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的起源完整版本_第1頁
中醫的起源完整版本_第2頁
中醫的起源完整版本_第3頁
中醫的起源完整版本_第4頁
中醫的起源完整版本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醫的起源中醫的起源

“中醫”二字最早見于《漢書·藝文志·經方》,其云:“以熱益熱,以寒增寒,不見于外,是所獨失也。”故諺云:“有病不治,常得中醫。”在這里中字念去聲,中。“中醫”這個名詞真正出現得到鴉片戰爭前后。東印度公司的西醫為區別中西醫給中國醫學起名中醫。這個時候的中醫的名稱是為和西醫做一個對比。中醫的起源

中醫發源于中國黃河流域,很早就建立了學術體系。中醫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歷代都有不同的創造,涌現了許多名醫,出現了許多重要學派和名著。中醫的起源

中國歷史上有"神農嘗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的傳說,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在與自然和疾病作斗爭的過程中發現藥物、積累經驗的艱苦過程,也是中藥起源于生產勞動的真實寫照。中醫的起源

在古代,原始人醫治自己疾病的經驗最初來自生活的實踐,例如,原始人在捕獵時身體中扎進了帶尖的荊棘,于是拔出木刺,他們最初會本能地模仿許多動物那樣用舌頭舔傷口,以后可能會把唾液吐在傷口上,然后用手將唾液涂抹均勻,以便使傷口迅速痊愈。如果傷口出血較多,他們會胡亂地抓些葉子,擠出汁或將其揉碎涂抹在傷口上,偶爾他們發現某種植物果然止住了血,于是便記住了這種植物具有止血的功能。中醫的起源

古人通過自己的經驗逐漸認識了越來越多的草藥,例如,調味的植物可激起食欲,香味撲鼻的植物可減輕身體的某種不適,麻醉的植物可減輕疼痛等等。然而中醫最初的形成必有一位高智能的偉人或圣人來成就此大業,中醫藥的創立應該首推神農。《綱鑒易知錄》述:“民有疾病,未知藥食,炎帝始味草木之滋,察其寒溫、平熱之性,辨其君、臣、佐、使之義,嘗一日而遇七十毒,神而化之,遂作方數以療民疾,而醫道自此始矣。中醫的起源

神農嘗百草看來不僅僅是傳說,因為已經有了文字的記錄,我們現在無法考證神農是否確有其人,然而神農嘗百草畢竟意味著中醫的真正開始。神農作為古代中醫的先驅首先不是像西醫那樣應用儀器,而是充分應用我們自身活體的感覺器官來認識自然界的草藥,用眼觀察自然物的外形和色澤,用舌品嘗自然物的味道,用鼻嗅自然物的氣味,甚至將自然物吞進肚中,體驗自然物對人體的反應。當然神農不僅僅是親嘗,也會不斷將這些自然物用于其他人體,因為作為炎帝,必有無數身患各種疾病的臣民向他求救,這無疑為他提供了大量的臨床機會。中醫的起源

在夏商周時期(約公元前22世紀末——前256年),中國就已出現藥酒及湯液。西周(約公元前11世紀——前771年)的《詩經》是中國現存文獻中最早記載有藥物的書籍。現存最早的中醫理論典籍《內經》提出了"寒者熱之,熱者寒之","五味所入","五臟苦欲補瀉"等學說,為中藥基本理論奠定了基礎。中醫的起源

現存最早的藥學專著《神農本草經》是秦漢時期(公元前221——公元220年)眾多醫學家搜集、總結了先秦以來豐富藥學資料而成書的。本書載藥365種,至今尚為臨床所習用。它的問世,標志著中藥學的初步確立。中醫的起源

我們的古人不僅用自身的五官認識藥物,同樣用自身的五官認識健康的活體,以及身患疾病的活體,這就是中醫的基本診斷術——望聞問切。望聞問切四診源于中醫首部經典醫著《黃帝內經》,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審清濁,而知部分;視喘息,聽音聲,而知所苦;觀權衡規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觀浮沉滑澀,而知病所生。以治無過,以診則不失矣。”又如《靈樞·邪氣臟腑病形》說:“見其色,知其病,命曰明;按其脈,知其病,命曰神;問其病,知其處,命曰工。”中醫的起源

因為脈象與尺膚有必然的聯系,故診病時亦可互相配合。《靈樞·邪氣臟腑病形》說:“脈急者,尺之皮膚亦急;脈緩者,尺之皮膚亦緩;脈小者,尺之皮膚亦減而少氣;脈大者,尺之皮膚亦賁而起;脈滑者,尺之皮膚亦滑;脈澀者,尺之皮膚亦澀。凡此變者,有微有甚。”

可見古代中國的醫圣們認識人體、疾病如同認識藥物一樣,沒有借助任何儀器,而是依靠自身的五官,直接用望聞問切的方法認識人體、疾病,因為是直接體察病人的活體,所以他們能“別陰陽,審清濁”,“知病所主,知病所生”。而這些最原始的方法也成為流傳至今的中醫大夫最基本的診療方法,有別于現代的西醫大夫。中醫的起源

中醫的起源和形成大約在先秦戰國時代,中醫首部醫書《黃帝內經》和首部藥書《神農本草經》最初的創作年代應該始于戰國,但并非一時一人之作,是集那個時代許多醫學家之大成,最后成書于西漢,歷經數百年。中醫的起源

唐代醫學家孫思邈曾說:“不知《易》不足以太醫”,這說明一個真正有造詣的醫生,必須學習和精通《周易》,蓋因為“醫易同源”,易具醫之理,醫得易之用。中醫的起源

《周易》成書于西周時期,而《內經》則成書于春秋戰國時期。二者前后相續。《內經》作者(不詳)運用《周易》的陰陽解釋生命現象、人體生理、病理以指導診斷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