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編版 高中語文 選擇性必修上 第二單元《論語》十二章_第1頁
統編版 高中語文 選擇性必修上 第二單元《論語》十二章_第2頁
統編版 高中語文 選擇性必修上 第二單元《論語》十二章_第3頁
統編版 高中語文 選擇性必修上 第二單元《論語》十二章_第4頁
統編版 高中語文 選擇性必修上 第二單元《論語》十二章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了解《論掌握常用把握仁與提升品德

語》,全面了的文言實詞,禮之間的關系,修養水平,樹

解孔子及其思理解思想內容,學習君子的品立正確的人生

想主張。背誦課文。格。觀。

我校校報決定開辟專門的副刊,作為傳承、

弘揚中華經典文化的載體。被尊為“至圣先師”

的孔子,被選為副刊第一期的專題人物。請你

結合《〈論語〉十二章》的學習梳理,為校報

策劃、編輯“孔子”的專題副刊。

任務說明:

為更好地策劃孔子的專題副刊,

我們需要通過課前自主查閱,搜集孔

子的相關資料,走近至圣先師。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

曲阜市東南)人。

孔子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

人。被后人尊稱為“圣人”“至圣先師”。相傳有弟子三千,

賢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帶領弟子周游列國14年。他的思想

核心是“仁”“禮”。孔子的思想及學說對后世產生了極其

深遠的影響。

孔子一生大體可分為五個階段:

(1)30歲前,位卑而能“鄙事”,有志于學。

(2)30—50歲,欲仕不能。

(3)50—55歲,在魯從政。

(4)55—68歲,周游列國,歷盡艱辛。

(5)68—73歲,安居魯國,辦教育,理六經。

《論語》是由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寫

而成,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共二十

篇,492章,是一部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

在內容上以教育為主,也包括哲學、歷史、

政治、宗教等方面,從中可以看出孔子和他的

弟子們的人格修養、治學態度和處世方法。

南宋時,朱熹把它和《大學》、《中庸》、《孟子》合為

“四書”。

(聽音頻齊讀課文)

yìbīn

八佾文質彬彬

ěrpì

邇之事父譬如

hǎnkuì

子罕未成一簣

請借助注釋,疏通句意,用簡潔的

文字概括十二章分別闡述了什么道理。

動詞,吃飯勤勉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

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學而》)

有道德的人

譯文

孔子說:“君子,飲食不求飽足,居住不求舒適,對工作勤勞

敏捷,說話要小心謹慎,到有道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這樣就可

以說是好學了。”

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重在排

第一條在物質條件上不追求安逸和享受除干擾

啟示:

敏君于子事為而學慎要于修言身養性、安貧樂道,克制物質享重在實

受的第二欲條望是,在不言斷行向上有做道事之敏人捷學、習說,話說謹話慎要謹慎,做踐鍛煉

事要勤勉。

就有道而正焉

重在虛

第三條是不斷向有道德的榜樣人物學習,心請教

及時匡正自身的行為

表假設,如果怎樣對待禮呢?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

何?”(《八佾》)

譯文

孔子說:“一個人如果沒有仁愛之心,會怎樣對待

禮呢?一個人如果沒有仁愛之心,會如何對待樂呢?”

孔子指出禮、樂的核心與根本是仁。沒有仁德的人,根本

談不上禮、樂的問題。

名詞作狀語,在早上、在晚上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里仁》)

知道、懂得真理

譯文

孔子說:“早晨得知真理,即使當晚死去,也沒有遺憾。”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里仁》)

“道”特指儒家的“仁義之道”。懂得

了仁義的道理,就應該用自己的一生去實踐

它,有時為了捍衛它,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

生命。這是孔子的道德價值觀,闡述了孔子

執著追求真理的精神,以及為追求真理而獻

身的犧牲精神。

明白,知曉,這里也可譯為“懂得”

子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里仁》)

譯文

孔子說:“君子懂得的是道義,小人懂得的是利益。”

孔子認為君子與小人在“義利觀”上應該有什么不同?

君子和小人不

同的價值追求從人的價值標準的角度出發,指出了

君子與小人在人生價值和追求上的不同,

“利”要服從“義”,要重義輕利。

在道義和利益的取舍上,君子更重視

道義,而小人更注重利益,運用對偶、對

比的手法,強調了對義和利不同的認識是

君子和小人的區別。

形容詞用作名詞,賢者,有賢德、有才華的人。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里仁》)

與......看齊方位名詞作狀語,在心里

譯文

孔子說:“見到賢人,就應該向他學習、看齊,見到不賢的

人,就應該反省自己有沒有與他相類似的錯誤。”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里仁》)

自我反省是道德修養的一種方法,“三人行,必有我

師焉,擇其善者而

孔子這里提供自我反省的參照就是外界從之,其不善者而

的賢人與不賢人。以他人為參照,經常改之”。

反省自己,可以去除心中的雜念,理性

地看待自己,快速地改掉自己的缺點,

完善自己的道德境界。

質樸、樸實華美、文采虛飾,浮夸

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

后君子。”(《雍也》)

文質兼備、配合適當的樣子

粗野、鄙俗

譯文

孔子說:“質樸(內容)勝過文采(形式),就會顯得粗野簡

陋;文采勝過質樸,就會顯得浮華虛夸。只有文采和質樸配合適當,

這樣才是君子。”

孔子這里說的“文”,指合乎禮的外在表現;“質”,指內在

的仁德。只有具備“仁”的內在品質,同時又合乎“禮”并表現出

來,方能成為“君子”。

“文”與“質”的關系,亦即“禮”與“仁”的關系。這一方

面體現了孔子所竭力推崇的“君子”之理想人格;另一方面反映了

孔子一以貫之的中庸思想,即不主張偏勝于文,亦不主張偏勝于質,

而主張不偏不倚。

讀書人志向遠大,意志堅強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

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泰伯》)

停止

譯文

曾子說:“有抱負的人不可以不胸懷寬廣,意志堅定,因為他肩

負著重大的使命(或責任),路途又很遙遠。把實現‘仁’的理想看

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嗎?直到死才停止,這不也是很遙遠嗎?”

士要以“仁”

為己任本章闡釋了士人要有責任擔當意識。

曾子認為,士人要有宏大的襟懷、剛

毅的品格,才能推己及人、救人救世,進

而兼濟天下。作為一個知識分子,要為國

家、為社會挑起重擔,走完未來的路。

“任重”要求責任感要強,不強就會在半

道支持不住;“道遠”要求意志要堅定,

不堅定就會在半途消沉下去,放棄追求。

堆土成山盛土的竹筐停下來

子曰:“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

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子罕》)

填平洼地即使

譯文

孔子說:“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這時停下來,

是我自己要停下來的。又好比填平洼地,即使只倒下一筐土,(這時)

繼續前進,是我自己要前進的。”

本章采用了什么論證方法?說明了什么道理?

孔子運用“堆土成山”與“填土平地”

這兩比喻,說明了功虧一簣與持之以恒的深

刻道理。“進,吾往也”是在提醒我們,是

否追求仁道、堅持不懈,主動權完全在自己

手里,個人的主觀努力決定自己的一生。

同“智”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子罕》)

……的人

譯文

孔子說:“有智慧的人不會被迷惑,有仁德的人不會憂愁,

勇敢的人無所畏懼。”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子罕》)

有智慧的人能將事理看的明白通透不會迷惑,因為知道大

小、輕重、緩急、本末,判斷力自然就強大;

仁德的人存公心去私欲,樂天知命,不患得患失,“敬人,

愛人”則“人恒敬之,人恒愛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則不會招人怨恨;“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則會招人

感激,人我關系處理得完善了,就不會憂慮;

真正的勇者在于內心強大,不存在懼怕之心,勇敢的人有

舍生的勇氣,所以不會畏懼。

約束自我,使言行歸復于先王之禮稱贊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

一旦條目,細則

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

“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

實踐,從事

不敏,請事斯語矣。”(《顏淵》)

譯文

顏淵問怎樣做才是仁。孔子說:“約束自己,一切都照著禮的要

求去做,這就是仁。一旦這樣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歸于仁了。實行

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難道還在于別人嗎?”顏淵說:“請問實行仁

的條目。”孔子說:“不合于禮的不要看,不合于禮的不要聽,不合

于禮的不要說,不合于禮的不要做。”顏淵說:“我雖然愚笨,也要

照您的這些話去做。”

①是克己復禮,即約束自我,使言行歸復于先王之禮。克己對內,

復禮對外,克己復禮就是通過人們的道德修養自覺地遵守禮,這

是儒家的最高理想,也是孔子的畢生追求。

②達成仁的境界要靠自身的努力,具體做法:不合于禮的事不看,

不合于禮的話不聽,不合于禮的話不說,不合于禮的事不做。不

看、不聽,就是要克制自己,不被禮崩樂壞的現實同化;不說、

不做,就是要用禮的準繩嚴格要求自己,起到榜樣示范作用。

一個字大概,表示推測、估計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

‘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衛靈公》)

寬恕

譯文

子貢問:“有什么話是可以終身奉行的嗎?”孔子(就回答)說:

“那就應該是“寬恕”了吧!自己不想要的,也不要強加給別人。”

①“恕”是推己及人的意思,具體來說,就是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是孔子仁愛思想

的一個重要方面。

②人活于世,要學會相互理解,要設身處地地看

待問題,而不是以自我為中心。只有多替別人

考慮,別人才會把你的事情放在心上。只有這

樣做了,人際關系才會和諧。

老師對學生的稱呼那激發人的感情

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

提高人際交往能力觀察政治的得失、風俗的盛衰

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

諷刺時政近

之名。”(《陽貨》)

譯文

孔子說:“同學們,為什么不學《詩經》呢?

學《詩經》可以激發熱情,可以觀察政治的得失、

風俗的盛衰,可以提高人際交往能力,可以諷刺時

政。近可以侍奉父母,遠可以侍奉君王,還可以多

知道些鳥獸草木的名字。”

興引譬連類、感發志意--激發人們的廣泛聯想,調

動內在情感。

觀觀風俗盛衰,考見得失--詩歌可以幫助讀者認識

風俗盛衰和政治得失。

群群相切磋,和而不流--詩可以幫助人們溝通感情,

切磋砥礪,提高修養。

怨怨刺上政--詩可以批評指責為政之失,抒發對苛

政的怨憤和譏刺之情。

安貧樂道,就有道而正(謹言慎行)理證

禮、樂以仁為基礎(重視仁德)理證

執著追求“道”(真理)理證

君子重義輕利對比

虛心學習(自我反省)對比

文質兼備,方為君子(表里如一)理證

“仁”為己任,要意志堅強(勇于擔當)理證

不半途而廢,持之以恒(鍥而不舍)喻證

智、仁、勇(完美人格)例證

克己復禮為仁(自我約束)理證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愛之心)例證

《詩》的社會功用(養德增智)例證

任務說明:校報副刊需要將十二章

內容分欄排版,分小組討論分欄的情況,

并闡釋理由。先小組討論方案,再全班

討論選出最佳方案。

《論語》十二章

君子人格(第4、5、6、7、9章)

君子之學(第1、3、8、12章)

君子與“仁”(第2、10章)

子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君子要重義輕利。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君子要自我反省。

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

君子要文質彬彬。

然后君子。”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

君子要任重道遠。

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君子要仁智勇兼備。

朗讀下面的章句,思考君子應該如何學?學什么?

(1)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可謂好學也已。”(《學而》

(3)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里仁》)

(8)子曰:“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

進,吾往也。”(《子罕》)

(12)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

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陽貨》)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安貧樂道,重精神

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輕物質,才是好學

可謂好學也已。”之道。

追求真理,執著勇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敢,不畏犧牲。

?子曰:“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持之以恒,進與退

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的關鍵在于自己是

簣,進,吾往也。”否繼續努力。

?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

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

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

?君子應學習《詩經》,這樣可以興、觀、

群、怨。

梳理《論語》中與“仁”相關的章句,并理解章句中“仁”“禮”

的內涵。

(2)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八佾》)

(10)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

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

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

斯語矣。”(《顏淵》)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禮樂要以仁為本,

而不仁,如樂何?”。重視仁心的培養。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

成為仁者需要克

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

己復禮。

由己,而由人乎哉?”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仁”“禮”和“君子”之

間有什么關系?

禮和仁的關系,簡單一點說就是,“禮”是“仁”的表現形式,

如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而“仁”

是“禮”的內在精神,不仁則談不上真正有禮,如子曰“人而不仁,

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如果說,“禮”是孔子思想的出

發點,那么,“仁”則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孔子的仁論是要靠君子

論來實現的,仁論必然要指向君子論。

任務說明:“孔子”的專題副刊有個

讀者欄目,需要征集當代讀者對《論語》

的看法。談談應該怎么看待《論語》,

其是否還有當代價值?

若使有中學程度的中國人,每人到六十

歲,都讀過《論語》四十遍到一百遍,那都

可成圣人之徒,那時的社會也會徹底變樣子。

因此,我認為,今天的中國讀書人,應負兩

大責任。一是自己讀《論語》,一是勸人讀

《論語》。

——(選自錢穆《怎樣讀<論語>》)

《論語》,更重要的是落實在自己身心上,這也是《論語》的

特點,不同于亞里士多德、柏拉圖的“哲學”。

——李澤厚

細讀《論語》,我們所要尋求的

乃是自我生命如何更好地在當下打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