辟是一種妥協,是在承認革命基本成果的基礎上恢復王位,并非完全回到舊的封建專制統治中去。

第三目斯圖亞特王朝的倒行逆施

本目主要介紹了查理二世的內外政策、議會限制封建專制的斗爭、光榮革命三個內容。

查理二世成為國王后,時刻想著恢復革命以前的專制主義統治,但查理二世自知是議會許可的國王,既容易被召集來,也一樣容易被罷免。因此,查理二世時期的政策出現了看似矛盾的現象:一方面,在經濟上照顧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利益,實行有利于資本主義發展的措施;另一方面,在政治和宗教上實行反攻倒算的政策。對于學生來講,如何理解斯圖亞特王朝時期英國社會的性質是一個難點。歷史學家J.K.瓊斯認為:查理二世一身二任,同時是“克倫威爾和查理一世的繼承人”。應該說,這時期英國政治制度同時具有資本主義和封建主義的特點,其發展趨勢也絕非只有倒退,而是在某些方面和某種程度上具有“退一步、進兩步”的特征。

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資產階級和新貴族與封建勢力的矛盾越來越大。1679年,議會通過了一個重要法案──《人身保護法》。法案規定:對每個被捕的人,應該事先宣布其罪狀;被捕者有權要求立即進行審訊。這個法案對限制專制統治者的胡作非為和任意迫害起到了積極作用。查理二世曾對一個議員在議會辯論中的發言非常不滿,他又不敢公開逮捕這個人,只好雇了一個刺客去撕裂了這個人的鼻子。

1685年,查理二世去世,其弟詹姆士二世繼承王位。這個天主教徒上臺后,恢復專制統治的勁頭較查理二世有過之而無不及。他任命天主教徒擔任軍職、主教、參與中央政府和地方機構,企圖恢復天主教在全國的統治。英國自16世紀宗教改革以來,就一直有著反天主教的傳統,并一直推行著反對天主教的法律。詹姆士二世的政策自然引起了英國民眾的強烈反對。更為重要的是,宗教改革以來,天主教的地產全部被沒收,一部分贈給了官吏、貴族,大部分賣給了資產階級、商人和富裕農民。他們擔心天主教一旦恢復,自己的地產將要得而復失。因此他們聯合起來反對詹姆士二世。最初,資產階級和新貴族還寄望于未來,盼望沒有兒子的、年已56歲詹姆士二世早點病故,好將王位傳給他的女兒、遠嫁到荷蘭的新教徒瑪麗。但是,1688年6月,王后為詹姆士二世生下了一個兒子。面對嚴峻的局面,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倉促決定邀請詹姆士二世的女婿、荷蘭執政威廉武裝干涉英國,盼望他前來保護英國人民的“宗教、自由和財產”。1668年11月,威廉率大軍在英國登陸,詹姆士二世眾叛親離,逃到法國。這就是“光榮革命”。史學界對“光榮革命”的評價可以說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總的趨勢是肯定“光榮革命”。教師可以向學生介紹史學界最新的研究成果,也可以組織學生討論如何評價“光榮革命”。

最后,建議教師圍繞“較量”兩字對本課作一個總結,如民主和專制為什么要較量?民主和專制為什么要反復較量?民主與專制的較量的結果是什么?以對全課的知識作一總結,并把學生的認識引升到新的層次。三、教學設計與案例

1.教學設計

本課可以由回顧第1節課所學知識導入,以建立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并形成關于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整體概念。

在“英吉利共和國的建立”這一目,要著重分析戰爭初期議會軍隊失利的因素,為最后討論民主與專制反復較量的原因作鋪墊。適當補充新模范軍的資料,與戰爭初期戰斗失利形成鮮明對比,同時說明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在內戰中獲勝的原因。

在第二個子目中,首先要介紹克倫威爾實行軍事獨裁的歷史背景,然后結合護國公政體的特點和護國公政府所采取的措施,組織學生討論護國公政體的性質,以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在第三個子目中,首先要明確斯圖特亞王朝復辟時期英國的社會性質。本目的重點是“光榮革命”,尤其是“光榮革命”的評價,在這個問題上,可以組織學生討論,不一定要求統一認識,但要教會學生正確的評價歷史事物的方法。

最后,教師可以圍繞“較量”二字設計一系列問題,對本課作一小結。

2.教學案例

案例一第一次英國內戰

師:查理一世挑起內戰后,英國社會馬上分裂成兩個部分:支持國王和支持議會的。我們來看一段材料:

“大多數出身于古老家族的紳士對國王是抱有好感的,但是有一些地位較低的人,他們由于勤勞地從事畜牧業、紡織業以及其他興旺的手藝而獲得大量的財富,而且在政治上也進入紳士階層,他們感到憤怒,因為他們發現他們不能像別的和他們身份相同的人那樣享有同樣的榮譽和聲望,因而他們想方設法使自己受到尊重;這些人從一開始就是議會的可靠的朋友。”

──引自《克倫威爾傳》

大家思考一下,“大多數出身于古老家族的紳士”和“一些地位較低……而且在政治上也進入紳士階層”的人分別屬于哪個階級?

生:前者指舊貴族(或封建主階級),后者指資產階級。

師:資產階級參加革命的目的是什么?從材料中找出你的依據。

生: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因而他們想方設法使自己受到尊重”。

師:我們再看一段材料。

“曼徹斯特由于那種大多數城鎮企業所具有的好亂的本性和對自己財富的自豪,從一開始就反對國王并傲慢的宣稱擁護議會。”

──引自《克倫威爾傳》

“大多數城鎮企業”指什么?

生:資本主義企業。

師:為什么資本主義企業具有“好亂的本性”呢?

生: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資產階級就必然要求推翻阻礙資本主義發展諸種因素,并要求掌握政權,因此具有“好亂的本性”。

師:由上可知,英國內戰的性質是什么?

生:資產階級反對封建王權的革命斗爭。

師:從開戰時的雙方客觀條件來看,議會占有優勢。議會占有經濟發達、人口稠密的東南部地區,擁有穩定的賦稅收入;王黨占領的地域比較貧瘠,軍隊供應全靠王室收入、大封建主的捐贈以及向地方勒索的捐獻,財源有限。但是,戰爭初期,議會軍隊卻屢戰屢敗。原因是什么呢?我們來看一段材料:

議會軍高級將領曼徹斯特認為:“如果我們把國王打敗99次,他仍然是國王,在他之后,他的子孫也仍然是國王。但是如果國王哪怕只是把我們打敗了一次,我們將統統被絞死,我們的子孫將變為奴隸。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