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第一單元政治制度第1課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與發展先秦時期的政治制度第部分壹一、先秦時期:制度的奠基到轉型(一)三代——制度奠基繼承:特點:兄終弟及、父死子繼國家成私產
以天下授益。三年之喪畢,益讓帝禹之子啟,而辟居箕山之陽。禹子啟賢,天下屬意焉。及禹崩,雖授益,益之佐禹日淺,天下未洽。故諸侯皆去益而朝啟,曰“吾君帝禹之子也”?!妒酚洝は谋炯o》
夏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朝代,建立于公元前21世紀,共傳14代、17個王。1、夏朝(約前2070-約前1600):世襲制2.商朝——內外服制(1)政治制度:內服: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區;外服:王畿四周是外服(間接控制管理的方國和部落)。(2)官職制度:有較系統的國家機構和分掌內外服各類事務的官吏。實行內外服制度原因?原因:社會生產力水平還不高,社會組織中的血緣關系尚未完全被打破,商朝沒有能力對王畿之外的廣大地區實行直接控制。直接控制與間接統治結合商王對附屬國控制力有限外服有一定獨立性特點西周政治制度:(1)分封制
(武王)封商紂子祿父殷之余民?!渫踝匪枷仁ネ?,乃褒封神農之后于焦,帝堯之后于薊,帝舜之后于陳,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謀士,而師尚父為首封。封尚父于營丘,曰齊。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魯。封召公奭于燕。封弟叔所于管,弟叔度于蔡。余各以次受封?!妒酚洝ぶ鼙炯o》分封目的:分封對象:為了進行有效的統治,維護奴隸制的統治秩序同姓諸侯(魯、晉、燕……)先王之后(宋、杞……)異姓功臣(齊、秦、楚……)?西周分封示意圖分封目的分封對象諸侯權利諸侯義務分封等級特點:建立諸侯國,拱衛王室,維護周朝統治。王族(主體)、功臣、先代貴族封地世襲統治權(設官員;收賦稅;建武裝;再分封)鎮守疆土、隨從作戰、朝覲述職、繳納賦稅天子→諸侯→卿大夫→士①諸侯國具有相對獨立性,容易形成割據勢力;②分封對象多元化,同姓親族是主體;③分布區域主要在黃河中下游,同姓親族分布在戰略要地和富庶地區。3.西周的政治制度(1)分封制(權力分配)問題思考:依據材料和所學知識,概括西周分封制的影響。材料一:分封制起到了“穩定政局”的作用。在分封過程中,周公要求那些受封諸侯在治理諸侯國過程中要“啟以商政,疆以周索”,實行文王“德明慎罰”的方針,廣求“殷先哲王”的“保民”辦法。這起到了“鎮撫各族”的作用,使周王室的統治范圍擴大。材料二:周人的各封國卻造成了前所未有的不同族人混居在一起的現象。材料三:分封制體現了以親制疏的策略,將血緣內聚力轉化為政治向心力,已達到鞏固統治的目的。影響:積極(前期):①確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加強了對地方的統治,促進了對邊疆地區的開發,擴大了周的統治區域;②傳播了周文化,推動了天下一家的民族認同、文化心理認同;③后世:中國封建社會的皇族分封;中國姓氏起源;中國地名簡稱。消極(后期):諸侯在自己的領地內,享有相當大的獨立性,是導致諸侯國分裂割據混戰的根源。(根本原因: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井田制日益瓦解)②等級森嚴、等級觀念濃厚。(2)宗法制——權力繼承:含義:目的:核心:特點:作用:以血緣親疏與嫡庶確定繼承關系和名分的制度為了解決貴族在權力、財產和土地繼承的矛盾嫡長子繼承制①大宗小宗是相對的,小宗服從大宗;②分封制和宗法制相配合(互為表里);③政治權力分配與血緣關系相結合;④家國一體、家國同構。分封制與宗法制相互配合,政治權利分配與血緣關系相結合,是西周政體的基本特征。保證了各級貴族在政治上的壟斷和特權地位,有利于統治集團內部的穩定和團結。解釋:互為表里:政治上的君臣隸屬關系,家族血緣上的父子兄弟關系。家是小國、國是大家;家國在組織結構上有共同性探究:分封制、宗法制、禮樂制的關系。(1)分封制與宗法制互為表里、相輔相成。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內核紐帶,實行的基礎,里;分封制是宗法制的政治體現,具體表現,表。(2)西周的禮樂制是保證分封制、宗法制穩定推行的工具。分封制:解決權力分配問題,從此天下歸周(姬)?!緡覐难壊柯涞教煜鹿仓鳌孔诜ㄖ疲航鉀Q權力繼承問題,從此天下歸宗(嫡)?!就鯔鄰亩嘧拥揭蛔印慷Y樂制:解決權力認同問題,從此天下歸心(序)?!窘y治秩序制度化、和諧化】4.原始民主遺存(1)特點:君主的權力不是絕對的,原始民主傳統對君主的權力有制約作用。(2)表現:國家遇到重大問題時,君主要征求平民“國人”意見,國人也可通過輿論來影響朝政。(3)影響:原始民主傳統在春秋各國政治中仍有一定影響。國人暴動,是發生在西周時期公元前841年的一場重要的社會動亂。這場動亂發生在西周首都鎬京,主要由居住于國都的平民階層發起。周厲王在位期間,實行了“專利”政策,將山林湖澤收歸國有,禁止國人進入,這嚴重觸犯了國人的利益。此外,他還禁止國人議論國事,違者會受到嚴厲的懲罰,這進一步激化了社會矛盾。公元前841年,因不滿周厲王的政策,鎬京的國人集結起來,手持武器攻入王宮,要求殺周厲王。周厲王試圖調兵鎮壓,但發現國人即是兵,兵即是國人,無法調集軍隊。最終,周厲王被迫逃離鎬京,逃至彘(今山西省霍州市),并于公元前828年病死于該地。在周厲王逃亡期間,宗周無主,召公和周公代行王政,改年號為“共和”,這一時期被稱為“周召共和”或“共和行政”閱讀以下故事,指出“國人”的政治地位?貴族政治的社會基礎中國古代早期政治的特點血緣與政治相結合,家國一體政治制度具有延續性和穩定性君主尚未實現權力的高度集中等級制度特征鮮明;神權與王權結合,神權色彩強夏-王位世襲制商-內外服制周-分封/宗法制概念解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集中皇帝專制主義專制主義:是國家政權的主宰和中央決策方式,即皇權至上、皇帝獨裁。皇權與相權中央權力地方權力集中中央集權中央集權:是指中央與地方的關系,即中央控制地方、地方服從中央。中央與地方二·秦朝的政治制度1.皇帝制度二·秦朝的政治制度是秦朝政治制度的核心,丞相和諸大臣聽命于皇帝,一切政治、軍事、法律事務的決定權都在皇帝手中。【歷史縱橫】秦王嬴政自認為“功過五帝,地廣三王”,不更改過去的王號,“無以稱成功,傳后世”,于是下令丞相、御史議帝號?!实圩苑Q“朕”,命和令分別稱為“制”與“詔”,印稱為“璽”,其位世襲。特點:①皇權至上
②皇帝獨尊
③皇位世襲2.三公九卿三公九卿共同組成中央政府,國家重大事務往往由公卿進行廷議,最后由皇帝裁斷。特點:①分工明確,相互配合與牽制;②家務和政務不分,充分體現“家天下”的色彩(家國同構)③以皇權為中心,臣議君決,減少了皇帝決策失誤;3.郡縣制演變:特點:影響:春秋出現,戰國形成,秦朝全國推行①地方官制有明確分工,既相互配合又彼此牽制②郡縣長官一概由中央任命考核,不得世襲。
①實現了對地方政權直接有效的控制,加強了中央集權;②是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的重要標志。
4.文書制①各級官僚機構以文書推行行政管理。②建立了以郵傳為中心的文書傳送系統③秦朝文書十分繁密,秦始皇日夜都要批閱大量文書。睡虎地秦墓竹簡問題思考:據材料分析文書行政制度如何加強了中央集權?有什么影響?①保障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傳送到全國各地;②提高行政效率,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③為漢承秦制提供條件,具有較高史料價值。(3)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影響積極影響:A.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為歷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斷加強和完善。B.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鞏固和發展,有利于維護祖國統一與領土完整。C.能有效地組織人力、物力和財力從事大規模的生產活動和經濟建設以及救災行動,利于社會經濟的發展。②消極影響:D.中央集權制度下的專制統治易形成暴政,并最終導致秦短命而亡。E.在思想上表現為獨尊一家,鉗制了思想,壓抑了創造力。F.在封建社會末期,阻礙了新興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萌芽的發展,束縛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妨礙了中國社會的進步,造成漸漸落后于西方的局面。一·中樞行政體制的演變1.中樞行政體制的演變——兩漢(1)漢承秦制,有所損益:中央行政體制仍為三公九卿制。(2)漢武帝時期的中外朝制度(1)中朝(或稱“內朝”):包括侍中、尚書令、常侍,負責決策;(2)外朝:即三公九卿,成為執行機構。(3)作用:設立中朝,中央中樞的權力逐漸由丞相轉移到皇帝親信手中,從而使外朝丞相的權力大大削弱。中外朝制度的設立,加強了皇權,削弱了相權。西漢晚期,中朝尚書的權力逐漸增大。(3)東漢劉秀時期:光武帝劉秀將尚書臺確立為新的行政中樞,三公權力受到削弱。西漢的中外朝制度東漢增設尚書臺2.隋唐——三省六部制職能:特點:影響:中書省是受命于皇帝的決策機構,門下省是審議封駁朝廷政令的機構,尚書省是執行機構。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分工處理各項具體事務。體系完整,職責分明,相互制約。①三省相互牽制和監督,削弱相權,加強皇權;②三省集思廣益,可以減少決策失誤,職權分明,分工合作,提高行政效率;③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改革,對后世產生深遠影響。削弱相權,強化了皇權,但權力分割過細,導致機構臃腫,影響行政效率。二府三司(1)二府:①中書門下:中央最高行政機構,長官為宰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②樞密院:專管軍政,分割宰相軍事權;度支、鹽鐵、戶部,總管國家財政,分割宰相財政權;副宰相,分割宰相行政權。(2)三司:(3)參知政事:3.宋朝——二府三司5.明朝——廢丞相、設內閣廢宰相:設內閣:性質:實質:1380年,明太祖廢除中書省和宰相,宰相制度終結。①皇帝選拔一些文官到宮廷的殿閣值守,是為“內閣”。②內閣大學士備皇帝顧問,協助皇帝處理各種政務,內閣逐漸成為事實上的行政中樞內閣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級的行政機構或決策機構,只是為皇帝提供顧問的內侍機構。內閣是君主專制強化的產物6.清朝——軍機處設立:性質:職責:特點:影響:雍正帝時期,設置軍機處,軍機大臣直接秉承皇帝旨意,處理軍國大事。軍機處逐漸成為掌管處理全國軍政事務的中樞。掌管處理全國軍政事務的中樞軍機大臣秉承皇帝旨意,處理軍國大事簡、速、密①提高了行政效率;②軍政大權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專制加強,進一步加強了中央集權;③標志著君主專制達到頂峰。二·中國古代的地方政治制度1.漢朝:刺史改稱“州牧”。州刺史在地方不僅有行政權,還有領兵權,這就形成內輕外重、干弱枝強導致東漢末軍閥割據的局面。(1)西漢初期:郡國并行制①問題:繼承秦朝郡縣制的基礎上實行分封制(郡國并行),導致地方權力過大,威脅中央。②解決措施:西漢景帝時:削藩;西漢武帝時:推恩令、刺史制度。③結果:削弱諸侯權力,加強中央集權。(2)東漢:由郡縣二級制到州郡縣三級制。2.魏晉南北朝州、郡、縣三級制3.隋朝州、縣二級制4.唐朝①根據山川形勢設道為中央派出的監察機構②道由監察機構成為地方行政實體③戰略重地設節度使④問題:節度使擁兵自重,形成藩鎮割據,危及中央集權。道—州—縣—節度使影響:形成外重內輕局面,危及中央集權5.宋朝:路、府(州)、縣三級制府,是特殊的州,首都、首府的州稱府。軍,多設在沿邊地區,兼領縣政,形同州級。后來軍等同下州,并非與軍事有何關聯,故州可退為軍,軍也可進而為州。監,為管理國家經營的礦冶、鑄錢、牧馬、制鹽等區而設,兼理民事。設立四個平行的路級機構,合稱“四監司”,從不同方面對各州進行監控。州一級增設通判,與知州共同簽署文書,彼此制約。加強了中央集權,基本鏟除了地方割據的基礎,但形成三冗兩積的局面(1)概況:(2)原因:(3)特點:(4)意義:
全國設置10個行中書省,作為中書省的派機構。行省之下設路、府(州)、縣。京畿周圍(山東、山西和河北)由中書省直接管轄。疆域遼闊,需要加強中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砼結構構件施工過程中的質量監督與檢查考核試卷
- 證券從業資格證考試的復習技巧試題及答案
- 抗生素使用指導的檢驗依據試題及答案
- 2025年會計風險控制流程試題及答案
- 2024項目管理考試深入探討試題及答案
- 福建事業單位考試試題及答案突破技巧
- 石墨在電化學電容器材料的應用考核試卷
- 涂料生產過程智能化考核試卷
- 生物能源與碳減排考核試卷
- 管道工程國際合作與交流考核試卷
- (中職中專)汽車修理基本技能完整版課件匯總全書電子教案(最新)
- 人員進出潔凈區更衣流程圖
- 林業政策法規考試題庫(含答案)
- 機械、設備掛靠協議范本、合同、合約
- 管理前沿理論試題總結
- 馬坑鐵礦450-200鉬礦床的地下開采方案設計采礦工程專業畢業設計畢業論
- 高三英語教研組建設(課堂PPT)
- 排水管道非開挖預防性修復可行性研究報告
- 讀書知識競賽試題含答案
- 企業全面戰略管理、年度經營計劃、預算管理、績效管理
- SOP0420201潔凈空調系統清潔消毒預防性維護保養操作規程報告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