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二語文上學期期中考試作文訓練_第1頁
2024年高二語文上學期期中考試作文訓練_第2頁
2024年高二語文上學期期中考試作文訓練_第3頁
2024年高二語文上學期期中考試作文訓練_第4頁
2024年高二語文上學期期中考試作文訓練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一、閱讀下面材料,根據要求寫作。巴黎奧運會男子100米自由泳決賽,中國游泳隊的潘展樂以46秒40的成績破世界紀錄奪冠,澳大利亞知名游泳教練霍克卻質疑稱,這在人類能力范圍內不可能做到。對此,潘展樂淡定表示:“他還是把自己框住了。框是人設的,鼓勵和貶低我的話都能化作動力。好的框我會跳進去,不好的框我會打破它!”潘展樂的“框框”言論引發了你怎樣的聯想與思考?請寫一篇文章。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審題:這是一道引語式材料作文題。材料以潘展樂面對澳大利亞知名游泳教練霍克質疑時的一句答話作為切入點,引出寫作內容。作文立意關鍵就在于理解這句話。“他還是把自己框住了。框是人設的,鼓勵和貶低我的話都能化作動力。好的框我會跳進去,不好的框我會打破它!”這句話表達了不被他人設限、勇于突破的態度。考生可以圍繞“框框”,展開聯想和思考。生活當中我們遇到各種各樣的“框”。這些“框”可能是他人的質疑、傳統的觀念,也可能是自我的懷疑,他人的質疑。面對這些“框框”,我們應該敢于突破,敢于突圍。那么,我們該如何打破不好的“框”呢?首先,我們要堅定自己的信念。信念是人生的燈塔,它能為我們指引前進的方向。只有堅定信念,我們才能在面對困難和質疑時不輕易放棄。其次,我們要努力奮斗。奮斗是實現夢想的階梯,只有通過不斷地努力奮斗,我們才能突破自我設限,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再者,我們要保持積極的心態。積極的心態能讓我們在困境中看到希望,在挫折中找到前進的動力。最后,還需要我們有勇氣和決心。勇氣能讓我們敢于面對挑戰,決心能讓我們堅定不移地朝著目標前進。具體寫作時,考生可以簡單概述材料,提出觀點,人生的精彩在于不設限。接著,結合材料和潘展樂的事例,分析為什么不要給自己、給他人設置框框。然后舉例論證突破自我設限的重要性,如蘇炳添突破黃種人百米極限、鄧亞萍克服身材劣勢打出世界冠軍等等。并結合具體事例論述如何打破不好的“框”,包括堅定信念、努力奮斗、保持積極心態等。結尾,總結全文,強調突破“框框”的意義,鼓勵人們勇敢追求夢想。立意:1.突破“框框”,實現精彩。2.人生不設限。3.破“框”而行,成就非凡。例文:破“框”而行,成就非凡在巴黎奧運會的泳池中,潘展樂以破世界紀錄的成績奪冠,卻遭遇澳大利亞教練的質疑。然而,潘展樂的“框框”言論,如同一顆璀璨的明星,照亮了我們前行的道路。它告訴我們,人生不應被他人設限,要勇敢地打破那些不好的“框”,成就非凡的人生。突破自我設限,是成就非凡的關鍵。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無數的偉人都是在突破自我設限中走向成功的。牙買加飛人博爾特,曾經被認為不適合短跑,但他憑借著頑強的毅力和過人的天賦,一次次打破世界紀錄,成為了世界公認的短跑之王。中國飛人蘇炳添,在短跑領域長期被歐美選手壟斷的情況下,不被他人的質疑所束縛,不斷挑戰自我,最終以9秒83的成績打破亞洲紀錄,成為了第一個跑進奧運會男子百米決賽的黃種人。他們用實際行動告訴我們,只要敢于突破自我設限,就沒有什么是不可能的。敢于打破不好的“框”,成就非凡的人生。人生如一場漫長的旅程,在這旅途中,我們常常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框”。這些“框”可能是他人的質疑、傳統的觀念,也可能是自我的懷疑。然而,真正的勇者,不會被這些“框”束縛。在歷史的長河中,有多少人因為突破了傳統觀念的束縛而成就了非凡的人生。哥白尼敢于挑戰地心說,提出日心說,從而推動了天文學的革命;達爾文敢于質疑神創論,提出進化論,為生物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他們都是勇敢的破“框”者,他們不被傳統觀念所束縛,敢于追求真理,最終成就了偉大的事業。那么,我們該如何打破不好“框”呢?破“框”而行,需要我們有堅定的信念。信念是人生的燈塔,它能為我們指引前進的方向。當我們遇到困難和挫折時,信念能讓我們堅守初心,不被外界的干擾所動搖。破“框”而行,還需要我們有勇氣和決心。勇氣能讓我們敢于面對挑戰,決心能讓我們堅定不移地朝著目標前進。破“框”而行,更需要我們有不斷學習和創新的精神。只有不斷學習和創新,我們才能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適應時代的發展。“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在這個充滿機遇和挑戰的時代,讓我們像潘展樂一樣,勇敢地打破那些不好的“框”,突破自我設限,以堅定的信念、努力的奮斗和積極的心態,去追求我們的夢想,成就非凡的人生。二、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長征途中,紅軍將士爬雪山,過草地,不畏艱難,展現出對遠大理想的堅定執著;面對核壟斷,“兩彈一星”科學家數十年如一日以帳篷為家、與黃沙為伴,保障了人民群眾安全;建設年代,焦裕祿累倒在田間;脫貧攻堅,千千萬萬基層干部把心血灑在地頭;疫情面前,鐘南山、李蘭娟筑起健康長城……學習黨史的主要意義就是學史崇德,反觀當下,引領成長。大力弘揚紅色傳統、傳承紅色基因,鼓起邁進新征程、奮進新時代的精氣神。振華中學校團委舉行“傳承紅色基因,未來征途有我”的主題征文活動。請結合上述材料寫一篇文章,說說你的感受與思考。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審題:本題的材料可以分成兩個部分。第一部分列舉了不同的階段,面對不同的困難,偉大的中國人沒有退縮,克服了種種困難,取得了勝利。其中列舉了長征、面對核壟斷、建設年代、脫貧攻堅、面對疫情等。第二部分揭示了學習黨史的主要意義。從意義來看,關鍵在于“傳承紅色基因,鼓起邁進新征程、奮進新時代的精氣神”。寫作時,首先要概括出“紅色基因”是什么,這樣才能明確我們需要繼承什么、發揚什么。所謂“紅色基因”就是超越時空的革命前輩一以貫之的堅定執著與舍身為國,是以民族大義為重,心中裝著人民的美好情愫和高尚品德。本題的難點在于如何讓上述品德、精神播種到“我”的心里,指導“我”的未來,從而傳承好紅色基因,自覺擔起建設祖國未來的擔子。審任務:要想寫好作文,需要審清寫作任務情境,明確這是芮城中學校團委舉行的的一次主題征文活動,所寫內容要圍繞主題“傳承紅色基因,未來征途有我”,不可游離于主題之外,還應當寫出真情實感。立意:(1)榜樣在心中,勇邁新長征;(2)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精神血脈;(3)汲取革命力量,勇做有為青年;(4)心有所“承”,接續奮斗。例文賡續紅色基因再邁紅色征途無數仁人志士用生命讓紅色血液流淌,最終凝聚成華夏大地的熠熠星河。面對危難,不問年齡,只為家國。而欣逢盛世的你我,是否早已“覺醒”,心懷勇毅與擔當?賡續血脈,傳承紅色基因,吾輩青年應承先烈之明志,續今朝之長歌。賡續精神血脈,我們需要傳承紅色基因中那拼搏奮斗的勇毅豪情。艱難方顯勇毅,磨礪始得玉成。從“山下旌旗在望,山頭鼓角相聞”的井岡山瞭望,到“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的萬里長征,一篇篇可歌可泣的壯麗史詩,記錄下革命先輩不畏艱險的英雄氣概。惟勇毅,得功成。而這份勇毅豪情正為吾輩青年所需,實現夢想的征程中,布滿荊棘,我們需如革命前輩般矢志奮斗,越是艱險越向前,以個人之夢助力偉大中國夢的實現。賡續精神血脈,我們需要傳承紅色基因中那開拓進取的革新力量。他們是如春雷初動般驚醒整個時代的青年,以筆墨為刀劍,引領沒落的舊中國走向新生;是突破一切技術難關的創新思維,讓東方紅響徹云霄。當小崗破冰、深圳興濤,當海南弄潮、浦東逐浪,改革開放的浪潮里,涌動的是“敢叫日月換新天”的革新進取。如今,我們更應積淀過往的精神歷練,勇進取,敢創新,擎畫新夢的宏偉藍圖。賡續精神血脈,我們需要傳承紅色基因中那熱血丹心的家國情懷。赤心事上,憂國如家。那稚氣未脫便與侵略者斗智斗勇的孩童,那沖進槍林彈雨決一死戰的百萬雄師,那跨過鴨綠江、護得山海平的志愿軍戰士,那“清澈的愛,只為中國”的戍邊烈士……一個個鮮活的生命,一段段厚重的歷史,鐫刻進民族的脊梁,融匯進民族的骨血,詮釋著中華民族最真摯的拳拳愛國心、殷殷報國情。這紅色基因里的家國情懷源遠流長,流淌進每一個中國人的血液里。任何時刻,我們都應心懷家國,融入時代洪流,心系“大我”,當每一個“了不起”的你我都在揮灑熱血,赤誠報國,必將匯聚成偉大中國的磅礴偉力。從革命年代“甘將熱血沃中華”,到建設時期“地動山河鐵臂搖”,從改革開放“橫下一條心,勇敢往前走”,到新時代“幸福是屬于奮斗者的”,發展變遷的是紅色基因的時代詮釋,始終如一的是拼搏奮斗、開拓進取、憂國念家的精神內核。漫漫長路上,且看我輩賡續紅色基因,再邁紅色征途!三、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聞之,曰:“再①,斯可矣。”【注】①再:兩次。如何把握思與行的關系?請你品讀《論語》這則內容,結合閱讀經歷,對照現實的社會和人生,談談自己的思考和感悟。要求:自擬標題,自選角度,觀點明確;不得泄露個人信息;字數800以上。審題:這是一道任務驅動型作文題。材料出自《論語》。此則《論語》衍生的成語“三思后行”廣為流傳,但它并非完全符合孔子的真正主張。季文子是魯國的大夫。據記載,他一生謹慎,禍福利害算計得太過精明,他思慮越深,世故越深。孔夫子說“再,斯可矣”,是針對季文子的這一性格特點來進行點撥教導的,如果換成子路之類的學生,估計孔子就會改口。性格急躁、魯莽,那就謹記“三思而后行”;性格優柔寡斷,那就“再思則行”。引導語部分,要求考生品讀這則《論語》,思考“如何把握思與行”,也即讓考生在理解本則材料所傳遞的思想的基礎上,思考怎樣辯證處理“思”與“行”二者之間的辯證關系。審題時,我們要注意“三”和“再”之間的區別與聯系。“三”是多次,這里指的是多次的、反復的、無謂的、沒意義的、患得患失的思考,它帶來的結果是思而不行。“再”是兩次,不能理解成僅僅兩次,而應理解為點到為止、恰到好處的周密謹慎的思考,它帶來的結果是思定則行。生活中,面對很多問題,在行動之前,我們應該謹慎思考,但如果思而不行,缺少決斷,那么,就會陷入瞻前顧后、優柔寡斷的狀態,只能是裹足不前,不能成事。所以,一旦思考成熟,就應該立即行動,在行動中完善思考,隨時發現新問題,隨時解決新問題。這也就是孔子否定季文子的“三思”,建議他“再思”的原因。行文過程中,我們要先理清“思”和“行”二者之間的關系:先思后行,思定立行,行而有思。重點強調的應該是思定立行。然后,再結合具體情況、根據行動主體的特定性格,什么情況下、什么樣的人要“三思”,什么情況下、什么樣的人“再思”即可。此處要結合現實社會和自己的人生經歷來寫,把寫作引向思考如何在以后的生活中處理好思考和行動二者之間的關系,以讓自己的事業開展得更順利,讓自己的人生之路走的更穩健。立意:1.多思則多私,故不宜三思而行。2.思不在多,在于得法。3.思定則行。3.魯莽者多思,優柔者速行。例文:謹于思,果于行季文子,三思而后行,不可謂不謹,但孔子不贊成,為什么?思慮太多,過猶不及。世間事,繁雜且多變,怎么可能等到萬事周全才行動?所以說,事前思慮固不可少,但也要果于行動。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行事之前必須深思熟慮,憑一時意氣而草率行事,必然敗事。南宋年間的開禧北伐即是一例:韓侂胄為了立功,在沒有詳細分析敵情的情況下貿然進攻,最終失敗。本是愛國之壯舉,卻落得魯莽之惡名,可見,事前思慮,不得不謹。但是,也不能沉耽于思慮而裹足不前,毛主席曾說:“多少事,從來急;天地轉,光陰迫。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光陰如梭,形勢逼人,怎能妄想等到萬事俱備時再行動?想當初,日軍全面侵華,怎么應對?我們當然會思考,但是,當初的愛國志士更多地是果敢地去行動,在思考的同時行動,在行動中思考。所以我們看到川軍出征,百團大戰。我們可以有持久戰的戰略,但不能只持久地思考,不能怯懦于行動,畢竟戰爭不等人。耽于瞻前顧后者無非三個原因,一是懶惰,一是怯懦,一是私心重。勤奮、勇敢、無私的人從來是事前深思,思定則行。南宋小朝廷,天天把迎二圣、收失地掛在嘴上,但瞻前顧后,患得患失,不光茍且于江南不見行動,還無恥地打擊主戰派,什么原因?懶惰和怯懦兼而有之,更加上趙構還有貪戀皇位的私心。反觀新時代的奮斗者們,憑著勤奮、勇敢、無私的態度,既謹于思考,又果于行動,創造了一個又一個輝煌的成就。看我國的航天工程的工作者們,他們行前有思,有謀劃,有布局,每一步都謹慎推演;他們也果于行動,一個個“嫦娥”飛月,一個個“天宮”升天,從簡到繁,從無人到有人,不都是在行動中升起和改進的嗎?航天工程如此,大海勘探工程也是這樣,扶貧工程也是這樣。每一個龐大工程取得成功,都離不開“謹于思,果于行”。作為新時代的有擔當的青年,我們更應學會處理思與行的關系。面對自己的未來,我們要有人生規劃;面對自己的事業、祖國的發展大業,我們要有職業規劃。但是,我們不能只繪藍圖不行動,不然,就成了紙上談兵的懶惰者、怯懦者。所以,有了規劃,就去生活中踐行吧,讓實踐檢驗它,在實踐中調整它。思定則行,邊行邊思,我們才能事業有成,不負家國。因此,記住孔子的教導吧,“再,斯可矣”。謹于思,思而有度;果于行,勤行不怠。四、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作文。材料一: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老子材料二:2023年3月4日晚,“感動中國2022年度人物”頒獎盛典在北京舉行,北京冬奧會冠軍徐夢桃被評為“感動中國2022年度人物”。2022年,這位已過30歲的姑娘不滿足于27個世界冠軍的榮譽,征戰北京冬奧會。在決賽中,她敢于挑戰難度系數最高的動作,拿下了108.61的高分,收獲了職業生涯第一枚奧運會金牌。老子的名言和徐夢桃的事跡引發了你怎樣的感悟與思考?請結合個人思考,寫一篇文章,表達你的看法。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審題:這是一道引語類材料作文題。材料呈現關于知足與不知足的認識,材料一引用老子的話,強調知足的重要性,老子說的“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意思是知道滿足,就不會受到羞辱,知道節制就不會遇到危險。指的是人要知道滿足,面對名利富貴不貪,不過分企求,這是一種為人處世的智慧。材料二列舉徐夢桃在體育競技中不知足,不斷挑戰自我,刷新成績,體現的是不要滿足于現狀,不斷追求進步的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同樣值得肯定。知足是一種對現狀感到滿足的心態。它強調對已經擁有的物質財富、社會地位、生活狀態等方面的認可和接納。不知足是一種不滿足于現狀,渴望更多、更好的心態。這意味著總是在追求更高的目標。知足與知不足,并無優劣之分,要根據具體的情況來區分,對于物質、名利權位的追求,要懂得知足常樂,對于人生目標、科研攻堅、社會發展等要有不知足的干勁,不斷突破。寫作時要明確“知足”與“不知足”的著眼點,可圍繞“知足”與“不知足”來立意,也可側重于“知足”或“不知足”一方面來寫,行文的最佳立意是兩方面都要提到,并說明二者的辯證關系。行文構思上,先概括材料,由材料引出觀點,如:攜知足與不知足同行,人生方能行穩致遠。接下來從為什么的角度展開論述,一、于知足間安時處順,方得長久之道。唯有懂得知足,常懷一顆淡泊之心,才能得道長久,精神長存。二、于知不足間挑戰自我,展人生新華章。永遠不滿足,要敢于挑戰自己的極限,勇于突破自我。三、適時做出知足與知不足的選擇,才能成就更好的人生。物質上知足,才能給精神以空間;精神上知不足,才能開創更豐盈的人生。最后總結全文,提出希望。立意:1.知足求長久,知不足開新篇。2.不滿足于現狀,勇于追求進步。3.不驕不躁,積極進取。4.為人要知足,進取不止步。例文:知足以安身,知不足勇攀登老子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這提醒我們知足才可以長久安身。而已擁有27個世界冠軍榮譽的徐夢桃仍然不滿足,終收獲了第一枚奧運會金牌,這又展現了知不足的價值。可見,知足和知不足皆為人生之道,面對誘惑時,我們要能知足而止,安身以立命;身處順境時,我們又要能知不足敢突破,勇于攀登人生高峰。知足安身之本,貪婪則危如累卵。知足是面對誘惑無貪欲,不被欲望束縛。范蠡和文種同為越國功臣,都為越國的強大立下了汗馬功勞,勞苦而功高。然而,在登頂人生的最高峰后,兩人卻做出了不同的選擇。范蠡放棄封賞和高官,選擇隱姓埋名,成為富甲一方的陶朱公;文種自恃功高,不聽范蠡勸告,終為勾踐所不容而被賜死。由此我們可知:知足的人才可安身,貪婪的人終會受累。當今社會,物欲橫流,充滿了誘惑,如果我們執于貪念,必然深陷險境,只怕落得兩手空空。因此,摒棄貪念,懂得滿足,適可而止,才能更好地安身立命。知不足勇于打破現狀,敢挑戰創造新的奇跡。我們不能只是滿足于眼前,還要“知不足”地追尋遠方,敢于挑戰。知不足是如袁隆平院士一樣,不滿足水稻畝產500千克,設下更長遠的目標,要實現畝產700千克甚至800千克,要實現“雜交水稻覆蓋全球"的大夢想;知不足是如王召軍、王天明師徒一樣,不滿足于已獲得的世界最高獎項“嘉克杯”的榮耀,敢于自我突破,勇敢承擔艱難的焊接任務,大膽創新改進焊接技術,締造了焊接史上的新奇跡。“不滿是向上的車輪”,魯迅先生如是說。人只有不滿足于已經取得的成就和輝煌,才會突破舒適區,走出安逸圈,不斷向上追求,螺旋上升,才有可能創造一個又一個新的奇跡。知足并非囿于眼前,不思進取,而是不被貪欲控制,知道滿足;知不足并非好高騖遠,追求名利,而是不為現狀所囿,追尋更高遠的理想。正如季羨林先生曾言,“生活上要知足,學習上要知不足”,身為新時代青年的我們,要擦亮雙眼,不被欲望控制,做一個生活上的知足者;更要勇于突破自己,挑戰自我,成為精神上的知不足者。古有老子的知足常安警醒人心,今有徐夢桃的知不足創奇跡。我們既要有老子的清醒,以知足為利劍,斬斷貪婪的欲念,長久安身;又要有徐夢桃的奮發向上,以知不足為動力源,向著新的目標勇敢攀登,創造屬于自己的人生奇跡!五、閱讀下面材料,根據要求寫作。在中國傳統文化里,“美”與“崇高”是交融的。2500多年前,偉大思想家孔子發出感嘆:“盡美矣,又盡善也。”意思是說,真正的美不僅在于給人感官上的愉悅,更在于能讓人領會到崇高的力量。巍峨的山川、精湛的藝術,乃至高尚的人格無不體現這種交融與共生。上述材料給人以啟示。請整體把握材料寫一篇文章,體現新時代青年的思考與感悟。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審題:這是一道引語式材料作文題。在命題形式上跟2021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卷I卷大體一致,既有材料的引導,也有引導語的限制,給考生留下了較大的思維及寫作的空間。試題設計聚焦學科素養,堅持立德樹人導向,引導考生關注社會現實,樹立正確的審美取向及價值觀,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材料由三句話構成,第一句話是一則哲理性的觀點。指出在中國傳統文化里,“美”與“崇高”相互交融。第二句話,引用孔子的名言“盡美矣,又盡善也。印證以上觀點,為了降低學生理解的難度,對這句名言做了闡釋。真正的美不僅在于給人感官上的愉悅,更在于能讓人領會到崇高的力量。界定出“美”的兩個層次:一、帶給人感官上的愉悅;二讓人領會到崇高的力量。第三句話則是給了闡釋這種交融與共生關系的三個角度。一是從外在感官的角度來考察“美”與“崇高”的交融關系,巍峨的山川(崇高)帶來的壯美,強健的體魄(崇高)帶來的陽剛之美;二是從藝術的角度:精湛的藝術(比如豪放詞、宏大的交響樂)帶來的心靈的震撼;三是從道德的角度,家國情懷等帶來的內在的深層次的人格美。寫作引導語對學生寫作進行了提示與限制。“上述材料給人以啟示,請整體把握材料寫一篇文章”說明這是一則新材料作文,一定要整體把握材料內容及含義來審題立意,不能脫離開“美”與“崇高”兩者關系來立意,一定要寫出你對“美”與“崇高”兩者關系的哲理性思考,要有一定的深度。“體現新時代青年的思考”提示寫作者要以青年的視角,結合我們這個時代的使命看待兩者之間的交融與共生。要談到對這個關系的正確認識帶給青年個人及國家的影響,樹立一種正確的審美取向及價值觀。常規寫作要求部分,確定了材料的限制及常規的寫作要求。要求選好角度,引導學生考慮立意時哪些角度是好的角度。比如外在美與內在美的關系,外表的漂亮固然是美的,崇高的人格才更能襯托美。這無疑是最好的角度。談巍峨的山川(崇高)帶來的壯美、強健的體魄(崇高)帶來的陽剛之美、精湛的藝術(比如豪放詞、宏大的交響樂)帶來的心靈的震撼也是合適的角度。但如果談這些角度時,不能結合青年學生的成長來談,就不能上一檔文。立意:1.育人格之美,擔時代使命。2.外表固重要,道德美更甚。3.盡善才是至美。例文:美與崇高交融共生古之臻言映照現實,“盡善盡美”氣韻猶存。以前人廣博放眼量風物:冬奧賽場上領略競技帶來感官之美的時候,閃耀高尚光輝的包容博愛展現崇高之美的再度共生。作為美的新人,我認為:于美中滋養高尚人格,于崇高中領會青春之美,美與崇高相輔相成。。于美中滋養高尚人格,不是鏡花水月的空談,而是交融共生的實踐。真正的美并非表層感知的意會,而是直觸深層心靈、鑄就高尚人格的引擎。“美”與“崇高”之所以交融,是對人格塑造的交織;“美”與“崇高”之所以共生,則來自美育的滋養和實踐。君可見余秋雨杖行天下,以實聞灼見鍛造《文化苦旅》直擊心靈花園;君可見花滑選手羽生結弦于冰中作詩,身體力行譜寫花滑之美;君可見人大康瑜執念探尋心中真美,拋下城市優渥,撫慰大山詩意,終以崇高之美感化山川,滋養青年人格。于崇高領會青春之美,體驗交融共生。山川、藝術乃至高尚人格,無不蘊含崇高光輝。因為美與崇高的交融共生,在于教化人格、提升審美素質、鍛造高尚品質。美育之效,首要亦在人格。反觀當今“內卷”當道之社會,崇高與美的交融體驗被迅猛的信息時代呼嘯而過,仿佛知識與信息交融便可倚持現代社會之發展。由是山川褪色、由是藝術落灰、由是高尚決堤,只留下古人沉默嘆息。白巖松曾經說過,《感動中國》不是標榜名人,而是為人性筑起高墻,不至于過快潰敗。誠哉斯言,放眼如今“流量”誤讀真正之美、互聯網之冷漠無情牽動人格高墻,只有讓崇高與美之交融重煥活力、重返神壇,才能真正培育美的新人、鑄就美的時代。于美中滋養高尚人格,于崇高領會青春之美,為新時代青年擔當復興大任之要訣。真正之美,依托崇高人格,輻射社會效果,至今閃爍真理光輝。美育的重要性,于信息時代“娛樂至上”的風氣中愈顯重要。于國家,應引導社會尚美風氣、傳承傳統美學之尚美理念,發揮美育社會功能;于社會,理應凈化輿論環境,重視美育質量,調整育人方針,以美之教育樹美之新人;于青年,我們更應引領尚美風尚,提升審美素養,于社會奉獻中鍛造高尚人格,實現美與崇高交融共生。行如苔米微,覽物云夢澤。讓我們攜手共心,以美之崇高為刃,共創真美社會!六、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老子說“知(智)者不言,言者不知(智)”,而荀子卻說“與人善言,暖于布帛”;孔子說“(君子)敏于事而慎于言”,而魯迅身處風雨如磐的年代,卻慷慨激昂地說“青年人先可將中國變成一個有聲的中國:大膽地說話,勇敢地前行,忘掉一切利害,推開古人,將自己的真心話發表出來”。關于“說與不說”,古圣先賢們各持己見,身處新時代的青年,在“說與不說”之間,當作何權衡和選擇呢?上述材料引發了你哪些聯想或思考?請就此寫一篇文章。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審題:這是一道任務驅動型材料作文題。材料的討論話題是“說與不說”。材料先列舉了古今人物關于“說”的言論觀點,然后引出寫作的方向,那就是新時代青年關于“說與不說”當作怎樣的權衡和選擇。老子認為不言是智;而荀子認為要“與人善言”,就是要與人好好說話;孔子認為要慎言,也就是說在說話的時候要謹慎,該說的說,不該說的不能說,并且說的時候要注意尺度分寸等;魯迅的話引出“敢言”,并對“敢言”的意義進行了闡釋。“敢言”應多指言者不為私利,不謀私欲,不趨炎附勢,敢于秉持公心,說句公道話;言者有膽有謀不向聲背實,敢于挑戰權威,說句實話;言者深謀遠慮,真才實學,敢于任事擔當,說句驚醒世人的話。從材料中不難看出,有人認為不說,有人認為要說,有人認為要好好說,總之都是圍繞“說與不說”進行論述。由此,我們可以分析得出,一是當說則說,就如魯迅先生所說,我們青年人要敢說,看到不公不平要敢說,要敢于表達自己的觀點;要能夠說句公道話;要為大眾的利益去說等等。二是如何說,就如荀子所說要“善言”,說好話,會好好說話,說話要講究技巧和方法等。如果結合孔子所說的,那就是不要想說什么就說什么,尤其是在公眾場合或網絡上面,不要只為一己之私,先說為快,不顧后果或別人的感受,更不能歪曲事實,黑白顛倒等。總之,對“說與不說”表達自己的看法,“說”就要“敢言”,但也要“會說”,那就是“善言”。寫作時,可以借助名言引出觀點,也可以在對“善言”“敢言”的比較中明確自己的態度,如“我更欽佩‘魯迅們’的言語,言眾人不敢之言,言他人之不察之言,如刀如劍,似槍勝炮,揭開‘天靈’,啟人心智”;接著闡釋二者的概念,如“善言是為人處世靈巧的智慧,而敢言是遠見卓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