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旌德縣地質災害防治規劃_第1頁
安徽省旌德縣地質災害防治規劃_第2頁
安徽省旌德縣地質災害防治規劃_第3頁
安徽省旌德縣地質災害防治規劃_第4頁
安徽省旌德縣地質災害防治規劃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安徽省旌德縣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報告目錄第一章旌德縣地質災害防治指導思想與原則………1第一節地質災害防治指導思想………………1第二節地質災害防治原則……………………1第二章地質災害防治與目標…………3第一節經濟建設與社會發展對地質災害防治的要求………3第二節地質災害防治的目標…………………4第三章地質災害防治分區……………………6第一節防治分區劃分原則、要求……………6第二節地質災害防治分區評價………………6第四章地質災害防治方案……………11第一節總體部署和主要任務…………………11第二節群測群防網絡建設方案………………11第三節工程治理方案…………17第四節生物治理方案…………18第五節避讓方案………………18第六節群專結合的預報預警系統建設方案…………………19第七節合理規劃各類工程建設布局的方案…………………19第五章防治方案的實施安排…………20第六章實施防治規劃的保證措施……21第一節行政管理措施…………21第二節技術性措施……………21第三節資金保證措施…………21第四節搶險救災措施…………22第七章預期效果………23附圖安徽省旌德縣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圖第一章旌德縣地質災害防治指導思想與原則第一節地質災害防治指導思想通過旌德縣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工作,基本查明了旌德縣地質災害分布特征、形成原因、誘發因素、穩定狀態、危險性及危害程度,為開展旌德縣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提供了科學依據。旌德縣地質災害防治的指導思想是:①立足于旌德縣地質災害的實際情況,防患于未然,促進旌德縣地方經濟的發展。②集中有限的財力,有計劃的預防、治理縣區內的地質災害,減輕地質災害所造成的經濟損失。③旌德縣④地質災害的防治采取綜合性治理,以維護人民生命和財產的安全,第二節地質災害防治原則旌德縣地質災害防治的原則是“以預防為主,避讓與治理相結合”,突出“以人為本”。“預防”是防止致災地質作用的發生。主要包括①防止受災對象與致災地質作用相遇。即作用尤其是在地質災害高易發區段,應盡可能避免大規模的人類工程經濟活動對地質環境條件的破壞,盡可能維持區內地質環境現有的穩定狀態,從而避免誘發地質災害。②增強受災對象的抗災能力。通過地質災害的防治使當地居民知災懂災及防災,盡可能地減少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避讓”是防止受災對象與致災作用相遭遇的重要措施。避讓可分為主動避讓和被動避讓,主動避讓是指采取一定措施,限制(或者禁止)受災對象向已有的或可能的危險區進駐;而被動避讓則是將區內已處于地質災害體危害范圍內的受災對象撤出危險區。“治理”是利用工程措施或其它手段,對致災地質災害進行治理,通過工程措施制止致災作用的發生或控制致災作用的活動進程(即減緩致災災害體的生成速度)。在受災對象無法避讓或躲避代價高于工程治理,不宜采用躲避或撤離的辦法來避免遭遇地質災害的危險時,則應對地質災害進行工程治理。從區內實際情況來看,預防和避讓由于其代價較低、經濟效益顯著而成為旌德縣地質災害主要防治手段。對于區內重大地質災害體的工程防治,應針對災害體的形成機制、成災因素,以及災害體的發展階段,采取多種防治措施綜合應用,力爭以較低的經濟投入獲得最佳防治效果。從旌德縣地質災害調查成果看,旌德縣地質災害的形成原因主要與區內人類經濟、工程活動有關,因此,對區內工程建設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是減少地質災害危害的有效手段。應建立相應法規制度,對區內要開展的工程建設,在規劃、設計過程中要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地質災害常因其突發性造成嚴重的后果,給人民生命財產造成巨大損失。同時由于其多發性和周期性,也加劇了災害損失。但許多地質災害是可以預防和治理的。隨著科技水平的提高和經濟的發展,將進一步增強我們對地質災害的防治能力。第二章地質災害防治與目標第一節經濟建設與社會發展對地質災害防治的要求旌德縣境內青山環繞,自然資源較豐富,農產品有水稻、小麥、豆類、玉米、油菜籽、苧麻等。林業為旌德縣的一大經濟支柱,中藥材亦十分豐富。工業已有紡織、機械、電子、醫藥、化工、建材等行業。解放以來,其國民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經濟建設:①農業方面,由于長期的農業投入,推廣農業科技,通過山、水、田、林、路的綜合治理,建成穩產高產田4萬畝,糧、油和經濟作物穩定增長。②工業方面,全民、集體工業和蓬勃掘起的鄉鎮企業已成為旌德縣的主體產業之一,形成了建材、采礦、紡織、機械、電子、食品、醫藥等多門類的工業行業。③交通方面,G205國道貫穿全境,全區已實現了鄉鄉通公路,縣鄉村公路已形成網絡。④水利建設方面全縣有水庫36座,小水電13處。⑤林業方面,通過承包造林和豐產林的大規模建設,現全縣擁有林地40余萬畝,森林覆蓋率達40%。社會發展:①人口方面,現有人口15.22萬人,是1949年人口的2.75倍。②城鎮建設方面,全縣有小城鎮14個,其中建制鎮3個,多在區內公路交通干線上。另外文化、教育、衛生、科技事業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在旌德縣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取得喜人成就的同時,也造成了一些地質環境的變化。如修路、建房開挖山體,破壞了坡體穩定性,毀林開荒造成水土流失,生態環境變得較脆弱,一定程度上誘發了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的發生,給人民的生命帶來了危害,使人民的財產遭受了較嚴重的損失,制約了旌德縣的社會經濟發展。開展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可使廣大群眾能夠安居樂業,人民生命財產免遭損失,并推動地方經濟發展。第二節地質災害防治的目標一、總體目標根據旌德縣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工作的研究成果和旌德縣發展規劃,二、預期目標廣泛地開展多形式、多渠道的地質災害防治宣傳工作,普及地質災害知識,增加人民的減災防災意識,使廣大群眾懂災、識災、防災、救災、報災,群測群防。第三章地質災害防治分區第一節防治分區劃分原則、要求根據旌德縣地質災害形成的地質環境、發育規律、穩定性和危險性,以及地質災害易發區特征,地質災害隱患點的發育程度、發育規模及危害性,結合旌德縣地方經濟建設現狀及規劃,將旌德縣劃分為重點防治區、次重點防治區和一般防治區三級。同時,在每一防治區內,根據其地質條件、地質災害點危害程度、經濟建設狀況等,進一步劃分出不同的防治亞區或重點地段。第二節地質災害防治分區評價白地—版書地質災害重點防治區(A1)位于旌德縣南部丘陵至中山區,空間分布基本與地質災害高易發區一致。該重點防治區地質災害點密度是旌德縣最高的區域,崩塌、滑坡、泥石流及地質災害隱患點共有41處,其中滑坡7處,泥石流1處,地面塌陷2處。主要為小型災害點。該重點防治區面積為179.9Km2,占全縣總面積的19.88%。包括1個亞區和1個重點防治段。地面塌陷重點防治亞區:分布在版書鄉的梅家至張里一帶。受天梅斷裂控制,地面塌陷總體呈北東向展布。現已出現的多處塌陷規模不大,陷坑多呈橢圓形,長軸方向北東向。地面塌陷造成房屋毀壞及公路受損,以及部分采礦設備損失。現場調查中我們發現區內梅家村紅家坦村民組上方山坡坡頂處有一較大規模的露天采礦場,大量廢礦石就近松散堆積,且無任何防護措施,其所處高程為500m左右,原始斜坡陡峭,一旦有較大雨水出現,可能誘發廢礦石滑動或進一步產生流動,對紅家坦村民組構成危害,不容忽視。由于該區礦產資源開采已近枯竭,集體性的大規模采礦已停止,現主要為個人的小規模采礦,但由于其采礦位置多在原礦區附近,可能造成原采空區上覆蓋層穩定性降低,從而產生其它新的地面塌陷災害。其防治措施以避讓為主。白地鎮洪川村G205國道重點防治段:該重點防治段長500m,原始斜坡由燕山期花崗閃長巖及其風化物組成。巖石節理發育,風化作用強烈,殘坡積物厚約3—5m,結構松散,坡腳國道修建切坡而形成高陡不穩定邊坡,再加上地形地貌條件,一旦遇到大量雨水,容易產生新的滑動和泥石流,對國道的交通安全構成危險,在對該地段加強監測的同時,建議可采取工程措施防治。防治措施主要為:①支擋、②攔擋、③排導、④生物工程。區內重點防治的地質災害點有6處(JD-001、JD-0002、JD-004、JD-003、JD-109、JD-116)。其防治措施以工程措施為主,主要包括:⑴削坡、⑵排水(地表、地下排水)、⑶護坡、⑷擋墻、⑸灌漿等方法。云樂地質災害重點防治區(A2):主要分布于云樂鄉以及俞村鄉北部部分地區,已發地質災害類型以崩塌、滑坡為主,次為泥石流。該區內共有各類地質災害點25處,呈條帶狀密集分布,其中崩塌1處,滑坡8處,泥石流3處,崩塌滑坡隱患點13處。該地質災害重點防治區面積約92.1Km2,占全縣總面積的10.18%。該高易發區巖性為燕山期花崗閃長巖和志留紀砂巖、粉砂巖,巖石節理發育,風化作用強烈,風化物較厚,一般多在3-5m,結構松散,透水性好。天梅斷裂從區內穿過,其兩側巖石呈碎裂狀。地貌上該區位于低山區,原始斜坡坡度較陡。整體穩定性較差,易于發生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質災害。區內重點防治的地質災害點有6處(JD-005、JD-017、JD-018、JD-024、JD-029、JD-011)。尤其是JD-005泥鰍塢泥石流災害點,影響范圍較廣,危害性大,其防治措施主要為避讓和工程措施(包括:生物工程、排導、支擋)。區內另一處危害性較大的地質災害點JD-029下周家滑坡點,坡體處于極不穩定狀態,直接對坡體下方的下周家居民生命財產構成嚴重威脅。區內其它地質災害點規模為小型,穩定性均較差,危害性相對較小。其防治措施以工程措施為主,主要包括:⑴削坡、⑵排水(地表、地下排水)、⑶護坡、⑷擋墻、⑸灌漿等方法。⑵地質災害次重點防治區(B)廟首—喬亭—旌陽次重點防治區(B):位于旌德縣中、西部的低山-丘陵區,主要分布在廟首鎮、孫村鄉、蔡家橋鎮、喬亭鄉、華坦鄉、旌陽鎮,以及白地鎮、云樂鄉和俞村鄉的部分地區。總體呈北東向展布,分布面積約425.6Km2,占全縣總面積的47.04%。該區分布的地質災害類型主要為崩塌、滑坡,共有106處。其中:滑坡39處,泥石流2處,地面塌陷1處,崩塌滑坡隱患點64處。規模均為小型。這些災害點較為密集地沿區內公路呈條帶狀分布。該區巖性主要為燕山期花崗閃長巖和志留紀砂巖、粉砂巖,西南端部分地區出露寒武—奧陶紀灰巖地層。巖石節理發育,風化作用較強烈,巖石破碎。尤其花崗閃長巖風化物較厚,一般多在3-5m,結構松散,透水性好。天梅斷裂及其次級斷裂從該區北西部穿過。地形地貌上該區低山區斜坡較陡,丘陵區山勢較平緩。中部為一北東向展布的山間谷地,G205國道蔡家橋至廟首段即沿該谷地修建。該區地下水(風化層裂隙水)較發育。本區重要防治的地質災害點有6處(點號為074、85、82、、)。尤其其防治措施主要為工程措施,包括:生物工程、排導、支擋及避讓。對于區內其它地質災害點,其防治措施一般可采取:⑴削坡、⑵排水(地表、地下排水)、⑶護坡、⑷擋墻、⑸灌漿等方法。⑶地質災害一般防治區(C)旌德縣地質災害一般防治區位于旌德縣西北部和東部,覆蓋興隆鄉、三溪鄉、俞村鄉和仕川鄉,分布面積207.2Km2,占全縣總面積的22.90%。興隆—三溪地質災害一般防治區(C1):該區位于旌德縣西北部的興隆鄉和三溪鄉境內,近東西向展布,分布面積118.4Km2,占全縣總面積的13.09%。該區巖性主要為燕山期花崗閃長巖和志留紀砂巖、粉砂巖,在北部與涇縣交界處分布有泥盆紀石英砂巖,部分地區還分布有第四紀松散堆積物。區內斷裂構造為北東向斷裂,不發育。地形地貌上該區處于低山—丘陵區,低山區斜坡較陡,丘陵區(榔橋巖體)山勢較平緩。區內人類工程活動較弱,植被覆蓋率高,生態環境保持較好,地質災害危害性小。但要注意在道路修建或切坡建房形成一定的高邊坡,且其穩定性較差時,要注意做好坡面防護、支擋。本區重要防治的地質災害點為三溪鄉龍川村滑坡(099)。該滑坡規模較小,但危害性較大,其防治措施可采用:植樹種草、禁止亂砍亂伐、適當削方減載、支擋、避讓等。俞村—仕川地質災害一般防治區(C2):位于旌德縣東部俞村鄉和仕川鄉,分布面積88.8Km2,占全縣總面積的9.81%。該區巖性主要為燕山期花崗閃長巖和志留紀砂巖、粉砂巖,局部出露寒武奧陶紀灰巖和震旦紀砂巖。構造以北東向斷裂為主,不發育。地形地貌上位于低山—丘陵區,低山區主要由寒武奧陶紀地層構成,巖石風化作用弱,溶蝕作用較強,坡體穩定性好。同時區內人類工程活動少。北部花崗閃長巖構成丘陵地貌,山勢平緩,坡度低,坡體穩定,僅在局部切坡地段產生小型滑動,危害性小。但要注意在道路修建或切坡建房形成一定的高邊坡,且其穩定性較差時,要注意做好坡面防護、支擋。本區重要防治的地質災害點為俞村鄉芳岱村龍潭滑坡(042)。該滑坡規模較小,其防治措施可采用:植樹種草、禁止亂砍亂伐、適當削方減載、坡面防護、支擋、避讓等。(旌德縣地質災害防治分區見表3-1)地質災害次重點防治區(B)地質災害一般防治區(C)白地—版書地質災害重點防治區(A1)云樂地質災害重點防治區(A2)廟首—喬亭—旌陽次重點防治區(B)興隆—三溪地質災害一般防治區(C)俞村—仕川地質災害一般防治區(C)廟首鄉、孫村鄉、蔡家橋鎮、喬亭鄉、華坦鄉、旌陽鎮、白地鎮、云樂鄉和俞村鄉境內179.9Km292.1Km2425.6Km2118.4Km288.8Km2該重點防治區內地質災害點密度是旌德縣最高的區域,崩塌、滑坡、泥石流及地質災害隱患點共有41處,規模均為小型。位于天梅斷裂南段兩側地區。巖性主要為印支期花崗閃長巖、志留紀砂巖。巖石風化作用強烈,破碎,穩定性差。災害危害性嚴重。版書鄉的梅家至張里一帶為地面塌陷危險區,其危害主要是居民生命、廠礦設備等財產安全。其它危害主要為堵塞公路。災害類型以崩塌、滑坡為主,次為泥石流。該區內共有各類地質災害點25處,位于天梅斷裂北段兩側地區。巖性主要為印支期花崗閃長巖、志留紀砂巖。巖石風化作用強烈,破碎,穩定性差。易于發生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質災害。災害危害性嚴重。其危害主要是對居民生命及財產安全構成嚴重威脅。地質災害類型主要為崩塌、滑坡,共有106處,規模均為小型。這些災害點較為密集地沿區內公路呈條帶狀分布。巖性主要為印支期花崗閃長巖和志留紀砂巖、粉砂巖,西南端部分地區出露寒武—奧陶紀灰巖地層。巖石節理發育,風化作用較強烈,巖石破碎。坡體穩定性較差。其危害主要是對居民生命財產及道路行車安全構成嚴重威脅。該區分布有6處地質災害,其中滑坡2處,崩塌滑坡隱患點4處,規模均為小型。區內人類工程活動較弱,植被覆蓋率高,生態環境保持較好,地質災害危害性小。該區有各類地質災害點13處,其中滑坡6處,崩塌滑坡隱患點7處。坡體穩定性較好。同時區內人類工程活動較弱。北部花崗閃長巖構成丘陵地貌,山勢平緩,坡度低,坡體穩定,僅在局部切坡地段產生小型滑動,危害性小。JD-001、JD-0002、JD-004、JD-003、JD-109、JD-116JD-005、JD-017、JD-018、JD-024、JD-029、JD-011074、85、82、、099042泥鰍塢泥石流災害點,影響范圍大,危害性大,其防治措施主要為生物工程、排導、支擋及避讓。下周家滑坡體處于極不穩定狀態,危害性大。區內其它地質災害點其規模為小型,危害性相對較輕。其防治措施有其防治措施主要為生物工程、排導、支擋及避讓。區內其它地質災害點危害性相對較輕。其防治措施有第四章地質災害防治方案第一節總體部署和主要任務一、總體部署借助多種宣傳途徑,進行廣泛的地質災害防治知識宣傳,使群眾知災懂災識災和防災,建立健全群測群防網絡,以及群專結合的地質災害監督預報系統,對區內主要地質災害點加強監測預報的同時,有計劃的對危害嚴重的重要地質災害(隱患)點進行勘查、防治。自覺保護和合理開發地質生態環境,走開發性治理的道路,。二、主要任務旌德縣地質災害防治的主要任務為:首先完成全區重要地質災害點所在鄉鎮、村干部、監測人員的防災知識培訓工作,在此基礎上完成全區受地質災害危害的鄉鎮、村干部和群眾的防災知識宣傳,同時建立群測群防體系,并建立起完善的旌德縣地質災害防治法律法規體系和高效的行政管理體系,同時積極籌措資金對中溪鄉鳳凰村倒騎龍滑坡、霞西鄉民主村茶莊滑坡的治理。其次,多方共同努力籌措資金,逐步完成區內18處對人民生命和財產有嚴重威脅的地質災害隱患點的監測、勘查和防治工作。第二節群測群防網絡建設方案一、監測對象根據旌德縣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工作成果,將區內18處對人民生命財產具有較大危害性的地質災害點和地質災害隱患點作為監測對象。二、監測方法可分為簡易監測和儀器精密監測二種。⒈簡易監測法簡易監測法簡單易行,成本低,便于群測群防。常用的簡易監測法有定期目視檢查和安裝簡易監測設施二種。定期目視檢查要求監測責任人定期檢查或在暴雨天氣時目視檢查,監測地質災害有無異常變化。安裝簡易監測設施要求在監測地災點敏感變化部位(如滑坡前緣或后緣裂縫中)設立簡易固定標尺或水泥砂漿觀其變化情況。⒉儀器精密監測主要分水平與垂直位移監測(包括深部位移監測和孔隙水壓力、地應力等)監測。監測工作應由具備相應資質的單位和技術人員承擔。監測對象為需花費較大資金進行治理的重大地質災害危險點,⒊監測工具和測期簡易觀測一般采用鋼卷尺、皮尺等。而精密平面位移監測一般采用紅外測距儀等;深部位移監測一般采用測斜儀。⒋測期次數和時間觀測次數和時間間隔可根據災害體的發生發展情況,以及雨、旱季等具體條件確定。旱季每15天觀測一次。雨季或汛期(主要是4—7月)加大監測密度,每5天監測一次(如規定每月5日、10日、15日、20日、25日、30日),如發現監測地質災害點有異常變化或在暴雨、連續降雨天氣,特別是日降雨量達50mm以上時,應加密觀測次數,縮短觀測間隔時間,如每天1次或1小時一次。⒌監測成果分析每個地質災害點的監測記錄,均應按縣國土資源局制定的統一表格填寫。若監測數據無重大異常變化時,每月30日前須上報縣防災辦地質災害監測組;若監測數據出現重大異常變化或暴雨天氣時,在加大觀測力度的同時,縣防災監測組應對監測資料進行實時分析,及時預測預報,并上報縣防災指揮辦公室,供有關部門協同分析,為地質災害的發展趨勢觀測預報和防治提供科學的決策依據。三、組織管理應急方案應急方案是指出現異常暴雨、連陰雨天氣或監測點出現異常變化時有關防災搶險部門不同于正常工作程序的應急行動方案。⒈組織管理和職責分工為確保地質災害防災救災工作順利進行,避免發生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事件,把災害損失最大限度地減少到最低程度。在組織管理上,旌德縣成立了以縣長為總指揮,分管副縣長,縣計委主任為常務副總指揮的地質災害防災救災指揮部,各有關部門的第一負責人均為指揮部成員(見表4—1),指揮部下設辦公室、應急分隊等(見圖4—1)。表4—1旌德縣地質災害防災救災指揮部構成表總指揮縣長常務副總指揮分管副縣長、縣計委主任副總指揮縣政府辦主任、國土資源局局長、人武部部長成員單位縣政府辦縣計委縣國土資源局縣廣電局縣民政局縣氣象局縣宣傳部縣人武部縣交通局縣衛生局縣水電局縣財政局備注各成員單位第一負責人均為指揮部成員⑴縣防災救災指揮部主要職責:迅速貫徹上級政府、省國土資源廳關于地質災害防災救災的各項指令,批準發布旌德縣境內地質災害臨災預報信息,宣布進入臨災應急狀態、領導和部署地質災害臨災應急工作。當災情發生后,及時派人掌握災情、情況緊急時調動應急分隊進行緊急性搶險救災工作。根據災情發展趨勢指揮安置災民和應急搶險工程工作,協調調集各種救災物質供應。⑵指揮部辦公室:設在縣政府辦公室。主要職責;貫徹執行縣防災救災指揮部地質災害應急工作的命令和決策,協助指揮部處理地質災害應急的日常事務;協調、監督地質災害應急工作;及時收集匯總災情并及時上報,組織災害損失調查和快速評估;減災防災、群測群防宣傳;負責對外通訊聯絡工作。⑶應急分隊:由縣人武部牽頭負責,在汛期臨災應急狀態時組織專職基干民兵,實行軍事化管理,培訓地質災害救險的基本知識,24小時都可以。應急分隊應急分隊監測預報組監測預報組各鄉鎮防災辦各鄉鎮防災辦公路部門防災辦救護公路部門防災辦救護組物質保障組物質保障組水電部門防災辦生活安置組水電部門防災辦生活安置組指揮部辦公室指揮部辦公室財務財務組災情調查組災情調查組治安消防組宣治安消防組宣傳組秘秘書組專家咨詢組專家咨詢組圖4—1旌德縣地質災害防災救災組織管理結構圖保證隨時出動進行搶險救災。主要職責:實施快速反應,當出現異常情況能迅速搶險,快速搶救遇難人員,搶修主要工程設施和保證生命線工程的迅速恢復。⑷監測預報組:由縣地礦局牽頭負責。主要職責:當氣象預報有異常暴雨,連陰雨天氣或監測定有異常變化時,負責提出臨災應急預報,健全全縣危害性地質災害監測網絡,落實各監測點負責監測的單位和個人,及時匯總監測成果和監測工作總結;當出現異常變化及時上報縣防災救災指揮部辦公室,并按《地質災害速報制度》及時向上級部門速報受災情況和處理方案;制定“群測群防人員培訓計劃”和“重要隱患點巡回檢查計劃”,并組織計劃的實施。⑸醫療救護與衛生防疫組:由縣衛生局牽頭。主要職責:當災區發生傷亡人員和疫情時,組織醫療和防疫隊伍迅速進入災區,搶救醫治傷病員,控制疫情。協調有關部門制定災前“救護與防疫保障計劃”。⑹生活安置組:由民政局牽頭。主要職責:轉移安置受災群眾,解決衣、食、住問題;協調做好搶救、醫治、轉移傷病員等工作;負責災情了解和災后救濟工作。⑺財務組:由縣財政局牽頭。主要職責:籌集地質災害救災防災經費,統一管理上級及外援救災經費;負責向上級申請救災經費。⑻災情調查組:由縣統計局牽頭。主要職責:負責災害統計調查和災害損失評估。⑼物質保障組:由縣計委牽頭。主要職責:負責防災救災物資的采購、儲運、調拔工作;協調有關部門制定災前“生活必需品供應保障計劃”和“應急物資保障計劃”。⑽治安消防組:由縣公安局牽頭。主要職責:負責災區治安保衛、消防和次生火害、交通管制等工作;打擊各種擾亂社會治安的不法行為,保護國有資產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確保救災工作順利進行。⑾秘書組:由縣政府辦公室牽頭。主要職責:負責管理防災救災,群測群防的宣傳報道,穩定民心和社會秩序,促進社會穩定。⑿宣傳組:由縣委宣傳部牽頭。主要職責:負責管理防災救災知識的宣傳報道。⒀各鄉鎮防災辦,與各鄉村村長或村支書簽定責任狀,落實各災害點的監測人員。⒁專家咨詢組:由縣政府牽頭組織。⒂縣指揮部與各職能小組、各鄉鎮防災辦、各部門防災辦簽定責任狀。⒉應急方案⑴災前預報根據縣氣象部門提供的異常暴雨天氣預報或監測點出現異常變化時,由縣地礦局預報組提出有關短期預報和臨災預報,報縣人民政府發布。緊急情況時,經縣人民政府批準,由縣電視臺、廣播電臺播(放)送有關臨災預報信息。⑵臨災應急臨災預報發布后,預報臨災區即進行臨災應急期,縣防災救災指揮部及各職能工作小組根據職責分工,進入臨災應急狀態;命令防災救災處于緊急待命狀態,各鄉鎮(部門)防災辦要求臨災區監督各監測責任人啟動相應應急方案,對臨災點范圍采用明顯的預警標志,及時通知和組織臨災區影響范圍群眾人員和財產安全轉移。⑶災后應急當發生地質災害時,縣防災指揮部應迅速派人到現場了解災情、確定災后應急工作規模,命令防災救災應急分隊進行災區進行人員搶救和工程搶救工作,組織非災區進行救援工作。主要做好:宣布災區進入災后應急期、部署災區應急工作;根據災情通報縣政府有關領導,按《地質災害速報制度》及時向上級有關部門速報災情。專家進行會商,及時提出災情趨勢意見和防災救災建議,提出合理可行安置災區人員方案和有關生命線工程的緊急搶救方案,加密災后監測工作。第三節工程治理方案地質災害防治的工程措施有多種,包括三類:①主動型:主要有地表(地下)排水、灌漿、錨固(錨桿、錨索)等;②被動型:主要有抗滑樁、擋墻、回填和混凝土轉換等;③復合型。錨拉樁、錨拉墻、爆破、堆填等。區內地質災害以滑坡、崩塌、泥石流為主,具體采用的工程措施應以經濟實用為主。同時考慮到地質環境因素,以及技術條件等,區內崩塌、滑坡地質災害防治的工程措施所適用的條件詳見表4—2。表4—2崩塌、滑坡主要工程治理措施及其適用條件表防治措施適用條件挖除厚度小、規模小的崩塌、滑坡。若挖除會引起新的滑坡或新的危害則不適用。削方減載滑床上陡下緩,后壁及兩側巖體較穩定的滑坡。危險性大又不便于加固的危巖塊體,且較近處有適宜的棄碴場地。若削坡會引起新的滑坡或產生新的危害則不適用。壓腳前緣有阻滑地段或下方斜坡穩定的滑坡。壓腳常與削方配合,以改善滑坡受力條件。擋墻(重力式、錨桿式)適用規模不大或剩余推力不大的滑坡和崩塌滾石的支擋護坡(片石砌護)用于防止崩塌、滑坡體表面局部崩落和被沖刷。抗滑樁(鋼管樁、鉆孔灌注樁、挖孔樁)適用于不同規模和類型的滑坡,尤其適用于滑體破碎而滑床完整的滑坡。規模小、推力小的滑坡可用鋼管(軌)樁或鉆孔灌注樁,規模大、推力大的滑坡應用大直徑挖孔樁。抗滑樁適用于滑面清楚、單一、滑面上抗剪能力特差,而其上、下巖體較完整的滑坡及危巖。若滑面不清楚,或并非一個滑面或滑面上、下巖體較破碎,則不適宜。錨固(錨桿、錨索)適用于危巖體和順層巖質滑坡的加固,與其它支擋工程相結合也可用于其它滑坡的整治。噴射混凝土適用于土質滑坡的土體加固。地表排水幾乎適用于各類崩塌、滑坡的防治,尤其適于透水性強的土質滑坡的防治。地下排水(盲溝、排水孔、豎井、廊道)適用地下水量豐富的滑坡的防治,常與地表排水工程結合使用。改變滑坡體土體性質(電滲法、焙燒法、灌漿法、離子交換法、置換法)目前一般作為臨時性加固工程用。泥石流地質災害防治的工程措施主要有:蓄引水、固坡、攔擋、停淤、排導等工程,以及采取生物措施進行防治。第四節生物治理方案地質災害防治的生物措施是利用農業、林牧業技術,對溝域內泥石流的產生提供大量固體物質(土壤、石塊)的陡坡耕地、荒地、荒坡,進行人工改造,以控制其面蝕作用和水土流失強度,減少泥石流固體物質的來源。同時也起到調節或削減地表涇流,阻滯在溝谷中形成大的洪峰,從而抑制泥石流的產生和發展。農業上重點是進行退耕還林、還草或改田改土等措施,截引地表徑流,增大入滲量,減少土壤侵蝕強度;林牧業則采取營造涵養林(泥石流主要物源區的荒坡、滑坡區)、防護林(溝岸、河岸、道路和田壩)、經濟林(面蝕作用較輕的荒坡)為主。地質災害防治的生物措施具有應用范圍廣,投資少、風險性小的特點,同時生物措施能促進生態平衡,改善自然環境條件,具有生產效益和經濟效益,且防治作用持續時間長。在一些滑坡、崩塌地質災害高易發區(段),其防治措施需要生物措施與工程措施相結合才能產生顯著的防治效果,產生明顯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第五節避讓方案對于結構復雜、變形劇烈、實施防治工程措施經濟上不合理或在目前的技術水平下實施工程措施難度大的地質災害體(崩塌、滑坡),宜采取避讓方案。同時建立群專結合的群測群防監測網絡、預警系統,加強區內重要地質災害隱患點的監測工作,采取預警報措施,當災害體有發生征兆或發生過程中,采取相應的避讓措施,避免或減少地質災害所造成的損失。根據旌德縣地質災害調查結果,區內宜采取避讓措施的地質災害隱患點主要有:坡(JD-029)、白楊嶺滑坡隱患點(JD-002)、清潭崩塌隱患點(JD-003)、棗樹嶺地面塌陷(JD-004)、龍山滑坡(JD-099)、泥鰍塢泥石流(JD-005)、茶林崩塌(JD-017)、龍潭滑坡(JD-042)、喬亭崩塌(JD-085)、春嶺滑坡(JD-074)等。第六節群專結合的預報預警系統建設方案⒈根據旌德縣地質災害隱患點現狀及危害程度,旌德縣國土資源局應落實地質災害監測點、監測人及責任人,進行群測群防,并負責監測資料與信息反饋的收集匯總。⒉縣國土資源局或由其組織有關專家在每年汛期前,對全縣的地質災害隱患點進行復查,并根據氣象、水文預報和監測資料進行綜合分析,預測地質災害危險點,及時向有關鄉鎮、村和礦山及負有對重要設施管理的有關部門發出預警通知。⒊縣國土資源局要負責組織和指導各鄉鎮、礦山、重要設施主管部門編制“旌德縣汛期地質災害防災預案”,并負責組織實施。⒋縣國土資源局負責組織以多種形式開展的地質災害防治科普宣傳活動和鄉、村干部及群測人員的地質災害監測與防治知識的培訓工作。第七節合理規劃各類工程建設布局的方案旌德縣位于皖南山地低山、丘陵區,全縣地勢西南、東北高,中部低,地形以丘陵、低山及陡峭的中山地形組成。全縣海拔200m以下高程面積占全縣總面積的43.9%,海拔200—500m高程面積占41.8%,海拔500m以上的高程面積占14.3%(其中1000m以上的高程面積占0.6%)。境內山勢較陡峻,綿延起伏。合理規劃建設用地可避免或減少地質災害的發生,有助于當地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旌德縣政府所在地旌陽鎮地處徽水上游,地勢開闊,地形起伏不大,為旌德巖體風化地區,工程地質條件較好,適宜修建各類工程,現城區東側低丘區是區內較理想的工程建設用地。第五章防治方案的實施安排近期(2003-2005年):建立起全縣群測群防網絡,進行全縣相關局、鄉鎮、村干部及監測人員的地質災害防治知識宣傳和培訓,積極籌措資金對龍川村泥石流、下周家滑坡、白楊嶺滑坡隱患點進行治理,對泥鰍塢泥石流、龍山滑坡、清潭崩塌隱患點、龍山滑坡、茶林崩塌、龍潭滑坡、喬亭滑坡、春嶺滑坡等災害進行勘查。并建立全縣相對較為完善的地質災害防治各項法律、法規體系。中期(2005-2010年):完成10處嚴重威脅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地質災害隱患點的勘查、防治。遠期(2010—2020年):完成5處較嚴重威脅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地質災害隱患點的勘查和防治工作,以及全區12處具較大危險性的潛在地質災害隱患點的防治工作。第六章實施防治規劃的保證措施第一節行政管理措施⒈地質災害防治實行縣、鄉鎮、村一把手負責制。⒉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有關政策、法規,通過行政手段來保證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順利進行。⒊由縣國土資源局負責建立健全群專結合的群測群防網絡,并建立崗位責任制,縣與鄉鎮、村和監測人逐級簽定責任書。⒋第二節技術性措施⒈縣國土資源局定期開展多種形式的地質災害防治宣傳,使廣大群眾知災、懂災、識災、防災,提高地質災害的防治能力。⒉每年汛期縣國土資源局組織有關專業技術人員對全縣地質災害隱患點進行調查,并編制本年度的防災預案,對災害隱患點實行動態監測,并將各隱患點的監測數據按期匯總,進行分析。⒊貫徹落實《安徽省地質災害管理辦法》。本縣的地質災害點勘查、治理,以及重大工程的選址選線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等工作,一定要由具備相應勘查、治理資質的單位承擔。第三節資金保證措施⒈積極向國家和安徽省申請地質災害勘察、治理資金。⒉縣、鄉鎮每年從地方財政拿出一定比例的資金進行地質災害防治。⒊企業和行業部門及受地質災害威脅的村自籌資金,進行地質災害防治。第四節搶險救災措施⒈建立以縣長為總指揮,分管副縣長、縣計委主任為常務副總指揮的旌德縣地質災害防災救災指揮部。⒉由縣人武部牽頭負責,由鄉鎮和村基干民兵組成搶險救災隊伍,在汛期臨災應急狀態時實行軍事化管理,培訓地質災害救險的基本知識,24小時都可以保證隨時出動進行搶險救災,實施快速反應,當出現異常情況迅速搶險,快速搶救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