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麗水市2023學年第二學期普通高中教學質量監控高一語文試題卷(2024.06)本試題卷共8頁,四部分,23題。滿分150分,考試時間150分鐘。請考生按規定用筆將所有試題的答案涂、寫在答題卷上。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考場號、流水號、考生號填寫清楚。一、現代文閱讀(共35分)(一)現代文閱讀I(本題共5小題,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古代的詩人們都在什么場合才用“木”字呢?也就是說,都在什么場合“木”字才恰好能構成精妙的詩歌語言?事實上他們并不是隨處都用的。自屈原開始把它準確地用在一個秋風葉落的季節之中,此后的詩人們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鮮明的形象,這就不是偶然的了。例如吳均的《答柳》說:“秋月照層嶺,寒風掃高木。”這里用“高樹”是不是可以呢?當然也可以。曹植的《野田黃雀行》就說:“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這也是千古名句,可是這里的“高樹多悲風”卻并沒有落葉的形象,而“寒風掃高木”則顯然是落葉的景況了。前者正要借滿樹葉子的吹動,表達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這里葉子越多,感情才越飽滿;而后者卻是一個葉子越來越少的局面,所謂“掃高木”者豈不正是“落木千山”的空闊嗎?然則“高樹”則飽滿,“高木”則空闊,這就是“木”與“樹”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木”在這里要比“樹”更顯得單純,所謂“枯桑知天風”這樣的樹,似乎才更近于“木”;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個落葉的因素,這正是“木”的第一個藝術特征。要說明“木”字何以會有這個特征,就不能不觸及詩歌語言中暗示性的問題。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們不留心就不會察覺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養的詩人們正在于能認識語言形象中一切潛在的力量,把這些潛在的力量與概念中的意義交織組合起來,于是成為豐富多彩、一言難盡的言說。它在不知不覺之中影響著我們,它之富于感染性啟發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而“木”作為“樹”的概念的同時,卻正是具有著一般“木頭”“木料”“木板”等的影子,這潛在的形象常常影響著我們會更多地想起了樹干,而很少會想到了葉子,因為葉子原不是屬于木質的,“葉”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這排斥也就是為什么會暗示著落葉的緣故。而“樹”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葉的,它與“葉”都帶有密密層層濃蔭的聯想,所謂“午陰嘉樹清圓”(周邦彥《滿庭芳》),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陰”更為真實的形象。然則“樹”與“葉”的形象之間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也正因為它們之間太多的一致,“樹葉”也就不會比一個單獨的“葉”字多帶來一些什么,在習于用單音詞的古典詩歌中,因此也就從來很少見“樹葉”這個詞了。至于“木葉”呢,則全然不同。這里又還需要說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個藝術特征。“木”不但讓我們容易想起樹干,而且還會帶來“木”所暗示的顏色性。樹的顏色,即就樹干而論,一般乃是褐綠色,這與葉也還是比較相近的。至于“木”呢,那就說不定,它可能是透著黃色,而且在觸覺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濕潤的。我們所習見的門門、棍子、桅桿等,就都是這個樣子,這里帶著“木”字的更為普遍的性格。盡管在這里“木”是作為“樹”這樣一個特殊概念而出現的,而“木”的更為普遍的潛在的暗示,卻依然左右著這個形象,于是“木葉”就自然而然有了落葉的微黃與干燥之感,它帶來了整個疏朗的清秋的氣息。“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這落下的絕不是碧綠柔軟的葉子,而是窸窣飄零透些微黃的葉子,我們仿佛聽見了離人的嘆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這就是“木葉”的形象所以如此生動的緣故。它不同于“美女妖且閑,采桑歧路間。柔條紛冉冉,落葉何翩翩”(曹植《美女篇》)中的落葉,因為那是春夏之交飽含著水分的繁密的葉子。也不同于“靜夜四無鄰,荒居舊業貧。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司空曙《喜外弟盧綸見宿》)中的黃葉,因為那黃葉還是靜靜地長滿在一樹上,在那蒙蒙的雨中,它雖然具有“木葉”微黃的顏色,卻沒有“木葉”的干燥之感,因此也就缺少那飄零之意,而且它的黃色由于雨的濕潤,也顯然是變得太黃了。“木葉”所以是屬于風的而不是屬于雨的,屬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屬于沉沉的陰天,這是一個典型的清秋的性格。至于“落木”呢,則比“木葉”還更顯得空闊,它連“葉”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點綿密之意也洗凈了。“落木千山天遠大”充分說明了這個空闊,這是到了要斬斷柔情的時候了。而“木葉”呢?它出現在那“裊裊秋風”之中,也仍然帶著那裊裊不斷的余情,所謂“日暮風吹,葉落依枝”(民歌《青溪小姑歌》)恰足以說明這“葉”的纏綿的一面。然則“木葉”與“落木”又還有著一定的距離,它乃是“木”與“葉”的統一,疏朗與綿密的交織,一個迢遠而情深的美麗的形象。這卻又正是那《九歌》中湘夫人的性格形象。(節選自林庚《說“木葉”》,有刪改)1.下列對原文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屈原把“木”字用在秋風葉落的季節之中,為“木”字找到了準確的使用場合。B.“高樹”與“高木”均指高大的樹木,但在詩句中形成的詩歌意境卻截然不同。C.因為“樹”與“葉”的形象十分一致,所以古典詩歌很少使用“樹葉”這個詞。D.“木”具有普遍的潛在的暗示性,使“木葉”形象有了視覺和觸覺的生動聯想。2.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高樹多悲風”借滿樹葉子的吹動,表達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可見“樹”在情感表達上通常會比“木”更飽滿。B.從“葉”“木”“樹”的形象關系來看,“帶有密密層層的濃蔭的聯想”的“葉”與“樹”更接近,與“木”相距甚遠。C.因有著“落葉的微黃與干燥之感”,“木葉”在詩中的形象便往往有了飄零纏綿之意,與清秋的氣息最相符。D.“木葉”,集“木”的疏朗與“葉”的綿密于一體,使“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表情達意更豐富。3.下列詩句不能體現“木”在形象上的第二個藝術特征的是()A.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杜甫《登高》)B.古木陰中系短蓬,杖藜扶我過橋東。(志南《絕句》)C.白頭吊古風霜里,老木滄波無限悲。(陳與義《登岳陽樓》)D.木葉紛紛歸路,殘月曉風何處(納蘭性德《如夢令》)4.選文注重考證但并不顯枯燥,請結合文本簡要分析原因。5.“月華如夜雪,見此令人思”(李白《秋山寄衛尉張卿及王征君》),“月”為什么會讓李白產生對朋友的思念?請結合材料,分析其原因。(二)現代文閱讀II(本題共4小題,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豆腐店安石榴東安市場里只有一家作坊做豆腐,夫妻倆。我眼看著這一對從青年伉儷變成中年夫妻。這得多少年呢?①怎么也得十幾年小二十年吧,我沒算過,反正生生地眼見著男人的鬢角長出了白發,女人的發際線也大舉后退。當然了,歲月又能饒過誰呢?有一次,男人一邊給我往塑料袋里裝水豆腐,一邊對我說:你應該染染頭了。我就笑了,對吧?我們主顧之間蠻熟的。我們家愛吃豆腐。豆腐是個平常之物,市面上做豆腐的多了,看起來都一樣,實際上才不是,差異可大了,有的豆腐沒法吃,都沒法忍。我選擇他們家的豆腐可不草率,一邊吃一邊找了多少年呢,那真算得上淘盡黃沙始到金。要問他們家的豆腐到底哪兒出奇?就簡單一句話,好吃。真的,有時候我們做出的評價相當簡潔,但你知道那是可靠的,比一大堆五顏六色的描繪可靠多了。他們家的豆腐現場做,電磨、燒鍋、紗布什么的都亮閃閃、干凈凈,全在眼睛能看見的地方。很多人不太知道,三伏天豆腐坊衛生差的話可就慘了,有一種叫蛆的東西你可以了解一下,這簡直讓人不敢深想。超市里就只見豆腐,不見作坊,難免不讓你擔心。其他奧妙就不知道了,不知道有沒有“喜歡做豆腐,所以才好吃”那種浪漫的原因。最初選擇他們家豆腐的理由就是這樣。吃豆腐這件事不是小事,真的,我不是開玩笑。我家幾乎每天都吃,我也就幾乎每天和這對夫妻見面。后來我搬家了,離東安市場挺遠。為了吃豆腐,當然拼盡全力,連走帶坐車的去買他們家的豆腐。水豆腐冰箱冷藏可以保質兩天,干豆腐買一大卷冷凍上像是可以永續利用,不必每天勞頓去買。所以,十幾年二十年下來,我一直是他們家的顧客。②這樣說了,或許有人認為這不就是朋友了嗎?也不算,我都不太能理解人與人動不動就成朋友的思路,我不行,我不擅長這個。我不知道他們叫什么名字,也不知道他們幾歲,單純主顧關系。買賣交接的過程倒不可能一句閑話不說,那極其有限,我都寫在這兒了。我認真想過了,的確全寫在這篇文章里了。有一次,我看著他們家售賣案臺上一溜兒腐竹、豆皮、海帶、玉米面條……我指著醬色的冷面問她,真的是冷面嗎?東北人愛吃冷面,一種蕎麥產品。我小時候見到的冷面只有綠色淡到幾乎無的圓柱形蕎麥面條。而如今市場上還有一種醬紅色的。我已經懷疑它很久了。她搖了搖頭說,我猜它就是摻了醬油的面條。就這一句話,我沒買,她也就沒能從我這兒賺到這份錢。還有一次他們夫妻在吃飯,小鐵鍋里燉著酸菜肉粉條,火鍋的吃法,熱乎乎冒著白氣。東北人好這口兒,過去家家腌酸菜,現在多數人家不再腌制,手工作坊應運而生。我問她,酸菜哪兒來的?她指一指售賣臺上的賣品,那一檔全是一個牌子的袋裝酸菜。我又問,怎么樣?她抿了抿嘴角說,一般。③就這一句話,我沒買,她也就沒能從我這里賺到這份錢。現在想一想,這么多年一直在他們家買豆腐,或許這個原因也不能忽視吧?小二十年下來,粗看仿佛一切都沒有變化,人還是那人,所謂長了白頭發、發際線后退,也就說說罷了,它們都不是生活的實質,我想也沒有多少人真正把它們歸入人生或命運當中去,不值一提的事情。東安市場如小麻雀一只,地盤不大,卻是個綜合農貿市場,各種行業都在一個屋檐下。豆腐坊對面是個賣雞蛋的,也賣鴨蛋和鵪鶉蛋,有一對紅撲撲臉蛋兒的胖老太太多年來一直端坐在那兒。豆腐坊后面一溜兒五家蔬菜攤,全都夫妻檔、原裝的,丈夫還是那個丈夫,妻子還是那個妻子,這么多年頭型沒變,仿佛一年四季穿的衣服也是那相同的幾件。真實的生活是不是藏著一些簡單的要義?或者還有一些容易解釋又沒人解釋的東西?反正你在某些朋友那里看到命運的多變和不確定性,或許有個朋友婚都離了三次了。在這個角落里,有一種淳樸的穩定存在。我當然也知道那不是生活的全部。有段時間我一直沒見到豆腐坊的男人,女人告訴我,他住院了,腦梗。等他回歸老板崗位時,我看他也沒啥變化,還是那個黑眼睛濃眉毛、身高超過一米八的東北大漢。他說只有他自己知道,他已經不是之前的那個人了。后來還有一次,他又不在了,女人說他犯病住院了。不記得哪一年,這回輪到女人了,女人不在了。我去買豆腐,通常一次兩次不見夫妻一方,我不會問,誰家還沒個事兒呢,對吧?后來我還是問了,男人說,媳婦住院了。我再見到她時,她圍著皮質長圍裙站在豆腐坊里,叼著一根煙,一邊沉思一邊吸。豆腐坊有個慣例,舊歷年十五之前他們家不開板。今年十五過后我過去,豆腐坊仍在,人卻換了。新的老板說,前老板夫妻去南方養老去了,不干了。聽起來有點兒浮夸,卻也未必不可能,東北人對南方的溫暖有熱望。我只好順著他的話聊下去,我問,怎么這么早就養老去了,他們也沒多大年紀呀。他說,沒招兒了,老板癱瘓在床起不來啦。我驚在那兒了。這個新老板長了一個圓乎乎的大腦袋,一對圓乎乎的大眼睛,一般說來這是個實在人的樣子。可他眼白大,黑眼仁小,這又是一個不太牢靠的模樣,我不知道他是不是信口胡編的。④我就驚在那兒了。6.下列對這篇小說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A.從青年伉儷到中年夫妻,豆腐坊主人一直經營著豆腐坊,在他們看來,做豆腐是一件浪漫的事。B.售賣案臺上冷面的醬紅色和“我”小時候見過的冷面顏色不同,讓“我”懷疑這種冷面有問題。C.豆腐坊夫妻二人先后生病住院,卻依然堅持單獨經營豆腐坊,可見夫妻二人在生活上的壓力。D.借豆腐坊新老板之口,交代前老板夫妻不能再經營豆腐坊的原因,也補充了前老板夫妻的去向。7.對文中畫線句子的分析與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A.句子①“發際線也大舉后退”等描寫平實不失幽默,寫出歲月在夫妻倆身上留下的痕跡。B.句子②以設問的方式,引出“我”對什么是朋友的認識,并審視自己與夫妻倆的關系。C.句子③與上文一樣,因一句話,丟一筆生意,小中見大,側面反映了老板娘不懂經營。D.句子④單獨成段,定格畫面,一個“就”字強調“我”簡直不敢也不愿相信的震驚心理。8.概括“我”長期選擇這家豆腐坊豆腐的理由。9.文中“我”認為“真實的生活藏著一些簡單的要義”,結合文本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二、古代詩文閱讀(37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王曰:“吾惛,不能進于是矣。愿夫子輔吾志,明以教我。我雖不敏,請嘗試之。”曰:“無恒產而有恒心者,惟士為能。若民,則無恒產,因無恒心。茍無恒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及陷于罪,然后從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產,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兇年免于死亡;然后驅而之善,故民之從之也輕。今也制民之產,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苦,兇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贍,奚暇治禮義哉?王欲行之,則盍反其本矣: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八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節選自《齊桓晉文之事》)材料二:(滕文公)使畢戰問井地。孟子曰:“子之君將行仁政,選擇而使子,子必勉之!夫仁政,必自經界始。經界不正井地不鈞谷祿不平是故暴君污吏必慢其經界。經界既正,分田制祿可坐而定也。“夫滕,壤地褊小,將為君子焉,將為野人焉。無君子,莫治野人;無野人,莫養君子。請野九一而助,國中什一使自賦。卿以下必有圭田,圭田五十畝。余夫二十五畝。死徙無出鄉,鄉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則百姓親睦。方里而井,井九百畝,其中為公田。八家皆私百畝,同養公田。公事畢,然后敢治私事,所以別野人也。此其大略也。若夫潤澤之,則在君與子矣。”(節選自《孟子·滕文公上》)[注]①井地,即井田制。②野人,即百姓。10.材料二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經界A不正B井地C不鈞D谷祿E不平F是故G暴君污吏H必慢其經界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刑,指處罰,與《齊桓晉文之事》中“刑于寡妻”中的“刑”詞義不相同。B.事,指侍奉,與《答司馬諫議書》“如曰今日當一切不事事”中第一個“事”詞義相同。C.治,指管理,與《齊桓晉文之事》中“奚暇治禮義哉”的“治”詞義不相同。D.卿,古代爵位名,與《與妻書》中“意映卿卿如晤”中“卿”詞義不相同。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孟子認為,只有有道德操守的讀書人,才能在沒有固定財產的情況下依然保持善心,而普通百姓難以做到。B.通過對豐、兇年百姓生活狀況的分析,孟子主張在畜養、種植、教育等方面施行仁政,最終能以王道統一天下。C.孟子認為“君子”需要靠“野人”養活,建議在國都推行九分抽一的稅制,在郊野實施十分抽一的稅制。D.齊宣王希望孟子幫助他實現自己的志愿,滕文公派畢戰來請教井地之事,孟子均借機闡發了自己的政治主張。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2)公事畢,然后敢治私事,所以別野人也。14.結合材料一,分析孟子建議實行井田制的原因。(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消暑白居易何以消煩暑,端居一院中。眼前無長物,窗下有清風。熱散由心靜,涼生為室空。此時身自得,難更與人同。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首聯以問題開篇,點明季節和環境,“端居”二字則為下文的觀察和思考蓄勢。B.頷聯提醒我們夏日里要勤勞,清除生活中多余之物,從而享受窗下徐來的清風。C.后兩聯詩人以議論的方式,總結消暑感悟,既貼合生活實際,又蘊含人生哲理。D.全詩語言不事雕琢,通俗易懂,親和自然,這符合白居易詩歌一貫的風格。16.白居易在《與元九書》中指出“諷諭詩,兼濟之志也”“閑適詩,獨善之義也”。有人認為《消暑》就是一首“閑適詩”,你認同?結合詩句談談你的理解。(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8分)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諫太宗十思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醒人們,完成一項事業不僅要有良好的開始,還需要堅持不懈,善始善終。(2)《阿房宮賦》中,杜牧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結尾,勸誡后人要學會借鑒,避免重蹈覆轍。(3)蘇軾《赤壁賦》中“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描繪的情形,在張孝祥《念奴嬌·過洞庭》中也有類似的表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流水”是古詩詞中常見的意象,常常被賦予“時光流逝,一去不返”的內涵,比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語言文字運用(18分)(一)語言文字運用I(本題共2小題,8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唐詩語言是高度詩化的,A。所謂“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豐富而健康的生活氣息,反映著時代的生活本身就近于詩。這些生活的畫面,只能是唐人的,這種詩歌的語言,B。①先秦時代如果說曾經是百家爭鳴的時代,②那么唐代便是一個百花齊放的時代。③音樂、舞蹈、繪畫、雕刻、書法,④無一在向頂峰發展,⑤以不同的表現形式鼓舞著生活。⑥這就必然帶來了對于新鮮事物的敏感,⑦豐富了生活中的想象。18.請在文中畫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0個字。19.文段中有兩處表述不當,請指出其序號并做修改,使語言表達準確流暢,邏輯嚴密。不得改變原意。(二)語言文字運用II(本題共3小題,10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寶玉又興頭起來,也打發個小丫頭子家去,說:“把昨兒賴大娘送我的那個大魚取來。”小丫頭子去了半天,空手回來,笑道:“晴姑娘昨兒放走了。”寶玉道:“我還沒放一遭兒呢。”探春笑道:“橫豎是給你放晦氣罷了。”寶玉道:“也罷!再把那個大螃蟹拿來罷。”丫頭去了,同了幾個人,扛了一個美人并籰子來,說道:“襲姑娘說,昨兒把螃蟹給了三爺了。這一個是林大娘才送來的,放這一個罷。”寶玉細看了一回,只見這美人做的十分精致,心中歡喜,便命叫放起來。此時探春的也取了來,翠墨帶著幾個小丫頭子們在那邊山坡上已放了起來:寶琴也命人將自己的一個大紅蝙蝠也取來;寶釵也高興,也取了一個來,卻是一連七個大雁的,都放起來。獨有寶玉的美人放不起去。寶玉說丫頭們不會放,自己放了半天,只起房高,便落下來了。急的寶玉頭上出汗,眾人又笑。寶玉恨的擲在地下,指著風箏道:“要不是個美人,我一頓腳跺踏個希爛。”黛玉笑道:“那是頂線不好,拿出去另使人打了頂線就好了。”……一時丫嬛們又都拿了許多各式各樣的來,頑了一回。紫鵑笑道:“這一回的勁大,姑娘來放罷。”黛玉聽說,用手帕墊著手,頓了一頓,果然風緊力大,接過子來,隨著風箏的勢,將籰子一松,只聽一陣豁刺刺響,登時子線盡。黛玉因讓眾人來放。眾人都笑道:“各人都有,你先請罷。”黛玉笑道:“這一放,雖有趣,只是不忍。”李紈道:“放風箏圖的是這一樂,所以又說放晦氣。你更該多放些,把你這病根兒都帶了去,就好了。”紫鵑笑道:“我們姑娘越發小器了。那一年不放幾個子?今忽然又心疼了。姑娘不放,等我放。”說著,便向雪雁手中接過一把西洋小銀剪子來,齊子根下寸系不留,“咯噔”一聲,鉸斷,笑道:“這一去,把病根兒可都帶了去了。”那風箏飄飄飖飖,只管往后退了去,一時只有雞蛋大小,展眼只剩了一點黑星,再展眼便不見了。眾人皆仰面瞧看,說:“有趣!有趣!”寶玉道:“可惜!不知落在那里去了?若落在有人煙處,被小孩子得了,還好;若落在荒郊野外,無人煙處,我替他寂寞。想起來把我這個放去,教他兩個作伴兒罷。”于是,也用剪子剪斷,照先放了去。20.以上文段在入選教材時,編者將文中畫波浪線句改為“便叫:‘放起來!’”,表達效果有什么不同?21.下列選項中習俗的寓意,與文中“放風箏”的寓意不同類的一項是()A.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 B.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C.春風載舞龍,元宵爭輝煌 D.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22.畫橫線句有三個與時間相關詞語“一時”“展眼”“再展眼”,請簡要分析其妙處。四、寫作(60分)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生活中,我們常常會聽到來自家長、老師、朋友,甚至陌生人的勸導。這有時能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周圍世界,但有時也會給我們帶來誤導和煩惱。對此,你有怎樣的聯想和思考?請寫一篇文章。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麗水市2023學年第二學期普通高中教學質量監控高一語文試題卷(2024.06)本試題卷共8頁,四部分,23題。滿分150分,考試時間150分鐘。請考生按規定用筆將所有試題的答案涂、寫在答題卷上。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考場號、流水號、考生號填寫清楚。一、現代文閱讀(共35分)(一)現代文閱讀I(本題共5小題,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古代的詩人們都在什么場合才用“木”字呢?也就是說,都在什么場合“木”字才恰好能構成精妙的詩歌語言?事實上他們并不是隨處都用的。自屈原開始把它準確地用在一個秋風葉落的季節之中,此后的詩人們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鮮明的形象,這就不是偶然的了。例如吳均的《答柳》說:“秋月照層嶺,寒風掃高木。”這里用“高樹”是不是可以呢?當然也可以。曹植的《野田黃雀行》就說:“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這也是千古名句,可是這里的“高樹多悲風”卻并沒有落葉的形象,而“寒風掃高木”則顯然是落葉的景況了。前者正要借滿樹葉子的吹動,表達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這里葉子越多,感情才越飽滿;而后者卻是一個葉子越來越少的局面,所謂“掃高木”者豈不正是“落木千山”的空闊嗎?然則“高樹”則飽滿,“高木”則空闊,這就是“木”與“樹”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木”在這里要比“樹”更顯得單純,所謂“枯桑知天風”這樣的樹,似乎才更近于“木”;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個落葉的因素,這正是“木”的第一個藝術特征。要說明“木”字何以會有這個特征,就不能不觸及詩歌語言中暗示性的問題。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們不留心就不會察覺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養的詩人們正在于能認識語言形象中一切潛在的力量,把這些潛在的力量與概念中的意義交織組合起來,于是成為豐富多彩、一言難盡的言說。它在不知不覺之中影響著我們,它之富于感染性啟發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而“木”作為“樹”的概念的同時,卻正是具有著一般“木頭”“木料”“木板”等的影子,這潛在的形象常常影響著我們會更多地想起了樹干,而很少會想到了葉子,因為葉子原不是屬于木質的,“葉”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這排斥也就是為什么會暗示著落葉的緣故。而“樹”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葉的,它與“葉”都帶有密密層層濃蔭的聯想,所謂“午陰嘉樹清圓”(周邦彥《滿庭芳》),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陰”更為真實的形象。然則“樹”與“葉”的形象之間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也正因為它們之間太多的一致,“樹葉”也就不會比一個單獨的“葉”字多帶來一些什么,在習于用單音詞的古典詩歌中,因此也就從來很少見“樹葉”這個詞了。至于“木葉”呢,則全然不同。這里又還需要說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個藝術特征。“木”不但讓我們容易想起樹干,而且還會帶來“木”所暗示的顏色性。樹的顏色,即就樹干而論,一般乃是褐綠色,這與葉也還是比較相近的。至于“木”呢,那就說不定,它可能是透著黃色,而且在觸覺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濕潤的。我們所習見的門門、棍子、桅桿等,就都是這個樣子,這里帶著“木”字的更為普遍的性格。盡管在這里“木”是作為“樹”這樣一個特殊概念而出現的,而“木”的更為普遍的潛在的暗示,卻依然左右著這個形象,于是“木葉”就自然而然有了落葉的微黃與干燥之感,它帶來了整個疏朗的清秋的氣息。“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這落下的絕不是碧綠柔軟的葉子,而是窸窣飄零透些微黃的葉子,我們仿佛聽見了離人的嘆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這就是“木葉”的形象所以如此生動的緣故。它不同于“美女妖且閑,采桑歧路間。柔條紛冉冉,落葉何翩翩”(曹植《美女篇》)中的落葉,因為那是春夏之交飽含著水分的繁密的葉子。也不同于“靜夜四無鄰,荒居舊業貧。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司空曙《喜外弟盧綸見宿》)中的黃葉,因為那黃葉還是靜靜地長滿在一樹上,在那蒙蒙的雨中,它雖然具有“木葉”微黃的顏色,卻沒有“木葉”的干燥之感,因此也就缺少那飄零之意,而且它的黃色由于雨的濕潤,也顯然是變得太黃了。“木葉”所以是屬于風的而不是屬于雨的,屬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屬于沉沉的陰天,這是一個典型的清秋的性格。至于“落木”呢,則比“木葉”還更顯得空闊,它連“葉”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點綿密之意也洗凈了。“落木千山天遠大”充分說明了這個空闊,這是到了要斬斷柔情的時候了。而“木葉”呢?它出現在那“裊裊秋風”之中,也仍然帶著那裊裊不斷的余情,所謂“日暮風吹,葉落依枝”(民歌《青溪小姑歌》)恰足以說明這“葉”的纏綿的一面。然則“木葉”與“落木”又還有著一定的距離,它乃是“木”與“葉”的統一,疏朗與綿密的交織,一個迢遠而情深的美麗的形象。這卻又正是那《九歌》中湘夫人的性格形象。(節選自林庚《說“木葉”》,有刪改)1.下列對原文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屈原把“木”字用在秋風葉落的季節之中,為“木”字找到了準確的使用場合。B.“高樹”與“高木”均指高大的樹木,但在詩句中形成的詩歌意境卻截然不同。C.因為“樹”與“葉”的形象十分一致,所以古典詩歌很少使用“樹葉”這個詞。D.“木”具有普遍的潛在的暗示性,使“木葉”形象有了視覺和觸覺的生動聯想。2.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高樹多悲風”借滿樹葉子的吹動,表達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可見“樹”在情感表達上通常會比“木”更飽滿。B.從“葉”“木”“樹”的形象關系來看,“帶有密密層層的濃蔭的聯想”的“葉”與“樹”更接近,與“木”相距甚遠。C.因有著“落葉的微黃與干燥之感”,“木葉”在詩中的形象便往往有了飄零纏綿之意,與清秋的氣息最相符。D.“木葉”,集“木”的疏朗與“葉”的綿密于一體,使“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表情達意更豐富。3.下列詩句不能體現“木”在形象上的第二個藝術特征的是()A.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杜甫《登高》)B.古木陰中系短蓬,杖藜扶我過橋東。(志南《絕句》)C.白頭吊古風霜里,老木滄波無限悲。(陳與義《登岳陽樓》)D.木葉紛紛歸路,殘月曉風何處。(納蘭性德《如夢令》)4.選文注重考證但并不顯枯燥,請結合文本簡要分析原因。5.“月華如夜雪,見此令人思”(李白《秋山寄衛尉張卿及王征君》),“月”為什么會讓李白產生對朋友的思念?請結合材料,分析其原因。【答案】1.C2.A3.B4.①文章中所使用的考證素材多是文質兼美、且為人熟知的名句;②作者對名句的解讀新穎別致,給人以美感和新鮮感。5.①敏感而有修養的詩人能認識到語言形象中的暗示性;②月有圓缺,容易讓人聯想到友人間的聚散;③月色如雪,與友人離散的冷寂、孤寒感相似;④天各一方,共賞一月,月亮成了友人間聯系的紐帶。【解析】【1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因為‘樹’與‘葉’的形象十分一致,所以古典詩歌很少使用‘樹葉’這個詞。”錯誤,由原文“然則‘樹’與‘葉’的形象之間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在習于用單音詞的古典詩歌中,因此也就從來很少見‘樹葉’這個詞了”可知,很少使用“樹葉”這個詞的理由不止選項說的這一個,理由不充分。故選C。【2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根據文章內容進行推斷的能力。A.“可見‘樹’在情感表達上通常會比‘木’更飽滿”錯誤,由原文“前者正要借滿樹葉子的吹動,表達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這里葉子越多,感情才越飽滿……”可知,并沒有比較“樹”“木”在感情表達上誰更飽滿,選項說法以偏概全,于原文無據。故選A。【3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義的能力。“木”的第二個藝術特征是微黃與干燥之感。A.“無邊落木蕭蕭下”寫秋天樹葉微黃、干燥,紛紛落下,能體現.“木”的第二個藝術特征。B.“古木陰中系短蓬”寫我在高大的古樹陰下拴好了小船,“陰”表明此處的“古木”并非秋天干燥的樹葉,詩句中的“古木”不能體現微黃與干燥之感。C.“老木滄波無限悲”寫看著遠山的古樹變黃落下,隱含無限的傷悲,能體現“木”的第二個藝術特征。D.“木葉紛紛歸路”寫高高的樹木蕭蕭落下的黃葉鋪滿了回去的路,能體現.“木”的第二個藝術特征。故選B。【4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品味論證方法和語言特色的能力。解答時,分析考證引用的作用,從詩句本身的特點和作者運用的特點分析。結合“秋月照層嶺,寒風掃高木。”“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等信息可知,文中大量引用詩句,有的對仗工整,有的朗朗上口,窸窣飄零透些微黃的葉子,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文章中所使用的考證素材多是文質兼美、且為人熟知的名人名句;結合“‘秋月照層嶺,寒風掃高木。’這里用“高樹”是不是可以呢?當然也可以。曹植的《野田黃雀行》就說:‘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這也是千古名句,可是這里的‘高樹多悲風’卻并沒有落葉的形象,而‘寒風掃高木’則顯然是落葉的景況了。前者正要借滿樹葉子的吹動,表達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這里葉子越多,感情才越飽滿……”可知,作者解釋“高樹”則飽滿,“高木”則空闊,這就是“木”與“樹”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解讀新穎別致,有時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給人以美感和新鮮感。【5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作者的觀點態度和進行個性化解讀的能力。解答時,理解詩句的意象和情感,再結合文中的觀點進行合理的分析。結合“不但讓我們容易想起樹干,而且還會帶來‘木’所暗示的顏色性”可知,許多意象由于自身的特點,會有暗示性,敏感而有修養的詩人能認識到語言形象中的暗示性,并借此表達自己的情感;結合“月華如夜雪,見此令人思”可知,月有圓缺,相聚時團圓,分別時人不全,意象特點,容易讓人聯想到友人間的聚散;結合“月華如夜雪”,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月色如雪,“雪”給人寒冷的感覺,與友人離散的冷寂、孤寒感相似;結合“月華如夜雪,見此令人思”可知,每當看到月圓的時候,天各一方,共賞一月,月亮成了友人間聯系的紐帶,看到此物不禁讓人思念不已,意象的這些暗示性,都讓詩人對朋友產生了思念之情。(二)現代文閱讀II(本題共4小題,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豆腐店安石榴東安市場里只有一家作坊做豆腐,夫妻倆。我眼看著這一對從青年伉儷變成中年夫妻。這得多少年呢?①怎么也得十幾年小二十年吧,我沒算過,反正生生地眼見著男人的鬢角長出了白發,女人的發際線也大舉后退。當然了,歲月又能饒過誰呢?有一次,男人一邊給我往塑料袋里裝水豆腐,一邊對我說:你應該染染頭了。我就笑了,對吧?我們主顧之間蠻熟的。我們家愛吃豆腐。豆腐是個平常之物,市面上做豆腐的多了,看起來都一樣,實際上才不是,差異可大了,有的豆腐沒法吃,都沒法忍。我選擇他們家的豆腐可不草率,一邊吃一邊找了多少年呢,那真算得上淘盡黃沙始到金。要問他們家的豆腐到底哪兒出奇?就簡單一句話,好吃。真的,有時候我們做出的評價相當簡潔,但你知道那是可靠的,比一大堆五顏六色的描繪可靠多了。他們家的豆腐現場做,電磨、燒鍋、紗布什么的都亮閃閃、干凈凈,全在眼睛能看見的地方。很多人不太知道,三伏天豆腐坊衛生差的話可就慘了,有一種叫蛆的東西你可以了解一下,這簡直讓人不敢深想。超市里就只見豆腐,不見作坊,難免不讓你擔心。其他奧妙就不知道了,不知道有沒有“喜歡做豆腐,所以才好吃”那種浪漫的原因。最初選擇他們家豆腐的理由就是這樣。吃豆腐這件事不是小事,真的,我不是開玩笑。我家幾乎每天都吃,我也就幾乎每天和這對夫妻見面。后來我搬家了,離東安市場挺遠。為了吃豆腐,當然拼盡全力,連走帶坐車的去買他們家的豆腐。水豆腐冰箱冷藏可以保質兩天,干豆腐買一大卷冷凍上像是可以永續利用,不必每天勞頓去買。所以,十幾年二十年下來,我一直是他們家的顧客。②這樣說了,或許有人認為這不就是朋友了嗎?也不算,我都不太能理解人與人動不動就成朋友的思路,我不行,我不擅長這個。我不知道他們叫什么名字,也不知道他們幾歲,單純主顧關系。買賣交接的過程倒不可能一句閑話不說,那極其有限,我都寫在這兒了。我認真想過了,的確全寫在這篇文章里了。有一次,我看著他們家售賣案臺上一溜兒腐竹、豆皮、海帶、玉米面條……我指著醬色的冷面問她,真的是冷面嗎?東北人愛吃冷面,一種蕎麥產品。我小時候見到的冷面只有綠色淡到幾乎無的圓柱形蕎麥面條。而如今市場上還有一種醬紅色的。我已經懷疑它很久了。她搖了搖頭說,我猜它就是摻了醬油的面條。就這一句話,我沒買,她也就沒能從我這兒賺到這份錢。還有一次他們夫妻在吃飯,小鐵鍋里燉著酸菜肉粉條,火鍋的吃法,熱乎乎冒著白氣。東北人好這口兒,過去家家腌酸菜,現在多數人家不再腌制,手工作坊應運而生。我問她,酸菜哪兒來的?她指一指售賣臺上的賣品,那一檔全是一個牌子的袋裝酸菜。我又問,怎么樣?她抿了抿嘴角說,一般。③就這一句話,我沒買,她也就沒能從我這里賺到這份錢。現在想一想,這么多年一直在他們家買豆腐,或許這個原因也不能忽視吧?小二十年下來,粗看仿佛一切都沒有變化,人還是那人,所謂長了白頭發、發際線后退,也就說說罷了,它們都不是生活的實質,我想也沒有多少人真正把它們歸入人生或命運當中去,不值一提的事情。東安市場如小麻雀一只,地盤不大,卻是個綜合農貿市場,各種行業都在一個屋檐下。豆腐坊對面是個賣雞蛋的,也賣鴨蛋和鵪鶉蛋,有一對紅撲撲臉蛋兒的胖老太太多年來一直端坐在那兒。豆腐坊后面一溜兒五家蔬菜攤,全都夫妻檔、原裝的,丈夫還是那個丈夫,妻子還是那個妻子,這么多年頭型沒變,仿佛一年四季穿的衣服也是那相同的幾件。真實的生活是不是藏著一些簡單的要義?或者還有一些容易解釋又沒人解釋的東西?反正你在某些朋友那里看到命運的多變和不確定性,或許有個朋友婚都離了三次了。在這個角落里,有一種淳樸的穩定存在。我當然也知道那不是生活的全部。有段時間我一直沒見到豆腐坊的男人,女人告訴我,他住院了,腦梗。等他回歸老板崗位時,我看他也沒啥變化,還是那個黑眼睛濃眉毛、身高超過一米八的東北大漢。他說只有他自己知道,他已經不是之前的那個人了。后來還有一次,他又不在了,女人說他犯病住院了。不記得哪一年,這回輪到女人了,女人不在了。我去買豆腐,通常一次兩次不見夫妻一方,我不會問,誰家還沒個事兒呢,對吧?后來我還是問了,男人說,媳婦住院了。我再見到她時,她圍著皮質長圍裙站在豆腐坊里,叼著一根煙,一邊沉思一邊吸。豆腐坊有個慣例,舊歷年十五之前他們家不開板。今年十五過后我過去,豆腐坊仍在,人卻換了。新的老板說,前老板夫妻去南方養老去了,不干了。聽起來有點兒浮夸,卻也未必不可能,東北人對南方的溫暖有熱望。我只好順著他的話聊下去,我問,怎么這么早就養老去了,他們也沒多大年紀呀。他說,沒招兒了,老板癱瘓在床起不來啦。我驚在那兒了。這個新老板長了一個圓乎乎的大腦袋,一對圓乎乎的大眼睛,一般說來這是個實在人的樣子。可他眼白大,黑眼仁小,這又是一個不太牢靠的模樣,我不知道他是不是信口胡編的。④我就驚在那兒了。6.下列對這篇小說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A.從青年伉儷到中年夫妻,豆腐坊主人一直經營著豆腐坊,在他們看來,做豆腐是一件浪漫的事。B.售賣案臺上冷面的醬紅色和“我”小時候見過的冷面顏色不同,讓“我”懷疑這種冷面有問題。C.豆腐坊夫妻二人先后生病住院,卻依然堅持單獨經營豆腐坊,可見夫妻二人在生活上的壓力。D.借豆腐坊新老板之口,交代前老板夫妻不能再經營豆腐坊的原因,也補充了前老板夫妻的去向。7.對文中畫線句子的分析與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A.句子①“發際線也大舉后退”等描寫平實不失幽默,寫出歲月在夫妻倆身上留下的痕跡。B.句子②以設問的方式,引出“我”對什么是朋友的認識,并審視自己與夫妻倆的關系。C.句子③與上文一樣,因一句話,丟一筆生意,小中見大,側面反映了老板娘不懂經營。D.句子④單獨成段,定格畫面,一個“就”字強調“我”簡直不敢也不愿相信的震驚心理。8.概括“我”長期選擇這家豆腐坊豆腐的理由。9.文中“我”認為“真實的生活藏著一些簡單的要義”,結合文本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答案】6.A7.C8.①豆腐味道好;②現做,新鮮;③環境衛生;④店主為人淳樸,經營地道;⑤豆腐的保質時間讓“我”雖遠也可以買。9.①長白頭發、發際線后退等的生理表征的背后,藏著自然衰老不易察覺的要義。
②多年來東安市場里人們的謀生方式、人際關系不變,藏著淳樸的關系更加穩定的要義。
③豆腐坊兩夫妻幾十年如一日實誠做豆腐買賣的生活中,藏著堅守品質,執著堅韌才長久的要義。
④看似平淡無奇的生活,卻也蘊含著獨特的韻味,表達了作者對真誠、單純人際關系的認可,對平凡勞動者的肯定。【解析】【6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做豆腐是一件浪漫的事”錯誤,于文無據。結合“其他奧妙就不知道了,不知道有沒有‘喜歡做豆腐,所以才好吃’那種浪漫的原因”可知,原文只是說“那種浪漫的原因”,并沒有說“做豆腐是一件浪漫的事”。故選A。【7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重點句子的分析和鑒賞的能力。C.“老板娘不懂經營”錯誤。由原文“她抿了抿嘴角說,一般。”“我沒買,她也就沒能從我這里賺到這份錢”可知,側面反映了老板娘淳樸、誠實不欺。故選C。【8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篩選文中信息和概括內容的能力。解答時先找到文中的有效信息,然后分條進行概括即可。結合“要問他們家的豆腐到底哪兒出奇?就簡單一句話,好吃”可知,簡單的一句話,是對豆腐的最高評價,突出了豆腐味道好;結合“他們家的豆腐現場做,電磨、燒鍋……”可知,豆腐現做,新鮮,讓人吃著放心;結合“紗布什么的都亮閃閃、干凈凈,全在眼睛能看見的地方。很多人不太知道,三伏天豆腐坊衛生差的話可就慘了……”可知,做豆腐的工具干干凈凈,環境衛生,特別是天熱的時候,干凈讓人不用擔心有蛆蟲;結合“我又問,怎么樣?她抿了抿嘴角說,一般。”“在這個角落里,有一種淳樸的穩定存在”等信息可知,店主為人淳樸,經營地道,不撒謊。誠實不欺,人品好,這也是“我”買他家豆腐的一個原因;結合“水豆腐冰箱冷藏可以保質兩天,干豆腐買一大卷冷凍上像是可以永續利用,不必每天勞頓去買。所以,十幾年二十年下來,我一直是他們家的顧客”可知,搬家讓“我”離賣豆腐的小店遠了,但豆腐質量好,保質時間較長,讓“我”雖遠也可以買。【9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解答時抓住關鍵字詞,理解其語境義,最后明確所寫內容及表達的情感。“反正生生地眼見著男人的鬢角長出了白發,女人的發際線也大舉后退”,十幾年小二十年,隨著時光的流逝,豆腐店的夫妻長白頭發、發際線后退等的生理表征的背后,藏著自然衰老不易察覺的要義,任誰都無法阻止時光流逝的腳步。“真實生活是不是藏著一些簡單的要義?或者還有一些容易解釋又沒人解釋的東西?反正你在某些朋友那里看到命運的多變和不確定性……”“在這個角落里,有一種淳樸的穩定存在。我當然也知道那不是生活的全部”,多年來東安市場里,不像別處有變化,這個小小的地方人們的謀生方式、人際關系不變,藏著淳樸的關系更加穩定的要義。“超市里就只見豆腐,不見作坊,難免不讓你擔心。”“她搖了搖頭說,我猜它就是摻了醬油的面條。就這一句話,我沒買,她也就沒能從我這兒賺到這份錢。”“我又問,怎么樣?她抿了抿嘴角說,一般”,豆腐坊兩夫妻幾十年如一日實誠做豆腐買賣,干凈味美,女人不為掙錢而說實話,藏著堅守品質,執著堅韌才長久的要義。“我不知道他們叫什么名字,也不知道他們幾歲,單純主顧關系。買賣交接的過程倒不可能一句閑話不說,那極其有限,……”“紗布什么的都亮閃閃、干凈凈,全在眼睛能看見的地方”,數十年賣豆腐的平凡生活,誠實不欺地做著買賣,表達作者對平凡勞動者的肯定;自己不擅長交往,十幾年單純主顧關系看似平淡無奇的生活,卻也蘊含著獨特的韻味,表達了作者對真誠、單純人際關系的認可。二、古代詩文閱讀(37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王曰:“吾惛,不能進于是矣。愿夫子輔吾志,明以教我。我雖不敏,請嘗試之。”曰:“無恒產而有恒心者,惟士為能。若民,則無恒產,因無恒心。茍無恒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及陷于罪,然后從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產,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兇年免于死亡;然后驅而之善,故民之從之也輕。今也制民之產,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苦,兇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贍,奚暇治禮義哉?王欲行之,則盍反其本矣: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八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節選自《齊桓晉文之事》)材料二:(滕文公)使畢戰問井地。孟子曰:“子之君將行仁政,選擇而使子,子必勉之!夫仁政,必自經界始。經界不正井地不鈞谷祿不平是故暴君污吏必慢其經界。經界既正,分田制祿可坐而定也。“夫滕,壤地褊小,將為君子焉,將為野人焉。無君子,莫治野人;無野人,莫養君子。請野九一而助,國中什一使自賦。卿以下必有圭田,圭田五十畝。余夫二十五畝。死徙無出鄉,鄉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則百姓親睦。方里而井,井九百畝,其中為公田。八家皆私百畝,同養公田。公事畢,然后敢治私事,所以別野人也。此其大略也。若夫潤澤之,則在君與子矣。”(節選自《孟子·滕文公上》)[注]①井地,即井田制。②野人,即百姓。10.材料二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經界A不正B井地C不鈞D谷祿E不平F是故G暴君污吏H必慢其經界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刑,指處罰,與《齊桓晉文之事》中“刑于寡妻”中的“刑”詞義不相同。B.事,指侍奉,與《答司馬諫議書》“如曰今日當一切不事事”中第一個“事”詞義相同。C.治,指管理,與《齊桓晉文之事》中“奚暇治禮義哉”的“治”詞義不相同。D.卿,古代爵位名,與《與妻書》中“意映卿卿如晤”中的“卿”詞義不相同。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孟子認為,只有有道德操守的讀書人,才能在沒有固定財產的情況下依然保持善心,而普通百姓難以做到。B.通過對豐、兇年百姓生活狀況的分析,孟子主張在畜養、種植、教育等方面施行仁政,最終能以王道統一天下。C.孟子認為“君子”需要靠“野人”養活,建議在國都推行九分抽一的稅制,在郊野實施十分抽一的稅制。D.齊宣王希望孟子幫助他實現自己的志愿,滕文公派畢戰來請教井地之事,孟子均借機闡發了自己的政治主張。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2)公事畢,然后敢治私事,所以別野人也。14.結合材料一,分析孟子建議實行井田制的原因。【答案】10.BDF11.B12.C13.(1)慎重辦理學校教育,用孝順父母、尊敬兄長的道理告誡他們,頭發斑白的老人便不會在路上背著、頂著東西走了。(2)公田里的活干完了,這樣之后才敢干私田的活,這是用來區別官員和百姓的辦法。14.實行井田制,可以讓百姓有恒產,百姓有恒產才能有恒心;這樣才能以王道統一天下。【解析】【10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劃分田界如果不公正,井田就分得不均勻,作為俸祿的谷物田租也就收得不公平了,所以暴君污吏一定把劃分田界當兒戲。“經界不正”主謂結構,意思完整,在B處斷開;“經界不正”和“井地不鈞”結構一致,意思完整,可在D處斷開;“是故”意思是“所以”,固定結構,是對上文的總結,一般在句首,在其前F處斷開。故在BDF三處斷開。【11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一詞多義和識記文化常識的能力。A.正確。“刑”,處罰。/做榜樣。句意:然后就用刑法處罰他們。/給自己的妻子做榜樣。B.錯誤。詞義相同。“事”,侍奉。/辦事,做事。句意:一定要使他對上足夠侍奉父母。/如果說現在應當什么事也不辦。C.正確。“治”管理。/講求。句意:就沒人管理種田的。/哪里還有空閑講求禮義呢?D.正確。“卿”,古代爵位名。/舊時夫妻間的愛稱。句意:卿以下官吏都授給圭田。/意映愛妻如見。故選B。【12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能力。C.“建議在國都推行九分抽一稅制,在郊野實施十分抽一的稅制。”錯誤,由原文“請野九一而助,國中什一使自賦”可知,孟子建議在國都推行十分抽一的賦稅,在郊野實施的九分抽一稅收。故選C。【13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謹”,慎重辦理;“申”,告誡;“孝悌”,孝順父母、尊敬兄長;“頒”,通“斑”,斑白;“不負戴于道路”,狀語后置。(2)“畢”,完成;“治”,做;“所以”,用來……的;“別”,區別。【14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和概括文章內容的能力。解答時先找到文中的有效信息,然后分條進行概括即可。結合“無恒產而有恒心者,惟士為能。若民,則無恒產,因無恒心。茍無恒心……”“五畝之宅,樹之以桑……”“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等信息可知,實行井田制,可以讓百姓有恒定的產業,百姓有恒產才能有向善的心,才不會犯罪,老百姓有吃有住,又受到一定的教育,這樣才能以王道統一天下。參考譯文:材料一:齊宣王說:“我糊涂,不懂得這個道理。希望先生幫助(實現)我的志愿,明確地教導我。我雖然不聰明,請讓我試試看。”孟子說:“沒有固定的產業,卻有穩定不變的思想,只有士人能做到。至于百姓,沒有固定的產業,隨之就沒有穩定不變的思想。如果沒有穩定不變的思想,就會胡作非為,壞事沒有不干的了。等到犯了罪,然后就用刑法處罰他們,這就像是安下羅網坑害百姓。哪有仁人做了君主可以用這種方法治理的呢?所以賢明的君主所規定的百姓的產業,一定要使他對上足夠侍奉父母,對下足夠養活妻兒,好年成就終年能吃飽,壞年成也能免于餓死。這樣之后督促他們一心向善,百姓也就容易聽從了。而現在規定的百姓的產業,上不夠奉養父母,下不夠養活妻兒,好年成也還是一年到頭受苦,壞年成還避免不了餓死。這樣,只把自己從死亡中救出來,恐怕還不夠,哪有空閑講求禮義呢?大王想行仁政,那么何不返回到根本上來呢?五畝的宅地,(房前屋后)栽上桑樹,五十歲的人就能穿上絲棉襖了;雞、豬、狗這一類的家禽家畜的畜養,不要錯過它們生長繁衍的時節,七十歲的人就能吃上肉了;一百畝的田,不要占奪農時,八口之家可以不挨餓了。慎重辦理學校教育,用孝順父母、尊敬兄長的道理告誡他們,頭發斑白的老人便不會在路上背著、頂著東西走了。老年人穿上絲棉吃上肉,一般百姓不挨餓受凍,這樣還不能稱王于天下的,是不曾有過這樣的事。”材料二:滕文公讓畢戰來問井田制。孟子說:“你的君主要實行仁政,選派你來,你一定要盡力。仁政一定要從劃分田界做起。劃分田界如果不公正,井田就分得不均勻,作為俸祿的谷物田租也就收得不公平了,所以暴君污吏一定把劃分田界當兒戲。田界如果劃得公正,分發田地、訂立俸祿制度,就可以輕易辦妥了。“滕國雖然土地狹小,但也有當官的,也有種田的。沒有當官的,就沒人管理種田的;沒有種田的,就沒人養活當官的。建議在郊野實行九分抽一的助法,在城市實行十分抽一的貢法。卿以下官吏都授給圭田,圭田的大小是五十畝。家里還有剩余勞力的,另授田二十五畝。老死或搬家,也不離開本鄉,鄉里同一井田的人家,出入相伴,防盜御寇互相幫助,有病互相照料,于是老百姓就會彼此親愛,相處和睦。縱橫方圓一里的地為一個井田,每個井田九百畝,當中一百畝是公田。八家都授給私田一百畝,共同耕種公田。公田里的活干完了,這樣之后才敢干私田的活,這是用來區別官員和百姓的辦法。這就是井田制的大概。至于調整潤飾,那就靠君王和你了。”(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消暑白居易何以消煩暑,端居一院中。眼前無長物,窗下有清風。熱散由心靜,涼生為室空。此時身自得,難更與人同。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首聯以問題開篇,點明季節和環境,“端居”二字則為下文的觀察和思考蓄勢。B.頷聯提醒我們夏日里要勤勞,清除生活中多余之物,從而享受窗下徐來的清風。C.后兩聯詩人以議論的方式,總結消暑感悟,既貼合生活實際,又蘊含人生哲理。D.全詩語言不事雕琢,通俗易懂,親和自然,這符合白居易詩歌一貫的風格。16.白居易在《與元九書》中指出“諷諭詩,兼濟之志也”“閑適詩,獨善之義也”。有人認為《消暑》就是一首“閑適詩”,你認同?結合詩句談談你的理解。【答案】15.B16.認同。①端居院中,閑居空曠之處,感受清風自來,閑逸悠然;②無長物”“室空”表明詩人不被外物羈絆,淡泊平和;③心態樂觀,自言不與追求名利者相同,獨善其身,自得自適。【解析】【15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內容的理解和賞析能力。B.“提醒我們夏日里要勤勞,清除生活中多余之物”錯誤。本聯是說眼前沒有多余的東西,窗子自有清風吹來,分別從視覺和觸覺角度,描寫在院中的所見所感,享受大自然的清凈,沒有表現“勤勞”。故選B。【16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評價作者的觀點態度的能力。解答本題,首先要了解明確自己的觀點,再結合題干中“閑適詩,獨善之義也”的意思,分條闡明理由。結合“何以消煩暑,端居一院中。眼前無長物,窗下有清風。”可知,如何消除煩人的暑熱,只要你在院子里靜靜的坐著,院子空曠,窗戶吹進縷縷清風,不想別的事靜下心來,感受清風自來,閑逸悠然;結合“無長物”“室空”,可知,居住簡易,室內涼氣生成,在炎熱的夏日里,不要煩躁,內心平靜,清涼自來,表明詩人淡泊的心境,不受外物羈絆的灑脫;結合“此時身自得,難更與人同”可知,寫端坐心靜消暑的效果,怡然自得,可以自保,讓自己變得與別人不一樣,可以達到一種萬物空靈的澄明世界,獨善其身,自得自適,展示了人生的智慧和哲理。(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8分)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諫太宗十思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醒人們,完成一項事業不僅要有良好的開始,還需要堅持不懈,善始善終。(2)在《阿房宮賦》中,杜牧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結尾,勸誡后人要學會借鑒,避免重蹈覆轍。(3)蘇軾《赤壁賦》中“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描繪的情形,在張孝祥《念奴嬌·過洞庭》中也有類似的表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流水”是古詩詞中常見的意象,常常被賦予“時光流逝,一去不返”的內涵,比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有善始者實繁②.能克終者蓋寡③.后人哀之而不鑒之④.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⑤.玉鑒瓊田三萬頃⑥.著我扁舟一葉⑦.六朝舊事隨流水⑧.但寒煙衰草凝綠(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解析】【詳解】本題考查學生默寫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錯字有:繁、寡、鑒、哀、衰。三、語言文字運用(18分)(一)語言文字運用I(本題共2小題,8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唐詩語言是高度詩化的,A。所謂“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豐富而健康的生活氣息,反映著時代的生活本身就近于詩。這些生活的畫面,只能是唐人的,這種詩歌的語言,B。①先秦時代如果說曾經是百家爭鳴的時代,②那么唐代便是一個百花齊放的時代。③音樂、舞蹈、繪畫、雕刻、書法,④無一在向頂峰發展,⑤以不同的表現形式鼓舞著生活。⑥這就必然帶來了對于新鮮事物的敏感,⑦豐富了生活中的想象。18.請在文中畫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0個字。19.文段中有兩處表述不當,請指出其序號并做修改,使語言表達準確流暢,邏輯嚴密。不得改變原意。【答案】18.A又是日常生活的B也只能是唐代的19.①如果說先秦時代曾經是百家爭鳴的時代④無一不在向頂峰發展【解析】18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之情境補寫的能力。做這類題要注意把握中心意思,找出關鍵性詞語,根據上下文的有效信息,填寫內容,做到語句通順,語意連貫。第一處,后文提到豐富而健康的生活氣息,反映著時代的生活本身就近于詩,語境強調唐詩語言的生活化,同時結合上句“是……”的句式提示,故填“又是日常生活的”。第二處,前文提到這些生活的畫面,只能是唐人的,語境強調這種詩歌的語言也屬于唐代的;由上文“這些生活的畫面,只能是唐人的”可知,語境所填之句的結構是“也只能是……的”,故填“也只能是唐代的”。【19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①語序不當,“先秦時代如果說曾經是百家爭鳴的時代”“那么唐代便是一個百花齊放的時代”這兩個分句的主語不一致,故第一個分句的關聯詞放在主語之前,可改為:如果說先秦時代曾經是百家爭鳴的時代。④不合邏輯,否定詞運用不當,把意思表達反了,可改為:無一不在向頂峰發展。(二)語言文字運用II(本題共3小題,10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寶玉又興頭起來,也打發個小丫頭子家去,說:“把昨兒賴大娘送我的那個大魚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城市牧場轉租合同協議
- 大額居間擔保合同協議
- 復古紅磚采購合同協議
- 大型活動招商合同協議
- 地暖返工合同協議
- 大巴車客運協議合同
- 奎文冷庫倉儲合同協議
- 國際顧問傭金合同協議
- 工程吊籃買賣合同協議
- 大合同補充協議
- 產品QC工程圖 (質量保證工程圖)Excel表格
- 人民醫院人才隊伍建設規劃人才隊伍建設五年規劃
- 電氣平行檢驗用表
- GB∕T 14527-2021 復合阻尼隔振器和復合阻尼器
- 一年級語文下冊課件-21 小壁虎借尾巴24-部編版(15張PPT)
- 患者隨訪率低原因分析以及對策
- DB32∕T 2349-2013 楊樹一元立木材積表
- 首屆上海科技期刊編輯技能大賽試題
- 隧道二襯、仰拱施工方案
- Q∕GDW 12106.4-2021 物聯管理平臺技術和功能規范 第4部分:邊緣物聯代理與物聯管理平臺交互協議規范
- 中國癲癇診療指南-癲癇持續狀態課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