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中學2024-2025學年度高三綜合素質評價語文學科_第1頁
衡水中學2024-2025學年度高三綜合素質評價語文學科_第2頁
衡水中學2024-2025學年度高三綜合素質評價語文學科_第3頁
衡水中學2024-2025學年度高三綜合素質評價語文學科_第4頁
衡水中學2024-2025學年度高三綜合素質評價語文學科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衡水中學2024-2025學年度高三綜合素質評價語文學科一、文言文閱讀(60分)(一)文言文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驪姬譖世子申生于晉獻公,公將殺之。公子重耳謂之曰:“子盍言子之志于公乎?”世子曰:“不可,君安驪姬,是我傷公之心也?!痹唬骸叭粍t盍行乎?”世子曰:“不可,君謂我欲弒君也,天下豈有無父之國哉?吾何行如之?”使人辭于狐突曰:“申生有罪,不念伯氏之言也,以至于死,申生不敢愛其死。雖然,吾君老矣,子少,國家多難,伯氏不出而圖吾君,伯氏茍出而圖吾君,申生受賜而死。”再拜稽首,乃卒。是以為恭世子也。(節選自《禮記·檀弓上》)材料二:楚有士申鳴者,在家而養其父,孝聞于楚國,王欲授之相,申鳴辭不受,其父曰:“王欲相汝,汝何不受乎?”申鳴對曰:“舍父之孝子而為王之忠臣,何也?”其父曰:“使有祿于國,立義于庭,汝樂吾無憂矣,吾欲汝之相也?!鄙犋Q曰:“諾。”遂入朝,楚王因授之相。居三年,白公為亂,殺司馬子期,申鳴將往死之,父止之曰:“棄父而死,其可乎?”申鳴曰:“聞夫仕者身歸于君而祿歸于親今既去子事君得無死其難乎?”遂辭而往,因以兵圍之。白公謂石乞曰:“申鳴者,天下之勇士也,今以兵圍我,吾為之奈何?”石乞曰:“申鳴者,天下之孝子也,往劫其父以兵,申鳴聞之必來,因與之語?!卑坠唬骸吧??!眲t往取其父,持之以兵,告申鳴曰:“子與吾,吾與子分楚國;子不與吾,子父則死矣。”申鳴流涕而應之曰:“始吾父之孝子也,今吾君之忠臣也;吾聞之也,食其食者死其事,受其祿者畢其能;今吾已不得為父之孝子矣,乃君之忠臣也,吾何得以全身!”援桴鼓之,遂殺白公,其父亦死,王賞之金百斤,申鳴曰:“食君之食,避君之難,非忠臣也;定君之國,殺臣之父,非孝子也。名不可兩立,行不可兩全也,如是而生,何面目立于天下!”遂自殺也。(節選自《說苑·立節》)1.材料二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聞夫A仕者B身歸C于君而祿歸D于親E今既去F子事君G得無H死其難乎?2.下列對材料中加點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愛,文中指吝惜,與《齊桓晉文之事》中“百姓皆以王為愛也”的“愛”意思相同。B.相,文中指擔任國相,與《赤壁賦》中“相與枕藉乎舟中”的“相”意思不相同。C.因,文中指于是,與《燭之武退秦師》中“因人之力而敝之”的“因”意思相同。D.與,文中指親附,與《師說》中“彼與彼年相若也”的“與”意思不相同。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驪姬在晉獻公面前誣陷申生想要弒君,晉獻公因此想要殺了申生。申生對此堅持不解釋。B.申生覺得晉獻公年事已高,兒子年少,國家正處于多事之秋,于是懇求狐突出山謀劃。C.白公作亂時,申鳴的父親阻止他為楚王戰死沙場,認為不應該丟開父親,自己去犧牲。D.白公被申鳴領兵包圍時,向石乞問計應對,石乞建議他通過劫持申鳴父親尋求突圍之策。4.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公子重耳謂之曰:“子盍言子之志于公乎?”(2)食其食者死其事,受其祿者畢其能。5.“孝”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請結合材料說說申生和申鳴對“盡孝”的理解有何不同?!敬鸢浮?.BEG2.C3.A4.(1)公子重耳對申生說:“您為什么不向父親說出心里的話呢?”(2)吃誰的飯就要為誰的事去犧牲,接受誰的俸祿就要竭盡所能為他做事。5.①申生的孝是一切尊重父親,為父親考慮勝過自己,對父親絕對服從。②申鳴的孝不是對父親觀點的絕對認同和接受,在忠孝兩難時,他按照自己的意志選擇顧全大局?!窘馕觥俊緦дZ】這兩篇文言文都圍繞“孝”與“忠”的主題展開。第一篇講述了晉國世子申生在被誣陷后,寧愿自殺也不愿傷害父親晉獻公的心,體現了他對父親的孝順和對國家的忠誠。第二篇則描述了楚國士人申鳴在面對父親和君主的雙重責任時,最終選擇為君主盡忠,甚至在殺死叛亂者后自殺以示對父親的愧疚。這兩篇文章通過不同的情節,深刻探討了在“孝”與“忠”之間的抉擇,展現了古代士人對倫理道德的堅守和矛盾。【1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聽說做官的人,身體屬于君王俸祿歸于親人,如今既然已離開父親去侍奉君王,怎能不為國家的危難而死呢?“仕者”作下句主語,為表強調,其后B處斷開?!吧須w于君”和“祿歸于親”結構對稱,由表并列的連詞“而”相連,聯系緊密,不可斷開;“今既去子事君”中,“今”為表時間的狀語,居于句前,其前E處斷開?!叭プ邮戮边B動,“君”作“事”的賓語,且“得無……乎?”為固定句式,其前G處斷開。故選BEG。【2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詞語中的一詞多義現象的理解能力。A.正確。句意:我不敢吝惜自己的生命。/百姓都認為大王吝嗇(一頭牛)。B.正確。句意:“相”,擔任國相。/和“與”連用指“互相、一起”。句意:我希望你做相。/(我與同伴)在船里互相枕著墊著睡去。C.錯誤?!耙颉?,于是。/依靠。句意:楚王于是任命他為國相。/依靠別人的力量而又反過來損害他。D.正確?!芭c”,動詞,親附。/介詞,和。句意:你援助我。/他與你的年齡相似。故選C?!?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A.“驪姬在晉獻公面前誣陷申生想要弒君”錯誤。從原文“驪姬譖申生于晉獻公,公將殺之”來看,驪姬是在晉獻公面前誹謗讒害公子申生,并沒有說他弒君。故選A?!?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盍”,何不,為什么不;“言子之志于公”,狀語后置句,“于公言子之志”,向獻公表白您的心意;“志”,心聲,心意。(2)第一個“食”,吃;“死”,為動用法,為……而犧牲;“畢”,竭盡。5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信息、歸納內容要點的能力。①材料一中申生在被驪姬誣陷,自己將被父親處死之時,依然不聽從重耳建議,怕父親傷心,不解釋,不出逃,寧可去死。由此可知,申生的孝是一切尊重父親,為父親考慮勝過自己,對父親絕對服從。②材料一中孝子申鳴聽從父親的吩咐去侍奉楚君,當楚國有難,就違背父命去解救楚君,在父親被劫持,自己盡忠與盡孝兩難之時,申鳴依然選擇了盡忠,可知申鳴的孝不是對父親觀點的絕對認同和接受,在忠孝兩難時,他按照自己的意志選擇顧全大局。參考譯文:材料一:驪姬在晉獻公面前誹謗讒害太子申生,晉獻公將要殺了申生。公子重耳對申生說:“您為什么不向父親說出心里的話呢?”太子說:“不可,父親有驪姬才得安樂,這樣做會傷他的心?!敝囟终f:“既然這樣,那么為什么不逃走呢?”太子說:“不行!父親會說我想謀害他,天下哪里有沒有父親的國家!再說我能逃到哪里去呢?”于是申生派人向狐突告別說:“我有罪,沒有考慮您的忠告,以至于一死,我不敢吝惜自己的生命。雖然如此,但我的國君年紀大了,愛子年紀小,國家有許多憂患,您又不肯出來為國君出謀劃策,如果您肯出來為國君出謀劃策,我就受到您的恩惠,甘愿去死?!鄙晟鷥纱喂虬菪谢锥Y,于是(自殺)身亡。因此,人們送他謚號稱“恭世子”。材料二:楚國有位讀書人叫申鳴,在家奉養自己的父親,他的孝順在楚國聞名,楚王想封他做國相,申鳴推辭不肯接受,他的父親說:“楚王想讓你做國相,你為何不接受???”申鳴回答道:“放棄做父親的孝子卻要去為君王做忠臣,這是什么道理?”他父親說:“如果能在國家享受俸祿,在朝堂上奉行大義,你快樂我就沒有憂愁啊,我希望你做相。”申鳴說:“好?!庇谑侨氤跤谑侨蚊麨閲?。過了三年,白公勝作亂,殺了司馬子期,申鳴也準備為國捐軀,他的父親制止他說:“丟下父親自己去死,難道可以嗎?”申鳴說:“聽說做官的人,身體屬于君王俸祿歸于親人,如今既然已離開父親去侍奉君王,怎能不為國家的危難而死呢?”于是辭別前往,趁機派兵包圍白公勝。白公勝對石乞說:“申鳴是天下的勇士,如今用兵包圍我,我該怎么辦呢?”石乞說:“申鳴是天下的大孝子,去用武力劫持他的父親,申鳴聽到這件事必然前來,你趁機與他談判?!卑坠珓僬f:“好?!庇谑蔷腿プ侥昧怂母赣H,用武力控制,告訴申鳴說:“你援助我,我和你瓜分楚國;你不援助我,你的父親就會死。”申鳴流著眼淚回答他說:“當初我是父親的孝子,如今我是君王的忠臣;我聽說,吃誰的飯就要為誰的事去犧牲,接受誰的俸祿就要竭盡所能為他做事;如今我已不可能做父親的孝子了,而是君王的忠臣,我怎能保全自身呢?”申鳴拿起鼓槌擊鼓,最終殺了白公勝,他的父親也因此而死,楚王賞賜他百斤黃金,申鳴說:“吃君王的飯,躲避君王的禍難,不是忠臣;安定您的國家,殺死我的父親,不是孝子。名聲不能夠同時樹立,品行不能夠同時保全,像這樣活著,有什么顏面在天下立足呢?”于是自盡。(二)文言文閱讀1(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易》曰:“王臣蹇蹇,匪躬之故?!比顺贾藻垮繛殡y而諫其君者,非為身也,將欲以匡君之過,矯君之失也。君有過失者,危亡之萌也;見君之過失而不諫,是輕君之危亡也。夫輕君之危亡者,忠臣不忍為也。三諫而不用則去,不去則亡身。亡身者,仁人所不為也。是故諫有五:一曰正諫,二曰降諫,三曰忠諫,四曰戇諫,五曰諷諫??鬃釉唬骸拔崞鋸闹S諫矣乎!”夫不諫則危君,固諫則危身,與其危君寧危身。危身而終不用,則諫亦無功矣。智者度君權時調其緩急而處其宜上不敢危君下不以危身。故在國而國不危,在身而身不殆。昔陳靈公不聽泄冶之諫而殺之,曹羈三諫曹君不聽而去,《春秋》序義雖俱賢,而曹羈合禮。(節選自劉向《說苑·正諫》,有刪改)材料二:景公有馬,其圉人殺之,公怒,援戈將自擊之。晏子曰:“此不知其罪而死,臣請為君數之,令知其罪而殺之。”公曰:“諾?!标套优e戈而臨之曰:“汝為吾君養馬而殺之,而罪當死;汝使吾君以馬之故殺圉人,而罪又當死;汝使吾君以馬故殺人,聞于四鄰諸侯,汝罪又當死?!惫唬骸胺蜃俞屩?,夫子釋之!勿傷吾仁也。”景公正晝被發,乘六馬,御婦人,以出正閨①。刖跪擊其馬而反之,曰:“爾非吾君也”。公慚而不朝。晏子入見。景公曰:“昔者,寡人有罪。被發,乘六馬以出正閨,刖跪擊馬而反之,曰:‘爾非吾君也。’寡人以子大夫之賜,得率百姓以守宗廟,今見戮于刖跪,以辱社稷,吾猶可以齊于諸侯乎?”晏子對曰:“君無惡焉。臣聞之,下無直辭,上有隱君:民多諱言,君有驕行。古者,明君在上,下有直辭;君上好善,民無諱言。今君有失行,而刖跪直辭禁之,是君之福也,故臣來慶。請賞之,以明君之好善;禮之,以明君之受諫?!惫υ唬骸翱珊??”晏子曰:“可?!庇谑橇铍竟虮顿Y無正,時朝無事。(節選自劉向《說苑·正諫》,有刪改)【注】①正閨:正門。6.材料一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將相應位置的答案寫在答題卡上。智者度A君權時B調其緩C急而處D其宜E上不敢危F君G下不以危身7.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而,文中表轉折,“卻”,與《勸學》中“吾嘗跂而望矣”的“而”用法不同。B.殆,文中為“危險”,與《齊桓晉文之事》中“殆有甚焉”的“殆”意思相同。C.釋,“放開、放下”,與《庖丁解?!分小扳叶♂尩秾υ弧钡摹搬尅币馑枷嗤.宗廟,指古代帝王、諸侯或大夫、士祭祀祖宗的處所,為了區分親疏貴賤,天子立七廟。8.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君王言行有過失,臣子應進行勸諫,因為君王出現過失,常常是國家危亡的先兆,若“三諫”仍不被采納可考慮離開。B.馬匹被殺后,齊景公怒不可遏,不問情由,操起長戈便要親自去刺殺兇手,其性格中暴躁沖動的一面由此可見一斑。C.刖跪未辨認出大白天披頭散發,乘坐六馬之車,載著婦人出門的齊景公即為國君,于是將其趕回,景公因羞慚不上朝。D.語言上兩則材料各具特點,材料一以議論為主,理性典雅:材料二以記敘為主,自然生動,寥寥幾語,刖跪形象躍然紙上。9.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夫不諫則危君,固諫則危身,與其危君寧危身。(2)晏子舉戈而臨之曰:“汝為吾君養馬而殺之,而罪當死。”10.國君有過失行為,刖跪敢于直言加以禁止。對此,晏子有怎么樣的看法?(三)文言文閱讀Ⅲ(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哀公問政于孔子,孔子對曰:“政之急者,莫大乎使民富且壽也?!惫唬骸盀橹魏??”孔子曰:“省力役,薄賦斂,則民富矣:敦禮教,遠罪疾,則民壽矣?!惫唬骸肮讶擞蟹蜃又裕治釃氁印!笨鬃釉唬骸啊对姟吩疲骸異疸┚?,民之父母?!从凶痈欢改肛氄咭病!毙l靈公問于孔子曰:“有語寡人曰:‘有國家者,計之于廟堂之上,則政治矣?!稳纾俊笨鬃釉唬骸捌淇梢病廴苏?,則人愛之;惡人者,則人惡之;知得之己者,則知得之人。所謂不出環堵之室而知天下者,知及己之謂也。”孔子見宋君,君問孔子曰:“吾欲使長有國而列都得之,吾欲使民無惑,吾欲使士竭力,吾欲使日月當時,吾欲使圣人自來,吾欲使官府治理。為之奈何?”孔子對曰:“千乘之君,問丘者多矣,而未有若主君之問問之悉也,然主君所欲者,盡可得也。丘聞之,鄰國相親,則長有國;君惠臣忠,則列都得之;不殺無辜,無釋罪人,則民不惑;士益之祿,則皆竭力;尊天敬鬼,則日月當時;崇道貴德,則圣人自來;任能黜否,則官府治理?!彼尉唬骸吧圃?!豈不然乎?寡人不佞,不足以致之也。”孔子曰:“此事非難,唯欲行之云耳。”(節選自《孔子家語·賢君》)材料二:圣人見本然之政,知必然之理,故其制民也,如以高下制水,如以燥濕制火。故曰:仁者能仁于人而不能使人仁義者能愛于人而不能使人愛。是以知仁義之不足以治天下也。圣人有必信之性,又有使天下不得不信之法。所謂義者,為人臣忠,為人子孝,少長有禮,男女有別;非其義也,餓不茍食,死不茍生。此乃有法之常也。圣王者不貴義而貴法,法必明,令必行,則已矣。(節選自《商君書·畫策》)11.材料二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仁者A能仁B于人C而不能使D人仁E義者能F愛于人G而不能使H人愛。12.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急,形容詞用作名詞,與《燭之武退秦師》“共其乏困”中“乏困”用法相同。B.之,文中是代詞、他,與《師說》“師道之不傳也久矣”中“之”用法不同。C.善,文中意為“好”,與《庖丁解?!贰吧频抖刂敝小吧啤庇梅ㄏ嗤?。D.茍,隨便、茍且,與《齊桓晉文之事》“茍無恒心”中“茍”含義不同。13.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面對魯哀公的問詢,孔子的建議是讓民眾富裕且長壽。魯哀公卻因為國家貧窮而不想做,孔子順勢指出,百姓富裕了,國家也會富裕。B.孔子對衛靈公的問題,并沒有給出明確的否定,而是委婉說出了自己的諫言:單純在朝堂上策劃是治理不好國家的,還要愛人和懂得反省。C.作為擁有千輛兵車的國君,宋國君主對治國的事問得比任何人都詳細。針對宋國國君的謙虛,孔子鼓勵他說,只要想做就都可以做到。D.材料二以利用高低地勢控制水流和用易燃物品的干濕來控制火來設喻,形象地指出,圣人治理百姓,就應當明白政治的準則和社會發展規律。14.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省力役,薄賦斂,則民富矣;敦禮教,遠罪疾,則民壽矣。(2)圣王者不貴義而貴法,法必明,令必行,則已矣。15.兩則材料都涉及為政問題,它們的觀點有何不同?請概括作答。二、古代詩歌閱讀(9分)閱讀下面兩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讀書陸游歸志寧無五畝園,讀書本意在元元。燈前目力雖非昔,猶課①蠅頭二萬言。讀書辛棄疾是非得失兩茫茫,閑把遺書細較量。掩卷古人堪笑處,起來摩腹步長廊?!咀ⅰ竣僬n:按規定的內容和分量學習。16.下列對這兩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陸詩前兩句直抒胸臆,表明了讀書的目的,后兩句描寫了燈下讀書的情景。B.辛詩首句感慨是非難分、得失難明,這可能與作者在現實中屢屢碰壁有關。C.辛詩三四句寫詩人讀書時的反應,體現了詩人恃才傲物、目空一切的特點。D.兩首詩語言都淺顯平易,描寫的也是普普通通的生活細節,但淺中有深意。17.讀書目的往往對讀書行為有影響,請結合詩歌內容簡要分析這一現象。三、名篇名句默寫(6分,每題1分)18.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辛棄疾在《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記述,當年南朝宋文帝劉義隆草率北伐,希望能夠“_______”,但結果卻是“________”。(2)韓愈的《師說》不僅有嚴密的論證思路,而且有簡潔生動的語言表達,文中“_______,_______”就凝練地概括了士大夫不愿從師的荒謬心態。(3)在唐詩中,作者常借“飛鳥”傳情達意,讀來意趣橫生。諸如《夢游天姥吟留別》“________”一句中,它是只有在夢境才能看到的神奇之鳥;《登高》“_______”一句中,它低回盤旋,仿佛作者漂泊無助的身影。(4)《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中,公西華比冉有更謙虛,從“________,_______”兩句可以看出。(5)同樣是描寫赤壁附近的長江水,蘇軾在《赤壁賦》中用“_______”一句描寫月出之后霧氣籠罩江水的景象,而《念奴嬌·赤壁懷古》中“_______”一句,蘇軾則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描寫出江水的洶涌。(6)《登泰山記》中的“________,_______”兩句與杜甫的“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有異曲同工之妙,寫出了日觀峰以西諸山在晨曦的映照下紅白錯雜,都似彎腰俯首,顯得矮小?!敬鸢浮竣?封狼居胥②.贏得倉皇北顧③.位卑則足羞④.官盛則近諛⑤.虎鼓瑟兮鸞回車⑥.渚清沙白鳥飛回⑦.非曰能之⑧.愿學焉⑨.白露橫江⑩.卷起千堆雪?.絳皓駁色?.而皆若僂四、語言文字運用(11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從古至今,圖書館作為收藏保管書籍及其他紙質文獻資料的重要建筑,被視為知識的寶庫和文明的殿堂。圖書館門口延伸至主入口的“知識的階梯”,讓前來求知的人們難免多費些腿腳,望“階”興嘆。其實,抬高的入口加上費膝蓋的臺階,并非是建筑設計師們的刻意刁難。為了館內空間的合理配置,一些圖書館選擇將內部業務房間設在底層,利用架高的主層,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