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操作規程_第1頁
環境保護操作規程_第2頁
環境保護操作規程_第3頁
環境保護操作規程_第4頁
環境保護操作規程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環境保護操作規程TOC\o"1-2"\h\u21380第1章總則 5273301.1環境保護目標 5161861.1.1保證《環境保護法》等相關法律法規得到全面貫徹執行,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571471.1.2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實現綠色發展。 5157411.1.3強化環境保護意識,提升環境保護管理水平,保障人民群眾生態環境權益。 581971.2適用范圍 561771.2.1本操作規程適用于我國境內從事生產、科研、服務等各類活動的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及個人。 5123851.2.2本操作規程涉及的環保事項包括但不限于大氣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固體廢物管理、噪聲污染防治、放射性污染防治等。 517501.3術語和定義 57761.3.1環境保護:指為預防和減少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造成的損害,維護生態平衡,保障人民群眾生態環境權益,所采取的一切措施。 6143881.3.2污染物:指在環境中存在、遷移、轉化,并對生態環境和人體健康產生危害的物質。 6251131.3.3污染防治:指為減少污染物排放,防止環境污染,所采取的技術、管理和法律等措施。 6297241.3.4資源利用效率:指生產過程中投入的自然資源與產生的產品或服務的比值,用以衡量資源利用的合理性。 628631.3.5生態環境:指生物與非生物環境相互作用的自然綜合體,包括大氣、水、土壤、植被等。 6107691.3.6環境影響評價:指對規劃和建設項目實施前、實施過程中及實施后可能對環境產生的影響進行預測、評估和提出預防或減輕措施的活動。 632455第2章環境管理體系 649912.1環境管理體系建立 6266222.1.1確立環境管理方針 643542.1.2構建組織結構 6182082.1.3環境因素識別與評價 6253942.1.4制定環境管理計劃 676542.1.5制定環境管理體系文件 688312.1.6培訓與宣傳 746822.2環境管理體系實施 7141012.2.1執行環境管理計劃 7259502.2.2監控與改進 7227722.2.3日常管理 7178092.2.4溝通與交流 785942.2.5應急與處理 7542.3環境管理體系審核與認證 7173482.3.1內部審核 7297872.3.2管理評審 7255402.3.3第三方認證 7310162.3.4認證后監督 76285第3章環境影響評價 7154543.1環境影響評價程序 7104633.1.1項目啟動 74333.1.2環境現狀調查 8270543.1.3影響因素識別 8128163.1.4環境影響預測與評價 843003.1.5環境保護措施 8251193.1.6公眾參與 897343.1.7報告編制 8290233.2環境影響評價內容 8199873.2.1環境質量現狀評價 8122663.2.2生態影響評價 8179193.2.3污染影響評價 898913.2.4噪聲與振動影響評價 8232943.2.5輻射影響評價 8159433.2.6環境風險評價 8188913.2.7環境保護措施評價 991693.3環境影響評價報告 925563.3.1報告正文 9319953.3.2附件 9278863.3.3公眾參與說明 9220013.3.4簽字頁 9300193.3.5報告光盤 914701第4章污染防治措施 9130534.1大氣污染防治 9119864.1.1工業企業應采取有效措施,嚴格控制廢氣排放,保證廢氣排放符合國家和地方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 945374.1.2對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各類有機廢氣,應采用先進的治理技術,如活性炭吸附、催化燃燒等,實現有機廢氣的凈化處理。 9302084.1.3對于工業生產中的粉塵排放,應采用袋式除塵、濕式除塵等高效除塵技術,降低粉塵排放濃度。 9127094.1.4加強對工業企業和機動車排放的監管,嚴格執行排放標準,推廣新能源汽車和清潔能源車輛。 9222684.1.5指導企業合理安排生產計劃,減少生產過程中無組織排放,提高生產過程的密閉性。 9269014.2水污染防治 9193594.2.1工業企業和污水處理廠應嚴格執行國家和地方水污染物排放標準,保證廢水排放達標。 9153424.2.2對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各類廢水,應根據水質特點采取相應處理措施,如物理、化學、生物等方法,實現廢水的分類處理和回收利用。 10153344.2.3加強對企業用水和排水設施的監管,提高用水效率,減少廢水產生。 10161934.2.4推廣水資源循環利用技術,提高水資源利用率,減少新鮮水資源消耗。 1024584.2.5定期對企業和污水處理廠的排水口進行監測,保證排水水質穩定達標。 10211854.3固體廢物處理與處置 10200734.3.1對固體廢物進行分類收集、儲存和運輸,防止二次污染。 1099874.3.2采取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處理措施,提高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 1019684.3.3加強對危險廢物的監管,嚴格執行危險廢物轉移聯單制度,保證危險廢物得到安全處置。 10324254.3.4推廣廢物焚燒、填埋、資源化利用等先進技術,降低固體廢物對環境的影響。 1013974.3.5對固體廢物處理設施進行定期檢查和維護,保證設施正常運行。 10189094.4噪聲與振動控制 10241734.4.1加強對企業噪聲與振動污染源的監管,嚴格執行國家和地方噪聲與振動排放標準。 10304224.4.2對工業生產過程中的噪聲與振動污染,采取隔聲、吸聲、減振等措施,降低噪聲與振動污染。 10309794.4.3對固定噪聲源進行治理,如安裝消聲器、隔音罩等設施,減少噪聲排放。 10264184.4.4加強對交通運輸噪聲的控制,推廣低噪聲路面、隔音屏障等措施。 10311584.4.5定期對噪聲與振動污染進行監測,及時掌握污染狀況,為防治工作提供依據。 1014695第5章生態保護與修復 10105705.1生態保護措施 10201375.1.1生物多樣性保護 10147545.1.2水土保持 11309535.1.3濕地保護與恢復 11179745.2生態修復技術 11229995.2.1植被恢復技術 1155155.2.2土壤修復技術 117945.2.3水體修復技術 1128385.3生態保護與修復項目管理 11105205.3.1項目策劃與立項 11300535.3.2項目實施與監督 1212675.3.3項目驗收與后評價 12661第6章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 12101736.1節能措施 12136476.1.1設備與工藝優化 12204546.1.2能源管理 12181556.1.3節能技術應用 1270216.2節水措施 1218966.2.1水源管理 1211256.2.2節水技術應用 1246926.2.3污水處理與回用 13170936.3資源綜合利用 13102126.3.1廢物分類與回收 13178276.3.2資源循環利用 13132496.3.3信息化管理 1318242第7章環境監測與污染源監控 1359837.1環境監測制度 13231987.1.1監測計劃制定 13153107.1.2監測網絡建設 1316337.1.3監測數據管理 13203367.1.4監測人員培訓 13246697.2環境監測方法 13301977.2.1水質監測 13302127.2.2空氣質量監測 1496027.2.3噪聲監測 14290467.2.4土壤監測 145137.3污染源監控 14102647.3.1污染源清單管理 14204477.3.2污染源監測 14263247.3.3污染源治理設施運行監控 1486457.3.4自動監測系統 14126617.3.5環保設施驗收 1416654第8章環境應急預案 1455598.1環境應急預案制定 1438538.1.1目的 14307258.1.2適用范圍 15198078.1.3應急預案內容 15120288.2環境應急響應 15281178.2.1預警和監測 15113058.2.2應急響應程序 15201648.2.3應急措施 1591198.3環境善后處理 15119618.3.1調查 15290168.3.2環境修復 16150748.3.3總結與改進 1612926第9章環保教育與培訓 16301259.1環保教育 16312429.1.1環保教育目的 16244249.1.2環保教育內容 168649.1.3環保教育方式 16227669.2環保培訓 1668689.2.1環保培訓對象 16144969.2.2環保培訓內容 16294939.2.3環保培訓方式 1631299.3環保宣傳與普及 1763569.3.1環保宣傳與普及內容 1757009.3.2環保宣傳與普及方式 17301129.3.3環保宣傳與普及要求 1719514第10章法律責任與監督 171415910.1法律責任 1765810.1.1企事業單位及個人違反本章規定,造成環境污染的,應依法承擔相應的民事、行政和刑事法律責任。 171221010.1.2環保部門及其他有關部門的工作人員玩忽職守、濫用職權、徇私舞弊的,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17775110.2監管 171858510.2.1部門應加強對環境保護工作的監管,保證各項環保法律法規和政策的有效實施。 17809810.2.2環保部門負責對企事業單位的環境保護工作進行日常監管,及時發覺和處理環境違法行為。 171228110.2.3部門應建立健全環境保護聯合執法機制,提高執法效率,形成合力。 171441410.3社會監督與公眾參與 181797310.3.1鼓勵新聞媒體、社會團體和公眾對環境污染行為進行監督,發揮輿論引導作用。 182840810.3.2任何單位和個人有權對違反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的行為進行舉報和投訴,有關部門應依法及時處理。 182655310.3.3部門應定期公開環境信息,保障公眾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 18948410.4企業自律與內部管理 181337410.4.1企業應建立健全環境保護內部管理制度,明確責任,加強環境保護設施的運行和維護。 181416610.4.2企業應定期開展環境保護自查,發覺問題及時整改,保證污染物穩定達標排放。 181880910.4.3企業應加強環境保護培訓,提高員工的環境保護意識和技能,降低環境發生的風險。 18第1章總則1.1環境保護目標1.1.1保證《環境保護法》等相關法律法規得到全面貫徹執行,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1.1.2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實現綠色發展。1.1.3強化環境保護意識,提升環境保護管理水平,保障人民群眾生態環境權益。1.2適用范圍1.2.1本操作規程適用于我國境內從事生產、科研、服務等各類活動的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及個人。1.2.2本操作規程涉及的環保事項包括但不限于大氣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固體廢物管理、噪聲污染防治、放射性污染防治等。1.3術語和定義1.3.1環境保護:指為預防和減少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造成的損害,維護生態平衡,保障人民群眾生態環境權益,所采取的一切措施。1.3.2污染物:指在環境中存在、遷移、轉化,并對生態環境和人體健康產生危害的物質。1.3.3污染防治:指為減少污染物排放,防止環境污染,所采取的技術、管理和法律等措施。1.3.4資源利用效率:指生產過程中投入的自然資源與產生的產品或服務的比值,用以衡量資源利用的合理性。1.3.5生態環境:指生物與非生物環境相互作用的自然綜合體,包括大氣、水、土壤、植被等。1.3.6環境影響評價:指對規劃和建設項目實施前、實施過程中及實施后可能對環境產生的影響進行預測、評估和提出預防或減輕措施的活動。第2章環境管理體系2.1環境管理體系建立2.1.1確立環境管理方針制定明確的環境管理方針,包括公司對環境保護的承諾、環境目標及實施原則。2.1.2構建組織結構建立環境管理的組織結構,明確各部門和人員在環境管理體系中的職責與權限。2.1.3環境因素識別與評價識別公司活動、產品和服務中可能對環境造成影響的因素,并進行評價,以確定重大環境因素。2.1.4制定環境管理計劃根據環境因素識別與評價結果,制定相應的環境管理計劃,包括目標、指標、實施措施及時間表。2.1.5制定環境管理體系文件編寫環境管理體系文件,包括手冊、程序文件、作業指導書等,保證體系運行有據可依。2.1.6培訓與宣傳對員工進行環境管理體系知識的培訓,提高員工的環境意識,使員工積極參與到環境保護工作中。2.2環境管理體系實施2.2.1執行環境管理計劃按照環境管理計劃,實施各項環境保護措施,保證環境目標的實現。2.2.2監控與改進對環境管理體系運行情況進行監控,發覺問題及時采取措施進行改進。2.2.3日常管理加強日常環境管理,保證環境保護措施得到有效實施,防止環境污染的發生。2.2.4溝通與交流與社區、供應商等利益相關方進行溝通與交流,共同推進環境保護工作。2.2.5應急與處理建立環境應急與處理機制,對可能發生的環境污染進行預防和應對。2.3環境管理體系審核與認證2.3.1內部審核定期開展環境管理體系內部審核,評估體系運行的有效性,發覺不足及時整改。2.3.2管理評審對環境管理體系進行定期評審,以保證其持續適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2.3.3第三方認證2.3.4認證后監督通過認證后,持續開展環境管理體系的運行與監督,保證體系持續符合認證要求。第3章環境影響評價3.1環境影響評價程序3.1.1項目啟動在項目啟動階段,應對項目可能產生的環境影響進行全面梳理,明確環境影響評價的目標、范圍、任務及評價標準。3.1.2環境現狀調查對評價范圍內的環境質量、生態狀況、資源利用現狀等進行調查,收集相關資料和數據,分析現有環境問題。3.1.3影響因素識別識別項目可能對環境產生的影響,包括大氣、水、土壤、生態、噪聲、振動、輻射等方面。3.1.4環境影響預測與評價根據影響因素識別結果,運用適當的方法和模型,預測項目在不同階段可能對環境產生的影響,并進行評價。3.1.5環境保護措施針對評價結果,提出相應的環境保護措施,包括污染預防、污染治理、生態保護等方面。3.1.6公眾參與在環境影響評價過程中,充分聽取公眾意見,保障公眾的知情權、參與權和表達權。3.1.7報告編制根據環境影響評價結果,編制環境影響評價報告。3.2環境影響評價內容3.2.1環境質量現狀評價分析評價范圍內的大氣、水、土壤等環境質量現狀,評估現有環境問題。3.2.2生態影響評價分析評價范圍內的生態狀況,評估項目對生態系統的影響。3.2.3污染影響評價預測和評價項目對大氣、水、土壤等環境要素的污染影響。3.2.4噪聲與振動影響評價預測和評價項目施工和運行階段產生的噪聲與振動對周邊環境的影響。3.2.5輻射影響評價分析項目可能產生的電磁輻射、放射性污染等影響。3.2.6環境風險評價評估項目可能引發的環境風險,提出防范和應急措施。3.2.7環境保護措施評價分析環境保護措施的可行性、有效性和經濟性。3.3環境影響評價報告環境影響評價報告應包括以下內容:3.3.1報告正文包括項目概述、環境影響評價程序、評價內容、評價結果、環境保護措施等。3.3.2附件包括環境影響評價相關數據、圖表、預測模型、計算過程等。3.3.3公眾參與說明記錄公眾參與過程,整理公眾意見及采納情況。3.3.4簽字頁報告編制單位、評審專家、審批部門等相關人員的簽字頁。3.3.5報告光盤提供報告的電子版,包括正文、附件等。第4章污染防治措施4.1大氣污染防治4.1.1工業企業應采取有效措施,嚴格控制廢氣排放,保證廢氣排放符合國家和地方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4.1.2對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各類有機廢氣,應采用先進的治理技術,如活性炭吸附、催化燃燒等,實現有機廢氣的凈化處理。4.1.3對于工業生產中的粉塵排放,應采用袋式除塵、濕式除塵等高效除塵技術,降低粉塵排放濃度。4.1.4加強對工業企業和機動車排放的監管,嚴格執行排放標準,推廣新能源汽車和清潔能源車輛。4.1.5指導企業合理安排生產計劃,減少生產過程中無組織排放,提高生產過程的密閉性。4.2水污染防治4.2.1工業企業和污水處理廠應嚴格執行國家和地方水污染物排放標準,保證廢水排放達標。4.2.2對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各類廢水,應根據水質特點采取相應處理措施,如物理、化學、生物等方法,實現廢水的分類處理和回收利用。4.2.3加強對企業用水和排水設施的監管,提高用水效率,減少廢水產生。4.2.4推廣水資源循環利用技術,提高水資源利用率,減少新鮮水資源消耗。4.2.5定期對企業和污水處理廠的排水口進行監測,保證排水水質穩定達標。4.3固體廢物處理與處置4.3.1對固體廢物進行分類收集、儲存和運輸,防止二次污染。4.3.2采取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處理措施,提高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4.3.3加強對危險廢物的監管,嚴格執行危險廢物轉移聯單制度,保證危險廢物得到安全處置。4.3.4推廣廢物焚燒、填埋、資源化利用等先進技術,降低固體廢物對環境的影響。4.3.5對固體廢物處理設施進行定期檢查和維護,保證設施正常運行。4.4噪聲與振動控制4.4.1加強對企業噪聲與振動污染源的監管,嚴格執行國家和地方噪聲與振動排放標準。4.4.2對工業生產過程中的噪聲與振動污染,采取隔聲、吸聲、減振等措施,降低噪聲與振動污染。4.4.3對固定噪聲源進行治理,如安裝消聲器、隔音罩等設施,減少噪聲排放。4.4.4加強對交通運輸噪聲的控制,推廣低噪聲路面、隔音屏障等措施。4.4.5定期對噪聲與振動污染進行監測,及時掌握污染狀況,為防治工作提供依據。第5章生態保護與修復5.1生態保護措施5.1.1生物多樣性保護(1)開展生物多樣性調查與評估,明保證護對象及保護等級。(2)制定生物多樣性保護方案,保證珍稀瀕危物種的生存環境。(3)加強就地保護,設立自然保護區、自然公園等。5.1.2水土保持(1)加強水土流失監測,明確水土流失重點防治區域。(2)采取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結合,提高土壤抗蝕能力。(3)實施退耕還林、退牧還草等措施,恢復植被。5.1.3濕地保護與恢復(1)加強濕地資源調查與監測,明確濕地保護目標。(2)實施濕地保護工程,恢復濕地生態功能。(3)開展濕地生態旅游,提高濕地保護意識。5.2生態修復技術5.2.1植被恢復技術(1)選擇適宜的植被種類,進行植被配置設計。(2)采用種子繁殖、苗木移植等方法,實施植被恢復工程。(3)加強植被后期管護,保證植被生長良好。5.2.2土壤修復技術(1)針對污染土壤,采用物理、化學和生物修復技術進行處理。(2)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改善土壤結構。(3)采用生態農業技術,減少化肥和農藥使用。5.2.3水體修復技術(1)采用人工濕地、生物浮床等技術,凈化受污染水體。(2)實施水體生態調度,改善水生生態系統。(3)加強湖泊、水庫生態環境保護,保障水源安全。5.3生態保護與修復項目管理5.3.1項目策劃與立項(1)開展項目前期調研,明確項目目標、任務和投資估算。(2)編制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進行項目評估。(3)按照相關程序進行項目立項,保證項目合規性。5.3.2項目實施與監督(1)制定項目實施方案,明確施工工藝、進度和質量要求。(2)加強項目施工管理,保證工程質量和安全。(3)開展項目監測與評估,及時調整修復措施。5.3.3項目驗收與后評價(1)組織項目驗收,保證項目達到預期效果。(2)開展項目后評價,總結經驗教訓,為類似項目提供借鑒。(3)建立項目檔案,實現項目信息共享。第6章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6.1節能措施6.1.1設備與工藝優化(1)選用高效節能的設備,提高能源利用效率;(2)對現有工藝進行優化,降低能耗。6.1.2能源管理(1)建立健全能源管理制度,制定能源消耗定額;(2)開展能源審計,定期對能源使用情況進行檢查和分析;(3)對能源消耗進行監測和計量,保證數據的準確性。6.1.3節能技術應用(1)推廣綠色照明技術,提高照明系統的能效;(2)采用變頻調速技術,降低電機系統的能耗;(3)利用余熱回收技術,提高熱能利用率。6.2節水措施6.2.1水源管理(1)加強用水計量,監測用水情況,及時發覺和解決漏水問題;(2)合理規劃水源,保證水資源的合理分配和利用。6.2.2節水技術應用(1)采用節水型設備,減少水的消耗;(2)推廣循環用水和再生水利用技術,提高水資源利用率;(3)實施雨水收集和利用,降低對地下水和市政供水的依賴。6.2.3污水處理與回用(1)加強污水處理設施的建設和運行管理,保證污水達標排放;(2)對達標排放的污水進行回用,減少新鮮水消耗。6.3資源綜合利用6.3.1廢物分類與回收(1)建立廢物分類和回收制度,提高廢物利用率;(2)加強廢物回收設施建設,保證廢物得到有效處理。6.3.2資源循環利用(1)推廣廢渣、廢液、廢氣等資源化利用技術,降低資源消耗;(2)開展廢物交換、共生和協同處理,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水平。6.3.3信息化管理(1)建立資源綜合利用信息平臺,實現資源消耗和利用的實時監控;(2)利用大數據分析技術,優化資源利用方案,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第7章環境監測與污染源監控7.1環境監測制度7.1.1監測計劃制定根據國家及地方環境保護要求,結合本公司實際情況,制定年度環境監測計劃,明確監測項目、頻次、方法等,并保證計劃的實施。7.1.2監測網絡建設建立健全環境監測網絡,覆蓋公司各類環境要素,保證監測數據的代表性和準確性。7.1.3監測數據管理加強監測數據的管理,保證數據的真實性、完整性和有效性。對監測數據進行分析、評價,為公司環境保護工作提供科學依據。7.1.4監測人員培訓定期對監測人員進行業務培訓,提高監測人員的業務水平和綜合素質,保證監測工作的順利進行。7.2環境監測方法7.2.1水質監測采用國家標準方法,對地表水、地下水、廢水等水質進行監測,包括pH值、COD、BOD5、NH3N、TP、TN等指標。7.2.2空氣質量監測依據國家和地方空氣質量標準,對大氣污染物進行監測,主要包括SO2、NO2、PM10、PM2.5等指標。7.2.3噪聲監測參照國家噪聲標準,對公司廠界噪聲、設備噪聲等進行監測,保證噪聲排放符合規定。7.2.4土壤監測對土壤中的重金屬、有機污染物等進行監測,了解土壤污染狀況,為土壤污染防治提供依據。7.3污染源監控7.3.1污染源清單管理建立污染源清單,明確污染源類別、排放口數量、排放污染物種類和排放量等信息。7.3.2污染源監測對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進行定期監測,保證排放濃度和總量符合國家和地方環境保護標準。7.3.3污染源治理設施運行監控加強污染源治理設施的運行監控,保證設施正常運行,提高污染物去除效率。7.3.4自動監測系統建立污染源自動監測系統,對污染物排放進行實時監控,及時掌握污染源排放狀況,為環境保護管理提供數據支持。7.3.5環保設施驗收嚴格按照國家和地方環保要求,對新建、改建、擴建項目的環保設施進行驗收,保證設施正常運行,污染物達標排放。第8章環境應急預案8.1環境應急預案制定8.1.1目的為有效預防、及時控制和減少環境的危害,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和環境安全,制定本預案。8.1.2適用范圍本預案適用于我國境內涉及環境保護領域的各類環境的應急管理工作。8.1.3應急預案內容(1)環境分類及危害程度評估;(2)應急組織機構及職責;(3)預警和監測;(4)應急響應程序和措施;(5)應急資源保障;(6)應急培訓與演練;(7)公眾宣傳與教育。8.2環境應急響應8.2.1預警和監測(1)建立健全環境預警和監測體系,提高預警和監測能力;(2)對潛在環境進行風險評估,制定預警指標;(3)及時發布預警信息,啟動應急響應。8.2.2應急響應程序(1)接到環境報告后,立即啟動應急預案;(2)根據類別和危害程度,組織相關部門和人員開展應急處置;(3)及時向上級報告情況,并根據需要請求支援。8.2.3應急措施(1)控制源,防止擴大;(2)開展現場救援,救治傷員;(3)采取必要的環境保護措施,減輕對環境的影響;(4)指導受影響區域內的居民進行自我防護和疏散。8.3環境善后處理8.3.1調查(1)組織專家對環境進行調查分析,查明原因和責任;(2)依法對責任單位及個人進行處罰。8.3.2環境修復(1)制定環境修復方案,并組織實施;(2)對受影響區域進行長期跟蹤監測,保證環境質量恢復至前水平。8.3.3總結與改進(1)總結應急處置經驗,完善應急預案;(2)加強環境保護宣傳教育,提高公眾環保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3)強化應急隊伍建設,提高應急響應能力。第9章環保教育與培訓9.1環保教育9.1.1環保教育目的環保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員工的環境保護意識,培養良好的環境保護行為習慣,使其在日常工作中能夠自覺地遵循環保規定,積極參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