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語文專練(上海專用)二模測試卷03(含答案)_第1頁
2024年中考語文專練(上海專用)二模測試卷03(含答案)_第2頁
2024年中考語文專練(上海專用)二模測試卷03(含答案)_第3頁
2024年中考語文專練(上海專用)二模測試卷03(含答案)_第4頁
2024年中考語文專練(上海專用)二模測試卷03(含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4年中考語文專練(上海專用)二模測試卷03(含

答案)

2024屆中考二模模擬測試卷03(上海專用)

語文

(考試時間:100分鐘試卷滿分:150分)

注意事項:

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答題卡上。

2.回答第I卷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

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

案標號。寫在本試卷上無效。

3.回答第n卷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

4.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

一、古詩文(35分)

(一)默寫與運用。(13分)

L默寫

(1)長風破浪會有時,o(李白《行路難(其一)》)

(2)浮光躍金,o(《岳陽樓記》)

(3)未果,尋病終,o(陶淵明《桃花源記》)

(4)每逢中秋,凡有華人處,最常被吟詠的詞恐怕就是蘇軾的

《水調歌頭》了,尤其是“,”兩句,既包

含望月懷人的思念,又寄托了對天下離人的美好祝愿。

【答案】直掛云帆濟滄海靜影沉壁后遂無問津

者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詳解】本題考查名句名篇默寫。默寫題作答時,一要透徹理解

詩文內容;二要認真審題,找出符合題意的詩文句子;三是答題內容

要準確,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寫錯字。

本題中注意“滄、璧、遂、愿、嬋娟”等字的正確書寫。

(二)閱讀下面短文,完成下面小題(22分)

閱讀下面【甲】【乙】兩段選文,完成小題

【甲】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

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

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

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

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

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

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

者能勿喪耳。

【乙】

明季(明朝末年)吳縣洞庭山鄉,有樵子者,貌髯而偉,姓名不

著,絕有力。每暮夜樵采,獨行山中,不避蛇虎。所得薪,人負百斤

而止,髯獨負二百四十斤,然鬻于人,止取百斤價。人或訝問之,髯

曰:“薪取之山,人各自食其力耳。彼非不欲多負,力不贍也。吾力

倍茯①而食不兼人,故賤其值。且值賤,則吾薪易售,不庸有利乎?

”由是人頗異之,加刮目焉。

髯目不知書,然好聽人談古今事,常激于義,出言辯是非,儒者

無以難。嘗荷薪至演劇所,觀《精忠傳》。所謂秦檜者出,髯怒,飛

躍上臺,摔檜毆,流血幾斃。眾咸驚救。髯曰:“若為丞相,奸似此,

不毆殺何待?”眾曰:“此戲也,非真檜。"髯曰:“吾亦知戲,故毆,

若真,膏吾斧矣!”其性剛疾惡類如此。

(清?顧彩《髯樵傳》,選自《虞初新志?卷八》)

【注】①茯:五倍。

2.【甲】文選自課文《魚我所欲也》,出自家的經典著作之

一《》,我們學過的出自其中的課文還有O

3.解釋文中加點詞語

(1)二者不可得兼()

(2)然鬻于人()

(3)由是人頗異之()

(4)其性剛疾惡類如此()

4.翻譯【乙】文劃線句正確的是()

A.我的力氣是別人五倍,同時不依靠別人吃飯,故意把柴的價

錢壓低了

B.我的力氣是別人五倍,然而吃飯不比別人多,因此降低柴的

價錢

C.我的力氣是別人五倍,同時不依靠別人吃低,因此降低柴的

價錢

D.我的力氣是別人五倍,然而吃飯不比別人多,故意把柴的價

錢壓低了

5.翻譯【甲】文中的劃線句。

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

6.下列對于甲文和乙文的理解正確的是()

A.甲文的開頭使用對比論證的方法,生動形象地表明作者“舍

生取義的觀點。

B.舍生取義的崇高追求不僅屬于有才能、有品德的“賢者”,髯

樵這樣的普通人也有崇尚忠義的可貴精神。

C.甲文中間部分用比喻論證的方法,突出地表明作者“所欲有

甚于生”,“所惡有甚于死”的態度和觀點。

D.乙文主要運用側面描寫的手法,來表現主人公的性格特點。

7.髯樵“目不知書”、“姓名不著”,但是他具有不少值得贊賞的

優點,請你根據乙文,用自己的話概括:

(1)

(2)

(3)

【答案】2.儒孟子告子上《得道多助,失道

寡助》。3.加倍,把兩份并在一起賣認為...

奇異憎恨4.B5.我所喜愛的還有勝過生命的東西,所

以我不做茍且偷生的事。6.B7.明辨是非,嫉惡如仇

性格剛烈,輕財重義勇敢無畏

【解析】2.本題考查文學常識。甲文段選自課文《魚我所欲也》,

出自《孟子告子上》,《孟子》是儒家經典之一。《得道多助,失道寡

助》選自《孟子公孫丑下》。

3.本題考查重點文言詞語在文中的含義。解釋詞語要注意理解

文言詞語在具體語言環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詞性活用、古今異義

等現象。

(1)句意:這兩種東西不能同時得到。兼:加倍,把兩份并在

一起。

(2)句意:但是賣給別人。鬻:賣。

(3)句意:因此人們都認為他是個奇異的人。異:認為……奇

異。

(4)句意:他性格剛烈,嫉惡如仇就像這樣。疾:憎恨。

4.本題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譯。完整翻譯句子的基礎上,把重點

字詞的意義和用法展現出來,注意省略句要補全,倒裝句要調整語序。

句意為:我的力量是別人的五倍,但吃飯并不比別人多,因此把價錢

壓低了。重點詞語有:獲:五倍;兼:加倍的,雙倍的;故:因此。

故選B。

5.本題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譯。完整翻譯句子的基礎上,把重點

字詞的意義和用法展現出來,注意省略句要補全,倒裝句要調整語序。

重點字詞:欲,想要的,喜愛的;甚,超過。

6.本題考查對文章內容的理解。

A.甲文開頭拿生活中的現象“魚和熊掌不能兼得”作比喻,引出

對生與義的探討,用的是比喻論證;

C.甲文中間部分從正反兩方面說明要舍生取義,是用對比論證的

方法;

D.乙文主要運用正面描寫的手法,來表現主人公的性格特點;

故選Bo

7.本題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從乙文第①段“貌髯而偉,

姓名不著,絕有力”中可知,他力大無窮;從第①段“且值賤,則吾

薪易售,不庸有利乎”中可知,他輕財重義;從乙文第②段“常激于

義,出言辯是非,儒者無以難”等中可知,他明辨是非;從結尾“其

性剛疾惡類如此”中可知,他嫉惡如仇,性格剛烈。

【分析】參考譯文:

【甲】魚,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這兩

種東西不能同時都得到的話,那么我就只好放棄魚而選取熊掌了。生

命,也是我所想要的。正義,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這兩種東西不能

同時都得到的話,那么我就只好犧牲生命而選取道義了。生命是我所

喜愛的,但我所喜愛的還有勝過生命的東西,所以我不做茍且偷生的

事;死亡是我所厭惡的,但我所厭惡的還有超過死亡的事,所以有的

災禍我不躲避。如果人們所喜愛的東西沒有超過生命的,那么凡是能

夠用來求得生存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使用呢如果人們所厭惡的事

情沒有超過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夠用來逃避災禍的壞事,有什么不可

以做的呢?采用某種手段就能夠活命,可是有的人卻不肯采用;采用

某種辦法就能夠躲避災禍,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見,他們

所喜愛的有比生命更寶貴的東西(那就是“義”);但我所厭惡的還有

超過死亡的事,不僅賢人有這種本性,人人都有,只不過有賢能的人

不喪失罷了。

【乙】明朝末年,吳縣洞庭山的鄉村中,有個打柴的人,滿臉

大胡子并且身材魁偉,姓名不為人所知,極有力氣。常在夜間打柴,

獨自一人在山中行走,不怕碰上毒蛇猛虎。打的柴草,別人只能背一

百斤,髯樵獨自能背二百四十斤,但是賣給別人,只收取百斤柴的錢。

有人驚訝地問他,髯樵說:“柴取自山中,人們都是自食其力罷了。

他們不是不想多背,而是力量沒有那么大。我的力量是別人的五倍,

但吃板并不比別人多,所以把價錢壓低了。況且價錢壓低了,我的柴

又容易賣,這難道不是有好處嗎?”因此人們都認為他是個奇異的人,

更加刮目相看他了。

髯樵不識字,但是喜歡聽別人談論古往今來的事情,他常常被

正義所激勵,說出話來,爭辯是非得失,就是讀書人也沒有辦法難住

他。(有一次),曾經背著柴到戲場觀看《精忠傳》,那個扮演秦檜的

演員出場了,髯樵大怒,飛步跳上臺,摔倒秦檜毆打他,把他打得鮮

血直流,幾乎要死。眾人急忙來救。髯樵說:“他做丞相,奸惡成這

樣,不打死他還等什么?”眾人說:“這是演戲啊,不是真秦檜。”

髯樵說:“我也知道是演戲,所以才打他,如果是真秦檜,就要用他

的血肉潤滑我的斧頭了!”他性格剛烈,嫉惡如仇就像這樣。

二、現代文(35分)

(一)閱讀下文,完成下面小題。(16分)

閱讀下文,完成下面小題。

人當有所畏懼

①在對待“畏懼"的問題上,有兩種說法,一種是“無所畏懼”,

一種是“有所畏懼"。平日里大多會褒揚“無所畏懼”的精神,但恐

怕,人還是有所畏懼的好。

②勾踐滅吳后,范蠡謝絕封賞,向勾踐請辭。臨行前還致書文種:

“高鳥已散,良弓將藏;狡兔已死,良犬就烹。越王為人,可共患難,

不可共富貴。”范蠡懼禍,懂得功成身退,得以善終,最終成就了“商

圣”陶朱公的美名;而文種自恃功高,舍不得權貴,被勾踐賜死。由

此看來,人有所畏懼,才能審時度勢,知進退,保全自身。

③只有有所畏懼的人才會有操守和原則,才能成為國家與社會的

棟梁。東漢楊震升任東萊太守,上任途中經過昌邑。昌邑縣令王密是

楊震薦舉的官員。回知恩公到來,王密帶十斤黃金于夜晚前往館驛拜

訪楊震。楊震不受。王密以為他故作客氣,說:“夜幕無知者。”楊震

反駁道:“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說無知?”從此,“四知”便

傳為佳話,流傳至今。

④相反,無所畏懼者往往因有恃無恐而栽跟頭。

⑤東漢末年,漢靈帝駕崩,有人提醒身為輔政大臣的大將軍何進,

說十常侍要謀反。何進卻反問:“吾掌天下之權,十常侍敢待如何?”

自以為權傾天下的何進,無所畏懼,結果怎樣?時恒不長,他就身首

異處了,殺他的人正是十常侍。這是恃權而無恐。

⑥呂布自恃勇武過人,一般人都不放在眼里。他動不動就會說:

“吾有畫戟、赤兔馬,有何懼哉!”可是,在白門樓,他的赤兔馬和

方天畫戟相繼被不滿于他的部下偷走,他本人也因為失去了坐騎和武

器而成了曹操的階下囚,最后被縊死。這是恃器而無恐。

⑦。這是恃書而無恐。

⑧經驗證明,與無所畏懼、有恃無恐相伴的,往往是失敗;倒是

有所畏懼、自知自律常常與成功為伍。孔子說君子有三畏,“畏天命,

畏大人,畏圣人之言二人要有敬畏之心,盲目的“無畏”頂多也就是

蠻勇罷了,這跟真正意義上的“大無畏精神”實在是相去甚遠。

⑨當然,有所畏懼并不等于凡事都瞻前顧后,畏首畏尾。前文提

到的“四知先生”楊震,在朝為官時就以剛正不阿而聞名。皇帝的乳

母為非作歹,勾結宦官擾亂朝政,楊震多次在朝堂上疏抨擊,結果得

罪權貴,后飲鴆而卒。其實,楊震在朝堂上無所畏懼的表現恰是因為

心有所畏。有所畏懼與無所畏懼并不沖突,兩者看似矛盾,實則辯證

統一。畏,是一種策略,一種底線,一種胸懷;不畏,是一種氣概,

一種膽識,一種尊嚴。

8.(1)全文在論證“人當有所畏懼”這一觀點時主要從正反兩

個方面展開論述:

a.b.

(2)結合全文,解釋第⑨段畫線句:楊震正因為畏懼

______________,所以不畏懼

9.下列哪段文字更適合補充在第⑦段在橫線處?請簡述理由。

【甲】三國時的馬謖不顧諸葛亮的軍令,自作主張地駐軍在街亭

山上。對于副將王平的勸阻,他非但不聽,反而說:“馬謖通曉兵法,

世人皆知、馬謖自以為熟讀兵法,憑一句“憑高視下,勢如破竹”

就能無往而不勝,結果幾乎全軍覆沒。

【乙】戰國時的趙括是趙國名將趙奢之子,自幼學習兵法。談起

兵事,連他的父親也難不倒他。后來在長平戰役中取代廉頗成為趙軍

統帥。他一改廉頗堅守的策略,不顧當時的實際情況,一味按兵書排

兵布陣,結果被秦軍坑殺四十余萬人。

10.文章用了很多事實論據,以下分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A.作者列舉楊震的事例,證明心有所畏者也是具有大無畏精神

之人。

B.范蠡和文種形成對比,論述有所畏懼之人,是審時度勢,能

知進退。

C.何進、呂布的事例,也能證明有所畏懼與無所畏懼有相互促

進的關系。

D.全文采用古代仁人志士的事例,反映有畏懼心是中國傳統文

化的優秀美德。

【答案】8.人有所畏懼才能保全自身,戌就大業無

所畏懼者往往因有恃無恐而栽跟頭正義(良知、天道、規則等)

權貴(邪惡勢力等)9.甲文更合適。甲乙兩文都試圖通過舉例

來證明恃書而無恐可能會招致失敗。甲文將馬謖的失敗歸因于其憑借

自己熟讀兵書而不懼諸葛亮臨行前的軍令,與恃書而無恐這種情形一

致。而乙文則將趙括的失敗歸因于其死讀兵書,不知聯系實際情況,

與恃書而無恐的情形有關聯,但并不完全一致。因此,甲文更合適。

10.C

【解析】8.(1)本題考查論證角度。

從第②段中“人有所畏懼,才能審時度勢,知進退,保全自身”,

第③段中“只有有所畏懼的人才會有操守和原則,才能成為國家與社

會的棟梁”可知,這是從正面論述“有所畏懼”的意義,即“人有所

畏懼才能保全自身,成就大業“;從第④段“相反,無所畏懼者往往

因有恃無恐而栽跟頭”可知,這是從反面論述“無所畏懼”的后果,

即“無所畏懼者往往因有恃無恐而栽跟頭、

(2)本題考查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從第⑧段中“孔子說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

言’”“人要有敬畏之心”可知,楊震畏懼的是“正義(規則)";從第

⑨段中“皇帝的乳母為非作歹,勾結宦官擾亂朝政,楊震多次在朝堂

上疏抨擊,結果得罪權貴,后飲鴆而卒”可知,楊震不畏懼的是“權

貴”。據此作答即可。

9.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和論據之間對應關系的能力。

第⑦段列舉事例是為了論證“恃書而無恐會招致失敗”的觀點,

甲文中的“馬謖通曉兵法,世人皆知”就是馬謖“恃書”的表現,他

“自以為熟讀兵法”,不聽軍令,不聽勸告,最后導致“幾乎全軍覆

沒”,這個例子能很好地論證本段的觀點;乙文中趙括因為死讀兵書,

“一味按兵書排兵布陣”,導致“被秦軍坑殺四十余萬人”,這個例子

更側重論證“紙上談兵”的危害,即空談理論,不能解決實際問題,

與“恃書而無恐”的情形并不完全一致;因此,甲文更適合補充在第

⑦段橫線處。

10.本題考查對論據的分析。

C.有誤,何進“恃權而無恐”,呂布“恃器而無恐”,他們的慘死,

具體有力地論證了“無所畏懼者往往因有恃無恐而栽跟頭”的觀點,

文章沒有談到他們“有所畏懼”,所以并不能“證明有所畏懼與無所

畏懼有相互促進的關系”;

故選C。

(二)閱讀下文,完成下面小題。(19分)

故鄉在遠方

張抗抗

①我總覺得自己是一個流浪者。

②幾十年來,我漂泊不定、浪跡天涯。我走過田野、穿過城市,

我到過許多許多地方。我從哪里來?哪兒是我的故園我的家鄉?我不

知道。

③19歲那年我離開了杭州城。水光激潮、山色空濠的西子湖畔

是我的出生地。離杭州100里水路的江南小鎮洛舍是我的外婆家。

④然而,我只是杭州的一個過客,我的祖籍在廣東新會。我長到

30歲時,才同我的父母一起回過廣東老家。老家有翡翠般的小河、

密密的甘蔗林和神秘幽靜的榕樹島,夕陽西下時,我看見大翅長脖的

白鸛灰鸛急急盤旋回巢,巨大的榕樹林上空遮天蔽日,鳥聲盈盈。那

就是聞名于世的小鳥天堂。新會縣世為葵鄉,小河碧綠的水波上,一

串串細長的小船滿載清香彌漫的葵葉,沉甸甸貼水而行,悠悠遠

去……充滿了詩情畫意。

⑤但老家于我,卻已無故園的感覺。沒有一個人認識我,我也并

不真正認識一個人。我甚至說不出一句完整地道的家鄉方言。我和我

早年離家的父親,猶如被放逐的棄兒,在陌生的鄉音里,茫然地尋覓、

辨別著這塊土地殘留給自己的根性。

⑥夢中常常出現的是江南的荷池蓮塘,春天嫩綠的桑樹地里透紫

酸甜的桑棋兒,秋天金黃璀璨的柚子,冬天過年時掛滿廳堂的醬肉粽

子、魚干,還有一鍋噴香噴香的煮芋芳……暑假寒假,坐小火輪去洛

舍鎮外婆家。鎮東頭有一座大石橋,夏天時許多光屁股的孩子從橋墩

上往河里跳水,那小河連著煙波浩淼的洛舍洋,我曾經在橋下淘米,

竹編的淘饗濕淋淋從水里拎起,珍珠般的白米上撲撲蹦跳著一條小魚

兒……

⑦而外婆早已過世了。外婆走時就帶走了故鄉。其實外婆外公也

不是地道的浙江人氏。聽說外婆的祖上是江蘇丹陽人,不知何年遷來

德清洛舍;又聽說洛舍其名是早年此地曾有一支移民來自洛陽,洛陽

人之舍,謂之洛舍。由此看來,外婆外公的祖籍也難以考證,我魂牽

夢系的江南小鎮,又何為我的故鄉?

⑧所以對于我從小出生長大的杭州城,便有了一種隱隱的隔膜和

猜疑。自然,我喜歡西湖的柔和淡泊,喜歡植物園的綠草地和春天時

香得醉人的含笑花,喜歡冬天時滿山的翠竹和蒼郁的香樟樹……但它

們只是我搖籃上的飾帶和點綴,我欣賞它們贊美它們但它們不屬于我。

每次我回杭州探望父母,在嘈雜喧鬧的街巷里,自己身上那種從遙遠

的異地帶來的“生人味”,總使我覺得同這里的溫馨和濕潤格格不

入……

⑨我究竟來自何方?

⑩更多的時候,我會凝神默想著那遙遠的冰雪之地。想起籠罩在

霧靄中的幽藍色的小興安嶺群山。踏著沒膝深的雪地進山去,灌木林

里尚未封凍的山泉一路叮咚歡歌,偶有暖泉順坡溢流,便把低洼地的

塔頭墩子水晶一般封存,可窺見冰層下碧玉般的青草。山里無風的日

子,靜謐的柞樹林中輕輕慢慢地飄著小清雪,落在頭巾上,不化,一

會兒就亮晶晶地披了一肩,是雪女王送你的禮物。若閉上眼睛,能聽

見雪花親吻著樹葉的聲音。那是我21歲“插隊落戶”的地方,我第

一次發現原來落雪有聲,如桑蠶啜葉,嬰童吮乳,聲聲有情。

那時住帳篷,爐筒一夜夜燃著粗壯的大木棒,隆隆如森林火車

如林場的牽引拖拉機轟響。時時還夾著山腳下傳來的咔咔冰崩聲……

山林里的早晨寧靜而嫵媚,坡上的林梢一抹玫瑰紅,淡紫色的炊煙纏

綿繚繞,門前的白雪地上,又印上了夜里悄悄來過的不知名的小動物

一條條絲帶般的腳印兒,細細辨認,如梅花如柳梢亦如一個個問號,

清晰又雜亂地蜿蜒于雪原,消失于密林深處……

那些神秘的森林居民給予我無比的親切感,曾使我覺得自己也

是否應該從此留在這里。

小小的腳印沉浮于無邊的雪野之上,恰如我們飄泊動蕩的青春

年華。

我19歲便離開了我的出生地杭州城,走向遙遠而寒冷的北大荒。

那時我曾日夜思念我的西湖,我的故園在溫暖的南方。

但現在我知道,我已沒有了故鄉。我們總是在走,一邊走一邊

播撒著全世界都能生長的種子。我們隨遇而安、落地生根;既來則定、

四海為家。我們像一群新時代的游牧民族,一群永無歸宿的流浪移民。

也許我走過了太多的地方,我已有了太多的第二故鄉。

然而在城市悶熱窒息的夏日里,我仍時時想起北方的原野,那

融進了我們青春血汗的土地。那里的一切粗獷而質樸。20年的日月

就把我這樣一個纖弱的江南女子,磨(li)得柔(ren)而堅實起

來。以后的日子,我也許還會繼續流浪,在這極大又極小的世界上,

尋覓著、創造著自己精神的家園。

11.根據括號里的拼音寫出漢字

磨(1i)得柔(rdn)而堅實起來。、

12.根據文章內容,完成下列表格

地名(該地)景物特點它與“我”的關系“我”對它的情感概

括全文內容

廣東新會(1)祖籍地(2)(6)

洛舍生機盎然外婆家⑶

杭州溫馨濕潤(4)隔膜猜疑

北大荒(5)插隊地無比親切

13.說說第⑨段的作用。

14.請結合文章標題、內容與作者情感,對第段畫線句理解最

恰當的一項是()

A.故鄉是自己的父母和祖輩生活過的地方。

B.故鄉是自己出生成長并曾經奮斗的地方。

C.故鄉是自己心靈要尋求凈化的精神家園。

D.故鄉是A、B、C三層意思的疊加與總和。

【答案】11.礪韌12,⑴充滿詩情畫意⑵陌生

茫然⑶魂牽夢系⑷出生地⑸遙遠寒冷⑹作者借助對四個與自

己都有關聯的“故鄉”景物的描繪,抒發了對“故鄉”的情感變化。

試圖從中表達自己對故鄉獨特的理解。13.用反問的修辭(或疑

問句式),獨句成段、承上啟下,強烈表達出“我”對故鄉的陌生感,

呼應第②段和第⑦段問句,引出下文追尋第二故鄉一一精神家園的感

悟。14.C

【解析】11.磨礪(m61i):摩擦使銳利,比喻磨煉。

柔韌(r6urdn):柔軟而有韌性。

12.本題考查文章內容的梳理與概括。

第一、二空。根據“廣東新會”的提示,可定位到第④⑤段。第

一空,根據第④段尾句,可提取“詩情畫意”填空。第二空,根據第

⑤段“猶如被放逐的棄兒,在陌生的鄉音里,茫然地尋覓、辨別著這

塊土地殘留給自己的根性”,可概括為“陌生茫然”填空。

第三空。根據“外婆家”的提示,可定位到第⑥⑦段,根據第⑦

段中“我魂牽夢系的江南小鎮”,可提取“魂牽夢繞”填空。

第四空。根據“杭州”的提示,可定位到第⑧段,根據“我從小

出生長大的杭州城“,可概括為“出生她”填空。

第五空,根據“北大荒”的提示,可定位到第⑩至段。根據第段

“走向遙遠而寒冷的北大荒”,可概括為“遙遠寒冷”填空。

第六空,要求概括全文內容。作者通過對四個自己曾經的“故鄉

”景物的描述,寫出了作者起對“故鄉”的理解,是指一個單純的地

域(如祖籍);后來,作者發現,故鄉是自己曾經留下奮斗足跡的地

方;最后,作者認為,故鄉是精神家園。作者對“故鄉”的情感變化,

表現了自己對故鄉的思索和獨特見解。

13.本題考查段落作用的分析。

第⑨段,“我究竟來自何方”,單獨成段引起讀者的思考。聯系上

下文,根據第⑧段中“對于我從小出生長大的杭州城,便有了一種隱

隱的隔膜和猜疑”,可知此段用疑問的語氣強烈地表達出“我”對故

鄉的陌生感;引出下文第⑩段“更多的時候,我會凝神默想著那遙遠

的冰雪之地”的描寫,為第段“我也許還會繼續流浪,在這極大又極

小的世界上,尋覓著、創造著自己精神的家園”埋下了伏筆,表達了

作者追尋第二故鄉一一精神家園的感悟。

14.本題考查句子的理解。

第段畫線句,“但現在我知道,我已沒有了故鄉”,這里的故鄉

并非通常所說的地域意義上的故鄉。在作者筆下,故鄉不斷地變化著,

新會、洛舍、杭州、北大荒這些都成了作者美好的回憶。根據文章結

尾句“以后的日子,我也許還會繼續流浪,在這極大又極小的世界上,

尋覓著、創造著自己精神的家園”,可知在作者的筆下“故鄉”不只是

單純的地方,更多的是指“精神家園”,一個能夠安放情感的地方。

故鄉””隨行而動,因情而生”只要能安放自己的情感,那就會處處無

家而又處處家,現代人為了理想和生活常常背井離鄉,根本沒有固定

的故鄉,在這樣的時候我們應該找到自己的精神世界,有了精神家園

就是故鄉。因此“但現在我知道,我已沒有了故鄉”意思是:故鄉是

自己心靈要尋求凈化的精神家園。

故選C。

三、綜合運用(20分)

閱讀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題。(20分)

某某中學擬于木月中旬組織全校學生開展以“品閱經典,書香滿

園”為主題的“讀書節”活動,請你參與“讀書節”活動并完成以下任

務。

15.【任務一:書海拴貝】

讓同學們初步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經典,下列讀物中最適合借鑒參

考的是()

A.《鋼鐵是怎樣煉成的》B.《艾青詩選》C.《經典常談》D.《水

滸傳》

16.【任務二:展板示“珍”】

(1)在用展板介紹經典作品和作者環節,有同學發現其中有誤

的一項是()

A《經典常談》的作者用13篇文字要言不煩地介紹了華夏民族數

千年文化典籍的精粹。

B《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是一部自傳體的小說,小說中的許多故

事都來自于作者的親身經歷。

C《水滸傳》是我國第一部歌頌農民起義的長篇白話小說。

D艾青因為參加“中國左翼美術家聯盟”活動,被捕入獄,在獄

中開始“借詩思考、回憶、控述、抗議”,寫下《向太陽》這首詩,

這也是他第一次使用“艾青”這一筆名。

(2)有塊展板展示的是《水滸傳》中人物和相關故事情節,請

你為插圖配上簡潔的文字。(10字以內)

圖]圖2—圖3

圖1:;圖2:__;圖3:___o

17.【任務三:誦讀經典】

在“誦讀經典”環節,你認為下列作品中的內容,哪個選項最適

于朗誦,并簡述理由。

A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每個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應當這樣

度過:當回憶往事的時候,他不會因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為

碌碌無為而羞愧;在臨死的時候,他能夠說:"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

精力,都已經獻給了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一一為人類的解放而斗爭。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B.“春秋”是古代記事史書的通稱。古代朝廷大事,多在春、秋

二季舉行,所以記事的書用這個名字。各國有各國的春秋,但是后世

不傳了。傳下的只有一部《魯春秋》,《春秋》成了它的專名,便是《春

秋經》了。

——《經典常談》

C.話說楊志當時在黃泥岡上被取了生辰綱去,如何回轉去見得

梁中書,欲要就岡子上自尋死路,卻待望黃泥岡下躍身一跳,猛可醒

悟,拽住了腳,尋思道:“爹娘生下灑家,堂堂一表,凜凜一軀,自

小學成十八般武藝在身,終不成只這般休了!比及今日尋個死處,不

如日后等他拿得著時,卻再理會J

——《水滸傳》

D.假如我是一只鳥,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這被暴風雨

所打擊著的土地,這永遠洶涌著我們的悲憤的河流,這無止息地吹刮

著的激怒的風,和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為什么我的眼里常

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艾青詩選》

最適于朗誦的是:項

理由:O

【答案】15.C16.D武松打虎大鬧野豬林

楊志賣刀17.示例:A示例:這段話是保爾患傷寒病

愈后來到烈士墓前悼念為革命而犧牲的戰友時對生命意義的思考。這

段話采用獨白的形式道出了人生價值的真諦。生命的意義不在于長短,

而在于內涵。許許多多的人雖然生命已經結束,可他們為社會所作的

貢獻卻讓后人受益無窮,他們的生命價值得以延伸。告訴我們要實現

人生價值,要有信仰,要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語言深情、情感真

摯,極富有感染力,也能夠激發出同學們對人生意義和價值的思考。

【分析】15.本題考查名著文學常識。

C《經典常談》是朱自清編撰的國學研究專著,原名《古典常談》。

該書是學術性的普及讀物,全書一共十三篇,每一篇都是專題研究的

成果。它按照傳統的經史子集的順序,把中國古代重要文獻典籍的基

本知識,用簡練明曉的文字加以介紹,真正做到了深入淺出;

因此最適合的讀物是C。

16.本題考查名著文學常識和名著情節。

(1)D艾青因為參加“中國左翼美術家聯盟”活動,被捕入獄,

在獄中開始“借詩思考、回憶、控述、抗議”,寫下《大堰河一一我

的保姆》這首詩,這也是他第一次使用“艾青”這一筆名;

故選D。

(2)圖1中一武夫打扮的人,騎在老虎身上,一手抓住虎頭,

一手揮拳用力打下。情節是武松打虎;圖2中一和尚正在拿著兵器在

樹林中斗殺兩個官兵模樣的人,并且身后一人戴著枷鎖,可以看出所

畫故事是魯智深為救林沖,大鬧野豬林;圖3中由人物外形和文段“祖

傳寶刀,要賣三千貫”可知,該人物為楊志,另一人為潑皮牛二,因

此事件為楊志賣刀。

17.本題考查對名著內容和主旨的理解。能夠從選段內容、語言

風格和情感表達等方面分析其適合朗誦的原因即可。

示例:我認為《艾青詩選》最適合朗誦,首先從文體上看,這是

一首現代詩,艾青詩歌語言精煉,富于音樂感,意象生動,表達直接、

自然、質樸,又運用有規律的排比、復沓,形成一種變化中的統一;

其次這首詩以“假如”領起,用“嘶啞”形容鳥兒的歌喉,接著續寫

出歌唱的內容,并由生前的歌唱,轉寫鳥兒死后魂歸大地,最后轉由

鳥的形象代之以詩人的自身形象,直抒胸臆,襯托了詩人那顆真摯、

熾熱的愛國之心。因此這首最適合朗誦,及其富有感染力,比較能激

發起同學們的愛國之情。

四、寫作(60分)

18.很多時候,人對于事物、他人和生活的認識都需要經歷一個

過程,才會有所得。

請以“慢慢領悟”為題,寫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要求:(1)不得透露個人相關信息。(2)不得抄襲。

【答案】例文:

慢慢領悟

成長,常常隱匿在時間里,表現在作文里。后來我慢慢領悟到,

成長還藏匿在生活中。在流水的時光中,我們長大,我們更加謙遜有

禮,有了些大人的樣子。

再一次走進這一家店,店里還是以前的樣子。老舊的柜臺上擺滿

了新穎的文具用品,昏暗的光線斜照射下來頗有一番情調。

從前,我一要什么東西,就往這家店跑,因為這家店是親戚開的,

所以就倍感親切些,要讀書的原因,我們家換了地方,離這家店不像

那樣近了,平常買東西就去了其他書店,漸漸地,也有一兩年沒有來

了,這次因為朋友的原因,又一次踏入了這家店。

我站在柜臺前選物品,老板娘用陌生的眼光看著我,我有一點驚

異,我的模樣有那么大變化嗎?我開口想要叫她,想她能恍然大悟般

認出我,剛要開口,自己有些不敢相信,翻遍腦海,也想不出自己該

怎么稱呼她。

我只好用一個最平常最陌生的稱呼:“阿姨。”心里沒有底,又有

些慚愧,聲音就如同蚊子聲般輕飄又模糊,她抬起頭,又用陌生的眼

睛看著我,隨即又轉成疑惑的目光,將我全身掃個一覽無余。沉默了

許久,我有些著急,就報出了自己的名字,又或許是平時親戚之間只

叫小名,她也沒有想起來。

直至我說出我父親的名字,她的眼神才變的和藹可親多了,叫了

我一聲小名,我的心好像又感受到了幾年前,那是來店里買東西的興

奮感。

她又笑了笑,眼神中閃爍著一些驚訝,說我長大了,都認不出來

了,如果不說出我父親的名字,都不會認識啊!

我又在店里待了一會,我一邊挑東西,一邊回答著她問我的家里

的一些瑣事。我買了一些其實自己并不需要的東西,婉言拒絕了在他

家里吃飯的請求,走出店里。走了一半,又回頭望望這家店,心里仿

佛又回到了童年一樣。

或許,從別人陌生的眼光中,從別人驚異的眼神,從自己無法叫

出的稱謂中,我慢慢領悟到,時間的流逝,歲月的荏苒,記憶的磨滅

以及自己的成長。

【詳解】本題考查命題作文。

第一,審題立意。“慢慢地”強調的是一個過程,這個過程是一個

緩慢、逐漸的過程。這里的“領悟”,應該指“深深地知道”的意思。

“領悟”的對象可以是自己周圍的人,如:父母、老師、同學等;也

可以是歷史上或文學作品中的人,如:屈原、蘇軾、李清照、魯迅、

林黛玉、諸葛亮、保爾?柯察金等;還可以是抽象的事物,如:失敗、

坦然、成功、誠信、寬容等。寫作時,要突出“什么事”使“我”“慢

慢地"領悟了什么“,這里重點強調的是一個過程,而這個“領悟"的

過程,就像一粒種子發芽一樣,需要一定的養分才能完成,所以“領

悟”的過程不僅是年齡的增加、身體的增高,還應該是習慣的養成、

思想的成熟、心靈的成長、心智的成熟........而這一點恰恰應該是

審題的重點。

第二,構思選材。既可以寫“我”在媽媽的細心呵護下慢慢長大,

也可以寫一棵小樹在“我”的細心呵護下和“我”一起慢慢長大。比

如既可以寫親人的關愛、師長的教誨、成功的經驗、失敗的教訓,也

可以寫一種無形的精神、力量、意志等,這些是“慢慢領悟'’的內容。

記敘的重點應該是“領悟”的過程,在“領悟”的過程中,既有成功

的經驗,也有失敗的教訓,就是在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中,“我”

慢慢成長起來,從而日漸積累起生活的經驗,讓思想成熟,讓心靈成

長。文章適合寫成記敘文或記敘散文。要通過具體生動的事例,表達

自己思想的成熟和認識的提高的過程。如寫一件事,就要將事情的來

龍去脈交代清楚,這樣才能體現出“慢慢領悟”的過程;如寫多件事,

就要注意敘事的簡潔明了,注意詳略得當的安排,注意中心的高度統

一。可以采用以小見大、倒敘的寫法,增加吸引力;注意材料安排要

遵循詳略得當的方法;注意表達方式的恰當運用。2024屆中考二模

模擬測試卷03(上海專用)

語文

(考試時間:100分鐘試卷滿分:150分)

注意事項:

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答題卡上。

2.回答第I卷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

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

案標號。寫在本試卷上無效。

3.回答第n卷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

4.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

一、古詩文(35分)

(一)默寫與運用。(13分)

L默寫

(1)長風破浪會有時,。(李白《行路難(其一)》)

(2)浮光躍金,o(《岳陽樓記》)

(3)未果,尋病終,o(陶淵明《桃花源記》)

(4)每逢中秋,凡有華人處,最常被吟詠的詞恐怕就是蘇軾的

《水調歌頭》了,尤其是“,”兩句,既包

含望月懷人的思念,又寄托了對天下離人的美好祝愿。

(二)閱讀下面短文,完成下面小題(22分)

閱讀下面【甲】【乙】兩段選文,完成小題

【甲】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

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

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

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

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

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

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

者能勿喪耳U

【乙】

明季(明朝末年)吳縣洞庭山鄉,有樵子者,貌髯而偉,姓名不

著,絕有力。每暮夜樵采,獨行山中,不避蛇虎。所得薪,人負百斤

而止,髯獨負二百四十斤,然鬻于人,止取百斤價。人或訝問之,髯

日:“薪取之山,人各自食其力耳。彼非不欲多負,力不贍也。吾力

倍獲①而食不兼人,故賤其值。且值賤,則吾薪易售,不庸有利乎?”

由是人頗異之,加刮目焉。

髯目不知書,然好聽人談古今事,常激于義,出言辯是非,儒者

無以難。嘗荷薪至演劇所,觀《精忠傳》。所謂秦檜者出,髯怒,飛

躍上臺,摔檜毆,流血幾斃。眾咸驚救。髯曰:“若為丞相,奸似此,

不毆殺何待?”眾曰:“此戲也,非真檜J髯曰:“吾亦知戲,故毆,

若真,膏吾斧矣!"其性剛疾惡類如此。

(清?顧彩《髯樵傳》,選自《虞初新志?卷八》)

【注】①禱:五倍。

2.【甲】文選自課文《魚我所欲也》,出自家的經典著作之

一《》,我們學過的出自其中的課文還有0

3.解釋文中加點詞語

(1)二者不可得兼()

(2)然鬻于人()

(3)由是人頗異之()

(4)其性剛疾惡類如此()

4.翻譯【乙】文劃線句正確的是()

A.我的力氣是別人五倍,同時不依靠別人吃保,故意把柴的價

錢壓低了

B.我的力氣是別人五倍,然而吃飯不比別人多,因此降低柴的

價錢

C.我的力氣是別人五倍,同時不依靠別人吃飯,因此降低柴的

價錢

D.我的力氣是別人五倍,然而吃飯不比別人多,故意把柴的價

錢壓低了

5.翻譯【甲】文中的劃線句°

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

6.下列對于甲文和乙文的理解正確的是()

A.甲文的開頭使用對比論證的方法,生動形象地表明作者“舍

生取義”的觀點。

B.舍生取義的崇高追求不僅屬于有才能、有品德的“賢者”,髯

樵這樣的普通人也有崇尚忠義的可貴精神。

C.甲文中間部分用比喻論證的方法,突出地表明作者“所欲有

甚于生”,“所惡有甚于死”的態度和觀點。

D.乙文主要運用側面描寫的手法,來表現主人公的性格特點。

7.髯樵“目不知書”、“姓名不著”,但是他具有不少值得贊賞的

優點,請你根據乙文,用自己的話概括:

(1)

(2)

(3)

二、現代文(35分)

(一)閱讀下文,完成下面小題。(16分)

閱讀下文,完成下面小題。

人當有所畏懼

①在對待“畏懼”的問題上,有兩種說法,一種是“無所畏懼”,

一種是“有所畏懼”。平日里大多會褒揚“無所畏懼”的精神,但恐怕,

人還是有所畏懼的好。

②勾踐滅吳后,范蠡謝絕封賞,向勾踐請辭。臨行前還致書文種:

“高鳥已散,良弓將藏;狡兔已死,良犬就烹。越王為人,可共患難,

不可共富貴。”范蠡懼禍,懂得功成身退,得以善終,最終成就了“商

圣”陶朱公的美名;而文種自恃功高,舍不得權貴,被勾踐賜死。由

此看來,人有所畏懼,才能審時度勢,知進退,保全自身。

③只有有所畏懼的人才會有操守和原則,才能成為國家與社會的

棟梁。東漢楊震升任東萊太守,上任途中經過昌邑。昌邑縣令王密是

楊震薦舉的官員。聞知恩公到來,王密帶十斤黃金于夜晚前往館驛拜

訪楊震。楊震不受。王密以為他故作客氣,說:“夜幕無知者楊震

反駁道:“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說無知?”從此,“四知”便

傳為佳話,流傳至今。

④相反,無所畏懼者往往因有恃無恐而栽跟頭。

⑤東漢末年,漢靈帝駕崩,有人提醒身為輔政大臣的大將軍何進,

說十常侍要謀反。何進卻反問:“吾掌天下之權,十常侍敢待如何?”

自以為權傾天下的何進,無所畏懼,結果怎樣?時間不長,他就身首

異處了,殺他的人正是十常侍。這是恃權而無恐。

⑥呂布自恃勇武過人,一般人都不放在眼里。他動不動就會說:

“吾有畫戟、赤兔馬,有何懼哉!”可是,在白門樓,他的赤兔馬和

方天畫戟相繼被不滿于他的部下偷走,他本人也因為失去了坐騎和武

器而成了曹操的階下囚,最后被縊死。這是恃.器而無恐。

⑦。這是恃書而無恐。

⑧經驗證明,與無所畏懼、有恃無恐相伴的,往往是失敗;倒是

有所畏懼、自知自律常常與成功為伍。孔子說君子有三畏,“畏天命,

畏大人,畏圣人之言”。人要有敬畏之心,盲目的“無畏”頂多也就

是蠻勇罷了,這跟真正意義上的“大無畏精神”實在是相去甚遠。

⑨當然,有所畏懼并不等于凡事都瞻前顧后,畏首畏尾。前文提

到的“四知先生”楊震,在朝為官時就以剛正不阿而聞名。皇帝的乳

母為非作歹,勾結宦官擾亂朝政,楊震多次在朝堂上疏抨擊,結果得

罪權貴,后飲鴆而卒。其實,楊震在朝堂上無所畏懼的表現恰是因為

心有所畏。有所畏懼與無所畏懼并不沖突,兩者看似矛盾,實則辯證

統一。畏,是一種策略,一種底線,一種胸懷;不畏,是一種氣概,

一種膽識,一種尊嚴。

8.(1)全文在論證“人當有所畏懼”這一觀點時主要從正反兩個

方面展開論述:

a.b.

(2)結合全文,解釋第⑨段畫線句:楊震正因為畏懼

______________,所以不畏懼

9.下列哪段文字更適合補充在第⑦段在橫線處?請簡述理由。

【甲】三國時的馬謖不顧諸葛亮的軍令,自作主張地駐軍在街亭

山上。對于副將王平的勸阻,他非但不聽,反而說:“馬謖通曉兵法,

世人皆知:馬謖自以為熟讀兵法,憑一句“憑高視下,勢如破竹"

就能無往而不勝,結果幾乎全軍覆沒。

【乙】戰國時的趙括是趙國名將趙奢之子,自幼學習兵法。談起

兵事,連他的父親也難不倒他。后來在長平戰役中取代廉頗成為趙軍

統帥。他一改廉頗堅守的策略,不顧當時的實際情況,一味按兵書排

兵布陣,結果被秦軍坑殺四十余萬人。

10.文章用了很多事實論據,以下分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A.作者列舉楊震的事例,證明心有所畏者也是具有大無畏精神

之人。

B.范蠡和文種形成對比,論述有所畏懼之人,是審時度勢,能

知進退。

C.何進、呂布的事例,也能證明有所畏懼與無所畏懼有相互促

進的關系。

D.全文采用古代仁人志士的事例,反映有畏懼心是中國傳統文

化的優秀美德。

(二)閱讀下文,完成下面小題。(19分)

故鄉在遠方

張抗抗

①我總覺得自己是一個流浪者。

②幾十年來,我漂泊不定、浪跡天涯。我走過田野、穿過城市,

我到過許多許多地方。我從哪里來?哪兒是我的故園我的家鄉?我不

知道。

③19歲那年我離開了杭州城。水光微潮、山色空濠的西子湖畔

是我的出生地。離杭州100里水路的江南小鎮洛舍是我的外婆家。

④然而,我只是杭州的一個過客,我的祖籍在廣東新會。我長到

30歲時,才同我的父母一起回過廣東老家。老家有翡翠般的小河、

密密的甘蔗林和神秘幽靜的榕樹島,夕陽西下時,我看見大翅長脖的

白鸛灰鸛急急盤旋回巢,巨大的榕樹林上空遮天蔽日,鳥聲盈盈。那

就是聞名于世的小鳥天堂。新會縣世為葵鄉,小河碧綠的水波上,一

串串細長的小船滿載清香彌漫的葵葉,沉甸甸貼水而行,悠悠遠

去……充滿了詩情畫意。

⑤但老家于我,卻已無故國的感覺。沒有一個人認識我,我也并

不真正認識一個人。我甚至說不出一句完整地道的家鄉方言。我和我

早年離家的父親,猶如被放逐的棄兒,在陌生的鄉音里,茫然地尋覓、

辨別著這塊土地殘留給自己的根性。

⑥夢中常常出現的是江南的荷池蓮塘,春天嫩綠的桑樹地里透紫

酸甜的桑松兒,秋天金黃璀璨的柚子,冬天過年時掛滿廳堂的醬肉粽

子、魚干,還有一鍋噴香噴香的煮芋芳……暑假寒假,坐小火輪去洛

舍鎮外婆家。鎮東頭有一座大石橋,夏天時許多光屁股的孩子從橋墩

上往河里跳水,那小河連著煙波浩淼的洛舍洋,我曾經在橋下淘米,

竹編的淘蘿濕淋淋從水里拎起,珍珠般的白米上撲撲蹦跳著一條小魚

兒……

⑦而外婆早已過世了。外婆走時就帶走了故鄉。其實外婆外公也

不是地道的浙江人氏。聽說外婆的祖上是江蘇丹陽人,不知何年遷來

德清洛舍;又聽說洛舍其名是早年此地曾有一支移民來自洛陽,洛陽

人之舍,謂之洛舍。由此看來,外婆外公的祖籍也難以考證,我魂牽

夢系的江南小鎮,又何為我的故鄉?

⑧所以對于我從小出生長大的杭州城,便有了一種隱隱的隔膜和

猜疑。自然,我喜歡西湖的柔和淡泊,喜歡植物園的綠草地和春天時

香得醉人的含笑花,喜歡冬天時滿山的翠竹和蒼郁的香棒樹……但它

們只是我搖籃上的飾帶和點綴,我欣賞它們贊美它們但它們不屬于我。

每次我回杭州探望父母,在嘈雜喧鬧的街卷里,自己身上那種從遙遠

的異地帶來的“生人味”,總使我覺得同這里的溫馨和濕潤格格不

入……

⑨我究竟來自何方?

⑩更多的時候,我會凝神默想著那遙遠的冰雪之地。想起籠罩在

霧靄中的幽藍色的小興安嶺群山。踏著沒膝深的雪地進山去,灌木林

里尚未封凍的山泉一路叮琛歡歌,偶有暖泉順坡溢流,便把低洼地的

塔頭墩子水晶一般封存,可窺見冰層下碧玉般的青草。山里無風的日

子,靜謐的柞樹林中輕輕慢慢地飄著小清雪,落在頭巾上,不化,一

會兒就亮晶晶地披了一肩,是雪女王送你的禮物。若閉上眼睛,能聽

見雪花親吻著樹葉的聲音。那是我21歲“插隊落戶”的地方,我第一

次發現原來落雪有聲,如桑蠶啜葉,嬰童吮乳,聲聲有情。

那時住帳篷,爐筒一夜夜燃著粗壯的大木棒,隆隆如森林火車

如林場的牽引拖拉機轟響。時時還夾著山腳下傳來的咔咔冰崩聲……

山林里的早晨寧靜而嫵媚,坡上的林梢一抹玫瑰紅,淡紫色的炊煙纏

綿繚繞,門前的白雪地上,又印上了夜里悄悄來過的不知名的小動物

一條條絲帶般的腳印兒,細細辨認,如梅花如柳梢亦如一個個問號,

清晰又雜亂地蜿蜒于雪原,消失于密林深處……

那些神秘的森林居民給予我無比的親切感,曾使我覺得自己也

是否應該從此留在這里。

小小的腳印沉浮于無邊的雪野之上,恰如我們飄泊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