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講 精準翻譯文言語句(講義)(教師版) 2025年高考語文一輪復習講練測(新教材新高考)_第1頁
第16講 精準翻譯文言語句(講義)(教師版) 2025年高考語文一輪復習講練測(新教材新高考)_第2頁
第16講 精準翻譯文言語句(講義)(教師版) 2025年高考語文一輪復習講練測(新教材新高考)_第3頁
第16講 精準翻譯文言語句(講義)(教師版) 2025年高考語文一輪復習講練測(新教材新高考)_第4頁
第16講 精準翻譯文言語句(講義)(教師版) 2025年高考語文一輪復習講練測(新教材新高考)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16講精準翻譯文言語句目錄TOC\o"1-3"\h\u01考情分析·備考策略 202知識導圖·思維引航 303考點突破·考法探究 404熱考題型·解題策略 405真題感悟·命題洞見 5命題分析文言文翻譯題的綜合性較強,涉及文言知識點多,是檢查考生文言文閱讀能力的重要手段,屬必考題。文言文翻譯集中考查了實詞、虛詞、詞類活用、特殊句式、古文化常識等多方面的知識,考查了考生文言文的綜合能力,是高考文言文閱讀的重點和難點。近年來的全國卷文言文翻譯均設置兩題,體現出命題者對文言文翻譯的高度重視。命題特點①以考查實詞、虛詞為主,考查句式為輔。②兩句翻譯,每句字數在15~27,采分點一般為三個或四個。③句子多為對話句,敘述性的語句翻譯的步驟要確保文言文翻譯的準確性,就要在具體答題過程中做到如下五步驟:(1)讀。通過讀,明確句子在文中的位置,以及與上下文的聯系,初步了解大意。(2)審。在翻譯之前,首先要審清文言文中重要的語法現象,然后用筆將這些語法現象一一圈注出來,以引起自己的注意。(3)切。將文言文以詞為單位逐一切分開來,然后使用文言翻譯的方法逐一加以解釋。(4)連。按照現代漢語的語法規范和用語習慣將逐一解釋出來的詞義連綴成句。(5)謄。逐一查對文言文中的語法現象后,將草稿紙上連綴好的譯句謄寫到答卷上。在謄寫的過程中還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潔,字跡清楚,筆畫清晰;“三不”就是不寫潦草字,不寫繁體字和不規范的簡化字,不寫錯別字。【考情分析】選文出處翻譯原句參考答案2022全國新高考Ⅰ卷《戰國策》(1)吾歲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數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1)我國已連續兩年收成不好,如今又要行軍幾千里去援助魏國,將怎么辦呢?

(2)燕不救魏,魏王折節割地,以國之半與秦,秦必去矣。(2)燕國不援救魏國,魏王會屈辱節操,割讓土地,把魏國一半送給秦國,秦國一定會撤兵離開。(句意2分;折節、去各1分)2022全國新高考Ⅱ卷《后漢書·吳漢列傳》(1)禹曰:“吳漢可。禹數與語,其人勇鷙有智謀,諸將鮮能及者。”(1)鄧禹說:“吳漢可以,我屢次與他交談,那人勇猛(勇敢兇猛)而有智謀,眾將少有能趕得上的。(2)吳漢嘗出征,妻子在后買田業。漢還,讓之曰:“軍師在外,吏士不足,何多買田宅乎!”(2)吳漢回來,責備他們說:“軍隊出征在外,官兵們用度不足,為什么多買田地房產呢?”2022全國甲卷《戰國策·秦策》(1)楚王不聽,曰:“吾事善矣!子其弭口無言,以待吾事。”(1)楚王不聽從,說:“我的事辦好了!你還是閉嘴不言,等待我的好事吧。”(2)張儀知楚絕齊也,乃出見使者曰:“從某至某,廣從六里。”(2)張儀知道楚國與齊國斷了交,于是出來接見使者說:“從某地到某地,縱橫六里。”2022全國乙卷《說苑·貴德》(1)武王克殷,召太公而問曰:“將奈其士眾何?(1)武王戰勝了殷商,召見太公而問道:“將如何對待(處置)他們的官員和民眾呢?”(2)“今請求老弱之不養,鰥寡之不室者,論而供秩焉。”景公曰:“諾。”于是老弱有養,鰥寡有室。(2)現在請讓我尋找老弱(年老體弱)而無人供養的人,還有年老喪夫喪妻(喪失配偶)而沒有家室(成家)的人,評定(按照)等級供給(提供)生活用度(費用)。

2021新高考Ⅰ卷《資治通鑒》

(1)上患吏多受賕,密使左右試賂之。(1)皇上擔心官吏中多有接受賄賂的,暗地派身邊人賄賂官員做試探。

(2)君惡聞其過則忠化為佞,君樂聞直言則佞化為忠。(2)君主厭惡聽到自己的過錯,忠臣就會變為佞臣;君主喜愛聽到正直的言論,佞臣就會變成忠臣。2021全國新高考Ⅱ卷《晉書·祖逖傳》

(1)(后趙王石勒)因與逖書,求通使及互市。逖不報書,而聽其互市,收利十倍。(1)祖逖沒有回信,但聽任雙方互通貿易,獲取十倍的利益。(2)知大功不遂,感激發病。九月,卒于雍丘。(2)知道大功不能完成,感慨激憤因而生病。2021全國甲卷《宋史紀事本末》

(1)契丹遂駐兵陽城淀,號二十萬,每縱游騎剽掠,小不利輒引去,徜徉無斗志。(1)常常縱使游動騎兵搶劫掠奪,稍稍失利就撒退,來回游蕩沒有斗志。(2)帝曰:“所言歸地事極無名,若必邀求,朕當決戰!若欲貨財,漢以玉帛賜單于,有故事,宜許之。”(2)如果想要錢物,漢朝曾拿玉帛賜給匈奴單于,有先例,可以答應他們。2021全國乙卷《通鑒紀事本末》(1)對曰:“……陛下忿選人之多詐,故欲殺之,而既知其不可,復斷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1)但已經知道了不能這樣做,再依法裁決,這是忍下了小的憤怒卻保全了大信用啊。(2)皆令門下覆視,有據法當死而情可矜者,錄狀以聞。(2)全讓門下省復核驗視,有依據法律應判死刑但情由值得憐憫的,記錄情狀上報朝廷。2020全國Ⅰ卷《宋史·蘇軾傳》(1)又減價糶常平米,多作饘粥藥劑,遣使挾醫分坊治病,活者甚眾。(1)又減價出售常平米,制成許多稠粥和藥劑、派人帶著醫生分街道治病,救活的人很多。

(2)其體渾涵光芒,雄視百代,有文章以來,蓋亦鮮矣。(2)他的文章博大深沉光輝燦爛,稱雄百代,自從有文章以來,大概也屬少有。2020全國Ⅱ卷《宋史·王安中傳》(1)并言京欺君僭上、蠹國害民數事。上悚然納之。(1)同時上奏蔡京欺君犯上,禍國殃民等一些事。皇上驚恐,采納了進言。

(2)藥師跋扈,府事皆專行,安中不能制,第曲意奉之,故藥師愈驕。(2)藥師蠻橫暴戾,對府中事務獨斷獨行。王安中無力控制,只是違心順從他,所以藥師更加驕橫。

2020全國Ⅲ卷《晉書·王彪之傳》(1)朝臣家有時疾,染易三人以上者,身雖無病,百日不得入宮。(1)朝臣家有得流行病,如果三人以上傳染,即使本人未病,百日之內不得入宮。

(2)疾篤,帝遣黃門侍郎問所苦,賜錢三十萬以營醫藥。(2)王彪之病重,皇帝派黃門侍郎探問病痛,賜錢三十萬給他治病買藥。

2019全國Ⅰ卷《史記·屈原賈生列傳》(1)乃短賈生曰:“洛陽之人,年少初學,專欲擅權,紛亂諸事。”(1)于是說賈誼壞話道:“洛陽之人,年輕學淺,一味想獨攬權力,使事情變得復雜混亂。”(2)賈生數上疏,言諸侯或連數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2)賈誼屢次上奏,說諸侯封地有的接連數郡,不合古代制度,可以逐漸削減其封地。2019全國Ⅱ卷《史記?商君列傳》(1)圣人茍可以強國,不法其故;茍可以利民,不循其禮。(1)圣人如果可以使國家強盛,不必效法陳規;如果可以使百姓獲利,不必遵循舊制。(2)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國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數。(2)法令在民間實行一年,秦人到國都訴說新法不便利的數以千計。2019Ⅲ卷《史記?孫子吳起列傳》(1)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吳起乃自知弗如田文。(1)田文說:“這就是我的地位在您之上的原因啊。”吳起這才自知比不上田文。(2)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亂而攻吳起,吳起走之王尸而伏之。(2)等悼王死去,王室大臣發動暴亂攻擊吳起,吳起逃到悼王尸旁并伏在尸體上。2018全國Ⅰ卷《晉書·魯芝傳》(1)諸葛誕以壽春叛,魏帝出征,芝率荊州文武以為先驅。(1)諸葛誕憑借壽春反叛,魏帝出征,魯芝率領荊州文武官兵作為先鋒。(2)帝以芝清忠履正,素無居宅,使軍兵為作屋五十間。(2)皇上因為魯芝清廉忠誠行為端正,一向沒有私宅,讓士兵為他建造五十間房屋。2018全國Ⅱ卷《晉書·魯芝傳》(1)民思其德,為立祠安陽亭西,每食輒弦歌而薦之。(1)百姓思念王渙恩德,在安陽亭西為他建造祠堂,每到進食時就奏樂歌詠而祭祀他。(2)一歲斷獄,不過數十,威風猛于渙,而文理不及之。(2)一年間的斷案,不超過幾十件,聲威超過王渙,而在條理方面比不上他。2018全國Ⅲ卷《宋史·范純禮傳》(1)方務去前之苛,猶慮未盡,豈有寬為患也。(1)正盡力去除先前的苛責,尚且擔心做得不夠,哪有寬松成為禍患的呢。(2)愚人村野無所知,若以叛逆蔽罪,恐辜好生之德。(2)愚人粗魯無知,如果以叛逆定罪,恐怕會辜負陛下愛惜生靈的仁德。2017全國Ⅰ卷《宋書·謝弘微傳》(1)性嚴正,舉止必循禮度,事繼親之黨,恭謹過常。(1)品性嚴肅正直,行為堅持遵守禮制法度,事奉過繼家的親族,恭敬謹慎過于常禮。(2)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論,弘微常以它語亂之。(2)而謝曜喜好褒貶人物,謝曜每每發表議論,弘微常常說其他的事岔開話頭。2017全國Ⅱ卷《后漢書·趙憙傳》(1)帝曰:“吏奉法,律不可枉也,更道它所欲。”王無復言。(1)皇帝說:“官吏依法行使,法律才不會被枉曲,你另外說些別的想說的吧。”趙王再也沒有回答的話。(2)后青州大蝗,侵入平原界輒死,歲屢有年,百姓歌之。(2)后來青州遭遇嚴重蝗災,(這些蝗蟲)一侵入到平原郡境內就死了,(平原郡)每年都有好收成,百姓都歌頌趙憙。2017全國Ⅲ卷《宋史·許將列傳》(1)將曰:“此事,申飭邊臣豈不可,何以使為?”禧慚不能對。(1)許將說:“這件事情,命令守邊的大臣去做難道還不行嗎?為什么還要出使呢?”蕭禧羞愧不能回答。(2)章惇為相,與蔡卞同肆羅織,貶謫元祐諸臣,奏發司馬光墓。(2)章惇做了宰相,與蔡卞一起搜羅編造罪名,來貶謫元祐諸臣,上奏皇帝要開掘了司馬光的墳墓。2016全國Ⅰ卷《宋史·曾公亮傳》(1)錫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親臨,處之安乎?(1)賜宴不到場,這是對君主命令的不敬。君主有病,卻一定要他親臨宴會,做這樣的事能心安嗎?(2)蘇軾嘗從容責公亮不能救正,世譏其持祿固寵云。(2)蘇軾曾從容地責備公亮不能糾正弊病,世人譏諷他保持祿位加固寵幸。2016全國Ⅱ卷《明史·陳登云傳》)(1)其間豈無剛直之人,而弗勝齟齬,多不能安其身。(1)其間難道沒有剛正的人嗎,可這些人受不了抵觸排擠,大多無法安身。(2)副使崔應麟見民啖澤中雁矢,囊示登云,登云即進之于朝。(2)副使崔應麟看見百姓吃湖中的雁糞,便裝進袋子拿給陳登云看,陳登云立刻派人送到朝廷。2016全國Ⅲ卷《明史·傅珪傳》(1)極陳時弊十事,語多斥權幸,權幸益深嫉之。(1)極力奏陳其時社會弊病十件事,話語多處指斥受寵的權貴,權貴愈加痛恨他。(2)又謂珪剛直忠讜,當起用。吏部請如雍言,不報。(2)又認為傅珪剛正忠實,敢于直言,應當啟用。吏部按照盧雍的話上奏,沒有回復。2015全國Ⅰ卷《宋史·孫傅傳》(1)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國爾,茍立異姓,吾當死之。(1)我只知道只有我們的君主能做中國的皇帝,如果立異姓人做皇帝,我就為此而死。(2)金人雖不吾索,吾當與之俱行,求見二酋面責之,庶或萬一可濟。(2)金人雖然不索取我本人,我也應當跟太子一起去,求見兩位酋長當面譴責我們,或者還有可能把事情辦好。2015全國Ⅱ卷《北史·來護兒傳》(1)陛下興軍旅,百姓易咨怨。車駕游幸,深恐非宜。(1)陛下興起戰事,易于引起百姓嘆息怨恨,如今又要外出巡游,我很擔心不合適。(2)不能肅清兇逆,遂令王室至此,抱恨泉壤,知復何言!(2)不能清除兇惡悖逆之人,終讓朝廷落到如此地步,我只能抱憾于黃泉之下,還能再說什么呢?2014全國Ⅰ卷《舊唐書·于休烈傳》(1)禹、湯罪己,其興也勃焉。有德之君,不忘規過,臣不勝大慶。(1)大禹、商湯歸罪自己,他們能夠蓬勃興起。有道德的君王,不忘改正過錯,我深表慶賀。(2)而親賢下士,推轂后進,雖位崇年高,曾無倦色。(2)而親近賢才,屈身交接士人,薦舉后輩,雖然位尊年高,一點倦怠的神色都沒有。2014全國Ⅱ卷《明史·韓文傳》(1)淳安公主賜田三百頃,復欲奪任丘民業,文力爭乃止。(1)淳安公主有三百頃皇上賞賜的田地,又想奪取任丘老百姓的產業,韓文竭力抗爭才讓這事停止下來。(2)即偕諸大臣伏闕上書,疏入,帝驚泣不食,瑾等大懼。(2)韓文立即偕同各位大臣匍匐在金鑾寶殿給皇帝上書,奏章遞入皇宮,皇帝吃驚得哭泣著吃不下飯,劉瑾等人十分恐懼。2013全國Ⅰ卷《明史·馬文升傳》(1)在班列中最為耆碩,帝亦推心任之,諸大臣莫敢望也。(1)(他)在朝班的行列中最為年高德劭,皇上也誠心誠意任用他,,諸位大臣沒有人敢埋怨。(2)家居,非事未嘗入州城。語及時事,輒顰蹙不答。(2)(文升)在家閑居,無事不曾進州城。說到當時政事,(他)總是皺著眉頭不回答。2013全國Ⅱ卷《舊唐書·李揆傳》(1)其兄自有時名,滯于冗官,竟不引進。(1)他的哥哥當時本有聲望,卻停留在閑散官吏位置上,李揆竟然不加推薦。(2)其牧守稍薄,則又移居,故其遷徙者,蓋十余州焉。(2)當地州郡長官稍有輕慢,就又遷居,所以他搬遷的地方,大約有十多個州。2012全國Ⅰ卷《宋史?蕭燧傳》(1)今賢否雜糅,風俗澆浮,兵未強,財未裕,宜臥薪嘗膽以圖內治。(1)如今有德才和無德才的人混雜一道,風俗澆薄虛浮,(國家)兵力不夠強大,財力不充裕,應當臥薪嘗膽,來求取國內安定太平。(2)燧謂:“東西異路,不當與,然安忍于舊治坐視?(2)蕭燧說:“東路(婺州)、西路(嚴州)不是屬于同一路,(按說)不應該調給糧食,但(我)哪能忍心原來管轄的地區受災坐視不管呢?2011全國Ⅰ卷《宋史·何灌傳》(1)整弓復中之,觀者誦嘆,帝親賜酒勞之。(1)整理弓箭再次射中靶心,觀看的人贊嘆,皇上親自賜酒犒勞他。(2)灌至,乞入見,不許,而令控守西隅。(2)何灌來到,請求入見,皇上不允許,而命令他把守西部邊角。2010全國Ⅰ卷《明史·花云傳》

(1)賊攻三日不得入,以巨舟乘漲,緣舟尾攀堞而上。(1)賊寇進攻三天不得入城,利用大船趁著漲水,沿著船尾攀爬城墻的垛口上去。(2)遇僨軍奪舟棄江中,浮斷木入葦洲,采蓮實哺兒,七日不死。(2)遇上敗軍搶走船只(把他們)丟棄在江中,(他們)靠著斷木漂浮進入蘆洲中,(孫氏)采摘蓮子喂養小兒,七天都未死去。掌握翻譯的原則和要求(一)翻譯的原則:直譯為主,意譯為輔1.直譯:字字落實所謂直譯,就是字字落實,即用現代漢語的詞對原文進行逐字逐句的對應翻譯,做到實詞、虛詞盡可能文意相對。要求原文字字在譯文中有著落,譯文字字在原文中有根據。當然,有一些發語詞、助詞無法直接譯出,則不必譯出。如:原句帝曰吏奉法律不可枉也更道它所欲王無復言對照皇帝說官吏奉行法典律令不可違犯再說其他要求趙王沒有再說方法組詞換詞組詞組詞組詞組詞保留保留換詞刪除換詞換詞換詞刪除換詞保留換詞換詞換詞(1)試翻譯下列句子,體會直譯原則。①律知武終不可脅,白單于。單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絕不飲食。(班固《蘇武傳》)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衛律知道蘇武終究不可威逼而致屈服,報告了單于。單于更加想讓他投降。就把蘇武關在地窖中囚禁起來,斷絕供應,不給他喝的、吃的。說明:直譯時須注意以下三個詞語。a.“愈益”,同義復詞,只譯出一個即可。b.“絕不”,要把“絕”落到實處。c.“飲食”,注意譯的順序:喝的、吃的,而不是吃的、喝的。②吾家讀書久不效,兒之成,則可待乎!(歸有光《項脊軒志》)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我們家的人讀書很久沒有效果,這孩子取得成就,就值得期待吧!說明:直譯時須注意以下三個詞語。a.“不效”,也可意譯為科舉上沒有成就;b.“兒之成”中的“之”是結構助詞,不譯;c.“乎”,語氣助詞,可譯為“吧”。(2)試翻譯下面文段中畫橫線的句子,體會直譯原則。(2020·全國Ⅰ)(蘇軾)既至杭,大旱,饑疫并作。軾請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復得賜度僧牒,易米以救饑者。明年春,又減價糶常平米,多作粥藥劑,遣使挾醫分坊治病,活者甚眾。(節選自《宋史·蘇軾傳》)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又減價出售常平米,制成許多稠粥、藥劑,派人帶著醫生分街道治病,救活的人很多。解析該句可以保留的詞語有:又、減價、治病(與現代意思相同)、常平(文化常識)。可以對譯的詞語有:糶(出售)、多(很多)、作(制作)、粥(稠粥)、遣(派遣)、使(使者)、挾(挾帶)、醫(醫生)、分坊(到各街道)、活者(救活的人)、甚(很)、眾(多)。“對譯”“保留”,落實直譯(1)通過“對譯法”逐字落實,將大量文言單音節詞翻譯成白話雙音節詞。“對譯”即對古今詞義大體一致的詞語對應“組詞”。在粗知全文大意,把握文意傾向性的基礎上,看譯句中有哪些單音節詞,按白話習慣的雙音節說法逐字落實,逐字對應翻譯即可。在文言文中,單音節詞語占80%以上。通過對應的“直譯法”可以粗通大意,落實得分點。(2)使用“保留法”,讓文言內容保持原汁原味。對文言文中的人名(姓、名、號)、地名(歷史沿革、地理名稱)、官職(朝廷官職、地方官職、不同朝代稱呼)、器物、朝代、年代、典章(朝廷更迭、典章變化、制度沿襲)、謚號(褒貶)、紀年(干支和年號)、科舉(文化沿革)、宗法(宗族演變)等不必翻譯。平時我們對一些文書的名稱、官場的禮節、朝廷的機構、典章制度、行政區劃,還有一些避諱的說法等要多留心,多積累。2.意譯:靈活變通文言文句式靈活,省略句、倒裝句較多,而且詞類經常活用,有時直譯會使句子不通順或表意不夠明確。在這種情況下,自然不能被原文束縛,機械地采用直譯方法,而應采用意譯,使句子語氣順暢,意思明確。意譯,多用于一詞或短語的翻譯。翻譯中需要意譯的多是使用固定詞語或修辭手法(比喻、互文、用典、借代、委婉)的地方。試翻譯下列句子,體會意譯原則。(1)縱一葦之所如。(蘇軾《赤壁賦》)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任憑小船隨意漂蕩。解析“一葦”使用比喻,可以只譯出本體,或改成明喻翻譯。(2)臣生當隕首,死當結草。(李密《陳情表》)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臣活著應當不惜犧牲性命為國出力,死后也要像結草老人那樣報答您的大恩。解析“隕首”意譯,“結草”用典,應譯出內涵。(3)燕趙之收藏,韓魏之經營,齊楚之精英。(杜牧《阿房宮賦》)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燕、趙、韓、魏、齊、楚六國收藏的金玉珍寶。解析“收藏”“經營”“精英”使用互文手法,可以合譯。(4)生孩六月,慈父見背。(李密《陳情表》)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生下我才六個月,慈祥的父親就去世了。解析“見背”是古人避諱的說法,是“死”“去世”的意思。需要意譯的地方主要是含有修辭手法的句子。①比喻,本體與喻體同時譯出。②借代,譯出所指代的人或物。③互文,要把兩部分合起來譯。④用典及委婉的說法,要盡可能地把原義譯出,使表意明確。(二)翻譯的基本要求:信、達、雅,重在“信”“達”“信”,是指譯文要準確地表達原文意思,不誤譯,不漏譯,不贅譯;“達”,是指譯文要明白通順,符合現代漢語的表達習慣,沒有語病;“雅”,是翻譯較高層次的要求,在考試中一般不作要求。請根據“信”“達”要求,完成下列任務。1.指出下列譯句的問題。句子譯文問題(1)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于晉。(《燭之武退秦師》)晉國侯王和秦國霸主包圍鄭國,因為它對晉國無禮。(2)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學而》)孔子說:“學習后要復習,不也是很高興的事嗎?”(3)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蘇洵《六國論》)治理國家的人不要讓被積久而成的威勢所脅迫。答案(1)“晉侯”“鄭伯”不需要翻譯,譯句強行翻譯。(2)“時”字漏譯。(3)①省略成分未補出,“使”后的賓語“之”應補出;②“哉”字未落實,改變了原有的感嘆語氣。2.指出下列畫線句的翻譯存在的問題,并寫出正確的譯文。(1)薛訥,字慎言,起家城門郎,遷藍田令。富人倪氏訟息錢于肅政臺,中丞來俊臣受賕,發義倉粟數千斛償之。訥曰:“義倉本備水旱,安可絕眾人之仰私一家?”報上不與。會俊臣得罪,亦止。(節選自《新唐書·列傳第三十六》)畫線句譯文薛訥說:“義倉本來是為水災準備的,怎么能斷絕眾人的信仰滿足一家的私欲呢?”存在的問題①正確的譯文②答案①“備水旱”指防備水災、旱災,譯文漏譯了“旱”字;“仰”,仰仗、依靠,這里誤譯為“信仰”。②薛訥(上書)說:“義倉的糧食本是用來防備水災和旱災的,怎么可以斷絕眾人的依靠而偏私一家呢?”參考譯文薛訥,字慎言,首次為官擔任城門郎,后升任藍田令。富人倪氏到肅政臺訴訟利錢,中丞來俊臣收受賄賂,將義倉的數千斛糧食補償給倪氏。薛訥(上書)說:“義倉的糧食本是用來防備水災和旱災的,怎么可以斷絕眾人的依靠而偏私一家呢?”奏章呈上后,沒有得到答復。恰逢來俊臣獲罪,此事也就暫停了。(2)劉悛,字士操,彭城安上里人也。父勔于大桁戰死,悛時疾病,扶伏路次,號哭求勔尸。(節選自《南齊書·列傳第十八》)畫線句譯文父親參與大桁之戰而戰死,劉悛那時身患疾病,有人攙扶著走過來,大哭著請求父親劉勔的尸體。存在的問題①正確的譯文②答案①“路次”是“路邊”意,這里漏譯了;“請求……尸體”,“請求”譯得極不準確;“大哭”的主語不明,讓讀者誤以為是“有人”,而不是“劉悛”。②他父親劉勔在大桁戰死,劉悛當時也身患疾病,被人扶到路邊,大聲痛哭著尋求劉勔的尸身。強化翻譯中的語境意識語境,即語言環境,分為內部語境(上下文)和外部語境(社會背景、知識積累、情理事理等)。文言文中所說的語境通常指內部語境,主要是文段語境和句子語境,很少涉及像現代文閱讀那樣的全篇語境。培養文言翻譯中的語境意識應注意以下三點:1.根據語境推斷詞義結合語境確定重要實詞、虛詞的含義,并借此判定特殊句式(尤其是無標志的判斷句和意念被動句),推測疑難詞語的含義。大王以孝治聞于天下,衣服使之便于體,膳啖使之嗛于口,未嘗不分于葉陽、涇陽君。(節選自《戰國策·趙策四》)考生對“嗛”字會比較陌生。根據語境“膳啖”可知,這里是形容膳食的。而且“嗛”與前句“衣服使之便于體”的“便”位置一樣,“便”是說衣服舒適、合身,那么“嗛”應該指食物合口,能讓人滿足,應譯為“滿足”。所以畫線句子的意思是“穿的衣服使兄弟合身,吃的膳食使兄弟滿足”。2.根據語境確定對象結合語境推斷省略的成分和代詞具體指代的對象。二十一年,俺答大入山西,詔天下舉武勇士。大猷詣巡按御史自薦,御史上其名兵部。會伯溫為尚書,送之宣大總督翟鵬所。召見論兵事,大猷屢折鵬。鵬謝曰:“吾不當以武人待子。”(節選自《明史·俞大猷傳》)“召見論兵事”前面提到三個對象“御史”“伯溫”“翟鵬”。根據后面“大猷屢折鵬”可以推斷,前面省略主語“翟鵬”,省略賓語“俞大猷”,應為“(翟鵬)召(俞大猷)論兵事”。畫線句子的意思是“(翟鵬)召見(俞大猷)討論軍事方略,俞大猷每每(以灼見)折服翟鵬。翟鵬道歉說:‘我不該用對待武卒的態度對待你。’”3.根據語境解決硬譯問題語境對于翻譯來說十分重要,可是在平時的學習乃至考試中,考生的語境意識卻往往非常淡薄。其中一個客觀因素就是,在考試時譯句一般放在文言文閱讀題的最后,與原文相對隔開了,于是考生只盯著這個句子思索,即使明知翻譯不通也還是硬譯,卻不知道把這個句子代入原文中去讀去思考。這是考生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在翻譯文言句子時,應真正做到字回到詞中,詞回到句中,句回到段中,段回到篇中。閱讀下面的文段,翻譯文中畫線句子,尤其要結合語境譯準加點字。(1)荊軻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見樊於期曰:“秦之遇將軍可謂深矣,父母宗族皆為戮沒。今聞購將軍首金千斤,邑萬家,將奈何?”於期仰天太息流涕曰:“於期每念之,常痛于骨髓,顧計不知所出耳!”(節選自《史記·刺客列傳》)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秦王對待將軍您可以說是狠毒了。(“深”譯為“惡毒”“狠毒”,可聯系后文“父母宗族皆為戮沒”“於期每念之,常痛于骨髓”譯出)(2)愈性弘通,與人交,榮悴不易。而觀諸權門豪士,如仆隸焉,瞪然不顧。頗能誘厲后進,館之者十六七,雖晨炊不給,怡然不介意。大抵以興起名教,弘獎仁義為事。凡嫁內外及友朋孤女近十人。(節選自《舊唐書·韓愈傳》)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他還頗能獎掖鼓勵后輩,招入家中的十人有六七人吃住在他家里,即使連自己的早飯都供不上了,也和顏悅色地不在意。(“誘厲”可譯為“引誘、誘惑”“厲害”,也可解釋為“引導”“鼓勵”。前文說韓愈遇到有權有勢的豪門貴族,就像對待奴仆那樣,瞪著眼睛不予理睬;后文說,后輩中有十分之六七吃住在他家里,雖然有時弄得自己的早飯也供應不上,但仍然和顏悅色,毫不介意。根據前后文,此處不可能是貶義語境,所以“誘厲”應譯為“引導、鼓勵”)(3)洪邁,字景盧。紹興十五年始中第。乾道六年,除知贛州。辛卯歲饑,贛適中熟,邁移粟濟鄰郡。(節選自《宋史·列傳第一百三十二》)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辛卯年年成不好,贛州正好是中等的收成,洪邁運糧救濟鄰近的地方。(“歲”,多義詞,根據語境,應譯為“年成”“收成”;“中熟”,根據語境,應譯為“中等的收成”“成熟一半”)1.在誦讀全文的基礎上認真揣摩句子大意,準確找出句中的關鍵詞,找出得分點。2.能夠在翻譯中精準落實得分點。準確判斷得分點翻譯文言句子時,被列為得分點的詞語、句式一定要翻譯準確,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在考試中不失分。為此,翻譯時應首先根據譯句的分值圈出你認為是得分點的詞語、句式,力圖先把這些詞語、句式翻譯準確。也就是說,命題人認為如果考生能把這些詞語、句式譯準,那么譯出整個句子就不會有大問題。因此,翻譯的第一步就是閱讀揣摩,圈出重點詞語、特殊句式,然后字字、句句落實,這樣自然會提高翻譯的準確率。請先審出下面文段中畫線句的得分點,然后翻譯該句,并思考如何判斷出得分點。(2020·新高考Ⅱ)海瑞,字汝賢,瓊山人。帝屢欲召用瑞,執政陰沮之,乃以為南京右都御史。諸司素偷惰,瑞以身矯之。有御史偶陳戲樂,欲遵太祖法予之杖。百司惴恐,多患苦之。……十五年,卒官。瑞無子。卒時,僉都御史王用汲入視,葛幃敝籯,有寒士所不堪者。因泣下,醵金為斂。小民罷市。喪出江上,白衣冠送者夾岸,酹而哭者百里不絕。(節選自《明史·海瑞傳》)(1)諸司素偷惰,瑞以身矯之。有御史偶陳戲樂,欲遵太祖法予之杖。得分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可以在原句中圈出)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小民罷市。喪出江上,白衣冠送者夾岸,酹而哭者百里不絕。得分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可以在原句中圈出)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得分點)關鍵實詞:偷惰、矯、陳、杖。關鍵虛詞:素、以。省略句:“欲遵”前省略主語“海瑞”。(譯文)眾多官吏一向偷安怠惰,海瑞以自己的行動加以糾正。有御史偶爾演戲奏樂,海瑞將要遵照太祖法規對他杖責。(2)(得分點)關鍵實詞:罷市、白衣冠、酹。(譯文)市民停業悼念。靈柩經過江面,民眾穿戴白衣帽在兩岸送行,灑酒祭奠而哭的人百里不絕。參考譯文海瑞,字汝賢,瓊山人。明神宗數次想召用海瑞,但被執政的大臣暗地里阻止了,海瑞只當了南京右都御史。眾多官吏一向偷安怠惰,海瑞以自己的行動加以糾正。有御史偶爾演戲奏樂,海瑞將要遵照太祖法規對他杖責。官員們惶恐不安,多對此叫苦不迭。……萬歷十五年,海瑞死在南京任上。海瑞沒有兒子。去世之時,僉都御史王用汲前來探視,見他房中只有葛布做的帳子和空箱籠,過著一般寒士都不能忍受的生活。因而感動得流了淚,出面湊錢作為殮棺之用。市民停業悼念。靈柩經過江面,民眾穿戴白衣帽在兩岸送行,灑酒祭奠而哭的人百里不絕。鎖定得分點的方法主要有:(1)從文言知識點角度看,實詞主要為多義詞、古今異義詞、活用詞及疑難詞;虛詞主要為高考常考的18個虛詞,尤其是高頻虛詞以、之、其、因、乃等;特殊句式主要為判斷句、被動句、賓語前置句、定語后置句、省略句等。(2)從命題人角度看,主要在三個層面設得分點:字詞層面,關鍵實詞、虛詞;句式層面,與現代漢語不同的特殊句式;語意層面,語意通順,語氣一致。(3)從答題者角度看,翻譯時考生認為較難的地方,通常就是得分點。文言實詞是重要的得分點。判斷實詞為得分點的辦法有:從詞性上看,關鍵實詞以動詞居多,其次是形容詞和名詞。從考查頻率上看,120個常用實詞及次常用實詞(課本中出現過的)是關鍵實詞。從特殊性上看,與現代漢語同形的詞語(如“妻子”“親信”等)通常是關鍵實詞;用本義實在講不通的通假字通常是關鍵實詞;符合活用規律的詞語(如名詞作狀語、形容詞作動詞、意動用法、使動用法等)通常是關鍵實詞;還有,需臨場推斷的多義詞及疑難詞語也通常是關鍵實詞。精準落實得分點(一)精準翻譯關鍵實詞把關鍵實詞翻譯到位,就是對譯句中的通假字、多義詞、古今異義詞、活用詞語、疑難詞語準確理解,并且在譯文中正確地體現出來。閱讀下面的文段,翻譯文中畫橫線的句子,并體會如何精準翻譯重要實詞。(2021·新高考Ⅰ)上患吏多受賕,密使左右試賂之。有司門令史受絹一匹,上欲殺之,民部尚書裴矩諫曰:“為吏受賂,罪誠當死。但陛下使人遺之而受,乃陷人于法也,恐非所謂‘道之以德,齊之以禮’。”上悅。臣光曰: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變也,君惡聞其過則忠化為佞,君樂聞直言則佞化為忠。(節選自《通鑒紀事本末·貞觀君臣論治》)(1)上患吏多受賕,密使左右試賂之。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君惡聞其過則忠化為佞,君樂聞直言則佞化為忠。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皇上擔心官吏中多有接受賄賂的,暗地里叫身邊人賄賂官員進行試探。(得分點:患、密,句意通順)(2)君主厭惡聽到自己的過錯,忠臣就會變為佞臣;君主喜愛聽到正直的言論,佞臣就會變為忠臣。(得分點:惡、樂,句意通順)參考譯文皇上擔心官吏中多有接受賄賂的,暗地里叫身邊人賄賂官員進行試探。有司門令史收受絹帛一匹,太宗想要殺掉他,民部尚書裴矩勸諫說:“當官的接受賄賂,犯的罪的確應當處死。但是陛下派人送賄賂給他,他才接受,這是陷害人觸犯法律,恐怕不符合(孔子)所說的‘用道德加以引導,以禮教來整齊民心’。”太宗聽了很高興。臣司馬光說,古人說過:“君主賢明則臣下敢于直言。”裴矩在隋朝是佞臣而在唐朝則是忠臣,不是他的品性有變化,君主厭惡聽到自己的過錯,忠臣就會變為佞臣;君主喜愛聽到正直的言論,佞臣就會變為忠臣。1.古今異義詞:區別、拆分一是單音節的同形異義詞,如“走”“谷”“金”等,翻譯時要把它的古今義區別開來,并且置換成現代漢語,千萬不要以今釋古;二是類似今天雙音節詞的同形異義詞,如“祖父”“妻子”“其實”等,一般情況下要把它拆分成兩個詞翻譯。須警惕的是類似今天雙音節詞的同形詞不一定是“異義”的,有時可能是“同義”的,這叫同義復詞,具體翻譯時可進行同一處理,如“傳之美人,以戲弄臣”中的“戲弄”就是這樣。2.多義實詞:語境確定多義實詞雖然有多個義項,但在具體句子中只能有一個義項切合。因此,要學會利用上下文的具體語境來確定該實詞的準確義項。在語境中確定多義實詞的義項,特別要注意一詞中幾個相近而又易混的義項。如“愛”,義項“愛護”“愛憐”“愛惜”較難區分;“坐”,義項“犯罪”與“判罪”易混;“治”,何時作“治理”,何時作“治理得好、天下太平”等。因為只有一個義項是最恰當的,這時,只能通過細辨語境代入檢驗來確定。只有把詞放在句中理解,把句放在段(篇)中讀,才能得出正確答案。3.活用實詞:注意譯法翻譯活用實詞時,要按照它固有的格式翻譯。(1)作狀語的名詞大都要在前面加上適當的介詞,如“像……”“用……”“在……”。(2)活用為名詞的動詞、形容詞,要用動詞、形容詞作定語并補出中心語。(3)活用為一般動詞的名詞,大都要帶上該名詞再加一個動詞。如“填然鼓之”中的“鼓”應譯為“擂鼓”。(4)意動用法要用“認為(以為)……”或“以(把)……為(看作、作為)……”的格式進行翻譯。(有的詞可以用一個與“認為……”或“以……為……”意思差不多的動詞翻譯)(5)使動用法要按照“使(讓)……怎樣”的格式翻譯。[與意動用法一樣,有的詞也可以用一個與“使(讓)……怎樣”意思差不多的動詞翻譯]4.特殊實詞:窮則思變特殊實詞,主要包括通假字和偏義復詞。這兩類詞在考試中不常出現,一旦出現,總有其特征可尋。翻譯時,如果按照某字的一般意思譯實在譯不通,就要考慮它是否為通假字,找出其所“通”之字,大多需要從該字的同音字或形似字考慮。找出本字后再翻譯,如果覺得這樣翻譯合乎語境,那就說明譯對了這個“分點”。偏義復詞一般由兩個相反相對或相近的語素(字)組成,當按慣常逐字翻譯后,總覺得別扭,就要思考它們是否為偏義復詞。當舍去一字不譯只譯另一字時,覺得很順暢,那就說明你判斷準確并翻譯到位了。當然,判斷某詞是否為偏義復詞,需要較敏銳的語境把握能力。對于疑難實詞,要加強臨場推斷能力。考生可以綜合運用鄰字推義、字形推義、對文推義、語境推義等多種推斷方法進行翻譯。(二)精準翻譯關鍵虛詞作為得分點的虛詞,主要指文言語句中的副詞、連詞、介詞。對虛詞的翻譯要注意以下三點:(1)高頻虛詞“以”“因”“乃”“其”等,只要出現在句中,就要格外留心。(2)必須譯出的:有實詞義項的,如作代詞的“之”“其”等;現代漢語中有與之相對應的虛詞進行互換的,如“之”“而”“以”“于”等。(3)不必譯出的:在句中起語法作用的“之”、發語詞及句末語氣助詞等。對關鍵虛詞的翻譯,要仔細辨明詞性及意義,能譯則譯,不需要譯的切不可強行翻譯。閱讀下面的文段,翻譯文中畫橫線的句子,并體會如何精準翻譯關鍵虛詞。(2023·全國甲)周堯卿,字子余。執母喪,倚廬三年,席薪枕塊,雖疾病不飲酒食肉。或勉之以禮,曰:“《禮》‘老病不止酒肉’,意或不勝喪耳。病且未老,忍及此耶?”葬之先期,躬自負土。有告之曰:“古之貧無以葬者或然,今子何自苦?”泫然流涕曰:“過是,雖欲竭力,復可得乎?”所至稱治,民有去思。嘗知汀州寧化縣,提點刑獄楊纮入境,微伺刺史善否。有被刑而耘苗者,纮就詢其故。對曰:“貧以利故,為人直其枉,令不可欺,而我欺之,我又何怨?”纮至邑,不復他察,第以所聞薦之。慶歷間,范仲淹舉經行可為師表,未及用而卒。(節選自《隆平集·儒學行義》)(1)泫然流涕曰:“過是,雖欲竭力,復可得乎?”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纮至邑,不復他察,第以所聞薦之。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流著眼淚說:“過了這一次,即使想盡力,還可能嗎?”(2)楊纮到了縣里,就不再考察其他方面,只憑借所聽到的情況舉薦他。解析第(1)題關鍵詞語有“涕”“是”“雖”等。“涕”,古今詞義存在差異,現在常見義是鼻涕,古代則指眼淚,這個意義在中學課文中很常見,例如“今當遠離,臨表涕零”(《出師表》)、“憑軒涕泗流”(《登岳陽樓》)、“未嘗不垂涕”(《屈原列傳》)、“不見復關,泣涕漣漣”(《氓》),“長太息以掩涕兮”(《離騷》)、“獨愴然而涕下”(《登幽州臺歌》),考生能聯系到這些例句,就能準確理解與翻譯。“泫然”,形容流淚的樣子,與“流涕”語義重疊,翻譯時可靈活處理。“是”,文言文中常用作指示代詞,相當于“這”,這個用法在中學課文中例句很多,考生應該不會感到困難。“雖”,有讓步意義,翻譯成“即使”。中學課文的“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三峽》)、“雖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雖千里不敢易也”(《唐雎不辱使命》),與此同,考生可以類推。第(2)題關鍵詞語有“察”“第”等。“察”,有“考察,調查”的意思,古今詞義相通。“第”,范圍副詞,表示“只是,只”的意思。根據上下文語境可以準確翻譯。“纮至邑”,《宋史》作“纮至縣”,根據前文“提點刑獄楊纮入境”,可知“至邑”與“入境”相對,“入境”是“進入縣境”,“至邑”則指“到達縣的治所”。因此,“纮至邑”可翻譯作“楊纮到了縣衙”,含糊些就是“楊纮到了縣里”。此處不作為考查重點,但考生應該可以通過語境推知。參考譯文周堯卿,字子余。操持完母親的喪事,居廬守喪三年,睡在柴草上,枕在土塊上,即使生病也不喝酒吃肉。有人用禮制勸勉他,說:“《禮記》中說‘老人、病人不需停止喝酒吃肉’,心中或許還禁不住頹喪。你生病了暫且沒有老,何必強忍成這樣?”葬禮舉行之前,周堯卿親自背土筑墳。有人告訴他說:“古代因貧窮而無法安葬(父母)的人或許會這樣,如今你為什么要自尋痛苦呢?”(周堯卿)流著眼淚說:“過了這一次,即使想盡力,還可能嗎?”他所赴任的地方都說治理得好,百姓有前去(投奔)的想法。曾經做汀州寧化縣知縣,提點刑獄楊纮進入縣境,暗中窺伺刺史是否仁厚。(看到)有人戴著刑具給莊稼鋤草,楊纮走過去詢問他原因。那人回答說:“我因為家貧貪利,給別人作假證,縣令是不能欺騙的,可我欺騙了他,我又能怨恨什么呢?”楊纮到了縣里,就不再考察其他方面,只憑借所聽到的情況舉薦他。慶歷年間,范仲淹舉薦周堯卿的經術行義可作為學習的榜樣,沒等到被任用他就去世了。精準翻譯關鍵虛詞,主要譯準三類虛詞:1.高頻虛詞“以”“因”“乃”“其”。(具體內容參見前面微案2“活動二”部分)2.可譯可不譯的虛詞。有一部分虛詞兼有助詞和其他詞性,如“之”“焉”“者”等,作助詞時一般情況下可不譯,但不可把其他詞性義當作助詞而不譯。這里尤其要留心“焉”和“者”。焉作為句中或句末語氣助詞時,可不譯;但放在動詞后面作代詞或兼詞時,有實義,必須譯出。者主要有兩個義項,一是作代詞,可譯為“……的人/事/地方”;二是作語氣助詞,表句中停頓,與“也”構成判斷。這兩種詞性,在翻譯中要仔細辨析,不可當譯不譯,或不當譯而硬譯。3.部分出現頻率較高且定為采分點的副詞。(具體內容參見前面微案2“活動一”副詞部分)(三)精準翻譯特殊句式文言句式在翻譯中是很重要的得分點,翻譯時審清句中的特殊句式是關鍵。平時要注意積累,重點掌握容易忽略的判斷句、省略句、狀語后置句、賓語前置句、定語后置句、固定句式等。閱讀下面的文段,翻譯文中畫橫線的句子,并體會如何精準翻譯特殊句式。(2021·全國乙)戴胄,忠清公直,擢為大理少卿。上以選人多詐冒資蔭,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幾,有詐冒事覺者,上欲殺之。胄奏:“據法應流。”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對曰:“敕者出于一時之喜怒,法者國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陛下忿選人之多詐,故欲殺之,而既知其不可,復斷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上曰:“卿能執法,朕復何憂?”丁亥,制:“決死囚者,二日中五覆奏,下諸州者三覆奏。行刑之日,尚食勿進酒肉,內教坊及太常不舉樂。皆令門下覆視,有據法當死而情可矜者,錄狀以聞。”由是全活甚眾。(節選自《通鑒紀事本末·貞觀君臣論治》)(1)而既知其不可,復斷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皆令門下覆視,有據法當死而情可矜者,錄狀以聞。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但已經知道不能這樣處置,再依法裁決,這是忍下了小的憤怒而保全了大信用啊。[得分點:忿、信,狀語后置句、判斷句(乃)](2)都讓門下省復核查驗,有依據法令應判死刑而情由值得憐憫的人,記錄下情形上報朝廷。(得分點:覆視、矜、狀,句意通順)參考譯文戴胄,忠誠廉潔公正耿直,被提拔為大理寺少卿。皇上因很多候選官員假冒資歷和門蔭,下令讓這些人自首,不自首的就處死。不久,有假冒之事被發覺的人,皇上想要處死他。戴胄上奏說:“依照法律(這個人)應當被流放。”皇上生氣地說:“你想遵守法律,卻讓我失信于天下嗎?”戴胄答道:“皇上的命令產生于一時的喜怒,法律是國家用來向天下昭示大信用的。皇上怨恨候選官員多有欺詐行為,所以想要殺掉他們,但已經知道不能這樣處置,再依法裁決,這是忍下了小的憤怒而保全了大信用啊。”皇上說:“你能依法辦事,我還擔憂什么呢?”丁亥日,皇上下詔:“判決死刑犯,兩天之內要進行五次回奏,下發到各個州的要進行三次回奏。在行刑那天,主管膳食的不獻上酒肉,內教坊和太常不奏樂。都讓門下省復核查驗,有依據法令應判死刑而情由值得憐憫的人,記錄下情形上報朝廷。”因此保全性命的(死囚)很多。1.準確發現特殊句式要落實對特殊句式的翻譯,前提是能準確發現特殊句式。(1)抓標志如判斷句,標志有“……者,……也”“乃”“皆”“非”等;被動句,標志有“為……所”“見”“于”等;倒裝句,標志有介詞結構、否定副詞、“之”“是”等。(2)重語感有些沒有標志的特殊句式,我們可以邊讀原文邊試著翻譯,如果感覺語意不順,或者不合情理,就要特別留意。如果感覺主語不是施事者,就要考慮句子是不是被動句。(3)析結構有時,對句子進行語法結構分析也是必要的。省略句尤其要重視此法。因為在文言文中,缺少主語、賓語甚至謂語的語句十分常見,翻譯時要補譯出省略的部分。如“以”作介詞時,在不少情況下省略“之”,地名前往往省略“于”等,通過結構分析可以發現。具備了發現特殊句式的能力,就可以按照相應的翻譯方法準確答題了。2.落實句式翻譯要求(1)加上標志詞:判斷句加“是”字,被動句加“被”“受”字。(2)調整翻譯語序:倒裝句,要調整為現代漢語的正常語序。(3)補充詞語:省略句。文言特殊句式有多種,在近幾年的高考中,省略句已成為考查最多的特殊句式。可是不少考生對省略句往往重視不夠,在翻譯時只是滿足于字字落實,對省略成分缺少足夠的分析,導致譯出的語句不通順,自然難得高分。要解決這一難點,需要做好以下兩點:①強化聯系語境意識要知道句子省略了哪些成分,必須聯系前后語境,不僅要做好語法分析,還應推及邏輯事理層面以及文章的寫作目的。譯句大多和主人公的行為或作者的想法有關,翻譯時,要想一想譯出的句意是否符合生活邏輯,是否符合寫作目的。②強化增加成分意識只要符合主謂賓的語法規范,符合前后語境,翻譯時就可以適當增加一些成分使句意更加順暢。這應成為翻譯的原則。文言省略最常見的是主語、賓語和介詞省略。尤其是主語省略,幾乎句句皆有,故要強化增加成分意識。在補充省略成分時,要根據動作行為的發出者補充省略的主語,再根據動作行為的受事者補充省略的賓語。保留法“保留法”即保留文言文中的一些基本詞匯和專有名詞。古今意義相同的詞語例句:余音裊裊,不絕如縷。(《赤壁賦》)譯文:尾聲裊裊,如同不斷的細絲。專有名詞(如朝代、年號、謚號、廟號、人名、爵位名、書名、地名、官職名、器物名、度量衡等。)例句:沛公左司馬曹無傷使人言于項羽曰。(《鴻門宴》)譯文:沛公的左司馬曹無傷讓人對項羽說。在現代漢語中仍常用的成語或習慣用語例句:勞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賞。(《鴻門宴》)譯文:如此勞苦功高,卻沒有封侯的獎賞。一些古漢語地名所表示的范圍與現代漢語中所指的范圍不一致,需按照其在古代漢語中的具體所指進行翻譯。如《鴻門宴》中“沛公居山東時”,“山東”與現代漢語中“山東省”意義不同,因此需翻譯成“崤山以東”。1.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題目。段思恭,澤州晉城人。開運初,劉繼勛節制同州,辟為掌書記。(1)繼勛入朝,會契丹入汴,軍士喧噪,請立思恭為州帥,思恭諭以禍福,拒而弗從,乃止。乾德初,平蜀,通判眉州。時亡命集眾,攻逼州城,刺史趙廷進懼不能敵,將奔嘉州,思恭止之,因率屯兵與賊戰彭山。(2)軍人皆觀望無斗志,思恭募軍士先登者厚賞,于是諸軍賈勇,大敗賊,思恭矯詔以上供錢帛給之。后度支請按其罪,太祖憐其果干,不許,令知州事。(節選自《宋史·段思恭傳》,有刪改)(1)保留詞語:繼勛、朝、契丹、汴、思恭、帥。關鍵詞語:會、諭、禍福、乃。關鍵句式:“思恭諭以禍福”(狀語后置句),“(士兵)乃止(喧鬧)”(省略句)。譯文:劉繼勛入朝拜見皇帝,正趕上契丹入侵汴京,士兵喧嘩鼓噪,請求擁立段思恭擔任同州主帥,段思恭用利害關系曉諭他們,拒絕了沒有聽從,(士兵)才停止(喧鬧)。[解析]翻譯時,官職、人名、地名不用翻譯,同時根據特殊句式翻譯的原則,“思恭諭以禍福”為狀語后置句,翻譯時要調整語序為“思恭以禍福諭”,“(士兵)乃止(喧鬧)”為省略句,翻譯時要補出省略的成分。(2)保留詞語:斗志、思恭、錢帛。關鍵詞語:募、賈勇、矯、供、給。關鍵句式:“思恭募軍士先登者厚賞”(定語后置句)。譯文:士兵們都持觀望態度,沒有斗志,段思恭就招募沖在前面的士兵并給以豐厚賞賜,于是士兵們勇猛作戰,大敗賊人,段思恭假托皇帝旨意把向朝廷繳納的錢帛獎賞給士兵。[解析]翻譯時,現代漢語仍然使用的“斗志”“錢帛”可保留不譯;人名不用翻譯;“賈勇”譯為“勇猛”,“矯”譯為“假借、假托”;根據特殊句式翻譯的原則,“思恭募軍士先登者厚賞”為定語后置句,翻譯時需要調整語序為“思恭募先登者軍士厚賞”。【參考譯文】段思恭,澤州晉城人。開運初年,劉繼勛擔任同州節度使,征召段思恭做掌書記。劉繼勛入朝拜見皇帝,正趕上契丹入侵汴京,士兵喧嘩鼓噪,請求擁立段思恭擔任同州主帥,段思恭用利害關系曉諭他們,拒絕了沒有聽從,(士兵)才停止(喧鬧)。乾德初年,平定蜀地,擔任眉州通判。當時亡命之徒集結在一起,進攻逼近眉州城,刺史趙廷進因害怕不能抵擋,準備逃往嘉州,段思恭制止了他,于是率領駐兵和賊人在彭山作戰。士兵們都持觀望態度,沒有斗志,段思恭就招募沖在前面的士兵并給以豐厚賞賜,于是士兵們勇猛作戰,大敗賊人,段思恭假托皇帝旨意把向朝廷繳納的錢帛獎賞給士兵。后來度支請求查究他的罪責,太祖愛惜他(行事)果斷干練,沒有允許,(反而)讓段思恭主管眉州事務。替換法“替換法”即把文言文中的部分詞語替換成符合現代漢語習慣的詞語。將文言詞替換成現代漢語詞如“首”—“頭”,“食”—“吃”將古漢語的單音節詞替換成現代漢語的雙音節詞如“思”—“思考”,“惑”—“問題”將古今異義詞替換成古代漢語的意思如“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鴻門宴》)中的“非常”應譯為“意外的變故”將活用的詞替換成活用后的詞如“漁樵于江諸之上”中的“漁樵”是名詞活用為動詞,譯為“打魚砍柴”將通假字替換成本字如“距關”的“距”通“據”,譯為“把守”2.閱讀下面的文言文,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注意運用替換法)先生姓梁氏,諱熙,字曰緝,皙次其別號也。(1)先生生世族,幼不喜紈绔之習,讀書好古,視聲利蔑如也。于詩嗜陶淵明,少得句云:“明月生東隅,清輝照北床。”長老驚異。十三歲補諸生第一,文名籍甚。舉順治三年鄉試,又十年成進士。(2)出知西安之咸寧,誓于神,不以一錢自污。視民如子,治行冠三輔。官咸寧半載,入為云南道監察御史。(節選自錢仲聯主編《廣清碑傳集》,有刪改)(1)譯文:先生出身于世代顯貴的家族,自幼不喜歡紈绔子弟的習氣,讀書崇尚古風,把名利看得微不足道。[解析]重點是把“生”“喜”“習”“好”“視”“聲利”等詞依次解釋為“出身”“喜歡”“習氣”“崇尚”“把……看”“名利”;“先生生世族”是省略句,要補充省略的介詞“于”。(2)譯文:(梁熙)出任西安府咸寧知縣,向神靈發誓,不會因一文錢而玷污自己。[解析]重點是把“出”“知”“誓”“以”“污”依次解釋為“出任”“做……知縣”“發誓”“因為”“玷污”;“不以一錢自污”為賓語前置句,需要調整語序為“不以一錢污自”。【參考譯文】先生姓梁,名熙,字緝,皙次是他的別號。先生出身于世代顯貴的家族,自幼不喜歡紈绔子弟的習氣,讀書崇尚古風,把名利看得微不足道。在詩歌方面特別喜歡陶淵明,年少時就寫出詩句:“明月生東隅,清輝照北床。”長輩們都感到吃驚詫異。梁熙十三歲被補薦為諸生第一名,文名很大。(梁熙)通過了順治三年舉行的鄉試,又過了十年考中進士。(梁熙)出任西安府咸寧知縣,向神靈發誓,不會因一文錢而玷污自己。(他)愛民如子,政績位居西安第一。(梁熙)在咸寧做官半年,回朝后做了云南道監察御史。補充法“補充法”即補出文言文中省略的成分或隱含的成分,如句子中省略的主語、謂語、賓語以及介詞“于”等,從而使句意完整。在補充省略成分時,一定要根據動作行為的發出者補充省略的主語,再根據動作行為的受事者補充省略的賓語。省略主語、謂語、賓語要補上例句:度我至軍中,公乃入。(《鴻門宴》)譯文:你估計著我回到軍營中了,你再進去辭謝省略介詞“于”等要補上例句: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鴻門宴》)譯文:將軍在黃河以北作戰,我在黃河以南作戰判斷句要補上判斷詞例句: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師說》)譯文:老師,是用來傳授道理、教授學業、解釋疑難問題的人數詞后補充量詞例句: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口技》)譯文:表演口技的藝人坐在圍帳里面,只有一張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塊醒木罷了3.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題目。陳湯字子公,山陽瑕丘人也。少好書,博達善屬文。富平侯張勃與湯交,高其能。初元二年,元帝詔列侯舉茂材,勃舉湯,湯待遷,父死不奔喪,(1)司隸奏湯無循行,勃選舉故不以實,坐削戶二百,會薨,因賜謚曰繆侯。湯下獄論。久之,遷西域副校尉,與甘延壽俱出。即日引軍分行,未至城三十里,止營。郅支單于遣使問漢兵何以來,湯因讓之:“我為單于遠來,而至今無名王大人見將軍受事者,何單于失客主之禮也!(2)兵來道遠,人畜罷極,食度且盡,恐無以自還,愿單于與大臣審計策。”郅支單于怒,引兵攻,戰不利,遁入城。漢兵圍之。(節選自《漢書·陳湯傳》,有刪改)(1)增補詞語:(張勃)坐削戶二百,會(張勃)薨。關鍵詞語:無循行、選舉、坐。譯文:司隸上奏彈劾陳湯沒有遵守禮法的品行,張勃不按照真實情況舉薦人才,(張勃)獲罪被削奪二百戶食邑,恰好這時(張勃)死了,因而皇帝賜他“繆侯”的謚號。[解析]“無循行”譯為“沒有遵守禮法的品行”;“選舉”是古今異義詞,譯為“推薦、舉薦”;“坐”是“獲罪”的意思。(2)增補詞語:(我們的)兵來道遠。關鍵詞語:罷、度、計策。譯文:(我們的)軍隊遠道而來,人馬極其疲勞,糧草估計也將用完,恐怕不能自行還軍了,希望單于同大臣審慎考慮策劃。[解析]“罷”是“疲勞”的意思;“度”譯為“估計”;“計策”譯為“考慮策劃”。【參考譯文】陳湯字子公,是山陽瑕丘人。從小喜歡讀書,博學通達,擅長寫文章。富平侯張勃與陳湯交好,認為他才能高超。初元二年,漢元帝下詔讓列侯舉薦茂材,張勃舉薦了陳湯,陳湯等待升遷,父親死了也不奔喪,司隸上奏彈劾陳湯沒有遵守禮法的品行,張勃不按照真實情況舉薦人才,(張勃)獲罪被削奪二百戶食邑,恰好這時(張勃)死了,因而皇帝賜他“繆侯”的謚號。陳湯下獄論罪。很久以后,(陳湯)被任命為西域副校尉,與甘延壽一同出兵(西域)。當天就帶領軍隊分道前進,離城不到三十里,停下扎營。郅支單于派使者責問漢軍為何而來,陳湯于是責備單于道:“我們為了單于遠道而來,而到現在還沒有有名的王侯大臣來見將軍接受命令,為什么單于失去主人對待客人的禮儀呢!(我們的)軍隊遠道而來,人馬極其疲勞,糧草估計也將用完,恐怕不能自行還軍了,希望單于同大臣審慎考慮策劃。”郅支單于大怒,率領軍隊攻打漢軍,作戰不利,退入城中。漢兵包圍了他們。刪略法“刪略法”即把沒有意義或不必譯出的襯詞、虛詞刪去。文言文中有些詞,如句首語氣詞“蓋”“夫”,音節助詞“之”,用于特殊場合的連詞“而”等,在翻譯時刪去之后也不影響譯文的準確、通順,便可刪去不譯。文言實詞中有些重文和互文,有的也可略去不譯,有的則可以合并譯出。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注意運用刪略法)余村居無事,喜釣游。釣之道未善也,亦知其趣焉。當初夏、中秋之時,蚤食后出門,而望見村中塘水,晴碧泛然,疾理釣絲,持籃而往。至乎塘岸,擇水草空處投食其中,餌釣而下之,蹲而視其浮子,思其動而掣之,則得大魚焉。無何,浮子寂然,則徐牽引之,仍自寂然;已而手倦足疲,倚竿于岸,游目而視之,其寂然者如故。蓋逾時始得一動,動而掣之則無有。(節選自吳敏樹《說釣》)譯文:來到池塘的岸邊,選擇水中草少的地方投下魚吃的食物,然后將餌料放置在魚鉤上垂入水中,蹲著看那浮子,想著當它動時急忙拉竿,就會釣到大魚。[解析]可刪略詞語為“乎”“而”“焉”。關鍵詞語為“至”“其中”“下”“掣”“則”。【參考譯文】我在村中居住,閑來無事,喜愛釣魚游玩。釣魚的技術雖不好,卻也了解其中的樂趣。在初夏、中秋的時候,吃完早飯后走出家門,遠遠望見村中的池塘,天氣晴朗,水面上碧波蕩漾,趕快(回家)整理出釣竿,拿著籃子前去。來到池塘的岸邊,選擇水中草少的地方投下魚吃的食物,然后將餌料放置在魚鉤上垂入水中,蹲著看那浮子,想著當它動時急忙拉竿,就會釣到大魚。不久,看到浮子沒有一點兒動靜,就慢慢地牽動它,但它仍舊沒有動靜;不一會兒手腳就疲倦了,在岸上放穩魚竿,轉動眼睛看一看浮子,它靜得和先前一樣。好久浮子才動了一動,見有動靜(我)急忙抬起魚竿卻什么也沒有。調序法“調序法”即按照現代漢語的習慣,將特殊句式的語序調整過來,使譯句暢達。介賓短語后置句(狀語后置句),翻譯時要將介賓短語移至謂語的前面如《勸學》中“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應翻譯為“靛青是從藍草中取得的,但比藍草的顏色深”定語后置句,翻譯時要把定語移到被修飾、限制的中心語之前如《廉頗藺相如列傳》中“求人可使報秦者”,應翻譯為“尋求(尋找)一個可以派去回復秦國的人”主謂倒裝句,翻譯時必須將主謂成分顛倒過來如《愚公移山》中“甚矣,汝之不惠”,應翻譯為“你也太不聰明了”賓語前置句,翻譯時要將賓語移到動詞或介詞之后如《鴻門宴》中“大王來何操”應翻譯為“大王來時帶了什么禮物”5.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題目。陳韡,字子華,福州侯官人。登開禧元年進士第,嘉定十四年,辟京東、河北干官。紹定四年二月,躬往邵武督捕余寇,賊首迎降,韡以其力屈乃降,卒誅之。端平二年,入奏事,帝稱其平寇功,韡頓首言曰:“(1)臣不佞,徒有孤忠,仗陛下威靈,茍逃曠敗耳,何功之有。”景定元年,授福建安撫大使兼知福州。明年卒,年八十有三。崔福者,故群盜,嘗為官軍所捕,逸去。因隸軍籍,收李全有功,名重江、淮,又累從韡捕賊,積功至刺史、大將軍。會淮兵有警,步帥王鑒出師,鑒請福行,韡因厚遣之。(2)福不樂為鑒用,遇敵不擊,托以葬女擅歸,亦不聞于制置司。鑒怒,請必正其慢令之罪。會韡亦厭忌之,遂坐以軍法。(節選自《宋史·陳韡傳》)(1)關鍵詞語:不佞、徒、茍、逃。調整句式:“何功之有”(賓語前置句)。譯文:我并沒有什么才能,所有的只是一片忠心,仰仗著陛下的神威,暫且免于失敗罷了,哪有什么功勞。[解析]“何功之有”為賓語前置句,應該調整為“有何功”。(2)關鍵詞語:擊、托、聞。調整句式:“福不樂為鑒用”(被動句),“托以葬女擅歸”(狀語后置句),“亦不聞于制置司”(狀語后置句)。譯文:崔福不樂意被王鑒調用,遇到敵人也不出擊,以給女兒下葬為借口擅自返回,也不向制置司報告。[解析]注意“福不樂為鑒用”為被動句,翻譯成帶有“被”的句子;“托以葬女擅歸”為狀語后置句,應該調整為“以葬女托擅歸”;“亦不聞于制置司”為狀語后置句,應該調整為“亦不于制置司聞”。【參考譯文】陳韡,字子華,福州侯官人。(陳韡)開禧元年考中進士,嘉定十四年,被征召為京東、河北干官。紹定四年二月,親自前往邵武督察剿捕殘余的賊寇,賊寇的首領前來投降,陳韡認為他是在力量耗盡之后才投降的,最終還是殺了他。端平二年,進京稟奏事情,皇帝稱贊他平定強盜的功勞,陳韡叩頭說:“我并沒有什么才能,所有的只是一片忠心,仰仗著陛下的神威,暫且免于失敗罷了,哪有什么功勞。”景定元年,(陳韡)被授予福建安撫大使兼福州知州。第二年去世,終年八十三歲。崔福,原本是強盜,曾經被官軍搜捕,但他逃跑了。于是就加入了軍籍,因收服李全立了功,在江、淮一帶名氣很大,又屢次跟隨陳韡剿捕強盜,累積功勞升到刺史、大將軍。正趕上淮兵發出警報,步兵統帥王鑒發兵,王鑒請求崔福同行,陳韡便隆重地給他們送行。崔福不樂意被王鑒調用,遇到敵人也不出擊,以給女兒下葬為借口擅自返回,也不向制置司報告。王鑒很生氣,請求一定要治崔福輕慢軍令之罪。正趕上陳韡也憎惡忌憚崔福,于是便按軍法問罪了。變通法“變通法”指根據語境,靈活變通地翻譯文言語句。有時上述五種方法都用上了,還難以準確翻譯,尤其是碰到了文言文中運用修辭或典故的地方,便應學會變通地翻譯。①對比喻句的翻譯,應盡量保留比喻的說法,如果不能保留,只譯出本體即可。如《過秦論》中“金城千里”句,可譯為“遼闊的國土,堅固的城池環繞,牢固可靠”。②對借代句的翻譯,一般只要把所代的事物譯出來就可以了,如可以將“縉紳”“三尺”“紈绔”分別翻譯成“官員”“法律”“富家子弟”。③對委婉說法的翻譯,只要將委婉語句按照現代漢語的用語習慣表述出來就可以了,如可將“會獵”“更衣”翻譯成“出兵征伐”“上廁所”。6.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注意運用變通法)先生姓朱,諱筠,字竹君,順天大興人。九歲入都,十三歲通《五經》,有文名。先生少英異,至性過人,與弟文正公珪,俱擅文名,為鉅公契賞。(1)及丁父憂,服闋,不肯出仕,欲為名山大川之游。(2)會文正公入覲,上詢及先生,乃不敢引疾,謂弟曰:“汝敗我雅興矣。”(節選自孫星衍《朱先生筠行狀》)(1)譯文:等到父親去世回家服喪,喪期滿后,不肯出仕做官,想去游歷名山大川。[解析]“丁父憂”這里運用了委婉的說法,翻譯為“父親離世或父親的喪事”;“服闋”運用了委婉的說法,翻譯為“服喪完畢”。(2)譯文:恰好文正公入朝覲見皇帝,皇上向他詢問朱筠,(朱筠)才不敢再以疾病為由拒絕做官,他對弟弟說:“你敗壞了我的雅興啊。”[解析]“入覲”運用了委婉的說法,應翻譯為“入朝朝見天子”;“引疾”應翻譯為“托病辭官”。【參考譯文】先生姓朱,名筠,字竹君,順天大興人。九歲進入京師,十三歲通曉《五經》,在文學上很有名聲。先生年少時杰出卓異,卓越的品性超出常人,與弟弟文正公朱珪,都因擅長寫文章而出名,被文學大家認可賞識。等到父親去世回家服喪,喪期滿后,不肯出仕做官,想去游歷名山大川。恰逢文正公入朝覲見皇帝,皇上向他詢問朱筠,(朱筠)才不敢再以疾病為由拒絕做官,他對弟弟說:“你敗壞了我的雅興啊。”1.2024年高考真題(1)2024新高考1卷材料一:李廣有孫陵,為侍中,善騎射。帝以為有廣之風,使教射酒泉、張掖以備胡。及貳師擊匈奴[注],陵叩頭自請曰:“臣所將屯邊者,皆荊楚勇士奇材劍客也。愿得自當一隊,到蘭干山南以分單于兵,毋令專鄉貳師軍。臣愿以少擊眾,步兵五千人涉單于庭。”上壯而許之。陵至浚稽山,與單于相值,騎可三萬圍陵軍。(節選自《資治通鑒·漢紀》)材料二:大節喪,則余無可浣也。李陵曰“思一得當以報漢”,愧蘇武而為之辭也。其背逆也,固非遷之所得而文焉者也。(節選自王夫之《讀通鑒論》卷三)[注]貳師,指漢代貳師將軍李廣利。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愿得自當一隊,到蘭干山南以分單于兵,毋令專鄉貳師軍。(2)李陵曰“思一得當以報漢”,愧蘇武而為之辭也。其背逆也,固非遷之所得而文焉者也。【答案】1.(1)我愿意親自率領一支隊伍,到蘭干山南面去分散單于的兵力,不讓他全力對付貳師將軍的軍隊。(2)李陵說“我是想找一個適當的機會來報答漢朝”,只不過是見到蘇武義舉感到慚愧而找的借口。他的背叛,本來就不是司馬遷所能文飾的。【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和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當”,主持,引申為率領;“專”,專門,可意譯為“全力”;“鄉”,同“向”,朝著某個方向前進,引申為對付。(2)“得當”,適當的機會;“愧”,感到慚愧;“文”,文飾,掩飾。(2)2024新高考2卷材料二:四人從太子,年皆八十有余,須眉皓白,衣冠甚偉。上怪之,問曰:“彼何為者?”四人前對,各言名姓。上乃大驚,曰:“吾求公數歲,公辟逃我,今公何自從吾兒游乎?”四人皆曰:“陛下輕士善罵,臣等義不受辱,故恐而亡匿。竊聞太子為人仁孝,恭敬愛士,天下莫不延頸欲為太子死者,故臣等來耳。”上曰:“煩公幸卒調護太子。”四人為壽已畢,趨去。上起去,罷酒。竟不易太子者,留侯本招此四人之力也。(節選自《史記·留侯世家》)材料三:夫力少則修德,兵強則奮威。秦以兵強,威無不勝。卻軍還眾,不犯魏境者,賢干木之操,高魏文之禮也。高皇帝議欲廢太子,呂后患之,子房教以敬迎四皓而厚禮之,太子遂安。夫太子敬厚四皓,以消高帝之議,猶魏文式段干木之閭,卻強秦之兵也。(節選自王充《論衡·非韓》)[注]①段干木:戰國初魏國名士。②孟賁:戰國時勇士。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吾求公數歲,公辟逃我,今公何自從吾兒游乎?(2)卻軍還眾,不犯魏境者,賢干木之操,高魏文之禮也。【答案】(1)我找你們好幾年,你們躲著不見我,現在你們為什么來跟我兒子交往呢?(2)(秦國)退兵還師,不進犯魏國邊境的原因,是看重段干木的操守,推崇魏文侯的重禮。【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和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辟”,通“避”,逃避,躲避;“游”,交往,交游。(2)“卻”,退;“操”,操守;“高”,形容詞做動詞,推崇。2.2023年高考真題(1)2023新高考全國卷一材料一:襄子①圍于晉陽中,出圍,賞有功者五人,高赫為賞首。張孟談曰:“晉陽之事,赫無大功,今為賞首,何也?”襄子曰:“晉陽之事,寡人國家危,社稷殆矣。吾群臣無有不驕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禮,是以先之。”材料二:陳人有武臣,謂子鮒②曰:“韓子立法,其所以異夫子之論者紛如也。予每探其意而校其事,持久歷遠,遏奸勸善,韓氏未必非,孔氏未必得也。若韓非者,亦當世之圣人也。”子鮒曰:“今世人有言高者必以極天為稱,言下者必以深淵為名。好事而穿鑿者,必言經以自輔,援圣以自賢,欲以取信于群愚而度其說也。若諸子之書,其義皆然。請略說一隅,而君子審其信否焉。”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吾群臣無有不驕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禮,是以先之。(2)請略說一隅,而君子審其信否焉。(1)(4分)我的群臣沒有不對我有驕傲輕慢之意的,只有高赫沒有失去君臣之間的禮節,因此把他放在前面。評分參考:譯出大意給2分,“驕侮”“先”兩處,每譯對一處給1分。(2)(4分)請允許我大體說說一隅之見,先生您細察一下它是否真實(可信)。評分參考:譯出大意給2分,“請”“審”兩處,每譯對一處給1分。(2)2023新高考全國卷二文段一:凡戰,若我眾敵寡,不可戰于險阻之間,須要平易寬廣之地。聞鼓則進,聞金則止,無有不勝。法曰:“用眾進止。”晉太元時,秦苻堅進屯壽陽,列陣淝水,與晉將謝玄相拒。玄使謂苻堅曰:“君遠涉吾境,而臨水為陣,是不欲速戰。請君少卻,令將士得周旋,仆與諸君緩轡而觀之,不亦樂乎!”文段二:太宗曰:“古人臨陣出奇,攻人不意,斯亦相變之法乎?”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請君少卻,令將士得周旋,仆與諸君緩轡而觀之,不亦樂乎!(2)古人臨陣出奇,攻人不意,斯亦相變之法乎?(1)(4分)請你稍微后退,讓將士們得以展開戰斗,我與各位騎馬慢行觀戰,不是很愉快嗎?評分參考:重點“卻”“得”

“不亦……乎”。(2)(4分)古人臨陣出奇兵,攻擊敵人意想不到之處,這是變化的方法嗎?評分參考:重點“出奇”“不易”

“斯”。3、(2020·新高考Ⅱ)海瑞,字汝賢,瓊山人。帝屢欲召用瑞,執政陰沮之,乃以為南京右都御史。諸司素偷惰,瑞以身矯之。有御史偶陳戲樂,欲遵太祖法予之杖。百司惴恐,多患苦之。……十五年,卒官。瑞無子。卒時,僉都御史王用汲入視,葛幃敝籯,有寒士所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