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醫理論中醫藥基礎理論博大精深,蘊藏著豐富的信息,是具有中醫特色和優勢的理論。癥候理論:是指中藥藥性、藥理和臨床應用研究的基礎理論。組方理論:
中藥的性味歸經、氣機升降、君臣佐使、七情合和具有深厚的科學內涵,不僅是藥物和功效簡單的相加相減,而更具有減毒增效、優化組合的作用。重視中藥基礎理論的研究,運用傳統理論和現代植物化學研究方法,開展對中藥的四氣、五味、升降、沉浮、歸經、反味、配伍及禁忌等中藥理論研究,揭示其內在規律和科學基礎,使中藥基礎理論得到科學闡釋和發展,為構建現代中藥理論奠定基礎。第一章中醫相關理論一、基本概念1、陰陽的最初涵義是很樸素的,僅指日光的向背,向日為陽,背日為陰。后來其涵義逐漸延伸至晴與雨、寒與熱、天與地、日與月、靜與動、男與女、氣與形等。至《周易》,陰陽已上升為哲學范疇,概指自然界一切具有相互對立又相互聯系的兩個方面,并用以闡釋事物運動變化的規律,故有“一陰一陽之謂道”之說。陰陽的對立統一觀點被古代醫家所吸收,并與長期所積累的解剖、生理知識和疾病防治經驗相結合,從而形成中醫學的陰陽學說。把陰陽概念全面而系統地運用于醫學的醫籍,首推《黃帝內經》。第一章中醫相關理論2、五行學說
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五種基本物質元素的運動變化。五行學說,則是古人用人們日常生活中最熟悉的金、木、水、火、土五種物質的功能屬性為代表,來歸類事物的屬性,并以五者之間相互資生、相互制約的關系來論述和推演事物之間的相互關系及其復雜的運動變化規律的一種學說。
中醫學運用"五行學說",主要在于概括臟腑組織的功能屬性,論證五臟系統相互聯系的內在規律,并歸納人體與自然界的某些相互關系,特別是闡明人體的整體結構關系,從而指導中醫臨床之病理分析,以及診斷和治療。所以,五行學說同陰陽學說一樣,亦是中醫學獨特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和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第一章中醫相關理論3、藏象和藏象學說藏象的"藏",是指藏居于體內的各個臟腑;而"象",是指表現于外的病理、生理現象。藏象即是指臟腑生理或病理表現于外的征象。藏象學說即是研究人體各個臟腑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以及臟腑之間相互關系的學說。
藏象學說是中醫學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基礎是臟腑。人體的生命活動主要依賴于臟腑的生理活動,所以觀察、了解生命活動的外在表現,以及人與自然的密切關系,進一步研究內在臟腑的生理功能及其變化規律是藏象學說的主要內容。第一章中醫相關理論4、經絡
經絡是運行全身氣血、聯絡臟腑肢節,溝通上下內外的通路。經絡,是經脈和絡脈的總稱。經脈是主干,絡脈是分支。正常生理情況下,經絡有運行氣血,感應傳導的作用,而在發生病變情況下,經絡就成為傳遞病邪和反映病變的途徑。由于經絡有一定的循行部位和聯絡臟腑,可以反映所屬臟腑的病證,因而在臨床上,就可根據疾病癥狀出現的部位,結合經絡循行的部位及所聯系的臟腑,作為疾病的診斷依據。在治療上,無論是針灸、推拿或藥物治療,都是通過調整經絡氣血的功能活動,進而調節臟腑機能,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第一章中醫相關理論5、氣、血、津液氣、血、津液是構成人體的基本物質,是臟腑、經絡等組織器官進行生理活動的物質基礎。氣是不斷運動著的具有活力的精微物質;血即指血液;津液是機體一切正常水液的總稱。從氣、血、津液的相對屬性來分陰陽,則氣具有推動、溫煦作用,故屬于陽;血、津液都為液態物質,具有濡養、滋潤等作用,故屬于陰。第一章中醫相關理論二、中醫治療的基本特點
1.整體觀念:整體就是統一性和完整性。中醫學非常重視人體本身的統一性、完整性及其與自然界的相互關系,它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構成人體的各個組成部分之間,在結構上是不可分割的,在功能上是相互協調、相互為用的,在病理上是相互影響的。同時也認識到人體與自然環境有密切關系,人類在能動地適應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斗爭中,維持著機體的正常生命活動。這種內外環境的統一性,機體自身整體性的思想,稱之為整體觀念。中醫學中的整體觀念,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二是認為人與環境之間有密切的聯系。第一章中醫相關理論2、辨證論治辨證論治是中醫認識和治療疾病的基本原則,是中醫學對疾病的一種特殊的研究和處理方法,也是中醫學的基本特點之一。
證,是機體在疾病發展過程中的某一階段的病理概括。它包括了病位、病因、病性以及正邪關系,反映出疾病發展過程中某一階段的病理變化的本質,因而它比癥狀更全面、更深刻、更正確地揭示了疾病的本質。
辨證,就是將四診(望、聞、問、切)所收集的資料、癥狀、體征,通過分析、綜合,判斷為某種癥。論治,就是確定相應的治療方法。中醫治病首先著眼于癥,而不是病的異同,因此,同一疾病的不同癥候,治療方法就不同;而不同疾病,只要癥候相同,便可以用同一方法治療,這就是“同病異治、異病同治”。這種針對疾病發展過程中不同質的矛盾用不同的方法去解決的法則,就是辨證論治的精神實質。第一章中醫相關理論三、防治原則1、治則:治則是指疾病的治療法則。它是在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精神指導下制定的,對臨床治療立法、處方、用藥,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1)治病求本:是指尋找出疾病的根本原因,并針對根本原因進行治療。在臨床運用這一治則時,必須正確掌握“逆者正治,從者反治”和“急則治標,緩則治本,標本兼治”等情況。2)扶正與祛邪:疾病的過程,是正氣與邪氣矛盾雙方相互斗爭的過程。因而治療疾病,就要扶助正氣,祛除邪氣,改變邪正雙方的力量對比,使之有利于疾病向痊愈方向轉化。第一章中醫相關理論1、治則3)調整陰陽:疾病的發生,從根本上說是陰陽的相對平衡遭到破壞,出現偏勝偏衰的結果。因此,恢復陰陽的相對平衡,促進陰平陽密,乃是臨床治療的根本法則之一。4)調整臟腑功能: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臟與臟,腑與腑,臟與腑之間在生理上相互協調、相互促進,在病理上則相互影響。因此,注意調整各臟腑之間的關系,使其功能協調,才能收到較好的治療效果。5)調理氣血關系:氣血是各臟腑及其它組織功能活動的主要物質基礎,氣血各有其功能,又相互為用。調理氣血是以“有余瀉之,不足補之”為原則,使它們的關系恢復協調。6)因時、因地、因人制宜:由于疾病的發生、發展和轉歸,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如時令氣候、地理環境等,尤其是患者個體的體質因素,對疾病的影響更大。因此,在治療疾病時,必須把這些方面的因素考慮進去,對具體情況做具體分析,區別對待,以制定出適宜的治療方法。第一章中醫相關理論2、預防中醫學歷來就重視預防,早在《內經》中就提出了“治未病”的預防思想,強調“防患于未然”。《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說:“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夫病已成而后藥之,亂已成而后治之,譬尤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未病先防:就是在疾病未發生之前,做好各種預防工作,以防止疾病的發生。
疾病的發生,關系到邪正兩個方面。邪氣是導致疾病的重要條件,而正氣不足是疾病發生的內在原因和根據。外邪通過內因而起作用。因此,治未病,必須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方面調養身體,提高正氣抗邪能力,另一方面要防止病邪的侵害。既病防變:是指如果疾病已經發生,則應爭取早期診斷、早期治療,以防止疾病的發展與傳變。第一章中醫相關理論四、中醫理論的基本特點1、順應四時:中醫認為人的健康與疾病,人體容貌的維護與增進,與四時氣候變化有密切關系。“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春夏陽氣充沛,萬物生機蓬勃,人體新陳代謝相對旺盛,所以可保養體內的陽氣,防止陽氣發泄太過,影響人體生發之氣。秋冬陽氣藏伏,陰氣轉盛,人體的新陳代謝也相對減緩,所以要注意保養體內陰氣,防止陰氣耗損,中醫說"從之則苛疾不起",即順應四時季節變化而變換生活方式,可以防病健美;又說"逆之則災害生",即不按四時季節變化去改變自己生活方式,則可導致疾病,損害人體健美。第一章中醫相關理論2、防寒避暑
寒與暑是中醫所言之風、寒、暑、濕、燥、火六氣中最具代表性的兩個陰陽屬性,故寒與暑是陰陽盛衰的明顯征象。中醫認為春有乖亂之邪氣風;夏有驟變之寒氣;長夏有淫辱之霧濕;秋有濕、涼之燥氣;冬有非時之溫暖等,這些非時之氣,乘人體之虛,都可作為邪氣而致病,損害人體健美。因此,中醫從美容醫學出發,要求人們必須在生活上采取順四時、適寒暑的各項措施,做好季節性的自我防病保健工作,冬天要防止嚴寒侵襲,夏天要避光防暑,若防寒不力,則發生耳、手部凍瘡;避暑無方,則生痱子、日光皮炎,及面部色素斑等。
第一章中醫相關理論3、動靜有衡
就是要求按照四時季節變化和晨、昏、晝、夜有規律地起居作息。如春三月應晚臥早起,散步或做體操,情志要豁達開朗,使機體處于生機盎然的狀態;夏三月應晚臥早起,迎著曙光,活動鍛煉,精神煥發,使機體的陽氣調和宣達;秋三月應早臥早起,從事強度不很大的勞動和鍛煉,保持心情寧靜,使機體處于動靜相持的狀態;冬三月應早臥晚起,回避嚴寒侵襲,風和氣爽時應戶外鍛煉;風雨冰雪不良天氣,可在室內鍛煉,以防風寒襲攏。中醫把無規律的起居休息方式稱之為"妄作勞",該工作時不勞作、不運動,不去充分發揮"動"的作用;該睡眠休息時又不休息,不去發揮"靜"的作用,這樣動靜失衡,必生精神萎靡、食欲不振,常導致疾病,損害健美。第一章中醫相關理論4、勞逸適度
對每個人來說,勞逸都不能“太過”或“不及”,勞逸要保持均衡、適度。正常的腦力勞動,可促使智力發達、思維健全;正常的體力勞動可使肌膚筋骨強健。故體力和腦力勞動密切結合,是強身、益智、健美的重要措施。必要的睡眠和安逸,又是消除疲勞、恢復體力和腦力的重要因素。而貪圖安逸、不愛勞動、筋骨不堅、骨肉不實、關節活動不靈,將導致抗病功能低下,百病叢生。神勞、體勞、房勞太過者,都將導致傷血、傷氣、傷肉、傷骨、傷筋,或精氣耗竭、真氣虧損、精神疲憊等癥,損害健康。因而,中醫倡導勞逸適度、動靜相宜,創造防病養生、增進健美的必要條件。第一章中醫相關理論5、活動肢體生命在于運動,是古今中外人所共識。《呂氏春秋·盡數篇》說:“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形氣亦然;形氣不動則精(精氣)不流,精不流則氣郁。”中國古代名醫華佗也指出:“人體欲得勞動,但不得使極耳;動搖則谷氣得消,血脈流通,病不得生。”故中醫倡導采取靈活多樣的鍛煉方法。如老年人、女性,宜采取氣功、太極拳、散步等運動量適中的鍛煉方法;兒童的鍛煉,又應采取跳繩、體操、舞蹈等輕松活潑的形式。此外,病情不同、體質不同而采取相應的不同形式的鍛煉方式。總之,適當方式、適量強度的體育活動,可使經脈暢利、精氣流通,氣機和暢、飲食易化、二便通利,從而促進機體生化功能旺盛,有益于維護和增進心身健康和健美。
第一章中醫相關理論6、平和情志
中醫學認為,情志的穩定樂觀,對于皮膚是否健美有著直接的影響。情志活動正常,則氣血調達,精力充沛,面色明潤含蓄,紅黃隱隱。《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若情志過激就會損傷臟腑陰陽氣血,致臟臟陰陽氣血失調,發生痤瘡,黃褐斑,扁平疣、皺紋等與臟腑相關的面部疾病,影響皮膚的健美。中醫主張情志和暢,即保持情志的相對穩定,不致于郁久而傷體。若情志不暢,導致肝郁氣滯,氣滯血瘀,則出現黃褐斑、痤瘡、面色青紫等病變。保持樂觀的、穩定的情緒,即是保持臟腑陰陽氣血調和,也是維護人體皮膚健美的基本方法。第一章中醫相關理論7、飲食合宜
飲食合宜,體內所需的營養物質充足,臟腑功能正常,則肌膚光澤,紅潤無瘕。反之,飲食不足,氣血化源不足,可見面色淡白無華;飲食過飽、損傷脾胃,致面色萎黃,黃褐斑等;飲食不潔則見面黃肌瘦;偏嗜辛辣肥膩,則可引發痤瘡、皺紋。另外,適當進食有助于保健皮膚的營養物質,如含蛋白高的物質可去除皮膚皺紋;含膠原蛋白的物質可使皮膚白嫩豐滿;維生素E可抑制衰老。第一章中醫相關理論五、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
中醫學是研究人體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診斷和防治的一門學科,它有獨特的理論體系和豐富的臨床經驗。
中醫學的理論體系受到我國古代的唯物論、辨證法思想和陰陽五行學說的深刻影響,它是以整體觀念為指導思想,以臟腑經絡的生理和病理為基礎,以辨癥論治為診療特點的獨特醫學理論體系。中醫藥學發源于先秦,其學術體系形成于戰國至秦漢時期。我國古代自然科學,如天文、歷法、氣象、農業、數學等方面的知識對中醫藥學的滲透和影響,為中醫藥學理論體系奠定了科學技術基礎.古代唯物主義哲學思想為中醫藥學理論體系的形成奠定了理論基礎.中醫藥學的理論體系形成的標志是《黃帝內經》的問世.第一章中醫相關理論六、中醫藥學理論體系的發展隨著社會政治、經濟和科學文化的發展,中國醫藥學也得到了相應的提高和發展,大量具有豐富內容的醫學著作不斷出現,成為中華民族優秀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份.
《黃帝內經》以醫學為中心,結合自然科學與哲學,并把許多醫學學科綜合在一起,進行整體的、統一的論證,系統的闡述了生理、病理、診斷、治療、預防等問題,建立起中醫藥學的理論體系,成為中醫藥學發展的基礎和理論泉源.
《難經》是一部與《黃帝內經》相媲美的的古典醫籍,系秦越人所著,成書于漢之前,其內容十分豐富,包括生理、病理、診斷、治療等各方面,補充了《黃帝內經》之不足,與《黃帝內經》一樣,成為后世指導臨床實踐的理論基礎.第一章中醫相關理論六、中醫藥學理論體系的發展西漢時期,中國醫藥學有了顯著的進步和發展,公元三世紀左右,東漢著名醫學家張仲景(公元150-219年)在《內經》、《難經》等理論基礎上進一步總結了前人的醫學成就,結合自己的臨床經驗,寫成了《傷寒雜病論》,即后世的《傷寒論》和《金匱要略》.以六經辨證、臟腑辨證的方法對外感疾病和內傷雜病進行診治,確立了辨證論治的理論體系與治療法則,為臨床醫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在《內經》和《傷寒雜病論》的基礎上,歷代醫家均從不同角度發展了中醫藥學,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醫學流派.其中金元四大家就是典形的代表.第一章中醫相關理論六、中醫藥學理論體系的發展
劉完素以火熱立論,力倡"六氣皆從火化"之說,用藥多主寒涼,被稱之為"寒涼派"
張從正傳河間之學,認為病由邪生,攻邪醫病,主張"邪去則正安",治當用汗吐下叁法以攻邪,被稱之為"攻下派".
李東桓提出"內傷脾胃,百病由生"的內傷學說,療重在升補脾陽,被稱之為"補土派".
朱丹溪提出"陽常有馀,陰常不足"之論,治病應滋陰降火為主,被稱之為"養陰派".總之,劉、張、李、朱四家之說不同,各有創見,在理論和治療上各有獨到之處,對中醫學理論的發展,起了促進作用.明代趙獻可、張景岳等提出命門學說,為臟象學說增加了新的內容.第一章中醫相關理論六、中醫藥學理論體系的發展到了明清時代,溫病學派的出現,標幟著中醫傳染病學的高度發展.吳又可著《溫疫論》,葉天士著《溫熱病篇》,吳鞠通著《溫病條辨》,薛生白著《熱病篇》,王孟英著《溫熱經緯》,明確地提出"戾氣"致病的新觀念,創立了以衛氣營血、三焦為核心的一套比較完整的溫病辨證論治的理論與方法,從而使溫病學在因證脈治方面形成了完整的理論體系,溫病學說對完善中醫學理論體系,促進中醫藥學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此外,清代醫學家王清任,著《醫林改錯》,改正了古代醫書在人體解剖方面的錯誤,發展了瘀血致病的理論,對中醫病理解剖學理論發展也有一定的貢獻.中國古代醫藥學,就是這樣經過長期的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的過程,逐步地形成了以氣-元論和陰陽五行學說為哲理基礎,以整體觀念為主導思想,以經絡為核心,以辨證論治為診療特點的獨特的學術理論體系。第一章中醫相關理論六、中醫藥學理論體系的發展
中華民國(1912~1949年)的建立,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統治,但是中國仍未改變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會性質。加之國家連年戰爭,社會動蕩,經濟衰退,致使中國科技發展緩慢而不平衡,遠遠落后于歐美、日本等,失去了16世紀以前中國在世界科技上普遍領先地位。在西方科技文化大量涌入的情況下,出現了中西藥并存的局面。與此相應,社會和醫藥界對傳統的中國醫藥逐漸有了“中醫”、中藥”之稱,對現代西方醫藥也因此逐漸稱為“西醫、西藥”。由于國民黨政府采取廢止中醫的政策,阻礙了中醫藥的發展,因而引發了中醫藥界的普遍抗爭。在學術醫藥工作者奮發進取,盡管困難重重,本草學或中藥學仍然有所發展。民國成立后,中西醫學工作者,在整理研究歷代醫學文獻的同時,運用現代科學方法,研究中醫基礎理論,在陰陽、氣血、經絡,以及臟腑實質研究等方面,也都有一定的進展。第一章中醫相關理論六、中醫藥學理論體系的發展據不完全統計,現存民國時期的中藥專著有260多種,大多體例新穎、類型多樣、注重實用。由于它們的論述范圍、體例、用語等與傳統本草有所不同,或為了通俗的原因,一般都不以本草命名。其間綜合性中藥著作和講義較多,內容多數偏于臨床實用。前者以蔣玉柏的《中國藥物學集成》較有代表性。該書有總論、各論兩大部分。總論概述了中藥有關基本理論知識;各論按功效分類,分別記述了400余種藥物的別名、氣味、形狀、功用、制法、有毒無毒、用量、禁忌、處方等。如秦伯未的《藥物學講》,分為發散、利尿、理氣、理血、溫熱、寒涼藥等12類加以介紹,如張山雷的《本草正義》,屬于傳統藥論性質。該書結合個人用藥體驗論述了中藥的藥性、功用以及鑒別、炮制、煎煮法等,有較好的影響。民國時期有許多中醫藥社團、院校,雖屬民辦,但在傳播學術、交流經驗,培養人才等方面發揮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第一章中醫相關理論六、中醫藥學理論體系的發展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由于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政府對中醫藥事業的高度重視,制定了以團結中西醫和繼承中醫藥學為核心的中醫政策,并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發展中醫藥事業。隨著現代自然科學和中國經濟、文化、教育事業的迅速發展,中藥學也因此取得了長足進步。從1954年起,國家有計劃地整理、出版了一批重要的本草古籍,計有《本經》、《新修本草》、《證類本草》、《綱目》等數十種。60年代以來又輯復了《吳普本草》、《別錄》、《新修本草》、《本草拾遺》等十余種,對研究和保存古本草文獻有重大意義。
第一章中醫相關理論六、中醫藥學理論體系的發展隨著中藥事業和學術的發展,新的中藥著作大量涌現,范圍廣、門類齊全。其中一批中藥著作反映了當代水平:①、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等編寫的《中藥志》;②、70年代由《全國中草藥匯編)編寫組編寫的《全國中草藥匯編》;③、經過長期努力由江蘇新醫學院編寫的《中藥大辭典》;④、由原色中國本草圖鑒編纂委員會編著的《原色中國本草圖鑒》;⑤、由衛生部藥品生物制品檢定所、云南省藥品檢驗所等編纂的《中國民族志》;此外,徐國鈞《生藥學》、謝宗萬《中藥材品種論述》、劉壽山《中藥研究文獻摘要》等均從不同角度反映了中藥研究成果,在國內外有較大影響。第一章中醫相關理論六、中醫藥學理論體系的發展中藥的現代研究大多取得了矚目進展:①、中藥的基本理論得到了系統、全面整理,對藥性、歸經等作了大量研究。②、生藥學和中藥鑒定學,在中藥鑒定方面除一般來源、性狀鑒定外,還普遍采用顯微、理化等手段。而且鑒定技術已向用少量檢品達到迅速、準確的方向發展。③、通過中藥炮制技術與原理的現代研究,中藥炮制學得到了較大的發展。與此相應,對許多中藥的炮制、作了改進和規范,并采用了許多先進的設備與技術,提高了飲片質量。④、建立了中藥化學,對中藥的化學成分進行了廣泛的研究。多數常用中藥明確了主要有效成分,部分弄清了化學結構。⑤、建立了中藥藥理學。對多數常用中藥的藥理進行了系統研究;抗菌、抗病毒、抗腫瘤、解熱、利尿、降壓等方面進行了大量藥物篩選。過去不被注意的多糖類、鞣質、氨基酸、多肽等,現己發現有多種生物活性。它在闡明中藥功效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⑥、隨著中藥制劑的發展,新劑型的增多,以及質量檢測控制手段的提高,中成藥生產已走向現代化。第一章中醫相關理論六、中醫藥學理論體系的發展為了統一制定藥品標準,衛生部及早成立了藥典編纂委員會,后改為中國藥典委員會,于1953年、1963年、1977年、1985年、1990年和1995年先后出版發行了六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中醫藥教育、科研事業有了空前發展。中國現有20余所中醫學院、藥學院設有中藥專業,近60所醫藥學校、衛校設置了有關中藥的專業;國家一級和許多省市成立了中醫藥研究院所。在開展科研和人材培養(含藥劑士、學士、碩士、博士、工程師、藥師等)等方面發揮了面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中醫藥學的中、外交流增加,近三十年來這種交流尤為頻繁。國際中醫藥學術會如亞細亞中醫藥學術大會、國際中草藥學會均召開了多次。中外藥學科研人員互派或應邀進行學術交流也不少。中國中醫藥事業的發展,使中藥學在國外也日益受到重視,除日本、朝鮮、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使用與研究中藥防治疾病外、在西方一些國家也逐漸采用與研究中藥防治疾病。凡此種種,無不標志著中藥科學在中國前所未有的發展,同時也展示了中藥事業光輝而廣闊的前景。第一章中醫相關理論七、經典名著1、《神農本草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藥物學專著,它較全面地記錄了我國東漢以前的藥物學成就。認為該書成書年代應在三國時代(公元220~280年);從其內容來看,似屬我國道教人士所編撰.
《神農本草經》,又名《神農本草》,簡稱《本草經》、《本經》,系本草學著作。"神農"為其托名,具體撰人不詳。該書總結了戰國時期的許多用藥經驗,經秦漢醫家不斷地抄錄增補而成。原著已于唐代初年失傳,現今流傳的輯本有多種,其中清代孫星衍、孫馮翼輯本流行較廣,森立之輯本考證較詳。今人馬繼興有《神農本草經》輯復本。其主要內容有:1)、提出了三品分類法:全書共收藥物365種,其中植物藥252種,動物藥67種,礦物藥46種,大多是臨床常用藥物,概以上、中、下三品分類。2)、闡述中藥學的一些基本理論:《神農本草經》中所述藥物基本理論,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a.關于君臣佐使的組方原則;b.關于七情和合;c.關于性味、采集及加工方法;d.用藥原則和服藥方法。3)、《神農本草經》較詳細地記載了各藥的性能和功效,經歷代臨床實踐和現代科學實驗證明,所述大多正確。第一章中醫相關理論《神農本草經》的意義與局限性
《神農本草經》作為我國現存最早的藥物學專著,它系統地總結了戰國以來醫家和民間的用藥經驗,可謂集東漢以前藥物學大成之作。該書的行世,還為后世藥物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石。書中所載藥效及包括藥物性味、功效、炮制等在內的藥物學理論,不僅成為歷代研究本草學的重要基礎,即使在今天也仍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值得繼續研究,加以發揚。但也應看到,由于受到歷史條件和科技水平的限制,書中不可避免地存在著一些觀點性和知識性的錯誤,諸如”久服(伏翼)令人喜樂,媚好無憂”,“久服(澤瀉)耳目聰明,不饑,延年輕身,面生光,能行水上”,“久服(水銀)神仙不死”及稱商陸為“殺鬼精物”等,都明顯地反映了時代的局限性。因此,在閱讀和研究本書時,必須進行歷史的和科學的分析。第一章中醫相關理論
2、《本草綱目》(1578年)明代李時珍撰。全書52卷。約190萬字,載藥1892種,新增374種,分為十六部六十類,類以下分綱、目,對每種藥又列條目作詳細說明,附圖1100余幅,附方11096首。由于該書內容豐富,資料廣泛,趙學敏評之為“博極群書,囊括百代”。
《本草綱目》的成就是十分巨大的。它是十六世紀以前我國用藥經驗的一次比較全面、系統的總結,是我國藥物學的偉大寶庫,在世界科學史上也具有一定的地位。第一章中醫相關理論《本草綱目》突出成就表現在:(1)在實踐的基礎上,糾正了前代藥物學中的一些錯誤。(2)全面地總結了歷代的用藥理論和各種藥物的系統知識。(3)分類層次清楚,綱目分明,便于研究和查考。(4)補充了許多有效新藥,新增藥物374種。(5)書中還綜合了大量礦物、植物、動物、化學等自然科學知識,豐富了世界科學寶庫。限于歷史條件,《本草綱目》收載的藥物和相應的論述中,也有一些不當之處,如“古鏡如古劍,若有神明”,“寡婦床頭土,主治耳上蝕瘡”,以及“爛灰為蠅”、“腐草為螢”等等。當然,這些欠缺與《本草綱目》的巨大成就相比,是極為次要的。第一章中醫相關理論八、古代中醫的代表人物1、扁鵲:扁鵲姓秦,名越人,約為公元前五世紀時渤海(今河北省任丘)人,是我國歷史上有正史傳記可稽的最早醫家。扁鵲早年從長桑君習醫,盡得其傳。后終年獻技民間,先后到過河北、河南、陜西等處,時而作“帶下醫”,時而作“耳目痹醫”,又時而改作“小兒醫”,是一位頗享盛名的民間醫生。世人皆以傳說中黃帝時名醫“扁鵲”譽之。扁鵲不僅醫術高超,技藝精專,且醫德高尚,深得群眾愛戴。尤其是《史記。本傳》關于“...信巫不信醫,六不治也"的一段議論,實際上概括了扁鵲生平反對巫術迷信的唯物主義思想。這些記載生動地表現了他謙虛謹慎的美德,也反映了他實事求是的求實精神,是足以垂范于后人的。第一章中醫相關理論
2、張仲景張仲景(約公元150-219年),名機,南郡涅陽(今河南南陽,一說河南鄧縣穰東鎮)人。從同郡張伯祖學醫,經多年刻苦鉆研,醫術遠出其師,終于成了漢代貢獻最大的臨證醫學家。東漢末年,宦官專權,政治腐敗,民不聊生。致使戰火連綿、天災頻至,疫病流行,死亡枕籍,到處是“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的凄慘景象。張仲景處于如此嚴重的事實中,感慨之余,立志發憤鉆研醫學,于是,“勤求古訓,博采眾方”,刻苦攻讀醫藥典籍,并結合當代醫家及自己長期積累的醫療經驗,最終著成了《傷寒雜病論》這部臨床醫學名著。第一章中醫相關理論3、華佗華佗,字元化,沛國譙仿(安徽省亳縣)人,約生于公元二世紀初葉,卒于公元208年前。早年曾“游學徐土,兼通數經,曉養性之術”,是東漢末年杰出的醫學家。華佗精通內、外、婦、兒、針灸各科,尤以外科著稱。在距今一千七百余年前,他已能應用全身麻醉劑一麻沸散施行剖腹手術.華佗還積極提倡體育鍛煉。他在繼承古代氣功導引術的基礎上,模仿虎、鹿、熊、猿、鳥等五種動物的活動姿態,創制了一套名為“五禽戲”的保健體操晚年被曹操召去許昌,專為進行官員治病。操患頭風病,屢治不愈,由佗施針,疼痛立止。后操欲強留他為侍醫,佗不從,乃托故告假,一去不返,最后竟慘遭曹操殺害。第一章中醫相關理論4、李時珍李時珍(1518--1593年),字東璧,晚號瀕湖老人,明代蘄州(今湖北蘄春縣)人,出身于世醫家庭,祖父為鈴醫。父親(李言聞,號月池)在醫學上有較高造詣。李時珍十四歲中秀才,后三次赴鄉試不第。遂棄科舉而專心于醫藥。1551年被楚王聘為“奉詞正”,兼管“良醫所”,曾因治愈楚王世子的“暴疾”,為楚王所器重,后薦他入太醫院供職。在太醫院,浩翰的皇家藏書和豐富的藥材擴大了李時珍的眼界。但李時珍淡于功名,不愿長期為少數權貴服務,故一年后即托病辭歸。專心于本草書的著述和醫療實踐.《本草綱目》是李時珍一生心血的結晶,他約從1552年開始著手于此項工作,參考了八百多種古代典籍,又特別注重實踐經驗的搜集。他走遍大江南北,跋涉窮山深谷,遍訪名醫、宿儒,詢問農藥、獵人、樵夫、漁民等。采藥繪圖,辨別驗證,經過二十八年努力,前后凡三易其稿,于1578年撰成《本草綱目》一書,成為十六世紀前我國藥物學的一次全面總結,也是世界醫藥科學著作中的一部巨著。第一章中醫相關理論九、中醫對生活的基本要求1、飲食(飲食不節):飲食、勞動和休息,是人類生存和保持健康的必要條件。但飲食要有一定的節制,勞逸需要合理安排,否則便會影響人體生理功能,使氣機紊亂或正氣損傷,發生疾病。飲食是攝取營養,維持人體生命活動所不可缺少的物資,但是飲食失宜,飲食不潔,或飲食偏嗜,則又常為導致疾病發生的原因。飲食物靠脾胃消化,故飲食不節主要是損傷脾胃,導致脾胃升降失常,又可聚濕,生痰,化熱或變生它病。第一章中醫相關理論2、勞逸
勞逸,包括過度勞累和過度安逸兩個方面。正常的勞動和體力鍛煉,有助于氣血流通,增強體質。必要的休息,可以消除疲勞,恢復體力和腦力,不會使人致病。只有比較長時間的過度勞累,包括體力勞動、腦力勞動及房勞的過度,或過度安逸,完全不勞動,不運動,勞逸才能成為致病因素而使人發病。
第一章中醫相關理論3、過勞
過勞是指過度勞累,包括勞力過度,勞神過度和房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山東省章丘市2025年高三下第二次大考物理試題含解析
- 蘭州大學《供熱工程B》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吉林農業大學《中醫診斷學》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土木工程數值計算方法》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浙江省衢州市教聯盟體2024-2025學年初三2月命制英語試題含答案
- 中國音樂學院《大學數學(一)》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華北電力大學《幼兒心理與行為指導》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遼寧省盤錦市第二高級中學2025年高三年級第二學期調研考試物理試題試卷含解析
- 泉州輕工職業學院《國際公法》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日照市嵐山區2025屆小學六年級第二學期小升初數學試卷含解析
- 氣門搖臂軸支座的機械加工工藝及夾具設計畢業設計
- 某地產項目紅線廣告圍擋工程投標文件
- 企業職工代表任命協議書
- 山東司法警官職業學院教師招聘考試真題2022
- 地下管線測繪及數據處理
- 附件1:中國聯通動環監控系統B接口技術規范(V3.0)
- 衛生院B超、心電圖室危急值報告制度及流程
- 醫療器械經營公司-年度培訓計劃表
- 校園青年志愿者培訓(服務禮儀講解)
- 教練員教學質量信譽考核表
- 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檔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