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35DB35/T2005—2021甘薯瘟病綜合防治技術規程Codeofpracticeforintegratedcontrolofsweetpotatobacterialwilt2021-09-28發布2021-12-28實施福建省市場監督管理局發布I 1NY/T496肥料合理使用準則注:甘薯瘟病又稱甘薯瘟、薯瘟病,在甘薯苗期和成株期物防治為主,輔以安全、生態的化學防治措施,切斷種、土、水、肥4種病菌傳播源,控制或減輕甘薯宜選用近年來較耐甘薯瘟病的品種(見附錄B)進行種植,也可選用其它通過國家登記的2選用無病蟲傷痕、薯形符合品種特征,種薯質量應符合GB4406—1984種薯分級指標中二級良規定。種薯選擇按照GB7413要求的程序執行。在甘薯的出窖期、采苗期、生長期、收獲期進斷和調查,發現病薯、病苗、病蔓應及時按5.1.4的規定處理。宜在無病田塊選種留種,或者5.1.2.2苗床選擇5.1.4清潔田園發現病株后,應及時將病株和四周50cm范圍內的植株全部拔除,并在拔除植株的范圍3(資料性)A.1甘薯瘟病病原病原為茄科雷爾氏菌(Ralstoniasolanacearum),簡稱青枯菌,生長適宜溫度為27℃~34℃,主要,在20℃~40℃甘薯瘟病病菌都能繁殖,以27℃~32℃和相對濕度80%以上生長繁衍最快,危害也最重。甘薯瘟病傳播媒介很廣,通過病苗,病薯,帶菌土、肥料和月份至9月份的高溫高濕條件下是發病盛期。此期如遇降雨或臺風暴雨,常出現發病A.3感病癥狀A.3.1薯塊癥狀初侵染后病癥較輕,主要表現為薯塊內部維管束部分變褐色(見圖A.2a)]塊開始部分或全部腐爛(見圖A.2b)、A.2c]],并伴有惡臭、苦味。4A.3.2病苗癥狀A.3.3莖蔓癥狀薯拐和主莖基部維管束部分或全部漸變褐色腐爛,嚴重時可達薯蔓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