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環素類與氯霉素課件_第1頁
四環素類與氯霉素課件_第2頁
四環素類與氯霉素課件_第3頁
四環素類與氯霉素課件_第4頁
四環素類與氯霉素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四環素類與氯霉素

四環素類及氯霉素是廣譜抗生素,對G+、G-菌、立克次體、支原體、衣原體、螺旋體、放線菌有抑制作用,間接抑制阿米巴原蟲。天然四環素類耐藥株較多,應用較少。

一、四環素類(Tetracyclines)

基本結構:1.氫化駢四苯(四個環,故名)2.不同品種為環上5、6、7位上取代基團不同

(一)分類

天然四環素類

每天給藥次數

四環素(tetracycline)4次/d

土霉素(terramycin)

4次/d

金霉素(aureomycin)

外用

地美環素(demeclocycline,去甲金霉素)

4次/d

半合成四環素

多西環素(doxycycline,強力霉素)

1~2次/d

米諾環素(minocycline,二甲胺四環素)

2次/d

美他環素(metacycline,甲烯土霉素)

2次/d1.抗菌譜(廣譜)敏感:G+菌:鏈球菌、肺炎球菌、部分葡萄球、炭疽、破傷風、產氣桿菌G-菌:腦膜炎球、大腸桿、痢疾桿、肺炎桿、流感桿、布氏桿四體:支、衣、立克次體、螺旋體某些原蟲:阿米巴無效:綠膿、傷寒、結核、真菌、病毒抗菌活性:米諾環素>多西環素>地美環素、美他環素>四環素>土環素,四環素類為快速抑菌藥2.抗菌機制:抑制蛋白質合成(為主)

(1)抑制蛋白質合成:30s亞基抑制藥,抑制始動復合物形成,阻止aa-tRNA進入A位。

(2)細胞膜通透性增加3.耐藥性:天然四環素耐藥株較多,特別是G+球葡、腸道菌

(1)天然四環素有完全交叉耐藥性

(2)天然與半合成四環素有部分交叉,如四環素耐藥株對米諾環素、美他環素仍敏感。(三)藥動學1、吸收:天然四環素類吸收好,但不完全

(1)每次>0.5g,并不成比例增加吸收,餐后服血濃度降低50%。(2)金屬離子Ca2+、Mg2+、Fe2+、Al3+等在腸道與其絡合,減少其吸收,不與抗酸藥、奶制品及鐵制劑合用。

2、分布:均勻,四環素Vd=1.5L/kg。易沉淀于骨和牙組織、進入胎兒循環和乳汁、不易進入腦脊液,僅為血濃度10~25%,腦膜炎時,必須靜滴以提高血濃度(25~50%血濃)

3、代謝、排泄:部分肝代謝,55%原型腎排,膽汁濃度高。(四)臨床應用

1.四體感染

(1)立克次體:斑疹傷寒、恙蟲病

(2)衣原體:鸚鵡熱,衣原體肺炎,沙眼衣原體引起的非淋菌性尿道炎、子宮頸炎、性病淋巴肉芽腫、沙眼

(3)支原體:支原體肺炎、盆腔炎

(4)螺旋體:回歸熱2.細菌性感染

G-菌:布魯、霍亂、痢疾、百日咳、急性前列腺炎(大腸桿、衣原體)、膽道混合感染

G+菌:不及青霉素;痤瘡有效,0.25~0.5/d,一月

阿米巴(腸內):土霉素(抑共生菌)(五)不良反應

1.胃腸道反應

刺激所致。惡心、嘔吐、腹部不適等。飯后服減輕。

2.二重感染

敏感菌株受抑,不敏感菌株大量繁殖引起。

(1)真菌病:念珠菌所致鵝口瘡、呼吸道炎、腸炎、陰道炎、尿路感染等

(2)假膜性腸炎(難辨梭菌):脫水、腸壁壞死、休克、可致死

處理:停藥;抗菌真菌病:制霉菌素、二性霉素等;難辨梭菌性腸炎:萬古霉素、替考拉寧、甲硝唑等3.對骨、牙齒生長的影響發育不全(畸形、齲齒);沉積于骨、牙,與Ca2+結合發育障礙;變黃禁用于妊娠4月以上的婦女、8歲以內的兒童4.肝、腎毒性為長期口服或大劑量靜脈給藥所致,可致肝脂肪性壞死,加重腎功能不全,易發生于孕婦5.過敏反應藥熱、皮疹、光敏性皮炎等,偶可致剝脫性皮炎6.維生素缺乏制造維生素B、K細菌受抑,致口角炎、舌炎、出血(六)半合成四環素(多西環素、米諾環素、美他環素)特點(與天然者比較)1.抗菌作用強,且對天然類耐藥者仍敏感。2.應用敏感菌及四體所致尿路、胃腸道、膽道、呼吸道感染,五官科感染。米諾穿透性好,特別適于痤瘡、酒渣鼻。預防流腦良好。3.口服吸收基本不受食物及金屬離子影響。4.t1/2長,多西為20h,米諾為14h。不良反應基本同四環素,但米諾環素可引起可逆性前庭反應(惡心、頭暈、平衡失調),與劑量大小有關(300~400mg/d時易發生)。二、氯霉素(chloramphenicol,chloromycetin)

為左旋光學活性;合霉素為消旋,已停用(一)抗菌作用1、抗菌譜(廣譜,偏重于G-菌)G+菌:不及青霉素、頭孢菌素G-菌:大多腸桿菌科高度敏感,傷寒、副傷寒-首選。其他G-菌:百日咳、肺炎、變形、布氏、痢疾桿菌等,腦膜炎球菌,淋球菌均敏感-但非首選四體:立克次體、衣原體作用強;支原體、螺旋體有效。2、抗菌機制:抑制蛋白質合成與核蛋白體50s亞基結合,抑肽酰基轉移酶,使P位肽鏈不能移向A位,阻止肽鏈延伸。因其作用位點與紅霉素、克林霉素的作用位點相近,可能產生競爭拮抗作用,不合用。3、耐藥性機制:細菌產生乙酰轉移酶滅活氯霉素而產生耐藥。(二)藥動學吸收:口服吸收迅速、完全,維持6~8h,4次/d。分布:均勻,易通過血腦屏障,腦脊液濃度可達血濃度的35~65%,可用于細菌性腦膜炎。代謝:90%在肝臟與葡萄糖醛酸結合。當肝功能降低時,可蓄積中毒。排泄:約10%原型腎排,尿路感染有效。氯霉素口服易吸收;分布廣泛,易于進入腦脊液、眼組織和發炎化膿組織,60%藥物與血漿蛋白結合;在肝內代謝,由腎排泄,尿中濃度高。(三)臨床應用

1.傷寒、副傷寒:首選;(次選氨芐、阿莫西林、SMZ+TMP、氧氟沙星、環丙沙星、氟羅沙星)。

2.G-耐藥菌為主的重癥感染:細菌性腦膜炎、腦膿腫、泌尿道感染、沙門菌腸炎合并敗血癥,脆弱類桿菌所致腹、盆腔感染。

3.立克次體感染(Q熱、恙蟲病)及衣原體沙眼。

4.眼內炎及全眼球炎(穿透力強)。(四)不良反應

本品毒性大,嚴格控制使用

1.抑制骨髓造血機能

(1)可逆性血細胞減少(粒細胞、血小板、網織紅細胞),與劑量和療程有關。可能與抑制造血細胞線粒體中核蛋白體70s亞基有關。

(2)再障—與劑量和療程無關,少見,但死亡率可達50%。可能患者有遺傳性代謝缺陷,對氯霉素結構中“硝基苯”基團特別敏感,可能為變態反應。

2.灰嬰綜合征

新生兒、早產兒其肝代謝及腎排泄功能不完善,氯霉素蓄積,呼吸、循環衰竭,BP下降,蒼白。出現癥狀后約40%患者在2~3天內死亡。新生兒、早產兒禁用。

3.其他

(1)二重感染:比四環素少見;亦可致腸道菌受抑而引起維生素缺乏

(2)過敏反應:皮疹、血管性水腫、結膜水腫

(3)神經系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