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時期的歐洲課件_第1頁
中古時期的歐洲課件_第2頁
中古時期的歐洲課件_第3頁
中古時期的歐洲課件_第4頁
中古時期的歐洲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3課中古時期的歐洲第二單元中古時期的世界1西歐封建社會23拜占庭與俄羅斯Contents錄目中古西歐的王權、教會與城市【課程標準】通過了解中古時期歐洲地區的不同國家、民族、宗教和社會變化,認識這一時期世界各文明地區(歐洲)的多元面貌。歷史概念特征:這個時期的歐洲沒有一個強有力的政權來統治。封建割據帶來頻繁的戰爭,造成科技和生產力發展停滯,人民生活在毫無希望的痛苦中,所以中世紀或者中世紀早期在歐美普遍被稱作“黑暗時代”,傳統上認為這是歐洲文明史上發展比較緩慢的時期。中古時期:在世界歷史上,5-15世紀一般被稱為“中古時期”,也稱“中世紀”(MiddleAges)(約公元476年~公元1453年),是歐洲歷史上的一個時代(主要是西歐),即西羅馬帝國滅亡(公元476年)到東羅馬帝國滅亡(公元1453年)的這段時期。一、西歐封建社會西羅馬帝國東羅馬帝國羅馬帝國的分裂(公元395年)蠻族入侵西羅馬帝國東羅馬帝國3世紀以后,羅馬帝國日漸衰敗,日耳曼人逐漸滲入,在476年,日耳曼人消滅了西羅馬帝國。在羅馬帝國的廢墟和日耳曼人遷徙后建立的一系列王國基礎上,西歐進入封建社會。西歐封建社會的基本特征是封君封臣制度、莊園與農奴制度。1.形成民族大遷徙不是簡單的民族住地的變化,而是日耳曼人各部落集團對奴隸制羅馬帝國的武力征服。在這種征服的基礎上使羅馬與日耳曼兩種文明、兩種制度和兩大民族結合起來,逐漸形成了西歐的封建制度。一、西歐封建社會封君封臣制度中,最為關鍵的是封土。最初封臣和封土并非一一對應。封君有保護封臣生存的義務,一開始是通過請封臣回家中宴請,或者賞賜封臣實物來表現。但是隨著戰爭的擴大,這種報酬開始無法維持,封君所需的封臣人數上升,報酬方法也開始改變,以賜予人們相應的土地使其獲得生存這一手段來維系雙方之間的關系,這一做法很快流行。最初分封的土地稱為"采邑",在墨洛溫時期已經存在;到了查理·馬特時期,由于開始和阿拉伯作戰,于是出現大規模的封臣。同時"采邑"也開始變為封土,獲得封土的條件逐漸以軍事義務為主旨而固定下來。2.特征——封君封臣制度思考:結合教材內容,概括歸納封君封臣制度的背景、內容、影響。背景:社會動蕩和自然經濟的產物,8世紀后逐漸與封土聯系在一起。內容:地方領主為其家族和親兵提供土地作為給養。授予土地者為封君,領取土地者為封臣。封臣必須效忠封君,主要義務是服兵役。一、西歐封建社會封君封臣制度中,最為關鍵的是封土。最初封臣和封土并非一一對應。封君有保護封臣生存的義務,一開始是通過請封臣回家中宴請,或者賞賜封臣實物來表現。但是隨著戰爭的擴大,這種報酬開始無法維持,封君所需的封臣人數上升,報酬方法也開始改變,以賜予人們相應的土地使其獲得生存這一手段來維系雙方之間的關系,這一做法很快流行。最初分封的土地稱為"采邑",在墨洛溫時期已經存在;到了查理·馬特時期,由于開始和阿拉伯作戰,于是出現大規模的封臣。同時"采邑"也開始變為封土,獲得封土的條件逐漸以軍事義務為主旨而固定下來。2.特征——封君封臣制度思考:結合教材內容,概括歸納封君封臣制度的背景、內容、影響。影響:土地被層層分封,各級封建主都是土地事實上的占有者,享有土地上的司法、行政和經濟等各種權力。一方面,國王或皇帝是名義上的最高統治者,通過封君封臣制度與各級封建主聯系起來,成為西歐社會的統治階級。另一方面封建主作為領主,在各自的領地內獨立行使權力,政治上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據局面。一、西歐封建社會2.特征——封君封臣制度特點:以土地為紐帶;等級森嚴,不能越級管理;依次主臣關系,層級間相對獨立;契約意識,雙向權利義務。材料:封君封臣僅限于互相宣誓的兩個個體之間,雙方以契約約束了彼此的關系:一方面,封臣不盡義務不得享受權利;另一方面,王侯超權索取,封臣也可以反抗。

——《世界歷史讀本》思考;根據以上材料以及所學知識,分析封君封臣制度的特點。一、西歐封建社會2.特征——封君封臣制度◎封君封臣制度示意圖◎西周分封制示意圖天子諸侯卿大夫士【課堂探究】比較封君封臣制度與西周分封制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西方諺語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詩經·小雅·北山》一、西歐封建社會2.特征——封君封臣制度【課堂探究】比較封君封臣制度與西周分封制比較項封君封臣制度西周分封制不同點社會形態紐帶統治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天子是最高統治者相同點權力和義務相互交織,等級秩序森嚴土地血緣封建社會奴隸社會不可越級統治一、西歐封建社會2.特征——莊園與農奴制領主城堡教堂馬廄谷倉磨坊領主自營地自由農份地農奴份地莊園是政治經濟單位—相對獨立、封閉中古西歐基本的農業經濟組織,也是基層自治組織。是獨立的自給自足的經濟和政治單位。(莊園的性質)材料:羅馬帝國滅亡后由于遠距離貿易、集中手工業生產、帝國貨幣等的消失,采邑(莊園)必須為自身提供幾乎它所需要的一切。

——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一、西歐封建社會2.特征——莊園與農奴制土地類型經營管理者權利與義務領主自營地領主農民份地自由農份地自由農農奴份地農奴①提供農民土地;②直接經營領主自營地;③主持莊園法庭,審理莊園案件,維護莊園秩序①交納地租,服勞役;②法律上自由①耕種領主自營地,收入歸領主;②法律上非自由人,被固著于土地上;③自備工具為領主服勞役一個領主單獨管轄的特別區域的農業種植園叫作莊園,有時鄉村和莊園是相當一致的,也就是說,一個農民的村落形成一個領主特有的莊園。但是,有時一個莊園包括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鄉村,而有時一個大鄉村可分成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莊園。

【美】布萊恩·蒂爾尼西德尼·佩因特——《西歐中世紀史》莊園一個機構兩類土地三種人員多個作坊(莊園法庭)(自營地、農民份地)(領主、農民、農奴)(自給自足)任務:莊園法庭主要審理莊園內的案件主持人:主持法庭的是領主或他的管家召開時間:莊園法庭沒有專門的工作人員,一般是每隔一段時間為解決一批問題而開庭一次召開地點:法庭開庭的地點也不固定有時在領主宅第的廳堂,有時在教堂,有時就在莊園里的大樹下審判依據:習慣法或村法作用:莊園法庭起著維護莊園公共秩序的作用,莊園法庭既維護了領主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領主的特權相關史事:法國莊園法庭記錄,無權享用公共牧場但仍在牧場內放牧的人,侵犯了全體村民權益,判令他們從牧場牽走他們的牲畜,從此不得占用牧場,違者還要被罰款;某人不按規定的價格賣酒也要被罰款一、西歐封建社會2.特征——莊園與農奴制一、西歐封建社會2.特征——莊園與農奴制【課堂探究】根據材料,比較農奴和奴隸的異同它(莊園)承襲了羅馬的大地產,但和羅馬大地產不同的是。莊園由農奴…而不是奴隸耕種。在現代意義上,農奴無疑是不自由的……但他們耕種分到的土地用以謀生,而且通常不能加以剝奪,所以他們的處境比奴隸好得多。……更重要的是,盡管許多農奴的命運肯定相當艱難,但他們很少完全聽憑他們的領主隨意支配打發。

——[美]羅伯特·E·勒納等著,王覺非等譯《西方文明史》......另一方面,與古代的奴隸身份相比,農奴的地位稍為高些。農奴的日常生活要遵守村社的習慣,他在村社有發言權。最重要的是這些習慣保證了他擁有自己土地的權力,并且可以把土地傳給繼承人。——【美】布萊恩·蒂爾尼西德尼·佩因特《西歐中世紀史》奴隸:無法律地位,無婚姻權,一切屬奴隸主。農奴:受法律保護,被法律承認,有私有財產。農奴相對奴隸地位較高,人身束縛更寬松,生產積極性更高。奴隸制經濟向封建經濟轉變,生產關系進步一、西歐封建社會2.特征——莊園與農奴制【課堂探究】東漢田莊與西歐中世紀莊園的異同東漢田莊西歐中世紀莊園1.封建領主制(領主與農奴一般沒有親緣關系)2.土地不能買賣3.獨立性強,莊園主有權利4.莊園制瓦解后,西歐走上的資本主義道路,開始發展近代文明1.封建地主制(農民大多是莊園主的親族)2.土地可進行交易3.田莊主無權利,中央集權更高效4.東漢田莊的消亡并沒有為中國帶來資本主義。1.都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園內產品齊全,產品很少到市場交換;2.軍事上都擁有私人武裝;?3.勞動者與其領主有人身依附關系,勞動者都需要無償的對其領主承擔很多責任。同二、中古西歐的王權、城市與教會1.中古初期的王權封建制(中古)初期,權力分散,王權軟弱,教權大于王權,國王作為國家名義上的最高統治者,被視為最高領主,擁有高于一般封臣的權力。丕平獻土,是發生于中古歐洲,促成教皇國成立的重要歷史事件。751年,法蘭克王國的宮相丕平(Pepin)在羅馬教皇的支持下篡奪王位,創建加洛林王朝。丕平即位后,為了酬謝教會相助,兩次出兵意大利。公元756年,丕平(Pepin)把他奪到的意大利中部一部分土地,包括羅馬周圍地區,送給羅馬教皇,史稱“丕平獻土”。“丕平獻土”,加強了國王和教會的聯系,使教權凌駕于王權之上,奠定了教皇國的基礎。丕平獻土1077年1月,德皇亨利四世冒著風雪嚴寒,前往意大利北部的卡諾莎城堡向教皇格列高利七世“懺悔罪過”。三天三夜后,教皇才給予亨利四世一個額頭吻表示原諒,而這位教皇出身于皮鞋手工制作之家,這就是“卡諾莎之辱”。此后,“卡諾莎之辱”在西方世界成為屈辱投降的代名詞。卡諾莎之辱將此時歐洲社會政治與宗教力量的不平衡,以及二者之間的矛盾性表現得淋漓盡致。這種情況,直到16世紀英國宗教改革確立“王權至尊”才出現轉機,但它對人民的影響卻是無法回避的。卡諾莎之辱法蘭西國王借助通婚和征服等手段,擊敗各地封建主。到15世紀晚期,法蘭西基本完成統一,王權得到強化英格蘭國王在與貴族的斗爭中強化王權,到15世紀晚期都鐸王朝建立后,英格蘭逐漸形成較為強大的王權。15世紀末,在伊比利亞半島形成的國家有西班牙和葡萄牙二、中古西歐的王權、城市與教會1.中古后期的王權中古中后期(11世紀),隨社會環境的逐漸穩定,經濟增長,西歐各國王權有不同程度的加強。二、中古西歐的王權、城市與教會1.中古后期的王權意義:結束政治混亂和割據狀態,國家逐步走向統一;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基督教會對西歐國家的控制,為西歐民族國家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民族國家的形成);葡西王權的加強,為新航路的開辟提供了重要支持力量。

1529年,都鐸王朝的亨利八世以教皇不同意他與王后離婚為由開始與羅馬教廷走向決裂。1533年,亨利八世宣布禁止英國教會向羅馬教廷繳納貢金;1534年,英國國會通過了《至尊法案》,宣布英國國王是“英國教會在地上之惟一最高首腦”,從此,英國完全脫離了羅馬教廷的控制,成為一個新教國家。《至尊法案》二、中古西歐的王權、城市與教會2.中世紀的城市(1)興起條件:隨著歐洲社會走向穩定,封建經濟獲得一定發展。耕地面積增加,風力、水力和畜力得到更有效的使用;工商業逐漸復興和繁榮。

渡口、港灣、城堡、寺院,甚至交叉路口等,有越來越多的人定居。集中的人口,便利的交通,促進了集市的形成,而這又吸引了更多的人前來居住,逐漸形成了以市場為中心的、比較穩定的居民點,新的城市又在這個基礎上慢慢形成。那些以手工業和商業為中心的城市發展更快。意大利、法蘭西、英格蘭、德意志等,都出現了許多著名的城市。城市的規模很小,人口數量般不超過5000人。13世紀時,英格蘭最大的城市倫敦只有4萬人左右,像法蘭西的巴黎,意大利的米蘭、威尼斯等擁有超過5萬人口的城市屈指可數。二、中古西歐的王權、城市與教會2.中世紀的城市(2)自治城市:①背景:城市位于封建主的土地上,主要居民是手工業者和商人,以工商業為基本謀生手段。但封建主用對待農奴的方式對待城市市民,對市民的生產和經營活動造成影響。②獲取方式:與封建主談判、金錢贖買、武裝暴動【課堂探究】以法國瑯城自由之路為例,分析概括中世紀城市獲取自治的方式有哪些?瑯城是法蘭西東北部的一個城市,主教也是這里的領主,控制著城市。瑯城居民募集金錢,贖買了自治權,并建立了自治機構。但主教揮霍了贖金后,背信棄義,擅自取消了瑯城的自治權。1112年,憤怒的市民舉行起義,殺死主教此后又堅持斗爭多年,瑯城終于取得了自治地位。二、中古西歐的王權、城市與教會2.中世紀的城市【課堂探究】城市自治對西歐歷史的發展產生了哪些影響?材料一:鄉村意味著“隔絕和分散”,而城市“表明了人口、生產工具資本、享受和需求的集中”……在西歐城市重新興起和工商業迅速發展的過程中,市民階層形成了,商人和銀行家作為市民階層的上層,發展為早期的資產階級。——摘編自《世界中古史》材料二:市民反對封建割據,反對領主特權,支持國家統一和王權強化。而建立新城市符合國王們削弱諸侯勢力的政治考慮,因而國王成為城市的長期盟友。國家出現了不與封土相聯系的官吏;市民階級開始參與政治。

——摘編自《世界中古史》材料三:城市的興起和繁榮,產生了市民日常需要的世俗文化和世俗教育,文化教育不再為教士所壟斷,大學的興起被認為是歐洲中世紀教育“最美好的花朵”。12世紀,西歐的教育與學術出現了新的氣象,沖擊著傳統的教權主義、普世主義與禁欲主義的束縛,為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的興起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摘編自《世界中古史》經濟:有利于城市經濟的發展,市民階層形成,早期資產階級的興起,推動資本主義產生與發展政治:促使城市與王權的結盟;促進了王權的強化與國王的統一事業。文化:打破教會對文化教育的壟斷,促使大學興起,為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創造條件。二、中古西歐的王權、城市與教會2.中世紀的城市【課堂探究】中國城市與西方城市的比較

中國城市西方城市城市職能政治中心經濟中心經濟基礎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商品經濟發展自治權通過金錢贖買與武裝斗爭的方式取得了自治權一直是處于中央集權管理下二、中古西歐的王權、城市與教會3.中古西歐的基督教會(1)經濟上:擁有大量莊園和廣袤土地,并向信徒征收什一稅;(2)政治上:教會是最大的有組織的力量,形成從教皇到各級神職人員的等級制度。(教權>王權)

……以后又設置得到法律充分承認的什一稅,教會的地位因此進一步加強。什一稅出自《舊約圣經》的事例,長期以來一直得到神職界的贊賞。585年在馬孔召開的法蘭克宗教會議上要求征收此稅。到丕平時,什一稅已被作為一項法律上應承擔的義務看待,查理曼則在法律上完全批準了它。什一稅不僅主教們可以征收,而且各教區神父也可以征收和使用。再者,由于教徒不斷把土地捐贈給教會,使教會地產增加,到了加羅林王朝早期,教會已占有全法國土地的三分之一。——[美]威利斯頓·沃爾克《基督教會史》二、中古西歐的王權、城市與教會3.中古西歐的基督教會出生在教父主持下接受洗禮結婚由教父主持婚禮臨終由教父主持涂香油儀式,以求靈魂能夠升入天堂死后葬禮在教堂舉行,遺體被葬在教堂附屬的墓地(3)思想上:整個西歐社會的居民幾乎都是基督教徒,教會控制著教徒的精神生活,宗教戒律嚴重束縛了人性的發展。中古西歐封建社會是二元社會以國王為代表的王權和與以基督教教會為代表的教權互相依存,共同維護封建秩序。王權與教權既依存又斗爭。中世紀前期(5-10世紀)“黑暗時代”

中世紀后期(11-15世紀)“孕育曙光”政治經濟文化階級歸納:西歐封建社會的基本特征總結:中古時期的西歐封君封臣制度,分裂割據;教權高于王權王權逐漸強大,英法等國走向中央集權,城市自治;議會出現自給自足的封建莊園經濟;農奴制度工商業發展,城市興起基督教會壟斷文化禁欲主義、蒙昧主義大學興起、教育與學術出現新氣象;文藝復興推動人文主義思想復蘇。封建主、自由民、農奴市民階層壯大,城市中的商人和銀行家成為早期資產階級【課堂探究】中西封建社會的對比項目西歐封建社會中國封建社會時間跨度形成背景政治制度階級矛盾經濟制度城市發展思想文化總結:中古時期的西歐約5世紀——1453年公元前221年——1949年希臘羅馬文明,日耳曼民族,基督教影響小農經濟,地大物博,法家思想封君封臣制度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領主與農奴地主與農民莊園制土地私有,小農經濟為主自治傳統,起步較晚無自治權,類型多,發展早基督教壟斷文化儒家思想占主流三、拜占庭與俄羅斯(東歐)1.拜占庭1.建立與發展:西羅馬帝國滅亡后,東羅馬帝國繼續發展。因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為古希臘殖民城邦拜占庭舊址,又稱拜占庭帝國。(由來)帝國境內工商業發達,都城君士坦丁堡是當時歐洲最大最重要的城市,成為溝通東西方的橋梁。6世紀查士丁尼在位時,拜占庭一度擴張,先后占領北非和意大利等地。◎6-7世紀的拜占庭帝國拜占庭在宗教上承襲基督教,在文化上承襲古希臘,而它的政府結構則大致源于羅馬。

——美?本內特《歐洲中世紀史》◎查士丁尼大帝三、拜占庭與俄羅斯(東歐)1.拜占庭成就:查士丁尼在位期間編訂的《查士丁尼法典》,剔除了法律中的那些矛盾和過時的內容,使羅馬法成為系統、完整的法律體系,它與同時或稍后編纂的《法學會纂》《法理概要》《新法典》,合稱《羅馬民法大全》羅馬法在其一千多年的歷史中,歷經王政、共和、帝政分權和帝政專權四種政治形態,不同時代的立法體現了不同時代的精神。當時,東羅馬帝國已是一個中央集權的奴隸主君主專制國家,對共和精神乃至帝政分權精神是絕對排斥的。歷代皇帝為整理羅馬法這一龐大的歷史堆積物作了極大的努力,但效果并不理想。到了查士丁尼皇帝的時代,羅馬法仍呈現“混亂”、“矛盾”的面貌。查士丁尼組織法學家,從公元528年起到534年止,僅6年時間共編成《查士丁尼法典》《法學匯編》和《法理概要》三部法律文件,他死后,法學家又編成《新法典》,這些法律合稱為《羅馬民法大全》。——徐國棟《查士丁尼及其立法事業》三、拜占庭與俄羅斯(東歐)1.拜占庭"輝煌屬于希臘,宏偉歸于羅馬。"古希臘人創制民主政治,與希臘人相比,羅馬人較為注重實際,崇尚秩序。在擴張征服和統治帝國的過程中,他們發展出體系宏大而縝密的羅馬法律。羅馬法指公元前6世紀末至公元7世紀古代羅馬制定和實施的全部羅馬法律,它是古代世界各國內容最豐富、體系最完善、對后來世界影響最廣泛的法律,是人類文明的寶貴遺產。羅馬法隨著羅馬國家的發展而演變,呈現出明顯的階段性和連續性,從表現形式看經歷了習慣法到成文法的演變;從適用范圍看經歷了市民法(公民法)到萬民法的演變。三、拜占庭與俄羅斯(東歐)1.拜占庭材料一:平民反對貴族斗爭的主要方式不是暴力,而更多的是采取不合作態度,以迫使貴族進行談判、讓步。公元前450﹣前449年,迫于平民壓力而專門成立的十人委員會將羅馬人世代流傳的習慣法形成文字,因法律條文被鐫刻在十二塊銅板上,故稱"十二銅表法",此即羅馬國家第一部成文法。成文法的頒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貴族任意曲解法律、濫用職權的行為。材料二:公元前3世紀中葉以前,羅馬法律的適用范圍僅限于羅馬公民,居住在羅馬的異邦人不能享受此法的保護,被稱為"公民法"或者"市民法",內容主要是有關羅馬共和國的行政管理、國家機關及一部分訴訟程序的問題。公民法存在明顯的缺陷,主要表現為:法律的主體范圍狹小、內容保守、形式主義色彩濃厚、保留大量氏族殘余等。隨著羅馬對外征服地區的擴大,羅馬的社會政治和經濟都發生了巨大變化,公民法不足以解決帝國疆域內出現的各種復雜的問題。在羅馬逐漸形成了普遍適用于羅馬統治范圍內一切自由民的法律,這就是有名的"萬民法"。【課堂探究】推動羅馬法演變的因素有哪些?從習慣法到成文法的原因:平民反對貴族的斗爭。從市民法到萬民法的原因:疆域的不斷擴大,商品經濟的發展,政治統治的需要與法治傳統的確立。總之,無論是從習慣法到成文法,還是從市民法到萬民法都是羅馬國家政治、經濟發展的結果。三、拜占庭與俄羅斯(東歐)1.拜占庭【課堂探究】如何評價《羅馬民法大全》?材料一……最完備的法律最終集大成于查士丁尼一世的《國法大全》(即《羅馬民法大全》)中,它標志著羅馬法學的起點……——米健《略論羅馬萬民法產生的歷史條件和思想淵源》材料二:19世紀以來歐洲大多數國家都以羅馬法為立法基礎來制定本國的法律制度,如《拿破侖法典》、《德國民法典》等。現在世上許多國家的陪審制度、律師制度、訴訟原則都淵源于羅馬法。世上公認的法學理論、法制民主原則也均發端于羅馬法。地位:歐洲歷史上第一部系統完備的成文法典對近代歐洲各國資產階級立法(民法)產生了重大影響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