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齊齊哈爾市2021-2022學年度高一學年上學期期末考試卷(語文)試題一、現代文閱讀(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問題材料一:“天下觀”指的是某一文化或者某一人群對于世界構成的認知,這種對于世界構成的認知并不純粹是地理的,而是在相應的文化、政治和經濟等基礎上構建的對于世界政治、文化以及經濟秩序的地理認知。“疆域觀”指的是某一文化或者某一人群對其所應占有的空間范圍的認知,因此這里所用的“疆域觀”與現代的“國家”和“主權”等概念沒有關系。“天下觀”和“疆域觀”這兩個概念雖然存在差異,但有著內在的聯系,尤其是在“中國”古代。關于“中國”古代的“天下觀”,唐曉峰的《從混沌到秩序》的研究比較深入,現引用其中一些有關的結論。首先,“華夷”兩分的“天下觀”:“在周朝分封地域范圍的四周,全面逼近所謂的‘夷狄’之人。于是,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出現了華夏世界作為一個整體直接面對夷狄世界的局面。居于中央的華夏與居于四周的夷狄的關系遂成為‘天下’兩分的基本人文地理格局”;“需要注意到的是,華夷之限不是政治界限,更不是國界,也不是種族界限,而只是文化界限……”。然后,關于“華”“華夏”的空間范圍:“不知最早從什么時候開始,‘禹跡’成為華夏地域的表述名稱”;“禹之跡,就是大禹治理過的地方,是文明之區,有別于蠻夷之地。在人們用大禹的名義說明自己的地方時,已經包含了華夷兩分的意義,夷狄均在禹跡之外,而宣稱居于‘禹跡’之內,則成為華夏人地理認同的重要方式”;“《毛詩正義》:‘中國之文,與四方相對。’故知中國謂京師,四方謂諸夏。若以中國對四夷,則諸夏亦為中國”。如果上述認知正確的話,那么“中國”古代的“疆域觀”也就呼之而出了。在“華夷”兩分的“天下觀”下,雖然“華”占據了主導,但兩者結合才構成了“天下”,也即唐曉峰所說的“反而希望‘四海會同’‘夷狄遠服,聲教益廣’,也就是要與夷狄共天下”,由此顯而易見得出的結論就是另外一句在談及“中國”古代“疆域”時經常被提到的名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不過,由于對“夷”的輕視,因此“華”才是作為“天下主”的正統王朝的天子或者皇帝所應直接領有的,而“華”在地理空間上對應的就是“九州”,也即唐曉峰所述“在傳統中國人的世界觀中,王朝并非占據整個‘天下’,說皇帝坐‘天下’,這個‘天下’只是形容他天下獨尊的地位,并不是嚴格的地理語言。他們知道,在天的下面,除了中國王朝,還有不知邊際的蠻夷世界。只是對于這個蠻夷世界,中國士大夫不屑于理睬”。當然,“蠻夷”世界也是存在層次的,其中一些是與“華”在地理空間或者文化、經濟上有著直接接觸或者往來的,而另外一些則幾乎毫無往來,對于“華”來說只是道聽途說,甚至一無所知。由此形成的“天下”,也就有了包含甚至是想象中的全部“世界”的“大天下”,以及只是包括了有著直接往來或者有所了解的“蠻夷”的“小天下”,從現存的資料來看,后者是中國古代士大夫更為關注的。在這種“天下觀”之下,王朝所控制的地域空間必然要盡可能全面地包含“華”所在的“中國”和“九州”,而這也是王朝正統性的來源之一,也是王朝統治“天下”的“法理”基礎之一。當然,這并不是說王朝控制的土地也以此為限,畢竟在這種“天下觀”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王朝也可以通過各種方式對周圍的“夷”地加以直接或間接的管理,但這些并不是必須的。(摘編自成一農《古代“天下觀”與“疆域觀”的區別和聯系》)材料二:東亞大陸開闊的地理空間為中國古人提供了廣闊的視野,促使其思維呈現無限制的延伸,認為地無邊界。在“大一統”思想影響下,中國古代相應形成“王者無外”的政治觀念,而其所標榜的國際秩序,相應是以中國為中心的、沒有邊界的“天下秩序”。中國古代的中原王朝一直未將統治視野局限于“中國”,也就是目前我們所理解的中國本土,而是以中國本土為核心,觀照普天之下。比如《禮記?中庸》認為“至圣”,也就是圣明君主能夠將恩澤普及包括中原與邊疆的所有地區:“是以聲名洋溢乎中國,施及蠻貂。舟車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載,日月所照,霜露所隊,凡有血氣者,莫不尊親,故曰‘配天’。”相應,歷代中原王朝所定政權的名號,也非“國號”,而是“有天下之號”。目前所見,“天下”一詞最早見于《周書》:“用于天下,越王顯。”在“天下”觀念下,并無真正的國際秩序,異域政權通過各種形式,被巧妙地安排于中國主宰的“天下秩序”的不同序列,如果無法安排進來,那么就將其作為“荒”,選擇性地遺忘或放棄。(摘編自趙現海《中國古代的“天下秩序”與“差序疆域”》)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A.“天下觀”和“疆域觀”都屬認知問題,二者的不同在于分屬對世界構成和空間范圍的認知,這種聯系和差異在古代尤為突出。B.居于“禹跡”之內的人們宣稱,經過大禹治理的地方是文明之區,夷狄均在之外,這其中包含了華夷兩分的意義。C.《毛詩正義》中的相關記載說明“中國”“京師”“四方”“諸夏”等大略相當于“華”“華夏”的空間范圍。D.材料一中的“疆域觀”與現代的“國家”和“主權”等概念沒有關系,“中國”也不是現代意義上的“國”的概念。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古代的“天下觀”大致在周之后便有了世界是由“華”“夷”兩部分構成,并且“華”在其中占有絕對主導地位的觀念。B.依靠“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天下觀”,王朝可通過各種方式對一無所知的“蠻夷”世界進行直接或間接的管理。C.由于古代中國選擇性地遺忘或者放棄一些被稱作“荒”的異域政權,其所主宰的“天下秩序”并不算真正的國際秩序。D.材料一“王朝控制的土地不以此為限”的“天下觀”和材料二“以中國為中心”“沒有邊界”的“天下秩序”相通。3.根據材料內容,下列文獻不符合“王者無外”政治觀念的一項是()A.“華夏蠻貂,罔不率俾,恭天成命。”(《尚書》)B.“征者,上伐下也,敵國不相征也。”(《孟子》)C.“六合之內,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盡北戶。”(秦瑯現石刻)D.“方五千里,至于荒服……四海之內咸戴帝舜之功。”(《史記》)4.結合材料內容,簡要概括“中國”古代“疆域觀”的具體內容。【答案】1.D2.B3.B4.①認為“華夷”兩分構成“天下”,其中“華”占據了主導;②重“華”輕“夷”,對于“蠻夷”分層次關注或忽略。【解析】【1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文章有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這種聯系和差異在古代尤為突出”錯誤。依據“‘天下觀’和‘疆域觀’這兩個概念雖然存在差異,但有著內在的聯系,尤其是在‘中國’古代”可知,原文只說二者的內在聯系在“中國”古代比較突出;B.“居于‘禹跡’之內的人們宣稱……”錯誤。原文的表述是“禹之跡,就是大禹治理過的地方,是文明之區,有別于蠻夷之地。在人們用大禹的名義說明自己的地方時,已經包含了華夷兩分的意義,夷狄均在禹跡之外,而宣稱居于‘禹跡’之內,則成為華夏人地理認同的重要方式”,此處并非居于“禹跡”之內的人們宣稱的觀點;C.“‘中國’‘京師’‘四方’‘諸夏’等大略相當于‘華’‘華夏’的空間范圍”錯誤。原文的表述是“中國之文,與四方相對”“若以中國對四夷,則諸夏亦為中國”,可見“中國”“京師”“四方”“諸夏”不盡相同。故選D。【2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的能力。B.“王朝可通過各種方式對一無所知的‘蠻夷’世界進行直接或間接的管理”錯誤。原文的表述是“‘蠻夷’世界也是存在層次的,其中一些是與‘華’在地理空間或者文化、經濟上有著直接接觸或者往來的,而另外一些則幾乎毫無往來,對于‘華’來說只是道聽途說,甚至一無所知”,可見王朝無法對一無所知的“蠻夷”世界進行管理。故選B。【3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義的能力。依據材料二“中國古代相應形成‘王者無外’的政治觀念,而其所標榜的國際秩序相應是以中國為中心的、沒有邊界的天下秩序。中國古代的中原王朝一直未將統治視野局限于中國,也就是目前我們所理解的中國本土,而是以中國本土為核心,觀照普天之下”可知,“王者無外”含有君王“觀照普天之下”的意思。ACD均符合。B.“征者,上伐下也,敵國不相征也”的意思是所謂的征伐,是上級征伐下級,相對的諸侯國是不能相互征伐的。講的是諸侯之間的征戰,不符合君王“觀照普天之下”的意思。故選B。【4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依據材料一“那么‘中國’古代的‘疆域觀’也就呼之而出了。在‘華夷’兩分的‘天下觀’下,雖然‘華’占據了主導,但兩者結合才構成了‘天下’”可知,認為“華夷”兩分構成“天下”,其中“華”占據了主導。依據材料一“由于對‘夷’的輕視,因此‘華’才是作為‘天下主’的正統王朝的天子或者皇帝所應直接領有的,而‘華’在地理空間上對應的就是‘九州’”可知,在中國古代重“華”輕“夷”。根據材料一“他們知道,在天的下面,除了中國王朝,還有不知邊際的蠻夷世界。只是對于這個蠻夷世界,中國士大夫不屑于理睬”可知,“蠻夷世界”也是存在層次的,其中一些是與“華”在地理空間或者文化、經濟上有著直接接觸或者往來的,而另外一些則幾乎無往來,對于‘華’來說只是道聽途說,甚至一無所知”可知,在中國古代對于“蠻夷”分層次關注或忽略。(二)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題。樹碑李小慶福爺安靜地坐在村東頭的樹墩上,臉上的皺紋和樹墩那皴裂的樹皮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在夕陽的余暉里成了一尊雕像。樹墩的后頭便是一所學校。一所只有9個孩子的學校。福爺是這所學校的看門人,其實也沒啥可看的,除了一些缺胳膊斷腿的桌椅板凳,便是小李老師。再說那扇所謂的大門,就是福爺從山上砍來些碗口粗細的樹枝,用麻繩捆上,再找些廢舊的細鐵絲牢牢地擰住,隨意地靠在一人高的墻上,等孩子們放學走了,福爺就把這扇門立在門口,隔斷了學校與外界的通道。暮色在空寂的操場上不動聲色地彌漫著,只有福爺坐在樹墩上的身影逐漸地模糊在夕陽里。這所學校具體存在多少年,小李老師不知道,福爺也不知道,他說他就在這所學校念了幾年書。在這兒讀過書的還有福爺的兒子、孫子,當然也包括小李老師。沒事的時候,小李老師就喜歡坐在福爺的旁邊,聽福爺講發生在學校里的那些陳年舊事,包括小李老師在二年級的時候,因為不敢和老師報告去廁所而尿褲子的事。小李老師便哧哧地笑,他說他才不信福爺呢,二年級還尿褲子?鬼才信!來來來,還是下一盤棋堵堵您的信口開河!乒乒乓乓的棋子碰撞聲并沒有堵住福爺的嘴,福爺說你小時候蔫淘蔫淘的,你娘走得早,你爹一個人拉扯你們四個,顧上這個顧不上那個,村里哪家的飯你沒吃過?你學習好,愣是讓學校減免了你的學雜費!嘖嘖,加一起可好幾塊錢呢!為這,滿兒他娘還找到學校也要減免學費呢!哧!也不看看滿兒那成績!回回大鴨蛋!不嫌臊得慌!不過那時可真熱鬧啊!嘿,那個叫啊、鬧啊,大半個村子都能聽到……滿兒在外面掙了錢,把他娘接走了,再也沒回來……小李老師飛出了一個象,重重地鑿在福爺的車上。誰像你這個傻小子!念了大學,轉個圈又回這個山溝來!看你那點兒出息……為啥回來別人不曉得,福爺您不曉得?小李老師摩挲著棋子低聲說。我不曉得!福爺悶悶地回了一句,把臉扭向有些模糊的遠山,流動的夕陽把福爺斑駁的身影撲倒在破舊的棋盤上。小李老師知道,福爺又想起了五兒。小李老師也想五兒。五兒是山那邊的孤兒,每座山的那邊都有幾個娃來這所學校上課,那時小李老師還是人們嘴里的李三兒。五兒和李三兒一起長大,一起上學,一起走出大山。大學畢業后,五兒回到了村里,當上了村小學的老師,李三兒不解地看著五兒如花的笑靨說,好不容易走出來,見了世面,還要回到山溝溝?我要守著咱們的村子!也要守著這所學校!五兒指著書聲瑯瑯的教室說,好看的眼睛被風吹得瞇成了兩條縫,但是卻好像有兩束陽光落在她的眼睛里。李三兒不敢看五兒的眼睛,轉過身子,讓自己逃離那兩束陽光的捕捉,任五兒的身影在村頭站成了一棵樹。他回頭看了看越來越模糊的五兒,向她揮了揮手。停在路邊的小客車像一頭巨鯨,一口將他吞進去,然后噴出一股黑煙,搖頭擺尾地游進夕陽的光暈里。兩年后,李三兒回到了村里,他沒有看到五兒,也沒有看到學生,只看到頹敗的教室和在學校門口發呆的福爺。五兒呢?孩子們呢?五兒走了……福爺低著頭,垂下了眼瞼說,孩子們也都走了。當李三兒看到五兒的時候,那只是一張黑白照片,鑲嵌在一塊冰冷的石碑上,石碑立在學校后面一個孤零零的山坳里。那雨下得真大啊,水庫的堤壩都快垮了,長這么大歲數都沒看過發這么大的水!為了救落在水里的小四兒,她忘了自己不會游泳……福爺說,那個山坳里可以遮擋風雨,不會再讓五兒一個人去面對那么大的風雨了,我替她守著……小四兒是李三兒的弟弟。李三兒在五兒的碑前站成了一棵樹。他想起了他離開這個村子時,五兒是不是也這樣淚流滿面,那時候,五兒的心是不是有被碾軋的感覺?李三兒成了小李老師,把空無一人的教室變成了9個孩子的樂園,那是他翻山越嶺才找回來的學生。福爺安靜地坐在樹墩上,瞇著眼打盹兒。不知道什么時候,樹墩的四周冒出了一根根的枝條,嫩綠嫩綠的,隨著教室里瑯瑯的讀書聲歡快地搖擺著。站在講臺上,小李老師似乎能看到山坳里的五兒也在微笑著看他。夕陽的剪影里,有一個人。還有一塊碑。5.下列對本文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A.小說一開始點明學校簡陋的桌椅板凳和樹枝做成的大門,殘破之象并沒有看守的必要,暗示了福爺的存在有其獨特的價值。B.五兒說要守著村子時眼睛里的光,既是對教育的希望和情懷,也是對教育的堅守和執著同時包含對李三兒的埋怨和指責。C.五兒救落水的小四兒并不只是因為他是李三兒的弟弟,更出于她作為一名老師對孩子的生命安全擁有著的那份守護的責任。D.李三兒看到五兒葬在孤零零的山坳里,而福爺卻說那個山坳可以遮風擋雨,二人感覺不同是因為對五兒的情感出發點不同。6.下列對本文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A.文中“一起長大,一起上學,一起走岀大山”中“一起”的重復排比,暗示二人既是青梅竹馬的伙伴,也是志向相同的戀人。B.把小客車比作巨鯨吞掉李三兒的表述,在修辭中暗含感情色彩,既隱喻世俗社會觀念的強大,也流露出對李三兒做法的否定。C.福爺說小李傻、沒出息是明貶實褒,悶悶地回話“我不曉得”是正話反說,表現福爺對小李回來的贊許和對五兒逝去的痛惜。D.文章結尾樹墩四周冒出枝條隨著讀書聲搖擺,采用浪漫主義手法,象征著山區的學校教育得以延續并散發著活力的美好結局。7.小說題目“樹碑”具有多重意蘊,請結合文本內容簡要分析。【答案】5.B6.A7.①表層,與文中多次出現的樹或者碑的意象相呼應,比如“站成一棵樹”“山坳里五兒的墓碑”“福爺坐在樹墩上像個雕像”等;②深層,樹碑指守護學校一輩子的福爺:像雕像一樣坐在樹墩上看守大門,守護著山坳里五兒的墓碑;③樹碑也指小李老師和獻出生命的五兒堅守山村教育,其精神就像一座豐碑浩氣長存。【解析】【5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B.“對李三兒的埋怨和指責”錯誤。依據前文“李三兒不解地看著五兒如花的笑靨說”可知,五兒笑靨如花的與我對話,說明并沒有對李三兒的埋怨和指責。故選B。6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鑒賞文章內容及藝術特色的能力。A.“志向相同的戀人”錯誤。依據“好不容易走出來,見了世面,還要回到山溝溝?”“我要守著咱們的村子!也要守著這所學校!”可知,二人最開始志向并不一致。故選A。【7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標題含義的能力。結合“福爺安靜地坐在村東頭的樹墩上,臉上的皺紋和樹墩那皴裂的樹皮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在夕陽的余暉里成了一尊雕像”“任五兒的身影在村頭站成了一棵樹”“當李三兒看到五兒的時候,那只是一張黑白照片,鑲嵌在一塊冰冷的石碑上,石碑立在學校后面一個孤零零的山坳里”可知,“樹碑”首先指的是文中這些具體的意象。結合“我要守著咱們的村子!也要守著這所學校”“為了救落在水里的小四兒,她忘了自己不會游泳……福爺說,那個山坳里可以遮擋風雨,不會再讓五兒一個人去面對那么大的風雨了”“李三兒成了小李老師,把空無一人的教室變成了9個孩子的樂園,那是他翻山越嶺才找回來的學生”可知,“樹碑”指小李老師與五兒那般的堅守山村教育的精神。結合“暮色在空寂的操場上不動聲色地彌漫著,只有福爺坐在樹墩上的身影逐漸地模糊在夕陽里”“福爺說,那個山坳里可以遮擋風雨,不會再讓五兒一個人去面對那么大的風雨了,我替她守著”“福爺安靜地坐在樹墩上,瞇著眼打盹兒。不知道什么時候,樹墩的四周冒出了一根根的枝條,嫩綠嫩綠的,隨著教室里瑯瑯的讀書聲歡快地搖擺著”可知,“樹碑”也指如福爺般一生堅守著家鄉,堅守著家鄉孩子的奉獻精神。二、古詩文閱讀(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題。宋子貞,字周臣,潞州長子人。性敏悟好學,工詞賦。弱冠,領薦書試禮部,有名于時。金末潞州亂宋將彭義斌守大名辟為安撫司計議官義斌歿子貞率眾歸東平行臺嚴實實素聞其名用為詳議官兼提舉學校先是,實每令人請事于朝,托近侍奏決,不經中書,因與丞相耶律楚材有違言。子貞至,勸實致禮丞相,通殷勤,凡奏請,必先咨稟。丞相喜,自是交歡無間,實因此益委信子貞。太宗四年,實戍黃陵,金人悉力來攻。與戰不利,敵勞頗張,曹、濮以南皆震。有自敵中逃歸者,言金兵且大至,人情洶懼。子貞請于實,斬揚言者首以令諸城,境內乃安。汴梁既下,饑民北徙,餓殍盈道,子貞多方賑救,全活者萬余人。金士之流寓者,悉引見周給,且薦用之。拔名儒張特立、劉肅、李昶等于羈旅,與之同列。四方之士聞風而至,故東平一時人材多于他鎮。歲己未,世祖南伐,召子貞至濮州,問以方略。對曰:“本朝威武有余,仁德未洽。所以拒命者,特畏死爾,若投降者不殺,脅從者勿治,則宋之郡邑,可傳檄而定也。”世祖善其言。中統元年,授益都路宣撫使。未幾,入覲,拜右三部尚書。時新立省部,典章制度,多子貞裁定。李璮叛,據濟南,詔子貞參議軍前行中書省事。子貞單騎至濟南,觀璮形勢,因說丞相史天澤曰:“璮擁眾東來,坐守孤城。宜增筑外城,防其奔突,彼糧盡援絕,不攻自破矣。”議與天澤合,遂擒璮。又請建國學教胄子,敕州郡提學課試諸生,三年一貢舉。有旨命中書次第施行之。帝頗悔用子貞晚。三年十一月,懇辭,乃得請。特敕中書,凡有大事,即其家訪問。子貞私居,每聞朝廷事不便,必封疏上奏,愛君憂國,不以進退異其心。卒年八十一。選自《元史?宋子貞傳》8.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A.金末/潞州亂/宋將彭義斌守大名辟/為安撫司計議官/義斌歿/子貞率眾歸東平行臺嚴實/實素聞其名/用為詳議官/兼提舉學校B.金末/潞州亂/宋將彭義斌守大名/辟為安撫司計議官/義斌歿/子貞率眾歸東平行臺嚴實/實素聞其名/用為詳議官/兼提舉學校C.金末/潞州亂/宋將彭義斌守大名辟/為安撫司計議官/義斌歿/子貞率眾歸東平行臺嚴實/實素聞其名/用為詳議官兼/提舉學校D.金末/潞州亂/宋將彭義斌守大名/辟為安撫司計議官/義斌歿/子貞率眾歸東平行臺嚴實/實素聞其名/用為詳議官兼/提舉學校9.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弱冠,古時男子20歲行冠禮以示成年,但體猶未壯故稱"弱",不能用于女子。B.禮部,官署名,六部之一,掌管國家典章祭祀、學校科舉、官員任免等事。C.諸生,古代經考試錄取而進入中央、府、州、縣各級學校,包括太學學習的生員。D.貢舉,古時地方官府薦舉人才有鄉里選舉諸侯貢士之制,明、清則泛指科舉制度。10.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宋子貞才華卓著,且為官有道。他悟性極高,擅長詞賦,并且在做僚屬時規勸長官合理處理好與同僚關系,并贏得雙方喜歡。B.宋子貞殺伐決斷,能恩威并行。面對惑亂軍心的逃歸士兵,果斷斬殺來安民心,而投降者卻可以從寬處理以彰顯仁德。C.宋子貞精通典章,也重視教育。在省部初建的時候裁決制定制度,后來又奏請建立學校來教育貴族子弟,規定考試和舉薦制度。D.宋子貞洞察形勢,有軍事才能。在征討李璮叛亂時,他單獨出行觀察形勢,進言的建議和宰相的想法不謀而合,最終擒獲李璮。11.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饑民北徙,餓殍盈道,子貞多方賑救,全活者萬余人。(2)每聞朝廷事不便,必封疏上奏,愛君憂國,不以進退異其心。【答案】8.B9.B10.A11.(1)饑民向北遷移,餓死的人充滿道路,子貞多方救濟,使保全活下來的人有一萬多。(2)子貞每當聽說朝廷遇到麻煩的事情,必定密封奏章上書朝廷,愛君憂國,并不因為在職或退職而改變內心。【解析】【8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金末,潞州叛亂,宋將彭義斌防守大名,征召宋子貞做安撫司計議官。彭義斌去世,宋子貞率領屬下歸附東平行臺嚴實。嚴實一向聽聞他的名聲,任命他做詳議官,兼任提舉學校。“大名”是“守”的賓語,“辟”是動詞“征召”,應與“安撫司計議官”的官職搭配,所以在“辟”前斷句,排除AC。“兼”是動詞“兼任”與“提舉”官職之間不能斷開,排除D。故選B。【9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古代文化常識的掌握能力。B.“禮部……掌管……官員任免等事”錯誤,官員任免不屬禮部。古代文官的任免由“吏部”掌管,低級武官是由專門的機構負責的,高級武官的任免歸皇帝。
故選B。【10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A.“并贏得雙方喜歡”錯,原文說“丞相喜,自是交歡無間”是指嚴實和丞相關系交好,而沒說宋子貞被丞相喜歡。故選A。【11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能力。得分點:(1)“徙”,遷移;“餓殍”,餓死的人;“全”,保全。(2)“不便”,不順、遇到麻煩的事情;“以”,因為;“異”,改變、使……不同。參考譯文:宋子貞字周臣,是潞州長子人。他生性聰明好學,擅長填詞作賦。二十歲受舉薦參加禮部會試,在當時都很有名。金末,潞州叛亂,宋將彭義斌防守大名,征召宋子貞做安撫司計議官。彭義斌去世,宋子貞率領屬下歸附東平行臺嚴實。嚴實一向聽聞他的名聲,任命他做詳議官,兼任提舉學校。這之前,嚴實每次命人向朝中奏請事情,總是托近侍奏請皇上,不經過中書,因此與丞相耶律楚材關系不和。宋子貞到了以后,勸說嚴實向丞相表示禮節,通友好之意,凡是奏請,一定先向丞相咨詢稟告。丞相非常高興,從此與嚴實交好親密無間,嚴實因此更加倚重信任子貞。太宗四年,嚴實戍守黃陵,金人全力來攻。元軍與他們交戰不利,敵人的氣勢高漲,曹州、濮州以南各城都非常恐懼。有從敵人陣前逃回來的人,說金兵將大規模到了,人心惶惶。子貞向嚴實請求,斬揚言者的頭以命令各城,境內才安定下來。汴州、梁州已經攻下,饑民向北遷移,餓死的人充滿道路,子貞多方救濟,活下來的人有一萬多。金流落他鄉的有才能的人,全部引見周濟,并且推薦任用。提拔名儒張特立、劉肅、李昶等人于羈旅之中,與他同朝做官。四面八方有才能的人聞風而至,所以東平人才一時之間多于別的鎮。己未年,元世祖往南進兵,征召子貞到濮州,向他咨詢進軍方略。子貞回答說:“本朝軍威有余,仁德未能廣泛施與。百姓之所以抵抗,只是因為怕死。如果對投降的人不殺,對脅從的人不問罪,那么一紙檄文傳下去,宋的郡縣就可以平定。”世祖認為他的話很對。中統元年,授予宋子貞益都路宣撫使一職。不久,宋子貞入朝覲見皇上,被封為右三部尚書。當時,各省部剛剛建立,典章制度大多由子貞裁決制定。李璮反叛,占據濟南,朝廷下詔讓子貞參議軍前行中書省事。宋子貞單人獨騎到濟南,考察李璮那邊的情況,于是勸說丞相史天澤:“李璮傭兵自東而來,坐守濟南孤城。應該增筑外墻,防他突圍。一旦他彈盡援絕,濟南城就不攻自破了。”這一提議與史天澤的想法不謀而合,后來李璮果然被擒。宋子貞又奏請建立國學來教育貴族子弟,令州郡提學對諸生進行測試,三年一次向朝廷舉薦人才。這些建議朝廷下旨命令中書省一一施行。世祖很后悔重用子貞太晚。至元三年十一月,宋子貞懇求辭官,于是得到批準。世祖特意命令中書省,凡有重大事情,就到子貞家中咨詢。每當聽說朝廷遇到麻煩的事情,宋子貞必定密封奏章上書朝廷,愛君憂國,并不因為在職或退職而改變內心。宋子貞去世時八十一歲。(二)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張谷田舍儲光羲縣官清縣儉,深谷有人家。一徑入寒竹,小橋穿野花。碓喧春澗滿,梯倚綠桑斜。自說年來稔,前村酒可賒。【注】①縣官:陪作者巡視的縣令。②碓(duì):用來舂米谷的器具。12.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首聯點出作者要拜訪的人家乃居于深谷之中,引出了下文對山村田園風光的描繪。B.頷聯“入”字用得極妙,賦予了“徑”靈動的生命力。仿佛這條小徑受到這茂林修竹的吸引,想要進到它的最深處。C.頸聯描寫在春水流淌的山澗之中,石碓不停轉動,一架架木梯子斜靠在桑樹旁邊,農民們忙碌的勞動生活讓作者寫得繪聲繪色,引人入勝。D.尾聯詩人由衷感嘆今年一定是個豐收年,而聽說前邊的村子,買酒還可以賒賬,可見此處民風的古樸。13.本詩生動再現了作者理想之中的田園生活,可以看作儲光羲版本的《桃花源記》,請結合本文分析,這樣的理想生活具備什么條件?【答案】12.D13.①地點偏僻,遠離塵囂。人家居于深谷之中,通往田舍唯有一條小徑。
②風景宜人,美景如雨。這里翠竹掩映,小橋流水,野花爛漫,有著生機勃勃的天然野趣。
③自給自足,豐衣足食。石礁轉動,用水力舂米;栽桑養蠶,發展農業。
④民風淳樸,平和安樂。村民高興而滿足地述說收成,前邊村子買酒可以賒賬,可見民風淳樸,安樂。
⑤為政者清廉、儉樸。首句交代縣官清儉,正因為為政一方的縣官清廉、儉樸,才可能出現淳樸安樂、自足自樂的農村生活。【解析】【分析】【12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內容的理解和賞析的能力。D.“尾聯詩人由衷感嘆今年一定是個豐收年”錯誤。本聯應該是“村民們”高興而滿足地述說著這一年來的收成,還告訴詩人,前邊的村子買酒還可以賒賬,所以不是作者感嘆。故選D。【13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內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地點偏僻,遠離塵囂。縣官清廉且節儉,深谷中住著人家。一條小路蜿蜒進入清寒的竹林,一座小橋從開得絢爛的野花中穿過。人家居于深谷之中,通往田舍唯有一條小徑。風景宜人,美景如雨。詩人穿過青翠竹林掩映的小徑,走過小橋,邊走邊觀賞清澗兩岸盛開的野花。春水漲滿了山澗,嘩嘩地流淌著;設在溪岸上的水碓,不停地轉動、起落,發出渲鬧的聲音。這里翠竹掩映,小橋流水,野花爛漫,有著生機勃勃的天然野趣。自給自足,豐衣足食。在詩人聽來,仿佛是唱著一首五谷豐登的歌。接著,詩人步入桑樹林。一架架木梯子斜靠在桑樹旁邊。農民們正忙碌著采摘桑葉。采桑要用梯子,足以說明桑樹的豐茂,葉子的肥碩,也預示蠶繭的豐收。石礁轉動,用水力舂米;栽桑養蠶,發展農業。民風淳樸,平和安樂。結尾兩句,是田舍主人對詩人的談話。他告訴來訪的客人:近年來這里的收成不錯。在前面的村子里,買酒還可以賒欠呢。這兩句以農民自己的語言,描寫他們以辛勤勞動換來的豐足生活。語言樸素而有情趣,形象而逼真地表現了農民的口吻和心理。村民高興而滿足地述說收成,前邊村子,買酒可以賒賬,可見民風淳樸,安樂。為政者清廉、儉樸。詩人在一個春日里,去拜訪深山谷中的農家。首句“縣官清且儉”,指出了這個縣的長官清廉正直、節儉愛民。正因為為政一方的縣官清廉、儉樸,才可能出現淳樸安樂、自足自樂的農村生活。三、默寫題14.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蘇軾在《赤壁賦》中描述自己吟誦《詩經·陳風·月出》中詩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杜甫的《登高》中,道出郁積詩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國運之恨,無限悲涼難以排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李煜的《虞美人》一詞中用比喻、夸張、設問的手法寫出愁思的多、深、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這與李白的“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有異曲同工之妙。【答案】①.月出于東山之上②.徘徊于斗牛之間③.艱難苦恨繁霜鬢④.潦倒新停濁酒杯⑤.問君能有幾多愁⑥.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解析】【詳解】本題考查學生默寫常見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錯字:徘、徊、繁、鬢、潦、濁、恰。四、語言表達(一)課內基礎知識15.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詞類活用情況與例句中加粗詞的詞類活用情況相同的一項()例句:順流而東也A.西望夏口,東望武昌 B.方其破荊州,下江陵C.其曲中規 D.崖限當道者【答案】B【解析】【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實詞中的詞類活用現象的理解能力。例句:“順流而東也”翻譯為:順著長江的流水向東進軍。“東”,向東進軍,名詞活用作動詞。A.“西望夏口,東望武昌”翻譯為:向西眺望夏口,向東眺望武昌。“東”,向東,名詞活用作狀語。B.“方其破荊州,下江陵”翻譯為:當他攻破荊州,攻占江陵。“下”,攻占,名詞活用作動詞。C.“其曲中規”翻譯為:它彎曲的弧度符合圓規畫的圓圈。“曲”,由形容詞活用作名詞。D.“崖限當道者”翻譯為:擋在路上的像門檻一樣的山崖。“限”,像門檻一樣,名詞活用作狀語。故選B。16.下列語句中都含有通假字的一組是()①一尊還酹江月②蟹六跪而二螯③其級七千有余④生石罅,皆平頂⑤多平方,少圜⑥浩浩乎如馮虛御風⑦釃酒臨江,橫槊賦詩⑧如怨如慕,如泣如訴A.①③⑤⑥ B.①②④⑤C.②③⑤⑦ D.②④⑤⑦【答案】A【解析】【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詞語中的通假字現象的理解能力。本題,①“尊”通“樽”,酒杯。③“有”通“又”,用來連接整數和零數。⑤“圜”通“圓”,圓形的,指山石。⑥“馮”通“憑”,乘。①③⑤⑥故選A。17.下列句子中與其他三句句式不相同的一項是()A.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B.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C.徘徊于斗牛之間D.寄蜉蝣于天地【答案】B【解析】【分析】【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A.狀語后置句,“于江渚之上”為后置地點狀語。B.判斷句,“此……者”表判斷;被動句,“于”表被動。C.狀語后置句,“于斗牛之間”為后置狀語。D.狀語后置句,“于天地”為后置狀語。故選B。(二)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其實你在很久以前并不喜歡牡丹。因為它總被人作為富貴的典型______。后來你目睹了一次牡丹的落花,你相信所有的人都會為之感動:一陣清風徐來,嬌艷鮮嫩的盛期牡丹忽然整朵整朵地墜落,鋪散一地絢麗的花瓣。()。牡丹沒有花謝花敗之時,要么爍于枝頭,要么歸于泥土,它跨越委頓和衰老,由青春而死亡,由美麗而消遁。即使它美麗卻不吝惜生命,雖然告別也要最后一次留給人驚心動魄的體味。所以在這陰冷的四月里,奇跡不會發生。任憑游人掃興和詛咒,牡丹依然______。它不茍且不俯就不妥協不媚俗,它遵循自己的花期自己的規律,它有權利為自己選擇每年一度的盛大節日。它為什么不拒絕寒冷?!天南海北的看花人,依然______地涌入洛陽城。人們不會因牡丹的拒絕而拒絕它的美。如果它再被貶謫十次,也許它就會繁衍出十個洛陽牡丹城。于是你在無言的遺憾中感悟到,富貴與高貴只是一字之差。同人一樣,花兒也是有靈性、有品位之高低的。品位這東西為氣為魂為筋骨為神韻只可意會。你嘆服牡丹______之姿,方知“品位”是多么容易被世人忽略或漠視的美。18.依次填入文中橫線上的詞語,全都恰當的一項是()A.膜拜安之若素絡繹不絕卓爾不群 B.崇拜我行我素川流不息卓爾不群C.膜拜我行我素絡繹不絕出類拔萃 D.崇拜安之若素川流不息出類拔萃19.下列填入文中括號內的語句,銜接最恰當的一項是()A.如同一只被奉上祭壇的大鳥脫落的羽毛,低吟著壯烈的悲歌離去,那花瓣落地時依然鮮艷奪目B.如同低吟著壯烈的悲歌離去,一只被奉上祭壇的大鳥脫落的羽毛,那花瓣落地時依然鮮艷奪目C.那花瓣落地時依然鮮艷奪目,如同一只被奉上祭壇的大鳥脫落的羽毛,低吟著壯烈的悲歌離去D.那花瓣落地時依然鮮艷奪目,,如同一只被奉上祭壇脫落羽毛的大鳥,低吟著壯烈的悲歌離去20.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有語病,下列修改最恰當的一項是()A.它即使美麗卻不吝惜生命,雖然告別也要最后一次留給人驚心動魄的體味。B.它雖然美麗卻不吝惜生命,即使告別也要留給人最后一次驚心動魄的體味。C.雖然它美麗卻不吝惜生命,即使告別也要留給人最后一次驚心動魄的體味。D.它雖然美麗卻不吝惜生命,即使告別也要留給人驚心動魄的最后一次體味。【答案】18.A19.C20.B【解析】【分析】【18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正確使用詞語(包括熟語)的能力。第一空,崇拜:尊敬、欽佩。膜拜:跪在地上舉兩手虔誠地行禮,是一種極端的恭敬或畏服,程度更深。此處語境是指它總被人作為富貴的典型跪在地上舉兩手虔誠地行禮,所以選“膜拜”。第二空,安之若素:(遇到不順利的情況或反常現象)像平常一樣對待,毫不在意。我行我行:不管別人怎么說,我還是照我本來的一套去做。結合前句“任憑游人掃興和詛咒”,本空強調牡丹像平常一樣對待,毫不在意,故選“安之若素”。第三空,絡繹不絕:指到某個地方的人、車馬等不斷。川流不息:(行人、車馬等)像水流一樣連續不斷。“絡繹不絕”指到同一個目的地,文中為“涌入洛陽城”,有明確的目的地,故選“絡繹不絕”。第四空,卓爾不群:不群,與眾人不一樣。指優秀卓越,超出常人。出類拔萃主:超出同類。“卓爾不群”強調與眾人不一樣,“出類拔萃”強調在同類中優秀,語境表述的是牡丹的品位(之姿)與其他花不一樣,應選“卓爾不群”。故選A。【19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之連貫的能力。緊承前文先說花瓣,排除A、B項;比喻句中本體是花瓣,喻體是羽毛,花朵離開枝頭像羽毛從大鳥身上脫落。根據本體喻體相似性,排除D項。故選C。【20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畫線句子的語病有:一是關聯詞語位置不當,主語相同,“它”在關聯詞語前;二是不合邏輯,“即使”表假設,“雖然”表事實,牡丹花美麗是事實,最后一次告別是假設,“雖然”和“即使”位置互換;三是語序不當,定語排列時,表示數量的定語放在形容詞類定語之前,“最后一次”放在“驚心動魄”前。故選B。(三)閱讀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題。葉挺紀念館位于廣東省惠州市惠陽區,剛剛完成數字化展升級,展廳融合動態影像、三維數據采集和展示、雷達感應、互動觸控、光影油墨等多種技術,打造由“無實物、場景化、重交互”的參觀模式,引領人們()地回顧葉挺波瀾壯闊、鐵骨錚錚的一生。葉挺原名葉為詢,廣東惠州農家(),啟蒙老師陳敬如為其取名“葉挺”,意為“人要上行、葉要上挺”,有挺身而出、拯救中華之()。1917年,他在《新青年》上發表長信,抒發“振污世,起衰弱”之志。1924年,葉挺前往蘇聯學習,同年10月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25年回國后,葉挺任國民革命軍第四軍參謀處長,后改任獨立團團長,參加北伐戰爭。他帶領獨立團進攸縣、打醴陵、克平江、奪汀泗、取咸寧、占賀勝、陷武昌,戰無不勝,攻無不克,“鐵軍”威名由此遠播,“北伐名將”享譽中外。革命危急關頭,1927年8月,南昌起義號角吹響,葉挺任前敵總指揮;同年12月,參與領導廣州起義,成為首位工農紅軍總司令。起義失敗后,他漂泊海外。1937年抗戰全面爆發,中華民族生死存亡之際,黨中央作出指示,葉挺親自領導和組建新四軍馳騁大江南北,再展“鐵軍”雄風。葉挺將軍紀念園內,策馬奮戰、鐵骨錚錚的將軍雕像靜靜矗立,守望著祖國大好河山;鏗鏘有力的入黨宣誓、()的家書朗誦、滿腔熱血的青春歌詠常常縈回于此。21.依次填入文中括號內的詞語,全都恰當的一項是()A.如臨其境出身期冀飽含深情B.身臨其境出生含義飽含深情C.如臨其境出生期冀聲情并茂D.身臨其境出身含義聲情并茂22.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有語病,下列修改最恰當的一項是()A.1937年抗戰全面爆發,中華民族生死存亡之際,根據黨的指示,葉挺親自領導和組建新四軍馳騁大江南北,再展“鐵軍”雄風。B.1937年抗戰全面爆發,中華民族生死存亡之際,黨中央作出指示,葉挺親自組建和領導新四軍馳騁大江南北,再展“鐵軍”雄風。C.1937年抗戰全面爆發,中華民族生死存亡之際,根據黨的指示,葉挺親自組建和領導新四軍馳騁大江南北,再展“鐵軍”雄風。D.1937年抗戰全面爆發,中華民族面臨生死存亡之際,根據黨的指示,由葉挺親自組建和領導新四軍馳騁大江南北,再展“鐵軍”雄風。23.文中畫橫線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辭手法?請簡要分析其構成和表達效果。【答案】21.A22.C23.擬人。此處將葉挺雕像比作人,栩栩如生地寫出了葉挺將軍雕像像葉挺將軍本人一樣至死不忘守望祖國河山的愛國精神和忠貞情感。【解析】【分析】【21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正確使用近義詞語(包括成語)的能力。第一空,“如臨其境”意思是好像自己親身經歷這個環境或比喻自己好像親自參加了一件事;“身臨其境”是親身到過某個地方。語境中說的是展廳的參觀模式引領人們回顧,應該用“如臨其境”。第二空,“出身”是家庭經濟基礎所奠定的身份,“出生”是指胎兒從母體中生出來;括號前的語境是“廣東惠州農家”,應選與之對應的“出身”。第三空,“期冀”意為“期望”,“含義”指(詞句等)所包含的意義,語境中要表達的是啟蒙老師為他取名,寄予美好期望,應選與之相對應的“期冀”。“第四空,“飽含深情”是指心中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棉花種植農業氣象服務研究考核試卷
- 紡織機械的智能生產流程考核試卷
- 電子產品銷售數據分析考核試卷
- 木樓梯生產流程優化考核試卷
- 核子儀表在核材料管制中的技術發展考核試卷
- 管道工程歷史文化保護與利用考核試卷
- 電機在電力行業能源科普宣傳與教育活動策劃的應用考核試卷
- 緊固件行業企業戰略聯盟與合作考核試卷
- 石油開采業的人力資源管理與培訓考核試卷
- 山西大學《工程造價案例分析(實驗)》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2025年高考作文備考之十大熱點主題及寫作導引
- 《管理學原理》(課件)
- 2025年重慶中考押題道德與法治試卷(一)(含答案)
- 長城汽車2025人才測評答案
- 腫瘤的內分泌治療護理
- 2025屆上海市浦東新區高三二模英語試卷(含答案)
- 開曼群島公司法2024版中文譯本(含2024年修訂主要內容)
- 【MOOC】航空燃氣渦輪發動機結構設計-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中國大學慕課MOOC答案
- 悅己人生-大學生心理健康智慧樹知到期末考試答案章節答案2024年哈爾濱工業大學
- 職業衛生評價考試計算題匯總
- JJF 1318-2011 影像測量儀校準規范-(高清現行)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